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

Room,不存在的房间(台),抖室(港)

主演:布丽·拉尔森,雅各布·特伦布莱,肖恩·布里吉格斯,温迪·古逊,阿曼达·布鲁盖尔,乔·平格,琼·艾伦,卡斯·安瓦尔,威廉·H·梅西,兰道尔·爱德华,罗德里戈·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加拿大,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房间》剧照

房间 剧照 NO.1房间 剧照 NO.2房间 剧照 NO.3房间 剧照 NO.4房间 剧照 NO.5房间 剧照 NO.6房间 剧照 NO.13房间 剧照 NO.14房间 剧照 NO.15房间 剧照 NO.16房间 剧照 NO.17房间 剧照 NO.18房间 剧照 NO.19房间 剧照 NO.20

《房间》剧情介绍

房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女孩乔伊(布丽·拉尔森 Brie Larson 饰)被一个叫“老尼克”的男人拐骗,之后被他囚禁在其房子后院的棚屋里长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她遭到强奸,并生下儿子杰克(雅各布·特伦布莱 Jacob Tremblay 饰)。靠着老尼克时不时的物资补给,母子二人艰难度日。尽管如此,母亲还是竭尽所能,为儿子杰克创造了一个安全而开心的成长空间。这个狭小逼仄的房间,成了杰克生活成长的神奇小天地。在杰克度过了他的五岁生日后,母亲决定告诉他真相,在这个小小的房间外面,有着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开始策划逃跑计划,决心要逃出这个囚禁他们的房间…… 本片根据艾玛·唐纳修的同名小说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唇齿之间第二季三层楼上美国交响曲和声妄想学校2013厕所故事正者无敌鸽哨离别之痛红色皮鞋记忆成为米莉·布莱克将军家的小狐仙地狱男爵:歪曲人情怨3天堂不相信眼泪夏天,有风吹过吴清源偶像活动Planet!真假美猴王之大圣无双阿布格莱布的男孩精卫填海恋爱学分绝色霸王花幸福谷第二季我的麻烦邻居凤临天下传说的魔女白月梵星

《房间》长篇影评

 1 ) 我给你的爱,不完美却充满深情

你可曾向过去告别?

Say Goodbye to your past. You have your whole life to live. 向你的过去告别。

你还有整整一生要活。

我在假期中孜孜不倦看了一部电影,Room《房间》,推荐给你。

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家庭、个人在创伤之中、创伤之后,他们的挣扎、犹疑、悲伤、抗争;更重要的是:他们向过去告别,而后,自由来临。

这部影片获得了本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改变剧本四项提名,影片豆瓣评分8.8。

外媒更是一片盛赞,称其是“近十年来最好的电影之一”。

《房间》的故事非常简单:女主角Joy在17岁时被邻居大叔老尼克所骗,囚禁在一个狭小房间里长达7年之久。

在此期间她遭到尼克的性侵,并生下了儿子杰克。

为了让儿子健康成长,Joy 欺骗说整个世界就是房间的大小。

随着时日渐长,一些不安的因素也慢慢出现。

Joy逐渐意识到,呆在房间里终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她必须带着儿子逃离这个房间。

经过一系列的策划,母子俩终于逃出牢笼,重见天日。

对于妈妈来说,这里是牢笼; 而对于孩子来说,这里是整个世界。

沿着方向走下去,墙边便是世界的尽头。

故事到此结束了?

远非如此。

事实上,逃亡成功时,整个故事才进行了一半。

这并不是一个女版的《越狱》+《肖申克的救赎》。

导演想着重叙述的,恰恰是母子俩重回现实世界后的故事。

现实世界一直都是很残酷的?

不是吗?

我们每个人都曾试图逃离曾经的自己,曾经的家庭,曾经的过去,曾经的背叛、欺瞒、伤痛。

但逃离之后,我们真的自由了吗?

对于电影中的主人公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在逃离了有形的监禁后,又该如何逃离无形的、因创伤所导致的心灵上的监禁?

无形的枷锁:心灵的残酷创伤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无形的枷锁,那些都是过往的经历与创伤加诸在我们身上的,禁锢住了我们的心灵。

在心理咨询中,创伤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当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威胁,或严重的受伤后,他们身上会延迟出现或持续存在某些精神障碍。

这就是很多人所熟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Joy与杰克在房间里呆了七年,遭受了幽禁、强暴、恐惧、痛苦等等……其复杂的经历是一种巨大的创伤。

而这些创伤所造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在母子俩逃离房间,家人第一次团聚的晚餐饭桌上,外公(Joy的父亲)便亲口承认他无法直视孙子杰克,这让Joy异常愤怒且痛苦。

当年失去了女儿已是一种巨大的创伤;女儿遭受强奸并生下了一个孩子,这对自尊的父亲而言更是一种创伤。

反之,父亲的这种消极反应,对女儿也是重创。

三重的创伤如一股暗流掺杂在一起,开始袭击这个重聚的家庭。

在与自己的母亲相处时,Joy直接将当年的错误的归罪于母亲身上:“你能不能不要总是显得这么友好?

如果当年不是你教育我总是对别人友好,我就不会被骗到小屋里去了!

”此外,Joy认为这个家庭现在“根本就不需要我,没有我你照样过的很好。

”母亲则痛苦地回应:“你以为你是唯一一个人生被毁灭的人吗?

” 实际上,当年Joy失踪,搜寻无果后,母亲便和父亲离婚了。

而这仅仅是母亲众多创伤中的一个小小切面。

尽管已经回到了曾经的家,但此时的Joy 却处在一种极易受伤的状态中。

因创伤所致的应激障碍,让她在情绪、认知、行为甚至是躯体反应上都逐渐失去控制。

她仇恨自己的父母,她甚至仇恨自己的儿子。

但她更恨自己。

她在房间里失去了宝贵的七年,没有完成学业,没有工作,整天无所事事,只有一个父亲入狱、且不被外公承认的儿子。

而她青少年时期的那些玩伴早都消失不见了。

因此,当被记者问到“被囚禁时,为什么不要求老尼克把孩子送走?

