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德国女人,有几个不支持她们的丈夫,兄弟,父亲在东线的“胜利”?
她们的男人打败了苏联人,就会去强奸屠杀苏联女人。
她们支持这样的一个邪恶的目的,那么战败被苏联人强奸被杀,就无可厚非了。
圣经有云:那动刀的,必被刀杀。
虽然这些年德国佬一直想通过影视作品给自己洗白,但给我的感觉就是:滑稽。
就像一个黑煤球,总想变成白的,跑到灰堆里滚来滚去,变成半黑不灰,实在有趣。
柏林的女人为了生存,为了减少被强暴的次数,不得以寻求庇护,向权力最高的苏联少校提供性服务,从而获得片刻的宁静,而苏联少校是个有知识有修养的高级军官,他的妻子被德国人杀害了,虽然他对苏联士兵的强奸行为漠视,但当发现房间里藏有德国士兵后,并没有按条例将全楼的人们杀害,而女主在与少校的交往中逐渐产生了爱情,他们之间的人性之善触碰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德国女人们为了食物闲言话语之间互相问候多少次被强奸,调侃床笫之欢,野蛮的战争过后,男人被打光了,剩下的女人就是胜者的财产,她们要活下去还是为了所谓的国家民族精神继续战斗?
她们忍辱负重的苟活,就是对战争叫嚣者倡导的大义最有力的回击!
而少校对待敌人善良的一面自然被契卡定义为叛徒而剥夺军衔。
法西斯主义和GC主义都是对人性无情的摧残,都是打着民族国家的旗号为独裁者的权力和野心进行背书,而他们所谓要保护人民,男人沦为炮灰,女人沦为工具,但人性之光永远不会被野蛮吞没。
“你说的对,俄国人 野兽 动物 就像你叫我们的一样,你是对的。
我们在射杀一个德国人的时候什么都不需要考虑,德国人的血沾在我们的制服上面,没有人希望战争,他们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德国是什么。
”女人和孩子没有错,一些参军男人也没有错,错的是战争,错的是主动发起战争的领导人,错的是野心和贪婪。
佩洛西防台我曾一度支持打起来,只是格局太小,只顾眼前一时爽快,却没有想到打起来伤害的是无辜的百姓。
德国投降, 战争结束后,女主和男主彻夜长谈,男主想要女主跟他一起回莫斯科,可女主对男主说“你爱你的国家,就像我爱我的国家一样。
战争改变了语言,爱,已经不是过去那个词了,但是,尽管如此,当我的丈夫回来的时候,我仍然希望他来寻找 他曾经抛下的妻子”。
说完男主打算走,女主吻了上去。
第二天男主被调离,而女主的丈夫回来,可她等来的不是那个心心念念想见的曾经说只要30分钟就能爱上爱上自己的丈夫,等来的不是那个能理解自己为了保住生命见对方 忍受身心双重折磨 把自己的尊严践踏在脚底的男人,等来的不是曾经的爱情,等来的是他的一句你太不要脸了,我觉得你很恶心,等来的是两天后就走了的丈夫。
女主面对丈夫的这种回答,她等待的东西都变了,她心意也冷了,是谁的错,男生女生都没有错,错的是时代,错的是现实,错的是战争。
“格尔特,我心爱的格尔特,我们该怎么办呢,让时光倒转吗,回到你跟我说第一句话的时候,30分钟,你说,给我30分钟,然后你就再也离不开我了”。
时间不能治愈,只有想清楚了才能治愈。
两天后,丈夫走了,女“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回来,很奇怪我并没有再觉得痛苦,可能是因为太忙了。
我要买菜还要做饭,还要找花。
我不知道格尔特还想不想我,谁知道呢,也许我们内心深处,一直认为我们还会再见面,也许在某一天。
”女主是坚强又伟大的,在我看来,男主是有一点无能和懦弱,但是谁又能改变呢,谁又能轻易接受呢,现实已经变了,变了的东西已经变了,没有能力改变的时候,只能默默接受了。
好在我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年代,好在我还年轻,还有机会和机遇去改变一些东西。
很久没有看电影看到有感触了。
和生活状态一样吧。
此片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女人们,战争中人性被无限放大,剥去人类伪善的外表剩下的只有丑陋的,恶毒的人心。
剧中安德烈军官看到安娜熟练的褪去衣服心中应该有被刺痛,曾几何时他的家人,亲人亦或是同胞,也同样遭受着这一切。
所以他转身离开了。
无论是侵略方还是被侵略方都会给普通人给带来难以磨灭的伤。
电影最后安娜独自挣扎在柏林这片土地上,保护她的俄国军官和厌弃她的未婚夫都离开了。
虽然忍辱偷生,但是在战争里勇敢的活着何尝不是一种勇敢。
影片中没有善恶,更多的是互相伤害。
可是安娜和安德烈的爱情却跨越了国仇家恨,跨越了敌我界限,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
从互相理解到最后的和解,可是现实中真的能和解么?
