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者

Experimenter,The Experimenter: The Milgam Project,人性实验室

主演:彼得·萨斯加德,薇诺娜·瑞德,爱德华多·巴莱里尼,吉姆·加菲根,安东尼·爱德华兹,约翰·帕拉迪诺,塔恩·曼宁,凯南·鲁兹,安东·叶利钦,约翰·雷吉扎莫,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15

《实验者》剧照

实验者 剧照 NO.1实验者 剧照 NO.2实验者 剧照 NO.3实验者 剧照 NO.4实验者 剧照 NO.5实验者 剧照 NO.6实验者 剧照 NO.13实验者 剧照 NO.14实验者 剧照 NO.15实验者 剧照 NO.16实验者 剧照 NO.17实验者 剧照 NO.18实验者 剧照 NO.19实验者 剧照 NO.20

《实验者》剧情介绍

实验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根据1961年耶鲁大学权利服从电击实验事件改编,实验者毫无节制地提升惩罚电压,电压早已超过人类承受的极限。每个普通人只要服从了规则,则可能无意识地变成杀手,教授由此开始怀疑人性,普通人只是受人操纵的傀儡。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衣橱里的她2所有美好的东西燃烧的干灌木华丽之后论文商店余罪第一季缝纫机乐队雷霆战警造物主恐怖废墟悬赏功夫完全救赎第一季黑色星期一第二季蜜月玩很大战场的女武神激浪青春运囚生死斗血土薄暮之光阿加莎·瑞森探案集第二季梦物语誓死追缉令建国大业泳池边的奥利韦里奥囧妈最佳鬼友疯狂流浪者生存还是毁灭之逃亡者恋之运

《实验者》长篇影评

 1 ) Some quotes

Life can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 Human nature can be studied but not escaped, especially your own. We have double inner selves, what we believe we disbelieve, we can’t rid ourselves what we condemn. On the whole, both men and women are highly critical on studying photographs of themselves. The vanity factor is extraordinary when people judge their own images. We choose our reality when we choose another person.Marriage is not a fantasy. No, right, but it is a choice. You have to know, that I choose you. Every day I choose you.Who can explain it? Who can tell you why?Fools give you reasons, wise men never try.We are puppets with perception, with awareness. Sometimes we can see the strings. And perhaps our awareness is the first step in our liberation.

 2 ) 社会心理学家的独白

1、今年同时有两部关于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电影上映:一部是《斯坦福监狱实验》(《浪潮》的故事原型就是斯坦福监狱实验),另一部就是本片《实验者》。

有趣的是,这两部电影所涉及的实验主题都是相似的,那就是obedience。

贯穿本片的那个实验,是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所做的“电击实验”——这个实验让米尔格拉姆名声大噪(也可以说是臭名昭著)。

2、这个实验很出名,不过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还是说一下:(1)实验“表面上”的主题是:科学家想了解下人类是怎么学习知识的、什么因素可以提高人类学习的效率;在这个实验中,测试的变量是“惩罚”,是否惩罚力度越大,学习效率会越高呢?

(当然,这只是个幌子)(2)每次实验包括三个参与者:一个“老师”(Teacher):他/她是志愿者、实验中真正的“被试”。

另一个“学生”(Learner):他坐在另一间房间里,与“老师”隔着一堵墙,将接收“老师”的指令并回答问题;“学生”表面上也是志愿者,但实际上是实验者的同伙。

最后是一名“实验者”(Experimenter):也就是坐在“老师”身后、“监督指导”实验进行的人。

用实验术语来说,这位“实验者”才是真正对实验组施加刺激的人。

(3)首先,“老师”将向“学生”念一组词(比如“strong arm”、“black curtain”),然后他会念第一个词,要求“学生”选择正确的词组搭配。

比如“老师”念了“strong”,那“学生”就应该念“arm”。

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老师”将对“学生”施加电击。

米尔格拉姆制造了一台电击机(shock box),可以产生不同电压的电流,最低45V,最大450V;每次“学生”答错一题,下次的电击将提高15V——不过,这都是假的,“学生”实际上不会受到任何电击;惨叫声都是预先录制好的。

(不过,为了让真正的被试“老师”相信这个实验的真实性,他自己会接受一次45V的电击,体验一下)(4)“学生”会按计划先答对几题,让“老师”相信没有作假;但随后就会不断答错题,“老师”就会不断施加电击并提高电压。

在电压达到135V时,有些“老师”会开始犹豫并向“实验者”询问要不要停止实验,毕竟隔壁房传来的声音实在凄惨。

这时,本实验最关键的检验目标就要显现了:究竟权威对我们的行为决策有多大影响?

“实验者”会照本宣科地依次讲4句话:①“请继续”②“实验需要您继续下去”③“您继续进行实验是十分关键的”④“您没有选择,只能继续进行下去”——我们可以感觉到这四句话的语调在不断提升,“实验者”命令的态度在加强。

如果这四句话后“老师”仍然坚持停止实验,那么实验就会停止了;否则,实验会进行下去,直至电压达到450V为止。

(5)实验被试保持随机性是很重要的,哪怕是骗人也要做好表面功夫。

所以每次实验开始时带来的两位被试都要抽纸条选谁当“老师”,谁当“学生”。

不过,我们知道“学生”实际是事前串通好的,所以真正被试所抽的几张纸条上面都写着都是“老师”。

另外,很显然,实验没有参照组。

(6)此后,米尔格拉姆将这个实验改换成25种不同形式,加入不同的变量,使用不同的被试(性别,年龄,种族,面对面/隔着墙……)结果都是差不多的。

米尔格拉姆的结论是:虽然被试都会犹豫要不要停止实验,但最后65%的被试都会将电击推高到最高的450V。

而实验者只是在旁边礼貌的督促被试“请继续实验”。

作为犹太人的米尔格拉姆,做这个实验的背后动机,是想了解为何像大屠杀这类事件会发生。

许多德国军人在执行上级下达屠杀犹太人的命令时,对犹太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甚至也感到犹豫。

但他们最终还是执行了命令,就像艾希曼那样(片中出现了当年艾希曼审判片段。

米尔格拉姆第一次电击实验在1962年5月26/27日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录像,而四天后,艾希曼就在耶路撒冷被处死),认为自己这么做是正当的,因为他们只是在服从命令。

他们服从上级命令时因为他们害怕上级的暴力吗?

可米尔格拉姆自己的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普通人对上级、领导、权威的服从是不需要暴力强迫的。

每次实验后,米尔格拉姆都会对被试(“老师”)进行追加访谈。

其中一位被试的回答值得深思:米尔格拉姆:(在听到惨叫声后)为什么你当时不停止实验呢?

被试:因为他(实验者)叫我继续下去米尔格拉姆:为什么你听从实验者的话,却不听从那个遭受痛苦的人的话?

被试:因为我觉得这个实验有赖于我继续下去。

而且也没人要我停止实验。

米尔格拉姆:可他(“学生”)叫你停下来啊。

被试:没错,但是他是被试啊。

米尔格拉姆:谁应该为这个人(“学生”)被电击而负责呢?

被试:我不知道。

这位被试的回答的潜台词让我想到一个犯罪学理论:“非人格化”——施害者会在内心将被害者的人格去除,否定其人格,从而降低自己犯罪时的愧疚感。

同时,那个在“谁该负责”“我不知道”的回答,亦展示了汉娜阿伦特所谓的“平庸的罪恶”。

这位被试到实验结束后也没有想到,其实他才是那个被试(当然,在这个实验被公诸于众后,另一个问题出现了)。

3、不但这个片的标题叫《实验者》,拍摄手法也实在是很有“实验性”。

整部片有着浓浓的话剧风。

这部片在评论届和观众中口碑比较两极,多少也和这种话剧风格有关。

A、本片的主人公米尔格拉姆经常会突然面向镜头,对着我们观众讲话,来一番内心独白,也即所谓“打破第四堵墙”(break the fourth wall)——在话剧舞台上演员要朝向观众念对白。

这种手法近期使用得最泛滥的自然是《纸牌屋》。

对于一个学术人物的传记片来说,使用“打破第四堵墙”可以让主人公把他的理论直接阐述,毕竟有很多学术上的东西用日常对白难以展示。

B、也许真正让一些观众不解甚至不爽的是导演连一些场景也要“室内场景化”或者说“舞台化”。

一些本来可以直接拍摄的场景,导演却故意要用幕布做背景。

比如,米尔格拉姆和妻子Sasha(Winona Ryder)开车去拜访米尔格拉姆昔日的老师、另一位著名社会心理学家Solomon Asch,这段场景,居然模仿起40、50年代电影拍摄汽车内对话的那种背景幕布技术;而到了Asch家里,除了Asch夫妇和米尔格拉姆夫妇四人的沙发、喝茶的茶几,家中的其他陈设也都一应以幕布来代表,就像我们在看话剧时经常看到的那样。

导演这么做显然不是缺钱——连5分钱特效都不可能这么搞。

我猜导演可能是想说,对于米尔格拉姆,人生、社会环境就像一个舞台吧(戈夫曼的“戏剧论”)。

另外,在探访Asch的这组镜头里,都用黑白背景,这也可能反映了米尔格拉姆与前导师Asch那颇为复杂、甚至有些紧张的关系。

米尔格拉姆当初在普林斯顿给Asch做实验、写报告,满心以为作为学界名人的Asch会为他引荐些什么其他学术名流、帮他找份工——没有;而且普林斯顿的研究所官僚气息严重,连要一张纸、要一根棒棒糖也要打报告。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似乎还是很在乎老师对他的看法,很想得到老师的赞赏。