”时,Joy崩溃了。

的确,虽然对Joy而言这是种牺牲。

但送走儿子,让别人收留他,却能让他拥有自己的童年和生活。

记者的问题彻底击垮了Joy。

Joy自己都没有答案。

她选择了自杀。

走向自由:爱与关系的疗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系和爱,都需要和外部世界产生联结,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动力。

应对创伤,最首要的就是建立关系,然后再从生理、社会以及心理三个方面建立稳定化。

在《房间》里,创伤一直是影片后半程大部分矛盾爆发的根源。

奇妙的是,承载并逐渐消弭这些创伤的,却是5岁的小杰克。

他成了故事重要的转折点。

杰克是一个勇敢的小孩。

尽管他的世界观一开始因母亲善意的欺骗而扭曲,导致他在初入现实世界时无法同别人交流,但慢慢地,他也逐渐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世界。

如果说,认知与现实的落差对杰克是一种创伤,那么爱与关系的存在,则帮助他疗愈了这段创伤。

将爱与关系带进杰克生活的是一些平凡的人:比如外婆的男朋友里奥,他会耐心的陪伴杰克玩耍,还把自己的小狗带来,让杰克和狗一起外出放风;又比如邻居家的小男孩,他主动地敲响杰克的门,邀请他出去一起踢球。

最重要的是外婆的存在,她无条件地接纳了Joy和杰克。

她还应杰克的要求,剪下了他的头发。

因为杰克觉得头发是他的“力量”所在,他要把这股力量給Joy, 让妈妈快点康复起来。

“头发”是一个奇妙的隐喻。

在影片的前半段,长发的杰克看上去几乎就是一个小女孩,雌雄莫辨。

在那个空间里,他没有太多的性别意识与主体意识。

而进入现实世界的他,在终于剪掉长发的那一刻,也是他获得新生的时刻。

在浴室里,当外婆帮杰克剪完头发并擦洗时,短发的杰克对外婆说,外婆,我爱你。

此时的杰克意识到,除了妈妈,他还可以和别人产生亲密的联结。

他不再是一颗孤独的小星球。

就像外婆曾对杰克说的: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我们都是互相帮助,让彼此坚强有力量。

杰克在爱与关系的疗愈中告别了过去。

他的成长也成了治愈母亲的良药。

自杀被救回、康复了的Joy回到家中,母子团聚。

Joy意识到,儿子已经完成了他的成长仪式,接下来,就是她自己了。

比失去自由更可怕的,是无法同过去道别面对过去,我们需要学会哀悼,学会仪式性地告别。

再,大步地向前踏进。

在影片的结尾,导演安排了一幕具有着强烈象征性的场景。

当母子俩都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后,杰克再次要求母亲带他回到当初囚禁他们的小屋。

Joy挣扎了许久,最终同意了。

在小屋里,杰克不懂为什么屋内的东西都不见了。

但最后他仍对着房间说:再见盆栽,再见椅子一号和二号,再见桌子,再见衣柜,再见水槽,再见天窗…最后,杰克对Joy说,妈妈,跟屋子说再见吧。

Joy和杰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在并不完美、却有足够多支持的环境下,和过往伤痛告别——当然伤痛并不会彻底地消失——但当告别发生,自由便开始来临。

向过去告别着实艰难,但永远值得为之付出努力。

“当我只有四岁的时候,我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个世界。

可现在妈妈和我将在这个世界永远住下去。

永远永远,直到我们死去。

” —《房间》有温度有态度的心理学知识:关注公众微信号“简单心理”听心理课/参加心理训练营:www.jiandanxinli.com/learns预约心理咨询:www.jiandanxinli.com(或下载简单心理APP)心理咨询师专业学习课程:https://uni.jiandanxinli.com

 2 ) 自由对于人性到底有多重要

自由对于人性到底有多重要电影《房间》(Room 2015)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背后的政治隐喻细思起来挺有意思。

“房间”其实是在自由的世界中圈起的一个不自由空间,但这个空间却被本片编导用来观测自由对于人的重要性,而观测的对象就是本故事中的5岁小男孩杰克。

杰克的母亲乔伊•纽萨姆7年前被骗子骗到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只有一个天窗,门只有骗子能打开,房间事实上成了乔伊的囚牢。

乔伊在被囚禁期间生下了儿子杰克;杰克长到5岁都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

这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使杰克成为观测对象的最佳人选,因为相对于外面世界的人,他犹如一张纯净的白板,由此观测到的人性应是最自然、最可信的。

那么,5岁的杰克面对自由世界是如何反应的呢?

没见过自由会害怕自由。

在这个房间内,乔伊本是自由世界的来客,一朝被囚,当然无时无刻不想着争脱牢笼,受儿子读《艾丽丝梦游仙境》故事的启发,她打算不再等待,她思筹着自救计划,但她需要人帮助。

然而,儿子杰克此前一直生活在她为他编织的童话世界中,甚至不知道一墙之隔的房间外另有天地,于是,她改变以往教育儿子的策略,告诉他墙外的世界很精彩,以此引导儿子对外面自由世界的向往。

然而,结果如何呢?

当她告诉自由世界的真相时,儿子的回答是“不可能”,甚至说她是个“骗子”;当她说儿子5岁了应当帮她来改变现在的生存状况时,儿子说“我想回到4岁”;当她告知儿子自己悲惨的被拐骗经历时,儿子怒吼这故事太无聊;当她说这是个臭房间时,儿子根本就不认同。

无奈,她只能跟儿子搞起“冷战”。

这个结果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什么吧!

当了解自由的人告诉从不知自由为何物的人自由的真相时,与其说是告知“真相”,不如说是引起了“恐慌”,因为人性对未知世界都有本能的恐惧;如果告知“真相”的行为逼得太紧了,这就很容易被认为是“骗子”行为,因为人们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持有本能的怀疑;在“得不到”和“已拥有”之间,人们会更珍视后者。

所以,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人们有时会害怕自由了。

自由在比较中方显它的重要。

杰克和母亲逃出“房间”进入自由世界后,在跟其他人交流过程中还多次提到“房间”,甚至还要求回去看看,而母亲乔伊对那个地方早已讳莫如深。

乔伊的反应我们非常能理解,因为“房间”是她一生的噩梦;但杰克的反应是否还说明这个突然获得自由的人仍怀念那个曾让他不自由的世界呢?

