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高中,一切都好像漂浮在梦幻中,发白的校服,绿荫下的篮球场,快要写秃的圆珠笔,还有永不褪色的单恋。
现实中的高中,单恋应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有这么两个男生,作为高中同学相遇了,彼此都是早熟又孤独的文学少年,因此一拍即合。
久而久之,其中一位少年自己对自己的想法都不知所以然了。
那种心境一定是非常茫然的吧。
于是就有了将自己伪装成仿若小丑的试探性的告白。
我想那个少年一定是自尊心非常强烈的人,那种能够把自己的强烈思念掩藏在嬉笑的外表之下的心灵,很美丽。
---“我喜欢你”---“你不要再说了,很恶心哎”于是两人渐行渐远,升学,出国。
在分别若干年后的深秋午后,已经长大的少年在个人bbs上写一些有的没的,此时故人那透明水蓝色的身影不知为何又掠过心头,忍不住把他揪出来嘲笑一番。
写完之后,才发现自己的眼泪不知何时流了出来。
“三年,五年,或者更久以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
”不知不觉间,就已经走过那个水色时代了。
青春有若干个关键词:叛逆、奔放、迷茫等等,然而,最本质的还是青春本身的内涵,它与成熟相接,却不以成熟为起点;成熟对于本我而言,意味着抵制欲望,顺从规则,这就让成熟者的逝去的青春更加值得缅怀。
《蓝色大门》里的青春是一种一般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它没有暴力色情,没有晦暗不明,你闭上双眼,就能感受到身体沐浴在和煦阳光之中。
远方,那一扇蓝色大门的开启,他就这样出现了。
电影采取了“物是人非”的拍摄手法:场景不变,但随着时间点的变化,人物的状况和内质发生了变化。
在体育课的跑步练习的时候,孟克柔和林月珍坐在学校的操场旁边的树下,她们闭着眼想象着未来。
同样的场景出现在电影后半部分,但是人物的关系和各自的心境已经与青春一起发生了变化。
这种手法还用在教室、体育馆、游泳池等重要场景。
我们的青春之所以美好,那是因为我们的青葱时代所能活动的空间太狭小,它们对于我们太过于熟悉,青春虽然伴随时间流逝,但是空间却能相对保持永恒,因此我们的青春有自己的“小天地”,“小天地”的青春是人在经历青少年阶段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回忆青春的时候,往往是先由空间为线索,再慢慢地向前回索。
对同一场景的多次拍摄,不仅引起观众的青春情怀,触动内心难得的纯挚,还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形成了一种前呼后应的叙事结构。
这就好比在做房子的时候,为了加固结构,有时候会绕着房子做一圈梁,使得结构更加牢固。
多个不同的场景的呼应,让角色的性格特征以及影片的故事脉络更为明晰。
其实,我们的记忆也正是对某一件事情的反复再现。
例如,我们的初恋的第一次牵手,我们的第一次做恶作剧。
尽管每一次回忆都可能因为当时的周围状况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我们的记忆却难以磨灭,直至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它会再一次出现。
《蓝色大门》在青春的反复中实现了自我的成长,日复一日的上学下学,遇见了他,他又说着同样的自我介绍,她记住了,但还是依旧地逃开。
角色对自我特征的不断重复,这是一种认识自我的无意识过程。
青春的变化并不是如一般想象中容易,即使缺乏更多的逻辑性思考,我们从来不肯轻易放弃原本的自我。
林月珍,日复一日地写着张士豪的名字,偷偷在他的背后收集他遗弃的物品,以为这样是对自己初恋的最好安慰;孟克柔,每天都跑到体育馆看台上那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在柱子上写上“我是女生,我爱男生”的八个字,她坚信着自己对她的感情只是友情而已;张士豪,天蝎座O型血,游泳队吉他社,初恋的情愫让他对孟克柔“耿耿于怀”,每晚吃饱了十五个饺子和一碗青菜汤,就对着门后的孟克柔喊一声:“我吃饱了,我走了啊”。
无法确定,是不是每个人在青春时代都有自己坚持的不断重复,有自己坚持的倔强,但这种重复让我们感受到在蜕变之前是无数次量变,无数个单次累积。
量变体现在不为人知的但总能感动自己的重复行为,多年以后,我们记得我们在某堵墙上刻画过的无数个“到此一游”,记得在同学的抽屉里放上小强和小白,记得站在某个土坡之上大叫,我们甚至想不起背后的驱动力。
也许,正是行为本身才是驱动力的所在,它们与成熟无缘,它们与青春仅仅相连,它们是自我的欲望外化,是青春的灿烂绽放。
它们也促使我们走向完整的自我,认识自己和身边的人的关系,逐渐认识到成熟可能是青春的终结点,于是,我们更为珍惜每一次的绽放。
如此的行为,是量变,量变占据着青春的绝大部分时间,然而关键的时间节点是每一次质变发生的时刻。
青春的质变是爆发性的,有别于温和的量变过程。
林月珍,期待着自己未来的老公说一声愿意交往的承诺,结果梦幻破灭,少女的心事从此尘封;孟克柔,迷离于对月珍和士豪的情感体验,当她与他们吻过之后,她开始为自己而活着;张士豪,自信自己拥有迷人的魅力,得不到孟克柔的接受让他恼羞成怒,当两人敞开心扉各自说出心中的苦闷,他让自己有了容忍和耐心。
青春有了如此强烈的质变,甚至一度掩盖了量变的漫长过程,让人忽视了量变的重要的作用,无视了重复再重复的坚持和纯真。
《蓝色大门》没有忘记了这一点,它将青春的量变、质变以及青春的场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青春的特质在量变中累积,在质变中蜕变,而青春必然是群体性的青春。
一旦离开青春,群体性的活动则慢慢疏离了我们。
其实青春与时间无关,与空间有关。
我们总在叹息年华老去,抚摸着自己日益干瘪的皮肤在感怀青春的远离,其实是因为我们无可奈何地远离了青春的场所。
因此,当我们在一个明媚和睦的日子里,回到过往的青春场所的时候,总有一个神奇的时刻把我们的眼睛擦亮,看到那扇蓝色大门再度打开。
路口的绿灯亮起来,张士豪的自行车轻巧地冲出车流,迎风疾驰,花衬衫猎猎飞舞。
就在那时候,水一样的钢琴声淌出来,流动在绿意盈盈的台北夏天,流动在孟克柔关于蓝色大门的旁白里:三年,五年,或者更久以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是体育老师,还是我妈?
