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裘德洛,从他站在木头搭建起的房子框架上往下望,对妮可基德曼微微一笑的时候,我就和女主一样,一见倾心。
这里不再多提,大家知道就好。
坦白说,我觉得美国的年代片,只要不是奇烂无比的,一旦以南北战争为背景,就自带一种史诗式的瑰丽色彩。
这场举国战争是美国人心中一道疤,血流如注,有人将鲜血绘成星条旗,赞颂美利坚民族浴血厮杀万世永生;有人将它和爱情故事结合,勾兑成你我心口的游丝百尺、软红千丈。
开头很长一段现实与过去来回交织,战场上常常是灰霾朦胧的色调,Inman怀里Ada的照片是唯一一抹亮色。
接着是插叙,明亮的原野,漂亮的教堂,美丽却独独倾心于乡村穷小子的千金小姐,朦胧而年轻的暧昧,因为男女主颜值的加持显得格外美丽。
Inman的眼睛在滂沱雨夜依然可以灼灼发光,淋成落汤鸡也仍然是冷山镇最俊俏的小伙子,Ada穿伞裙的腰不盈一握,即使在牧师父亲去世后,生活陷入困顿仍优雅矜持如画中仙。
真的好喜欢Ada这个角色。
坚贞,纯洁,骄矜,愿意为了一个告别前的漫长深吻至死不渝、苦等数年,地主家的傻儿子屡次对她求爱都被拒绝了,不,我和一个人有过约定。
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父亲留下来的庄园任凭它长草荒芜,苦恼于三餐,却在接受好心农妇一块咸猪肉时反复强调,我有要给你钱的,是你自己不要——可爱到爆炸。
妇人哭笑不得,对着电视屏幕的我也哭笑不得,太可爱了她。
Inman也是我见过最好的男人。
善良,勇敢,克制,忠诚。
才疏学浅,描摹不出他一半的好。
为了救和自己交好的少年,义无反顾地冲向活埋坑一样惨烈的战场——从这里我就认定他是个顶好顶好的人,也是个注定悲剧收场的人,因为他太好了,命运容不得这样美好的英雄主义存活于世。
冷山这部片子除了写一个发生在南北战争时期的爱情故事,其实还有一部分要通过Inman“请假”回乡见爱人路途中,遇到的人和事来表现时代性与人性。
想要杀死私生子的犹太教徒、为了保护孩子极其世俗的寡妇(娜塔莉波特曼演的)、独自生活在丛林里看淡生死的老妪、生活在淫窝里乱搞的一家姐妹夫妻、到寡妇家抢食物却对不停哭泣的孩子心软的大兵……BGM是像蒙古长调一样的吟哦,应该是美国西部草原的一种音乐吧,调子拖曳得很远很远,像消散在风中。
世上的牧民都有相通之处,面对一天一地一人一马的辽阔世界,自然也要多吸几口氧气。
发自胸膛的歌声才能如此悠远浑厚。
Ada与Inman重逢时,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小姐变成举着猎枪威吓他的乡野悍妇,冷山镇最英俊的小伙子满脸俄式大胡子,像五六十岁的老头,让她第一眼根本认不出。
“Inman?
