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大情怀,没有什么大刻画的人物,没有绝对的主角与明星,没有大的事件背景冲突,没有万军的豪华战争场面,没有复杂的故事及解构线路……但是我给5分;该片关乎爱沙尼亚,被包括德国和前苏联在内的几乎所有周边国家「轮奸」了无数遍的小国,在爱沙尼亚眼里,前苏联或许才是那个「流氓」,但是还无奈的要曾经嫁给眼中的敌人,悲情爱沙尼亚;没错这就是爱沙尼亚的1944,或许这样的年度对于爱沙尼亚历史上有很多,1760、1920……或许很多;电影能帮助你了解历史,而了解了历史才有助于你观看影片,以前看电影就是看个热闹,看个场面,看个故事,现在看电影,越来越累了……但是,累并快乐着,就好像我写这么多不为别人看,或许没人看,但是我很有成就感;战争场面不是最顶尖的特效,但是也足够惨烈,一次迟到弹夹补给,一位军官的无端牺牲开始了这个平常但是悲伤的年度;双胞胎兄弟,大半小时的哥哥在战场上也要保护弟弟,这就是人类的美德,男人该有的责任;主视角看德系军队打苏联军队的片子还真是很少,就好像什么时候你要是看日军打共军的片子或有同感,苏联军人变成了战场上不说话的「鬼子」,德系的爱沙尼亚军人倒是感情丰富欢声笑语,但还是对「希特勒」法西斯进行了嘲讽,比喻用「希特勒」的照片擦屁股,拒绝高喊希特勒万岁种种……离得这么近的战壕战,弄得好像好像土拨鼠打土拨鼠似的;仍是一帮可怜的年轻人,只因在战争年代,难以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名年轻的士兵;哪怕在距离敌人不足百米的战壕也会醉醺醺的戏耍的涌进战壕,新兵哥哥那一个爆头瞬间打醒了酒后的年轻人们,弟弟瞬间的哭泣,这或是真正的战争;可怜爱沙尼亚、波兰、芬兰……太多如此的欧洲国度里被战争洗礼的百姓,流离失所,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但是,战争与利益争夺是人类的恶劣的本性,永远存在;空袭,与「1942」一样的空袭,什么军人还是平民,爱沙尼亚的「1944」,中国的「1942」,一个军人视角,一个难民视角;炸弹坑里的小女孩很美,徒步的军队很美;或许这只爱沙尼亚小分队可比做国民党部队,南韩部队,南越部队,巴基斯坦部队……有人喊:他们是爱沙尼亚人,他们是爱沙尼亚人,可悲吗,一个国家被外敌撕成了两半,红色的爱沙尼亚与白色的爱沙尼亚,眼前躺着的自己刚打死的兄弟是同胞,或者无奈或者可悲;一个罐头就让爱沙尼亚大妈可以说出:这是德国高档货!
可想而知德国与苏联在他们眼中的地位,怪不得东德死也不愿意被苏联同化,铁了心要重回欧洲大怀抱,苏联在欧洲人眼里就是落后的象征;喜欢尤里与爱诺相处的那一段,虽然有些伤感在,必定是杀死自己哥哥的人,但是在全然不知下就是一场淡淡美丽的爱情,爱沙尼亚是可怜的,战争是无奈的,但平民是无辜的,军人也是无辜的,他们有亲情的记忆,有童年的记忆,有爱情的记忆,有平静生活时的干净的记忆;爱沙尼亚人,一会是白色德系的战士,逃跑了或者德军撤退了,一会又被召回,成为了苏联系的红军,这就是爱沙尼亚的「1944」;半部德系视角,半部苏系视角,两个视角在爱沙尼亚碰撞,帮德军战苏军,帮苏军战德军;尤里的死是谁的错,妹妹两次接到阵亡的通信,这就是爱沙尼亚的「1944」,完美的结局,非常自然的结尾,在此刻上字幕是最佳的时刻;爱沙尼亚的「1944」,不是爱沙尼亚能够决定的「1944」;
向所有为了独立而战斗和牺牲的人们致敬。
如果我还能见到你,我会告诉你一切真相,从一切的起始说起,我其实是红军士兵尤里约吉,是杀死了你哥哥的人,我一直没有勇气亲口告诉你,而在我现在的世界里又只有你。
如果可以,请你原谅我。
爱沙尼亚进入了最佳外语片在第8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但它并没有入围。
这部电影于 1944 年 7 月在爱沙尼亚的坦能堡防线上映,在那里,武装党卫队的爱沙尼亚士兵正在与前进的红军作战。
一名纳粹官员的访问,他分发了希特勒的签名照片,引起了嘲笑。
苏联军队在坦克和步兵数量上占优势,而德国军队不得不通过平民难民潮撤退。
经过激烈的战斗,胜利者是红军爱沙尼亚部队。
当他们将双方的死者埋在万人坑中时,一名名叫尤里的红军爱沙尼亚人搜查了德军中一名名叫卡尔的爱沙尼亚人的尸体,并在塔林找到了一封未寄给卡尔姐姐艾诺的信。
俄国人攻占这座城市后,他亲自送信,他和艾诺变得友好,这招致了他所在部队的政治官员的敌意。
Sõrve半岛的回击11 月,他的部队抓获了一群身着德国制服的 16 岁爱沙尼亚男孩。
政治官员命令 Jüri 将他们全部杀死,当他质疑决定时,将 Jüri 射死。
几秒钟后,这名军官本人被尤里的一名战友处决。
在 Jüri 的尸体上,一位战友发现了一封未寄给 Aino 的信,当他休假时,他亲自送来了这封信。
原载 《看电影·午夜场》2015年第9期,与原文对比略有修改: 201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爱沙尼亚导演埃尔莫·纽格南推出了相关题材的电影《1944》。
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的爱沙尼亚几乎没有存在感。
二战题材影视的市场也一直都掌握在美国、英国、苏联/俄罗斯、德国和日本手中。
因此,爱沙尼亚的二战题材电影就显得难得可贵。
这部“史诗巨作”耗资190万欧元,是爱沙尼亚历史上投资最高的电影,经费来自爱沙尼亚国防部、电影协会、文化基金会与个人捐赠。
影片反映了1944年苏军反攻时期,裹挟于德军阵营与苏军阵营的爱沙尼亚人自相残杀的历史。
激烈的战争场景背后,体现的是爱沙尼亚人深重的苦难和惨痛的民族悲剧。
正所谓“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苦难的民族史 《1944》的叙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以德军阵营中的爱沙尼亚士兵卡尔·塔米克和在苏军阵营中的爱沙尼亚士兵尤里·约吉为视角,向观众展示了1944年爆发在爱沙尼亚土地上的血战。
最终,他们都死在了同胞的枪口之下。
2015年2月8日,作为爱沙尼亚与德国联合制作的电影,《1944》首先在德国首都柏林公映。
2月20日,《1944》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公映。
8月25日,《1944》在芬兰公映。
二战时期,德国与芬兰都是苏联的敌对国。
电影首先公映的国家和时间顺序,也微妙地反映了爱沙尼亚对苏联的态度。
对处于强国夹缝中的爱沙尼亚人来说,《1944》无疑唤起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感。
仅影片公映的周末,爱沙尼亚的观影人数就达到了19030人次。
影片上映的首个星期,爱沙尼亚的观影人数已经达到了44879人次,使之成为了爱沙尼亚历史上最卖座的电影。
对人口总数只有138万的爱沙尼亚来说,这已经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在此之前,能吸引超过10万名爱沙尼亚观众去电影院的电影只有6部,分别为《冰河世纪2》《冰河世纪3》《冰河世纪4》《怪物史莱克3》《加勒比海盗2》与《坚如磐石》。
其中,只有导演纽格南于2002年执导的《坚如磐石》,亦称《雪茫攻防战》,是爱沙尼亚国产电影。
其反映了1918年—1920年的独立战争时期,爱沙尼亚抗击苏俄入侵的历史。
当时,这部电影吸引了168113人次的观众,是《1944》之前爱沙尼亚最受欢迎的国产电影。
尽管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但电影仍然在部分细节之处,表达了“宁予德国,不予苏联”的倾向。
在“政治正确”的问题上,似乎显得有些“不和谐”。
这与爱沙尼亚人曲折而屈辱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5000年前,爱沙尼亚人的祖先来到了今天的波罗的海地区。
在基因上,爱沙尼亚人与邻近的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更接近,但爱沙尼亚语与同为芬兰—乌戈尔语的芬兰语更相似。
爱沙尼亚人先后被维京、丹麦、神圣罗马帝国、瑞典等民族和国家统治。