这个夏天简直叫人嫉妒。
天那么蓝,海那么清,风那么柔,年轻的人们那么漂亮美好,符合我们对青春的一切经验或者想象。
——这一切真叫我既开心又难过。
[一]纯净海滩 像所有那个年纪的好朋友一样,林月珍和孟克柔翘体育课跑到树荫下聊天,幻想,并在体育老师过来的时候一起装瘸。
林月珍给孟克柔看自己偷偷搜集的有关张士豪的一切;叫她戴上自己偷拍张士豪的照片扮演他;叫她跟她一块去偷看张士豪游泳;叫孟克柔去帮她表白,却在知道答案之前跑得无影无踪;叫孟克柔去帮她送信,却在她给张士豪的信里留了孟克柔的名字。
这执著而胆小如鼠的青春。
你想干嘛?
我是游泳队吉他社的,长得还不错啊。
我有什么不好。
你到底想干嘛?
就是追你啊。
这简单而淳朴热烈的青春。
林月珍一遍又一遍地用张士豪的自来水笔写他的名字,以为等墨水写完,他就会爱上自己。
张士豪每天都到孟克柔家开的水饺店吃夜宵,吃完总要对着孟家阳台,假想孟克柔在那,说,我吃饱回家了喔。
我想,孟克柔和张士豪感情最美好的时候并不是那一吻(尽管那吻非常美好),而是在纯净海滩上一块听歌踏浪,害羞地牵手,说些有的没的。
我始终记得《晃晃悠悠》里那个叫陆然的人,以及他梦想中的纯净海滩。
十七八岁的感情,就像那个海滩一样,纯净透明,无可挑剔,几乎是这世上最美好的东西。
可是这东西我已经没有掉了。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掉了。
不光是没有掉了,就连当初是否有过,也是值得怀疑的一件事。
所以蓝色大门更像是安慰我们的青春。
它几乎屏弃了所有与美好无关的干扰,只让青春定格在那个美妙的夏天。
它的这种单纯干净,让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怀着美好愿望的礼物,献给我们每个人记忆中、或者梦想中的青春。
[二]青春记忆总是与自行车有关 自行车几乎穿行在蓝色大门的每个镜头中。
我特别喜欢片尾他们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互相追逐的镜头,肆无忌惮,快乐得像两只滑翔的小鸟。
青春记忆似乎总是与自行车有关。
这青春期的恩物,它轻快而无拘无束,却满载了我们所有的欢喜忧伤。
米兰坐在马小军的自行车上穿过白杨树大道以示纯洁之爱;卫红奋力地蹬着自行车,车后拖着一顶降落伞,风把伞撑得满满的,仿佛一朵巨大的花;小贵和小坚轮流在北京城里骑那辆十七岁的单车。
初中时候喜欢一个温柔好看的女孩子,但是一直没曾说过,也不知道她的心思。
毕业前班级郊游,大家说好是男生带女生。
于是早上我特意跟同桌换了那种28寸的老自行车,和几个男生一起骑到她们面前。
她在她们里面,却好像看不见我的样子。
我那么着急,生怕别的女孩子跑过来;又偏偏开不了口,在那么多姑娘们面前招呼她一个人过来。
可是一切都顺理成章。
她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不用说,就默默地走过来,轻盈地跳上我的后座,仿佛之前商量好的一般。
那一霎那的感觉,如释重负,又特别得意,像极了孟克柔为躲开体育老师而跑过去拉张士豪的手时,后者在同学面前掩饰不住的得色。
那一整天,好像骑得再远再快也不觉得累,就希望能一直那么骑下去,风清日丽也好,倾盆大雨也好。
十年过去了。
我想,也许我该打个电话,问问她是不是还留着我送给她的画。
[三]留下什么,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大人 我们每个人都以为我们不会成为自己不希望变成的那样。
可是到后来我们总是忧伤地发现,象许多别的人一样,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许多初衷也忘记许多心愿,我们已经势不可挡地成为了我们本不希望的那样。
就像那个体育老师,他的从前,何尝不可能就是张士豪呢。
今天我们的所有模样,都是由那些青春沉淀而来。
那时候最好的和最坏的东西,都留下来了,刻骨铭心,无可磨灭。
[四]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 我热爱孟克柔,热爱桂纶美。
我热爱她的讲义气,热爱她的眼神,热爱她的笑容,我甚至特地去找《地下铁》里她的镜头。
但是我最热爱的还是她的港台腔—— 体育馆表白后,林月珍却不见了。
“月珍……月珍,林月珍,出来啦!
” 去找那个在孟克柔桌上写“恶心”的女生算账后,林月珍说,我还以为你要打人呢,孟克柔说,“胆小鬼……” 这些话简直跟蓝色大门里的配乐一样的好听。
作为在台湾海峡附近生活了五年的胡建仁,我必须坦白我的这种热爱,哪怕因此得罪全天下的姑娘。
前几天骑车回家的时候,偷听前面两个放学的中学生说话,一听之下,登时呆立当地,久久没能回过神来。
其时甲生问乙生,哎那你是哪一年的。
答说,九三年的。
那你比我小啊,我九二年的。
九二年,九三年,仿佛就在昨天。
那时老夫还是一个玉树临风的初中生,拼命发育,正要开始乱搞男女关系。
一不留神,当时还没有的这两个人,竟然也已到了这把年纪,并胆敢骑在我的面前,妈的,真是情何以堪。
——就在那一刻,我终于意识到,我身后的蓝色大门已经永远关上了,无路可退,无可挽回。
P.S.对于此片,我唯一奇怪的是,除了最后的旁白并没有别的地方提到过蓝色大门,什么是蓝色大门,为什么是蓝色的。
我的新鲜公号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重看《蓝色大门》,还能聊些什么?
答案只能是,青春。
电影里的张士豪有许多问题,接近于十万个为什么。
他不停地追问,问题如下:“你什么意思嘛”、“我有什么不好?