当时柏林有200多万女性惨遭苏联侵犯。
面对这样的羞辱德国人不愿意承认,因为这是奇耻大辱。
苏联也不愿承认,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最抬不起头的控诉。
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人性的披露,三人觉得真实。
只是,只是,我只是觉得,我可以喜欢日漫,喜欢羽生结旋,我永远不可能对日本人产生爱情,因为南京大屠杀,因为侵略,因为国仇和家根!
尤其我们还未亲历战争!
如果只是一时的温情,非常的理解,但是发现残留的携带武器的德军…你还庇护,那是对国家对鲜血的不尊重
昨天是无意间选到了这部电影来看。
深夜里裹着棉袄冷的哆嗦也没有Pause的看完了这部电影。
画面最终淡去。
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一部很棒的电影,一部无比真实的电影。
关于二战的电影,太多。
而如此视角的,我仅知道这一部,以一个德国战败前夕在柏林等待丈夫归来的女人的视角,用十分克制缓慢,但又爆发力极强的方式讲述一个直击人性的故事。
作为多年的德国粉,我一向敬佩德国人关于战争的反思,不仅仅是对于错误,亦关乎伤疤。
他们敢于直面真实历史的态度和客观严谨的思辨,亦体现在了这部以小人物为主题的电影中。
从影片的开始到最后,我都没有对女主人公产生过同情或者轻蔑,而仅仅是认同与敬意。
当你为了生存,当肉体遭受凌辱成了生存的必须,你会怎么选?
我无法给出答案,因为幸运如我,从未经历过战争。
而影片中的女人,那些无法左右战争而只能被战争左右的手无反抗之力的,战败国的女人们,在国之尊严尽失,家庭支离破粹的日夜里,选择了坚强的活。
是的,坚强的活下去。
为了生,这便是人性的力量。
无关乎高尚,而只是蒲草一般的顽强,是活着所需的最本质的品格。
我讨厌有的人用“丑陋”或“苟活”这样的字眼形容她们。
当她们反抗无望、求救无望,有一些选择了赴死,有一些以自身肉体为代价,换取食物、换取有限的和平、换取活下去的希望。
这一些女人们危害了谁么?
国因她们而亡么?