1710年,沙皇俄国取得了爱沙尼亚的统治权,从而开始了对爱沙尼亚长达200年的占领。
在此期间,爱沙尼亚人的民族意识也开始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德军的进攻之下,俄军节节败退。
“十月革命”的爆发,也使沙皇俄国无暇顾及爱沙尼亚。
1918年2月,爱沙尼亚的德裔居民进行起义,引导德军进驻,并宣布独立。
随后,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将爱沙尼亚割让给德国。
11月,随着德国向协约国投降,苏俄趁机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向爱沙尼亚发起进攻。
在英国皇家海军、德国“自由军”与波罗的海国家志愿者的支援下,爱沙尼亚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1920年2月2日,在《塔尔图和约》中,苏俄不得不承认了爱沙尼亚的独立。
然而,弱国无外交,任何条约都是可以撕毁的。
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为了换取入侵波兰时,苏联能够不干涉并进行协同行动,德国出卖了爱沙尼亚的利益。
苏联强迫爱沙尼亚接受了不平等条约,获取了驻军和使用其港口的权利。
1940年6月16日,苏军入侵爱沙尼亚。
7月,爱沙尼亚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在一年之内,苏联政府逮捕了爱沙尼亚8000多名军政人员,其中2200人被处死,其余被送往集中营。
同时,苏联还将10000名爱沙尼亚人驱逐出境。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在斯大林的命令之下,苏军强征了爱沙尼亚55000多人入伍,并在爱沙尼亚实行“焦土”政策,杀死了大量平民。
波罗的海国家抵抗组织“森林兄弟”的游击队奋起反抗,重创了苏军第8集团军。
德军第18集团军攻入爱沙尼亚后,爱沙尼亚人将其视为“解放者”,并配合德军作战,将苏军彻底逐出了爱沙尼亚。
不过,爱沙尼亚人很快就发现,“老虎”刚走,“狼”就来了。
希特勒并不会给爱沙尼亚人渴望已久的独立,德军对爱沙尼亚的统治同样严酷,不仅大肆掠夺资源,还屠杀当地的犹太人。
随着德军势如破竹的进攻,不少爱沙尼亚人深入苏联纵深,担任占领与安保任务,甚至作为步兵直接在前线参战。
1942年8月,德军最高统帅部计划将爱沙尼亚人编入德国党卫军,但遭到了爱沙尼亚人的反对。
作为妥协,德军承诺爱沙尼亚党卫军的士兵、士官和绝大多数的军官,都将由爱沙尼亚人担任。
1942年冬,德军以此成立了党卫军第1“纳尔瓦”装甲掷弹兵营。
1943年4月,德军成立了党卫军第3爱沙尼亚志愿步兵旅。
1944年1月23日,转战东线并损失惨重后,德国党卫军第3爱沙尼亚志愿步兵旅返回爱沙尼亚,改编为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志愿步兵师。
此时,苏军已经赢得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反攻的兵力一路杀向爱沙尼亚。
5月26日,在收编了由爱沙尼亚志愿兵组成的芬兰第200步兵团后,其改编为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
在电影《1944》中,德军阵营中的男主角卡尔·塔米克就隶属于这支部队。
在占领爱沙尼亚期间,德军征调了72000多名爱沙尼亚人入伍。
苏军阵营中的男主角尤里·约吉隶属于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
1939年9月,苏军第8步兵军曾与德军协同入侵波兰。
1941年8月,在乌克兰地区,苏军第8步兵军遭到了德军的毁灭性打击。
1942年12月1日,苏军最高统帅部以爱沙尼亚共产党、从爱沙尼亚强征来的壮丁、苏联的爱沙尼亚少数民族等,组建了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下辖第7步兵师、近卫第19步兵师、第249步兵师。
不过,苏军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中的爱沙尼亚人并不像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那样多。
爱沙尼亚人只占30%—40%,超过半数的官兵为19世纪爱沙尼亚移民的后裔或苏联的其他民族。
银幕上的攻防战 影片以苏军猛烈的火力准备作为开场,“坦能堡”防线战役在银幕上拉开序幕。
正如字幕所示,这里只是用“坦能堡”命名了防线。
真正的坦能堡,在当时的东普鲁士,今属波兰,而并非电影中“坦能堡”防线所在的爱沙尼亚。
1944年7月26日,在纳尔瓦桥头堡成功地守卫了6个月后,德军撤往“坦能堡”防线。
苏军追击而来,双方爆发了“坦能堡”防线战役。
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具有压倒性的兵力和火力优势,集结了136830人、150辆坦克、1680辆自行火炮和546架飞机。
在火力准备阶段,苏军调集了9个步兵师的师属炮兵,火力强度远比电影序幕的场面猛烈得多。
德军“纳尔瓦”战役集群只有22250人,装备7辆坦克、70—80辆自行火炮和49架飞机。
德国党卫军第3装甲军驻守蓝岭,或译为“西内玛岭”。
蓝岭从东向西分部着三座高地,分别为“孤儿”山、“掷弹兵”山和“塔”山,海拔仅为20—50米。
德国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与党卫军第4“荷兰”志愿装甲掷弹兵旅,自北向南,部署于蓝岭之上。
根据电影字幕的提示,男主角卡尔·塔米克隶属于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第47掷弹兵团第3营第9连第3排。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进入阵地后,他们装备的各种轻武器也悉数登场——德制P38式9毫米手枪、MP38式9毫米冲锋枪、StG44式7.92毫米突击步枪、K98k“毛瑟”式7.92毫米步枪、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M24式长柄手榴弹、M39式卵形手榴弹与“铁拳”式反坦克火箭筒,缴获自苏军的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PPS-43式7.62毫米冲锋枪、装有PU式狙击镜的SVT-40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与M41式82毫米迫击炮。
如此“豪华”的配置,很可能是导演、美术指导或道具师的刻意为之,观众中的军事爱好者必然大呼过瘾。
或许有人会质疑,为什么德军会装备这么多缴获自苏军的枪械。
实际上,这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
在东线战场,几乎每个德军步兵都想缴获射速高、火力猛的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
二战初期,德军没有半自动步枪,缴获的SVT-38式和SVT-40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就成了“抢手货”。
后来,德军研制了G41式和G43式7.92毫米半自动步枪。
1944年,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中的狙击手装备G43式7.92毫米半自动步枪才更为合理。
当然,现实中德军的步兵排很可能不会装备型号如此繁杂的枪械。
根据电影中的配置,他们需要装备5种不同型号的子弹。
对管理后勤的军需官来说,这简直就是噩梦。
电影中出现的苏军轻武器道具比较简单,包括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PPS-43式7.62毫米冲锋枪、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步枪、M44“莫辛-纳甘”式7.62毫米卡宾枪、DP-28“捷格加廖夫”式7.62毫米轻机枪与F1式破片杀伤手榴弹。
