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香》不是《九香》,陶红也不是宋春丽。
米香被无良丈夫抛弃,一个人带着傻儿子远走他乡讨生活。
九香勤劳勇敢,含辛茹苦,一个人把五个子女养育成人。
因为影片开始的刻意误导,因为陶红不愿意让米香过于面目可憎,我对米香的人品定位出现了偏差。
米香是奔着“嫁死”找的王驼子,不是想找一张终身粮票。
米香趁着王驼子上工时翻箱倒柜找钱,也不只是劳动妇女被生活风吹浪大出来的小狡黠。
当米香不堪忍受王驼子折磨的痛楚,深更半夜跑去埋污物要置他与死地时,她的本心暴露无遗。
关于天理和人欲的定论中,就算武大郎再丑一百倍,潘金莲也无权剥夺他的性命,更何况是米香是主动嫁给王驼子的。
我这才看清了米香身上重要的一面:愚昧,歹毒。
王驼子是中国版的“卡西莫多”,他相貌丑陋,愿意为“艾丝美拉达”献出一切,包括生命。
他的心眼多但不坏,他的爱卑微但不卑贱。
影片后半段,米香这个决意冷酷到底的女人,被王驼子彻底融化了。
说到底,没有人能抵挡住另一个人全心全意的爱。
只不过,很少有人能在情况不明时就飞蛾扑火般倾其所有。
这个故事模糊了时间概念,隐匿了地理属性,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当代寓言。
中国有光鲜的城市,与先进物质文明同步,中国也有背阴死角,文明进程缓慢。
在城市里,人们为谋求改善的欲望驱使,在背阴处,人们为生存的愿望挣扎着。
米香和芸芸众生一样,清醒而又糊涂的活在世界上。
这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坏心肠,有的只是在生命绝境中滋生的獠牙和尖角。
悲惨世界故事的核心,在于某种情愫,某种感伤,某种呓语,某种倾诉,可塑造的个人电影脚本是悲惨世界,使自己努力成为影片的核心价值,也是一种悲惨世界。
家在四川阿坝的米香遭遇了丈夫的蹂躏和抛弃,带着傻儿子皮娃子卖豆花生存。
同村的姐妹马金花让她去北方小煤矿找个光棍嫁了,为的是谋求儿子的生命底气——旷工出事后赔偿的数目可观的抚恤金。
千里迢迢的徐浮前行,米香携子在一个小煤矿安顿下来。
残枝喑哑的声响,惨世界悲恸的哀泯,米香最终放弃心仪的英俊男人大李,相中了老丑的矿工王驼子。
大李黯然神伤,由于弟弟妹妹的拖累而未入米香的法眼。
在婚房之内,与自己不爱的王驼子交髯。
米香的困惑和屈辱以及倍感倦怠的疲乏,像砒霜一样蚕蚀着她原本灵动的逸魄。
为了报复王驼子的造次和唐突,她把月经纸埋在王驼子的地头,俯首叩拜企盼驼子早日出事,谁知在矿上被埋葬的却是心心念念的大李。
王驼子给米香带来两个柚子,米香失态纵情的啃啮着柚子,柚子应该是一种虚浮人间世的象征,也是米香内心所希冀憧憬的玫红。
米香偷偷跑到煤山上挖咒死丈夫的罪证,不幸被砸伤住院。
驼子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米香看病,并亲自挑了鱼刺喂给情动忧愁的米香。
有一种面向叫做羞愧交加。
红梅白雪知。
生灭里形势最是逼仄。
王驼子得知自己患了肝癌,并将不久于人世,他在安顿好了一切之后选择被煤矿砸死,以帮米香和嗲嗲叫爹的孩子获得高额抚恤金。
最无常因是,得而总复失。
王驼子明明对米香作为女人的小九九了然于胸,也对人性根处的功利冷漠和自私洞若观火,然而他总是高明的体恤,以一腔汉子的热血将米香的生命价值凌驾于自身。
心灵的桎梏盘桓在于清冷一脉的束缚与放逐,欲望沟壑的渗透在于秋风如斯的淡漠神殇,文明的洗礼教化在于使人失去纯然自持的秉性,而婉约的逝去涛声的命定又教会人因循功利的原则行事。
佛龛至上抑或是性灵至上?
