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最深的痛是一种情感的长久麻痹与迟钝,未必要强忍欢颜,亦未必要阴郁寡欢,只是不愿提起,更不愿触碰,随波逐流,任其消散,或者压抑后更激烈的爆发,终究都有释怀的方式。
只是一个有心事的人,却还有那样的耐心,让人不忍去责难她们的幼稚。
生与死的讨论多少有些刻意,情感过早的爆发,让之后变的有些乏味,33年的记忆因为完整而显得有些虚情,让人难以产生共鸣的感动,只留下长而缓慢的镜头在一片片翠绿间让人困意重重。
森林是活的。
当人走到森林的中心的时候,森林就是活的。
当人走到森林里头,就会丢掉平日里作为人的高傲和蔑视一切,重试对自然的敬畏。
在这里学习什么是生命。
茂树是一个智障老人,在奈良乡间的一个智障服务中心生活了33年,33年前他失去了妻子真子之后就一直住在这里。
他的时间像是停下来了,为什么我还活着,什么是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真千子的时间也停下来了,自从她年少的儿子过世之后。
面对丈夫的悲痛乃至于对命运的愤怒不公,她都陷入一种漠然。
她什么反应都做不出来,也完全没办法回到现实中来。
就像是整个人逃避到这个躯壳里面,为了逃避她没办法面对的死亡。
因此她到乡间,到这个服务中心帮忙,认识了茂树。
在森林里,茂树起初是打定主意自杀的。
真千子发现这点之后苦苦哀求他不要往那边走,当她没办法挡下他的时候,无力感和绝望席卷而来,整个把她笼罩住了,在森林里再也没有其他事情可以让她逃避,她无法承受,陷入疯狂的哀嚎之中,彻彻底底的痛哭。
她的痛哭唤醒茂树,这是活着的感觉。
能吃饭,就是活着。
能摸到别人,感受到别人的体温,就是活着。
能有人为自己痛哭,就是活着。
面对所爱死亡的痛苦是一件不可说的事。
有段时间我用“parent dead”搜索视频,看下面每一条留言,他们一句句说明自己的故事和情况,但是谁都没办法说明痛苦。
痛苦是没办法说明的。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殡之森》,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痛苦生灵们悲凉凄楚的评价了!
曲有误:她仰望的模样原来如此动人。
莫扎特仑苏:看上去很动人,其实不怎么让人入戏。
像一个影像词典,只是诠释“殡”字的意境美。
George:前半部分抓人,女主角在城镇田野森林之间穿梭的美感,导演的长镜头也非常有感染力,但我没有被打动。
法罗岛帝国皇后:b站上一个弹幕说:“好想送导演一个云台。
”真想回一句:“你确定不再送娄烨一个吗?
”风不止而心已止,水亦动而心亦动。
果树:传说中的自然主义并没想像中的难啃,还是熟悉的日影味道,讲究的摄影、对哪怕是救赎这种主题依旧选用淡淡的表现方式,看下来很喜欢其中选用的音乐,对气氛的渲染刚刚好。
我们敏熙:如果说《沙罗双树》是人对nature rules的一次臻至化境的顺应,《殡之森》则是河濑直美孤注一掷式的把人狠狠往nature itself中挤压融合,幸好,她成功了。
或许那夜之后,皆成了游魂?
西北化为乌有:想起黄锦树的小说。
既然影像有能力捕捉风的流动,就同样有能力捕捉生命的流动。
摄影机的视角大多时候是偏向纪实的,但总会出现几个超自然的瞬间,瞬间升起,瞬间滑落,那是灵魂的游移。
Outisss: 一直觉得日本女导演在拍摄情感方面都是极其优秀且细腻的,河濑直美也是如此,摄影方面非常吸引我的注意,开头的大片绿色一下子就拽住了我的视线,但是电影总体来讲还是透露出了些许刻意。
RIVER:哀莫大于心死,悲莫大于无声。
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鸟虫呓语,那些森林深处里的潺潺水声,那些埋在土地下的三十年的回忆与残念,那些游荡在世间的未亡人,浮动在眼前的片段,一遍遍互文着现实。
欧.尹:不好说影片本身有什么硬伤,却完完全全喜欢不起来,甚至有种观影中观影后皆无所得的感觉。
绿色自然隐喻生命生死,哲思与治愈却未能深入我心;文本简单好似仅为说理服务,清汤寡水也无甚回味。
巴黎小情歌:情感的存在与生命的救赎。
丝丝入扣的情绪在镜头中带来的不仅是压抑。
影片充斥种死亡意识的暗示,无论是茂树,森林还是那个三途川。
河濑直美细腻的美学绽放在每一个角落,生命与死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呢?