电影中,苏军步兵的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装备的都是71发装弹的弹鼓。
其装弹量大、火力持续性高,但故障较多、颇为笨重。
实际上,在“坦能堡”防线战役时,苏军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大多已经换装了35发装弹的弹匣。
在电影中,德军阵地上出现的重型武器只有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与Pak 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
其中,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是由苏制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扮演的。
抑或其表示的是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在使用缴获的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使用它们击退了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的进攻。
这显然带有艺术的夸张。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就完全无法对抗苏军T-34/76式中型坦克,就更不用说对抗1944年的T-34/85了。
在电影中,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一炮击中T-34/85,迫使其乘员弃车而逃。
从技术上看,这非常“不科学”。
随后,另一辆T-34/85还击,将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炸得粉身碎骨。
实际上,T-34/85发射的O-365式破片杀伤榴弹威力巨大。
在反坦克炮附近爆炸,就足以杀伤炮兵或毁伤反坦克炮,并不需要直接命中。
Pak 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威力稍大,但对抗T-34/85依然吃力。
在100米距离上,发射Pzgr.39式穿甲弹,其仍然无法击穿T-34/85的炮塔正面装甲,只能击穿车体正面装甲。
发射Pzgr.40/1式钨芯穿甲弹,也只能在200米距离上击穿其炮塔正面装甲,在400米距离上击穿其车体正面装甲。
T-34/85的车体正面装甲只有47毫米,但布氏硬度达到了350,且具有60°法线角的倾斜度,对抗中小口径动能弹的效果极佳。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手上唯一有把握对抗T-34/85的武器,就只剩下“铁拳”式反坦克火箭筒了。
实际上,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装备有Pak 40式75毫米反坦克炮,足以在1300米距离上击穿T-34/85的正面装甲。
电影中没有出现这种反坦克炮的道具。
不过,在真实的“坦能堡”防线战役中,苏军不止动用了T-34/85。
当时,苏军出动了6个坦克团,装备了不少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
Pak 40式75毫米反坦克炮也很难对抗这种“钢铁巨兽”。
如果观察得足够仔细,观众中的军事爱好者会在电影中发现一辆“奇怪”的T-34/85道具车。
这辆T-34/85作为坦克残骸停在战场上,炮管要比其他的T-34/85更短更细,看起来更像T-34/76,但炮塔的大小又与T-34/85相同。
实际上,这辆没有炮管的T-34/85已经报废。
制片方废物利用,为其装上了尺寸不符的炮管,放在片场“扮演”坦克残骸。
根据电影的设定,7月28日凌晨,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第47掷弹兵团第3营通过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的阵地,向苏军攻占的“孤儿”山发起反击。
在此片段中,导演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当场屠杀苏军战俘的情节。
在真实的“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当时展开反击行动的是德国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师属侦察营与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第47掷弹兵团第1营。
激烈的堑壕战一直持续到天亮之后,双方损失惨重。
当晚,德军突击队再次发起猛烈的反击,最终在苏军坦克的阻击之下功败垂成。
在《拯救大兵瑞恩》与《1944》中,都出现了德军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
《1944》中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的枪声,听起来相对“温柔”,火力不够猛烈,没能完全体现出“撕麻布”的声效。
不过,《1944》对军装的考究并不差。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的穿着,既有原野灰色军服,也有带有斑点的迷彩服。
他们左臂的法西斯鹰徽标志之下,还带有象征爱沙尼亚国旗的“蓝、黑、白”三色标志。
电影中出场的德国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官兵,左臂的法西斯鹰徽标志之下,带有象征着丹麦国旗的红底白十字标志。
更为敬业的是,片头的攻防战,就是在当年蓝岭之战的战场旧地拍摄的。
在电影中,“坦能堡”防线上的德军似乎只守了几天就撤退了。
实际上,“坦能堡”防线战役从1944年7月25日一直持续到了8月10月。
面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德军“纳尔瓦”战役集群赢得了“坦能堡”防线战役的胜利。
苏军35000人阵亡或失踪,135000人负伤或患病,共损失17万多人、157—164辆坦克。
德军2500人阵亡或失踪,7500人负伤或患病,共损失1万多人、6辆坦克。
苏军遭到重创后无力继续进攻,“坦能堡”防线上的平静一直持续到了9月。
1944年9月14日,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第2和第3方面军发起“里加”攻势,准备切断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退路,希特勒才同意德军“纳尔瓦”战役集群撤退。
在电影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在撤退的路上遇到了爱沙尼亚民兵。
有些民兵背着少见的M28“莫辛-纳甘”式7.62毫米步枪,是苏制“莫辛-纳甘”式步枪的芬兰仿制型。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帮助当地平民时,遭到了苏军伊尔-2式攻击机的空袭。
这个片段很难说就是对苏军的恶意丑化。
在高速掠过的情况下,飞行员也很难确认地面上的车队究竟属于德军,还是平民。
即使是平民,也不妨碍苏军进行空袭。
1941年,苏军就曾屠杀过爱沙尼亚平民,何况大多数爱沙尼亚人都仇视苏联。
苏军伊尔-2式攻击机被德军称为“黑死神”,装备2门23毫米机关炮、2挺7.62毫米机枪和1挺12.7毫米后射机枪,可挂载600千克重的炸弹或火箭弹。
电影中刻意模仿了2门23毫米机关炮扫射时低沉而铿锵有力的声效,但炮弹击中试图扑救小女孩的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时,对其杀伤力的刻画还不够真实。
23毫米机关炮发射的炮弹击中人体后,杀伤效果绝对不会是“一团血雾”那么简单,而是会将人体彻底打成碎块。