米香有着心与心的较量和妖娆逸丽的实际考量。
然而她的底色依旧是仁善和宽恕的,宽纾的心襟缀染着无忌的杳杳芳馨。
在痛定思痛的大悲哀之后,她没有领取体恤金,和傻儿子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
悲剧的本质是让人困扰,让人恼怒,让人血洗,让人挣扎较劲,然而米香最终战胜了心的魔魇,而将生存的本质延伸至更为深广幽愤的一抹血色。
时光从缝隙里失去,哀乐坠千幻,孤愤却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对自己的鄙夷,对往昔情致抑或屈辱的忘却,也是焕然的新生。
她的此一生毕竟要被王驼子的身影笼罩,风高明月淡白凄清,究竟为谁而痴?
有些电影似乎不像电影,更像是脱离了电影工业标示的独立个体,特别是对那些特定社会、环境、真相的摄录,它会成为风干血管的历史遗像,不妨简单说成是某一人群生活的真实剪影吧,免得触及深渊,但比单纯记录更柔软、含蓄,甚至还能得到幸好这是"演出来"的释然。
当然,它因能够摆脱电影本身“华丽”外衣而独立存在,所以有着意味深长的精神境界。
境界是一种修为,作为影视作品,即便没有想过要用非常的视觉画面传播“价值”,可以升华灵魂的价值,但它在打出幕后班底的字幕时,让观者对其演绎的故事有了不可亵渎的肃穆之情,那么它的存在就是深刻的,电影就如人,是有一定修为的。
《米香》是一部可以无视电影的零部件,甚至不用在乎导演是谁,还会忽略李安的御用摄影师林良忠担任镜头指导的事实。
但一定会流连于原作者傅爱毛饱含深情的笔端及全体演员热情演绎的真情。
当然,这种极端的侧重并不意味着导演是无足轻重的,相反,那种带有浓烈地域特色的镜头,及置身故事之内攫取视角的态度,把小说成功蜕变成电影,把真实的生活成功搬入到可远播的画境里,并把其质感提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都是令人赞赏的。
只是,故事中悠长温暖的情意,实在突出,生存下去的艰辛又是那么刺眼,怎样都无法平定心绪了。
要说艺伎,这部剧的人物角色是特别有味道的。
大陶红的演技经得起考验,米香的心理变化拿捏得十分到位。
而驼子,非职业演员,镜头感十足,很抢镜。
让我想到美女与野兽,想到音乐剧里的钟楼怪人,想到义胆侠狮里的狮面人文森特,他的身影在记忆深处。
剧情中,他那震耳欲聋的打呼噜声,到现在还在耳朵眼儿里绕梁,但同时,他那“纯爷们儿”的光明磊落与淳朴善良,在人类固有的某种审美观上想必已打了个重重的问号。
皮娃子,现实中同样是个脑瘫患儿的小杨青,就像可爱的精灵一样,在画面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结局是我预料到的,这样的天地,这样的人生,如何能逃脱悲剧?
知道驼子会用那样血性的方式留给米香母子一辈子可念想的“好”!
这样就算"励志"了吧,应该"叩谢老天"啊!