显然不能这样理解。

因为在这之前,他从未感受过不自由,而且他被母亲保护得很好,那里没有他痛苦的回忆,反而,那里是他对快乐、对母爱感受最集中的地方,杰克想回“房间”再看看,跟我们想回故乡看看的情感是一样的,他的这种反应正说明他的心智发展是正常的。

但在回到“房间”后,显然杰克开始体会到自由的重要了。

他感觉到“房间”缩小了,不想再将房间的门关上了。

从杰克对房间态度的转变,说明他感受到了“自由”的好处,即使对“房间”内的每一物件都充满感情,但他也不会放弃外部自由世界的好。

虽然是个小孩子的故事,但它反映了人性特征是普遍性的,而且它为我们思考自由的某些问题提供了实验性的一手资料。

由此,我们终于明白:在当今世界,为什么某些国家的统治者那么害怕人民了解自由,那么害怕自由世界的东西在国内传播了,因为关起门来他可称老大,一旦开了门他就屁都不是。

至此,大家可能也相信本片的政治隐喻了吧,它分明就是在告诫某些有志传播自由理念的人该如何正确传播自由了。

自由并不是一种最迫切的人性需要。

显然,本片并不止于让人们了解自由的重要性,它还想告诉我们,自由从不是人性中最迫切的需要。

这点从影片所展示的“自由vs.母爱”这段情节中可以看出。

乔伊接受访谈,节目主持人问她,在杰克出生后,她有没有想过要将杰克送走,这样杰克就“自由”了。

可以想见,在极为崇尚自由的美国人眼里,自由是根植于骨子里的,没有自由也就没有了一切,没有了自由,小杰克就不可能“拥有童年”。

虽然,乔伊回答“但是他有我啊”,她的意思是对于孩子来说,母爱比自由更重要,但对于主持人接下来的追问,“但那样是对他最有益的吗?

”却让乔伊感到痛苦,甚至可以肯定这个刺激是她试图自杀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崇尚自由的国度,代表大多数想法的主持人的问话其实是一种谴责:虽然谁也不否认母爱的重要,但一个不为孩子自由着想的母亲是自私的。

显然,大众认为“自由比母爱更重要!

”,而她想自杀也证明了她多少也认可这一点。

乔伊与公众之争,孰是孰非,其实我们局外人也不好下判断,但若考虑到当事人杰克返回自由世界后的行为,我们似乎能站到乔伊这一边。

比如杰克很快适应了这个自由世界,他甚至说自己5岁以后对什么都知道了,说明他“可塑性未受影响”;外婆给他绞头发洗头,他知道感恩,说明他的情感发展非常正常;小朋友找他玩,他很快能玩得起来,说明他交往没有障碍。

重要的是,当母亲自杀未遂后跟他道歉说“我不是个好妈妈”时,他回答:“但你是妈啊!

”,这似乎可以说明,对于孩子来讲,母爱远比自由更重要;而且,自由的观念是外塑的,除开这点,人性一定更倾向于“爱”的。

(文/石板栽花 2015年12月31日星期四)Ps.感谢本片中文字幕工作人员:奇遇电影字幕组翻译:@一起去找圣鲸鱼 @onanieren @May @阿拉莫没有猫 时间轴:@恩基 @面瘫本 @Edandelion 校对:@wrenvan

 3 ) Mom,say bye bye to room

女主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影后,慕名而来。

看完我只想说一句话:那个小男孩是没有提名么?

完全可以提名最佳男主啊?

难道是有年龄限制?

另外,要不是我之前就知道他是男孩子,单看影片,他真的太漂亮了,还是长头发,就像一个洋娃娃,跟女孩子一样漂亮。

回到电影本身,我想女主真的从room走出来应该就是jack叫她说的一句话:Mom, say bye bye to room。

至此,她才真正脱离了room。

一开始在房间里的戏份都比较昏暗,本身房间环境就局促,只有一个天窗可以透些许光亮出来,作为旁观者我们也许是冷漠的看客,影片说七年了,女主被困在这里,不过有个小孩,估计被迫生了下来。

这七年间要是没有后来的这个小孩,估计很难挨过去吧。

但我却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只是慢慢的随着剧情的发展,开始理解她的那种心情。

绝望过,发疯过……我想我没有那么坚强的意志,七年我就疯了吧。

女主跟小男孩相依为命,同时不放弃出逃的机会。

就在jack五岁生日的时候,女主开始跟jack说外面的世界。

她想借助jack的小小力量出逃。

我们站在jack的视角想一下,五岁,自从出生便生活在这个小小房间里面,这个房间就是他的世界,他的宇宙。

外面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无的,对他来说都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电视剧里的也是假的。

所以当他妈妈颠覆了他这个世界观时他是崩溃的,他不愿意接受,他大喊大叫着,不想讨论这个话题。

Poor child。

幸好得益于女主的良好教导,jack生性乐观,爱妈妈。

为了妈妈他愿意去做妈妈交代的事情。

真是个好孩子。

经过一次失败,他们计谋成功了。

他们得救了!

在女主从房间里跑出来跟jack相拥的一瞬间,我还是感动到了。

故事当然没有结束,他们是从房间出来了,可是他们的心还没有走出来。

孩子越小,越容易重塑 世界观,所以,Jack很快就慢慢适应了外面的这个世界,这当然离不了亲人的爱护。

可是对女主来说太难了。

噩梦般的七年很难从脑海中抹去。

所以,她歇斯底里,她想不开,在上了访谈节目后,记者问她:为什么不在刚生下小孩子的时候把他送走,这是不是对小孩子最好的选择呢?