”、“那你为什么要我吻你?
”电影里的孟克柔,问题似乎只有一个。
她需要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它的难度,似乎大于其他两位主角人物,而十七岁的爱情,往往不需要答案(准确说呢,是十七岁也可以不必有爱情),所以她的问题,只是会以困惑的形式,继续存在。
大学时候看《蓝色大门》。
它对于我,只有台湾的小清新自然气息,街头的车阵,台北浓密的绿荫,师大附中校园操场上,永远充溢的阳光。
这一次,三亚的沙滩影院。
当我站在三十岁的角度回看这部电影,我更关注的,是青春期阶段,男生与女生的距离和速度。
距离问题,并不是长焦镜头拍摄的骑行,也不是孟克柔释放了对方可以走近的信息,结果又拒绝了对方。
距离是男与女的试探和较量。
当张士豪和孟克柔为了躲避巡查的教官,他们藏匿在衣帽架子后面,蹲踞在夜色下的泳池边。
他们漫无主题地,聊着天。
你会以为,他们已经挨得很近,下一幕你发现,他们彼此间,还隔有一段距离。
以及,对孟克柔的“主动”,帅剌剌的张士豪,更多是暴露了内心腼腆的一面,不断后退。
只有到了被拒绝明示后,他又变得不思议的主动。
《蓝色大门》泳池段落的涟漪水纹,一直影响到了后来,多年不祛。
每每我看到电影里的夜下泳池,林书宇关于友情散场的《九降风》、谭惠贞直击僭越师生的《以青春的名义》,首先想起的,就是《蓝色大门》的一池子水。
如果蓝色是忧郁,那么,它大致上还是代表了整部电影的基调,无可避免的,青春期与成长到来,莫名的,小小的忧郁。
许多人看了《蓝色大门》,会冒出一处不明白:大门可能是通往成长之路,但为什么是蓝色的大门呢。
电影里,好像并没有抛出明确答案。
有人也一度猜想,是关于开头结尾,成长以后的人生畅想罢。
希腊、地中海、圣托里尼,遥远的美好之类。
这样的描述已经远在天边,答案又可能近在眼前。
因为学校游泳馆的大门,就是一扇蓝色的铁门。
在泳池边,张士豪认识了孟克柔。
速度,是关于成长的速度,发自本能的亲密渴望与追逐冲动。
人们大致认为,由于身体发育,女生的成长速度,会比男生来得早。
这就反映在了前面说的,有着许多问题的张士豪,和只需面对终极问题的孟克柔。
单车街头出现的第一幕。
孟克柔冲“情敌”张士豪,投了“原来是这个家伙”的一眼。
然后,你寸进,我小挪。
你再进,我紧跟。
结尾,《蓝色大门》又强调,并重复了一次投入街上的比赛追赶,再以孟克柔的青春寄语,作为结束收场。
在此之前,当他们一起被教官点名,去擦拭敷贴在地面上的一纸情书。
两个人用鞋去搓踏,踩跺,又气又好笑的画面,就像在跳小步舞。
当孟克柔戴上了“面具”,扮演林月珍喜欢的张士豪,只有重温回看,你才会发现易智言设置这一幕,不只是一场女生间的游戏那么简单。
还有两次放国歌时,迅速把观众带入到校园情境。
第一次,所有人都定住了不动。
第二次,孟克柔与张士豪穿过人群,视周围为无物。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Honey就是在歌声中出场。
所有人都站定了,而他,大步向前,单挑山东,慷而慨。
好像一直忘了说林月珍,她的困惑与纠结,更像是青春的白描。
比如临阵退缩,比如把一支原子笔,写对方名字写到尽。
从暗恋到单恋,古往今来,有无数凄而美的故事,只是情深不寿。
爱情并不是单向的,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运动。
爱情是两个人的携手并肩,需要勇气,还有运气,而且,往往还有保质期。
好的三年五载,几十个年头。
糟糕的,不出十天半个月,恶语相向,伤人误己。
不修饰的桂纶镁和陈柏霖,基本上是以素颜的天然形象,出现在《蓝色大门》中。
反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当九把刀把自己设定为柯震东,就属于美图秀秀加拉腿弹簧APP一起上了,美化得得有些严重。
陈柏霖像重复什么问题那样,也不断重复着自我介绍,“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我还不错哦!
”这又是典型的男生心理:我很想认识你,但又不知道怎么循序渐进慢慢相处。
有的,只会是鼓起胸腔中的自信,推销自己。
会游泳会谈吉他,基本上已经代表了校园时代,校草级别的存在。
反观十几年后,当陈柏霖板着苦大仇深脸在电影院扮深沉,那就只能说:再见,在也不见。
我是女生,我喜欢男生。
——孟克柔 张世豪到此一游。
——张世豪 成长是一个绿色邮筒连着一个绿色邮筒的旅程。
你在路上,走路或者奔跑,赶着牛车或者开着BENZ,急吼吼慢悠悠地一路往前。
顺流逆流。
你在路上,眼神清亮眼皮耷拉,神态嚣张拟态若仙,你在那过程中被风吹开了脸颊拔起了腰枝抬高了越来越骄傲的下巴。
斗转星移。
你以为长大就是邮筒的那一端,此刻,17岁的你在这一端。
明天的自己会不会得到今天的幸福或者摆脱今天的不幸是你从早上刷牙开始到晚上摘隐型眼镜结束都在思考不休的永恒命题。
如何让这样的命题得到哲学的延续,是让你以及和你一样大的少男少女终日眼睛里蒙着雾脸颊上犯着牙疼表情唉声叹气悲伤莫名的罪魁祸首。
你以为长大就是邮筒的那一端,于是你在邮筒的这一端表情肃穆神色端庄地把一封精心折叠的邮件投进不着边际的投递口。
你闭上眼睛为明天许下誓言,仰起的下巴青涩未褪,右手五个手指虔诚地贴在脖子边。
你坚决地把今天的誓言当成明天幸福的预付帐款。
不折不挠。
下一站,签收。
你看你看,那都是些怎样的中华汉字阿拉泊草书。
挨挨挤挤在行行目目间,带着天然原装的牛奶醇香和龇牙咧嘴的成长伤痛,像是大捧大捧刚采摘下来的花,肆意野性,生机勃发,嗷嗷叫着堆了满坑满谷。
“一定要考上北极/青蛙大学!