是的,一举两得了,黑矿要背这口锅,而驼子也值得拥有英雄版壮烈的追悼仪式。
苦难中的人们请继续你们的苦难。
最后的画面,除夕团圆夜,包饺子的米香跟金花姐,完全触动了我的神经,傻傻地看着屏幕,悲苦一股脑涌上心头。
哭出来,在悲惨不公的命运面前,每个人都有权利大声地哭出来,或许只剩下哭的权利了。
米香终于带子皮娃子又离开了一个伤心地,生活真的是一杯酒,甜的、苦的、涩的,还有道不出味道的……
时间:2009年9月4日21:40地点:Quartier Latin影院17号厅事件: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第七天 - 导演处女作单元上座率:60%开场前陶红介绍了这是她首部担任制作人的电影,感觉就像是自己孩子一样,而在现场跟观众一起观看则比较紧张。
不知道她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打分如何,反正笔者认为除了她与王驼子的表演还有些可圈点的地方之外,整部电影真可谓是乏善可陈。
跟大多数的中国电影一样,导演显然不太会讲故事。
而在电影语言以及语言(对白)的运用方面,更是停留在电视剧的水平。
心一时,很难静下来,说真的,写一篇关于爱的话题的观后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因为,爱在我们周围要么显得轻浮,要么显得沉重,这样才能摄取我们的目光,而且我们也常常被这样的爱所聚焦。
但我,轻浮的爱,不屑一顾,沉重的爱,不敢踏足,因为自己既经受不住爱的谎言,也承受不了爱的负担,只有平平淡淡的爱,才是我心所向往。
米香,这名带后浓厚农村色彩的女性名字,承受了许多生活在农村底层妇女的种种苦难。
带着个先天痴呆的傻孩子,又遭受丈夫的虐待和遗弃,生活举步维艰,没有办法,只能去矿区,投靠亲戚,卖豆腐脑维持生计,最后的“嫁死”,都是为了给儿子赚一笔成家的钱。
但却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空气最为黑暗的矿区,嫁给了一名又老又丑又驼又粗暴的矿工,由于一场真爱的降临,增加了她对生活的信心,经历了一场暖人心扉的爱情,她的生活和目标也从此而改变。
不知道米香,还有没有续集,米香会不会被生活再一次所折磨?
我觉得导演也不敢再次尝试了,虽然她还年轻,但是否能够遇到能够像驼子这样牺牲增加,成全爱情的男人,肯定不能保证。
当电影看到一般时,米香委屈自己,嫁给驼子,并遭受粗暴时,我以为这是一场悲剧的开始,驼子的一举一步都遭到我的仇恨,我怜悯像米香这种为了孩子的女人,我甚至都不想再看下去,我想,肯定是米香能够找到合理的方法,让驼子遭遇灾难,然后顺利的拿到一笔生活费,安然离去,这就是我想象的结果。
但再接着往下看时,情节的发展却出乎我的意料。
驼子爱了这个家庭,虽然米香不是出于真诚的爱的目的,但驼子喜欢皮娃子,特别是皮娃子喊他爹的时候,驼子也喜欢回到家时,就有热腾腾的饭菜可以入口,驼子也喜欢其它矿工对他带来的丰盛饭菜的的嫉妒和羡慕,于是,他开始真心去对待皮娃子和米香,用真爱去一点点的暖化米香心里的纠结。
就在之前,而米香对驼子的怨恨也达到了一个高点,并用迷信的方式,希望一切能够快点了解,而恰恰出事确是她曾经心里有所牵挂的大李。
当她听说矿上出事的消息时,急急忙忙的赶过去,这时,当她看到驼子提着两个柚子站在自己面前时,一时心里怨恨自己的邪恶行为,害死了曾经爱国的大李,一下子悲气交加晕了过去,这种生活中错综负责的情节,真是让每一个人都意外或迷惑。
心里有所懊悔的米香,在一天夜里,疯狂的跑向自己埋卫生巾的煤山,本打算把它挖出来不要继续害人,却恰巧被倾倒下来的矸石砸伤腿住进了医院。