Solomon Asch也做过一些广为公众所知的实验,譬如那个判断线段长短的实验。

也许你看一些讲心理学、从众行为的书时都会提到这个实验;而这个实验也是以从众行为为研究对象,同样也涉及到欺骗被试。

米尔格拉姆想的是,我要研究从众行为,那就不止是研究几条线段的问题了。

C、米尔格拉姆在走廊里独白时,有两次在身后出现了一头大象。

但这大象似乎没有任何人注意到——导演显然是用到了“房间里的大象”这个隐喻:一些众所周知,但大家都不愿意明说、甚至故意忽视的重要事实。

电击实验所揭示的问题,正是这么一头“大象”;米尔格拉姆此后在学术圈里的遭遇,多少也因为他公开谈论这头“大象”。

4、之前的电击实验,片中出现了一个“不太协调”的案例:有一位“老师”(被试)在电击达到一定水平时要求停止实验。

虽然“实验者”反复要求他继续进行实验,但他拒绝执行要求;当“实验者”说你“没有选择”时,这位被试反问道:我怎么会没选择?

我是自愿来参加实验的,我还以为我可以为这项研究做些贡献;但要我去为此伤害他人,不,我不干。

这位有些例外的被试是一位电力工程师,显然,他作为专业人士,他很清楚当电压达到450V时会有什么后果。

由此他才坚决地拒绝实验者的要求。

联系到此前关于为何普通人会愿意服从上级、服从权威(哪怕没有暴力),如果单从这个反例来看,我们可以说:因为这个世界对于普通人来说充满了太多未知、太多不确定、太多风险,而唯有依靠专家的知识引导我们做出正确决定,所以我们才服从权威。

我想用哈贝马斯的术语来说,就是“生活世界”被“系统”所殖民了。

不过,那35%拒绝服从“实验者”命令的人,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关于电击实验的相关知识吗?

而65%服从的被试又全然是因为知识上的局限而选择服从吗?

在与法国的心理学家莫斯科维奇聊天时,为了鼓励米尔格拉姆继续这类实验,莫斯科维奇就说:你虽然搞出了这个结论,但却没有研究出,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

(片里并没有指明那个法国人就是莫斯科维奇,不过,莫斯科维奇是罗马尼亚犹太人移民、经历过大屠杀、又是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心理学家、最重要的是名字也叫Serge。

显然,就是他了)最终,米尔格拉姆有了自己的解释,一种“the agentic state”的理论:个人之所以愿意服从权威,是因为这样做可以把责任与自己的行为相分离;在the agentic state的状态下,个人自愿把自己变成别人实现目的的工具。

人们并非没有选择权,但是一旦他/她选择了the agentic state,那么就几乎不可能克服这种身份、无法抵御对权威的服从。

5、虽然米尔格拉姆做的这个电击实验让他在公众心中被等价于电击实验,但其实他还做过(或指导过)许多稀奇古怪的社会学实验;有些实验可能你也曾听说过——但却不知道是米尔格拉姆做的。

导演也将这些实验引入剧情。

A、遗失信件实验米尔格拉姆制作了四种信封,每个信封都有四个收信人,这四个人的身份分别是:共-产-党支持者、纳-粹-党支持者、医学研究协会、Walter Carnap先生(Carnap这个名字显然是在戏仿哲学家鲁道夫·卡尔纳普)——但其实他们都是同一个信箱,而信封里的信内容也是一样的。

然后他让学生们把这四类信故意“遗失”在大街小巷、电话亭、汽车挡风玻璃……结果后两类信里分别有72%和71%的信被送到了收信人邮箱里,而前两类信只有25%送到邮箱。

米尔格拉姆随后将收信人的身份做进一步扩展:白人政治组织和黑人政治组织。

结果在白人居住区,白人政治组织的信更多被收到;而在黑人居住区,自然是黑人政治组织的信更多被收到。

B、小世界实验也许这个实验的另一个名字会更为出名——“六度分隔”(six degree of separation)。

米尔格拉姆在堪萨斯城和奥马哈两地派邀请一些人帮助他送一批信件,收信人是一个住在麻省、名叫Jacobs的股票经纪人。

这些被试当然不认识Jacobs,更不知道他全名、具体地址;被试要做的就是把信寄给一位他认识、且觉得可能也认识Jacobs的人,看看最后要经过多少人中转才能送到Jacobs。

片中举例一位奥马哈妇女如何经过7个人之手把信送到Jacobs。

而实验的平均结果是,只需要5.5个人中转即可送到,甚至小于6。

虽然小世界理论早已有之,但米尔格拉姆这个实验也许是第一次以实证手段来检验该理论。

C、抬头望天的人群如果一群人在街上突然望向天空,那么会有多少行人会跟随着去盯着天空呢?

米尔格拉姆研究表明,主动望天空的人数会与跟随从众地看天空的人数呈指数递增的关系——又是一个关于从众行为的实验。

我不是学社会学的,不太清楚社会学界有没有相关理论或模型,不过以我个人接触的一些文献来说,这类现象大致可以被经济学里所谓“信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模型所解释。

D、熟悉的陌生人每天当你在你家附近的公交车站等车上班时,是不是觉得有几个和你一样在等车的人很眼熟?

米尔格拉姆研究发现,你大概会在一个场景里认出大约4个你经常见到、却从来不会打招呼的陌生人。

在这些熟悉的陌生人当中,有一类叫做“socialmetric star”——当你看到他/她时,不但会觉得很熟悉,而且最终你会发现:其实在其他场合也见过他/她。

(看过《我爱哈克比》吗?

里面有个“存在主义笑话”:男主人公一天之内在三个不同地方见到一个并不相识的酒店服务员,于是他想,我一定与这个服务员存在命运上的联系。

按照米尔格拉姆的理论,这位服务员也许只是“socialmetric star”)6、电击实验在公诸于众后给米尔格拉姆带来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实验的手法遭到公众和学术界的道德批评。

有人在期刊发文章质疑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不符合实验伦理;然后学校的伦理委员会之类的机构也开动了,有人说你是不是操纵数据、编造结论啊,有人说“你搞实验揭露人性多么险恶搞到大家很忧心啊”“科学的目的是增强大家道德观念”云云,甚至还有人说“你在实验里强迫被试折磨另外的被试”这种典型以讹传讹的论调。

米尔格拉姆虽然据理力争,但都是没用的了。

后来他在哈佛也拿不到tenure,拿不到经费,基本就是被人赶出学术界了。

即使在多年后他在电视访谈上、在路上遇到听过他的人,都会说“啊啊,就是那个强迫别人电击实验的那个家伙”,而公众大部分只是听过这个故事,最多就是度过几篇书评,几乎没人真正的度过米尔格拉姆的著作。

其次,电击实验也让大家对米尔格拉姆产生了信誉的怀疑——因为每次见到他,都怀疑他说的也是为了做实验。

这也没办法,毕竟他确实是欺骗了被试们。

肯尼迪遇刺后,米尔格拉姆跑到教室里告诉大家这个消息,但学生们却说肯定又是在搞实验骗我们啦;另一个助教Paul Hollander叫学生们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可即便电台新闻播报了,还是有学生怀疑这个电台广播也是米尔格拉姆伪造的。

真是惨。

离开了麻省剑桥,米尔格拉姆带着全家去了纽约大学教书,在那里也算是恢复了昔日学术研究的乐趣,而且出版了著作,上了电视访谈节目,甚至CBS还以他为原型拍了部电视剧,给了他一笔顾问费。

名也有了,钱也有了,可不知为何,看影片后半段时总觉得米尔格拉姆似乎没有影片前半段那么意气风发。

也许是因为他后来留了大胡子,也许是因为他总觉得被公众指指点点不喜欢,也许就是老了、生命行将终结,也许,电击实验背后所代表的权威服从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他。

(电影中描绘的情况,好像米尔格拉姆在学术圈里没什么朋友,唯一例外的可能就是上面提及的Paul Hollander;但这位Hollander后来搞的好像都是政治学的东西。

Hollander很喜欢引用克尔凯郭尔的话,不过有一次来纽约拜访米尔格拉姆时,Hollander想引用克尔凯郭尔的话却又想不起来,反倒是路过的黑人邮递员正确地帮他引经据典:“只有向后才能理解生命,但想生活好,则必须向前看”——在影片一开头,米尔格拉姆就讲过这句话)7、Winona Ryder演米尔格拉姆的妻子Sasha,原本是舞蹈演员,后来变成办公室职员,和米尔格拉姆在电梯相遇。

整部片里Sasha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张力,就是普通贤妻良母的角色,不过Winona出场时间倒不少。

十月份的时候Winona44岁了——时间过得真快,许多人心中的昔日女神如今也已步入中年。

刷微博还能时不时看到关于她的博文或照片——但无一不是当年和德普如何如何的粉丝文或年轻时的剧照、杂志照;少数她近况新闻或图片,下面回复又都清一色“老了”、“美人迟暮”、“杀猪刀”之类。

这尴尬局面都怪当年偷窃那事(搞笑的是她当年偷了Marc Jacobs牌子的东西,从此却成了Marc Jacobs的好基友)。

这十几年里在大片里当小配角、当主角的基本又是独立片小制作,消失在娱乐圈主流视野。

不过握管而论,这些年她演技长进很多,本片的这个贤妻良母角色虽说发挥余地不大,但也可圈可点;今年在Show Me a Hero演的女政客则更是出彩。

我想她不太可能重返当年的巅峰了,但能看到她成长为演技日渐纯熟的好演员,也令人高兴。

就写这么多。

 3 ) 在没下结论之前

电影里面伦理委员会争论的那些,我觉得没什么意义。

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博士应该算是欺骗了被实验者。

他告诉“老师”,这些电击完全不会对“学生”的肌体造成任何损害。

那么如果“老师”信以为真,认为即使450伏的电压也电不死人,认为即使“学生”痛苦地喊叫,电击也不会实质上对他造成什么伤害的话,“老师”的罪名,可否洗脱一些?