盆满钵满赵+:有点get不到这场仪式,也没办法和女主一样解脱自己,脑袋里面也只剩下晃晃悠悠的镜头还有森林中的取暖了。
心情反而特别像片中女主看到爷爷和老婆的游魂跳舞的感觉一样,陪你这段旅程,见到的也仅仅是你的故事,我只感觉一阵懵。
杰夫江:一场死的哀悼和生的疗养。
河濑直美找到了森林中的幽灵,幽灵一路注视着两人缓缓走向生命的深处。
一种奇妙的感受。
遗憾的是当我适应了幽灵的视角后,我并没有看到什么前半程没有的东西,最后的凝视也显得潦草,你早就听到那些声音了不是吗?
Pincent:依然自然主义的、仪式性的疗伤之旅,男人女人在森林里进行一场重生,在环境声音的包裹下,森林这个空间场域本就是空灵、具有幽冥色彩的。
让往日的苦痛随着流水倾泻而出,亡者不经意间出现,最终参天大树汇集着所有的亡灵,祈福回馈着到达的人们,一缕来自暖阳的自然光线照射在留下眼泪的脸庞上。
略微的纪实感,当然也可以理解成亡者的视角,陪伴着这一条路。
最后的部分似乎指向太明显了。
子夜无人:气质绝佳的东方悼亡电影,日本人对待这种主题仿佛天生自带种族天赋。
河濑直美总是不厌其烦地拍着奈良,就像这世界上也总是有人正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前往避世疗伤、去他乡隐匿过往的路上。
丛林古树、山涧溪流、虫鸣鸟叫布成道场,关于自然的一切生机勃勃,吞掉了一座孤坟、两个未亡人。
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口,夜晚燃起篝火贴着身体还是冷,天亮漏下阳光有人流泪有人已经闭上眼。
揉碎了信,传不出声,活着是最痛苦的事,也是最需要勇气的事。
Bwheat19920313:这部电影在情节上的处理无疑是失败的,对于这样一部在深层次上感染观众的影片,它的前半部分说教过多,让人昏沉,后半部分又显得有些急于求成式的戏剧性,让人很难喜欢。
但河濑直美作为一位东方的女性导演,其在作品中渗透入的东方人的情感力量确是震撼到极致的。
满眼的绿色初见是生机蓬勃,久而久之却成为了一种死寂和枷锁。
每一个强装欢笑的人,都在内心最深处积压着不可言说的秘密,只有在丛林的最深处才能唤醒全部的痛苦与悲凉。
有人离开世间飞旋入天,但却留下了那些痴痴守候着的人咀嚼永远无法散开的痛苦,那八音盒微弱的乐声无法抚慰每一颗破碎的心灵,只能任他们在最接近土地的那个角落里释放如潮水般的凄楚,最后被它吞没,不见踪影。
#FIFF13#DAY6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是一部节奏极为缓慢,空镜头多,故事性不强、比较晦涩,不容易看得进去的日本文艺片。
写的是一个不幸失去小孩、深陷痛苦中的年轻女人真千子,来到老人院里工作,郁郁寡欢的她,被老人院安排陪伴一个日夜思念亡妻难以自拔的孤僻老人茂树,前去祭扫亡妻墓地,在艰辛旅途中,真千子逐渐理解了茂树对亡妻情感的执着,茂树也慢慢敞开心扉,接纳了真千子对他的关心,也试图让她理解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旅途中经历了千辛万苦跋踄,在终于寻到亡妻墓地时,茂树思念的痛苦心灵获得了完全的释放和倾诉,他打开从不离身的宝贝背包,一本一本地将33年写给亡妻的33本日记祭奠在墓前,在亡妻墓地旁,他竭尽全力挖了一个坑,便迫不及待地睡入坑中,象一个婴儿一样蜷缩在里面,陪伴在爱妻身边,他苍老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甜蜜的微笑。
一路陪伴的真千子看见这一幕后,感同身受、百感交集,她失去儿子的内心痛苦,在此时此刻,仿佛也得到了释放。
电影的外景地要么是风景宜人、满眼绿色的茶园,要么是植被茂密、溪流淙淙的森林,生机盎然的绿色给了这部略显压抑、沉闷、衰颓的电影一个带着生命希望的亮色。
生活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地去埋葬难以忘怀地过去、才能走向希望的未来。
影片结尾处解释道 关于“殡”它是指对死者哀悼的时间 追忆曾经的挚爱。
它有表示哀悼的场所。
影片从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中开始,慢慢的出现出殡的场景。
整个影片的基调像片中风吹稻田那样安静,自然。
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真千子的女人无法从孩子夭折的悲伤中走出 来到了乡间,成为智障中心的一名服务人员 在里面有一位名叫茂树的老人 几十年来始终沉浸在对妻子往事的追忆中。
真千子陪茂树一起踏上为她妻子扫墓的故事 影片中茂树老人很少有笑脸 一处是在茶园里跟真千字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此刻的他像个孩子一样,在茶园肆意的笑着,镜头从空中拍摄,非常美的一幅画。
一处是茂树老人偷摘了一颗西瓜两个人互相喂西瓜的场景。
两个人开始是敌视,真千字一次在他房间收拾垃圾的时候碰到一个包,茂树老人迅速抢过来,把他推了出去。
在路程中一次真前子问他,这个包真重要吗,他说是,比你重要吗,说“ 是。
两个人也在路程的慢慢了解中,真千字很自然的帮他背起那个包。
在路途中茂树执意要过湍急的小溪,真千字像个发疯了似的叫喊着,茂树返回来摸着她的脸似乎知道她的儿子去世的情况说着动容的话。
这条河的水,奔流不息,永远不会回到它的源头,永远。
影片路途过程拍摄使用了很多的晃动的镜头,似乎给人感觉很逼真,又似乎有人在观察他们似的,在清晨丛林中茂树梦游般的跟着她前妻跳舞。
最后他们来到了墓前,茂树挖着坑,要把包里面的30年来对妻子思恋的日记埋进去。
趴在地上,似乎在呼唤妻子。
真千字抬起头望着,视乎也慢慢明白了生命。
甚麼叫做存活?