于是,驼子经过几天的悉心照顾,不但让米香对自己曾经自私的想法感到懊悔,也一步一步的俘获的米香的心灵。
特别时,当米香出院时,驼子用借来的三轮车,带着她,一路迎着金黄的阳光,她第一次感觉到驼子对她的真情和细心,也再一次感觉到有个男人能够依靠是多么的幸福。
皮娃子的意外走失,让她心急如焚,不知所措,而驼子硬是找遍了乡村和县城的每个角落,终于把皮娃子带了回来…… 米香终于决定放弃嫁死的念头,打心眼里想和驼子好好过日子。
情节却再一次转变,从观众对米香的怜悯,到对驼子的憎恨,然后又到对他们的祝福,而这一次,由于驼子的肝癌晚期,我对驼子产生了更多的同情和怜悯。
驼子,应该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相貌甚丑,牙齿黑黄,背上有个偌大的肉瘤,呼气时气喘如牛,睡觉时呼声如雷。
甚至对性生活没有丝毫经验但就是他,却用真情,让米香这个深受生活折磨的美丽女人,感受到了丝丝温暖,唤起了对生活的信心。
而现在,他却要被癌症所夺取,这个还没有来得及享受真爱的男人真的如此令人同情。
还有他的下一步计划,换了个效益比较好的煤矿,找准了一处能够葬身的地方,准备用他的事故失望,为米香他们娘俩换一笔生活的保障费用。
电影最后,他是成功了,但米香却没有领取应该属于她的赔偿金,因为她唾弃,自己曾经邪恶的念头,因为她现在的的心扉被驼子的真情一直暖热着。
米香不仅让我想起很多,自己最近看过的电影,同样是一部男人为了女人的的爱情电影,《山茶树之恋》里面一直默默付出的老三,不断用自坚强的爱,不断的去获释静秋的慌张、猜疑和不安。
最终,明知自己身患白血病,也情愿独自承受,为让静秋过的幸福。
这就是男人,为了爱,愿意默默的付出,他是坚强的,他是默默无闻的,甚至是自愿牺牲的,我相信,也能够用爱,开启世上的所有冰冷之门。
还有李杨导演之前的《盲井》,同样关注的是生活在基层人们的死亡和矿难,不过,《米香》里有真情。
真爱,麻木,残忍的现实被暖人心扉的真情一点点的释放了。
而《盲井》,向我们揭露了生活在矿井底层的黑暗,以及人们为了金钱,所作出的一些积极残忍的行为,更趋向真实,像纪录片一样,把一把尖刀刺向了我们的心里。
还有,接下来拍的《盲山》,更多对于群众的描写,让现实更加残忍,这种盲目的随从,麻木的残忍,并不是一两个人的过错而是整个社会对于法律的忽视和冷淡,法制的不健全,以及人们心灵的不健康,社会环境的功利化能够像《米香》里面出现的真爱,只会越来与渺茫。
女人结了婚要是不被丈夫待见,那日子真够难过的。
四川姑娘米香就是这样。
老公动不动玩失踪,一连几个月不见人,也不管她和孩子。
而且经常对她家暴伺候。
原因很简单,她生了个傻儿子(脑瘫儿)。
米香在丈夫的恐吓下,不得不在离婚协议上签字。
她本没有错,可还是被丈夫无情地抛弃了。
都说母以子贵,米香的人生却因为傻儿“皮娃子”的存在备受牵连。
漫漫人生路,她该怎么办呢?
这个故事源于电影《米香》。
由傅爱毛的小说《嫁死》改编而成。
是陶红电影工作室的创业之作,陶红主演并监制。
她还凭此片获得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今天,夫人就给大家说下这部颠覆人性的电影。
一被迫离了婚的米香无处可去。
她望着井口有了轻生的念头。
奈何孩子一个劲地喊妈,她才决定好死不如赖活着。
米香在闺蜜马金花的帮助下,从四川来到河南。
此番远行,她的目标很明确,找个光棍的矿工嫁了,然后等他出事后再去领一笔“巨额”的抚恤金。
这样,她就能实现人生唯一的愿望:给傻儿子攒下一份家业,并为他娶个媳妇。
身为母亲,她有这份私心,我们自然理解。
可是,以“嫁死”(骗婚)的方式来实现,未免太缺德!