本身女主就没调整好状态,这么一问她更加想不开了,看了真是心酸啊。

也许是母子连心,女主吃安眠药自杀,Jack听到了声响跑去看她,又一次救了妈妈。

救了妈妈两次的Jack说想回到room去看看,毕竟是他出生迄今为止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一一告别房间里的一切,并跟妈妈说:Mom, say bye bye to room。

未来还很长,从房间走出来走向未来。

 4 ) 我本想批判地看,结果我的心被活生生挖了出来【附访谈精彩片段】

首先要感谢毒舌电影公众号的大力推荐,使我身在LA没有错过这部电影的放映+制作团队访谈。

有幸在UCLA附近的Hammer Museum看了这场电影,以及随后的创作团队访谈。

这个活动是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精选了这一年上映的影片里最具价值(“historical significance“)的10来部片子放映,并邀请导演等访谈。

访谈里导演谈到,当初导演看了Emma的小说,脑子里满是母子两人在狭小房间里的画面,挥之不去,于是给作家Emma写了10页的长信,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理解以及自己有多想把这拍成电影,遂有此片。

主持人上台就说:这是一部让人心碎的电影,当时我就做好各种虐的准备了。

电影放映完毕,主持人又恶狠狠一笑“你们心碎,最后会得到补偿咦哈哈哈”it's a movie about captivation but doesn't talk about captivation, but talks about stepping out, about intimacy, and love.主持人问你们自电影开拍到现在最喜欢的体验是什么?

Jacob,也就是Jack的演员(一本正经):就是留长发,我很喜欢,我很遗憾地知道我以后不能留长发了。

Brie,也就是妈妈的演员:走出去。

这个电影讲的是走出去,走到一个充满未知的恐惧的更大的空间中去。

我个人的体会尤其如此,拍这个电影前后,就仿佛是我脱胎换骨,走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里去了。

观众:你们俩为了角色做了哪些情绪上的准备呢?

Jacob: (吃了很多糖。。。

)Brie:跟专业人士了解了被囚禁的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把自己关起来。

观众:整个拍摄的气氛是怎样的,怎样“调教”小孩呢。

演员导演:Jacob很棒。

但是毕竟是小孩,很多事情不在我们控制当中。

比如剧中他对着生日蛋糕发怒,因为没有蜡烛。

但在演出现场,Jacob看见蛋糕非常高兴,说“我很喜欢这个蛋糕,我肯定不会对这么好的蛋糕生气的!

” 导演“你要生气你要生气!

” Jacob还是非常高兴"一看就很好吃干吗要生气" 导演疯了“要生气!

生气了才能吃!

” Jacob就只好生气了然后把半个蛋糕吃掉了。。。

观众: 那个卷地毯的场景,Jacob你演了多少遍呢?

Jacob:练习了10次的样子,正式拍又玩了5遍。

Brie:什么乱七八糟的,根本不只好不好!

这是剧本里很严肃的一场戏,但是Jacob卷地毯开心得不亦乐乎,我们花了好大力气让他不要在里面兴奋地尖叫。

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们几个大人面面相觑,真的不清楚我们在搞什么鬼。

主持人:那Jacob以后有什么计划么?

Jacob(一本正经):我准备当一个动作戏剧片的导演了,我现在脑子里就有两个故事。

Brie: 但是你上次说你要当绝地武士啊!

Jacob(遗憾):但是显然,一个现实中的人是不能成为绝地武士的。

Brie(惊呆):这谁告诉你的?

真太让人伤心了!

【这一个回答其实非常让人感慨,片中的男孩慢慢知道了真实的世界,演员Jacob也慢慢知道了。。。

】- 下面是个人被震撼到的几个片段 --被囚禁7年的母亲给5岁的儿子Jack营造了一个只有屋子这么大的世界。

在这个孩子的眼里,这个房间的外面就算外太空了。

电影直接让孩子去口述他这小的可怜的世界观,“屋里的植物是真的,树是不存在的,只有电视上有”,说的时候还用一种非常纯真而且被自己惊讶到的语气,像任何其他在“大世界”中长大的孩童一样。

这一段描述,如果你要去回想母亲跟他说谎时的表情和心境,其实心里又是辛酸又是一阵鸡皮疙瘩。

对于母亲,这是一个让人觉得自己被上帝忘记的地方,充满了扭曲的温馨,即使在孩子眼里那么美,这个房间也散发着一股尸体一样腐烂的气息。

但对孩子而言,却是他长大之处,他的安全感,珍贵的童年记忆,亲密的回忆,都诞生自这里。

这个又美又恶心的组合,真是让人的心平静不下来。

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刻,这个矛盾依旧存在,但是一大一小两种不同心境的告别,却让高悬的不平衡感着陆了,最后观众流出的眼泪是欣慰的,它同时是暖心,而且残酷的。

我自己到最后这里已经不能自拔了,就流了好久的眼泪,到导演制片人,大小两个演员商场,开始说笑,我还是沉浸在这种五味杂陈的情感之中。

啊,回到电影开头,母亲保护孩子不让老尼克碰他,孩子甚至还对尼克的生日礼物充满了不懂事的期待。

“1,2,3,4,5...” 孩子只知道数,并不知道那一声声节奏中,母亲是怎样痛苦的表情。

一切都在jack走出自己的小衣厨之后改变了,这是电影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拍摄的时候,孩子的手犹豫着要不要推开门,这给人一种神圣的里程碑般的感觉。

这回混蛋老尼克露出了Jack在衣厨里偷看不到的真面目。

Step out,其实这个时候Jack已经走出他的第一步了。

不过我还是觉得影片对女主角相应的转变做的处理还不够戏剧性,我当时想着至少给母亲一个及其羞辱而无奈的表情,就是那种“虽然我创造了你的世界,但我在世界里是这样被万般临蓐”,然后痛定思过,想着将来何去何从,再来“真实的世界是这样的”,就会在感情线上更加合情合理。

然后就是出逃。

这里迎来了全片“五味杂陈”之官感的最大峰:小孩对妈妈又爱又不想逃的恨,小孩紧张,小孩对外面大大的世界将信将疑——直到他弄开地毯,摇滚风格的音乐此时也达到了高潮——他掀开的是整个蓝天,一种美到令人倍感恐惧的宽广就赤裸裸地展现在他面前。。。

我质疑过被囚禁者的智商,质疑过电影的节奏,质疑过妈妈为什么不给孩子剪头发,质疑出逃的时候我虽然不知道结局却不能跟着小孩紧张起来 ,但在掀开毯子看见蓝天的这一刻,我内心深处的啥东西被它捅到了,这是一种及其奇怪的体验,不是心碎了,而是心被老鹰的喙活活掏出来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

然后孩子出逃的计划,那叫一个不周详啊,就好比古装戏里把孩子扔篮子里随水漂流,却连张纸条都没写,智商啊!

