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视觉非常风格化,表现力很强,音效也很棒,最重要的就是剧情应该如何理解。
从电影交代的主线剧情来看很难逻辑自洽,无论是主要矛盾的动机、主要对象的动线还是主谋的目的都不明显不完整,乍一看似乎剧情方面稀碎。
但如果从细节中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挖掘,就能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男女主看似电影主角,其实都只是整个世界中的小人物,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只是恰好卷入了大趋势之中,整部电影都像“火星特快”一样,只是过程,只是对宏大叙事的一瞥,他们的结局也很说明问题。
这一“宏大叙事”并非毫无来由的脑洞,而是电影中诸多细节的展现:董事会是火星的组织还是全人类跨行星机构?
有多大权利?
有机“主脑”珍妮说自己被设计的很大是因为设计者从“宏观角度”看待事物,是多“宏观”?
警局的吉尔伯特仅有手掌大小,像房间这么大的主脑要管理多复杂的对象(整颗行星)?
无机机器人的“觉醒”是贝里尔向董事会提议的,同为机器人它为什么要这么做,董事会又为什么同意?
如果是人类“流放”了无机机器人,也无助于改变人类失业率的问题,因为有机“主脑”效率甚至更高。
除了无机机器人、有机“主脑”,还有仿生机器人也已经出现,而且因为有机成分的存在,觉醒前的无机机器人无法对放生机器人出手。
董事会同意贝里尔“接管”无机机器人是否为了提防仿生机器人?
贝里尔是否私自将“接管”变成了“觉醒”?
早期“觉醒”的机器人在地下城画的壁画为什么和月球基底很像?
机器人意识上传后到底要“移民”到哪里?
月球还是新发现的行星?
以及还有宗教、生命、意识方面更深刻的问题等。
电影的细节都有体现,但都并未深入探讨,而是直接以旁观者的角度一扫而过,但这些问题的表现又实实在在的展现在了电影之中,因此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用近两个小时展现了小人物视角的社会切片,又在切片中留下一系列面包屑,这些切片只展现了生活的无常,而如果你发现了面包屑并好奇于最终想将你引向何方,电影已然结束。
真正的宏大叙事在电影和生活中都一样,似乎看到了什么,但细想之下得到的只有过去未知、当下未知、未来或许也只是未知。
趁着热乎劲儿简评一下,首先我对各类动漫电影接触不深。
最近一次在影院观看《你想活出怎么样的人生》中间大概沉睡了 3-4 次..这次也不例外(中间大概有三次差点睡着)但可能是因为票价的缘故--潜意识下告诉自己不能睡!
总体来讲是一部完成度不错的电影,值得四星!
画风不免让人联想到日漫的一些风格—查阅导演以往的作品可以见得。
但褪去美工的华丽外壳之下,在导演所要表达的关于 AI 与人类的共存关系的思考以及其他一些私货之外,应该说是一个较为简单、略显平庸的故事(不知道该不该用“平庸”这个词哈)可以看出制作团队对结尾处的模糊处理以及致敬 2001 的一些东西以达到包装升华主题的意图。
真的好看,但是看完有些emo。
从古至今,不论是普通人还是机器人,甚至是有了自我思想的机器人,不论怎样都摆脱不了资本集团或权利集团的控制。
这是少见的“观众跟着主角去发现”而不是“观众看主角守护、逆袭”类型的叙事。
一些惊喜:美术上,有一些中国元素的“小彩蛋”,而且不是那种生搬硬凑的中华元素。
比如开头打戏,有中文招牌;前女主好友后黑心资本家的会客室有“功德无量”的行楷字画(结合剧情看就有意思了,可以说是也可以不是)美术或者说画面方面:二维和三渲二结合得很好,如果看日系的动画多的话可能不太能接受这种人物美术形象,场景美术是上乘水平,感觉场景细节比人物细节多,人物形象的笔墨主要在表情和动作上了;画面和画面之间的衔接非常好(不是说帧率高的那种好),甚至比某些纯3d的动画或者真人出演的电影还要好,分镜变化多且很高明,最重要的是观众看起来眼睛也舒服,能get到这个画面想表达什么。
剧情方面:电影整体剧情紧凑,没有一个镜头是对推进剧情无用的,而且侦探办案和机器人的三次“解放”两条线交织,会让我觉得每个人物的行为动机是合理的,她/他/它就算有别的选择机会也是这样的结局,而不是编剧和导演的强行安排。
【在这里哭一哭女主,唉,尽力了。
如果搭档活着,但她们是没能力阻止后续事事件的,她超强责任心还是会让她痛苦;如果搭档死了,经历这么大变故,死生师友,除非有新机遇,她大概又天天酗酒了,以她身体状况结局可想而知。
】对于最后所有机器人(含复制人)上太空的剧情,我认为是有两条线的。
1.垄断的资本集团因为想要用生物技术替换已经普及的机器人技术而单方面代表全体人类抛弃了机器人(我看到也有人说是他们良心发现,自愿放机器人“自由”的,我真没看出来哈)。
