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简单,只嫌张涵予出镜时间太短。
大四的学生写毕业论文,选题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题目太大,过于泛泛,无法集中笔墨把一个问题说清楚。
本片得导演也是如此。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有太多的话题可以讲述,导演很想深入探讨“变”这一主题,可惜关于“变”的描述刚刚开始,故事就结束了。
土地改革和知识青年返城的部分太过冗长,与本剧主题关联不大。
如果不是有些耐心,还以为这是关于农村联产承包制和知识青年返城的故事,虽然两者都是那个红色年代典型的现象,但在电影中仅仅限于叙述就太过平庸了。
本片最精彩的开始于一小时十分时左右,张涵予看着其中的一个孩子和自己小时候长的很像时,开始有了从新做人的想法,他让两个孩子洗澡,看着他们洗澡时的欢愉,仿佛自己也将重获新生。
看到这里,我着实感动了,张涵予饮醉后疲劳的倚着椅背睡去成为导演在一个半小时里的点睛之笔。
而厂长在他面前将动乱十年的遗迹焚烧殆尽,并且不计前嫌的让他重新回厂工作,将全剧的主题推向高潮。
混乱的年代,集体无意识。
龙哥和厂长虽然曾经是泾渭分明,但同样是历史洪流的牺牲品。
让人感动的恰恰是龙哥内心深处的荣辱感,从他伪造先进工作者证书的事情中可见一斑。
片长一小时三十六分。
直指主题的部分只有张涵予作为“大哥”出现后的十分钟左右。
三段情节中的前两段都可单独发展成一个故事,可惜导演还只是一个大四的学生,想的太多,多数无力实现。
这样看来,导演确实浪费了不少胶片。
在猜测和期待中我终于盼来了电影的正题,可惜导演让我看的还只是前戏,甚至仅仅止步于眉来眼去的阶段。
全片以孩子的视角和经历作为线索过于牵强,如果以孩子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带动我等观影人士耐心看到结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突然间30年后情景让我笑了,我笑的那么开心。
原本以为导演是大四的学生,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大一新生,导演实实成成的深刻了一次。
我应该收回刚才说的话,对于一个大一新生,“云下的日子”已经是很精彩了。
让我甚感安慰的是张涵予的含蓄和深沉的本色出演让本剧从风光记录片回到了叙事情节片的轨道上来。
感谢冯小刚,挖掘出这样一位极具男性魅力的特色演员,云下的日子让我期待张涵予更多的大银幕作品。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感情基调很好,是一部让很多人怀旧动情的片子从感情线路上来讲:让60、70人泪眼朦胧,让80人感动许久这是一部励志的梦想片,但是最后的结尾却实实在在的让这部好片一败涂地除了结尾应该就是两个孩子的对白了,没有这些对白,无法演绎一些隐喻但是有了这些成人化的对白,就失去了应该有的童真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度片子从孩童的角度来对比这个世界变化的反差就不得不牺牲孩童角度的童真这是一件多么矛盾的事情不过依旧赞一下吧毕竟很久没有这样发自内心的去感动了还是那句:切掉片尾,这是一部完美的感情戏!
大锅饭,中国倒退了多少年;知青上山下乡害了多少人,领导为了权力害了多少人;文革十年中国乱了,又害了多少人,我们对那个时代又了解多少,伤痕累累的中国。
用了两个上午看完了《云下的日子》。
觉得整部影片还不错,至少主流价值观不在是说教而是沁润在影片的细节中。
特别是80年代初一切从头再来的气息还是挺浓郁的。
当片中的主人公站在大山顶上眺望贵阳城时,改革开放之初的希望油然而生。
其实,环顾当下的生活,我们似乎缺少了这样的拥有希望的感觉——那个时候,尽管人们穿着灰头土脸,可那个时候理想让人们的内心丰富;现在,虽然人们的外表个性,可是还是难掩内心缺少理想的苍白。
别被这个小资情调的片名所欺骗,《云下的日子》描写了一段残酷的历史。
1980年,贵州大山里的两个孩子遇到一个驾车路过的解放军战士,得到一本画报,被里面天堂般的城市景观吸引,决定翻山去寻找城市。
一路上,他们遇到吃散伙饭的生产队,逃婚的北京女知青,城市角落里游荡的扒手。
总之,这是部阿甘式的电影,用主人公的眼睛串起一个时代的许多碎片。
不过,影片几乎过了一半,到张涵予扮演的龙建国这里才图穷匕现。
好吧,我承认这是个贬意词,不过也只有它能反映我在观景时的感受。
从这里开始,影片完全放弃了前半部分主题,两个孩子在前半部分还是行动的主体,后半部分也完全成为旁观者。
龙建国有着清晰的履历。
1963年,作为全公社唯一的高中生,他被招入贵阳当工人。
1965年拿过货真价实的先进工作者。
文革开始后,龙建国成为造反派,批斗厂长,还霸占了他的房子。
文革在中华民族身上撕开了深重的伤口,《云下的日子》用后半段描写了怎样愈合这道伤口。