”Ada颤抖地叫出声。
好揪心。
试探的语气,不敢相信,不敢确定,她真的等他太久了,等得心如死灰,一辈子就抱着这么一个等待过下去也未尝不可。
她没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重逢。
相爱的人在雪地里紧紧相拥,热泪洒在落满霜雪的肩头。
Ada激动地对Ruby说,当年她在农妇家的井里看到Inman的结局,茫茫大雪,重重乌鸦,她爱了那么多年等了那么多年的人死在雪地里,在视野尽头化成一个黑点,分不清哪里是乌鸦,哪里是她的爱人。
然而他真的出现在雪地里,却是活生生的,热乎乎的,Ada心里不知该喜或该惧,亦或是感激上苍朝她开了玩笑,至少Inman现在是活着在她身边。
“求你了,别说晚安。
”“是不是有个宗教传统只要说三次我要娶你,他们就是合法夫妻。
”刮了胡子,眼神重焕光彩的Inman对Ada说,I will marry you,I will marry you,I will marry you.真的三遍。
Ada回答他,我愿意,我愿意……五遍。
外面下着寂静无声的雪,屋内炉火哔剥作响,爱人眼神痴缠,温情脉脉流淌。
那是我,这一生见过最温暖的画面之一。
高潮的余韵落在了Inman之死。
和大反派一起的神枪手被Inman开枪打死,同时对方也崩中了他。
不行,我一想起那个画面就心痛。
还没看这电影就见过这个片段,B站的《the kingdoms》,裘德洛在里面是周瑜。
西部牛仔装扮的男人骑在马上摇摇晃晃,画面散乱,抖得厉害,只能看清灰调子画面里林海雪原,和男人沧桑的灰眼睛。
一堆人刷“非瑜背诺,天不假年”,这么多年了,这句话在我面前出现少说上千次,按说以我的胆汁质人格,早该麻木不仁了,却每每出现,每每泪盈于睫。
然后说回电影,看到原版依旧哭成傻逼,Ada没有看错,上苍也并非愚弄,马伏着Inman一深一浅地走到Ada面前,背上那人,早就凉透了。
Ada哭着合上了爱人的眼睛。
西部庄园式的结局,Ada仍然恬淡优雅,他们有一个女儿,Ruby和丈夫儿子,还有劫后余生的老妇人Sally,一起生活在庄园里,符合一切战争过后的祥和安宁。
尽管他们之间漂浮着悲伤,但小孩子不知道,他们总能带着欢笑长大。
“每年的这个时候,大地充满生机,到处都有你的影子,仿佛你还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又一次从Sally家的井往下看,这次没有什么预兆,只有云,只有云和太阳。
”这部影片最震撼我的莫过于它戏剧般的设定。
凭什么,有女人会在懵懵懂懂爱情初初萌芽时开始忠贞多年地等待。
凭什么,有男人会在重伤时仅靠一张照片和梦里的小镇长调活过来。
凭什么,他们只重逢了一天,就要再度生死永隔。
凭什么,Ada再想起Inman时,此前种种都化作原野上的风。
如果没有战争,Inman和Ada会和世间千万男女一样,郎才女貌,很快就有婚姻,但未必能美满到白头。
如果没有战争,就不会那么旷古烁今的爱情,听故事的人,也不会流眼泪了。
谁能凭爱意将冷山私有。
2004.8“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思念的绵长只是增添了现实的残酷。
透过萨丽家那口似乎有魔力的井,水波变幻,艾达看到魂牵梦萦的因曼正向自己走来。
这是引子,也是结局。
美国本土的战争少而又少,一场南北战争,已成为文学影视取之不尽的母体。
《冷山》的背景很容易让人把它与经典影片《乱世佳人》来作比较,艾达和郝斯佳,同样都是养尊处优,十指不沾烟尘的南方闺秀,面对战争,她们与粗砺尖锐的生活抗争表现出来的勇气如出一辙,可是除了这一点,两部影片其实并没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了。
拍过《英国病人》的安东尼.明格拉,一贯地选择战火纷飞的非常背景,虽然如此,但他所钟情的一定还是爱情,然后,才是关于人性,关于道德等等。
《乱世佳人》更像是一部女权主义的影片,战火的洗礼让郝斯佳变得更加坚强,白瑞德的爱情让她懂得生活的真谛,可是如果没有战争没有爱情,郝斯佳依然是郝斯佳,她所深深依恋的是脚下的这块黑土地。
而艾达,如果没有爱情的支持就不是完整的艾达了。
在荒芜的后方,经历了丧父、破产,几乎生存不下去的艾达,惟一支持她的信念就是等待,等待那个男人从战场上平安归来,回到她的身边。
所以她每天都写爱人也许永远收不到的信,反复读着同一本书,用惟一的一张照片来缅怀过去的快乐时光……《冷山》,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一部有关爱的影片。