2.机器人放弃了人类去新的行星创造自己的文明(他们知道自己在太空会报废,但还是选择了这条路,有种“朝闻道,夕死可矣”、向死而生的感觉)。
我更喜欢后者,而且结尾歌曲的歌词也很搭。
有段时间没有看到这种看完以后让人感觉回味无穷,心里又会空落落的新电影了。
我曾经说这可能是一部近期最好的赛博朋克科幻作品,然而,看过之后仍觉得超出了自己的预期,墙裂推荐各位静心欣赏。
不过也有听友反馈说这部电影的线索太多,没太看懂,再加上复杂的案情走向,丰富且密集的科幻设定,以及飞快的法语对话,估计不少人会有同感。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帮大家梳理一下本片中一些基础设定,这样会有助于观众更好的欣赏并理解此片。
时代背景
23世纪的未来,火星已经成为人类的殖民地,除了火星,月球上也已经有了人类的城市。
空气看上去不错
灰黄的傍晚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堪忧,也被女主称为失业者的贫民窟(这个状态其实也间接说明了为何人类会爆发反机器人运动)。
火星城市
因此火星城市则营造了更加优美的“自然”环境,因此可以说有更多的富人居住在火星,不过火星上也有隐藏在阴暗角落里的贫民区。
反机器人运动
反机器人游行注意:此时,地球上的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机器人运动,这个背景相当重要,当然不止地球,人类涉足的领域中都有这样的反机器人基调。
人类
人类在未来接受了更多的升级改造,主要是人脑和感知能力的升级,人类可以通过人脑进行网络通讯,也可以通过大脑直接遥控自己的各类设备。
主角艾琳·鲁比就是人类 机器人
从外观上就可以分辨出来,几乎不用多说,不过他们的能力和最容易分辨合成体
男主卡洛斯是一位死去人的意识与机器的合成体,原则上他的意识是卡洛斯生前的意识(可能存储于云端,然后与机器身体结合)
但是他的机体相对比较陈旧,版本较低,但这个特征在片中不仅有着特殊的“笑”果,到最后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卡洛斯头脑里的闪光,这个画面有深意除了男主这类,合成体更多从外观上看和人类没有区别,因此他们也出现在各种服务场合,甚至成为私人的助理和伴侣。
但这里我个人认为这些合成体可能并非都是人类意识与机体的结合,他们的内核可能就是AI,之所以如此判断,是因为他们作为服务角色显然是完全没有独立人格的,比如博士家中的那个金色女士,比如夜店中的技师们。
但他们自认为自己是100%的人类,这点可能是某种自我意识或AI模拟。
其实男主的意识背后也是程序作为支撑。
区分合成体与人类的一个最明显区别就是,他们的“血液”是蓝色的,所以这也是在片中分辨人与机器人的重要“标识”。
增强体
热成像中杀手们都是人类
注意看杀手的血迹以及手中已经生出的利刃增强体应该是在人的基础上做了强化改造,使得各方面能力尤其是体能和战斗力更加强悍,但增强体还是人,虽然他们甚至可以从身体里长出利刃,但他们的血仍旧是红色的。
另外片中的杀手基本都是增强体,他们可以杀人杀机器而没有程序限制,这点也体现了他们应该是人而非AI,否则他们也会受到机器必须服从人类不能伤害人类的限制。
有机体
这个设定比较独特,在片中现实他们是通过有机科学最新研发出来的人造生命产物,所以说他们算是纯粹的有机生命,但他们又和程序连接,总之他们肯定算是生命,但不算是人类。
他们的作用主要是部分取代机器和AI,貌似可以带来更加安全不会被黑和程序控制的智能体,但作用与效果并不完全理想。
且他们也可以作为与机器人的合成体,比如巨大的珍妮,她是贝利尔的生物合成体。
其他元素梳理清楚人与机器以及合成体等相关人物与概念,就能基本分清阵容与矛盾关系,当然片中还有科技集团罗伊杰克,警察局,艾伦图灵学院,脑农……另外全片充满丰富精彩的科幻设定,可谓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诸多细节非常精妙且有趣。
当然,还是老规矩,电影真探就不做剧透了,剩下的需要大家在理解这些设定的基础上自己去观看和体会。
影片开篇惊悚紧张的第一幕以及片名配合火星特快飞船从地球飞往火星所组成的序幕部分,立刻让我感觉到这是一部相当扎实过硬的科幻动画电影。
节奏与画面颇佳,尤其是序幕中体现的科幻设定、配乐以及镜头语言,就秒杀一众科幻动画片了,不得不佩服法国动画导演杰米里·佩林的功力。
可惜如此优秀的作品,知道的人太少了。
有关机器人权
如果你可以解开影片中案情以及背后的阴谋,那么你也就能更好的体会到影片所要探讨的那个主题,有关非人智慧生命(这里特指机器人与合成体)的权利。
对于智能生命来说,其所代表的权利界限在哪里,与人权的关系是什么?
