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冲浪板》是一部细节满满的夏日电影。
看电影的过程就像玩剧本杀,一点一点地寻找编剧,导演埋下的彩蛋,然后点到点连成线,在脑海里画一个故事。
最开心的是,和导演还有主创交流的时候,发现拼图拼对了。
电影本身的功用,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分享想法和交流。
——你来我往中,看到共鸣的呼应,真的像许伟豪说的“头皮发麻”。
懂得的人那刹那的明白,就可以彼此慰藉。
我个人很喜欢小方这个角色,压抑,饥渴。
沉寂在日常里,像一株枯萎的植物,但是在偶然的时刻,被袁泳这一阵风带着,就摆动了起来。
而且我觉得三个主演颜值都好高,又各自性格不同,我好喜欢!!
小方是压抑得洗得掉色的蓝,袁泳事明亮的blingbling的阳光色,杨帆虽然是红发,我却觉得她是粉色的,明媚的率性的铺洒开的粉。
导演选角非常到位!
观影后,看了一下预告片,非常期待2!
本人比较呆滞,表达相当破碎,如果有吵到您的眼睛请直接离开,不要骂我,求求了(◐‿◑)(*/ω\*)在回学校的车上记影片始终是以一种灰蒙蒙的、旧旧的色调呈现的所以我一开始就觉得这只会是一场悲剧但我没想到连三人最快乐、最亲密时画面也始终是灰色的三人跳舞的时候我忽然恍惚了一下想到之前在大理的时候和朋友们一起聊天唱歌站在古城的石板路上期待太阳升起在我心里那段记忆一直都是闪着光的所以我不理解为什么这里的画面要这样处理直到映后伟豪老师说“不管结果如何喜欢过就是喜欢过那段时间的欢乐也是真的这就够了”具体我记不清楚突然想到影片中的小方最后把纹身洗了说“有些东西记在心里就够了”导演也说“记忆这种东西是会随着年纪和境遇的改变而变的”确实记忆中的片段或许会褪色但哪怕它变旧了我心里知道它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就够了这部片子对人物的塑造也很细腻许伟豪老师对小方这个角色的故事感把握得很好“我能在店里放我喜欢的音乐吗”Sealed With A Kiss被放逐一般的孤独眼神跳舞时克制的摇晃逐渐变成老派的舞步看到二人亲吻退后时的手足无措被丢下的苦涩黄炎老师演的袁泳初登场时的轻佻“你们哪个板最牛逼”别人都喝科罗娜,就他一个人喝日威那种憨憨的装感一下子就拿捏住了但和交警对峙时的靠谱二人海边对谈时不甘又无奈的“我想躺在海的中央”这些细腻的刻画又让我意识到这不是一个脸谱化二世祖他是一个立体饱满的袁泳作为一个叙事者对杨帆的刻画或许不像另外两人那么多但依旧能感受到这个人物的魅力映后问导演两人接吻时杨帆看向小方的眼神是什么意思我本来还以为是邀请?
但感觉有点扯了就没说导演说杨帆是一个很热烈、很直白的女孩她亲吻袁泳就是因为她喜欢,气氛一下到了但看向小方其实是想知道小方的反应因为小方在杨帆眼中是很神秘,很有魅力的所以这时候她想知道“我亲了别人你是什么想法”在片中杨帆也数次问小方“你有没有女朋友啊?
”“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孩?
”那种俏皮的探究就是你我身边的每一个外向的女孩东滨哥的故事就是本片的一条暗线红色冲浪板的复仇主要还是想说他给我的感觉一个总是忧郁的眼含热泪的坚毅的中年男子每当镜头转向他时那种浓烈的疲惫感简直要把人包裹住了让人喘不过气影片最后是三人未曾相识的假设如果我们从未相见情况是不是会变得更好不会因为相遇这件事本身就足够美好了 站在杨帆视角我可能会想“如果没有和你们相遇我不会染红我的头发也看不到毛利人我将不是那个勇敢又热烈的我”站在袁泳视角我可能依旧是那个假装吊儿郎当的失败者窝窝囊囊地死去好像从未度过一生站在小方视角我还是那个被社会放逐了的人人在一处安居灵魂永远游荡这次真的很开心能在映后和主创们交流能够感受到各位的真诚和用心尤其和许伟豪老师交流时他问我学什么专业的我说翻译英语翻译所以浅提一嘴电影名真的翻译得特别好导演专门说到电影的命名“我觉得它不应该叫那些青春疼痛的名字它就是红色冲浪板电影的英文名labyrinth迷宫其实就是说整个故事以及人物的心理就是一个迷宫一样的东西”本来我在看到电影海报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听到导演的解释之后觉得真好就像看到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翻译是Journey to the West那500块翻译成$99.99那种开心的感觉就是那种看了译者注之后恍然大悟觉得这个译者想法好妙独具匠心的感觉希望其他影片也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最后回扣一下标题感觉不会错不仅是电影中人物的台词(我记得好像是小方说的吧?