从争夺奥斯卡奖的大热门到失利于《指环王Ⅲ》,关于《冷山》的评论几个月来一直热闹非凡,只是我的兴趣仅仅停留在几分钟的预告片上。
人人都说美艳动人的妮可.基德曼我以为并不适合扮演清纯少女,她的有些霸道的气质无法匹配情窦初开少女娇羞的表情,刻意装扮的大家闺秀的优雅反而使得本来的灵气尽失,反而给那个泼辣、干练、勇敢的农家丫头露比抢去了不少风头。
十九世纪的感情表现并非直白,影片的开始他们是分开的,可感情却是思念中的进行时。
这对恋人一开始也并不十分明朗,仅仅见过几次面,说过几句话,只来得及在分别时送上一个匆匆的吻,但却在随后艰难的岁月里遥想期盼,用心和身体实践着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如此浪漫而传统的爱情在现代人看来简直有点不可思议,也许正是南北战争促成了他们,是战争将一种虚拟的对于某种希望的等待升华成了对于美好的执着,是一次次的回忆将朦胧的感情变得更加甜蜜心动。
或者,从另一种审美的角度来看,是战争升华了可能湮没在柴米油盐中的平凡爱情,让它在面临分离和死亡的严峻考验前迸发出夺目的光辉。
其实在很多作品中,战争只是作为一种特设的背景,因为它的突如其来和伴随之的杀戮、死亡、分离使得一切世俗的物质的条件变得无从计较,因为生命的转瞬即逝才叫人分外留恋可能抓得住的一切美好。
在那场伤亡惨重的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因曼昏迷之际,在一封家书的召唤下,强烈地思念起分离四年音讯全无时刻想念的她,此时的她已不仅仅只是单纯爱的对象,更是思乡的一种标志。
一边是后方艾达的等待和重建家园,一边是因曼艰辛的回乡之路,两条线索交织并行,《冷山》延续了《英国病人》中的拍摄技法,现实和回忆的不断交错,不同时空的自由切换,尸骨遍地的血腥战场和美国南部优美的山水庄园,充满对比的镜头语言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对家园的摧毁和对人性的扭曲,也在对美好和平的憧憬间极其自然地传递出了反战的情绪。
但凡战争,无论其动机如何正义和鼓舞人心,也无论其结果如何积极与符合历史潮流,但其过程一定是残酷和不近人情的,不管对哪一方来说都是不折不扣的灾难,尤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毕竟,《冷山》的主题依然是爱的“信任和等待”,以残酷的战争来衬托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早已成为电影的惯用表现手法,如果能将这极端的两极完美地结合,那么拍出来的往往就是壮丽动人的史诗。
和《英国病人》相比,我觉得《冷山》并不是那么恢弘磅礴的史诗,它其实只是讲述了乱世中一对平凡男女的感情历程,对个体的刻画更多于对时代气氛的把握,没有大起大落的命运转折,没有大开大阖的故事情节,爱情也只是纯粹的爱情,不涉及任何社会道德价值观的质疑,战争只是作为突发的历史事件干涉了个人的生活,由此个体命运遭到无情地放逐,包括感情,同样遭到了九死一生的考验。
尽管影片自始至终弥漫着萧索肃杀的冷色调,但其中流淌的浪漫和温情就像不时展现的优美恬静的冷山风光一样让我们暂时忘却了遥远处的战争,虽然我们清楚地记得《魂断蓝桥》中战争对于爱情和生活的无情摧残和嘲弄。
而在这里,仅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艾达和因曼之间的爱情甚至可以称得上完美,他们自始至终互相信任,没有变故,没有波澜,没有第三者,有的只是与日俱增的坚贞,纯美浪漫,有的也只是因为战争的缘故注定他们之间无法完满,所以就让短暂的美好成为一种永恒,最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重逢的因曼和艾达在短暂的甜蜜之后竟然意外地阴阳永隔,我总觉得这样的情节安排过于戏剧化,似乎是导演为了升华主题而刻意的所为,单调的几乎落入俗套。
仔细想想,似乎又不是那么简单的。
战后的冷山依然美丽,依然充满生机,有些风和日丽的下午,艾达会和幸存的乡民们一起喝茶,她平静的表情有如静谧清澈的天空,生活依然美好。
我在想,支持她生活下去的难道仅仅是那活在心中的爱情和难以忘怀的春宵一刻?
难道仅仅是女儿小因曼?