文革后的龙建国自然被边缘化。
他在厂子里混不下去,成为黑帮头目。
每次回到农村老家,公社书记和民警都要来家里坐陪。
龙建国的母亲不知道孩子的真实地位,以为这代表着官方认可,实际上是受命对其监视。
影片里甚至有当年受害者的家属对龙建国动私刑的情节,这在国产片里十分罕见。
厂长平反后召开的第一次会,宣布引进设备,恢复生产,扩大销路。
这本来是企业的ABC,但是却引起热烈反响。
因为很长时间工人都没有正常地劳动过。
厂长带领大家翻修厂房,清理车间,恢复生产。
这些情节影片进行了重点描写,缺乏那个时代体验的观众会觉得这些镜头很枯燥。
然而,不再去斗人,而是老老实实搞建设,这在当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影片真正的主题就体现在这个没几次正面镜头的厂长身上。
他在带人清理厂区时找到一顶游街时戴的纸帽子,这是影片中关于文革的唯一镜头。
厂长一言不发,把它扔到火堆里。
当他与龙建国再次面对面时,旧日的仇恨仍然存在,既不可能寒喧,也没有宣读政策,他只有一句台词:别闹了,回来干活吧。
年轻观众或许不知道,即使当过造反派,当时的体制仍然保证龙建国有工人身份。
这是他回归正常人生的前提。
我家就在重庆杨家坪附近,那里是当年全国最大的武斗战场,双方动用了装甲车辆和炮艇,并且处决俘虏。
参战主力就是工人,如今走在杨家坪广场上,那些驼背老人中就可能有当年的武斗队员。
他们打过人,开过枪。
文革后,中国施行了不公开的民族和解政策。
当年打砸抢涉及了太多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予以司法追究,允许他们默默地回归正常生活。
由于题材敏感,《云下的日子》只能遮遮掩掩地展示这道伤口的前因后果,仿佛一盘棋布了局,却没有交锋,直接到了结局。
许多年后,龙建国作为浪子回头的榜样上了报纸。
我理解主创的苦衷,能够为这个和解过程留下光影,《云下的日子》堪称功不可没。
三十年后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北京的大学。。。
故事未完待续。。。
不用再等十年,他们又会回到从前,他们依旧没有家。。。
城里?
全社会都没有为穷人准备饭吃。。。
我们是知识改变了命运,而我们的使命,就是把这种改变,带给更多人。
全剧看完,除了各种戏剧性的场面,就数这句感触很深。
对于这种电影,很容易感触。
另外的还有《暖春》、《我的父亲母亲》。
每每看到他们回他们的故乡,教书育人,心里面在感动之余,对自己的大学选择,也有很大的遗憾。
总体来说,电影不错,给人回忆过去的背景,看完心情很好。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云下的日子》不是一部主旋律的电影,虽然,影片的最后歌颂了改革开放30年。
这部影片虽然把背景放在了改革开放初的1980年,但很明显,它表达着 作者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正如影片中说,这里的故事就像个寓言。
这确实是个寓言。
福来和强生,因为偶遇开汽车的解放军叔叔,对山的那边——城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找了个机会,两人一起离家出走,要去看看繁华的城市。
在路上,他们遇到了北京的下乡知青于小雅,她抛弃这里的一切,要回北京。
她对城市的向往说在嘴里,写在脸上。
让这两个小孩,对城市更生出无限的幻想。
终于他们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城市,但福来们并没有表现出他们应该表现出的喜悦与兴奋。
导演让他们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通过小孩的视角,来观察这座城市。
城市的车水马龙,让孩子们不知所措。
那个一心想回到城市的于小雅,愿望终于实现,但仍然带着伤痛,她不得不和女儿分离。
做好事,帮人抢回了包,却被利用,顶替跑步。
最后每人两元,了事。
最为惊讶的是,那个从山里走出来的龙建国,曾经是山里唯一的高中生,工厂的优秀工作者,全家人的骄傲。
现实的身份却是最恶毒的反革命头头,批斗招自己进厂的厂长,占据车间,作为据点,形成黑社会性质的团体。
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
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简单,是前后对照式。
乡村固然贫穷,但淳朴,善良。
福来被从路边捡回来,吃百家饭长大。
三个人走到一出断桥,没路了,乡人热心的指引。
想搭顺风车,乡人也爽快的答应了。
虽然小雅的丈夫带人从山里追出来,不让她回北京,但大伯说了句很善解人意话“以后随时回来,这里永远都是你的家”,体现了乡人的淳朴。
福来俩走过一个村庄,这里是包产到户的试点。
喇叭里广播“我们是县里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的试点村”。