但是良心角色——Parker警官这个重要的线索人物出来把这些烂摊子收拾了个干净!

影片放到一半,母子两人已经在外面了。

他们的生命,在电影的中间就翻篇了。

我当时看了下手表,尼玛,原来在外面才是故事的核心。

孩子的想法简单,“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原来的房间呢”。

孩子不懂事。

母亲这边的心境则非常复杂【我觉得电影没有处理到最好】。

要move on,却不断互相质疑当初错误的举动。

要step out, 却发现以前默认“孩子是我的”“我要和孩子在一起”这么坚信的理念都要被质问。

母亲一下子不只是一个受害者了,她是否也是一个帮凶呢?

要承受的东西太多,母亲崩溃。

 5 ) 走回记忆里的房间

当我是个小孩子,门前有许多的蔷薇花。

姥姥姥爷一定也像片中小男孩的外婆一样,温柔地教我刷牙、把我泡在大盆里洗澡、陪我玩玩具、为好奇的我展示这个世界。

童年的房间,是人生最早、也是最安逸的舒适圈。

上了托儿所,在胸前别着绣着名字的手帕,接送时间还没到,就巴巴地望着门口等着家人来接。

然后离开姥姥家,去另一个城市上幼儿园。

午饭吃不完,偷偷倒在脚下,被老师批评了,下次便出了阴招,手臂使点劲儿,扔到大桌底下去。

老师问起是谁时,小小的女孩脸通红,低着头不吱声,也不知事情最后怎么解决的。

- 要和除了姥姥姥爷的人相处了呢,怎么办,还是和另一个城市的人。

- 要说什么?

嗯,实在不想午睡,为什么大家必须在饭后一起安静地睡着?

- 他们学过的东西和我一样吗,会被接纳吗?

这样的恐慌从来不曾消失,只是随着年岁经历的增多,慢慢变得让人更能适应,或者说,人们被迫去适应。

而电影里小男孩的儿童视角,则无意帮助挖出了没入记忆填埋区许久的片断。

因为吃到没试过的食物而心满意足,因为见到新鲜的景象而感叹这是“永生难忘”的一天,听着父母和其他成人的对话似懂非懂,看到陌生人直直地打量其面部及身体特征,父母吵架时害怕而紧张,发现了一个新的角落便兴奋地辟为“秘密基地”……儿童能看到成人看不到的细节,他们还保留着很多阈值,不喝酒不看电影不去做极限运动也不会觉得闷,好奇的眼睛让眼前的小小世界无限精彩。

然后说回那个房间,那个最早让人感觉放松快乐的地方。

万事都有人料理有人陪,无论如何都不会觉得无聊被冷落,不需要听额外的对话接触复杂的事,守护者和自己自会决定想要做些什么。

听起来很美啊。

成年人有时不也是这样吗,可以的话,就只和亲密的人相处,处在舒服的谈话环境里,懒得去认识新朋友。

能宅着就不出门,省得还要改变姿态,光彩照人地面对别人。

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最好了,这里没有比较,没有不公,我们的女主也不必看着七年前和朋友的合照黯然神伤,不会在接受媒体的残酷采访后情绪失控。

外面的世界,本来就是比封闭的环境更可怕的存在啊。

如果心是一座玻璃房子,其实很希望它永远不被打破重建。

电影里的小男孩说,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地方,但时间并没有那么多,因为时间要像黄油一样被一片一片薄薄的摆在不同地方。

所以所有的人都说:“快点吧,让我们行动起来,脚步迈得快一点,现在就把事情做完。

” 那么贪心作什么呢。

你或许只能找到一二件事,让你真正有兴趣,像是房间里的玩具和TV,像是安全状态下随心所欲大笑尖叫哭泣的样子。

但矛盾的是,不出门尝试,又如何得知想要什么,如何发掘新的喜好?

外面的世界有病菌有喧嚣有冷漠眼光,但也有花有草有阳光。

所以终究房间的门还是得打开,就像每个人再不想长大也必须符合社会规则,变得会说会笑会社交,找到梦想,设置心愿单一样。

但是记忆里的那间房,却是永远也不想抹灭,并想要好好呵护的地方。

 6 ) 跟过去告别,与苦难和解

由于故事的特殊性和出于对故事完整性讲述的考虑,《房间》这部电影在叙事和摄影上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前半段惊险悬疑,后半段温情治愈。

这种风格上的转变确实也造成了一定观影感受上的落差,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独立制作电影中的一部惊喜之作,而且在即将到来的第88届奥斯卡颁奖季上也极有可能在最佳女主角奖项上有所斩获。

《房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被囚禁和重新回归生活的故事。

“房间”在电影中指的是一个拥有天窗的小棚屋,它意指“牢笼”,也象征着“另一个世界”。

牢笼困住的只不过是肉体,而灵魂则在自己创造的另一个世界中得以生存。

导演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残酷又温暖的故事。

它不仅有着一般密室电影该有的悬疑气氛和斗智桥段,还有着令人动人的母子深情以及对认识世界、告别过往和回归家庭等诸方面的思考。

本片中不得不提的还有两位主角的表演。

饰演小男孩杰克的是一位来自加拿大年仅十岁的小演员雅各布·特瑞布雷,在《蓝精灵2》中也曾有过他的表演。

在本片中,长发造型让他看起来很像一个小女孩,异常可爱,当然他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也十分纯粹,对表情和心理戏的把控自然流畅,毫无表演痕迹,其中滚出毛毯眼望天空那场戏就足够惊艳。

此外饰演母亲一角的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女演员布丽·拉尔森,她89年出生,不仅是一名演员还是一个歌手。

最早认识她是在她和马克沃尔伯格合作的作品《赌徒》中(这部电影我个人也是异常喜欢)。

在《房间》这部电影里,相比较小男孩给人的惊艳感,她的表演要更加老道,特别是对过去的痛苦、现在的挣扎以及她对儿子的爱上的诠释都相当到位。

影片最后,在家人、朋友和医生帮助下重回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小男孩跟母亲提出要再回去看看那个当初禁锢他们的小棚屋时,无疑让影片走向终极的思考。

当小男孩扫视着已然有些陌生的房间,对着盆栽、椅子、桌子、衣橱、水槽、天窗和房间一一说再见的时候,意味着他对他的过去作了一次最彻底的告别。

而始终陪伴着他不曾离弃的母亲也在与房间默然道别之时达成了她对过去所遭受困难的最终的释然与和解。

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里,望着母子二人远走的背影,那前方等待他们的,肯定是崭新的生活!