常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面对岁月犹如面对死亡,每个人都显得那么无能为力,所以有时存在的反不如已经消失的更能永恒。
影片中多次渲染的冷山,已经不只是家园的象征,也代表了一种希望和一种信念,追求美好,摆脱战争,摒弃仇恨。
那么看来,片中的纯美到似乎有点不现实的爱其实是为了印证这样一种希望和信念,让我们唏嘘不已的短暂回归其实是对艾达理想的一种完美阐释,因曼带回的是爱、希望和继续生存的勇气。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呢?
或许根本就不需要证明。
《冷山》在我看来还是一部很人性化的影片,不仅仅是战争和爱情,希望也许可能是比较虚无飘渺的东西,可有时候柔弱无骨的东西反而比坚不可摧的更能占据我们的心灵,始终不去,你说是吗?
想起《诗经》中的一句话,“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对于人生,有时我们就只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而已,想来在这个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里,实现起来应该比较容易吧。
如果有10星,这部电影该评10星;如果有100星,这部电影也一颗星都不该少——献给所有幼稚的、不成熟的人,所有内心还有一块尚未崩毁的地方来阻隔世俗与平庸的人。
如果有,那就是冷山。
曲高者必和寡。
电影何尝不是如此?
爱情何尝不是如此?
人性何尝不是如此?
中庸的人从来都拥有者这个世界,但他们却会永远失去冷山。
冷山诠释了true love,诠释了真、善、美。
当冷山披上皑皑白雪的时候,一切都渺小了。
如果说《乱世佳人》是南北战争的缩影,那么《冷山》就是乱世佳人的童话版。
虽然王子公主最终没能永远在一起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已经是上帝能给他们最大的怜悯了。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是却有人为了一个名字、一张照片、几个眼神、几句对话,而恪守一生;但是却有人为了一个名字、一张照片、一段回忆、一个吻,而至死不渝。
人不应该有贵贱之分,但是人格该有高低之别。
低是平庸,高是崇高。
崇高的人得到的只是一生中那微不足道的短暂,那微不足道的短暂却像一颗钻石一样永恒。
这部电影里涉及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尊严与生存、崇高与卑贱、伟大与渺小、友情、亲情、爱情。
这一切都没有必要解读,没有必要争辩,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清清楚楚。
我从来都没有指望过一颗钻石能让天平倾斜,在另一端放着整个世界的时候。
Ada和Inman永远在我心中。
Find the way home——观《冷山》有感关于寻找的主题寻找是一种逃离,《恋恋三季》中的美国老兵在看到一心寻找的女儿用着职业化的淡然敷衍和调笑应对自如时,老泪纵横的他只能默默离开。
寻找是面对现实,《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母亲历尽艰辛找到的只是变了性的丈夫。
寻找是一种希望,《中央车站》的小约书亚怀着对父亲的憧憬和朵拉踏上寻父之旅。
在安东尼明格拉的《冷山》中,英蒙寻找归家的路途里我们看到了坚持:在保安队的不断追击逃兵的夹击下,英蒙没有放弃,手中握着艾达给他的书和信,摆渡,逃窜,杀人,救赎;我们看到了成长,英蒙不再是冷山下那个内敛害羞的耕地小伙子,而在那300多里路中一步一步变成双肩扛有重担的男子汉;我们同样看到了人性的温暖,当萨拉和英蒙在火光微弱的潮湿小房间中互拥时,他们超越的是男女感情的界限,更多是互相给予人道的关怀。
平行蒙太奇的使用导演大量使用平行蒙太奇叙述这一个史诗般的爱情故事,熟悉的画面剪辑,似乎带我们回到96年的《英国病人》。
硝烟四起、腥风血雨的战争处处体现了导演的反战思想,逝去的士兵,昏黄的影调,摇动的镜头,视觉上的冲击不言而喻。
影片开始10分钟的战火纷飞,从一比较小的视点展现小人物眼中的南北战争,有人用此片和《乱世佳人》相比,我认为《冷山》对战争中人性的描写要比《乱世佳人》来得更有震撼的力量。