一是物理證明你存在,二是你還感到自己活著。
甚麼叫做殯?
那進行喪葬禮儀式的過程,大概稱為殯。
但活著卻像是死亡,活得行屍走肉,也是殯。
導演探討的都是後者,心理與靈性層面的。
故事的對白不多,節奏一貫地慢。
觀眾需要頗多的耐性,投入她設置的環境。
要不悶得發慌,要不就能感同心受。
沒有浩瀚的場面,但卻能震撼心靈。
觸動,大約兩人互相扶持的無力感太深。
人還活生生的,卻像處於死亡般。
當伯伯躺於泥上時,更甚。
嗅到死亡的意味,但偏偏還是活著。
山洪暴發的一幕,看得人心酸又激動。
大部分的畫面如詩化影像般,配上灰暗的調子。
你又領略到甚麼?
你是存活還是已死?
“我还活着吗?
”“活着有两种意义。
一种就是吃饭睡觉。
怎么样,你有吃饭吗?
饭菜好吃吗?
好吃就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种,就是在意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其实根本就不必去在乎,我们不知道活着的意义。
意义是用眼睛看不到的。
这跟开始的吃饭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活着有两种意义,其实都是吃饭。
有吃饭吗?
有吃就是活着,这是很重要的。
几乎大家都要明白,实际上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这就是意义。
我们要弄清事实,从今天开始,今天。
活着还是没有活着,对于自己来说,还有其他一个意义,在其他的一个地方,怎样去体会。
真千子,请握住他的手。
怎么样,感到温暖吧?
能感觉到真千子的温暖吗?
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所以,我们都是活着的。
”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法罗岛电影节(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624462/我们敏熙:如果说《沙罗双树》是人对nature rules的一次臻至化境的顺应,《殡之森》则是河濑直美孤注一掷式的把人狠狠往nature itself中挤压融合,幸好,她成功了。
或许那夜之后,皆成了游魂?
想到看下雨之后那夜,闻到了死亡的气息,我想结局或许是他们都死了,后来一幕黑色,第二天来到,在森林里走,看到阳光的那里,此刻的光仿佛就是“希望”的实体。
木卫二影评:河濑直美冒险地弱化了冲突情节,强化了生命体验。
看到故事的结尾,不知道是否彼此救赎,这样压抑的森林终将是磨掉了生的意志。
那么富有生机的稻米田,住在哪儿的人却是同生机挨不着边,有的即将身死,有的已经心死。
断断续续的八音盒,絮絮叨叨的执念,在生命逝去后得不到救赎,要明白死亡的意义,那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死亡那头。
不会体会镜头语言,但是颤颤巍巍的镜头,让我感觉特别真实(也然我觉得是不是买不起摄影设备…闭嘴)有一些场景的光忽亮忽暗,可能是看平滑的镜头和色调和谐的滤镜看多了,这样的表达始终有些不习惯
This is my second time watching Kawase’s The Mourning Forest. I have also watched Kawase’s newest film True Mothers through the virtual film festival. Pursuing simplicity and nature, the lighting in her film always takes a very significant place. When I watched this film for the first time, I paid more attention on the dimension of the characters’ behavio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ceremonial activities such as funerals. I view the nature as a shifted space for the rituals. However, it is also interesting to consider nature as the character itself. My post will briefly analyze four parts of this film that express nature as a character, in other words, or a subject (in contrast to an object).The essential play to transform nature as a character is manipulating the visibility and the invisibility. One central feature for the characters, or human beings, is the active dynamism. It is the initiative instead of the passive. However, when the initiator is invisible, the passively moving object could be viewed as the initiative itself.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film, under the wind, the grass and the trees are waving heavily. However, the force of wind is invisible. It creates the illusionistic perspective that the plants are waving actively by themselves. Meanwhile, the sound of the wind is analogical to the common white noise in the background. Its mundanity fails to specify itself as a power. Therefore, the nature acts by itself as a character. Furthermore, the power of analogy functions in another scene as well. When Machiko and Shigeki are playing between the ribbings of the fields.