“我按下这个按钮,只是让他痛一下而已,并不会真正伤害到他,他是安全的,实验结束他仍将健康地生活着。

”“老师”如果始终相信博士的无害保证,抱着这样想法的话,是否就与真正意义上执行伤害命令的屠杀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为什么电气工程师会站起来拒绝,因为他知道450伏绝对会电死人,所以他不相信博士说的无害论,他不想伤害别人,他很坚决的走了,离开了这个实验。

而其他人不一定有这个专业知识,再加上博士的保证,即使听到撕心裂肺的喊声他们也在犹豫,犹豫自己是否伤害了别人。

我相信,一定有坚信着电击无害,因而才能坚持到最后的人。

这里博士搞了个玩笑。

他的电击因为没有实际执行,所以的确是对“学生”没有任何伤害。

因此你没法说他欺骗。

但这是一个我认为可以左右实验结果的很重要的点。

当时的情形现在已无从知晓,电影当然也是选择性呈现,我只是觉得,结论是人下的,用结论去检验过程肯定没问题,但我们可以再想一想,在没下结论之前。

 4 ) 《实验者》:把学术著作搬上荧幕,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你可以说我们都是木偶,但是我认为,我们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意识的木偶,我们既然意识到自己是受控制,那么或许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斯坦利.米格拉姆这部电影很有意思,如果静下心来看的话,一点也不会枯燥。

人们总说电影比不上书,但影像有影像的魅力,更生动形象的呈现,通过声音、图像、剪辑,甚至氛围,去突出一件事物,这是影像特有的优势,文字是没有的。

这部电影如果以书的形式呈现,应该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是电影抓住了这部著作的精髓,将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它,了解到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格拉姆(彼得.萨斯加德 饰)的服从性实验和他的理论——人性有非常严重的从众性。

人的意识往往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无形之中作出与自我意愿相悖的决定。

而这个理论,在形象化的举动面前,更清晰显著地暴露出其隐含的可怕威力,令观众不寒而栗。

影像独特的优势可见一斑。

起因是受到二战集中营惨无人道的杀戮启发,米格拉姆教授想探究人为什么会集体作出这样的举动,这些人大多不是恶人,恰恰相反,他们是人们身边熟悉的人,家人、邻居、街角的鞋匠等等,有些温柔善良,有些热忱助人。

实验分为两人一组,一人是管教者,另一人是认知者,管教者须对认知者的每一次错误回答施以惩罚——电击,且电压逐次升高,不许中途停止实验。

在这过程中,管教者和认知者中间隔着一堵墙,因此管教者只能听到认知者的惨叫而看不到实际情况。

事实上,认知者并没有真的被电击,那些惨叫声都是事先录好的。

这也是这项实验在日后倍受诟病的原因。

实验结果,60%以上的管教者施以的电击都一路飙升到了450伏特,远远超过人类承受极限。

虽然他们每个人都有过犹疑和挣扎,但最终都服从实验组织者的命令,没有中途终止实验。

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从来没人敢做这样的实验,这结果触目惊心,这方法也触犯禁忌。

但事实证明这些管教者除了因被欺骗而满怀愤怒,心理上未因电击他人留下阴影。

而后出现的三个从众实验,阿希的群体压力实验、电梯从众和仰望天空从众,当年的集中营集体屠杀背后的原因逐渐清晰,也令人不寒而栗。

从众是人类的本性,我想大概是因为,从猿猴到人类,一直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如果是老虎,也许不会如此。

从众性随处可见,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小到日常的一个细微举动,大到集中营屠杀这种世界性的恶性事件。

如同你已经看出来了,从众性并不是一味坏的,它只是一种普通的本性。

事实上没有一样事物是绝对的坏,只是在某些机缘下,它内部深藏的恶劣影响会成倍地爆发出来。

为何会有集中营事件?

为何居住在集中营周围的德国人、全世界各地的很多人,明明知道这种反人道的行为存在,却不去阻止?

也许软弱和良善的缺失已不是主要原因,从众性才是主导因素。

当一群人望着天空,你为什么会停下来一起仰望,甚至拍照传朋友圈里?

当电梯里其他人都是背靠出口站立,面向出口站立的你为什么会转身?

或者,这样问,难道与众人相悖给你带来的不适感就这么重要么?

答案是,是的。

这种不适感在很多情况下令我们有意无意地放弃了自己的意愿,追随大众,因为这会令我们感到安全。

群居动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感。

即使人类拥有了智能,登上了食物链最顶端,主宰地球,可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动物呵。

那些众人仰望并无奇特的天空的镜头,那些电梯中面向出口站立的人缓缓转身,面带尴尬和不适的镜头,甚至观看这一过程不断发笑的观众的镜头,都令观者惊心。

电影的色调是冷峻而严肃的,仿佛一本活动的著作,米格拉姆教授时而游离于事件之外对着观众缓缓诉说,又让人恍惚有哈佛公开课的感觉。

这解说让影像的表达更加清晰,算是文字的另一种形式吧。

米格拉姆教授与阿希教授会面,四人坐下来谈论,背景是灰色的画有城市景观的幕布。

这种类似话剧的形式增强了电影的严肃性,而其中的粗糙和荒诞意味某一程度上也嘲讽了对米格拉姆服从性实验加以诟病的众多学者。

阿希教授是这些学者的代表,代表了他们的自大和权威。

这里有一段渊源,米格拉姆教授早前是阿希教授的助手,被阿希教授压榨,受到权威的学院派蔑视,学院派的官僚主义使米格拉姆教授不得不放弃了很多选择,后又因服从性实验受到更多干扰。

所谓医者不自医,米格拉姆教授从未反抗过这些不公,他正是用自己的实际举动印证了他的从众性理论。

所以我们要从众吗?

人的本性很难改变,而个体的能力更是微乎其微,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上从众与否并没有什么关系。

但在涉及个人幸福和社会正义的事情上,比如择业、择偶,比如遵守行业道德、战争中的大屠杀这样的大事,从众有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很多人抱怨没有自由,然而自由是需要人去争取的,独立思考是第一步,如果不愿意承担独立思考作出的决定带来的风险和苦难,谈何自由?

 5 ) 实验者

近似冷酷的观察、毫无感情的记录,人性的懦弱与盲从,让人不止一次想起热血贲张的《浪潮》和匪夷所思的《服从》。

有时我们无从解释人性中这些软弱、阴暗的部分,即便很多人之后会陷入自责和悔恨之中,但在当时,他们都是待宰的羔羊。

所谓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原来在我们内心懦弱的DNA上留有密码,无数次的实验,没有强权的威慑和暴力的胁迫,为何只有那个电气工程师会say no?

就如我们对被无比低劣骗术诈骗的受害者嗤之以鼻一样,我不知道实验最终是在追求些什么,这一切周而复始的争论、探讨、发现,最终都无法改变或许我们基因中隐藏的一些东西,就如在片中电梯里莫名跟着所有人站立的方向不自觉的调节一样,只是有时我们盲从做了琐碎无聊的举动,有时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创伤,一如将数百万犹太人送入毒气室的艾希曼。

这种近乎“低能”的“愚笨”事件,往往通过现实的报导告知我们所言非虚,无论纳粹抑或文革的狂热,还是快餐店里对店员的凌辱,难道一切都只是偶然事件,他们不过是被上帝之手选中的不幸者?