导演想通过英蒙的归途和艾达的眼睛,对深藏在生活表象背后,借由战争赤裸呈现出来的人性的残忍、虚伪、本能的兽性,做一次不站在任何政治阵营的真实暴露,当然,导演的主观色彩还是很浓厚的,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看出。
文学和电影的改编阿斯特吕克说:“电影如同文学作品一样,与其说它是一门特定的艺术,倒不如说它是一种能够表达任何思想范畴的语言。
”电影和文学之间的关系总是千丝万缕的,由经典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往往能网罗人心,在各大奖项上领尽风骚,例如《乱世佳人》、《宾虚》、《战争与和平》、《情人》等等。
《冷山》的作者查尔斯和导演明格拉分别用文字和镜头带领我们在莽苍深绿的群山中穿梭,在清溪漫流的碧水中游趟,那片枯黄无尽的玉米地,冷黯冰冻的白雪,种种意象让人心旷神怡。
安德烈巴赞曾说:“作品的文学素质越重要,越是关键,那么改编作品便难以和它媲美,因而越是需要有创作天才来对它重新安排。
”安东尼明格拉用熟练的摄影机运动,高深的剪辑结构将这个展现南北战争期间情谊的的小说搬上大银幕,显得那么游刃有余,八项金球奖的提名并不能说明什么,影片中人类从来都没有放弃的爱是我们真正需要这个电影的理由,也是我们需要坚守的。
结语 IMDB上有网友用一句话评论《冷山》:Find the strength. Find the courage. No matter what it takes…find the way home.Find the way home,我想这应该是许多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关怀,人性,温暖,我们应该从电影中得到更多。
当战争来临大多数人来不及想为什么没有主义的人和被奴役的人一道往土黄的衬衣上套上军装开枪吧——去杀死对面的陌生人!
只有女人们顽固不化将自己的一生迅速托付给年轻人年轻人却被马车拉走而老父亲在雨中因衰老而死 “如果你在打仗 你要停止开枪如果你正奔向战场 你要停止前进——回来吧我已向你托付终身!
” 是谁给你下了迷魂药像迷死一只蝴蝶是谁让你丢下犁耙在太阳下山之前赶你出门引你穿过长夜去开另一个老实人的门
自战场归家的旅途跨过沼泽与草地越过雪山和丛林尚有几程?
怎样在集体无意识的血腥战争中保持本性的善良和正直?
《冷山》的答案简洁明了:远避战争阴影的途径就是趋近爱情与亲情。
反战主题电影屡见不鲜,连结尾都是现成的,可怎么把一个故事说得丝丝入扣,导演明格拉不是第一次操刀了。
我一直不敢把《冷山》完全归结成西部片,一方面它有美国西部片白手起家、快意恩仇的价值取向,而另一方面又因为男女主人公情感都过于矜持沉默有了英式电影冷峻含蓄的风格,甚至它的大部分剧情更倾向于公路片:男主角英曼从南北战争战场一路逃亡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男女老少黑人白人南军北军,一路被战争毁坏的家园被扭曲的人性,一场战争翻起社会底层的渣滓和邪恶,无数像帝格这样的恶棍借着战乱横行霸道鱼肉乡里,他折磨善良乡民的情节绝对让人想端起来福枪往他脑袋钉上一排子弹,而悲哀的是,不是每个帝格都能死的那么大快人心,这是后话。
牧师女儿艾达是南方养尊处优的标准淑女,乡间小子英曼只是个气质忧郁又沉默寡言的英俊小伙,明明互有好感碍于礼节与自尊都爱端着,战争的到来催化了他们的爱情,而英曼未来得及与艾达互诉衷肠就匆匆赶赴前线,临行仓促的一吻成了离别四年中反复回忆的温情。
没人知道战争要持续多久,也没人能保证刚萌芽的爱情能在战争与时光流逝中依然坚贞,艾达起初的期盼在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无以维生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思念与贫困大约能要了这个富家小姐的命,看到光鲜靓丽的她换上肮脏的衣裙躲在废墟般的小屋里靠好心的邻家太太一篮子食物接济时不道声心酸是不可能的。
英曼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战争逃兵的污名时时拖后腿,除了躲避南军的抓捕还得抵防北军的扫荡,一路缺衣少食栉风沐雨更要时时忍受内心对去路恐惧的煎熬:艾达少数几封能收到的来信中可见她的困境,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淑女如何能在乱世中依然守候他的归来而不是迫于现实另嫁他人,而且见过一路相似的悲剧,英曼未必没有考虑过这样的可能性。