随后,在林间的田野上,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伏击了沿着公路开进的苏军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第249步兵师第917步兵团第2营第6连的车队。
除了T-34/85式中型坦克之外,还出现了2辆SIZ-5式和1辆SIZ-6式卡车。
在战斗中,苏军狙击手使用装备了PU式狙击镜的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步枪,击毙了使用SVT-40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的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狙击手。
苏军阵营中的男主角尤里·约吉,使用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击毙了德军阵营中的男主角卡尔·塔米克。
苏军军官无意间听到了喊出命令的德军军官说的是爱沙尼亚语,才发现对手与自己同为爱沙尼亚人,遂下令停火。
停止厮杀的同胞不知所措地伫立在田野上尴尬地对视时,一个民族的悲剧也就在这戏剧性的场面之中蔓延开来。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慌忙地撤离了战场,苏军爱沙尼亚步兵也没有再进行追击。
爱沙尼亚观众坐在银幕前,看到此情此景,心中的滋味,大概是我们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手持德制StG44式7.92毫米突击步枪(左)与苏制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右)。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手持装有PU式狙击镜的苏制SVT-40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在战壕中严阵以待。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使用德制Pak 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轰击苏军坦克。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的德制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阵地。
实际上,这门Pak 36是苏制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扮演的,也可以理解为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使用了缴获自苏军的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使用的苏制M41式82毫米迫击炮。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引导步兵,向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据守的阵地发起冲锋。
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与步兵遭到了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的炮击。
剧照左侧处于瘫痪状态的坦克残骸,是使用报废的T-34/85式中型坦克改装而来。
其炮管比T-34/85式中型坦克更短更细,看起来更像T-34/76式中型坦克。
德国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的机枪手,使用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向苏军步兵猛烈扫射。
注意其左臂法西斯鹰徽下面的标志,象征丹麦国旗的徽章。
爱沙尼亚民兵背着M28“莫辛-纳甘”式7.62毫米步枪,是苏制“莫辛-纳甘”式步枪的芬兰仿制型。
还有个爱沙尼亚民兵手持苏制PPS-43式7.62毫米冲锋枪。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跳下卡车,躲避苏军伊尔-2式攻击机的空袭。
西进的钢铁洪流 放走了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导致了苏军爱沙尼亚步兵连长与政委的争吵。
正如之前的片段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拒绝喊“希特勒万岁”并打算用希特勒的照片当厕纸,在苏军中服役的爱沙尼亚官兵也很不待见苏联。
政委离开之后,有爱沙尼亚士兵表示“克里姆林宫已经完全不要脸了”,旁边的狙击手立即恶心得吐了口水。
在上车继续进发之前,连长嘱咐尤里·约吉代管指挥,并掩埋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的遗体,不要让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发现。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是苏联的秘密警察机构,也是“大清洗”的主要执行机构,下设武装力量苏联内卫军。
显然,苏军爱沙尼亚步兵对政委和臭名昭著的内务人民委员会,都没有任何好感。
掩埋了双方阵亡官兵的遗体后,身着便服的苏军爱沙尼亚步兵遇到了昨天还给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提供伙食的大叔大婶。
他们“不明真相”地将苏军爱沙尼亚步兵当成了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的友军,还想给他们食物。
苏军爱沙尼亚步兵塞给他们罐头时,大叔还感叹“这看着就像高档的德国货”。
然而,当苏军爱沙尼亚步兵换上军装时,大叔大婶就明白了过来。
大叔曾经参加过抗击苏俄的爱沙尼亚独立战争,不可能对苏军有任何好感。
大叔大婶以敌视的眼神,目送苏军爱沙尼亚步兵一路开往爱沙尼亚首都塔林。
在此片段中,苏军爱沙尼亚步兵送给大叔大婶的罐头,是非常考究的道具。
大叔不认识罐头上的英文,因此将其当成了“高档的德国货”。
实际上,这些罐头是正宗的“美国货”——美军C型口粮中的豆子炖肉罐头。
二战时期,根据《租借法案》,美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包括664600吨肉罐头。
这些肉罐头相当于苏联罐头总产量的108%,或苏联肉类总产量的17.9%。
在电影中,制片方没有随便找个铁皮盒充当美援罐头,而是认真地重制了道具,甚至给了特写镜头。
就从这点来看,《1944》就完全值得粗制滥造的中国国产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学习。
10月5日,苏军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第249步兵师登陆萨雷马岛。
根据电影的设定,11月17日,苏军第249步兵师第917步兵团第2营第6连接收了新兵,包括曾在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服役过的士兵。
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德军准备西撤时,很多爱沙尼亚人决定留在祖国,继续抗击苏军。
有些爱沙尼亚官兵甚至开始袭击撤退的德军,以获取武器装备和物资,以备与苏军展开长期的游击战。
有些爱沙尼亚人迫于生计,也可能加入了苏军。
11月19日,在萨雷马岛,苏军第249步兵师向德军第23步兵师第67“波茨坦”掷弹兵团据守的索夫半岛发起最后的进攻。
在电影中,苏军以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进行了猛烈的火力准备。