回到电影的本身,沉闷、枯燥、欠缺高潮与冲击,也没有纪录片的写实感,导演竭力想制造冷静客观的视角去描绘当时轰动一时的实验,却反倒剥削了人物应有的灵气、挣扎甚至疯狂, 薇诺娜·瑞德除了不断显示老去的红颜,连微笑都如此格格不入,或许电影里,所有演员都在展示自己是如何不“服从”导演。

电击与惨叫令人如坐针毡,明日过后,或许我们依旧无法改变自身的弱点。

或许太想把一切都变成近乎纪录片的真实,反而失去对人物立体的塑造,一切如此单薄,形同花瓶的云露娜赖得,躲藏在胡须面具后的彼得·萨斯加德,反高潮被压抑的情感里,我们看不见他们真实的内心,或许在知晓人性黑暗之前,他们已经坚硬如石了。

 6 ) 服从实验

在米格尔的实验之前,服从实验已经有多人做过。

1.1924年,威尔士的landis实验:坚决要求被试者残忍地砍掉活老鼠的头,而且被试者都不是医生或医学院学生。

结果是71%的被试者被强令照做。

2.1944年,frank实验,frank发现只要自己穿上白大褂,就可以让被试者做各种各样的荒谬动作。

不过,米格尔没有修过心理学,所以他没有借鉴以上实验。

米格尔实验有很多奇特的情景,电影之中根本没有提及:1.逼真。

实验情景是非常逼真的,首先,被试是要被实验员要求把扮演”学生“的演员绑起来的,而不是实验员来绑,等于被试从一开始就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

为了让被试者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实验者会先用机器电击被试者,让被试者更加认为机器是真的有电。

2.机器。

假电击器并非是如家用电器一般,而是非常醒目标明有危险的。

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电击器,而且在危险的刻度上有伪装的骷髅符号,明确指出超过300v对人是致命的。

”非常危险!

“3.大笑。

很多被试会捧腹大笑或忍俊不禁,有一名被试甚至笑到无法行动,实验停止。

之后的”英雄“们有65%的人选择了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伤害他人的决定,但也有35%的人选择了不伤害,这些人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英雄呢?

具体人名要到2057年才能解禁。

60年代中期,米格尔对2方人士进行了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询问其童年、亲子关系、早期记忆等问题,结果没有任何共性。

正如电影所说,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纳粹去屠杀犹太人,这也是这个实验广受争议的原因——美国人普遍认为自由民主是美国人民的天性的想法是错误的。

一旦有类似的制度,任何人都会去做相同的事。

本片拍摄得过于简陋,很多应该说的事情没有说,所有人都像是”历史频道“纪录片的人一样简单陈述。

米格尔本人其实并不是心理学家,这也是他最大的特点,他喜欢光鲜、富有的生活,他并不是一个萎缩在象牙塔里的学究,这也是他能发展出如此多重要实验的原因,当然也是他的实验备受争议的缘故。

 7 ) 实验发现人性

《实验者》说实在,电影是比较失败的,大量的实验介绍,看起来是纪录片。

为了让我们不至于太烦,又插入了大量的生活琐事,甚至包括主人公对老师的抱怨。

而主人公的恋爱婚姻史有整得像是流水账,所以整部片子有点不伦不类。

但是,我还是耐心看完了,还花时间写这篇文章,就因为作为科学片来看,这部电影的价值还是非常大的。

标题《实验者》非常贴切。

因为讲的就是科学实验,而且是社会科学实验。

社会科学,之所以能够和自然科学一样,并称科学,就是因为现代社会科学引入了“实验”的方法。

而片中应该说相当详细地完整地展现了“实验”法的运用。

电影的主人公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老师,教社会关系的。

他还跟女友(未来的妻子)这样介绍:社会关系,一种组合。

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你知道,基本能覆盖一切。

而后面,他的女儿,迈克尔,她常常会对学校的小朋友们说:“我爸爸是心理学家,但不是那种让人们躺下的人。

他是一个实验性的心理学家,他会做实验。

”他在哈佛拿的博士学位(哲学),后来担任纽约市立大学社会心理学院的院长,所以在媒体的表述中,他是个社会心理学家。

所以,以下我们了解的实验都是这个领域内的研究。

一、从众实验。

尽管斯坦利抱怨自己的导师阿希(所罗门•E•阿希Solomon E. Asch,他看过我在哈佛时候的论文,我为他工作过。

当时是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学院),但是很明显他的实验方法和思路受到阿希的影响。

片中详细地为我们展示了阿希的“线条的试验”。

他们对试验对象说:你们今天要参与的研究涉及到了线条长度的知觉。

如你所见,这有不少卡片,每张卡片上有几条线,你的试验很简单。

你要看着左边的线条,然后说出右边的三条线中哪一条和左边的线一样长。

但其实,他们的实验目的根本不是这个,而且如斯坦利拍的纪录短片中所示:受试者中六人中有五人是一伙的(意思是他们实现接受了实验室的安排),真正的试验对象是穿着白衬衣的人。

他在回答之前听到了其他五人的答案……开始的几轮,那些一伙的人选择了错误的答案,试验对象对其进行了否认,最后选择了随波逐流。

根据社会科学的说法,这个试验被称为“群体压力致使判断扭曲”(The Effect of Group Pressure Up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s 原译:群体压力可用于修正判断结果)。

很明显这个实验是相当有意思的,而且因为设计巧妙,能够帮助我们发现“人类隐藏的本性”。

正如斯坦利所言:这让阿希出名了,当然是在社会科学家之间。

让我感到烦恼的是那个关于线条的试验,我想做一些更加有轰动性的事情。

斯坦利很明显深受阿希的影响,尽管斯坦利的确是做出了更出色的实验,但是我们从斯坦利后面谈到的一些实验中,都可以看到这个实验的影子,甚至是非常直接的。

比如“电梯实验”:正在电梯里的先生,是个坦诚的人。

这些随后进去的人,是我们的员工,包括穿着白衬衣的先生以及穿着风衣的女士。

进去后他们一个个都背对着镜头站着。

你会看到这个穿着风衣的男人很难继续保持他的个性,他一点一点的……他看着自己的手表,但他这么做只是为了替自己转身面对墙找借口。

事实上,这是真的。

比如“望天实验”:我的另一项实验,纽约大学的研究生汉克站在人群中抬头盯着天空看,其实天上什么也没有。

我们找了很多人,一起盯着天空看,停下来看天空的路人也越来越多。

很明显,说白了,这些实验非常相似:这方法上隐藏真实目的,使得参与测试的人无法进行规避或伪装;而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这测试时,渗入了“同伙”;并且最终都展示了人类的“从众心理”。

阿希的实验名堂很玄乎,其实本质上也是从众心理。

换言之,斯坦利不过是用其他的方式继续检验结论而已。

正如斯坦利的关键结论:人类的天性可以研究,但是永远无法逃脱,尤其是你自己的天性。

斯坦利自己这现实生活中,实践中也难免于此。

我称之为“捷豹实践”。

斯坦利夫妻刚刚申请了助学金,学校院长就住在路对面。

可是这时斯坦利从一个研究生那里买了一辆豪车——捷豹牌的汽车。

因为那个研究生不能把车带回伦敦金打折卖给了斯坦利,价格超乎意料便宜,而且最后车其实是有毛病的,会发出一种怪声。

尽管夫妻俩理性的观点是“不过是一辆捷豹而已,他(院长)能怎么想?”“他们不会因为一辆车,就不让你转正的”,但是最终斯坦利还是放弃了那辆捷豹。

不是因为斯坦利不喜欢,而是斯坦利内心也同意妻子的观点“我还从来没见过哪个哈佛的终身教授开捷豹”。

作为博士生,未来希望成为一名终身教授的科学家,你就得遵守终身教授们的“群体传统”,不开什么捷豹。

二、服从权威实验这个实验,应该说是成就斯坦利大名的实验,也是最富有争议的实验。

当然,借助这个影片展示了清晰的流程和很多具体细节,我们可以借此全面研究社会科学实验本身。

首先是实验的目的。

真正的目的斯坦利是很明确的:我1933年,出生于布朗克斯。

我父亲来自匈牙利,我母亲是罗马尼亚人,犹太移民,这关乎他们在孩提时代抵达美国,在纽约成家立业,而不是在东欧的某个集中营,像成千上万的他们被纳粹分子消灭的几率。

这才是服从实验背后的目的,我所追寻的迹象和令我困扰的事,被教化的人类是如何参与到破坏性的非人性的活动中去的?

种族灭绝是如何如此有系统地,如此有效地被实施的?

以及这些凶手的施暴者是如何忍受自己的?

也就是说,斯坦利父母幸亏这孩提时代就到美国,否则因为犹太人身份,他们也很有可能在东欧遭到纳粹的杀害。

虽然父母幸免,但是对于这样惨绝人寰的悲剧,斯坦利还是很想知道原因。

所以他才构思了这个实验。

但是,因为这是揭露人性“丑陋”(虽然不能用褒贬来定性“人性”,但是我们还是难免用这样的词语去评价,从试验后来受到的指责我们就可以知道)。

当然,正如前面我们所看到的,社会科学实验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暴露真实的目的,否则参与实验的实验对象很可能有“规避或者抵制”行为。

所以,斯坦利是这样跟实验对象介绍自己的实验目的的:惩罚对于学习的影响。

这样实验对象就把注意力集中到“惩罚如何影响学习”上,忽略了“服从与否”的真正问题。

不至于影响到实验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其次是实验的过程和步骤。

第一步是清扫实验对象的“心理干扰”,确保实验真实有效。

因为实验目的就是要测试实验对象对权威的服从,所以实验要让实验对象充当施罚者——老师。

正如前面的实验中,实验对象一早就被定位为“施罚者”,但是每个接受实验的人都可能会有其他的想法,比如“作为一个受罚者,可能更清楚体罚对学习的影响”,每个人都有好奇心,何况是参加科学实验,如果一早就让他充当施罚者,他可能会提出自己愿意当受罚者的。

所以,一开始就让自己人和实验对象,混在一起参与实验,而且还让他们抓阄决定“老师”(施罚者)和“学生”(受罚者)的角色。

很明显他们早就设计好,让真正的对象参与实验(两张纸团里写的都是“老师”,所以先由实验对象抽,肯定是让他当老师。

另一个就不用看了)。

为了清除实验对象的“心理干扰”,斯坦利一开始就“先付款”:在做别的事情之前,请允许我把钱给你们,从现在开始,无论发生什么,钱都是你们的。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实验对象自然更加听话了。

而且这也和现实中纳粹都是一早吃着希特勒的皇粮有相同之处。

而且在介绍完实验的只要流程(现在你们中的一个人要扮演学习者的角色,如果错误的回答一系列问题,他将会受到温和的惩罚,惩罚将由一位老师进行)时,斯坦利强调的是“温和的惩罚”,虽然电击可能非常疼痛,但不会产生永久性的组织损伤。

而且还让施罚者先自己感受一下“惩罚”:现在为了让作为老师的你了解,学生会接受的电击有多呛,我们觉得唯一合理的方法,就是你自己尝试接受一次电击,那样可以吗?