故乡的艾达是他与过去生活的连结,也是他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如果说战争的残酷催生他们的爱情也更强化他们的爱情,现实太惨淡,唯有梦境中的心上人纯洁美好一尘不染。
比英曼好一些的是,艾达还有露比,露比简直就是个天使,强壮悍勇得像印第安土著姑娘,刚刚适合拯救无论精神还是肉体都奄奄一息坐以待毙的娇小姐艾达,从翻草堆修羊圈到种蔬菜挤牛奶一一学起,钢琴被卖了,银器也被卖了,而唯一可欣喜地是:艾达适应了这个乱世强悍地生存了下来,以至于两人重逢,第一眼都没能认出对方。
一个是衣衫褴褛瘦弱干瘪的络腮胡糙大叔,一个是手端猎枪蓬头垢面的乡野村妇,都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钢琴佳人,绿意生机都已是昨日,好在他们的眼中依然能清澈倒映出彼此。
英曼完成了他归家的旅程,完成了他的自我救赎,也一枪打死了卑鄙小人帝格和他的同伙解救了爱人艾达,这也就是他归家的最大意义。
战争毁了熟悉的家园与生活,带走了心爱的情人,可是爱却永不止息,生命依然得以延续,只要足够坚强足够耐心,百年后跨过约旦河我仍等待与你相遇。
我或许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我记起那扇窗隐约透着光!
为了那光,那微弱的光,那耀眼的光!
那里会有太阳!
我坚信!
我必须去!
哪怕前路荆棘,哪怕付出生命!
我必须去!
……我找到它了。
“嘘,推开它,推开它,”我悬着伤痕累累的手,小声地说着。
我开始因为没有死在途中而感到害怕,如果窗后仍是黑暗。
尽管这是由英国导演出品的美国故事,尽管它失意于奥斯卡事出有因,对于安东尼·明格拉的视觉方式,我还是愿意投赞成票。
至于它只获得了2004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等不重要的提名,并且评论界关于这件事舆论纷纭、褒贬不一,我依然认为,对于作品而言,好的就是好的,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冷山》的作者查尔斯·弗雷泽曾经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冷山》的片子就来自于他的同名畅销小说。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也有过这样那样的资本,他曾经因为《英国病人》和《天才瑞普利先生》等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享誉影坛。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冷山》始终给人以文学的浪漫气息。
片子的主要演员裘德·洛、妮可·基德曼、蕾妮·齐薇格等,他们都是好莱坞的一线明星,这更加不言而喻啦。
《冷山》老是叫我联想到《乱世佳人》,两部片子表述的时代背景很相似,都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发生的故事。
德国《柏林日报》记者认为,《冷山》展示了战争磨难下人性的伟大,其大气磅礴的风格与好莱坞惯于制造的爆米花电影很不一样,是难得一见的优秀影片。
这种评价,尽管在美国媒体那边没有得到相应的响应,尽管美国媒体认为《冷山》也有许多硬伤,比如英曼和艾达的感情基础铺陈得不够扎实,他们相识时间非常短,影片并未对为什么他们短暂的爱情会产生这样巨大而持久力量解释清楚。
以及影片的支线太杂太乱,等等。
我仍然相信,至少还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能够从片子当中获得发自内心的审美力量,以及不可抗拒的情感和生命体验。
关于片子的制作过程,有评论者说:“安东尼·明格拉成功地把我们拉回南北战争,战争场面的拍摄主要依靠传统的舞台造型、外景实地拍摄、动用众多群众演员等方式完成,而非无所不能的电脑特效。
这或许又将成为今后历史战争片拍摄的主流。
电脑毕竟很难把握真实的历史沧桑感。
”我认为,这种说法非常善解人意,非常恰切,非常实在。
吐槽几个点:1.妮可的一些瞬间看上去和Taylor好像啊…2.Inman就是白死的,前面那么小强命,后面就和一傻蛋儿在看似酷炫地雪地里看似酷炫的一瞬间同归于尽了。
为死而死啊,开头就猜到这样的故事绝壁最后得死,果然…3.H戏真的好多余啊!