“--某折得四四方方疑似来自数学本子的某页。
“我要和小丽永远在一起。
“--折得歪歪的桃心,稚拙的字迹带着力透纸背的坚硬。
“春天去京都守樱花夏天在葡萄牙看NESTA一整个秋天沉默不休在接下来的冬天嫁到马尔它。
“--啊啊,这是谁的谁的,这样恬不知耻和我抢!
…… 那样多在一双一双幼嫩细致的指尖被投递的邮件,背负着少年雄心壮志的幸福宣言从一个驿站转载到另一个驿站,推开时间的轨道在和你并行的空间里慢慢爬行。
风尘仆仆的投递岁月里,有的被粗心地遗失,喂了路边的黑白色流浪猫或者黄毛打架狗;有的因为地址不详哭泣着踏上回程的马车从此音信杳杳人海茫茫;更多更多,带着右边眉毛上一个硕大的“查无此人“的圆脑袋印章,孤单地东倒西歪在长满樱草的台阶下橡木小屋的房顶上甚至孝忠东路的垃圾筒里。
时光荏苒天灾人祸固然是罪恶的黑手,而即使逃脱过这些,也难保不会遇上一些原址被拆建以至于包子店一夜之间变成了国道X0X的乌龙事T_T 从前从前。
只有很少很少运气很好很好的一小一小部分能平安抵达预定彼端,千辛万苦或者顺顺利利落入一双一双如今变得修长变得坚强的指掌之间像上帝在耳边敲响马太福音。
亲爱的,你终于来了,我已经等待了,很久很久。
这自然是一种幸运,就像银河里亿亿万万年的流星划开了天际直直地扑向地球,亿亿万万个人里偏偏砸中了一个你。
孟克柔藏在游泳池的观众席下面,短短头发盖不住眼睑,低着头躲过值班老师晃来晃去的手电光。
张世豪。
天蝎座。
游泳队。
吉他社。
她没有找到试图告白而拉她来壮胆的好友,于是要忍受身边那个男生一脸的自以为是和奇怪的自我介绍。
张世豪。
天蝎座。
游泳队。
吉他社。
古老的三字经低下了羞红的脸看他们懵懂双眼震翅欲飞,青春带着深蓝的忧郁底色把故事翻到全新的章弦。
生活不再是简单明亮的小提琴小喇叭吹奏太阳当空照老虎跑得快,也许在红灯闪过绿灯亮起抬腿过斑马线的那一瞬间青春越过了换日线,大提琴吉他口哨单簧管齐齐响起从此生活变成了维也纳的后花园。
误会是怎样越来越深。
她帮好友给他送情书,浑然不知落款写的是她的名字。
他看完后得意地咕咕笑活脱脱是一只羽毛未丰的小公鸡。
信被他的朋友恶作剧地贴在校门口的地上。
校园广播同时喊了他们的名字。
两个人同时从两边的楼梯跑下来。
她气急败坏地手挖脚踹,他则从先前小心的得意与尴尬变成没心没肺的跟着闹。
正午的阳光有带着伤痕的苍黄,他们身后走廊栏杆上男生女生一圈一圈,在画面里模糊淡化成蓝蓝白白的浅色影子,摇摇晃晃。
正值青春,却竟荒凉。
他跟她在放学后的马路上飙车,赢了之后得意洋洋,却看见她带着毫无表情的表情离开。
她一直一直,都像一个男孩那样硬朗坚强。
他跟着她回家,在她妈妈的铺子买云吞。
被告戒要多吃青菜。
他一只脚踩着单车一只脚拖在地上摇晃着从她窗下过去,对着空气大声叫:我走了。
她知道我知道地藏菩萨也知道。
她和好友的关系开始变得尴尬。
她的桌子被人写了大大的脏话。
长发披肩的女孩在她走进教室的一刻端着书回身去向别人请教英语题。
她想起和好友在一起的日子。
女孩偷拍他的照片放大剪好让她当成面具戴上,闭上眼睛把脑袋靠在她的肩膀抱着她轻轻旋转。
我们看见的是一张脸和一张面具都很幸福。
而今她去她家楼下,喊一个不会答应的名字拍一扇不愿再开的门。
阴错阳差。
她跑到篮球社楼梯转角处的墙壁,一遍一遍地刻字。
脸上是毫无表情的表情。
不点破。
也不说。
她开始和他约会。
我看见她负气与茫然的脸。
疑惑自己的被爱,因为一开始她的方向就错了——表面上是两个人世界的开始,其实从头只至尾她也许就笃定了一切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战争,他是镜子。
而他是那样有趣的男孩,小牛犊一样地灌完一整瓶矿泉水只为把来得及把瓶子丢进收瓶人的袋子里。
要和他接吻,心中存着微妙的“如果X不等与于Y那么X一定等于Z”这样早在小学时候就已被数学老师划红叉叉的悖论。
这样的结局终于也微妙莫名。
和好友的心结像夏威夷烈阳下的小冰山,时机成熟地融化殆尽。
她坚定地保证不曾喜欢他。
她看见对方舒展的眉目,脸上是温柔而迷惑的表情。
如春风过境细雨将至。
少年心事最难说破说透。
这样一盘复杂难解的青春棋局在导演手中居然经纬分明。
宛若一花一叶一世界。
不点破。
也不说。
我只想一切到此为止。
结局究竟怎样我们不点破也不说。
我绝对不会告诉你,她在篮球社楼梯转角处的墙壁上一遍一遍刻下的是“我是女生,我喜欢男生“这样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话。
多喜欢她短短的头发和干净利落的校服裙,我和同学争执她天真与成熟完美交织的复杂气质是绝对胜过长发飘飘的空洞美丽并且最终让对方心服口服,我看着她从茫然到执着从找不到方向到决定从原地开始的眼神心里又疼痛又骄傲。
而她没有表情的表情成为了那一段隐晦成长岁月的最佳配角。
我们再也找不更好的注脚,去解释去逆着河流追朔那已渐行渐远的年纪。
我的17岁。
留在1999年的像框里,长着一双张狂的眼睛。
“张世豪,我总觉得你的背后,有一扇蓝色的大门,你站在口……“她吻了谁的脸,经历注定疼痛而尖锐的蜕变,那蜕变过后她要变成青虫变成蝴蝶。
“如果明你天发现……你一定要先告诉我哦。
“他仍然是楞头青的模样,踩着单车,衣角在顺风里寂寞飞行。
可是17岁的脸上分明有一片被什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席卷过后留下的足迹,如雨打过后的痘痘坑。
这是为明天投递下的誓言。
期待有一天幸福的突如其来和顺其自然。
“张世豪到此一游“。
在被刻得七零八落的墙上,这七个字一个一个张大像小公鸡咕咕叫的嘴巴--实在是字如其人。
希特勒集中营地狱天堂随堂考月考小考大考期末考模拟考早自习晚自习大礼拜小礼拜寒假暑假班花校草晨会校服集训批评检讨脸红脖子粗。
成长到此一游。
“……我似乎看到多年以后,你站在一扇蓝色的大门前,下午三点的阳光,你仍有几颗青春痘。
你笑着,我跑向你问你好不好,你点点头。
三年、五年以后,甚至更久更久以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
是体育老师?