)也是导演回答问题时说的话我们所感受到的往往是最真切的感受也是对真相最接近的诠释大抵就这么多吧一些碎碎念
红色冲浪板5月17日放浪爱西安场超前观影+主创交流提前观影,很想再看一遍今晚有幸与不散观影团在西安大悦城提前观影《红色冲浪板》,影片拍摄唯美,海上冲浪镜头感十足,演员演技到位,影片寓意深厚,无论生活怎样总有那些感动的瞬间,那些让你经历后变得温柔和坚强的事。
影片放映后,通过影迷与主创人员互动交流,从而对影片加深了理解,值得二刷三刷多刷……#电影观后感#影评#一起看电影西安大悦城,影院真舒适
1. 双男主的名字。
帅哥即袁泳姓“圆”,男主小方即方晓姓“方”,一圆一方,两个男主名字上就是一对。
2. 关于三角恋。
杨帆更喜欢方晓:1)袁泳亲她的时候,她看着方晓 2)最后离开前也是希望方晓留下她方晓更喜欢袁泳,这个电影中无数细节。
1)随便说一个杨帆问他喜欢什么样的,他说“喜欢有趣的”,那就是说袁泳。
2)在袁泳死后,小方对他的爱更加显性与浓烈了,在床上抱着袁泳的泳衣在怀念他。
袁泳两个都喜欢。
1)出场就一次性吃两个冰淇淋,还说“一个怎么够我吃呢?
”此处暗示袁泳是双,且暗示方晓和杨帆两个他都要。
2)袁泳说“自己不被爸妈认可”,“爸妈以为此时他还在南半球”,这里隐喻袁泳的性向不被父母接受,并且没有出柜/甚至是形婚、欺骗爸妈。
3. 关于男主坐牢。
片头和结尾方晓在面馆吃面,此时还是短发,有二维码但他不能扫码付款,老板说有没有零钱。
这里是暗示方晓害死小海后坐牢,刚刚刑满出狱。
交警说“不是第一次了吧?
”也是隐喻小方有前科。
另外,结尾不是说袁泳活过来了。
注意此时方晓是短发,时间线上是一年前。
4. “家庭聚会”上的几处反话。
在“家人聚会”上,“瞎子”问老板:“你们这还对外招人啊?
” 方晓说:“看到招聘广告就来了。
”1)“家人聚会”里面没有一个是家人2)“瞎子”不是瞎的3)这里本来不对外招人。
老板知道方晓出狱时间到了,安排前一位店员离开(一开始老板坐着,只出现了一次的一个拿着滑板裸上身的帅哥),故意把方晓引来为了复仇4)方晓不是看到招聘广告来的,是有心故意来的,为了纪念自己害死的同伴小海5. 关于老板的复仇。
老板的儿子就是被方晓推下楼的男生,名字在墓碑上叫“南小海”。
老板在车上说“孩子不是你想要他在身边他就能在身边的”暗示儿子死了、自己很无奈。
一开始面试时,老板只介绍自己的老婆(即那盆花)给小方,不带小方去认识自己的儿子(即墓碑)。
是因为小方和小海本来就认识。
小方洗澡的戏,印象中有一个镜头是圆形视角。
这里暗示老板装了监控,不是因为变态哈,是监控小方的一举一动,准备伺机复仇。
尼姑庵是小海妈妈的本人所在。
小方决定要不要留下时,去求签,求得的是“好运”,为了让他留下被杀。
椰子广告上写了“他杀”和“自杀”。
注意尼姑庵里面门的内侧有字,观众看到的右边是“舍得”左边是“放下”。
有一幕,老板进门走的是“放下”这一边。
所以我的理解是老板最初想要害死小方,在冲浪板上做了手脚(一开始小方掉到海里说绳子断了,以及汽车轮胎被人做了手脚);但后来相处之后老板“放下”了,袁泳的死应该是因为他想要证明自己、受到认可,在电影中夙愿达成通常都会死。
6. 关于袁泳的救赎。
结尾欺骗警察的部分。