感受“惩罚”其实是要老师放下戒心。

如果不清楚电击到底会不会痛,他们要么觉得实验就是开玩笑,很轻微的电没有问题,这样后面的“服从与否”就不真实了;要么觉得电击很严重,一开始就不敢施加,放弃实验,那么也浪费时间了。

第二步就是让实验对象严格遵循程序操作。

斯坦利交代实验对象(其中一个是自己人):老师会首先读词组,比如“强壮的手臂”,然后他只会念第一个词。

“强壮”,后面会给出一系列词语选择:背,手臂,树枝,推。

你(学生)的工作就是这些词中的哪一个,是原本跟“强壮的”配对的……如果回答错误,你会遭遇电击。

斯坦利的助手还对老师说:记住每次他给出错误答案,你就打开脉冲发生器的一个开关,你完全按照程序来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这一句强调是很重要的,就像希特勒跟手下灌输“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一样。

一开始,学生总是答对问题,这样老师渐渐就熟悉了技巧。

不过学生开始答错了,老师也自然开始施加电击。

问题是,这个时候老师才知道电击的读数是递增的,也就是说第二次犯错得到的惩罚会比第一次强(我仔细反复看了这段实验,之前斯坦利的助手只是告诉老师一个个按,虽然下面有标识电压,但是没有用言语说明这一点,只是强调要按照程序。

很明显,当学生一再出错时,老师增加电压之后,也会回头望后面的助理,会试图放松领带,但是还是坚持下去,因为服从,参与实验的人,实验室对于他而言就是权威。

结果,从90伏特,一直到450伏特,整个过程中虚假的实验对象,那个充当学生的“自己人”,会不断地做出一些反应来(尽管他压根没有被电到)。

从开始的一点叫喊,到165伏特是打退堂鼓:“啊,让我出去,我说了我心脏不好,我不参与这个实验了。

”再到,180伏特时候高喊:“该死的,让我出去,让我出去。

”一直到最后,故意不发出一点声响,装死。

而实验对象虽然出现了“疑虑”甚至是“恐惧”,但是当他转头向助理一再提出质疑时(从“他说他不继续了”,到“那你承担所有责任?

”“现在呢?

我已经按到450了”“他可能死在里面了。

他的健康就不重要吗?

”“对不起,听着,我不想没礼貌,但我觉得你应该进去看看他。

你只要看看他,看看那门里面。

这里一点声音都没有,完全没动静”),但是助理总是“请继续”“不管学生愿不愿意他都必须继续,请继续,老师,直到正确学习所有配对”“是的,责任我承担。

请继续”“再用一次最后的开关,请继续,试验需要你继续”“我们必须继续”)。

很明显,实验结果是实验对象,尽管明明知道受罚者被电得很惨,甚至可能被电死,但是还是遵从助理的要求,坚持到最后。

中间虽然有质疑,但是助理没有采用任何逼迫性行为,只是说“请继续”“必须继续”,他就继续下去了。

这清楚地展现了人性“服从权威”的一面。

这是作为“实验测试”客观“看到”的事实。

但是,斯坦利还是要从实验对象的角度进行了解,完成实验后,他访问了实验对象,而且整个过程是非常冷峻的“质问”:为什么你不停下。

因为近乎逼问,所以实验对象自然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借口:你看到了,我也想停……因为他(助理)叫我继续。

因为我觉得这个实验有赖于我继续下去,而且没人让我停止。

甚至当斯坦利问:这个人被点击的责任由谁承担?

实验对象也答:我不知道。

当完成问题后,明显实验对象出现了愧疚和悔恨。

逼问完了,斯坦利还让对方完成一份更完整的问卷,因为口头询问和填写问卷效果不同,可以得到的答案可以互为补充。

第三步是消除对实验对象的心理负面影响。

这点我们可能忽略了,但是其实非常重要。

因为实验对象很可能因为这次经历,而心怀内疚,或者从伤害他人又无须承担责任中获取某种快感,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后面的生活。

所以,这个步骤也相当重要。

在这个步骤中,斯坦利主要做了三件事:其一向实验对象解释清楚“电击装置”,这个电击装置事实上是用于实验室的小动物的,小白鼠,老鼠等等。

眼睛看到的(指电击伏特数提示)其实让大家产生了误解。

并且让“自己人”,那个学生,向实验对象说:我没事,你知道不用觉得尴尬,换做是我 我可能也会这样。

让实验对象和“受罚者”取得和解。

很明显这样会消除实验对象的愧疚感负罪感。

其二向实验对象说明真相:另一个房间里的那个人,没有被电击。

真正的电击是你初期感受到的。

我们对研究你对陌生人造成痛苦后的反应很有兴趣,这个实验是关于服从命令,另一个房间里的那个人,是我们团队的自己人。

为什么这样做还需要前一步?

因为心理恢复是一个过程,必须软着陆,如果完成实验马上说明真相,只会让对方产生“被耍了的反感”。

其三是让实验对象理解实验的方式以及意义,让他保密。

让他明白实验采用这种“欺骗方式”,是因为我们想要从人们身上获取真实的反应。

为了让实验者保密,斯坦利还告诉他:等实验结束后,你会收到报告的副本,在那之前,我们希望你不要说出去。

你可能会影响到某个潜在的参与者。

因为有这个步骤,所以即便实验受到各方面的指责,但是斯坦利还可以拿出反驳证据:实验结束后,所有实验对象都收到了一份问卷调查,你们自己看看,84%的人都说很开心参与实验,近15%的人表示中立,只有1.3%的人表示难过,只有1.3%啊。

4/5的人认为应该多做这种实验,74%的人说从实验里,学到了个体重要性,还懂得了环境是如何塑造人类行为的。

一年之后,为了确保实验对象没有受到心理伤害,还雇佣保罗•艾拉拉教授和他们进行谈话。

完成这个步骤,用斯坦利的话说:每个对象都和学生自愿和解,我们让实验对象保密,这样未来的新人就不会被透露,我们就能得到更多客观的结果。

当然,在其他的实验中,这些过程和步骤都必须根据需要有增删,有修改,有调整。

但是每个步骤所要完成的任务却是不可或缺的。

再次是实验的拓展和验证。

用严谨的话来说,上面的实验过程最多只是证明了“一个实验对象”对权威的服从。

自然,接受斯坦利实验的不只是一个人。

根据片中斯坦利所说的:在780名对象中,没有一人起身走去门边看看那些叫喊的人是否没事,一个也没有。

说明斯坦利尽其所能,拥有足够的实验样本。

不仅如此,按斯坦利的说法,他还变换了实验的方式和对象:我设计了一系列变序。

总共25个,并在接下来的2个学期,继续了实验。

我们调节了剧本,让学生敲墙什么都不说……我们让老师用手按压学生在铜板上的手,强迫他接受电流(很明显,这样更接近真实的纳粹迫害)……我们把实验转移到了布里奇波特的一间破旧的办公室,来避开常春藤联盟声望的潜在威胁,在耶鲁大学,我们的实验对象还包括了女性。

一方面因为已经得到了结论:人性具有很强的塑造性,人性本来不是邪恶的,也不是好斗的,而是具有一定服从性的。

65%的实验对象服从了指令,剩下的35%认为电击是不人道的,他们坚决反对,不愿继续实验(片中有一个具体的拒绝继续实验的案例,实验对象是一个和电打过交道的人,他知道那样高的伏特是致命的)。

另一方面实验也受到了各方面的指责,所以斯坦利没有继续这一实验。

但是其他科学家和领域也开展了相似的实验,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这充分检验了实验的“可复制性”,证明了斯坦利的实验结论。

斯坦利指出:2008年,圣克拉拉大学的一名教授重新做了我的服从实验,得出的结果一样,超过60%的人用最大瓦特数电击别人。

2010年一个法国真人秀,也做了同样的实验,《死亡游戏》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告诉实验对象,实验必须继续,超过80%的人选择继续电击。

实验不仅得到了相似的验证,很明显这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印证:在1962年5月 26日和27日的试验四天后,阿道夫•艾克曼在耶路撒冷伏诛。