还是我妈?
虽然,我闭着眼睛也看不见自己,但是,我却可以看见你。
”午后明媚的阳光,两辆自行车在干净明亮的街头追逐穿行,花衬衫的男生和白衬衫的女生,怀着各自的秘密,略带忧郁而又微笑地憧憬着未来……十七岁的阳光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世界变成了色彩斑斓的涂鸦,我回到了人生最美好的年纪。
那时我开始学着思考,那时我开始经历沉重,那时我很勇敢,那时我很羞涩,那时天是灰的而心是蓝的,那时生活是黑白的而精神是彩色的。
于是,在青春的名义下,我们坐在树荫里甜蜜的幻想未来,甜蜜中略带点欲说还休的羞涩,yy都来得那么纯真可爱;街头上自行车的悄然追逐,偷偷瞄上几眼又装作毫不在意;夜晚游泳池边上的偷窥,满眼湛蓝的池水,耳边心上人击水的声音,就这样让人心醉;即使没有音乐,你一脚我一脚,擦拭地板的惩罚也可以变成舞蹈;墙上写满的心情和秘密,既是一种宣泄也是一种冀望吧。
青春让我可以双眼直率地盯着你,固执地一次又一次追问“为什么为什么”;可以疯狂的收集某人的物品,又在一个午后将其统统抛弃,然后却仍在比赛中为他大声呐喊;可以一遍一遍地抄写某人的名字,因为“只要墨水写干了,他就会喜欢上我”……甚至于“也许只要我和一个男生接吻,我就不是同性恋了”。
男生爱女生,女生爱女生,两个吻,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主角,相同的是青春的冲动与对未来的迷惘。
那是一种带着希冀的美好的迷惘,就如同你走在干净的街上,午后三点温暖的阳光,让你忘了自己想要做些什么。
“就是这样活过来的好希望赶快看到那一天哦”曾经的我们,也好像孟克柔一样,等待着某一个似乎不可捉摸的日子,上学盼着放假,放假盼着上学,初中盼到高中,高中盼到大学……义无反顾的往前走着。
蓝色大门是什么呢?
或许是一个灯塔,或许是一个路牌。
所有人都曾经梦想过它,希望打开这扇蓝色的大门,期待着这一天能够早点到来。
不知道怎样,闭上眼,再睁开,就这样走过来了。
一年、三年、五年……蓦然回首,我们早已走过这扇蓝色大门,而远处温暖的阳光下,总有一个男生/女生站在大门前,微笑着向我们招手,此时的我们该是怎样一种感受呢?
我们微笑,是因为曾经的憧憬与幻想;我们感伤,因为时光既然已经走过,就不会再回来;我们释然,因为青春本就该如此的自在与简单……当林月珍哽咽着在写满张士豪的本子上写下木村拓哉;当张士豪在墙上写下“I was here”;当孟克柔走后空无一人的教室中微风吹拂泛黄的书页,我知道,他们正在走进属于他们自己的蓝色大门。
尽管他们对此一无所知,也许三年后,也许五年后,也许更久更久以后,他们仍然会想起这个蓝色夏天的。
我闭上眼,那个一头短发的女生安静地站在海滩上,干净又坚强的脸庞上挂着淡淡的微笑,从她清澈的眼睛中,我似乎看到了那一扇熟悉的蓝色的大门……PS: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杭州迎来了她今年第一场大雪,也是我生命中第一场雪。
我自由自在地走在雪地上,微笑、旋转,幸福得想哭。
我想,也许,无论是蓝色的夏天,还是白色的冬天,无论是午后温暖的阳光,还是午夜纷飞的大雪,青春依然在继续……我可能已经走进了属于自己的蓝色大门,也可能还没有,谁知道呢,往前走就好了嘛“Accidently Kelly streetI never thought lifeCould be so sweet”2004.12.27
我看完了。
要是十年前看完该多好。
可是十年前还没有这只片子,十年前我还是盆浆糊。
十年前跟他们同年,他们用了十年,仍离大红大紫很远很远,似乎从阳光下举着花衬衫冲进了墙角。
我用了十年把波澜壮阔的未来过的静水无波。
我想像着有一天,当我看完一只这样的电影走上路口,盯着女孩子光滑如脂的脸看的时候,她走过来说:叔叔,给俺指个路行不?
人世间的大悲哀莫过于此。
我们有时间去爱的时候没有性趣,性趣满满以后没有勇气,鼓足勇气以后没有回答,回答到来时没有机会,机会来临了不懂方法,方法掌握了对象剩下一个,对象成了妻子渐渐没有了爱情,当爱情重新来临的时候,没有时间了。
蓝色大门其实只开在懵懂的最初,向左转是流沙地,向右转是修罗场,退而入电影院,是个唯一能悼念一个半小时的地方。
如果我是女生,大概也会喜欢干净漂亮的同性。
那些胡子拉碴的粗线条生物怎么可能以身相许?