没有。
坦克制造的废墟、血肉飞溅的士兵、被焚烧的德意志国旗……太多因战争而起的悲剧,她们不是原因之一,而只是孱弱无奈甚至绝望的结果之一。
电影不去叩问为何是这些女人承受不义之战的报应,因为和平世界里的所谓道德规范,无法适用于战争时期,更何况德军当年攻入苏联时所犯下的暴行,足以让苏联士兵终于踏入德国时带着巨大的恨与复仇心理。
所以女主在向少校控诉士兵的暴行后,得到一句”那就几分钟而已“的回应,再无说什么。
她明白,她们只能为鱼肉。
这样的”明白“,却不是对于尊严的放弃,而是为了生选择的坚强。
就像女主所言,再不会有人可以伤害她了,外部无论怎样的摧残都不能击倒她内在的坚强。
而当她们好久不见,以一句“wie oft?‘作为对彼此问候的开头时;当她们可以在下午茶时间,以寻常口吻谈及自己与苏联军官的性经历时;我想,她们已经在自己的内心达成了某种平和。
这不是不解世事未涉险境的平和,而是将肉体与灵魂抛于无底的残忍现实里铸造出的平和,是坚不可摧的平和。
而至于男女主人公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我并不觉得画蛇添足,而更让我感叹作品的真实性。
一个有才亦貌美,另一个强大且温存;如此的才子佳人,相遇在命运的洪流中,有何不可相爱?
更何况他们同样是不义的战争里,深深受伤的两个人。
爱情,本就无关乎法西斯、无关乎苏维埃。
只是真实的人生,从来无法为爱情所谱写。
她回忆着曾经与丈夫共度的曼妙时光,踏着男主给的单车,是那样饱满而复杂的情绪啊;而她终于见到他,却只是轻轻一句,谢谢你。
唯有那双紧紧握在一起的手,是怎样的用力,恨不能将最后一滴情挤尽。
她最终问了:wie können wir leben? 少校未答。
那坚毅的眼神里写满了苍茫。
战争产生了这部纪实小说,eine Frau in Berlin. 遗憾写就历史的笔从来无法握在她们的手中。
也更加感谢原作者,有这样的心意与勇气。
在极端的环境中,女性柔和似水的性格反倒能使她们适应周遭的变化,从而生存下去。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种高尚和完整的美,但是谁又能说“宁为瓦全,不为玉碎“是一种残缺呢?
这或许是在不同环境下,我们道德参考线高低不同罢了。
当她们相聚,她们在街上带着微笑问到彼此“几次了?
“,就像是问对方”吃了吗?
“一样妥帖、自然,给我的震撼是无以复加的。
是怎样的韧性,能让忍受肉体的凌辱后,依然带着笑意活下?
或许这样的微笑带有”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的信念,她们让我想起悬崖峭壁上的花骨朵,迎着料峭的寒风,也绽放着生命力。
电影没有以非黑即白的态度来描述这位苏联军官和柏林女人,放眼来看,他们都是在战争阴霾下的无辜人,一个妻子被德国人残忍杀害,一个饱受异国男人的凌辱,但是求生的本能使得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近、温暖彼此,甚至产生了一种类似于爱与依恋的情愫,就像是落水的人儿拼命地在水中挣扎,拼命地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从而获得一丁点生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这里的男人们反倒是更加脆弱了。
女性用身躯换来了一时的安全和温饱,小心翼翼地跟苏联士兵保持着密切而不紧张的关系,但是她们的丈夫,有的前往西伯利亚(逃避)不成,含毒自尽,有的回家得知真相后,内心崩溃,只得责骂妻子道德沦丧,可这能用平常生活中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吗?
生命是自己的,人都有选择活下来的权利,有让自己的生命不遭受外界毁坏的权利,底线在哪里?
这就得取决于具体的情形,于我而言,只要是不损害国家的利益,不危害社会的安危,在一定情形下,都是可以接受,值得尊重的。
她和苏联军官的情谊,可以说是This is not a love story; this is a story about love. 是对于自身生命的爱,对于战争下周遭不幸命运的悲悯和感同身受。
覆巢无完卵,说的就是人类同体大悲的悲惨境遇吧。
但当你把这股悲哀彻底放大,看到这幽暗的底色,又忍不住感受到她与军官间的温情,仿佛有着神圣的纯洁感,超越了国仇家恨的大悲怆,只是两个个体之间的相互温存和联结,在某个瞬间让我看到了一点真爱的影子,但这可能不是爱吧?