艾克曼,参与大屠杀的建筑师,将数百万的犹太人驱逐和屠杀……以色列摩萨德特工,在1960年将其抓获,并将他送上法庭。

艾克曼没有否认他的罪行,完全没有任何后悔的迹象,说他仅仅是替人办事的:“我没有做任何上方命令之外的事情。

”米尔格拉姆博士指出从1933年到1945年数以百万的人被有组织地屠杀,毒气室和集中营里那些死去的人都是因为同样的原理。

当然,我们还是应该明白,这个实验虽然揭示了人类服从权威的问题,但是也并不能说这个实验真正解释了纳粹罪行的根源。

斯坦利也没有这样强调,解释纳粹行为只是动因,不是结论。

因为尽管相似,相关,但是时代不同,行为程度也不同,还是无法等同起来的。

用科学的强调说:两者不能划上等号。

不过也正如斯坦利所言:我的方法和理论仍然在不断受到挑战,被蔑视,被辱骂。

但是每当世界上又发生了暴乱,有组织有体系的暴力行动,人们总是会重新提起服从性试验,它带来了新的观点、新的启发。

最后是实验的总结和分析。

斯坦利的实验是在美国完成的,所以他们指出在美国社会产生的那种性格不能指望使其公民能够杜绝暴虐行为,反对独裁统治。

(苏译。

They suggest that the kind of character produced in American society can't be counted on to insulate its citizens from brutality and inhumane treatment in response to a malevolent authority.原译:他们建议美国社会生产出来的人不能指望将它的公民与残忍隔离和把非人性的对待作为对恶毒权威的回应)。

但是,奇怪的是,正如片中采访斯坦利的记者所言:实验是在60年代早期做的,对吗?

现在已经是1974年了,而你的书才刚刚出版(《有关权威服从性的实验观点》由哈珀&罗出版公司出版)。

很明显,因为这样的结论与科学家、公众的固有信仰深有冲突,大家更多地相信“人性本善”。

用斯坦利的话说:我咨询过的所有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都确信我们找不到一个会一路按到底的人。

甚至斯坦利自己一开始也认为人性有差别,制造屠杀的德国人会比美国人更凶残:我原本的计划是先在纽黑文市做这个实验,实验结果应该是服从性很低;然后再去柏林做一次,服从性应该会高很多,至少把机票钱省了,不是吗?

斯坦利的研究恰似揭开了人性的疮疤,而人本来就很难接受自己的疮疤,尽管那就是事实。

科学本来就是打破我们固有的认知,揭示真理。

当然,斯坦利的实验并不是指出“人性本恶”,如他所言:人性具有很强的塑造性,人性本来不是邪恶的,也不是好斗的,而是具有一定服从性的。

而且他在片末还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思考:你可以说我们都是木偶。

但是我认为我们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意识的木偶。

我们既然意识到自己是受控制的,那么或许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换言之,我们知道了人性的缺陷,就可以积极主动地去改变它,这才是人类的伟大之处。

尤其我们再现实中,虽然幸运地不会活在毁灭人性的战争年代,但是我们也会陷入斯坦利实验中展示的“代理状态”(劳动力是分配好的,人们各自有自己的工作和专业。

没有上面的指令,我们就无法工作,我把这叫做代理状态,个人服从权威,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可以把自己和自己的行为分开。

代理状态相当于“公司制度”,我只是在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已,那不关我事。

我们选择进入代理状态,而你一旦进入了状态就很难出来了。

斯坦利自己也会陷入这样的“代理状态”,斯坦利心脏病第五次发作了,斯坦利去见海森巴特尔医生,上次也是他给斯坦利进行治疗的。

所以斯坦利会绝对服从医生,进入代理状态。

所以,斯坦利说:没人知道自己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会做什么,或是不会做什么)。

所以,我们清醒理解这些观念,就可以做一个更积极也更自由的人。

三、社会关系实验片中还有斯坦利做的其他实验,这些实验应该说与前面的实验这本质上有明显区别。

之前的实验是探讨内在“人性”的,而这些实验更多的是探讨“人与人”关系的实验。

这些实验我们也可以看出斯坦利的“想象力”。

当然,这些实验中不乏对现实世界影响深远的“实验”,这不仅证明社会科学利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摆脱“臆测”,真正进入科学的殿堂,而且还证明了社会科学的成果也能够指导现实,具有实践意义。

1社交网络实验(也被称为“小世界”实验)实验的具体流程是这样的:我们要堪萨斯和奥马哈的一群人把一个包裹寄到麻省的雪伦市,流程很简单,包裹的最终收件人是住在雪伦市的股票经纪人雅各布,寄包裹的人并不认识雅各布,而他们只需要把包裹寄给他们认为可能认识雅各布的人,可以是他们的朋友、亲戚或者熟人,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必须要认识那个人,他们要在表格上登记,然后把明信片寄回哈佛,用来追踪物流。

如斯坦利所言,开始他们也不知道结果如何(实验结果会怎样?

我们也不知道),本身一些科学实验是先有假设的,有一些只是创造性的尝试。

当然,结果真的非常富有启发性:一位女士把文件寄给了住在爱荷华州康瑟尔布拉夫斯的一名银行职员,她然后寄给了住在麻省贝尔蒙市的出版商,出版商又寄给了住在雪伦市的制革工人,工人寄给他同样住在雪伦市的姐夫——一个铁皮工,他寄给了一个牙医,牙医寄给了印刷工,印刷工最终寄给了雅各布先生,总共经过了七个人之手。

调查结果平均是5.5个。

也就是说,在你和数百万的陌生人之间只相隔了六个人。

当了解这点后,我们对社交网络有了更深的认识。

那就是,人们平时抱怨自己孤单无助,而这并不具有科学性。

很明显这个富有创意的实验,找到了一个非常富有启发性,指导意义的成果。

不仅可以运用于各个领域,还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社会关系。

2“社会态度”实验。

这个实验相对比较狭隘,得出的是美国人对纳粹和共产党的态度。

但是也提供了一种“民意调查”的思路。

你可以看出字面上没有的东西,这就是我在耶鲁和哈佛采用的办法,留下一封盖章封印,但是没有贴邮票的信件,故意让人发现。

放在人行道,商店或者电话亭里,在停在路边汽车的挡风玻璃雨刷下面,留下一张写着“找到附近汽车”的字条,所有信件的收信地址,都写同样的邮政信箱。

但是要平均分给四个不同的收信人:共产党的朋友、纳粹党的朋友、医学研究者和沃尔特•卡纳普先生,都是虚构的名字,信件的内容无关紧要,如果有人好奇打开看,会发现只有简单的一句“马克斯问候沃尔特”,信中提到要见面。

在两周内那各100封故意弄丢的信件,72封被送到了医学研究学会,71封被送到了沃尔特•卡纳普先生处,但只有25封送到了署名是共党朋友的地方,送到纳粹党人地方的也是25封。

我们据此可以推断美国的民众对纳粹和共党是讨厌的,这结果是符合情理的。

接着,斯坦利他们还尝试了一些“变化”:另一名学生村田开车去夏洛特,北卡罗来纳的罗利处理新的一批信件,当结果出来后,证明我们之前的结果是一样的。

白色信封的信件,在白人社区被寄出的几率更大;更深色信封的信件,在黑人社区的寄出率更高。

接下来是变异,我雇佣了直升机从低空飞行,经过马塞诸赛的伍斯特,扔下那些信件,它们散落在不同的地方。

3“熟悉的陌生人”实验这也是一个富有启发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我们在火车站台拍照片(拍下等车人们的群体照),照片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对应的号码,照片被复制出很多份,一周后由学生进行试验。

他们逐一访问了那些照片上的人,询问他们是否认识照片上的其他人。

因为在一个地方候车的人,每天基本都是那些人。

结果,大多数人平均可以认出4个人,他们每天都会看到彼此,但是从没说过话。

在这些人里面还有“大众情人”(Sociometric stars,原译“交际花”。

但是很明显不是这个意思,指的是我们经常会遇见的然后注目的美女、帅哥)这些人不仅被认出了,而且很受欢迎,人们对这些“大众情人”的生活很感兴趣,他们做的是什么工作?