愿天下LALA终成眷属,愿天下所有大叔好自为之……
当初恋升华成青春的经历时,往往内涵也就丰富了,影片很干净的剧情,少量的语言,但意蕴却绵长,从片中想到自己,因而产生共鸣,那时候,是多么的单纯,却还揣着小烦恼。
台北的街景让人暖心。
市民风俗、小资情调,在这个大环境下演绎一些青春的小事,无关风雨,只与蓝色大门有关,友谊、爱情、依恋,在青春年华中,我们留下什么,便会成为什么样的大人。
有时候,在那一刹那便长大了,懂得保护自己,不去伤害别人,知道负起责任,不会为小事闹心,虽然变得更加现实,但也免去了“无用”的烦恼。
偶尔安静下来,也是会渴望,有那么一个人,站在蓝色大门前等着自己,共同回忆着年少,携手推开那扇通往“成熟”的门。
真的还在吗?
真的会有吗?
我爱香港电影,但我老是觉得,有些片种是香港的死穴,一种是青少年为主题的电影,一种是很平淡、很生活的电影。
这两类电影香港很少开拍,也拍得不好。
记忆中,日本很擅长拍这类电影、台湾也有不少。
易智言导演的《蓝色大门》,就拍出了一种香港缺失了的平淡单纯。
电影好与坏都是主观的,有趣的现像是:通常烂片总是比好片卖座,这种情况在报刊、电视剧等地方都常常出现。
与其义正词严的去批评一部电影的好与坏,我反而希望听听别人说说,你有没有因为看过一部电影,从而感受到看电影的快乐。
说到底,看电影,不论是喜剧、悲剧;好片、烂片,也可以是件赏心乐事。
《蓝色大门》是一部很可爱、舒服、易看的电影。
它大概算不上是一部很了不起的电影。
没有太大的野心,也好在没有太大的野心。
有些闷艺台湾片往往装作淡淡然,其实野心大得有点令人不耐烦。
导演说他在康城和多伦多影展不断被问道:“你为什么想拍这部电影?
”言下之意是“你没有更重要题材可拍吗?
”但导演还是拍了他认为重要的那个夏天,这点我觉得最难得。
在台湾电影工业那种与票房背着走的畸形趋势下,这种放下身段为观众说一个简单故事的勇气实在值得欣赏。
如果你对生命不挑剔,虽然老了但也曾经很单纯的喜欢过一个人,没有忘记自己也曾经年青过,《蓝色大门》会是一部很愉快的电影。
一部可以令人感受到看电影的愉快感觉的电影。
至少,香港很难拍得出这种格调的片子。
《蓝色大门》里写了一段女同性恋的焦虑和矛盾,女主角孟克柔为她所爱的林月珍认识了张士豪,孟克柔要张士豪告诉她一个秘密,来交换她“爱女生”的秘密。
看到这场戏时真有点泄气,心想:“还是要利用同性恋矛盾来增加戏剧性吗?
”还好是导演在这方面做的文章也算是平常心,没有“野心”去拍一部扬威电影节的同志话题电影,你还可以简单地去阅读一个简单的“我爱你、你爱他、他爱我”的“俗套”故事。
正如我不迷恋王家卫的电影但喜欢他的《春光乍泄》,你可以把哥哥与梁朝伟看成一对普通的怨偶的拉拉扯扯。
这样去看待同性恋不是更少一点歧异眼光吗?
教我哲学的老师说过,你凭什么去肯定十年苦恋比五年苦恋要苦?
个人感受作量化比较实在荒谬。
整天高声叫喊同志爱得比常人苦,其实也一样的无聊。
是不是香港人没有纯朴的青春、没有淡淡的记忆,所以没有自己的《蓝色大门》?
我不想认真去考究,我只想找几个香港朋友,漫无目的地集体记忆和创作一下我们地道的初恋故事。
飚泪看完《蓝色大门》。
我一动不动,就想这么苟延残喘的再在胶片上余留的一些青春的余温里待着。
一并祭奠那些在青春的岁月里酸涩绽放的花朵儿。
其实故事的背景很简单,三个孩子,在导演所构筑的一个成年人暂时缺席的世界里,悲着他们的悲,笑着他们的笑。
一边抹眼泪一边打算要写点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想象力已经不够用了,一定要列出一些关键词,才可以勉强涂鸦的纪录下什么。
我很伤心,原来,我离那扇蓝色大门已经越来越远了。。。。。。
关于“蓝色大门”。。。。。。。
在影片中,蓝色大门的概念在片尾孟克柔平调的那段话中被带出。
——“于是我似乎看到多年后,你站在一扇蓝色的大门前,下午三点的阳光,你仍然有几颗青春痘,你笑着,我跑向你,问你好不好。
你点点头。
”这本是一部关于成长中的琐碎而甜蜜的烦恼的电影。
它不用很多花招或者噱头,仅仅用简单干净的背景,光芒万丈的微笑和这样一些寥寥落落的文字,就已经把我完全打败。
首先——蓝色大门对少年来说是一扇通往成长的大门,是一道隔绝成年世界和少年世界的门。
那道门不远不近。
你无论是不是愿意,却都要慢慢逼近那道门,然后走过它,进入成年人的世界。
在这个层面上,导演在电影中所构筑的世界是一个几乎蓝色大门以内的世界,所有的成年人几乎缺席,在这样的世界中,三个孩子的原本只有考试,升学,运动,素色制服,饭盒,沙滩,清碧的蓝天的世界,因为三个人感情上的相遇,于是使那段记忆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丝颤音。
其次——蓝色大门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一道已经走过,而且不可能第二遍走过的青春的门。
在影片中,其实不是完全没有成年人的角色的。
唯一的两个被模糊化的成年人,一个是体育老师,一个是孟克柔的妈妈。
在片尾的孟克柔的独白中,她说——“三年,五年,或是更久远久远以后,我们会成为什么样子的大人呢?
是体育老师?
还是我妈呢?
