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马千
主演:王珮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简介:1947年9月8日,梨园传奇孟小冬的《搜孤救孤》在中国大戏院上演。这是"冬皇"告别舞台的最后公演,在上海引得万人空巷,戏迷不惜重金坐飞机来听戏;戏票价格炒到了十倍依然一票难求,买不到票的戏迷,为了聆听演出实况,将无线电收音机抢到脱销……孟小冬的两场《搜孤救孤》被誉为"广陵绝响",创造了中国京剧史乃至中国戏剧史的奇..详细 >
台下乐器老师给了一个镜头 三秒
不知道该算舞台实录还是算纪录片,整个片子都有洋溢着粗制滥造的感觉,甚至采访某电视台(还是电影)导演的时候,都不愿意找一个安静、没有底噪的地方。明明采访了三个人,戏曲的live也有不少戏曲演员参与进来,主演就偏偏只写瑜老板一人,很难不怀疑是在拿她圈钱。甚至对于另外两位采访人物,我好像也没有找到他们存在的必要,突然就从京剧讲到了《搜孤救孤》,逻辑上感觉是跳跃的。如果这样的片子也能算纪录片的话,那纪录片拍摄的成本与门槛会不会也太低了?之所以还给了两星,只因为它让我发现,当镜头怼上去的时候确实和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开放信息场的状态是不同的。我也一直在思考,戏曲电影究竟是要以还原开放信息场为主,还是通过特写、角度的变换来超越人眼的极限。影片后半程的几处特写确实给了我这些思考。
女演员演老生,真是太不容易了,不管是早已经走了的冬皇,还是现在活跃的王珮瑜,更难得的是她们的表演水平也很高。可惜我几年前在现场看京剧,虽有名角出场,观众实在是少了点
5分。跟今年白先勇的牡丹还魂比起来是虚弱多了,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一开头以为是京剧的普及纪录片,讲了没到十分钟开始放《搜孤救孤》的现场摄像。看了很久明白了:原来是电影银幕上看京剧嘛。但是中间又开始穿插介绍京剧历史和王珮瑜的纪录片段,没讲上十分钟又继续放现场摄像。整体呈现出的观感,可能就像豆瓣现在选用的这张海报一样:作为当今呼声和人气最高的京剧名角,王珮瑜穿着一件质感奇怪的行头?(DBQ海报看真的像画上去的,没有对瑜老板不敬的意思。)留着现代的发型戴眼睛……既没有传统京剧的端庄威严相,又没有现代感。这张海报到底想传达什么意思?问题不在瑜老板身上,也不在《搜孤救孤》的京剧现场摄像上。问题在……唉!无论是戏剧还是拍电影我都是门外汉。你们去看看牡丹还魂,对比一下就知道我是什么意思了。
我以为是个讲述京剧背后的故事的电影,没想到只是一个京剧唱段录制播放。和简介不太一样,结束的也很突然,有点失望了。
《京剧 搜孤救孤》它是拍摄了搜孤救孤这一出戏的录像,加入了一些京剧界的人对这出戏以及演程婴的王佩瑜的评价,以及王佩瑜本人对自己的学艺历程和个人目标的阐述。但问题在于:1、程婴是最主要的角色这毋庸置疑,但公孙杵臼、屠岸贾、程妻也有很多的戏份。在纪录片中只包含了饰演程婴的王佩瑜一个人的访谈,是否存在缺失?2、可否包含一些制作、排练京剧的过程,包括一些奏乐队和后台工作者。高清影像让龙套们的小动作显得有些显眼。
#补标2021BJIFF
好看
就一大型空中剧院录播,她还有脸来一句“重点不在唱念”,个么重点是啥?唱也没唱好念也没念好拍又不会拍,对她来说重点是钱吧可能🤔
和京剧的距离取决于从未走进,不曾落座,没等演完一出戏。日子过得太快了,待你真的可以伴着西皮二黄的点子,定睛看着一步一甩一抖一捋的扮式,听上字斟句酌的腔韵,同悲共喜赵氏孤儿还是什么氏什么儿的故事里,你就会不由分说的爱上,肯定的。
对京剧感兴趣是因为鉴证,后来看游百川也觉得不错,但搜孤救孤这个本子放到今天看,太单薄了啊。好怀念鉴证啊,看今年能不能看上大宅门吧
承蒙瑜老板的传播普及,我成为了那个———喜欢听京剧的人。看完影片,只有一个念想,明年可以在广州一睹瑜老板的大戏吗?!
NTL
21年北影节前门保利影院看了首映——第一次看王佩瑜,第一次看《搜孤救孤》,单从戏剧欣赏上其实距离感很强,尤其是劝妻段落。但在Q&A环节,王老师的回答还蛮能理解。从形式上,这是国内高清戏剧影像化的很好尝试!非常期待后续作品的推出,对于培养观众群体、降低/补充剧场欣赏的门槛和稀缺资源会有持续、滞后,但深远的影响。(一个没问出的问题:中国传统戏剧的舞台呈现,尤其是在高清电影纪录化之后,的提升、适应性调整策略?)
BJIFF2021首映打卡
花钱去戏院看不好吗
是冲着形式去看的,但果然还是接受不了这样陈旧价值观的故事......