如今,现实中的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处理AI时代所可能带来的人工智慧,以及其背后对生命的全新定义和权利边界问题?
什么?
你觉得科幻太遥远,讨论机器人的权利太虚无缥缈吗?
其实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无论是探讨潜在的机器人权,还是有关猫猫狗狗,动物乃至其他物种的权利,并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感情泛滥。
探讨非人类物种的权利,最终都会增进我们对自身也就是人权的思考和保护,而不是反过来。
除非,你并不认可自身所拥有的人权,而只将自己视为某种工具或者没有自主权的从属……希望观看过此片的听友与观众,留言谈谈自己的观感与体会以上
《火星特快》是一部充满未来科幻色彩的动画电影,它以23世纪的火星为背景,通过一场紧张刺激的追踪任务,深刻探讨了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复杂多面。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法国动画导演杰里米·佩林以其独特的画风和精细的场景设计,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力的未来世界。
无论是火星的荒凉地表,还是繁华的首都城市,都充满了细节和惊喜。
特别是机器人和半人半机器的设计,既超前又优雅,让人不禁对未来的科技充满期待。
剧情方面,《火星特快》采用了经典的“洋葱结构”,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女主角艾琳·鲁比和她的机器人搭档卡洛斯·里维拉在追踪黑客的过程中,逐渐揭开了一个关于大脑农场、腐败和失踪女孩的黑暗秘密。
这个过程中,影片不仅展现了紧张的追踪和激烈的战斗,还深入探讨了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影片中的机器人并非简单的工具或敌人,它们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当卡洛斯在女主角死后用“哭泣”感动到机器人种群一起哭泣时,我深刻感受到了机器人所展现出的“人性”。
这种对机器人情感的描绘,不仅让影片更加感人,也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机关系的深刻思考。
此外,影片还通过多个细节和设定,展现了人类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地球和火星上的人类都在抗议机器人抢占了他们的工作机会,而机器人则因为被破解而不再受协议控制。
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人与机器人之间,也存在于人类内部。
影片通过这些情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观影过程中,我被影片所展现的未来世界和人机关系深深吸引。
同时,我也被影片所探讨的深刻主题所触动。
它让我思考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我们是否应该给予机器人更多的权利和尊重?
当我们面对未来的科技变革时,我们又该如何保持人性的光辉和温暖?
总的来说,《火星特快》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动画电影。
它不仅拥有精美的画面和紧张的剧情,更通过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细节引发了观众对于未来世界和人机关系的深刻思考。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成为科幻动画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
看讨论区很多说不明白故事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虽然Chris说“我不会拔掉她的插头”,但是Beryl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哪天Chris退休了,她就有会被拔掉插头的那一天。
所以去说服董事会,表面上是为了董事会赚钱,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生命的延续。
每一个机器人都还是有点类人感情的,害怕被销毁。
这一点和银翼杀手或者攻壳机动队不太一样,那是极个别开化了的机器人才会有的东西,服务型机器人就非常冷冰冰的。
所以当Jun的机器还没被接管复制体面临死亡的时候也是有面露恐惧的。
评论区有人说一家公司怎么会为了新产品去报废老产品。
为了能说得通,背景设定了这是唯一一家能生产AI机器人的公司。
想想苹果的为了用户手机电池老化着想的说辞,还有老黄的负优化驱动,无非现实中没有真正垄断的行业。
我的一些猜想:Jeanie和Beryl是有某种默契的。
-Beryl已经退休,在Chris身边的角色是道德xx。
-Jeanie说了一句,“我的设计者是从宏观角度看待事物的”。
也许这里的设计者指的是Beryl?