 7 ) 她被关在房间,但上帝给了她一个天使

当小Jack在电话里对自杀住院的妈妈说 “ I pick both of us" 的时候,真是泪崩了,完全收不住了。

小Jack一定是上帝派来拯救他妈妈的天使。

在被囚禁的7年中,是小Jack给了他妈妈惟一的精神支柱,让彼此有了依靠。

也是小Jack两次救了他妈妈。

甚至在最后,是小Jack带他妈妈重回当年的房间,一起对那里说了再见。

让我最难过的地方是,房间其实对于小Jack来说是从小成长的地方,他在那里养了植物,给椅子取了编号......房间就是他的星球,在他的世界里,房间是一个充满魔法的广阔空间,而电视机也有特别地位,因为它是惟一能展现外部世界的窗口。

然后Jack每一次显示出对房间的依恋和怀念时,他妈妈都非常痛苦。

因为对于Jack的妈妈来说,房间就是地狱,是受辱之处,囚禁之所,是绝对不想再被打开的记忆。

所以小Jack在整个过程中,渐渐明白了他的乐园对于他妈妈是种折磨,最后再重新回到房间时,当他发现房间其实只是一个破败的小屋时,他不再要求关上房门而是对房间说了再见。

对于一个5岁的小孩来说,过早地从童话世界中走出面对这样的真实世界,面对这样的现实,想到这里真的让人很难过。

而让我最感动的地方是,小Jack对妈妈的爱。

当Jack的妈妈在采访中被质问是否当初将刚出生的Jack留在身边而不是外面是对Jack最好的选择之后,他妈妈因陷入一种巨大的内疚,即没能给Jack一个正常的童年,因而在洗手间服药自杀。

但后来在电话里,Jack只对妈妈说了:“Come back, come back, I pick both of us!" Jack独白中也说了,”妈妈选择去天堂,但忘了带上我,这是个笨妈妈。

” 还把自己视为力量来源的头发剪了送给妈妈。

真是感人至深,流泪不止。

我想没有小Jack,她妈妈应该撑不了那么久,即使被救出来之后也一定是精神受到重创而无法正常生活。

还好上帝派来了小天使Jack,在这样黑暗的房间中点起一盏灯,能够照亮她的生活,能够温暖她受伤的心,能够打开房间的门。

 8 ) 房间

妈妈其实把jack照顾得很不错,给他编织了这样一个谎言。

四岁的他,其实应该也是有童年,属于自己的童年。

真实的,不真实的。

在这个房间里,有盆栽,水槽,连一只老鼠进来jack都那么新鲜。

他会躲在衣橱里,听着妈妈被玷污的声音数数,当走出这个房间时,在车上看着天空时,他的表情,真的,我只能用演技真的太棒了的惊叹。

还好遇到了个负责任的警察,终于被救。

还好,他们被善待。

去超市买完东西打招呼的邻居,不亲自来敲窗户的小伙伴,以及外婆和她的伴侣。

还好,一切都这么顺利。

看完真的久久不能平复心情。

感动又压抑。

 9 ) 严肃影评#7:第一次看见世界的感觉 --- 8.5/10

<图片1>小时候,总会有大人跟我们说:“一定要珍惜小时候的无忧无虑,长大了世界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但作为涉世未深的小屁孩,我们总是挥霍着这些成年人看起来珍贵无比的时光。

只有到我们终于长大了之后,才会感到遗憾。

遗憾眼前的世界不再无忧无虑了,遗憾我们不能再天真无邪地大笑了。

所以后来每当我们见到眼前的孩子活蹦乱跳的时候,我们总是蹲下身子告诉他们那些同样的话,希望他们能够好好用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看这个世界。

电影是一种奇特的媒介,因为在有限的两小时内,它给观众们提供了一条通道去体验平时无法感受的视角。

我们喜爱电影,大概是因为在短暂的时间里,我们能逃离喧嚣的现实,感受与平时不一样的世界。

但即便如此,导演们却很少在非动画片中试图通过孩子们的视角带给我们一段特别的经历。

归根到底,电影观众们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而为了更容易让大家进入和了解角色们的世界,一个跟我们平时生活相近的视角似乎是必须的。

但是《房间》这部小制作独立电影却向这种必须说不。

在这一部充满着各种复杂感情的电影里,导演仑尼•阿伯拉罕森试图用一个对世界完全陌生的视角来讲述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图片2>这个视角来自一位五岁孩子的眼睛,而这位孩子却从来没有见到过我们眼前色彩斑斓的世界。

《房间》的设定是那么的简单而残酷,由布利•拉尔森饰演的“妈”在七年前被诱拐禁锢在一个十平米不到的小房间里从此不见天日,而陪伴她的则是由雅各布•特伦布莱饰演的儿子杰克。

我们看到她在狭小的空间里试图做一位坚强而严厉的母亲,我们也看到她使用着有限的资源尽力为儿子提供更有趣的生活。

我们还看到这位孩子会跟房间里所有物品说早上好,我们还看到他也像一个正常的小朋友一般哭闹着要玩具。

终于在杰克五岁生日之后,“妈”准备告诉这位小大人他所不知道的一切,以及想办法逃离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木屋。

虽然这种背景设置让《房间》不可避免地在很多地方有着悬疑生存片的元素,它却并不是一部简单的类型片。

观看《房间》的过程注定是艰难的。

事实上,我甚至觉得对比起同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荒野猎人》,以及同时期昆汀的新作《八恶人》,《房间》虽然没有那些悬挂在镜头上的鲜血,却是一部更让人难受的电影。