二战时期,作为师属炮兵的主力装备,苏军每个常规步兵师装备16门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
不过,德军也能够得到强大的火力支援。
在战斗部署阶段,尤里·约吉就提到,萨雷马岛海域有德军军舰。
有战友问,我们“坚不可摧”的红海军呢?
他得到的答案却是“在喀琅施塔得孵蛋”。
实际上,与钢铁洪流般的苏联陆军相比,二战时期的苏联海军的确算不上强大。
即使进入了反攻阶段,苏军波罗的海舰队有限的水面舰艇,也无法直接挑战德国海军。
当时,在萨雷马岛海域负责向德军第23步兵师提供火力支援的是“希佩尔海军上将”级“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另有4艘鱼雷艇与之协同作战。
德军“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装有8门203毫米舰炮、12门105毫米舰炮、8门20毫米高射机关炮和12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1944年11月20日—21日,在支援德军第23步兵师的战斗中,其8门203毫米舰炮发射了500发炮弹。
在电影中,沿着泥泞的小路前进的苏军坦克和步兵,遭到了德军“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的密集炮击。
但是,电影再次弱化了炮击的火力强度。
203毫米舰炮发射的榴弹威力惊人,炸点会形成巨大的弹坑。
如果直接命中坦克,甚至能将其炸成“零件状态”,就更不用说轰击毫无防护的步兵了。
然而,电影中“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发射的炮弹,几乎没什么威力。
爆炸效果看起来更像60毫米或81毫米迫击炮发射的炮弹,造成的破坏甚至不如片头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发射的榴弹。
当然,烟火特效没有制作真正的203毫米炮弹爆炸效果,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中国大部分的影视作品中,炮弹、炸弹和手榴弹的爆炸特效,通常都是用点燃的汽油制作出来的。
在西方国家的影视作品中,同类的爆炸特效,通常都是用炸药制作出来的。
就逼真效果来看,炸药的效果要远优于汽油。
在真实的战场上,除非是燃烧弹或凝固汽油弹,否则炮弹、炸弹和手榴弹的爆炸,在视觉上只是扬起了灰土,造成了烟尘,并不会有持续和剧烈燃烧的火焰。
但是,在拍摄影视作品时,汽油制造的爆炸效果,远比炸药安全。
汽油的安全距离相对固定,只要不被火焰波及,就不会造成伤害。
炸药的安全距离则不稳定,爆炸会形成冲击波,飞起的石块、玻璃碎片、铁片和木屑等杂物,都可能对演员造成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制片方也就不可能用太多炸药制作爆炸效果。
毕竟炸点距离演员很近,爆炸强度太高,会造成事故。
如果设定的炸点太远,拍摄出来的情景又体现不出苏军冒着炮火前进的效果。
苏军坦克和步兵突入德军阵地,双方展开对射。
德军步兵使用了“坦克杀手”式反坦克火箭筒,发射的火箭弹击中了编号为183的T-34/85式中型坦克炮塔,但未能将其击毁。
实际上,“坦克杀手”式反坦克火箭筒发射的火箭弹,破甲深度能够达到150毫米,足以击穿T-34/85的炮塔装甲。
如果一定要找个未能击穿的理由,那就是炮塔的楔状外形导致火箭弹命中时的入射角太小,爆炸后产生的金属射流只是沿着炮塔侧面“擦”了过去。
随后,苏军爱沙尼亚步兵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堑壕战。
德军步兵负伤后,甚至用M39式卵形手榴弹与苏军爱沙尼亚步兵同归于尽。
当苏军爱沙尼亚步兵抓获德军战俘后,他们采取的手段与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对待苏军战俘的手段完全相同——当场击毙。
根据电影的设定,11月22日,在肃清萨雷马岛的战斗中,苏军第249步兵师第917步兵团第2营第6连抓获了几个被德军强征的爱沙尼亚少年。
政委命令尤里·约吉枪毙他们,但他拒绝执行命令。
政委掏出TT-33“托卡列夫”式7.62毫米手枪,当场打死了尤里·约吉。
至此,电影中的两个男主角全部阵亡,他们均死于爱沙尼亚人之手。
当政委威胁连长执行屠杀爱沙尼亚少年的命令时,躲在后方的狙击手以冷枪击毙了政委。
在《1944》中,从“坦能堡”防线的蓝岭,到波罗的海的萨雷马岛,战火一直在爱沙尼亚的国土上燃烧,厮杀的双方不乏爱沙尼亚人,实现的却是德国和苏联的利益。
最终,爱沙尼亚人成了解放祖国的“胜利者”,但成了炮灰的失败者也是爱沙尼亚人。
在这场爱沙尼亚人打爱沙尼亚人的战争中,爱沙尼亚人绝不会是赢家。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扛着德制“铁拳”式反坦克火箭筒。
德军步兵使用“坦克杀手”式反坦克火箭筒,依托石墙,向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发射火箭弹。
苏军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第249步兵师师属炮兵的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猛烈轰击德军防线。
德军“希佩尔海军上将”级“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在萨雷马岛海域炮击进攻索夫半岛的苏军。
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发起冲锋,手持K98k“毛瑟”式7.92毫米步枪的德军步兵四散奔逃。
爱沙尼亚之殇 二战的落幕,并不意味着爱沙尼亚痛苦的终结。
由于战争时期与德军合作,苏军对爱沙尼亚进行了恶毒的报复,不仅采取了大规模的搜捕和处决,还将部分爱沙尼亚领土强行划归俄罗斯。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爱沙尼亚抵抗组织“森林兄弟”的游击队与苏军展开周旋,有组织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了1948年。
1949年5月,苏联开始将爱沙尼亚人流放到苦寒的西伯利亚,并将俄罗斯人迁入爱沙尼亚,以改变其民族构成。
1952年,爱沙尼亚的爱沙尼亚人,只占了总人口的48%。
相比之下,11年前,爱沙尼亚的爱沙尼亚人,占总人口的90%。
1978年,爱沙尼亚最后一名坚持战斗的游击队员被捕,抗苏斗争彻底结束。
1991年8月19日,风雨飘摇中的苏联爆发了“八·一九”政变。
8月20日,爱沙尼亚宣告独立。
9月6日,苏联正式承认爱沙尼亚的独立。
1994年,俄罗斯撤出了全部驻爱沙尼亚的俄军。
然而,惨痛的历史教训,使爱沙尼亚对苏联和俄罗斯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感。
2004年,爱沙尼亚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作为与俄罗斯接壤的国家,爱沙尼亚站到了北约东扩的最前沿,使两国关系更为复杂化。
在接受采访时,导演纽格南表示:“《1944》的受众就是爱沙尼亚人,其讲述的就是我们爱沙尼亚的历史。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面对道义与情感的矛盾,爱沙尼亚对历史的思考更可谓“五味陈杂、欲说还休”。
恩,这不是我的观点,是本片的潜台词。
为了建构爱沙尼亚民族国家,需要“包容”俄罗斯族裔,用“人性”和“”宗教“把他们纳入国族叙事里,承认他们也是”共产主义受害者”,可能与爱沙尼亚族共情。
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人是好人,是爱沙尼亚人的亲戚(奶奶是爱沙尼亚人),会出手打死那位爱沙尼亚族的“克里姆林”;不是俄国人坏、爱沙尼亚人好,而是资本主义好,共产主义坏。
这种看似更“包容”的、不那么“民族主义”的叙事,恰恰是试图在更高层次上建构民族主义的尝试;爱沙尼亚民族主义成为了神圣的康米受害者的集合体。