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ribbings form a clear pattern. Repeating and emphasizing this pattern in multiple shots, it becomes a powerful symbol. Its appearance clearly indicates the wrinkles of the elders, such as Shigeki’s face. This creates an interwoven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s texture and the character’s texture, blurring the boundary. The nature is also embraced with such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the characters’ gestures and positions force the audiences to view the nature as another active subject. A communication needs to be completed by two participants in each end. During an organic communi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is constantly changing. In the early dawn, when Shigeki wakes up, he already finds Machiko standing and gazing upwards to the forest. The feeble noises in the backgrounds activate this gaze into a communication with messages being transmitted. Therefore, instead of being a passive object of the gaze from the observer (Machiko), the nature becomes an active speaker, interacting with Machiko. The nature is then transformed to be the third main character in this film. Developing the concept of invisibility and visibility furth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und and image seems to make the nature to “roar.” Around 55:00, after Shigeki and Machiko enter the mountain, the weather turns worse. The thunders constantly explode the audiences’ mind, as surprising the characters as well. However, besides two people, there is no other creatures which could make such immerse sound. Without visible lightnings in the daytime being the source of the thunders, the origin of this sound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nature. It is the nature’s low roaring. Acting as a character with own personalities and language, the nature is activated through this device.
传说中的自然主义并没想像中的难啃,还是熟悉的日影味道,讲究的摄影、对哪怕是救赎这种主题依旧选用淡淡的表现方式,看下来很喜欢其中选用的音乐,对气氛的渲染刚刚好。
环境声的细节不错,绵密有层次。森林景观,手持摄影(有必要这么自反地把下阶梯的一抖一动都凸显出来么?),现实与幻想同时存在而没有界限(从伯格曼布努埃尔以来这手法都被用烂了好么?)。基本上就是有几个想法:生死哲思,追思已逝的人,大自然合一,相互慰藉;然后无法结合在一个有分量的文本里。
老人的世界,一股老人气。好恶心的片子,全程一个年轻女人跟一个白发老头厮缠在野外的二人世界,又是追逐又是互喂又是互抱,不如直接肉搏了。女的还时不时发出那种淫荡的娇喘和嘶吼。
影片最后说“殡”有场所之意,那么潜入森林,便是跌入时间的莫比乌斯循环,这也是河濑直美自然影像的一贯母题,将时间晶体凝缩在静物之中,孩童的想象寄生于老者体内,声音于空气中延宕,同时也在时间-记忆的长河里穿梭。彼岸,生与往生间激流攒动,老者在女人声嘶力竭地召唤中最终没有走出生者的迷宫,呈现俄耳甫斯之命运轮回,但时间穿透了静物的屏障,生命在时间的绵延里下沉,躺在泥土里渐变为暗棕壤色,风化成一种更伟大的静态的永恒,永恒的现在——如那支被空间的琥珀包裹了穿越三十年的舞蹈。一部具有“通灵体”气质的影片,在八音盒声中结束…或,并未结束。(1300,河濑直美)
看上去很动人,其实不怎么让人入戏。像一个影像词典,只是诠释了“殡”字的意境美
一般闷,太别扭,感觉人物啊情绪啊哪儿哪儿都不对,看的我焦虑不安,还有微微恶心。
长途跋涉,就为了把你忆起
大概是为了戛纳拍的吧。
特写特写 远 特写特写 远 拉近拉远 就像生死一样 忽远忽近 若即若离 慢慢感受吧
森之深,爱之深。殡,是纪念亡者的时间,也是追忆过往的挚爱,也是终结的场所。
准四星。影像不错,不喜欢故事
很安静
被喂了一口没有洗净土甚至没有烹饪的原生态蔬菜。真tm健康!
不是我的菜
无法言说的情节,也许在这里情节不是个最重要的事。满眼的绿,目不暇接。
看的时候职业病犯了,忍不住想着自己和棘手的client的沟通…怎么叫茂树停下就那么困难呢!可是叫自己的心停下也一样困难。想起自己在奈良和熊野的旅程,也是心灵之旅。以及真千子和真起子都各有气质,好喜欢。
如果不是真的经历,如何想象这样的痛苦。
看到一种自然临于人的境界。
解脱、安眠及其他。
“淡兮其无味也”。去掉故事的痕迹。殡:对死去之人痛惜之忍受,还有场所的意思。出自《丧》,丧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