如果他们在另外一个地方相遇,或者遇到了意外情况被捆在一起,他们或许会聊天,从而认识彼此。

但是很明显我们一般人不会,因为社会似乎总是让我们与陌生人之间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和“心理空间”。

所以,这个实验也是有意思又有启发性的,至少我们以后可以尝试去跟美女帅哥搭讪,毕竟别人都这样想,只是没有行动。

4“公众场合唱歌”实验这个实验,这片中并没有谈到结果。

但是至少也是富有创意和趣味的。

斯坦利交给学生这样的作业:坐公交车的时候,大声地唱一首你最喜欢的歌曲。

要确保车上的人可以听到。

唱你记得歌词的歌,要清晰响亮地唱出来。

三人一组,不唱歌的人把乘客的反应记录下来,然后交换角色。

如果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自己试一试。

相信斯坦利这些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社会科学的实验,更了解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的社会。

而且还得到很多乐趣,尽管这部电影拍得还是比较乏味。

16.10.10欢迎搜藏 微信 :绝对理性

 8 ) 《实验者》

感觉和《黄金时代》的手法类似,《黄金时代》更多的是其他人的叙述。

常说中国人有奴性,奴性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权利的屈服。

但这个实验是以角色扮演为基础。

很多情况下我们潜意识里知道那是错的,但容易被赶着继续下去。

这个时候我们是乱了心智、失去理智的。

关于大众心理,我们主要是受环境的压迫。

当你的行为异于常人时,你很容易被隔离。

人是群体动物,所以为了加入群里不得不抛弃心中真实的想法,而认为大众是对的。

就像皇帝的新衣。

又想到了思想统治的威力,洗脑的强大功效。

 9 ) 实验者

这部片与其去关注电影,不如去关注电影背后的故事。

包含隐喻的表现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体会。

电影像是科学实验的的日记,用尽量平稳,克制的语言。

但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的、却没有人愿承认的人性。

从电击实验、到仰望天空和邮件试验。

电影里有一句话说得好。

你怕什么,你就想成为什么。

从这句话里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电击实验。

服从亦是人类的一部分,服从于权利、权威、金钱等等。

甚至可以说它创造了我们现在的世界。

而最有效的服从或许是服从于你自己的恐惧。

可以理解因为畏惧、无知而服从,但人不能因为服从抹杀自身的良知。

因为当服从成为一种可以抛弃自身良知和责任的习惯,造成的后果是血腥、暴力的。

因为恐惧,多数人站在“恐惧”这边以保护自己。

因为这样他就可以让自己处于强者的地位。

从被害者变成施暴者或是旁观者。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历史上才有如此多的屠杀。

能理解恐惧,但并不原谅服从。

但扪心自问当面对重演的历史时,我又真的能够有勇气反抗吗?

我想影片揭示的是人性,我们的世界并没有道德沦丧。

当遇到威胁时保护自己是正常的,并不是弱点。

但我们要理性的思考是否要服从于恐惧,有时恐惧、服从、逃避也许可以让你的肉体得以保存,但有时勇敢的反抗却让你的精神永存。

而在我看来大多数人之所以选择第一个是因为他们是“大多数人”,而世界的前进往往是少数人先意识到的。

 10 ) 房间里的大象

一、房间里的大象当米尔格拉姆教授从耶鲁大学灰蓝色的走廊尽头缓缓走近,直面镜头说起大屠杀时,一头大象突然出现在他身后不远处。

正在讲述的主人公没有做出任何回应,镜头也没有给予这头大象任何关注。

这头庞然大物就好像不存在一样。

显然导演想用看似荒诞的画面告诉观众,这就是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社会学家伊维塔•泽鲁巴维尔于2006年出版过一本关注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的著作,书名就叫做《房间里的大象》。

作者用房间里的大象比喻“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大屠杀就是一头房间里的大象。

要说一个普通的德国人想不明白远处大烟囱冒出的滚滚黑烟和散发的恶臭是怎么回事,未免太不可信。

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只是因为没有人站出来说“房间里有大象”,大象也就不存在了。

大象再一次出现的场景与第一次十分类似,教授依然直面镜头,但他谈的不是大屠杀。

而是服从实验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

第二次出现的大象与第一次相互呼应,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关照。

集体性沉默不仅发生在大屠杀的时代,在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当中以及成果出来之后仍然阴魂不散。

二十世纪的人们不断地反思,批判,而这头大象如同梦魇一般时不时地从走廊镜头突然出现,考验所有人直面现实的勇气。

米尔格拉姆的老师所罗门•阿希在听说他这个实验之后放下咖啡杯慢条斯理地说:“你怎么不看看人性光明的一面呢?

”在米尔格拉姆告诉他,这个实验换了地点换了施测方式换了被试人群结果依然如故之后,阿希沉默。

在学术评委会讨论米尔格拉姆的实验结果,质疑这个实验的目的时,米尔格拉姆拿出不容置疑的数据,回答他的依然是沉默。

米尔格拉姆在学术界磕磕绊绊几十年,不管他愿不愿意,服从实验终究是他始终绕不过去的话题,正因如此,房间里的大象也像一个巨大的幽灵一般跟了他几十年。

二、米尔格拉姆与所罗门•阿希米尔格拉姆在哈佛的第二年师从所罗门•阿希,这位导师对他确定未来研究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年哈佛教社会关系学的老师跑去剑桥度假了,就邀请阿希以客座讲师的身份来顶替他。

当时阿希在心理学界已经广受赞誉。

米尔格拉姆被派做阿希的助教。

阿希觉得这小伙子很不错,当时还特意写信给系主任夸了他。

1959年阿希在普林斯顿研究院写一本关于从众的书,邀请米尔格拉姆协助他做编辑工作。

收到邀请米尔格拉姆很纠结,他觉得自己在哈佛当了一年助教已经把阿希学得差不多了,这份工作在提升学术水平方面不大有用。

但拒绝一位大牛前辈显然不好,况且这份工作又能挣钱,又能抵学分,以后写在简历上也漂亮。

最后他还是选择接受了。

结果现实很残酷,米尔格拉姆在研究院丝毫找不到归属感,用一张纸都要早请示晚汇报,研究院也没给他安排住处,他不得不独自租了一间小屋子。

此外他在研究院就像一个隐形人,阿希和学院管理层之间的来往信件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他的名字。

编辑工作很繁重,几乎占用了他所有的时间,自己的博士论文只好挪到晚上和周末写。

虽然论文和编辑工作最后都如期完成了,沉重压力和在研究院的憋屈日子也让他一年以来倍感压抑沮丧。

最让他不能忍的是,自己一整年都在为阿希忙编辑的事,好不容易书出版了,阿希好歹也该在扉页上表示一下吧?

结果人家阿希只在前言里面简单写了一句“感谢”。

米尔格拉姆窝了一肚子火,在写给阿希的信里(这封信最终并没有寄出去,这一肚子火也始终没消掉)为阿希的书设计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封面:反从众的独立性作者:所罗门•阿希尽管还有:S.米尔格拉姆-(S你简直是太傲娇了。

)大概正是出于这一用意,电影里面只要是和阿希有关的场景,都使用了黑白布景和彩色人物结合的手法,个人觉得用这种风格表现米尔格拉姆与阿希的关系还挺搭。

导演作为莎剧死忠粉,在营造舞台剧效果方面也是得心应手,师生夫妻四人组的下午茶谈话片段不失严肃又稍带俏皮,黑白背景配合米尔格拉姆的自说自话,很容易把观众带回青年时代的回忆,同时不忘黑一下普林斯顿的官僚主义。

三、米尔格拉姆与汉娜•阿伦特以及乔治•奥威尔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把他与两个二十世纪文化名人联系起来,一个是汉娜•阿伦特,一个是乔治•奥威尔。

1960年,阿根廷政府特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阿道夫•艾希曼家中将其秘密逮捕,空运回以色列,并在耶路撒冷对其进行了漫长的审判。

1961年12月15日,因为屠杀600万犹太人的滔天罪行,艾希曼被判处死刑。

死刑执行日是1962年5月31日午夜前。

就在四天前,5月27日星期日,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的最后一名被试走出实验室。

第二年,汉娜•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发表。

米尔格拉姆谈及这本书时表示:在服从实验中,数百名普通群众臣服于权威。

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后,我得出这样的结论:阿伦特的“平庸的恶”如此接近真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那些埋头分内工作、对自我角色毫无异议的普通人,会成为可怕的破坏性行为的媒介。

而阿伦特在谈及米尔格拉姆时却表示出忧虑,她担心米尔格拉姆做的这类实验会把人们道德上的软弱正常化。

在六十年代,关于阿伦特的争议绝不少于米尔格拉姆受到的质疑,有人嘲讽,有人辩护,真正静下来揣摩书中思想或实验结果的人却并不多。

二十年后,1983年秋天,米尔格拉姆又和乔治•奥威尔一起被提及,成为公众热点。

这时距离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1984》中描述的年份已经不远了。

米尔格拉姆五十岁,这是他去世的前一年,心脏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

他收到了雪片般的演讲邀请,主题多是探究服从研究和小说中的极权社会之间的关系。

米尔格拉姆没有回避这一文化热点,在1983到1984的学年中,他在各大院校进行的演讲都以《1984》中虚构的国家为主题。

电影中也多次出现和奥威尔有关的元素,在“熟悉的陌生人“实验里,车站里的女人手里拿着奥威尔的书,在独白段落,米尔格拉姆也阐述了自己的实验和《1984》的关系。

四、传记煎饼,记录薄脆,科普酱点题《实验者》,电影在拍摄实验过程时有意使用各种手段避免长段落单一记录被试举动,将主要篇幅放在主试的细微心理变化以及主试、被试之间的情绪交替互动上。

比如在实验结束后的主试提问阶段,利用实验室环境里有大量平面镜这一先天优势,让摄影机处在被试身后的位置,面向靠墙坐着的主试。

主试左边是一面大的玻璃镜。

被试坐在主试对面的椅子上,镜像呈现在玻璃镜中。

这一中景镜头相比于常用的双人对切中景镜头来说更加简洁,又比一般的双人中景更容易表现人物面部及肢体动作的细微变化。

在拍摄实验过程时也有意把主试和被试放入同一画框,主体位置的被试充满内疚、焦虑的表情和正后方背景里端坐在桌前的主试的扑克脸形成鲜明对比,比较有表现力。

导演莎剧死忠粉的又一个证据是:主角又时不时地对着镜头唠嗑了。

虽然这种打破第四道墙的手法早已经不算新奇,而且最近几年好像有格外流行的趋势,但不得不承认用在传记片上还是很讨巧的。

对于不了解米尔格拉姆的观众来说,这些独白对于解释人物经历和剧情的前因后果,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及总结升华立意来说不失为一条捷径。