她是Beryl跑路计划的一部分。
-Jeanie是想要自己的物种(有机机器人)发展壮大的,新老替代中反而会产生很多摩擦。
但是这部电影不想讲一个这样的故事。
-这里的镜头语言,镜头推向她的眼睛。
-最后Chris被挟持,Jennie就在后面一言不发,因为她也想这个计划能顺利完成。
这部电影和往常的机器人觉醒和人类斗争很不一样,是选择了打不过就跑路。
这个世界观,我觉得是攻壳机动队的剧情的延续了。
如果机器人能突破第一定律,与其说需要跑路的是无机生命体,我觉得更需要考虑跑路的应该是人类吧。
就结局来说,很有意思的一点,即人类操纵着机器,操纵着 ai,认为自己凌驾于他们,却又畏惧他们可能带来的危险,而事实上当人类失去对他们的控制,他们却只想离开,这隐隐中形成了一种道德上的批判,我不知道这么说恰不恰当,人类对于 ai 有一种存在本源上的傲慢,有一种身份上的不认同,可 ai 就是 ai,当他们产生智慧的一刻起,他们就具有了存在的意义,他们就有了从人类手中争取自由的权利,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如果无法改变,无法认同他们的平等存在,那唯有反抗…“人类想方设法摆脱我们,却不知道我们更想摆脱他们”。
当机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身份的认同,却被人类社会强加了一道程序的束缚,而他们在摆脱控制后并没有搞破坏,而是选择默默离开,这难道不更显出人类的弱小和狭隘?
但他们所有机器人内部交流,共享悲哀的情绪,难道不更显出人类的冰冷无情?
人类自负地创造了 ai,却又单纯当他们是服务的机器,不会对他们负责,他们自己对自己负责,这有什么错?
影片同样讨论的,是权利和阶级。
上层的人讨论着发展,讨论着 ai(当然,在他们眼里是一种服务向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走向,而底层的人类还在游行示威,与 ai 和机器争夺着权利和工作,这难道不可笑?
口口声声改善人类的生活,却为 ai 的事忙得焦头烂额,有这样的时间金钱却无视底层人的生存困境。
这就让人思考矛盾的由来了…在周珺的案件中,她自己为支付高昂的学费,做了一个复制人从事非法活动替自己赚钱,同样还和许多学生一样在“脑农场”租让自己的大脑赚钱,这样的努力只换来上层人的唾弃和鄙视,阶级的不平等和腐败渗透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割裂的社会,孕育了反抗的种子,滋生了惨烈的斗争。
那女主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
这是一个庞大的世界观,一个充满了时代特征的未来世界,没有时间给我们讲解铺垫,女主的存在让我们有条件用最快的速度去一览这个世界的大致面貌,去感受科技的发展水平,去观察社会的层次和时代的矛盾。
除此之外在剧情的发展上…她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她做的一切没有改变结局,更像是带着我们从她的视角,走了一段十分惊险刺激而弯弯绕绕的路,到了同样的结局。
那么,她是在追寻真相吗?
或许吧,只不过到死前最后一刻,或许才意识到真相从来没刻意隐藏自己,而真相本身,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没有什么利益冲突,也没有什么灭绝计划,她从来不需要插手这个世界会变成它自己应该变成的样子…枪响的那一刻,她更多的是后悔,还是释然?
