很偶尔下了这部片子.最初只是因为对吉他的爱好.得知身患绝症的事实,Melody那一脸病容岁的更加憔悴.生活的不顺接二连三,连稳定的工作也失去了.丢掉钥匙,舍弃了原本的居所.开始踏上生命最后的旅程.无度挥霍着全部积蓄,置办房子,以及所有.扔掉过去,就像扔掉衣服那般简单.洗去记忆,就像冲洗一个淋浴.真的吗?至少她是这样想的吧.始终抹不去的孩提时的梦.这时也实现了.那一夜,她亲吻着吉他入眠.但,人毕竟是种群居的动物.一个人难免孤独.她结识了搬运工,也许只是因为孤独感吧.她喜欢上了这家伙.还有那披萨小妹.又是一段les恋情.生活都是需要尝试的,不是吗?当然,最后他们还是因为各种原因都选择离开.这样的打击其实已经对她不算什么了.她拿起心爱的吉他,只能把自己埋藏于旋律中.信用卡已经濒临透支.生活的压力再次向她袭来.也许是压力所迫的心理暗示吧.她感觉自己距离死期已近.于是她来到医院,询问医师病情.生活很慷慨地给予了她一份礼物,一个惊喜.她痊愈了.她获得了新生.但,她只能短暂的欢呼.生活的压力立刻把她拉回到现实.房子,票子等等,都是必须考虑的.生活的窘迫.物品的变卖.当看到她拿出琴站在二手店踌躇时,我真的心头一紧..最终琴还是留了下来.机缘巧合之下,命运女神再一次眷顾了她.终于她可以演奏她最爱的音乐了.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不定性,生命也总少不了高潮和低谷.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勇敢面对了.
看了豆瓣上的影评,无语,这个电影在德国和英国 甚至更北的地域的电影界和评论界有着不是一般电影的影响 没想到在国内还是评的乱七八糟的 看什么电影都乱七八糟的说 有点小愤 想想也不至于 到不说国内电影爱好者水平不行 还是地域文化的差别 国内看电影喜欢看个意想不到的桃色的噼里啪啦目不暇接的 换做这类内心和生活深刻独白的 倒是没了兴致 你说豆友们你们还看个什么意思 这电影可以说是编剧本人的真实经历 一段痛苦的事情过后想起了童真时保持的美好信念 对人性中一点的剖析 相当直白的表现 很平缓的叙事 看了好多遍还是感觉描述的东西远大于眼球摄取的多得多……
这个女孩得了喉癌- -这也许是最冰冷的一种场景,医生冷静地看着你,告诉你,你得了癌症,还有一到两个月,明天医院会帮你安排一位心理医生,&she is sorry for that。
她怀着疑虑,不安,焦躁,痛苦,伤心,绝望,失魂落魄。
走出医院,却在同一天相继又遭遇了公司裁员和男友提出分手。
她硬撑着不让眼泪滑落,只觉得大脑空白,全世界的声音都变得模糊不清。
陪伴拥抱她的,只有这个世界最深最深的孤独和绝望的心。
她租了一间巨大的房子,买了一张巨大的床。
整个房间白得不带一丝杂质,白得刺眼,白的没有希望。
她丢掉所有的衣服,用最原始的方式蜷缩在柔软的床褥里,游离在一片空白中。
淋浴,恍惚,流泪,惊醒。
卡里还有钱,却没有爱的人可以寄托。
此生最后的时光,她要完成她从未想过的物质享受。
她抓起购物单的电话,不在乎钱,订最好的咖啡桌,订了几大打毛巾,买最昂贵的绸缎衣服。
每天都有快递不断把巨大的货品箱填进她空荡荡的大屋子。
空白的底色上,终于有了一些明丽的色彩。
因为童年一段念念不忘的经历不断出现在梦境之中,曾魂牵梦绕的期盼,也在这一刻爆炸般地迸发。
她决定要一把红色的电吉他,三套最好的音响,效果器,100枚拨片从那一刻起,室内的装饰有了色彩,她的衣着开始改变得像怒放的鲜花般肆意绚烂。
她大胆地与黑人快递员肆意纵情,跟一个龅牙女孩温柔缱绻,是生命已尽的最后挣扎,却又是新的生活的狂欢。
喉癌,跟她之前的生活不是没有关系。
她很美,却经常板着面孔,哪怕是在弹吉他的时候也刻板得执拗而认真。
也许正是因为她日常的小心翼翼和忧心忡忡,为癌症埋下了隐患。
也许,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她失去了老板的信任和男友的关注,甚至在她最美的年纪强行剥夺了她最后的权利生命的自由。
极度疯狂,最后终将散场。
黑人男人不无歉疚地来找她,貌似沉重地希望她的理解。
她放手,无奈告别,但他临走时不自觉流露的微笑和轻松却告诉她,她对他不过是一次美丽的情人般新鲜刺激的爱恋,而名正言顺的妻子和他自己的骨肉血脉,才是他最终要守护的一个家。
笑笑,送他走把。
有什么关系呢,她已经经历了足够多的美好,马上就要面对永远的离开了信用卡失效,喉咙依旧能发声,经过检查,她的癌症消失了,,,,她改变了一切,在有限的时间里,体验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她没有失去,相反,她拥有了吉他和梦想,拥有了独立而勇敢去爱的心,拥有了遇到更好的人的自由。
是否只有在最后才发现你生命中最真爱的东西,你那失去已久的梦呢?