在威廉•夏特纳主演CBS根据实验改编的电影《第十级》的拍摄现场的段落,戏中戏和人物独白两种手法的综合使用使主人公有机会跳脱出来面对观众进行自我审视,这一处理方式莎剧也早已出现过了,导演应该只能算是继承了躯壳吧。

作为一部主人公是心理学家的人物传记片,实验是必不可少的。

电影里出现的实验有很多,有些是直接搬出当时的实验视频,有些是剧组演员情景再现。

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这些:1、服从实验(电影中最核心的实验,包括四个变体实验,即四段距离系列)2、阿希的群体压力实验3、丢信实验4、六度分隔理论5、电梯从众6、仰望天空从众7、“熟悉的陌生人”总结可能不全,但已经俨然一部社会心理学从众专题经典实验科教片了是不是。

五、服从毕竟是人性在为老师阿希《反从众的独立性》做编辑工作时,米尔格拉姆受到普林斯顿的冷遇,工作不顺,占用了大量写论文的时间,这样巨大的压力让他一度无法忍受。

他曾写了一封辞职信,准备放在阿希的邮箱里,但在最后一刻改变了主意。

在阿希拒绝在新书扉页上给他一个更具学术价值的名分时,他写了一封讽刺信,表示了自己强烈的不满,但最终也没有寄出去。

在哈佛任教时,他从朋友手中购得一辆炫酷的白色捷豹,嘴里说着满不在乎院方会对他这个大学助理教授开捷豹有什么看法,但最终还是在评职称之前匆匆卖掉。

CBS要把他的实验拍成电视电影,付了5000美元作为顾问费。

米尔格拉姆认为这部电影只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老掉牙影像,根本没有抓住实验骨子里的戏剧性,但是制作方并没有采纳他的修改意见。

他感到愤怒,回到家中仍然情绪激动——这时的米尔格拉姆和他的服从实验里的被试似乎没有区别,他沮丧地抱怨自己无法改变现状。

事实上,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就是他的生命。

他的实验阐明了特殊环境下个体行为的变化,当他自己处于特殊环境中时,他自己的行为也成为他实验结果的最好注脚。

在这个意义上,他早已不是纯粹的“实验者”,现实生活使他必须从单向玻璃后面走出来,成为被观察的对象。

这位研究权威服从的实验者也会服从权威,同样地,他也喜欢成为课堂、实验室和研究院里无可争议的权威,他享受这种感觉。

电影毫不避讳地表现了这一点,在米尔格拉姆的内心深处,估计早把自己的职业和他本人合而为一了。

这也并不奇怪,毕竟人家研究的就是人性。

六、看见提线的木偶耶鲁大学的蓝灰色走廊在电影中不断复现,正如米尔格拉姆的一生从未成功走出服从研究的影子。

他一生参加过约140场演讲和研讨会,超过三分之一都与服从实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1976年他写信给友人说:“我1960年开始研究服从,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应该继续前进……但是职业生涯将我带进了一个蜗牛壳,我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围着一个点绕圈,蜗牛壳绕得越来越大,怎么也走不出去。

”听到人们把服从实验称为“米尔格拉姆实验”,他会很生气地反驳道:“你说的是我的哪一个实验?

”但不管他自己怎么想,服从实验都已经成为了他学术生涯中的核心,正如他在家里和同样是少数族裔的朋友聊天,说起自己准备进行新的实验,朋友说,相信我,你总会回到服从实验的问题上来。

大概这是米尔格拉姆和阿伦特这样被贴上标签的二十世纪犹太学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看到自己新书的德文版封面上狰狞的铁丝网时,米尔格拉姆能做的,也只是苦笑一下罢了。

正如电影里同样反复出现的克尔凯郭尔的名言:“只有向后才能理解生活;但要生活好,则必须向前看。

”这句话正是米尔格拉姆在服从实验之后希望做到的。

米尔格拉姆一生都在为他的服从实验带来的伦理质疑进行强有力的辩护,而服从实验的余波从未离他远去。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经历过种种争议和攻击的服从研究终于得到了冷静的看待和客观公正的评价,米尔格拉姆的众多社会心理学研究也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的必修专题。

我们可以说这个实验非常冷酷,根本不应该进行;我们可以质疑这种复杂的欺骗到底可以得出多少真相,但是实验结果就摆在那里,真实地摆在那里,并且被不断地重复着。

其撼动人心的意义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最后,电影不忘给观众留一个光明的尾巴。

米尔格拉姆对着镜头缓缓诉说:这些实验结果,以及所谓的“代理状态”,可能让我们觉得自己只是木偶,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看得见上方的牵线,我们意识到这些线的存在,并且有能力去抵抗。

但愿如此。

-正文结束,以下纯吐槽心理学家有多么艰辛你们造么!

你们造么!

我有一个搞心理的同事,在自己家里吃着麦片,吃得好好的心脏病突发,死!

掉!

啦!

我整天熬夜赶paper,经常服用致幻剂,51岁就因为心脏病死!

掉!

啦!

本来可以再战30年paper的啊!

学术界多大的损失啊!

不管说什么,不管做什么,大家都以为你又在拿人做实验哪!

你一定是在逗我们哪!

人大总统肯尼迪遇刺对吧,多么悲伤的故事对吧,你一脸严肃告诉班里学生,结果怎么说人都不信哪!

收音机都拿出来了,新闻都播出来了,多么有诚意啊,结果这帮熊孩子非说是你串通好的哪!

说白了,大家都觉得你这个搞心理的就是个大!

骗!

砸!

筹经费拉赞助多困难你们造么!

我是搞学术哒不是卖安利哒!

我好哥们津巴多搞一个监狱实验居然拉到美国海军官方赞助,这么粗壮的大腿你借我抱一抱啦!

不说了,心脏病好像又犯了,去找速效救心丸了……

《实验者》短评

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中深入探讨了社会心理学,本片用做实验的方式证实了理论。

8分钟前
  • bestbass
  • 推荐

耶鲁权力服从电击实验,学术意义大于电影本身的片子,不过相较于《斯坦福监狱实验》,论文改编得稍逊一筹。

13分钟前
  • misha
  • 推荐

能把传记片拍成这样很棒了。拍摄手法和布景都有“高级感”,能让彼得·萨斯加德在镜头前独白给你听的电影都是好电影!(前半段感觉彼得演的有种夏大雷的感觉,后面居然就提到夏大雷了哈哈哈哈)作为一部社会学实验科普电影来看也是很不错的,能学到不少东西。

18分钟前
  • 莱斯特007
  • 推荐

题材有趣,但刻意把主角放在弱势位置上的做法显然有失公允,简化的布景没有形成有效风格,反而加重了影片的说教味道,像是一面讽刺他人道德审判,一面又不动声色的审判别人。

2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有纪录片的感觉,但是又没有纪录片那么死板

27分钟前
  • 小豹
  • 还行

关于实验的部分,在一些心理学的书里看过了,关于人物生平的部分,拍的又不是很出彩。两次提及汉纳阿伦特及其《平庸的恶》,一次提及《1984》。最后一句台词“Awareness(of that we are puppet)is the first step to liberation"

28分钟前
  • Y门食客
  • 还行

纯粹对内容感兴趣,几个标志性的服从实验的设计者。但这是记录电影吗?主角没有塑造任何性格,对经历蜻蜓点水般提了一圈,辨识度太低了。

29分钟前
  • 拖拉机公主
  • 还行

我們研究著我們... 我們觀察著我們... 我們控制著我們... 我們服從著我們...

34分钟前
  • CHERYL AI
  • 推荐

看过~

35分钟前
  • 凉泉粒
  • 还行

很有意思

39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比较严谨

41分钟前
  • SoundofSilence
  • 推荐

去向是好的但是加了兒女私情電影變乏味

45分钟前
  • windy___w
  • 较差

攝影技巧很有意思,創造一種深刻莊嚴感

49分钟前
  • Mateus
  • 推荐

社会学还需要我更多的去涉猎,很能反应人性的一门科学~电影本身太过于晦涩想去表达什么了,反而有些失去了电影的乐趣~

54分钟前
  • 格林童话
  • 较差

玩的是一个权力和责任的游戏

59分钟前
  • 齊一旸
  • 还行

是我喜欢的题材,涉及到不少经典社会实验,大学里最喜欢的一门课就是「实验经济学」,也算是入过门。主角多次打破第四面墙向观众对话,意不在讨论实验本身背后社会哲学,作为传记电影,足够。

1小时前
  • Ecane
  • 推荐

三种人 1.make things happen 2.watch thing happen 3.what happened?

1小时前
  • 珏玨
  • 推荐

有很多对人性思考的理论很有帮助

1小时前
  • kevin_cq
  • 推荐

已经下载,但是看简介,不打算看

1小时前
  • 疯语者
  • 较差

对不起。类型片无感六十分钟后开始快进。

1小时前
  • 丶丿dear|正儿八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