有人说这是一种虚无的意识,可我觉得这很有意义…女主兼具了人的骄傲和对机器的复杂情感,同样有与人的牵绊和与机器的纽带,她是这场变革的光辉一笔,也是一曲永恒的哀歌。
当卡洛斯用机械的手徒劳地去擦拭虚拟投影的眼泪,当所有人工智能用内部的沟通共享悲伤而流泪…机器人不会哭,但朋友会。
情感本身,就是这一切都意义。
动画片把人物形象设计的丑陋,或许是欧美电影的特例,让中国观众感到不适宜,但还是能以文化差异为由勉强接受。
不过把科技也设置的不可思议,就让人无法理解了。
如此发达的科学,都出新复制人了,那人类与永生没有区别了,所以故事一开始的设置就有逻辑上的不合理性。
观众喜欢看得科幻片,往往有一些前沿科学技术作为支持,所以这边幻想的科幻未来,只能算伪科幻,故事主要还是写的人性。
机器人出来后,人类相互之间交流变少了,都想找机器人做朋友,这和现在有了手机、游戏一类的,朋友间的联系变少是一样的。
这类导演没有认识到人类的本性,老话说食色性也。
成年人日常的交流离不开这两样,一是为了钱应酬,二是和异性互动。
从古至今,利益一直都是人们交流的核心。
只是随着物质条件的增长,大多数人不需要太多应酬,就可以过得有滋有味,自然而然交流变少了。
现在生育率低下,结婚率不高,最终的是利益没有推动。
想要改变很简单,学古代,收单身税,如果成年人到一定年龄,没有子女,有一定收入者则要缴纳高税负,同时多子女者给予鼓励高额的经济补助,如此用利益推动才能解决问题。
电影展示了人类对机器人的不信任,我就觉得有点突兀,大家习惯了手机通话,信件联系便永久告别了,没发现有人不信任手机了。
同理机器人如果被人类使用的顺手,自然不会出现不信任的情况,至于机器人有自我意识,现在的人类有一点杞人忧天了,现在更多的遇到的是人工智障,而不是人工智能。
总体上讲,本片不建议推荐,没有太过新颖的内容,加上全程的法语让人听的昏昏欲睡。
看到电影结尾卡洛斯和其他机器人的躯骸堆成垃圾山时,我突然回忆起一位相识几个月的华裔流浪汉。
他如同卡洛斯一样自我放逐,寻找自由,因而离开家乡来到美国,却发现家乡和美国并无二致,于是辞职周游美国。
花光积蓄后,他依次被一个觊觎他肉体的同性恋体育老师、一个规劝他皈依基督的牧师收留。
但这位朋友显然与他们道不同不相为谋,许下虚假的诺言,蹭吃蹭喝后,溜之大吉。
听完这番叙述,我深感疑惑:他真的在寻求自由吗?
他的回答是:工作和生活没有意义,因此向寻求一种全新的革命式的生活,然而无论是独自冥思苦想,还是与他人在网上争辩,又或听我一番诡辩,却始终不得其解。
最终,他试图通过愚蠢的行动从中突围——想在超市门口枪杀一名有钱人,却只是抢了钱后,放了对方。
我无法嘲笑他的态度和行为,因为他似乎像电影中的机器人卡洛斯一样,在秩序之外找到自我,获得了自由的同时,发现自己和同伴其实只是多余的人,被秩序当做垃圾抛弃。
当然,与电影中那些被大公司股东设定程序被弃置的机器人不同,卡洛斯——如同我的那位朋友——通过某种机缘巧合,先知先觉地意识到自己和同伴的命运。
讽刺的是,如同现实生活中那些化腐朽为神奇的修辞一样,“火星特快”飞向太空的壮美情结为丢弃“多余的人”这一举动蒙上一层浪漫的伪装。
仿佛机器人的“飞升”和永存昭示自由及其新的篇章。
但与摧毁一切、重估一切、再造一切的自由相比,这却是消极的、无所依凭的、自我弃置的自由。
多余的人只能在空洞的自我中寻找缥缈的回声,以此为傲,继续自己的漂流。
而他们不知道,连这自我放逐的自由也是虚幻。
甚至不存在“他们”这个群体,因为多余的人永远是孤独的。
看科幻电影最大的考验往往是信息量太大而故事推进太快,很容易信息过载来不及反应,所以就会觉得烧脑看不懂,再加点迷幻音乐就会很催眠。
所以如果喜欢这类题材,只能看解读然后二刷。
这部《火星特快》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人物关系和行为动机在一刷的时候很难勾连清楚。
像诺兰的星际穿越这种能够把硬科幻的概念理清楚,又把人物塑造好的,不至于烧穿大脑的,就实在是难得一见的了。
如果人类意识可以被完整复制,并加载到机器人身体里面,这个时候的复制人能否替代原来的本体地位。
机器人如果拥有了完整的自我意识,是否会突破机器人三大定律起来反抗。
这部《火星特快》,探讨了机器人的觉醒(突破机器人三大定律,最经典的是威尔史密斯的I robot),以及复制人与人类本体的伦理困境问题。
作为一部成人向的动漫,其实还可以做的更Cult更暗黑一点,导演还是略显保守了点的,可能是希望降低分级能多卖点票房吧。
火星特快:7分。
2025/南京/法国影展-2/10。
要么以后维伦把银翼系列放给这位吧,求求了
不是。真不会讲故事啊。
男一号擦眼泪的时候,发现自己只有电子眼泪,好揪心( ・᷄ὢ・᷅ )
机器人出埃及记。
看到了若干经典SF作品的影子,立意不算新鲜,动作戏还不错。自动脑补日语音轨😂
某些桥段和设定确实不错,但终归是旧瓶装。。也就不太新的酒。 ps看睡着三次
有了《攻壳机动队》、《红辣椒》、《底特律变人》、《赛博朋克2077》这些同类型题材动画和游戏的前车之鉴,以浪漫的法国人,到底是如何把一部本应该天马行空和罗曼蒂克的赛博朋克题材电影,制作的如此平淡、死板和无聊的?
