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部几乎融合了所有观众能想到的各种类型的家庭悲剧、众多大牌影星加盟的电影,上映后广受好评,获得了奥斯卡、金球奖等将近20多个奖项提名,可谓叫好又叫座。
这部电影就是《八月:奥色治郡》,改编自美国著名剧作家崔西·莱茨的同名戏剧作品,戏剧版被媒体誉为“21世纪美国第一部伟大剧作”,几乎囊括了从普利策奖到托尼奖等重要奖项,是21世纪获奖最多的戏剧。
《八月:奥色治郡》是一部以家庭为主题的电影,众多人物相继登场,暗藏的情绪和矛盾未经太多铺垫就涌现出来,充分展现了当代美国家庭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困境。
121分钟的片长保留了戏剧版的精华,也做了一些巧妙的改动,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改编范本。
本文将以《八月:奥色治郡》作为切入口,前两部分拆解这部电影的结构和思想内涵,后两部分解析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群像电影和戏剧改编电影的成败原因。
炙热、荒原、冷漠,隐藏在影像背后的三个关键词:故事发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奥色治郡的一个大家庭中,一天清晨,父亲贝弗利失踪,三个女儿和姨妈先后赶回家中,回到嗑药上瘾、神经质的母亲维奥莱特身边。
父亲自杀身亡的消息成为导火索,隐藏在平静生活表象下两代人的矛盾犹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让本就危机重重的大家庭和五个小家庭,处在崩溃的边缘。
八月——炙热的季节,焦躁、压抑的情绪。
片名中的“八月”别有深意,故事时间被定格在八月,一年中最闷热的季节,影射着一家人遭遇令人窒息的困境。
炎热的夏季催生了人们燥热的情绪,每个人都显得焦躁不安,压抑的情绪如同草原上的枯草,一点火星就足以点燃每个人的怒火。
八月的热浪又仿佛是拷问灵魂的火焰,亲情中的每一丝缝隙都会被毫无保留的照射出来,变成一道道被灼伤的伤口。
奥色治郡的荒原——精神世界的贫瘠。
奥色治郡(Osage Country)是奥克拉荷马州面积最大的城镇,典型的地广人稀,当地几乎是一望无际的荒原。
电影中多次出现荒原的镜头,看似毫无关联,实则用心良苦。
父亲贝弗利是个诗人,最喜欢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众所周知,艾略特提出了著名的“荒原理论”抨击现代人精神匮乏。
电影两次引用艾略特的诗句作为旁白,其中一句“Life is very long(人生漫长)”可以看作是整部电影的题眼。
电影以荒原开场,以荒原落幕,大女儿芭芭拉最后驾车离去,电影画面就定格在了一片荒原之中结束。
荒原象征着电影人物精神世界的贫瘠,看似辽阔壮丽,其实内里空无一物。
冷漠——贯穿全片的情绪基调。
印象最深的不是酗酒、吸毒、出轨这些戏剧冲突激烈的桥段,而是这一家人骨子里的冷漠,这群精致利己主义者没有人情味。
贝弗利和维奥莱特几乎没有交流,贝弗利在自杀前曾说:“我的妻子嗑药,我酗酒,这是我们之间的协议”。
三个女儿不同程度的从父母那里学到冷漠和算计。
大女儿芭芭拉和母亲一样强势,喜欢说教,教训别人。
小女儿凯伦回家后丝毫不关心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吸毒, 急不可耐地介绍她“完美”的未婚夫、炫耀即将到来的婚礼。
二女儿艾薇身患癌症、子宫被摘除,家中却无人关心,她说:“我不觉得我们的姐妹之情有那么深。
我们只是一群碰巧被细胞随机配对的普通人,我们之间有的只是基因的联系。
”这个看起来拥有一切的华丽家庭,毁于家庭成员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的冷漠。
反传统的情节、人物设计,冷峻展示家庭传统的崩解:《八月:奥色治郡》的主题和人物设置像极了我国的《雷雨》,尽管东西方价值观有别,但“父慈母爱、恪守道德、自我节制”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是人类社会的共识,为了表现家庭的困境,这部电影把家庭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全部摧毁,不留一丝怜悯展示在观众面前,正如鲁迅先生的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一个把摧毁别人作为快感的母亲。
大家庭里女主人维奥莱特由于患口腔癌,整日服食镇静剂上瘾,这个看起来虚弱的女人洞悉人性、说话刻薄,有相当的攻击性,她有一种特别的天赋,能够迅速地找到身边每一个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伤心和痛楚,她掌握了女儿们的秘密以此从心理上打击。