只是一个在异乡保守肉体和精神孤独的折磨,一个囿于对安全感和求生欲的渴求,走到了一起,这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即人还是渴望温情、关怀和陪伴的生物,那是否所有的争执、战争和反抗都是这类诉求的宣泄和追求呢?
本片根据一位女性的日记改编,也许因为里面记录了太多的人性丑陋的地方,所以至今该女性的名字也没有被透露。
故事发生在苏军完全占领柏林前夕的某个街道,为了躲避炮火大部分平民都只能躲进地下室。
这里所说的平民实际上都是些老幼妇孺,大部分都是妇女,即使有男人不是小就是老,因为适合打仗年纪的男人都去当兵了。
苏联士兵最终占领了这个街道,面对手无寸铁又惊吓过度的女人们,苏联士兵被战争压抑了许久的动物本能被激发了。
只要是女人无论老少,苏联士兵们恣意的淫乐。
在这里强奸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苏军的军官们不说是纵兵劫掠,至少也是对眼前发生的事情熟视无睹。
倒不是说这群战胜者的军纪有多败坏,因为德国人在苏联的土地上也是这么做的,而且有过而无不及,现在的一切只不过就是报复。
其实令人寒心的不是苏联人的行为,而是本国人的冷漠。
德国人在看到自己的女人被强奸的时候表现的大多是无动于衷,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安全把女人推出隐蔽地点暴露给如狼似虎的士兵以换取自己片刻的安宁和苟延残喘,其中不乏男人们。
女主角-Anonyma在经历了被强奸的痛苦之后,决定找个靠山帮自己度过难关。
最后苏军在该地区的最高长官少校安德烈走进了她的生活,女人们终于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过上安全的日子了。
并且少校还带来了食物,让这些或老或少女人们在谈论自己身边、床上的苏联士兵的时候可以满足胃口的需要。
不久Anonyma所住的房子就成了苏军军官们聚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喝酒、唱歌、跳舞,享受攻克柏林的喜悦。
然而好景不长,这所房子里发现了藏匿的德国士兵,少校并没有按照当时的命令杀光房子里所有的人而被宪兵带走了。
Anonyma的靠山没有了,不得不回归原来的生活,提着水桶在列队的苏军官兵中穿行。
故事是真实的,由于暴露了过多人性的丑恶使得本片争议颇多,很多人不喜欢,因为本片情节既不浪漫,主角也不漂亮,只有对现实的描述。
而我很喜欢这部片子,是因为它的真实。
真实的呈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无论是侵略方还是被侵略方、战胜方还是战败方。
不单单是血腥、杀戮,而是对人性缺点的展现与放大。
只有战争才可以剥去人们身上伪善的外衣,向他人呈现出自私、猥琐、贪婪的内心。
我想这才是本片真正要表现的东西。
影片的场景务求真实,基本上是在瓦砾堆中拍摄的,到处尘土飞扬;声音还原的也不错;语言上是德语、俄语交互使用。
在英语片满天飞的今天,做到这点非常难得。
演员虽然没有长篇大论的台词,但是表情、动作足以表现痛苦的内心世界。
非常推荐这部片子,当然如果对于历史、人性的话题没有兴趣还是不要看了!
在被苏军占领的柏林,一群女子,面对打红了眼的苏军,能做些什么?
随时都可能被拉走侵犯,为了避免被更多人冒犯,只能去恳求苏军军官。
一个妻子被德军杀死的少校,展示了一丝人性,他对女主做了一些友好的事情,可是依然占有了她。
趁人之危能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出现吗?
我不好做出准确判断。
只能说,战争,实在是一件残酷的事情,普通人杀死普通人,普通人与普通人斗争,两败俱伤。
战争真是人类的不幸。
好烂的字幕,烂到我都没感觉了影片的前半部分真的很震撼我,后半部分突然一下开始谈恋爱我有点懵,我估计是因为字幕,看得我云里雾里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有一点割裂,也可能也是因为字幕吧最终她没有和上校在一起,我想我能我理解一个法西斯,一个苏维埃她爱自己的国家,所以不想离开讲真,我一直都很好奇,一个如此坚强的女性,为何最后会用身体换资源我想因为战争我又想,因为生存在战争中该如何对待老弱妇孺呢?