两层含义:表面上,袁泳是为了救杨帆才丧命的,是为了帮助袁泳受到父母的认可;根本意义上,袁泳死了,三位主角的关系打破,杨帆才能解脱,得到拯救。
所以小方和想象中的袁泳,反复强调和确认,袁泳是为了救杨帆才死的。
7. 关于小方的纹身。
方晓出狱时做了纹身,是纪念被自己害死的小海。
袁泳死后,方晓洗掉纹身,是放下了小海。
遇见袁泳后,小方最爱的人是袁泳;袁泳死后,小方心中最痛的地方也不再是小海了,而是袁泳。
8. 关于小方和小海。
个人觉得小时候的部分,小方是喜欢小海的。
有一个重要镜头,两人用粉笔在天台的地上写字,一起写了一个“10”,小海写的1,小方写的0。
—— 最后说一下,整个电影是不错的。
男主小方长得不好看是硬伤,导致很多暧昧镜头少了一点点火候。
袁泳很帅身材也很好,是让人看完电影的全部动力。
死了真的很难过!!!
2024年5月24日 长沙
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影片宣传上被淡化。
它原本也叫过“浪人情歌”的,极其浪漫的名字。
虽然上映版弱化了情感线索,突出悬疑调子,但观影中还是嗑到了。
映后又见着两个主角和导演,大家在大马路上聊天,是非常神奇的体验。
于是又听到许多幕后的事情,所以给《红色冲浪板》当个自来水。
————大概前30分钟(第一幕),是以炫技式运镜讲述一个尚云里雾里的故事。
因了大海、帆板、孤独的人而充满迷惘气质。
尤其搭配李康生一贯生无可恋且毫无起伏的调子,观者被引入一段毫无指望的海边生活。
只要熬过去这些,等到G里G气后故事便渐入佳境。
这三人行果然比去年隔壁燃不起来的冬要热烈许多,是能在影像语言中感受到的张力。
————然后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滑落。
做悬疑解读,是一种景致,和主角幼时的经历行成平行镜像。
人心的恶是无边的大海,刺目的红色帆板将年轻的生命埋葬。
而守着心内废墟的父亲,只是做了“该做还是要做的事情”。
而从情感线索推敲,青春是“没命”的阵痛,于主角来说,成长的代价显然太过沉重。
但他在两次孤独取暖的关系中,一次是毁灭,一次却是救赎。
他终以自己的方式去救赎了自我,或许还能替另一个人好好活着。
导演自述埋了许多伏笔,需要有心的观者去解读。
但把一个故事讲好,或许不需要塞入太多复杂的元素。
————观影中捡拾一些有意思的碎片:1」以书籍来隐喻或许是导演的私货夹带,都是神来之笔。
主角在看乙一的《Zoo》,暗黑的气质便已铺垫。
而象征情感线索的《白马啸西风》,也暗合了三人间的关系。
2」沙滩上有一段精彩的慢镜头打斗,主角自述也有他一时兴起翻的跟头。
————结尾时,导演给了三人一场未曾真正遇见的宿命擦肩,像是一个梦,又如一个未完成的假设。
以前笔者写过这么一段话,感觉贴合这宿命感:“所有的相遇在相遇之前,都是已经存在了的,甚至存在了很久很久。
但在相遇的那一刻,命运才生出崭新的枝蔓,昆虫的翅膀刺破茧子,飞出蝴蝶。
”真相是什么?
一切只有大海和红色冲浪板知道。
仅供观者脑补了。
前半场青春的荷尔蒙让你的多巴胺直接拉满,也基本上符合了自己的“前期待”,因为碧蓝色的海水、红色的冲浪板、阳光帅气的男主;但是后半场我是万万没想到我哭的稀里哗啦,尤其最后眼泪喷涌出来。
我反思为什么呢?