当所有的碌碌无为和匆匆把我们的梦想击碎,还有人记得年少的梦吗?
一开始还是被剧情吸引了。
刻画人物对待死亡,以及于何走完剩余时光拍的都挺不错了。
唯一没有想到的是,最后女主角有神奇般的复活了。
真有点无厘头?
《摇滚吉他梦》不被部分观众接受,或许是因为觉得剧情狗血。
《摇滚吉他梦》是关于童年的匮乏,关于一把红色吉他的执念,是关于内心真实渴望的探寻。
我很喜欢讲述一个人身处绝境孤立无援的电影,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一个高贵的灵魂身处囚笼依然没有放弃生而为人的尊严与体面,他依旧热爱生活,仔细谋划,日日坚持。
再比如《幸福终点站》,一个因为国家战乱而被迫滞留机场,语言不通的异乡人,开始了最高级的流浪。
还有《我是传奇》,当世界充满丧尸,只剩下一个正常人时,他如何在孤独中依然过着自律的生活。
《摇滚吉他梦》虽然豆瓣评分不高,但是它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
它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整部电影都充斥着一种明亮又虚幻的光,女主角消瘦苍白,略微下垂的双眼中有一种希望中的绝望。
只有在身处绝境的时候,孤苦无依的时候,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他是否具有一个真实的灵魂。
很多人是没有灵魂的,如同行尸走肉一样活着,日复一日地赚钱,追逐名利,即便死亡当头,也不会有任何想法。
也有很多人不是这样,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一直有一个英雄梦想。
《摇滚吉他梦》不被部分观众接受,或许是因为觉得剧情狗血。
美丽的白领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突然有一天查出喉癌,恰好这时被工作几年的公司辞退,又恰好此时与男友分手。
编剧把她置于绝境,是为了给她制造一个直面内心的机会,让她看到自己沉睡的梦想。
当人生得无可得,失无可失的时候,她终于发现曾经日复一日的生活,都不是自己想要的,也终于明白曾经的一切并不是不可割舍的。
她花光了所有的钱,租下一间空荡荡的房子,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满它。
她丢掉了旧衣服,丢掉了过去的一切,开始了生命最后的绽放。
我很喜欢的一个镜头,就是她脱光了衣服,洗完澡,赤身裸体地躺在空荡荡的地面上。
身为观众,这一幕感受到的不是肉欲,而是一种奇特的美。
她与过去的一切告别了,像一个孩子一样,洗尽铅华。
从前她只吃素,住进这个房子之后,她开始吃肉。
从前她住在狭窄凌乱的出租屋内,现在她的房间空空荡荡,她买了最大号的床,买了最喜欢的灯,买了新衣服和新的被褥。
她没患病之前,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欲望。
童年时家境窘迫,她有很多幻想,都不能实现。
其中一个最深切的执念,就是一把红色的电吉他。
所以在布置完房间之后,她买了一把最贵的红色电吉他。
生命只剩下两个月,她没日没夜的对着视频学习弹奏它。
整部电影中,女演员几乎没有笑过。
只有几次她露出了真切的笑容,一次是收到吉他,她反反复复地仔细观察吉他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露出了孩子一样的笑容。
一次是收到黑人送的花,她裹着床单,露出了一个苍白而妩媚的笑,还有最后她终于站上舞台,和一群人一起弹奏音乐时,脸上呈现出了与开头截然不同的表情。
这部电影给人奇迹的感觉。
当她改变了自己所有的生活方式之后,她喉咙的肿瘤逐渐变小消失了。
她难以相信地问医生,医生说,有这样的情况,当病人的生活习惯发生巨大的改变之后,肿瘤有可能会变小。
由于她之前的挥霍,她已经没有存款,并且背负上了巨额的信用卡债。
她只能离开房子,卖掉那些昂贵的家具,重新回到一无所有的境地。