米香在矿厂附近的廉价出租房里安顿了下来。
勤快手巧的她,选择做豆花,再挑到矿厂门口去卖。
明面上是摊贩的小本生意,实际上她另有图谋。
米香眼明手快,嘴皮子利索,她的豆花摊子很快就热火起来了。
陶红在片中的扮相和做派,与谢晋导演的《芙蓉镇》里,刘晓庆饰演的胡玉音很像。
矿工们下工后多会光顾米香的豆花摊。
除了因为价廉物美,好吃可口,还能借此观摩她的姿色。
虽是打工妹,但米香长得好看。
这对成天干着脏活累活的矿工们来说,很重要,看一眼就能让人心里亮堂很多。
人群中属大李高大帅气,深得米香“喜欢”。
两人不知不觉,就开始彼此关切“暧昧”了。
米香发觉自己动了真心,赶紧让金花帮她打听一下大李的底细。
结果,让她很是失望。
大李父母生病,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家里负担太重,不是个好苗子。
从此,她对大李不再热心。
话说驼背丑陋高龄的王驼子,倒是早就对米香垂涎不已。
因自知相貌奇丑配不上她,便不予表白。
但他对皮娃子很上心,待他如亲儿子,经常逗他玩,还给他买了双新鞋。
某次,傻儿子被别的小孩骗到矿车上玩。
矿上管事的人认为小孩是来偷煤的,非得要米香交了罚款才能领走。
多亏王驼子出面,好言相求给摆平了。
王驼子的一言一行,让她看到了一个男人的诚意和担当。
其实,米香所求,无非是找个知冷知热,真心对她和娃好的人搭伙过日子罢了。
这个丑男人很上道,得知米香的悲惨遭遇后,立马发誓一定要好好待她们娘俩。
米香听了他的话,搬到了王驼子家(窑洞)里住。
这么一来,她也离她那个不可告人的“隐秘”目标更近了一步。
至少不必再起早贪黑,独自辛苦地做豆花了。
二米香以两个人不明不白住在一起别人会说闲话为由,催促结婚。
她还翻箱倒柜地寻找有无存折之类。
而王驼子也知道矿上常来骗婚的女人,提防着她。
两个各怀鬼胎之人,都在暗中试探对方。
有一回,听见矿上出了事,米香赶忙去看。
不想半路遇见了驼子,焦急的她当即松了口气。
对此,驼子有自己的解读。
他觉得她眼里是紧张,说明心里有他,不可能是骗子,所以他要和她结婚。
婚后的米香,被丈夫强烈的欲望搞得很是烦躁。
她不再那么好吃好喝地伺候,可驼子依然生猛如故。
没办法,这两人本就“同床异梦”,各有所图。
米香有些心生悔意,于是跑去哭诉,金花又给她支了招。
按家乡的风俗,女人想要谁倒霉,只需要把她用过的姨妈巾埋在他的地头上,那人就会倒霉。
她半夜跑出去,埋完之后还烧了香,乞求能显灵。
期盼丈夫出事,她就能早日拿到钱。
可是米香心里很不安,颇有些魂不守舍。
果然,没多久矿上又出事了。
她火急火燎地跑去,发现死者之一竟是大李。
整个人懵了,转过身见丈夫正看着他,当即晕倒。
大李的死,她总觉得和她有关。
病床上的她羞愧难安,心里很不是滋味。
住院期间,王驼子悉心照顾,他怕她醒来自己不知道,居然抱着米香的脚丫子睡着了。
可是,他越对她好她就越内疚。
出院后的米香,内心发生极大的改变。
她已经失去了那个曾经动过心的帅小伙,眼前的丈夫虽然人丑,可心地善良厚道,对她和娃是真心好。
米香决定放弃她的邪恶计划,和驼子踏踏实实过日子。
谁料皮娃子在半路等他爸爸,被人故意指错路走丢了。
两口子急切地寻找,米香认为她活该遭到报应,找不到孩子哭成了泪人。
王驼子却始终未放弃,遍寻各处总算找到了。
母子重聚,抱头痛哭。
激动不已且学会感恩的米香暗自打算,她要给丈夫生个一儿半女。
就在此时,王驼子因身体不适,去医院做了检查。
医生说,他得的是肝癌。
面对高昂的医药费,绝望的驼子不想花冤枉钱。
他从国营厂辞职了,去了徒弟所在的私人小煤窑。
目的是想乘机死在井下,好给米香和娃留下一笔钱。
洗澡时,徒弟瞅见了他的药瓶,便悄悄告诉了她师父得病的消息。
悲痛欲绝的米香,铁了心要给丈夫治病。
她劝丈夫不要再去矿上工作,她们可以继续支个豆花摊子赚钱。
驼子嘴上答应着,其实他已经有了决定。
这天,他给皮娃子买了玩具,给米香买了衣服,答应她明天是最后一天去矿上。
两人晚上吃了饺子,喝了交杯酒,仿佛命运在暗示什么。
米香等着他的驼子第二天能早点归来,她太想为他生个孩子了。
可是,丈夫再也没有回来。
三结尾,米香痴痴傻傻地在家里包了许多饺子,似乎丈夫还会回来。
在金花的一再规劝下,她才失声痛哭。
但她还是坚决没有去领驼子拿命换来的八万块钱。