维奥莱特的变态性格来源于自身童年的不幸,她企图通过揭别人的伤疤来为自己生活的不幸复仇,摧残最亲近的人,一个也没有放过。
维奥莱特是家庭伦理电影中非常少见的“暴君”式母亲,和维系家庭情感纽带作用的传统母亲形象天差地别,她是家庭矛盾的根源。
颠覆伦理的家庭关系。
芭芭拉的丈夫比尔和学生出轨,而14岁的女儿简处于叛逆期,学会了吸毒。
艾薇厌倦了照顾父母的生活,她与表弟小查尔斯相恋,相约到纽约去开始新生活。
凯伦带回来一个离过三次婚的未婚夫史蒂夫,这个花花公子半夜去勾搭14岁的外甥女。
电影的最后,还揭晓了一个让观众惊掉下巴的谜团,小查尔斯是贝弗利和姨妈偷情的私生子,这也成为压垮五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怜、忍让、逃避,被压迫的男性角色。
男性在影片中的存在感非常弱,丈夫、父亲、儿子在两性的冲突中败下阵来, 成为了家庭中的弱者。
作为一家之长的贝弗利面对妻子的暴躁,束手无策,整天麻木的生活。
姨夫查理处处避让,他的儿子小查尔斯从小就被奚落、嘲讽,性格内向懦弱。
在女性的一步步紧逼之下,退无可退的贝弗利选择了自杀。
查理、小查尔斯、女媳比尔都选择了逃离家庭。
电影通过这些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反传统的人物设计,增强戏剧张力,完全颠覆了传统家庭观念。
结合《八月:奥色治郡》的优缺点,看群像电影的成败关键:群像电影就像影视理论中的“蒙太奇”一样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呈现出一般的特征,比如没有绝对的主角,故事线索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条线索叙事,多人物、多线程,再加上复杂的结构,构成了一般群像式影片的基本特征。
群像电影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类型分支,很多电影大师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做过很多“人物群像”的探索。
比如,黑泽明的《七武士》、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费里尼的《阿玛柯德》、吕美特的《十二怒汉》。
近年来比较成功的有波兰斯基的《杀戮》,索德伯格的商业巨制《十一罗汉》,来自意大利的票房黑马《完美陌生人》等等。
群像电影的再度兴起是电影艺术形式不断发展和内在商业逻辑等诸多原因共同造就的。
大牌演员扎堆,提高影片的宣传点和期待值。
群像电影对演员的要求较高,既能用演技“撑起戏”,还要有一定商业价值。
《八月:奥色治郡》中,有梅丽尔·斯特里普、茱莉亚·罗伯茨、伊万·麦克格雷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十余位老中青三代影星,这些大牌们既保证了影片质量,又保证了票房和影响力。
多样性、平衡性让主题表达更有优势。
相对于非群像电影,群像电影在表达主题方面更有优势,因为它可以有多个人物、多条线索共同为表达主题服务。
本片中的线索看似庞杂,其实都是为了探讨现代家庭的问题。
此外,各条线索之间的平衡和交织,决定了参演演员的戏份是几乎相同或相似的,演员们互飙演技,成为了影片的最大看点。
“去中心化”是电影艺术发展和现代审美的一次演变。
当代社会热衷于反对权威、反对主流,提倡尊重自由、人权、人性、人人平等,因此去中心化,展示事物的矛盾性、复杂性需要更多新的艺术形式。
因此,能最大限度体现这种复杂性的群像电影的产生和存在是必然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群像电影都是成功的,而成功的群像电影也有不少瑕疵,如《八月:奥色治郡》就有一些让观众诟病的地方。
最大的问题是,剧情过满、冲突过于激烈,有些“狗血”了。
和《完美陌生人》类似,把冲突聚集在一个狭小空间里,如果说家庭成员出轨、滥交等尚属于观众可以接受的范围,在影片最后揭晓姨母的儿子是父亲贝弗利乱伦产生的私生子,这个情节显得用力过猛、过犹不及。
片中人物的处境就很像一个“修罗场”,所有人都困在里面,狗血的密集程度超出合理性。
还有一个问题,由于剧情和线索间的过于平衡,容易使观众产生欣赏疲劳。
叙事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跳转,如何吸引并保持观众的持久注意力和兴趣是群像电影的一大难题,如果不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茱莉亚·罗伯茨的表演几近完美,观众很可能在电影的中段就失去了观影兴趣。