连爱沙尼亚籍的苏军看来都是为了消灭苏维埃制度而战的。
我们对于历史的了解其实往往流于表面,而当我们尝试去深入发掘历史的真相的时候,却往往发现,真实的历史比我们要更加复杂。
人们大多数只知道苏联对抗德国的卫国战争,却很少有人知道芬兰反抗苏联的苏芬战争;人们大多数只知道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却不知道深埋在历史尘埃中的大雷雨计划。
只有我们真的尝试去发掘历史的真相,才会了解,曾经发生在东欧平原上的那场两国之间的搏杀,两个阵营之间的攻伐,其实根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义与非正义。
而那些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却承担了最悲惨的命运——被苏德两方同时侵略。
芬兰如此,波兰如此,波罗的海三国亦如此。
爱沙尼亚就是经历了这样命运的国家。
电影《1944》一开头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二次大战期间共有55000名爱沙尼亚人加入了苏俄红军,同时也有72000人征召入伍加入了德国军队。
所以,当时在爱沙尼亚前线对峙的双方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本国的同胞。
所以才会有电影中的那样的一幕:苏联大尉听到阵地中的德国党卫军士兵口中喊出的命令居然是爱沙尼亚语,于是勒令己方停火。
而党卫军的爱沙尼亚士兵也同时放弃了抵抗。
双方对视之后,爱沙尼亚师的士兵默默将阵地让给了红军。
这就是当时爱沙尼亚人的命运——同胞之间刀剑相向,但大部分人不是主义之争,而是被强征,被裹挟。
与苏联的强征入伍相对应的是,加入德军一方的爱沙尼亚人更多是出于自愿。
由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波罗的海三国被划入了苏联,虽然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但是苏联在统治爱沙尼亚的一年间进行了狂风暴雨式的改革,成千上万的家庭妻离子散,无数人因为被举报、被告密、被审查而认定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存在敌意被流放到冰冷荒凉的西伯利亚。
所以当德国人到来的时候,当地人并不把他们视为侵略者,更多的是看作解放者。
所以才会有片头七万两千人加入德国国防军的这一历史事件。
然而,他们寄予厚望的德国人并没有帮助他们成功独立。
德军在战场的节节败退,坦能堡防线的崩溃,以及芬兰的“弃暗投明”,使德国人不得不放弃爱沙尼亚。
数万名爱沙尼亚籍的红军战士成功攻克了首都塔林,曾经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再次飘扬在这个国家的上空。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是爱沙尼亚之后长达四十多年悲剧命运的开端。
在三色旗飘扬的三个月后,塔林被苏联接管,三色旗帜被替换成镰刀锤子红旗。
爱沙尼亚再次“被加入”苏维埃联盟。
斯大林为了惩戒爱沙尼亚人在苏德战争中对苏联的反抗,将更多的当地人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古拉格,无数的血和泪洒在了从家乡到西伯利亚的漫长路途中。
小时候的我读到苏联独立的历史时,总会埋怨波罗的海三国为什么那么积极地独立,为这个红色帝国的崩溃加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直到后来,当我了解了这段历史,我才知道了爱沙尼亚人曾经经历了多少苦难,而苏联的统治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一根插在心头的大刺,无时无刻不想把它拔出。
所以当1989年这个红色政权风雨飘摇的时候,波罗的海三国毫不犹豫地脱离这个将倾的大厦,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西方阵营。
《1944》,一部为我们展示了处于夹缝中的爱沙尼亚人的命运的电影。
客观而冷冽地陈述那段历史,没有告诉我们孰对孰错,有的只是向我们展示同胞之间不得不捉对厮杀,爱人间不得不相互欺瞒的种种悲剧。
这就是小国的悲哀,当历史的走向开始变得混沌,他们只能被裹挟,被卷入历史的大潮,身不由己,随波逐流。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
1944,这是一个对于爱沙尼亚来说充满了血与火的年份,也是开启爱沙尼亚另一段悲惨历史的年份,更是爱沙尼亚人心中永远烙印,一道抹不去的伤疤。
刚刚看完影片。
影片开始的炮击场面所营造的视觉冲击很强(让我想起《兄弟连》雪战里的视觉效果,当时吓得我够呛)。
在电影中双方远距离开火时并没有子弹击中人体的视觉效果呈现,士兵只是一个接一个倒下(看惯了好莱坞战争片的我感到有些欠火候……不够血腥),另外机枪开火的镜头觉得枪火有些假。
这是两处个人以为的不足吧……我看的好像是德语配音版,所以场景声效没有完全出来,看了几分钟总觉得声音很奇怪,音量调高后人声特别大但环境声却不协调。
后面看了预告片听到原声才确定是配音版。
本来会打四星。
看到快结束时结局却让人不由得感到……两个男主角都……不过这也是影片高明之处,影片给我的泪点就是最后第二封信送去的那段描写。
所以值得五星,为最后的泪目!
这是一部不怎血腥的却很真实的战争片。
另外,女主角很漂亮,虽然电影过半她才出来。
注:短评字数所限……难道这就是我的第一篇“影评”( ´▽` )
1944年,整个地球都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战争的最为艰苦的阶段:英美联军走出当年敦刻尔克失败的阴影,成功登陆法国西海岸;太平洋上,从瓜达尔卡纳尔到菲律宾群岛,美海军和陆战队组合正艰难地拔除日本驻守的岛屿据点;东方战场上的中国人正在与日本侵略者浴血拼杀。
战争是残酷的,被动接受战争的国家和人们最是苦不堪言,一个处在波罗的海边缘的浪漫小国,在这个年头正是如此,它就是爱沙尼亚。
若不是地理爱好者,真没几个人说得清爱沙尼亚在什么位置,翻开地图才知道,这个纬度上典型的北欧国家,正好处在苏联大军反击德国的前哨站上,夹在苏德大国之间的感受,看来不只是波兰人懂得流眼泪。
1944年,苏军打破列宁格勒封锁,开始了向西的全面反攻,德国人节节败退,主要兵力相继退出爱沙尼亚,这个真空地带很快便面临着“新”的威胁——苏联军队。
面对希特勒为了巩固东线战场,此时也顾不上什么大日耳曼“优良”血统了,相继招募了数个外籍兵团,组建武装党卫军部队。
在爱沙尼亚,大批爱国志士加入了这个纳粹军队(在爱沙尼亚,大多数的人们并不效忠于希特勒,而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和亲人)抵抗苏军,一个编号第20的掷弹兵师——爱沙尼亚师成立了,而他们的对手,竟然是苏军在当地征募组建的爱沙尼亚兵团。
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苦难,被动接受战争的人们,举起他国武装的枪炮,面对自己的骨肉弟兄。
影片从德军视角切入,通过中场时的一次两军冲突,转而进入苏军的视角,如此情节布局尚属少见,然而,两位男主先后在各自的场景中逝去,更是令人唏嘘。
影片似乎并不想落入战争片的固有模式,带给观众的更多是战争的残酷与面对逝去的无奈。
【关于对认识德国武装党卫军的一点交流】 1、德国武装党卫军并不等于党卫队,跟盖世太保更是没有关系,武装党卫军是在党卫队(起初是希特勒的私人卫队,不是军人)基础上根据战争需要发展而来的有别于国防军的军事化部队。
说起人员素质和武器装备,国防军当然还是更胜一筹,常听到的隆美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都是国防军高级将领。
2、武装党卫军大多臭名昭著、手段残忍、作战勇猛、结局惨烈,但二战期间也涌现出不少王牌部队:第1警卫旗队师(希特勒警卫部队组建,血统“正宗”)、第2帝国师(党卫队机动部队组建,二战救火队)、第3骷髅师(纳粹集中营警卫人员组建,还有什么干不出来?