说说京剧吧,京剧不会死,但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活,以前的只能活在博物馆和动物园,涅槃的可以融入未来的未来。
3.5星。20211110大华大戏院。把京剧片段揉到纪录片里,零零散散,看的发困。
长条凳子早早占位,我家的,挨着你家的小孩从戏台搭建钻到戏曲结束。脚踩的棉花糖,油炸的路边摊,小时候的戏。戏曲频道的循环播放,和长者同在的声音,尔今不在,一次新的连接,一次旧的回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台下乐器老师给了一个镜头 三秒
不知道该算舞台实录还是算纪录片,整个片子都有洋溢着粗制滥造的感觉,甚至采访某电视台(还是电影)导演的时候,都不愿意找一个安静、没有底噪的地方。明明采访了三个人,戏曲的live也有不少戏曲演员参与进来,主演就偏偏只写瑜老板一人,很难不怀疑是在拿她圈钱。甚至对于另外两位采访人物,我好像也没有找到他们存在的必要,突然就从京剧讲到了《搜孤救孤》,逻辑上感觉是跳跃的。如果这样的片子也能算纪录片的话,那纪录片拍摄的成本与门槛会不会也太低了?之所以还给了两星,只因为它让我发现,当镜头怼上去的时候确实和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开放信息场的状态是不同的。我也一直在思考,戏曲电影究竟是要以还原开放信息场为主,还是通过特写、角度的变换来超越人眼的极限。影片后半程的几处特写确实给了我这些思考。
女演员演老生,真是太不容易了,不管是早已经走了的冬皇,还是现在活跃的王珮瑜,更难得的是她们的表演水平也很高。可惜我几年前在现场看京剧,虽有名角出场,观众实在是少了点
5分。跟今年白先勇的牡丹还魂比起来是虚弱多了,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一开头以为是京剧的普及纪录片,讲了没到十分钟开始放《搜孤救孤》的现场摄像。看了很久明白了:原来是电影银幕上看京剧嘛。但是中间又开始穿插介绍京剧历史和王珮瑜的纪录片段,没讲上十分钟又继续放现场摄像。整体呈现出的观感,可能就像豆瓣现在选用的这张海报一样:作为当今呼声和人气最高的京剧名角,王珮瑜穿着一件质感奇怪的行头?(DBQ海报看真的像画上去的,没有对瑜老板不敬的意思。)留着现代的发型戴眼睛……既没有传统京剧的端庄威严相,又没有现代感。这张海报到底想传达什么意思?问题不在瑜老板身上,也不在《搜孤救孤》的京剧现场摄像上。问题在……唉!无论是戏剧还是拍电影我都是门外汉。你们去看看牡丹还魂,对比一下就知道我是什么意思了。
我以为是个讲述京剧背后的故事的电影,没想到只是一个京剧唱段录制播放。和简介不太一样,结束的也很突然,有点失望了。
《京剧 搜孤救孤》它是拍摄了搜孤救孤这一出戏的录像,加入了一些京剧界的人对这出戏以及演程婴的王佩瑜的评价,以及王佩瑜本人对自己的学艺历程和个人目标的阐述。但问题在于:1、程婴是最主要的角色这毋庸置疑,但公孙杵臼、屠岸贾、程妻也有很多的戏份。在纪录片中只包含了饰演程婴的王佩瑜一个人的访谈,是否存在缺失?2、可否包含一些制作、排练京剧的过程,包括一些奏乐队和后台工作者。高清影像让龙套们的小动作显得有些显眼。
#补标2021BJIFF
好看
就一大型空中剧院录播,她还有脸来一句“重点不在唱念”,个么重点是啥?唱也没唱好念也没念好拍又不会拍,对她来说重点是钱吧可能🤔
和京剧的距离取决于从未走进,不曾落座,没等演完一出戏。日子过得太快了,待你真的可以伴着西皮二黄的点子,定睛看着一步一甩一抖一捋的扮式,听上字斟句酌的腔韵,同悲共喜赵氏孤儿还是什么氏什么儿的故事里,你就会不由分说的爱上,肯定的。
对京剧感兴趣是因为鉴证,后来看游百川也觉得不错,但搜孤救孤这个本子放到今天看,太单薄了啊。好怀念鉴证啊,看今年能不能看上大宅门吧
承蒙瑜老板的传播普及,我成为了那个———喜欢听京剧的人。看完影片,只有一个念想,明年可以在广州一睹瑜老板的大戏吗?!
NTL
21年北影节前门保利影院看了首映——第一次看王佩瑜,第一次看《搜孤救孤》,单从戏剧欣赏上其实距离感很强,尤其是劝妻段落。但在Q&A环节,王老师的回答还蛮能理解。从形式上,这是国内高清戏剧影像化的很好尝试!非常期待后续作品的推出,对于培养观众群体、降低/补充剧场欣赏的门槛和稀缺资源会有持续、滞后,但深远的影响。(一个没问出的问题:中国传统戏剧的舞台呈现,尤其是在高清电影纪录化之后,的提升、适应性调整策略?)
BJIFF2021首映打卡
花钱去戏院看不好吗
是冲着形式去看的,但果然还是接受不了这样陈旧价值观的故事......
说说京剧吧,京剧不会死,但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活,以前的只能活在博物馆和动物园,涅槃的可以融入未来的未来。
3.5星。20211110大华大戏院。把京剧片段揉到纪录片里,零零散散,看的发困。
长条凳子早早占位,我家的,挨着你家的小孩从戏台搭建钻到戏曲结束。脚踩的棉花糖,油炸的路边摊,小时候的戏。戏曲频道的循环播放,和长者同在的声音,尔今不在,一次新的连接,一次旧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