可这时的一无所有已经与上一次的一无所有截然不同了。
她背着吉他,结识了新的朋友,拥有了新的追求,这一切都是她真心喜欢的。
这是一场死而复生的战斗,也是一场直面内心的洗礼。
这部电影不同于《遗愿清单》,《遗愿清单》是一些享受的愿望,旅游,体验,是久居平淡的反弹。
可《摇滚吉他梦》是关于童年的匮乏,关于一把红色吉他的执念,是关于内心真实渴望的探寻。
这一生我们可能因为一些现实的原因,压抑了自己的真实需求,压抑了自己的天性,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迷失在一种虚幻的追逐里。
我总觉得,很多人的病,都是心病造成的。
由于长期压抑,长期心情不好,长期忽略自我,导致积郁成疾。
疾病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去休息,给自己放个假,好好想一想自己错过了什么,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的小孩子,你快乐吗?
当下拥有的一切是你想要的吗?
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会埋没很多东西。
正视自己的内心,是奇迹的开始。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成为别人,而是为了成为自己。
先说一下,我是冲着这部片子的名字下载下来看看的,因为摇滚,因为吉他。
期待和现实总是有一定差距,谁让我带着先入为主的观点看呢。
我很欣赏主人公对儿时梦想的追求,但是欣赏完之后总有一种被骗的感觉。
和音乐和摇滚和吉他只沾那么点边,故事的情节烂到不行,最后的结局总么看都很牵强。。。
期待和现实总是有一定差距,谁让我带着先入为主的观点看呢至于在电影艺术的运用方面,我无权多说,打住打住。
这部电影虽然评分不高,但是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电影之一,这是源于有着特殊的情感和经历,14年被确诊之前看了这部电影,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都怀疑是因为这部电影给了我力量,才能让我在后来的治疗和恢复中抱有平静和希望,也在后来的恢复中自我检讨,帮助我找到那个被压抑着的被忽略掉的自己。
那么影片讲了什么呢?
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白领遭遇失业,被分手,之后又遭遇了确诊癌症,于是在剩下的日子里,她为自己租了最喜欢的房子,买了最好的家具,最喜欢的衣服,叫最喜欢的红酒和外卖,体验与陌生的同性异性不同的性生活,买了自己从小就想要的吉他练习,就这样她刷爆了所有的信用卡,没法再缴房租被房租赶了出来,然后去医院复查,结果被告知癌细胞已经消失了。
于是她变卖所有的家具衣物唯独留下了那把价值不菲的吉他,她再也没去公司而是去公园练习弹奏吉他,却和一群玩乐队的人意外相遇,最后她们一起合作演出,最终完成了儿时的梦想的故事。
而我又从中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自己,也疑似找到了生命的真相,那就是自我实现,我们压抑自己苟存于他人眼中,苟存于各种标准规则之下,扮演者自己不喜欢的样子,唯独忘记了我们自己喜欢什么,唯独忘记了我们自己,与其压抑自我,倒不如肆意而为,毕竟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存在一段时间而已。
房子位置看上去很舒服..放上一张特大号白床然后把衣服都扔了只裹一个白窗帘真好看
《THE GUITAR》很特别。
当一个人完全改变其惯常的生活方式,一些身体上的症状也随之消失。
一个白皙肤色高挑美丽的女孩因为被诊断出喉癌晚期,医生断言,最多可以继续存活2个月。
女孩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回到公司,公司解雇了她,找到男友,男友拒绝了她。