裸体是!
为!
了!
什!
么!
4.俩人在雪地小屋里的一个晚上搞起时,我想会不会有各种……当最后Ada叫自己女儿巴拉巴拉Inman的时候,我瞬间倒地不起各种崩溃。
果然…生死关头的命中率是非常高的。
5.裘裘你的头发你的头发你的头发…然后就没啥了…嗯,为毛我为了吐槽几句居然还写了个影评Orz。
当然还是给了四星,还是挺感人的爱情故事——当我已经成了头发凌乱一枪一只山鸡的粗糙农女,当你已经变得胡子拉茬伤痕累累逃命回乡的秃毛大叔。
那好,我还是爱你。
那么大概是真爱吧。
人一生下来就是迷路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自己梦中的故乡。
她精致得有些不染凡尘,温柔的笑容像是草原盛开的大朵矢车菊;她的眼睛很美,清澈的像是山涧的清泉;当她看着你的时候,好像世界都停止了转动。
他有一张古希腊式英俊的面庞,粗旷的身体;那对湛蓝色的眸子总在记忆中不停的忧伤;他总在面容要明朗的时候收敛起笑容,只留下微翘的嘴角让人眷恋。
这本来应该是对让神仙都羡慕的情侣,但是战争却拉开了两个人的距离,弥漫的硝烟熏黑了原本美丽的世界。
她等着他回来,从未失去希望,开始是以天计算时间,后来以年;他想要回到她身边,即使路途遥远,充满了艰难险阻。
其实,英曼在第一次受伤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可是他的心一直向着远方的冷山,就像是朝圣的人一样虔诚。
战火也许泯灭了很多人的良知,让人们变得比野兽还要凶残,但是爱永远不会被淹没。
(我一直在想,如果真的有一位姑娘在水边等待着那位少年,他也不会死去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英曼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倒下又站起来。
不管是那个变态的牧师,还是北方的军人抑或是那个山里的人,都没有绊住他匍匐前进的心。
艾达则经历了丧父与朋友惨死,正式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蜕变成为一个坚强生活的女人。
战争没有让她屈服或是倒下,只要冷山还伫立一天,她的希望就不死。
空气在等待中一次又一次泪湿了树林、草木,忧伤始终沉淀在艾达的心底,犹如音符在黑白的琴键上沉思一般。
远方的光线暗了下来,又是冰冷彻骨的一夜,希望那出征的人早日归还。
深刻地记得,英曼与艾达终于相聚的那一刻。
艾达稳稳的端着枪,像一头母豹子一样具有威严,声音已是坚毅沙哑。
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激动,甚至连一个拥抱都没有。
就像一个迷路终于回家的孩子,平静的说道:“我回来了。
”母亲也只是慈祥的说:“进屋来吧。
”这种近乎陌生的隔膜真正的让人心酸,战争让人们失去了太多太多。
我一直在质疑这段爱情。
他们几乎是陌生的,所有的记忆都停留在一个画面——他不愿意进屋,她为了见他只好端着盘子出来。
他们一遍又一遍的回味那几个瞬间,还有那个吻,所有的这些瞬间创造了最后的震撼。
记得拉夫•艾恩说过:“有一种爱从头脑中萌芽,然后根植于心,随后再慢慢生长,但它会一直延续,直到死亡,而且所求少于给予。
还有另一种爱,失掉了理智,甜蜜就最甜蜜,痛苦一如死亡中的痛苦,它只能延续一小时,但是却值得用整个一生去换取。
” 在医院中,英曼曾经问一个盲人“如果,给你5分钟的时间看到这个世界你会用你余下的生命去换取么?
”那个老人笑着摇摇头。
对于,那些美好的事物,他宁愿不曾看过,因为那样会让他更加伤心。
可是,英曼却说,他愿意用余下的生命去换取在他心爱女人身边的5分钟相聚。
他不明白,为什么在他的心中,总有一个名字、一个地方,让他如此伤心?