“拿来主义”并不轻松,戏剧改编电影大有讲究:自电影诞生以来,便与戏剧有着“血缘关系”,但是戏剧改编电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功者有之,如《1900:独白》改编而成的《海上钢琴师》、脱胎于音乐剧的《歌剧魅影》、由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黑泽明名作《乱》、国内的《驴得水》等等,失败的也不少,形成惨烈翻车被口诛笔伐的也大有人在,比如今年年初改编自同名经典音乐剧的《猫》。
除去成功和失败的极端例子,大部分戏剧改编电影的状态是不温不火。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话剧《雷雨》一共有4版影视剧改编作品,最有名的是1984年孙道临版的同名电影,上映后也被不少人批评为不合适改编成电影,其他三个版本看过的人寥寥无几,更谈不上成功。
《八月:奥色治郡》上映后,也被《纽约时报》批评失去了太多原剧的韵味。
可见,即便如此经典的文本,改编成电影仍有诸多困难,“拿来主义”并不轻松。
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是由于戏剧创作更强调主题的提炼和抽象,电影创作首先要完成叙事的精彩,决定了在创作阶段两者便有了不同的侧重,换句话说,更抽象化、更夸张的故事主题往往更能抓住人心,而在电影中往往会显得刻意,失去了真实感,这种理念的冲突有时几乎不可调和。
再以《雷雨》和《八月:奥色治郡》为例。
《雷雨》的严谨结构是用诸多的巧合搭建完成的,曹禺先生通过这种巧合表达了无法摆脱的宿命感。
但是这种连续不断的巧合放在在电影上,使得电影的叙事相当脆弱,降低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版《八月:奥色治郡》在这方面做得更巧妙一些,它削减了巧合和重复等戏剧中的手法,而重点在人物性格上下功夫,起码做到了自圆其说。
由戏剧改编的电影容易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即人物性格和命运走向并不是由内而外完成的,而是被剧情推动,缺失我们常说的“人物弧光”。
戏剧中人物的代表性和功能性非常强,人物性格的转变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这样的夸张放大戏剧冲突,反而可以拉近和台下观众的距离,增强情感交流。
然而在电影中有些牵强,如果人物性格转变太过突兀,就失去了观众对角色的信任。
可以说,如何做取舍决定了戏剧改编电影是否能成功的关键,要把握好这个度并不容易,这也侧面反映了经典戏剧改编成电影后成功者寥寥无几的原因所在了。
终:《八月:奥色治郡》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其深刻的主题令人深思。
作为一个优秀的群像电影和戏剧改编电影的范本,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让观众了解时代精神、观众审美不断变化过程中,电影制作理念相应的调整和进步。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SJBD补标
没看之前,我也抱着期待对这部“喜剧”片,因为我大概知道,《August》也是今年Oscar竞争主流之一,而一看演员名单则更为惊艳,我便不多说了 。
抱着这份期待,我蜷缩在被窝中,从凌晨一点多开看,望着小小屏幕的itouch,《August》一点一点地将极其难以解释的压抑与失落献给了我原本带着期待着喜剧情节的心。
抹杀一切清新欢快的色调,扑面而来的是冬日般的枯黄色和老宅的死沉,每时每刻都夹杂着极其难以解释的压抑与失落。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其不幸”,奥色治郡的这一大家,老的不安分,大的不老实,小的不听话,几乎每个人的心中都装着一壶怨恨和不安的水,只是在等待着沸腾。
人越想麻痹自己的内心,愈加痛苦,愈加想忘掉脑中的过去,记忆越会穷追不舍,因为人一旦过分关注自己,愈容易迷失掉自己。
梅婆扮演的Violet是个可怜又可恨的母亲,她是个活在过去的人,她多么渴望回到年轻的时候,在电影开场时与Beverly的疯癫对白;谈论起照片时;在秋千上,自己茫然地自白,一点点暴露出她对过往般畸形的眷恋,这也便是在得癌之后不断吃药,甚至吸毒的原因,得病不是她这么做的根源,只是她想逃避,逃避那种生活。
梅婆的演技不需被夸赞,若奥斯卡不颁给她只能说明评委们希望把影后的冠冕留给中青这两代,因为梅婆在任何一个细微表情的处理都可达到登峰造极,不得不提的便是在Julia扮演的Barbara望着远方发呆时,Violet想要逃跑,那一身黑色,头戴假发,带黑墨镜,充满病态的老寡妇想要逃离自己生活,逃离她的一切,带着累赘的身体的狂奔,那段镜头使我泪水布满眼眶,使我感触如此之深。
逃离?