)、第5维京师(著名的北欧师,早些年都是彪悍的维京海盗)。
第20爱沙尼亚师,呵呵,二战史书上基本没有。。。
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其命运是最为悲惨的了。
如果遇到穷兵黩武的恶邻,那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就犹如处在两个巨大的磨盘之中,根本无法掌控,只能随着身边庞然大物的不断较劲,遭遇着连续的碾压。
世界上这样的小国很多,波罗的海沿岸三小国即是如是。
他们处于两大强势文明之间,从十二世纪起,从抵抗普鲁士强权而成型自己的文化,到俄罗斯沙皇帝国的崛起,这三个波罗的海之旁的国家,即在德意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挤压之中。
从语言、文化到宗教,都打上了这两种文化的深深烙印。
沙皇靠武力将这几个国家收入囊中,苏维埃革命之后,刚成立的苏维埃政府则又将他们割让给了德国,并最终让他们成为了独立的国家。
1940年,根据德苏之间的秘密协定,苏联入侵这三国,并将其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德国入侵苏联之后,则又重新占领这三国。
不过,令人尴尬的是,当德军进入这三个小国时,当地的人民是将他们当成了解放者来欢迎的。
当德军在苏联失利,苏军反攻之时,又在这三国展开了激战。
由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小的爱沙尼亚,在去年所拍摄的影片《1944》,就是描写的这一段历史。
这部影片投资并不大,只有区区的150万欧元,远比中国的大多数影片少。
不过,却并不妨碍影片对于宏大场面的表现,战争的场景拍得相当出色,对于历史的把握很有水准,人物的刻画也颇具特色。
电影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观照那场战争,观照当时爱沙尼亚复杂的局势,观照当时身处两个势力之间人的不同心理状态。
电影在开始时就以字幕告诉观众,在1940年苏联入侵爱沙尼亚之后,他们征召了5万多名爱沙尼亚人参加了苏联红军;而在德国侵入爱沙尼亚后,又有7万多爱沙尼亚人加入德军,德军还专门组建了一个爱沙尼亚师。
1944年,二战局势发生逆转,苏进德退,苏德两军又在爱沙尼亚对垒,而站在对垒第一线的,则差不多都是爱沙尼亚人。
据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爱沙尼亚共有二十二万人战死,占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影片一开始,即是从爱沙尼亚党卫军的角度,切入这场战争的。
1944年,已经是二战的后期。
经过几年残酷的厮杀,战争的胜负其实已见端倪。
曾经铁蹄践踏气吞万里如虎的德军,早已是气势不在。
电影中的爱沙尼亚党卫师的军人们,也只能是躲在战壕之中,反击着苏军的进攻。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年龄不大的士兵,大多是志愿加入这支军队的。
他们对于希特勒并不感兴趣,影片中也有他们戏弄希魔照片的镜头。
他们加入德军,只不过是将德军视为爱沙尼亚的解放者,他们只是想借助德军的力量,对付来自东边的红色猛兽。
东边这个庞大的邻国,一直就是爱沙尼亚人的梦魇,特别是沙皇变成了苏维埃以后。
趁着一战的混乱,爱沙尼亚人在1918年初举行了起义,并且求助于德国的帮助,迫使苏联与德国签订协议,终于从苏联手中独立了出来。
二战开始之后,德苏签订互不侵犯协议,爱沙尼亚成为大国之间的牺牲品,失去独立地位,重新被划归苏联,苏联在那里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那是爱沙尼亚历史中惨痛的一页。
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却有很多人遭遇妻离子散的命运。
影片中很多的士兵,他们都是这段红色恐怖的受害者,很多人已经孤身一人,再无牵挂。
因此,当第二年德军浩浩荡荡进入爱沙尼亚时,当时的情景犹如是在欢迎王师。
其实,这样的事在二战期间的东欧,并非孤例。
即使是德军侵入乌克兰时,也受到了当地人的夹道欢迎。
历史有时无法细看,会有很多让人尴尬的细节,但细细地分析,其实也有其合乎逻辑之处。
这就是历史复杂的地方。
从影片中这群德军士兵的言谈中,我们看不到他们对于身为德国党卫军有什么羞耻,他们只是觉得这是在为自己而战,在为自己的祖国而战。
在他们的眼里,自然来自西边的威胁远远小于东边,他们只是不断地提到,成千上万个红色分子就要过来了。
这才是他们最为担忧的,尽管爱沙尼亚苏维埃政权的存续只有一年的时间,但已经足够令他们记忆深刻了。
这些年龄并不大的士兵们作战非常的勇敢,且有着自己的准则。
影片中的德军视角,让观众了解到了爱沙尼亚战局中的复杂性。
影片的另一个视角,则是来自于苏军。
这支苏军也是由爱沙尼亚人所组成,但装备和军纪与德军相比,就有着明显的差距了。
前半部分露面,只是在战场上,基本上只是作为德军的靶子。
后半部分甫一出场,即是一场遭遇战。
但这场遭遇战刚一打响,即因双方听到了对方的口音而停战。
毕竟皆是同胞,没必要为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行为却遭到了这支红军部队政委的质疑,认为这些爱沙尼亚的战士对法西斯心慈手软。
尽管这个政委自己亦是爱沙尼亚人,亦在抱怨着苏联人对爱沙尼亚人有偏见,让自己升迁受阻。
他的面孔没有任何的表情,对于任何的可疑之事都毫不留情。
他在军队里发展了很多秘密的眼线,替他收集士兵甚至军官的不满情绪。
这是一个既僵化也颇为矛盾的人物,代表着西方对于苏联红军中这类人物的普遍观感。
在二战期间,希特勒曾下令,对于被俘的红军政委,不享有战俘的待遇,抓到后一律枪决。
他们认为军队中的这些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既宣传着红色的思想,又胁迫着士兵们实施违反人性的行动,因此算是罪大恶极。
有趣的是,在二战中除苏联之外,纳粹其实也设置有党卫军,护卫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军队。
后来,一律枪决受俘政委的规定,受到了德国前线官兵的抵制,也就取消了。
不过,电影中的这位政委,却因为逼着自己的手下枪杀几个德军,而被自己的手下开枪打死。
这几个半大小子皆为爱沙尼亚人,他们从战败的德军中逃了出来,并且已向苏军投降。
政委枪决了拒绝向这几个孩子开枪的战士,引起了众怒。
最后的战局是以苏联军队取得了1944纳尔瓦战役的胜利,并且顺利地挺进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而告终。
对于参加德军的那些爱沙尼亚人来说,他们当然充满了沮丧。
他们的同伴大多战死,亲人们也不知所终。
即使活下来,但作为战败的一方,后面是什么样的命运,他们相当清楚。
参加红军这一方的爱沙尼亚人,虽然取得了胜利,他们也高兴不起来。
代替德军占领自己祖国的,是战前祖国欲拚死抵抗的苏军。
苏联对于爱沙尼亚那一年的统治,给太多的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灵创伤,那种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对于每一个家庭都有触及。
1944年战争的结果,对于所有的爱沙尼亚人来说,是没有胜利的感觉的。
我们看过很多关于二战的电影,对于西方的观众来说,二战的胜利即是故事的终结。
而对于东欧的很多国家来说,这仅仅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这种苦难的程度,并不亚于战争所造成的痛苦。
东欧近年来也逐渐拍摄了此方面的影片,反映着当时东欧人民那种彷徨而无助的心情。
其中波兰所拍摄的《罗莎的命运》,所讲述的故事最为悲惨。
身处在战后苏联与西欧阵营之间的东欧,他们的命运其实也是不断地被政治所碾压。
随着苏联红军坦克所带入他们国土的,不仅是历史上对于东边这个大帝国的旧恨,还有一种让他们恐怖的制度,而这种制度会在他们身上进行四十五年的试验,并且将这些本来与西方有着紧密联系的国家,挡在了一道厚厚的铁幕后面。
爱沙尼亚亦是如此。
后来的历史很快就验证了爱沙尼亚人当时的担忧。
二战之后,爱沙尼亚失去了独立的地位,重新变成了苏联的加盟国。
斯大林为了惩罚爱沙尼亚人(其实对于整个波罗的海三国都一样)在战争中与德国合作,在战后许多年对爱沙尼亚人进行了残酷的大清洗,很多人为此丧命或者被投入监狱。
为了防止他们的再度反抗,并将很多家庭强制搬迁到了苏联的西伯利亚寒荒地区,同时又迁入了很多的俄罗斯人。
这是波罗的海三国人民最为心痛的一段历史,他们不仅失去了独立,而且失去了家园,同时个人彻底地失去了自由,成为一种新兴制度的试验品与牺牲品。
因此,当1989年条件成熟之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坚决脱离了那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坚定地向西转。
不过,他们真的能够摆脱被碾压的这种历史宿命,能够在大国的夹缝之中自由存在吗?