让他停止前进的步伐,放下上膛的枪杆,不顾一切的回到那个记忆中模糊的故乡。
艾达与英曼的爱就像是在岩石中依旧破土而出的花朵,也许你可以说这并不是爱,但是却是绝望中的人最后的希望,所以他们要牢牢抓住这最后的美好与希望,给自己活下去的理由,给这个世界不灭亡的理由。
英曼最后的死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
就好像那些一生下来就在寻找生育地的大马哈鱼一样,当它们千辛万苦产下下一代的时候,也是死亡的时刻。
而英曼的心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疲倦的旅人终于可以安息了。
后来,艾达还是常常想起他,想起以前的天地;想起他忧郁的眼神,笑而又止的嘴角;看着天空,从一望无际的大地直到天堂的门口。
这一回不再有那么多的忧伤了,对他的爱有着如此美好的回忆。
一生也就足够了。
离别中的爱情: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喜欢放眼于战争中的爱情,比如他的另一部电影“英国病人”,展现了一段被战争摧残的爱情。
在“冷山”中,一首首哀伤的民谣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不过,人们不再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用尽全力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真爱。
父亲盼着女儿长大,但战争的不可预知却让他没有机会再看到女儿。
当熟透的苹果挂满枝头,猫头鹰的翅膀沾染了鲜血,长大的孩子只能在墓前回想父亲唱的这首歌谣。
他们的后代还会传唱,努力长大。
安东尼喜欢让自己的故事以离别告终,但是离别中除了怀念还有继续生活的勇气。
正如他第一部电影“一屋,一鬼,一情人”(Truly Madly Deeply),影片讲述了一个有关人鬼情未了的清新小品。
男主角死于一次意外,因为怀着不舍,他的灵魂留在心爱人的身边不肯离去。
但是活着人的生活在继续,她又爱上了别的人,她和男主角的灵魂之间的矛盾一点点爆发,熟悉变成陌生,深情变成束缚。
终究男主角还是选择离去,留下了真挚的、疯狂的、深刻的那段爱情,余香袅袅。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392061/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738964/
战争年代的爱情,有点美有点脆弱,有期望更多的是无奈, 战争年代啊 ,只叹一声,我愿世界和平
做作!
没有用心,当然就无法传递感动。 厮以为在很多地方可以选择百转千回,但没想到编剧竟脑残到丢西瓜捡芝麻。大家去看同类型片赎罪,高下立见。
实话实话外国电影因为盛名而看的,让人不觉得失望的真的很少。带了战争标签,但是战争场面拍得让人抠脚……爱情的部分中规中矩,当然了说是老套路对一部本身就是老片子的电影也不客观。
是时候重温爱情片的类型常规:一种阻止二人在一起的力量,在这里是南北战争。通过巧妙地将恋人的见面延迟到高潮时实现,来回避现代恋爱的棘手问题,用相见难取代了相处难作为故事的核心。《冷山》中的爱不是真正的恋爱的行为,而是将爱情作为一种永恒的信仰与渴望,一旦落地,很难想象它的模样。
爱情,亲情,人性,战争,历史,成长…这部戏包含了太多太多内容,即便看第二遍第三遍还是会有不同的体会。P.S. 好喜欢女配角,还有BrendanGleeson拉的fiddle好好听!! 5星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也没让我看出两个主角的感情基础所在,倒是风景音乐都好。
泰瑞宝
这俩人好的莫名其妙好吗!没看出他们之间怎么就产生爱情了!我果然只喜欢红磨坊里的Nicole
太冗長了 拖沓!男女主演完全不搭! 後半截是公路電影哇?╮(╯▽╰)╭ 風景還是不錯滴~
I must find my way home, someone's waiting on me.
剧情进入太慢了 不给力啊 没看完
“南北战争”题材的影片有很多,但显然《冷山》并非最佳 == 对男主角遭遇的全部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 ̄▽ ̄")╭ 芮妮·齐薇格倒是老壮老可爱~
历史爱情片,耐着性子看完的,制造精良,放几年前是经典,现在只能是好作品。
妮基大婶不仅是票房毒药,也是电影毒药!
Rene真是精彩!
又长又无聊。。
My love for Linton is like the foliage in the woods. Time will change it, I’m well aware, as winter changes the trees. My love for Heathcliff resembles the eternal rocks beneath. A source of little visible delight, but necessary. He’s always, always in my mind.
我是为了nat才看这种无聊漫长的战争爱情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