逃离到哪里去呢?
这不是爱丽丝门罗的《逃离》,Violet知道自己的结局,就像最终那样,她索性撕碎这个原本就复杂不堪的家庭,让儿女们带着憎恨与绝望离开奥色治郡,永不回来,而她,则又一次回归到漫无边际的装疯卖傻的茫然中。
然而幸运的是,她有一个可以依偎的女佣。
每一个大家庭中的成员间的关系都既熟悉又陌生的。
当一些特殊事件将大家聚在一起时,就成了一个纠结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充满张力,不停的出现各种失控的局面,最终各自散去,回归到一定的距离,相互关心,或者不关心。
生活之难在一个家庭中表现的更加手足无措,生活之美也偶尔会在家庭中显得格外甜蜜。
于是我们站在自己的树下,向外看去,阳光照在树冠上,是一片美丽的森林,而看看自己脚下,只有斑驳的光芒和阴影交织。
而家人,是注定要和你走进同一颗树下,看到你的斑驳的。
你看到的美好,总是掩饰了不美好之后的美好,而你真正去过的生活确不是这样。
老太太最后说,她长大了,她能承受的住这些。
当我们老到可以承受的起生活和生命的沉重时,就可以和孩子们聊聊过去,然后安静的等待离开了。
非影评 是寻求同样面临痛苦的人整个电影其实可以浓缩成为梅姨在秋千那里给三个女儿讲述的故事期待的生活其实就像故事里面穿皮靴的男孩 距离中产生很多美而我们的家庭就像一直想买的那一双女靴通过它我们总想终于可以和男神去对话 进而期待着接下来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我们无力控制女靴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被完美的包装纸所迷惑 满心欢喜 直奔过去迫不及待地打开发现里面不过是一双男鞋 而且破旧不堪 上面还沾着泥土和狗屎痛苦夹杂失望 还能隐隐听到别人的笑声但是我们无处可逃 我们身在其中我们的选择是什么隐忍微笑像Ivy一样 但多年的忍耐带来的却是如此伤痛的结果满怀愤怒像Barbara 撕破脸皮之后也还是要回到往日的无聊对话中或是像Karen 尽力自我催眠尽力不去面对家庭里面的痛苦 躲到迈阿密的海边沙滩 但也要独自饮下生活的苦各种现实的疼痛 让人笑出来的同时也隐隐作痛特别记得梅姨在从医生那里坐车回家中途下车跑向麦田的场景那是多么的一种无奈和痛苦 最小的女儿Ivy说的我们只是“随机”的基因牵绊可是就是因为这不知是随机还是安排的牵绊我们都面临着牺牲 牺牲自我来凸显了家庭的含义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痛苦 不同年代的认知都必须用鸿沟来衡量年轻的一代渐渐成熟 渐渐看到社会生活的现实带着美好幻想破碎的痛 或变为愤怒或化作眼泪家庭作为第一港湾又首当其中成为宣泄的出口很多错误其实是自己造成的却难以企口和父母叙说像电影里面Barbara的女儿被毒品和老男人迷惑做出不雅的事情却不知如何向父母说出口 母亲的一巴掌是永远童年的伤痛就这样有隔阂的交流导致沟通的不顺父母就这样被冠以不理解什么都不懂的标签慢慢地不再是为了交流而习惯成为情绪的发泄口父母那一辈对新兴文化认知程度的有限总是抱着教育的心态 用自身经历的经验来试着提建议孩子在成熟的同时却一直在摆脱这种管教和束缚双方在拉扯中孩子渐渐长大成家了父母老了也变得没那么权威 生活中的坏习惯成了自己孩子的切入点有的是为了父母好其实也有童年时被管教压抑的宣泄所以父母又被束缚着 听着孩子的教育 尤其是在他们牺牲了一切为了这个家 忍受着他们那个年代很多不能想象的痛苦年轻一代的痛苦在他们眼里都不值得一提父母总结出来的道理看似浅显也不值一提但背后却是赤裸裸的人生经历梅姨在餐桌上说“女人不会因为年纪的增长而变得更有魅力”这句话的背后是丈夫背着自己和她的妹妹偷情的事实我们年轻一代不理解 我们也会被父母年轻时的错误伤害在每个时代面临着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的问题之后人到中年有了家庭 作为一家之主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和问题被束缚和束缚 就这样错综复杂的网 把我们囚禁在其中“Maybe I'm the one who's brokenMaybe I'm the breaker of the heartBeen so low since we've spokenIt's been lonely, baby it's been hard”——Last Mile Home, Kings of LeonP.S1.