她又踏上了新的未来之路。
带着无尽的愧疚和心结,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
显然,米香原本模糊甚至扭曲的人性又复苏了。
驼子以他的死亡,点燃了米香的人性之光,让她没有在邪恶的路上越走越远。
起初,米香千里迢迢从四川到河南,动机很直接,就想骗婚拿钱,为傻儿子攒家业娶媳妇。
所以,当她知道大李不适合做这笔买卖时,立马放弃了。
即便在感情上,她对他动过心思。
婚礼上两人的对视,大李死后她的反应,充分说明了米香的矛盾。
她并非泯灭人性,其心底的善良本色一直在,只是利欲熏心蒙蔽了双眼。
特别是当她一次次确认,王驼子的确是真心待她和娃时,米香终于醒悟。
她懂得了什么是爱,她想和这个真爱她的男人好好过日子。
偏偏老天戏弄人,不给她这个机会。
在“嫁死”的过程中,米香的内心随着和两个男人的接触一直在变化。
此中彰显的人性之复杂张力,尤为精彩。
陶红的表演很真实,也特别生活化。
为塑造好角色,她还回到重庆老家体验生活长达三个月之久。
陶红很擅长用动作来体现人物的心情和性格。
是她因霍建起导演的《生活秀》大火后,第一部制片处女作。
这部影片在2010年国庆档上映,生不逢时。
面对一众商业片,作为一部聚焦底层女性的文艺片,很不被院线青睐。
极低的排片率,导致影片上映不足1周就匆忙下架,票房不到10万元。
尽管遭到市场冷落,但电影本身很有“嚼头”。
堪称是女版《盲井》。
李杨的《盲井》,是两个男骗子用最残忍的办法拿矿工死者的抚恤金。
而本片中,米香使的是“美人计”,以骗婚的方式挣黑钱。
期间,他们经历了心理和精神的不断洗礼,被对方的善良和爱所救赎。
影片有着极强的人文关怀,透视了人性的多元。
夫人想说的是:人在做,天在看,人算不如天算。
与其抓破头地走捷径,不如老老实实本分做人。
北京的电影院欺负米香,用大片排挤米香,安排的放映时间差的得不能再差,不是太早就是太晚,根本就看不了。
亲们行动起来,谴责那些臭电影院。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992456.shtml
米香是一个四川女人,《米香》讲述的是这个女人的故事。
没有露出人脸的粗鲁责骂声,脑瘫男孩惊慌地跑到家门口,一个女人的眼泪应和着幽长黑暗的小巷从井水中荡漾开去,男孩赶到她身边拉着她的手,摇着脑袋、断断续续地叫着“妈、妈,妈妈”——这便是影片的开头,黑暗的画面也奠定了整部电影压抑、沉重的基调。
米香被第一任丈夫无情抛弃,为了傻儿子皮娃儿将来能安稳幸福地生活,她跟随村里姐妹马金花到了北方一个小煤矿上,只为“嫁死”。
所谓嫁死,就是指女人有意嫁给矿工,等矿工在矿井中遇难后,获得其巨额赔偿金,这种行为在矿工眼里叫“骗婚”。
这些常年在井下少见天日的男人们,偶尔会渴望能与那么个知冷知热的人一起生活,但一想到这类女人中不知藏了多少只涂着嫁给那笔赔偿金的,便在唏嘘的同时对其嗤之以鼻。
米香并不着急袒露这不光彩的想法,新环境中的生活甚至还催生了内心对早已死灰般爱情的想象。
她在矿井边卖豆花的时候遇上了大李,一个高大英俊又喜欢着皮娃儿的年轻人。
后来从金花口中得知他不仅本身家庭条件差,家里人口还特别多、负担重,她便在金花连续几声“要不得”的劝说和几夜的思量中,放弃了。
接下来再见面,便冷酷地挑着担子从他旁边擦身而过。
而最终成为她丈夫的,则是又老又丑又驼背的王驼子,米香在一片心灰意冷中成了新娘。
大李也出现在婚礼上,但只是透过人缝远远地望着她,新婚之夜的米香在对王驼子的百般恶心和对大李的无尽思念中贡献了自己。
至此,米香经历了两次婚姻,却不曾赶上一段爱情。
她是值得同情的,第一次结婚后常遭丈夫打骂,离婚后还带着个傻儿子;她是值得赞叹的,为了能给亲骨肉一份小孩子应得却超越了一个女人自身能力的生活,毅然决定远走他乡;她是无奈的,真正心仪的人在与给儿子美好未来这一构想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她是会被鄙夷的,自私地只为钱去跟一个几乎能当自己爹的男人结合,成为了众多骗婚女人中的一个。
为了能让王驼子早点死,她采用了老家的风俗:在某个清晨,把月经中用过的卫生巾埋在矿山上,听说这样就可以让受诅咒的人得到惩罚。
后来,矿井真的出事了!