村长说“大家吃好,喝好,这是合作社最后的一顿饭”。
这一对比中,我看出了导演对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痛惜,而不是对将要到来的改革的向往。
于是,在城市兜兜转转了一圈后,强生决定回去,他“看不懂这里的人和事”。
这不是小孩子能说出的话,这是导演思想的表达。
小狗大龙来了,它要带领厌倦城市的强生回家。
但不幸的是,为了救强生,它被汽车压死了。
影片以汽车开始,它引起了孩子们对城市的向往;又以汽车结尾,它压死了大龙,强生最亲密的伙伴。
汽车以及它所代表的城市文明,再也引不起强生任何的兴趣。
他倔强的拒绝,路人用车把他送回家,独自一人跑到山上,走自己的路,回到自己的家。
那里天高云淡,绿草茵茵,一望无际。
那里的人们乐观自信,淳朴善良。
这也许就是“云下的日子”的寓意。
我觉得影片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它已经提供了我们一些思考,一些启示。
但导演也许为了好审查通过,加了最后一部分“三十年后,各个人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尾巴真有点画蛇添足,并且前后不搭界。
丁小雅,不会幸福,因为她有个女儿在乡间,她无法带走(丈夫不让),这是她永远的痛。
龙建国,不会有浪子回头的机会,这在影片中已交代的很清楚,他对强生们说“我已经没有机会了”最后背影消失在一片白茫茫中,意味着——死去。
强生不会留在城市中,第一次到城市的经历,带给他太多不美好的回忆。
这种回忆也许会影响他的选择。
不过,删掉结尾。
整部影片,还是不错的。
看到最后半小时,我才开始想,这大概是部主旋律,并且猜中了这个简单化的结局。
片子很吸引人,本来就想趁吃饭看个轻松的都市喜剧片,点开一看是农村题材,本来有点失望,但风光很美,小演员演得很好,故事内容也够环环相扣,竟然一口气看完。
影片的取景和布景都不错,那些粮票、火车票,贵阳市容,让人怀念那个年代的城市。
小时候不知道城市里有遣送站,到了03年广州还发生了无业大学生收容致死事件。
作为所谓的城里人,即便有很多农村亲戚,也很难换位思考,去体会农村出生长大的人,对城市到底各自怀揣何种情结。
即便最后的主题升华地略显生硬,孩子们偶尔会牵强地说出大人话,可影片尽量做自然化处理的努力是可以感受到的。
每当我觉得有点夸张的时候,片子马上就来一个注脚来解释前文,化解我的疑问。
仔细回想一下,已经很久没看到这种全片看下来没有在心里暗骂主创的国片了,即使是看到结尾。
王千源(竟然跟那个好诡辩的杜克女同名)最后出镜是个惊喜,他很适合这个角色。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对于中国很多贫苦的老百姓来说,当年读书考大学是他们对下一代无限的期待。
城里的生活,新鲜的事物,时代变迁带来有无数阵痛也带来有无数的发展。
对于现在浮躁的社会是一个清新的镇定剂。
“好好看看吧,三十年的光阴有数不尽的沧桑变迁,更有说不完的美梦成真,全都在里面,向前看吧...。
知识改变命运!
”小孩的眼睛看世界,张涵予,于娜沦为配角,却演绎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全故事平淡清香,细细品味也很有意思。
做作了点,不过八十年代的味道还是有的
蛮写实,小共鸣,小感动~只是片尾的主旋律嫁接得略显生硬~
城市更容易让人迷路。
后来,孩子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去了三角地,去了广场,然后他们死了。工厂,闹下岗,贱卖了,倒了。
不太质朴,站在高度上看质朴,这样很不搭!
挺好的片子 让结尾给毁了
松散乏味的剧情,还有做作死的狗,导致没劲。
城市,让人一夜长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初那些下乡的知青要归家,无疑此片的寓意和出发点是好的,无奈一部片子的总灵魂导演,太弱。起初,我以为只是眼光的问题,很少有这样题材的影片,小演员不萌不纯不出彩的;后来发现,导演的听觉也待商榷,配乐听来都别扭极了。
已经很久没看到能让我感兴趣的国产片了,多给了一星,影片在转场的时候连接再紧密下就更好了,通过2个孩子的视角有点太过苍白了
49~79倒是被忽略了,选的太狡猾了吧。也就红卫兵那段带点意思。
说实在的,有点受不了这样的回忆味这么重的电影
里面公社和厂里的吉普车是硬伤,BJ2020S,是1990年代末的新产品了。
我喜欢这种清新的调调!
社会发展的太快了
除了结尾有点令人厌恶,过程还行
结尾的时候我笑了~~~那孩子和予叔到底是嘛关系???????
正能量 和谐 怀旧 改革开放
矫情,做作
个个讲话都是背台词 荒诞的场景 新闻联播式的结局= =只有风景是美的~
烂得很寒心啊,各种矫情,有一星完全是给那些天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