女孩绝望之余,决定在剩余的短暂时间里,享受人生,卸下所有的负担和束缚,to be herself。
女孩搬出地下室,临时租了一套宽敞明亮高大尚的LOFT,安装了新电话,预订了豪华舒适的床垫。
之后,女孩每天在电话里订购自己想要的喜欢的东西:家具,摆件,衣服,需要的或者不需要的。
女孩一边翻阅着商品广告册,一边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样式。
此时的她已经完全不考虑物品的价格了,因为她认为她没有时间去考虑。
平常吃素的她也不再介意肉食,毫不犹豫地订大餐,牛排,海鲜,红酒,通吃。
女孩把自己关在那间大房子了,像个公主,像个女王那样,肆意挥洒着,每天把生活安排的像参加派对那样,打开红酒,穿上漂亮的裙子,尽情享受这存余不多的人生。
女孩不出门,所有电话订购的物品送货上门,每次都是由同一位黑人送货员送达。
直到有一天,给她送货的黑人手捧鲜花把自己也送上门了,不久,送披萨的女生也把自己送来了,女孩毫无顾忌地,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最令她难忘的还是一把电吉他,少女时代梦寐以求的爱物,甚至不惜冒险抢夺。
半醒半梦中,女孩一次次想起了它,于是,不惜代价地,她订购了全套的设备,然后像初学者那样,抱起那把红白色的吉他,不熟悉而又迷恋地练习起来。
生命的尽头,唯一让她快活的是抚琴弹奏。
女孩沉醉其中,兴奋之极之时,原地蹦跳着,疯狂地拨弄着琴弦,此时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无尽地释放。
终于有一天,女孩再次电话订餐时,被告知她名下所有的银行卡都已经无钱可使了。
此时,女孩才如梦方醒,询问今日为何月何日?
然后,意识到,这天正是医生告诫她的末日。
女孩试着用喉咙发出声音,如果这真是她的末日,那么她会失声。
然而,女孩听到了自己发出的声音,清晰明亮。
该是找医生质疑的时候了,她上医院找到了那位医生,经过几位医生的同时会诊,医生诧异万分,询问女孩这段时间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上是不是有什么改变。
因为,医生发现女孩的癌症症状消失了,这是千万分之一的可能,而这奇迹发生在女孩的身上。
女孩承认,她改变了她所有的一切。
无论故事还是事实,当我们碰到难题或者阻碍时,试着改变一下,也许也可以找到新的出路。
差评。。。
出乎我意料的一部电影,整个上半部分都非常阴郁,阴郁的让人无法看下去,结局出乎我的意料。本来以为是个学吉他的立志电影,但其实是一部告诉人们多难的逆境都可以走下去,而且永远不要放弃梦想。
我也想要一把红色电吉他
好好的连续剧剧本拍成电影了!不励志也没什么可反思的,不查豆瓣已经忘了两天前看的电影的名字了。
如果一个人对生活畏惧,不敢突破,那我会给Ta推荐这部电影。 如果一个人得了绝症,那我不会推荐这部,因为女主是误诊,你是真的。
完全跟想的不一样 虽然结局有些动人 但还是很囧
垃圾中的战斗机
上初一那年春节~
标记
摇滚为何物?内心呐喊?还是自由的宣泄
就是看女主花錢花的很爽
喉癌晚期、男友分手、公司辞退,能活两个月。先租一间公寓,网购把卡刷爆,买高级贵的物品,碾转反侧终于买了小时候的梦想——电吉他(红色)白天和黑人快递员上床,晚上和送披萨的女人上床,在一个夜晚三人一起睡觉。黑人快递员的妻子有身孕,关系终止。披萨女结婚,关系终止。两个月过去了还没死成,去复查,医生说是千分之一的奇迹,是心情改变了你。生活还得继续,卖物品(100w卖30块钱的那种),只有一把电吉他,在公园里失意的弹着,被路过的乐队看上,一起演出。
还算可以,或许有时候是可以尝试生活到极致
欧亨利遇见Oh,shit,OMG还远吗?
摇滚治疗癌症
太扯!
恩 喜欢结尾那点
无语。。。这片子也太扯了点。。。情节太拼凑了,没逻辑。。。就那把Fender还好看点。。。。
太深刻了
很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