病中的她急忙掀开被子直奔矿上,等赶到了才发现,死的竟是大李!
当听到驼子的一声“米香”后,她回过头看了他一眼,顺带着瞟到他手上的两个大柚子,在来不及表现任何情绪的变化之前,一下子无力地瘫倒下来。
这害死人的诅咒夺去了她真正爱着的人,她痛苦地再次来到矿山,试着把那包东西挖出来,虽然成功了,但自己却被矸石砸伤了脚。
在医院期间,王驼子对皮娃儿和她的精心照顾,以及回家后他对皮娃儿的疼爱,都让她从心底渐渐温暖起来。
她决定为这个男人和已然存在的家庭做出改变,甚至还想着为这家再生个孩子,让满心的爱完完全全地转移到丈夫和孩子身上。
但正是在这个时候,王驼子被查出患有肝癌。
他没有告诉任何人,直到徒弟在某次洗澡后发现他所吃的药,才转告了米香。
米香不敢在他面前表露出伤心,只是不断劝说他放弃矿上的工作,一家子就这么开开心心地生活。
王驼子在给米香和皮娃儿买了礼物,并提前过了年后,答应米香最后一次下井把事情做完。
但当他在井下找到易塌方地段后,便奋力地用铁锹铲墙壁,最终把自己活活地埋在了里面。
故事的最后,漫天的爆竹声和唱戏声淹没了她深深的苦痛,米香也最终没有去领那三十万的赔偿金,便带着皮娃儿离开了矿区。
影片的后半段像是有些仓促,导演让高潮一个接一个出现,让人在还未来得及仔细咀嚼心情的时候,故事便就此结束。
无疑,婚后生活是米香对新感情的寻找和自身心境变化的重要阶段,但当她最终决定选择目前这样恬淡的生活时,命运却再次开起了大玩笑。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是一生最悲伤的境遇,但我想,当有一天你开始明白爱情并试着要与身边这个人相知相守,但竟不得不面对他荒唐而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的现实,这样一番哀莫大于心死的喟叹却是前人不曾意识到的凄凉。
在整部电影中,米香讲的全是四川话,她是未受教育的象征,但就是这样一个素面朝天的朴素女人却一次又一次承担了命运的打击,像偶然的,却又像命定的。
这些有时会让我想到《图雅的婚事》里那个彪悍的图雅,试图带着残疾丈夫巴特尔再嫁的蒙古女人。
但后者是秉持了牧民先天的决绝和粗犷,而前者则是在用女人绝望而麻木的神情漠视了命里的种种悲剧,直到有一天像弹簧般被压抑地无法呼吸时,才一下子爆发出肝肠寸断的哭喊。
这样的故事,关乎生活、关乎爱情、关乎命运,在新闻报道中也许只是浅淡的几笔,但在光影流转之间却被描绘地如此细腻感人、令人动容。
米香只是个女人,一个曾在为人妻和为人母的道德围墙内苦苦攀岩的女人;一个在人性的本能需求与现实矛盾中苦苦挣扎的女人;一个将在循环流转的人生之轮划出一个大圆后,开始找寻另一番生活的女人。
1,,未结婚前米香到处寻找的是什么?
后来也没有交代?
自我满足的性器具?
2:驼子的形象是否不够有说服力,为什么他那么喜欢傻儿子?
没发现自己生病以前为什么不让米香给自己生个儿子?