这一直是一个问题讲道理我一直很不齿这种行为,跟你打仗的是军人,是有武器的人,是穿着军服的人你有本事真刀真枪跟他们干去,你来找没有武器、没有制服的女人做什么很恶心可是,我又突然想到纳粹军人曾经怕是也那样做过所以,突然间就不知道说什么了战争扭曲了太多太多了但我个人还是反对这种行为,很反对有本事你找跟你处在相同地位的军人,对妇女动手,最不齿看一半实在受不了字幕了,又找了一个字幕版本但是一样恶心,以后再看一遍
和《南京,南京》类似,但明显更透彻
好题材。中间看的有点头皮发麻,人性讲的很好。只是为了活着而已,如果必须卖,那就尽量卖到更高的级别。
四星起开,虽然字幕略糟。演员好稳。视角还是比较独特的,也尽量做到平衡了吧,俄国兵口中德国兵对乌克兰村庄孩子的暴行真令人揪心。战争总是把人兽性的一面激发出来……
西方二战片类型片看多了后,会想到的问题:1这确实是在一个星球上同时发生的战争吗。2是东西方的差距就如此大吗。3看过的那些影评好像是真的很认真思考后写下来的,为啥东方二战片没有这么多深度或文艺范很足的影评。
生活就像強姦,可要學會享受哪這麼容易。
跳着看,看不下去。看到的片段,让我反感。。。。。。。。。。。。
几部片子连着看下来,从不同角度看战争,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尤其是对平民来说。(看的头疼啦!恍惚眼前有战火飞扬的感觉
这个小说应该还能挖掘点什么,但是这个片子水平有限
拍的真tm冗长无聊
“不管是疯狂的苏联士兵,还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自杀的家庭男,都反映了男性的毁灭力。相比于女人,他们更难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宽恕与和解的力量……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以暴易暴,破碎,断裂,没有愈合,重生!”这篇写得真不错~不管德国还是俄国,男人还是女人,“都是战争的孤儿”。
拍的过于克制了,我相信这帮死人堆里滚过来的老毛子更加禽兽疯狂,这才哪到哪啊!要知道,仅仅攻克柏林,苏联人就折了几十万。毛子的军歌确实很洗脑很有鼓动性,东方某小弟学的有模有样,青出于绿胜于蓝。
表现战争的题材很多,这是个好题材。但是个人觉得导演太忠于记录和叙事。。整个影片灰蒙蒙不带任何感情
一个被拍得支离破碎的好题材。在一场战争之中,杀人者都是野兽,有何正义可言,德国女人视角下的柏林解放,这是一个足以揭露战争阴暗面的独特视角。但是首先导演并没有找准故事的重点,用力太散,整个片子像钟摆一样,游移不定,丧失了冲击力。
还可以
弃之,驴唇不对马嘴的翻译,还有恶心的剧情,二战题材的电影能拍成这样,服了!
现实中女主找到军官没?
敌人的女人的悲催回忆
我太困了
战争让人们都变成了恶魔,让眼睛里充满了血。仇恨扭曲了文明社会里的所有三观。自古以来,一方战胜意味着进入掠抢模式,战败意味着灭国凌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苏军在窗外大声歌唱《牢不可破的联盟》,是胜利者的扬眉吐气,也是这些德国女人的丧钟。同情还是批判,在硝烟未散的废墟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民族交替上升的恨与普通个人产生的复杂情愫,电影能把这种真实的状态展示给观众看,就是一种更深的反战。
一个战败国,有脸评价伟大卫国战争的正屋,和平主义者真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