因为它把最美好的事物毁灭了,就像我们在红楼梦看到的那些少男少年大观园被毁灭一样。
大观园是红楼女子的乐园,那里面少男少女虽然有等级、有不同的信仰和操守,不同的性情和文化修养,但是有着年轻人的纯情和聪慧,所以可以不用像园子外那样受到礼的束缚,这就是最可贵的地方,同样电影中那个海滩也是一个乌托邦,爱可以跨越性别等一切,加上点悬疑感,所以我说后半段太有后劲了!
电影完成度很高,如果非说类型,我觉得青春+剧情+悬疑+身体....总之,517,带上所爱的人去看吧,一定让你的情绪拉满!
最后我想说,去年的狗神,前段的童话世界到今天这部红色冲浪板,不散观影团做的太到位了!
他们对于这些少数群体很有人文关怀!
支持不散文化!
主创很真诚,电影美术,色调,镜头也都很干净,配合海边的波纹很好看。
看得出为电影的努力。
小成本电影,如果故事讲的好应该也很能出彩,但是全片看下来,却尤为的尴尬,台词功底不太行,很多台词都是很老旧像网文小说一样的棒读。
大量的“有些东西xxxx,就xxx”这样的看是高深,却什么都没讲的台词。
虽然不应该在小成本电影里谈逻辑,但是自己有幸在海南尝试过冲浪,在当地是有专门的冲浪体验服务的,价格也很亲民,付费就能有专业教练教你冲浪,在水深较浅的地方,完全能够让你在入门学习半小时后站立滑行,甚至给你提供拍照,电影中两人独自学习去深海的情节完全不存在,偌大海边只有他们几个人本就不科学映后导演讨论本片是受当地浪人生活启发有感创作,但是片子对浪人的描写却非常薄弱,就两次篝火,甚至没有什么实质性对话的内容,第一次篝火一个角色勾出有人不下水,以为有什么伏笔,后期也只是交代老板不下水是因为算命算今年不能下水,啊?
然后呢?
暗示男二下水会出事吗?
感觉很牵强,对浪人的描写也没有任何帮助。
可以的话,表现一下大家一起冲浪,当地生活美好的样子是不是更好呢?
而不是通过角色口头说说再者居中主角3人感情也很奇怪,感情的堆砌靠打架唱歌,说实话很难看到3个角色间有什么非常强的羁绊,还是路人的感觉偏多,现实很难共情最后导演的镜头确实很好看,窗台抽烟的两人,以及最后游向海里的小方。
就想问花了多少钱买豆瓣5星评论的?
上映前这清一色的5星评论是不是都花了钱啊?
看看评论清一色一星。
这鲜明的比对,只能说影评不真实了。
啥时候能出分啊?
看看到底几分就想问花了多少钱买豆瓣5星评论的?
上映前这清一色的5星评论是不是都花了钱啊?
看看评论清一色一星。
这鲜明的比对,只能说影评不真实了。
啥时候能出分啊?
看看到底几分
真的不像《燃冬》,没《燃冬》那么无厘头。
而且映后见面会的时候因为观众有提问,导演也说了这部的拍摄时间还更早。
黄炎的演技很自然,也不会端着、让人觉得出戏,不愧是科班出身的。
真人也都是笑盈盈的特别可爱,而且也很真诚,希望后面还能看到更多作品。
至于我拍的这张照片…对不起,毕竟有的人天生不适合当站姐
三个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三个不同经历的灵魂,在同一处海岸相聚,一起写下一段故事,梦醒时分,似真似幻。
非常纯正的剧情片,导演和演员们在电影中充分表达了自己想说的。
尤其是李康生老师,还是稳定发挥。
如果您喜欢剧情片,像《燃冬》,那么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映后谈及是“浓人”还是“淡人”,李康生老师说自己是“闷骚”的人,哈哈哈。
)
一部很精彩很耐人寻味的作品,在这个枯燥、乏味的时代有这样一部影片来治愈我们的生活也是非常非常非常的感激。
儿子不在身边的东滨哥看似「放下」孤单,其实有个替代性伙伴。显然,他是个喜欢花草「贪浪」的痴心汉:尽管生意惨淡,依旧要求新员工照顾他处于「植物人」状态的老伴,前员工「家里有事」或许只是一个托词,回老家不干了大概率是因为满足不了老板老婆「每天都要浇水」的奇葩需求抑或不听命于带头大哥「来了就回不去了」的霸王条款——被《沙漠新娘》邀请到沙滩上参加烟花表演和火锅晚宴,且没有自杀念头和抽烟习惯的小弟当然住不踏实了。根据东滨哥的自我身份认同取向,大致可以判断,资本主义父权命令在海滨小城早已处于无效状态,即便雇主与雇员签署了纸质性协议,这个交易过程也被那个有「性转」意味的反转镜头风轻云淡地一镜反转。与此同时,协议的法律强制性也被道义的自律自觉性消解。吃瓜群众肉眼可见的景观不是神舞科目三,而是神舟已过万重山。