陕西老汉不想传后不多见。
驼子的形象太正面,民众行为我更倾向《盲井》里的。
故事不错,前面一直交代米香背景,直到出现月经纸,一下啊吸引人来起来。
尽管开头和结尾都是饱含悲剧色彩,但看完我还是想说这部片子洋溢着浓浓的红色。
这里的红色指的是爱情,生命,付出。
米香为了皮娃子甘愿忍受所有的痛苦,不管是心理的情感的还是肉体的伤痛。
王驼子先是为了接近米香不断对皮娃子好,后为了照顾皮娃子与米想结婚,最终为了米香和皮娃子自掘坟墓给她们娘俩留下继续过日子的钱。
两位主人公都通过自己的付出展现了浓郁的纯朴的小人物形象。
即使有过不健康的想法,也因为不断的改变而显得让人心生怜悯。
从09年开始就关注这部片子,从蒙特利尔电影节上陶虹的惊艳礼服到金马奖的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都给观众留下不错的印象。
劳伦斯许的服装设计更是让这部片子跟以往类似的《盲井》等第六代影片有了一个色彩的飞跃。
米香不管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她的身上都有红色的成分出现,衣服或者皮筋。
在以黑色为主的煤矿周围她的出现无疑给了这个看似一片死海的地方一个红色的希望。
先是长相英俊的大李,然后是长相丑陋的王驼子,虽然两人都没有最终修成正果,但米香让他们的生活开出了一朵朵小花。
陶虹的表演可圈可点,把一个社会底层的母亲形象或者说命运多舛的妇女形象表现的很到位。
纵观整部影片,米香的命运让人牵肠挂肚的同时,王驼子的命运也会让人在最后的关头肃然起敬。
影片从开始一步步铺垫逼着米香只能选择嫁给王驼子,到后来期待他出事到一次次误以为他出事,最后担心他出事,整体的构架很流畅,情节点的设置也很到位。
但是毫无疑问地它还是跟大部分的第六代电影一样在讲故事的手法以及镜头的甄选上不够熟练,没有给主角多一些的特写。
可以说这是一个以人物为主的影片,环境的交代已经很清楚,为了渲染人物的命运要抛开所有花哨的描写,重点在于人物心理的刻画。
米香在每一次的情节点上的表现构成了整部片子的核心,因为稍有疏忽观众就会对米香的形象产生质疑。
之所以陶虹没能问鼎最佳女主角,真的要导演反思一下了。
因为拍这个电影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参奖,从题材到演员都可谓是万事俱备,可以导演没能在细节处发挥东风的作用。
这是继李玉捧《苹果》里的范冰冰失败后的又一例子!
这部电影里你完全不会得到娱乐,它就是给你提供了一个镜像让你了解下层人的生活,他们平凡的世界,以及在这平凡中发生不平凡的事情。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与王驼子千差万别,但是他们身上都发生着某些相同的事情。《平凡的世界》让人净化心灵的话,这部电影则让你去理解他们
驼子操逼那几幕太生动了。刻在我脑海久久挥之不去。
一直很喜欢陶红,遗憾没在院线看到。文艺片的悲剧
很残忍很好看
只是拍出了一点影子,并没有掌握太好的尺寸,刚开始以为是那个演孟春草的那个陶虹,原来他们不是同一个人,更奇怪的是,陶红在这里竟然是监制,所以说手法太嫩,表达的不够清晰,期待下一次。。。
6/10。虽然演员表演得很不错,但是故事实在是过于老套了。
原著应该很抓人的剧情,到了电影里特别松散,缺乏铺垫和展开,看着特别奇怪
半睡半醒看完的,明天睡醒再看一次
很飙泪的老电影,好电影。只要能让观众动容的电影🎦,都是佳片
盼着死的时候人不死,盼着不死人又死了。
所以人心都是肉长的,都是用真心换来的
明天吧................
傻孩子,没感情的丈夫,丢孩子,病老公,最后丈夫大义赴死。这剧情也太俗了。原著好看。
真正的,他死在了我最爱他的那一天
无法用镜头表述只能用苍白的文字替代,结尾很失败
4颗星,结尾字幕硬说米香没领钱太做作,扣一颗星。
看到一小半,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干活戴个戒指,还梳几个小辫,哪像个劳动人民,说话和做事都有些做作。
底层 苦难
奇怪,她为什么不要那笔钱?表明自己不是图钱?向谁?有意义吗?枉费人家一片心,却好了黑心煤老板。
“男人嘛,关了灯还不是一样的,你就把他想成明星,驼背里装地全是钱”笑死了好嘛,好有才的金花姐,我一直怀疑金花姐是不是妓女...orz...总之,很朴素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