”其实,今天的体育老师可能曾经是当年的张士豪,今天的孟克柔的妈妈也曾经是当年的孟克柔或者杜月珍。
他们在那些青春的日子里撒欢儿,烦恼,心慌,蜕变,成长,和今天的那三个小家伙一样。
但是他们跨过了那道蓝色大门,于是,他们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履行成年人的义务和责任。
获得成长,丧失青春的所有好的与不好的东西。
在这里,导演设置了一道大门所隔绝的两个世界的人的互相探索。
少年想探知大人的世界,比如,孟克柔很平淡的问妈妈:爸爸走的那些年,你是怎么过的。
而大人也同样渴望探知少年的世界,比如,孟克柔妈妈很隐晦的问孟克柔:你是不是失恋了。
这里出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对峙,两个世界的互相打探和观望,没有得到的和已经失去的。
同样珍贵。
最后——蓝色大门对于孟克柔又标志着她关于爱的标准定义。
这部电影很多时候被归类为同性恋题材的影片,我决定看到一次就吐一次口水。
孟克柔一直喜欢着杜月珍,她拒绝张士豪的表白,一方面因为她不能因此而伤害喜欢着张士豪的杜月珍,另一方面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以喜欢男生。
于是在爱的定义上,孟克柔是游移并模糊的。
蓝色大门更象征着一个成年人的道德背景下的关于爱的标准定义。
孟克柔知道这个标准定义,并且试图纠正。
影片在最后也没有揭示孟克柔最后的纠正有怎样的结果,但是,她努力接近着这个标准定义。
关于三个少年角色。。。。。。。
影片中的三个少年人物都自我认可自己身为蓝色大门内的人的身分,他们渴望成长,又惧怕成长,三个人都如此,但是个别又有不同。
孟克柔是一朵倔强开放的略有些潮湿阴暗的花朵,也娇艳,但是沉默着,她对爱以及长大的理解在这三个人中最深刻;杜月珍更像一个没有心事的孩子,她的一点可爱的小心机和她对爱一个人的迷糊定义让这个角色悬浮在第一人称以外,始终作为故事发展的背景材料;张士豪这个角色我最喜欢,他身上那些少年的勇敢和阳光,在那个夏日的午后配着那件棉织的花衬衫,自行车,碧澄的天空,和一个回头的灿烂笑容把有关青春的所有定义定格在那一刻。
对待各自不同的成长道路上面临的障碍,他们倔强而单纯的表达着悸动与挣扎。
他们站在大门的这一边不安的张望大门的另一边。
三个角色中孟克柔的角色是心理层次最丰富的一个。
她喜欢杜月珍,也喜欢张士豪,她的境地是选择谁都不符合自己与别人的要求。
选择张士豪?
杜月珍会伤心。
选择杜月珍?
自己又明明喜欢张士豪,而且,她不可以喜欢女生。
我喜欢出演孟克柔的桂纶美,没有一眼瞄准的美丽,但是她嘴角淡淡的微笑和眼神里透出来的倔强,让人过目难忘。
影片的结尾其实是开放式的,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只是在孟克柔的那段话中关于三个人在蓝色大门重逢的约定,和最后出现孟克柔在画板上歪歪扭扭的写着:“我是女生,我爱男生”的镜头。
他们还会在成长的荆棘中相遇么?
孟克柔会喜欢男生还是女生?
张士豪是不是还会一脸流光溢彩的微笑?
杜月珍是不是还很可爱的爱谁就收集谁喝过的可乐瓶?
我们不敢想,答案太多了。
青春以及一些有关青春的小道具。。。。。。
不记得是谁用过的比喻,说是人生的河流中,有一个渡口,就算你离他远去,可是你却总想不断靠近它,这个渡口就叫做——青春。
这个渡口从来不动,移动的是我们。
我们无可奈何离这个渡口越来越远。
所以,青春永远不老,老的只是我们。
青春甜如蜜,吾愿常采撷。
青春醇如酒,吾愿醉不醒。
——这是泰戈尔的青春。
青春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是由穿着高统靴和化妆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个舞台。
他们在舞台上做作地说着他们记熟的话,说着他们狂热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话。
——这是米兰昆德拉的青春。
如果,你十七岁,你想的只是能不能上大学,不再是处男,尿尿可以一直线的话,你该是多么幸福的小朋友啊。
——这是孟克柔定义的青春。
好似无暇的美玉,一晃就可以照见惨绿少年的眉眼。
在影片中出现了一些有关青春的小道具。
开头的时候喜欢张士豪的杜月珍不厌其烦的收集张士豪的小物件:篮球——上面好像还有张士豪和人赛球时的硝烟味;周记本——张士豪的字——写的好丑哦;原子笔——张士豪的,如果把这杆笔写那个人的名字写完,他就会喜欢我;。。。。。。
开头的时候,张士豪蹬着自行车穿着蓝色的花衬衣在屏幕上惊艳的闪过。
那件随风飘曳的蓝色花衬衣,于是深深的叫我着迷。
一些我喜欢的场面。。。。。。
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很得当,我一般很怕看拖沓的电影。
特别是为了一个小高潮的煽情不得不堆积大量的镜头在情绪的铺排上,再怎么用催泪的音乐,演员再怎么歇斯底里,我都会按快进的。
我也很恶心导演把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场景拍的过于省胶片——但是,在导演都把电影往2个半小时,3个小时拍的大背景下,这些情况一般不多见。
这部电影我就觉得不错。
不拖沓不粗略。
一些场景我很喜欢。
杜月珍和戴着张士豪头像的孟克柔在自己的小房间里跳着舞。
那么快乐。
可是你却可以看到孟克柔的表情却很不搭调的有些冰冷。
这为后面揭示,孟克柔喜欢杜月珍做了铺垫。
在游泳池孟克柔和张士豪的一张遭遇战,张士豪虎头虎脑的有点得意的问:根本就没有杜月珍吧,是不是你喜欢我?
当时张士豪微微眯着的眼睛,咧着的嘴角和得意的坏笑,真的是太可爱了!
说到这里,我想提下,那些青春期的偏执,就好像上面那个镜头里,张士豪不断重复着那句话,一遍又一遍的。
电影的前半部分,张士豪一看到孟克柔就机械性的做自我介绍:喂,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
孟克柔为了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喜欢男生而不断重复那句话:你想不想吻我?
张士豪在知道杜月珍确实存在后,赌气的冲着孟克柔一遍又一遍叫着:你到底什么意思啊!