但不同的是,观众们在《荒野猎人》和《八恶人》结束后似乎并不能从艰苦卓绝的观影过程中得到什么回报(当然,这两部电影也不在乎要给予观众什么回报),而《房间》却能让人更热爱身边这个世界,以及生活本身。

<图片3>电影有意识地在一开始就让观众们进入杰克的视角,让我们去发现在这一个五岁小孩的眼中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境。

在杰克的眼里,“房间”就是世界的全部。

他会跟“房间”里的物品打招呼,他也相信着天空只有头上的窗户那么大。

我们跟随杰克的视角在简陋的“房间”中找乐子,我们同样跟随杰克的视角在晚上躲在衣柜里,我们甚至跟随杰克的视角目击了晚上发生在“妈”身上的龌龊事情。

不一样的,仅仅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知道“妈”为了生存而选择接受这些残酷的事,而觉得世界上只有母子二人的杰克在知道不能作声的同时却不明白外面发生的是什么情况。

杰克甚至可能不明白“妈”告诉他的逃跑方法,但他知道他不能没有了这位唯一的亲人。

尽管他不知道周遭的警察们都在做什么,他却知道要回去找“妈”。

而当杰克终于见到“妈”平安无事不顾阻拦地向他跑来的时候,观众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有锥心的痛,但却能肯定这个场景真的是本年度最催泪的拥抱。

或许是对外面真正世界的未知感,让观众们能更容易在感情上投注到杰克的身上。

所以当他终于逃离“房间”在医院醒来,当镜头别有用心地对准那块杰克从来没见过的光滑地板的时候,当他小心翼翼地在这块陌生的地板上踏出第一步的时候,观众们很容易在心里呐喊感慨的同时感觉到久久未有的由未知带来的陌生害怕感觉。

这,就是第一次看见世界的感觉。

<图片4>然而第一次的新鲜感很快就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总是对未知的恐惧。

无论是对“妈”还是杰克来说,在“房间”长时间的生活意味着他们对外界的适应将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如果说《房间》的前半部分更多地选择了使用悬疑来推动剧情,那后半部分的焦点无疑是关于母子二人的纽带。

无论是陌生媒体的追问,还是家人的不解,抑或是对过去的猜疑,母子二人都必须一起面对。

跟“妈”和杰克这段母子关系平行的,则是“妈”与她母亲的母女关系。

我们能很容易地看到老母亲内心对女儿的罪恶感,同时也能明白她内心希望女儿和孙子往后能得到平静生活的渴望。

但多年的分开让他们的关系变得复杂,还好杰克的存在拯救了“妈”,甚至拯救了这个家庭。

“我爱你,奶奶。

”仅仅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我们再次被这个五岁小孩子纯粹的爱所感动,我们同时也被小孩子们那颗能迅速恢复的内心而震撼。

当然,“妈”的情绪从谷底被杰克拯救起来的过程似乎过于简单了,尤其是考虑到他们在“房间”里七年时间所经历的一切。

但正是这一段母子在最难以忍受的逆境中仍然坚不可摧的关系,这一段所有观众都在生活中略有体会从而能轻易联系到的关系,给予了《房间》触动观众心灵的力量。

<图片5>布利•拉尔森对“妈”这个角色的演绎,可能将会是定义她职业生涯的精彩演出。

拉尔森在制作期间选择持续呆在角色里,就算是休息期间也不走出角色,更是故意调整饮食习惯来反映“妈”的所处环境。

她也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甚至可以说是大热人选。

这位在《少年收容所》中就展现出超越同龄人演技的女演员,即便是在喜剧《生活残骸》里的演出也足以让其他人瞬间失色。

但她细腻而有深度的演出却不是《房间》中唯一的亮点。

雅各布•特伦布莱对杰克的演绎,作为观众们理解电影中世界的第一视角,真真正正地诠释了什么是天赋。

很难知道到底特伦布莱在这个年龄知不知道什么是表演,但无论如何杰克毫无疑问将会是2015年里被演绎得最好的角色,甚至没有之一。

他向一个容易被演绎得过分花俏的角色注入了朴素,尤其是贯穿电影的配音。

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大家都在为黑人演员喊冤的颁奖季,特伦布莱才是那颗最被忽视的遗珠。

拉尔森和特伦布莱在拍摄之余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培养他们之间的感情,而我们也可以肯定到房间里面必定少不了各种各样出自他们之手的装饰和细节。

也正是他们建立起的这种真实的感情,让不乏煽情情节以及身体和精神上折磨的《房间》,更像是一部近距离观察母亲与儿子如何在分离的痛苦、自由的释放、发现的喜悦下慢慢成长的精美故事。

而电影的最后就像开头一样,镜头里再次只剩下了“妈”和杰克。

这大概也是最合理的结局吧,因为只有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把身后“房间”的门关上,共同走向正在发生的未来。

 10 ) 对于他来说,房间才是他童年梦幻的乐园。

“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每样都试试…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有时候还很恐怖,但是没关系,因为还是你和我在一起…”缩小的房间,变大的世界,2015像《阳光小美女》一样的惊喜黑马之作。

结尾和房间再见有强力泪点:“再见盆栽,再见椅子一号和二号,再见桌子,再见衣柜,再见水槽,再见天窗…”小男孩才是真正的主角,故事站在受害者的视角上,讲心理自救,母亲努力让儿子和同龄的孩子一样,故事选择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环境改变到内心改变,一切都以小男孩的情绪展开,很有难度,所幸小男孩的演技是奥斯卡级别的,剧本是模式化的类型片写法,前一个小时非常完美,拍的工工整整。

被小主角打动好多次,那个在成人眼里充满黑暗龌蹉的“房间”,却是他童年梦幻的乐园,可以和光影追逐,可以和家具嬉戏,孩子无穷的想象让密闭空间变得无穷大,前半部拍得既美丽又残酷;融入外界后线索较芜杂,没有处理好,“你又救了我一次”和告别仪式真催泪。