导演用美丽的镜头讲了一坨史一样的故事,这甚至不能称之为一个故事,台词和情节非常矫情,屡次看得我地铁老人看手机,就是一坨没有形状的无病呻吟的产物。
冲动中又克制,隐忍中又努力试探。但全片看下来很丝滑,并不拧巴。取向的问题常常被标签化,但哪怕是同一个个体,也存在着很多种可能性。基于外部环境,很多人在压抑某些可能性,甚至也看不清自己的内心。所以哪怕是有些许瞬间我对小方的人物设定有些困惑和矛盾,但又很快就能释然和接受。对袁泳太可爱了,他的很原始的孩子气的嚣张和迷茫都让这个角色并不令人生厌,反而会觉得小方会对他难以名状的情愫非常合理。杨帆的解读空间其实也不小,她的表演有非常多的细节。看到有人觉得电影的可解读性其实是导演在表达上的迷茫,我是不以为然的。只能说有些人对自身情感体验的普适性太过自信了。他们一根筋的刻板的情感领悟力,只能把更真实更丰富的超出他们认知的电影叙事归因于导演在技术层面上的无所适从,这是相当傲慢的。
2.5左右
离谱。
今天电影节看到了许伟豪身上忧郁、温柔的气质和黄炎身上单纯、豪爽的性格,感觉他们都是热爱表演又颜值很高的演员,太难得了!在一部电影里有俩类型不同的帅哥! 推荐下!
还蛮好看的,有许多种不同解读,很有趣。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解读,每一种解读都能说得通,余味无穷。两个男主角有一个像张亚东,一个像尹昉,都很好看。
超级真诚,超级用心的一部电影!《红色冲浪板》这部影片的表达内敛含蓄,但观众能从中体会到真挚的情感。两男一女,在这一片冲浪者的乌托邦中,发生了一段段难忘的故事。三人各自之间产生了妙不可言的情愫。趁着年轻,大胆放浪去爱!导演也在影片中埋下了很多暗线,大家在观影中可以注意一些细节!
这些人莫名其妙的。李康生还是那个样子和演技。。。男主是想gay吧。
【F】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还行吧,写了很多评价被删除了,也懒得再写一次了,男主挺帅,但剧情有点扯,就这么着吧
黃炎性張力十足“我們有自己的燃冬”
看完陷入沉思:这仨年轻人,咋就把日子过成这样了?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剧情、角色、氛围、风格……都不是喜欢的那种,就很……莫名其妙……以及:溺水好可怕啊~大海好可怕啊~
前半段春光乍泄后半段八五年盛夏,合在一起是燃冬2.0。(但还是燃冬好看
节奏比较慢,很舒服,但是没看懂,不知道在表达什么。看了一些影评才发现原来藏了这么玄机,如果能把这些重要细节再放大一点应该就能看懂了。看完给两星,看了影评了解剧情后加到三分。
想看全州版本
妈耶,不要消费男男了,导演别拍电影
虽然蛮狗血,但美好的东西总是如泡沫🫧,而生命中的一些痛总是难以忘怀又似曾相识
宣傳階段一直大打同志牌,甚至還跑到Gay Bar宣傳,但是電影中的多個情節卻又在反復釋放角色是直男的信號,生生被為了摻雜了老鼠屎的一鍋爛粥。關於同志這件事,不是非要親密接觸,也不是非要親口坦白,互動與氛圍更重要,兩個男性角色之間的情愫隱約存在,即便被導演意識到了也沒有匹配的能力去捕捉並放大,甚至不如《燃冬》中屈楚蕭和劉昊然令人浮想聯翩,更別說像Marco Berger那樣能把曖昧氛圍玩到令人心癢難耐的程度了。李康生的角色出現在電影中的意義為何,哪怕是要將他塑造成主角未來的一種可能,也缺乏信息去呼應去佐證,整部電影實質包含的信息量,最多只能撐起一部短片,或者其實只夠是一個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