这些重复不但不叫人觉得台词苍白,反而妙趣横生。
尤其是张士豪的那句:“喂,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
”可爱的天崩地裂。
孟克柔和张士豪有很多戏的背景是在充溢着车流的马路上,两个单纯的孩子,骑着自行车,一前一后赌气似的比着快慢。
背景的车流被符号化了,在一个街口过去,他们都被那背景的符号化的车流所湮没,这里的象征意味是,他们终于要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融入成年人的世界,符合成年人的标准,遵守成年人的规则。
在湮没的那一瞬,两个人互相看着。
谁都不说话。
虽然我闭着眼睛,也看不见自己,但是我却可以看见你。。。。。。。
这是孟克柔最后说的话,她闭着眼睛,看不见自己,因为她需要在走近蓝色大门的时候对自我重新定义。
其实不仅是孟克柔,张士豪和杜月珍。
所有需要跨过蓝色大门的孩子都要在跨过的那一瞬,自我重新定义。
蜕变。
进入新群体。
成为体育老师或者孟妈妈那样的人。
远离青春。
长大成人。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咬着手指甲飚泪看完这样一部讲述夏日午后的青春琐事的电影,叫我有点懊恼。
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跨过了那道门,连点感觉也没有的。
敲字的时候在听王菲的《催眠》。
“第一口蛋糕的滋味”这句话简直就是为这个电影量身定做的。
第一口蛋糕的滋味,味道怎样?
当时少年时品尝蛋糕的你才知道。
我们已经长大?
我们也正在长大。
我们也闭着眼睛,我们也看不见自己,但是我们却可以看见那些曾经和我相似成长着的人儿。
站在一扇蓝色的大门前,下午三点的阳光,几颗青春痘。。。。。。
笑着走过,身后,蓝色大门戛然紧闭,再也不对我们开放。
看了快一半的时候,以为故事应该出彩了,但最后还是失望了
拍的确实不错,不过个人对不残酷的青春片不再来电,年龄问题了吧。
可能太老的缘故,可能我越来越没有耐性
【1.5/10】刚开始的时候我说电影只有83分钟,到中间的时候我奄奄一息的说电影竟然有83分钟。情节没逻辑,转折生硬,具体事件之间的整体衔接做的稀烂。镜头跳来跳去(最后那段导演不是会拍长镜头吗?),还喜欢加无意义的空镜。人物刻画能力单薄,一个青春剧既然没有整体少男少女们的群像塑造与独属于青春的氛围,基本就是那几个主角唱独角戏。我的青春是懵懂,不是傻。真的,我上我也行。相比这部,我更愿意看大陆狗血青春片,起码撞车堕胎乐子多。
那種青澀,扭捏又彆扭,總是不斷重複同個行為,反覆的問同個問題,所有的對話都很日常,好像電影中的一切確實就在身邊發生,在鏡頭前沒有刻意的修飾強迫對話,沒有獨白,只可自己意會
钢琴曲不错,青春故事,不过无聊。
张士豪好像一个复读机啊,多年以后,回忆青春的悸动就像那一瞬间的眼红,极尽掩饰,故作轻松。
“好不甘心哦,夏天都快过完了,好像什么事都还没有做。” “对啊,什么事都没有做,每天就这样跑来跑去。”
啊?这有什么好看的啊,导演编剧眼中的高中生就是这样的么,对活动好无聊= ='''看的满脸黑线的感觉啊,还好陈柏霖还可以,但也超级痴呆的感觉,哎呀买呀我的神啊,豆瓣都这么文艺小清新么= =''''PS.对了,还有就是受不了他们的港台腔啊,你看准了拉!好不好嘛~
越发感觉:一段感情,没有表白出来,就很难有好的结局!然而很多感情就是在复杂情况下变得难以启齿!唉!关键的是“勇气”?还是“用情有多深”?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 意外看得痛哭流涕!-2013.08.01 —— 简单,纯粹,平凡,有趣……这是他们真实的青春,里面也有我太多的回忆。-2014.04.05
同性和异性恋交织的主题,感觉却只止于混沌朦胧。好一份举重若轻。
这个 冬天 即将过去 我们好像什么都没有做 之前 总是把假期计划的很充实 但是 什么成绩都没取得。你说 一年 三年 五年 以后 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年少时的青涩 慢慢退去 我们越来越现实 还是 这个世界本来就要现实这个电影 让我想到了 我的 高中 想到你们 当年 纯洁的爱着
发现张士豪的台词是带有重复性的,不得到答案就不会认输,性格有点执拗的男孩子。而孟克柔是自己都不清楚答案的女孩子。这片子好青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而这个世界不是所有人都像张士豪一样充满勇气。
青春也许就是这样吧,不经意的一眼也还是能够望见人群中的他,总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长和遇见美好。愿所有的你都能在最美的年华遇见最美的她。
80/100 无关性取向,就是很精准的捕捉到了青涩年华时面对爱情来了的种种。“夏天都要过去,可什么都还没做,好气哦。”就是我今天的真实感受。
勉为其难的看完。。。。。
可能是太久了吧,感覺並沒有別人說的那麼好。最近突然迷上陳柏霖,好像,跟以前的都不是一個型。
有点儿不知所云
电影所阐述的青春期的懵懂和清纯以及每个人成长回忆里的蓝色大门都不错。。就是表达方式太台逼了,闷骚,装逼。。
8.5/10 我想品尝恋爱的味道,所以我尝试了和张士豪拉手,约会,接吻,但我依然无法爱那个男生,我爱的是月珍,即使她让我背黑锅,不再理我,我也依然喜欢她。好温柔好青涩的校园爱情电影,整部片子里有少年少女情窦初开的味道,有台北道路上机车的味道,有你我骑车追赶以及校园里夏天燥热的青春气息,大量的空镜 微距 对白都让人有梦回国中的错觉,短发的孟克柔很青涩,会游泳的张士豪还不错。当笔记本上的墨水变干,当蓝色的大门若隐若现,当墙上的涂鸦剥落,我们也要和青春说再见,但在那个下午三点的遥远午后,当风把你的花衬衫吹远,当我们骑车追逐,当我们想着三五年后时,我想,至少那一刻,我们就是最美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