从目前的政治格局来看,恐怕还是相当艰难。
亮点:* (SS外籍志愿兵団)这部片子应该是战后70年之间战争片中極少数,甚至可能是第一部提到SS外籍志愿兵団的战争故事,令人可喜。
在战争人员日渐吃緊与希姆莱的授意下,SS在战时曾经庞大的招入衆多非德系的部队。
外界一直以为SS是个血统纯正的德国纳粹党军,那是德国宣传机器的努力结果,其实在历史事实上根本不是,其中甚至有斯拉夫人,印度人组成的部队。
*(制服与装备)电影中德军外籍部队身上M40羊毛制服从领章、肩章、臂章,各款SS迷彩盔套,罩衫与单兵装备的细节,几乎无懈可击,甚至羊毛制服上还普遍配有金属的“皮带支撑钩”与正确颜色款式的褲吊带(这种细节太惊人了),硬要挑刺勉强去说也只有以下几点:- 单兵铲:后期士兵用的铲子应该是折疊型。
电影中的直铲在43年前战争早、中期使用。
-片中只有一人穿全套的M44斑点迷彩服,似乎有些怪,但不是不可能。
* (MP44弾袋)电影中士兵所配的MP44的弾袋绝对是我在目前所看过的战争电影中最好的,细节最正确的,好到令人懷疑是不是使用“真品”。
*(M24手榴弹架)片中有一幕有一士兵在战壕中急急忙忙拖着一个装滿棒型手榴彈的箱子,㩗型箱子本身不稀奇,而是箱内有这一款专门特制放手雷的铁线架子非常稀有少见,这应该也是第一部战争片中,出现这款至今已经是相当稀有的物件(因为架子锈了稍稍变形,判断应是使用真品)*(M39卵型手榴彈)二战电影極少出现,但是在战时应该是常见的徳军武器。
好玩的是,片中引爆前,手榴弹顶部的引信尚未开啓,呈现完整状态(是无法引爆的)。
*(卡车)片中竟然出现了一部極为稀有的早期德军军卡Krupp(1.5噸,6轮)这也许是目前唯一的战争片中出现过此款军型。
虽然与片中強调的时间点上相契合上会有些怪,但是看到还是令人惊喜。
* (车辆塗装)1943后德国在东部战线的所有军事车辆在国防部的要求下,应该是漆上土黄色。
片中已是44年,又在东部战线的热战区,但是没有任何车子漆上该色,这是不合乎当时规定的。
*(MP38)片中出现多次,多把。
这款稀有的早期型的衝锋槍在北美不多,所以在以往的战争片中出现的更少。
*(破甲拳)片中使用的破甲拳制作水准極高,所有细节完整再现,绝不是一般粗织爛造的电影道具。
*(37mm反战车砲)此砲的火力在1944年还有用吗?
不知为何出现。
但是硬要说成是步兵战壕的辅助性防禦性武器也说的通。
*(75mm反战车砲)塗装正确,射击画面真实,漂亮出击。
可惜阵地中置放的数目太少了,怎么挡的住潮水般的苏军呀。
*(皮靴)在集体埋葬死掉的俄军与德军那一幕,俄方士兵的靴底竟然是颇有现代感的橡膠靴底。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徳军靴底的细节完全正确。
这也是二战战争片中少见的用心。
* (德式稍息动作)在俄军阵营中新兵出现徳式的稍息动作,引起俄方主角的一段谈话,这细节绝对是经典。
我个人认为是大亮点,对非徳军军迷很难感受到这历史性正确。
1944年,爱沙尼亚为两个大国的利益倾轧自己的尊严与血肉,1944年,华沙起义,也同是1944年,丘吉尔感冒了。
爱沙尼亚的战争片《1944》揭露了那段不受人关注或是胜利者刻意隐去的二战历史: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苏德战争爆发后,爱沙尼亚人视德军为解放者并参战与在苏军中的同胞同室操戈。
爱沙尼亚民族开始了在大国利益游戏中的颠沛命运。
这个自苏联解体才获独立的民族终于讲出了自己的二战史,不过不单单作为胜利者或失败者,她更想告诉世界:战争是残酷的,尊严是渺小的,正义是后来的,立场是根本的。
影片前半段以加入德军的爱沙尼亚人为视角,后半段则过渡到杀死德军同胞的苏军爱沙尼亚人在送信的过程中与被自己杀死的同胞的妹妹发生了爱情,可是在这场大国游戏中,战争又何止杀死了爱情?
几代人的青春、生命、心灵、人道以及小国的尊严。
有别于诺曼底登陆、敦刻尔克行动这类爱憎分明、正义与否对比明显的题材,爱沙尼亚人民有了一个立体的民族史,在这里没有想当然的善恶,只有能产生和消灭一切问题的战争、战争、战争。
或许战争本来就无所谓善恶,开始便开始了,理由需后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战争片是极富吸引力的:战争残酷、政治荒谬,生命美好且唯一、小国尊严无所谓。
二战后爱沙尼亚遭到苏联的强烈报复。
苏联红军轰炸了塔林和纳尔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反抗苏联占领的爱沙尼亚游击队“森林兄弟”一直战斗到1948年。
历史越来越立体,可又立体的可怕,在世界的舞台剧上,所有角色都很复杂。
或许大家能想起苏芬战争,但我劝你最好不要。
黎明就是黎明,从不曾静悄悄但也是黎明。
第一次看爱沙尼亚电影,这个电影的结构很不错,前半部分讲德军爱沙尼亚志愿兵抵抗苏联入侵,撤退时伏击苏联部队,主人公被打死。战斗中德军发现这只苏联部队也是爱沙尼亚人组成,于是战斗中止。视角转移到苏军这边的爱沙尼亚军人。
都是日本兵日出来的黄纳狗吧?
专业德棍,二战爱好者,我只看了开头就看不下去了,不会步坦协同只会平地冲锋、拿着波波莎只会跑步不会开枪更别提扔手榴弹的苏军步兵,只会立定射击的苏军坦克,这样素质的兵员能在卫国战争中打到1944年简直是奇迹,要黑苏也不是个这样的黑法
不是太喜欢苏维埃政委,整个片子平淡无奇
左有纳粹,右有赤俄,中间地带的小国尊严,以血与火铸就。
爱沙尼亚🇪🇪
夹心饼干
其实是爱沙尼亚1944,建议观影前先百度~爱沙尼亚在二战中的角色,搭配送服。才能懂得为啥前半爱沙尼亚人帮德国打苏联,为啥后半又帮苏联打德国。为啥还有爱沙尼亚人打完德国又打苏联。难得的是第三方立场与视点看战争,强权欺压弱小的战争有,正义之战并不存在(至少本片如此)。所以虽然没有精良到了十分,因其思想高度,也是很应归入最佳二战片行列。
弱国无外交,外交从来都是大国之间的游戏~从一个被欺凌的效果的角度拍出来的电影,蛮有意思的。
两恶可以死了
不同阵营间的视角转换很有意思,但除此之外的戏份都比较中庸,爱情戏则尤显突兀。
像是打红警一会是苏俄一会是盟军,其实都是自己玩,怪就怪这事太害人。
同室操戈,乏善可陈。
我知道历史很残酷,大家都该铭记,但是作为一部电影实在是烂了。
海报不错,电影看了半小时提不起劲看。
反人类德棍已经占领评论区。还前一半好于后一半,看到最后民族主义是怎么战胜了战争的吗?兄弟之情如何弥合?德棍赶紧滚去德国看看你新纳粹爹要不要你。
屁股就歪了能拍正吗。。。就单纯剧情,党卫军可能护送难民吗?苏联要是这么勾心斗角可能和德打那么久吗?全影片女主第一惨
苏联必炸
老乡见老乡。。。。。。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