用孩子视觉掩盖一个冰冷世界,第二次走出“房间”说byebye才真正的走出了房间。

“我是个坏妈妈”“但你是妈妈”。

世界险恶,但还是很美好的。

故事不煽,依然感动。

终于明白为什么纵然逆天如卡罗尔里面的女王大人,今年影后的赔率还是不如 Brie Larson了,演得真好。

虽然后半段节奏有瑕疵,但故事说得挺完整 #向过去告别才能拥抱新生活的开始,否则就永远是个阴影。

克制而细腻,在基于母亲的事件论述和儿童视角中获得了平衡。

前半部分和后面的节奏把握都很好,小演员的表演令人震惊,一个孩子的真实而纯洁的灵魂,大美。

获救或创伤治疗的故事本身俗套,杰出之处是对那个孩子经验的世界的展示,我们都曾独有那个先验的经验主义的特异时空,却最终被这个符号的单一世界取代,有人温柔告别有人没有告别有人甚至忘了它的存在。

问题不在于world解放了room,而是我们应该将room扩展至world,如果这真的是德勒兹的世纪。

在房间里你是我的全世界,走出房间也不会害怕,因为我们依然在一起…这句话是孩子说的,但同样适用于母亲,甚至可以说其实是孩子拯救了母亲!

片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似容易接受些,但实则更让人觉得残忍,男孩的独白好多地方直戳泪点,无耻弗兰克来演外祖父很出戏,最后这条线也不了了之了。

《房间》短评

其实是个致郁的故事,虽然演技好,但我依然不喜欢小孩子。【门开着就不是房间了。】门开着就无法再上锁和封闭,说的容易。

4分钟前
  • 萤火虫子
  • 还行

Long shit... :/

7分钟前
  • w2jmoe
  • 很差

mind over matter...

12分钟前
  • cheng
  • 很差

拍的不好

13分钟前
  • 子虚乌有亡是
  • 较差

小男孩才是真正的主角,故事站在受害者的视角上,讲心理自救,母亲努力让儿子和同龄的孩子一样,故事选择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环境改变到内心改变,一切都以小男孩的情绪展开,很有难度,所幸小男孩的演技是奥斯卡级别的,剧本是模式化的类型片写法,前一个小时非常完美,拍的工工整整。★★★★

1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Babadook 2.0.娘送我一颗烂掉的牙,我还娘一头秀发,这母子情的信物把那些男女,男男,女女,各种爱情全比得没影了。最爱的角色其实是奶奶的丈夫,是要多温柔善良的人才能耐心去慢慢抚平脆弱的小心灵。

21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孩子是该留还是提前送出去,采访者的这个问题其实很辛辣,其实母亲从没想过要送走孩子,所以她从未为此抉择过,正如她说,她不是个好妈妈,可又如孩子回答,你就是我的妈妈,母亲也许不能给你提供更好的方案,但是能提供的便是她竭尽全力最好的东西,无关对错。

24分钟前
  • 橘子味泡泡
  • 较差

加拿大的电影水平看来不怎么样,拍的像流水账日记一样。多一星给故事的内容吧

26分钟前
  • 盛世中华
  • 较差

小孩兒演得特別好。真實故事原型要比電影悲慘很多。我覺得電影還好。

31分钟前
  • 还行

今年Jacob要是入围了就又没小李子什么事儿了。

32分钟前
  • =。=
  • 力荐

完全不想再看 演得很好 就是不想再看 孩子和小狗真的都是天使

34分钟前
  • 缃菀
  • 较差

目前看到的年度最佳!在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之间,电影让我看到了人活在现代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虽然空间的转换让电影表面上画风突变,实际上不同空间里人对周围的反应没有变,时而压抑得令人发抖,时而被温情融化。爱让人安全,为了得到安全我们开始占有,占有又毁灭了爱。

35分钟前
  • 力荐

处理太过温情化了

40分钟前
  • Leona
  • 较差

exm?这个剧情是开玩笑的吗?你确定这七年你都不想出去吗?一个小孩从出生到五岁可以不生任何病?五岁生日一过这么容易就出去了哦。好棒棒呢。到底是犯罪动作片还是讲创伤应激障碍的伦理片哦。到底在他妈的拍什么哦。

42分钟前
  • grqx
  • 很差

首先 这个男人不是应该经常来吗 这个小女孩的表演是 这个男人第一次来的感觉。我本人是很想有个女儿的。但是这个小女孩太让人讨厌了。这一回家什么都有了? 连医生对他都那么好 好像又是心理医生又是外科医生又是脑部医生。然后这个女孩是个男孩?。。。

46分钟前
  • 较差

居然和我的经历几乎重合,甚至很多情节都类似。不过,结尾处小男孩回到房间和每个事物告别,我可没他那么做作还说出来,我可都是在心里默念的.....

48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看完后等待片尾,看到这不是一个真实故事略觉松一口气,然而恐怕现实中不是没有这样的故事,而是少有这样的好结局。

50分钟前
  • 小晨
  • 推荐

真人真事改编,可惜拍得流于表面了,完全没有被打动到。顶着锅盖说一句:小男孩演得其实比妈妈好...(第一次看女人在电影里素颜这么久)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小男孩演得其实比妈妈好.

56分钟前
  • 淡水无香
  • 还行

女孩的演技比女主好。真实故事远远比这个电影恐怖,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电影题材,一般的人可以不必经历这样的痛哭而了解到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苦难。抱着这样的期待,我觉得这个电影不值得这个分数,它利用了这个题材,但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责任。女主才是这个故事的灵魂,因为她的机智与聪慧,他们最终才能离开那个带给他们无尽痛苦的地方。但是电影里,她实在是太扁平化了,唯一的冲突可能就是在和妈妈争吵那里十分明显。其次,这个电影对故事的铺垫和坏人的刻画简直有失水准。没有前期的美好,怎么体现囚禁的伤害,如果重点是放在解放出来后的心理平复,但这个片子也没有体现。至于那个坏人反而出现的很是“温馨”,女主前期的表现反而显得神经质(虽然她很有理由神经质)。总的来说,导演的表现,其实配不上这个题材。

58分钟前
  • 文思豆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