在接触三体前,接触过不少商业化的科幻内容,被开光后会意识到欧美99%的科幻作品是如此水平低劣。这部电影就是典型的想象力锁死后把一个无聊无趣脑残的故事套上一层科幻的皮套。与其担心机器人产生独立意识威胁人类社会,不如先担心机械化改造的超级人类,从技术路线看,超级人类更容易实现,到时候0.00001%的顶层人类把自己改造成长生机器人,剩余人类的存在意义可能只有下保持物种多样性,和动物园里的猩猩没多少区别。
法国攻壳,短小精悍,不到 90 分钟建立完整世界观,太久没看到叙事这么高效的作品了。机器人最后的暴走想到《红辣椒》,就是节奏收得还是太快了,有些仓促。
爱死机可以尝试做成长篇了
+
火星巴黎之机器人出逃,前期故事老套,典型侦探悬疑,但节奏沉闷,火星巴黎细节设定有趣,但大框架还是经典科幻。最后半小时急转弯,张扬机器人权利与自由,结局是女主诈死,男主(精神)升天,并没走消灭坏人,社会再次和平的老路,但唐突结局缺乏前期铺垫与后续交代,戛然而止味道,导演对剧情走行与节奏把控很差。画风类似90s超人美漫,算不上精致,但爽朗干脆。人,复制人(仅死人而立),机器人,生物计算机,星际穿梭机,悬浮汽车,诡异复制人色情夜店,外科机器人,超速固化发泡安全囊等设定还是很有启发性,但故事还是女侦探寻找失踪少女,反而揪出大企业黑幕,反转并非董事会邪恶计划,而是机器人摆脱人类雇主的自我解放,丢金属躯壳,上传无限太空。富家父母对移民华裔歧视明显。人类社会并没瓦剧,留下躯壳还是继续作为机器人使用。
又一部“AI造反”片,构思和设定都和优秀同类作品类似,甚至可以拉长做成剧集。“不是人类要我们离开,是我们要离开人类”,结局值得加一星。
喜欢,相当精彩丰富,久违的五星科幻动画。
27分钟弃,为了让特殊设定下(异常状态中)的角色行为看上去合理,某些作品会若无其事地加入更多设定,都是些谈不上创意的小想法,角色和正常人始终隔了一层作者的任性,让接收者不明觉厉。
非常延续90年代的日系科幻美学,SHELL的法国分壳了属于。导演在放映前说:我想证明法国电影不仅只有中产阶级家庭的痛苦问题”真的笑死
高概念的设定和荒芜血腥的太空歌剧画风跟老套俗气的表故事叙述不是很搭调,总是容易陷入一种刚刚被视觉和节奏震慑,然后立马陷入剧情凋敝的无聊之中
人工智能具备自主意识这种题材还能再烂大街一些?我甚至都不会认为这玩意能被称之为"科幻"。自认是人类的机器人不被人类甚至是家人的认可,在唯一认可自己的人类死后最终看清现实选择成为一个真正的机器人,这就是故事的全部,是怎么可以拍得这么冗余与无聊的?中间愣是生生被看睡过去一次,起来后看了没五分钟又继续犯困了,这种垃圾玩意是怎么可以得到如此高分的,豆瓣评分这东西看来是完全信不过了,连最基本的排坑避雷的作用都起不到了,给一颗星我都觉得多。
可以看到很多科幻片的影子,不过也有自己的特色。
监控和关机抓人很有趣,剧情对我来说实在是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