遗书里面写了什么,其实死亡只是长久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Beverly Weston不是对妻子的失望是应该对这个生活的绝望,订好保姆写好遗书还有留存下来的钱都是对妻子的牵挂,信中能写什么呢——回忆,满满地回忆和真情话语,还有嘱咐。
这是最后一次和妻子交流了,梅姨拿着相框坐在丈夫曾经的书房,泪都流在心里。
2. 小女儿真的像会嫁给卷福么,肯定会的,而且也会像梅姨所说的再回到Osage这个地方,因为她和Charles都是善良的人寻求改变过后还是会归于平静,继续侍奉留在这里的父母。
我一直有个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在缺爱的家庭里长大 渐渐地随着期望的落空一次又一次的现实打击 如何才能让他具备爱别人的能力 因为已经习惯了有隔阂空间的生活 到头来自己的下一代可能延续着父母辈的方式 因为都从来没学会贴心地爱 如何解决?
#八月:奥色治郡# 看到开头一段以为是简单的家庭伦理剧,耐着性子往下看发现越到后面包袱简直目不暇接。
根据话剧改编的一部片子,片中确实偶尔有点话剧演绎的错觉。
坦白讲梅姨的表现始终让我有点脱节,也许因为角色和真人气质反差太大,总感觉着力过猛有点怪。
可圈可点的细节处有很多,最经典的一场应该是办完葬礼众人围坐餐桌的戏码。
各大神狂飙戏,精彩绝伦。
众人内心的小九九在梅姨的癫狂中丑态窘态各异,大嘴把内心狂躁又隐忍直到爆粗动手的崩溃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这场戏开始掀起一幕幕层出不穷的小高潮,各种肮脏的丑陋的自私的狭隘的真相被陆续揭露。
电影主题从深层次讲表现了家庭氛围教育环境对下一代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家族算来共有四代人延续了负能量循环的不幸。
母亲刻薄尖酸的态度导致女儿性格敏感暴躁,姐妹之间也缺乏温情友爱,每个人都是自私冷漠的个体,也因此在婚姻感情方面各自遭遇挫折。
性格影响命运,原生家庭的影响则是先天的业力。
全片总体基调晦暗而激烈,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剧情在各种矛盾碰撞中逐渐铺展开,直到最后父亲死亡的真相细节被揭示。
人性的丑陋到达极点,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难堪。
片尾大嘴在知道真相后转身漠然开车离去,梅姨黯然神伤,场景定格在车身后,一片祥和安宁的公路。
仿佛各种爆发里顿时收了情绪,徒留唏嘘。
老父亲:“生命如此漫长”,房子犹如烤箱。
老母亲:“事实是,你不可能赢过比你年轻的女人这是生活中最不公平的事,女人越老越丑而男人越老越有魅力”。
她发现丈夫和妹妹偷情生下大侄子,以后数十年,家庭如烤箱,温水烤青蛙。
大女儿:“一种思想状态,精神上的苦难,就像蓝调”,这是她理解的家庭和家乡。
大女婿:“你是个友好,优雅,有趣,出色的女人,我爱你,但你是pain in the ass”。
他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姑娘。
二女儿:“我们只是普通人,某些人之间有点基因关系,你们都离开做自己的事,只有我一直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
她终于遇到了走进心里的人,可惜是她同父异母的大表哥。
小女儿:“我只活在当下,一旦规划,就会有不好的事发生”。
她的老男人未婚夫企图和她14岁陷入家庭危机的大麻侄女鬼混。
终于这次老爹被烤死了,这一个个也都无家可归了。
嗯,还有妹妹一家的故事,他们还在烤着呢。
老人总是贪心,不知覆水难收,大女儿明显是学到了,选择了孑然一身的远去。
老二和老三就惨了,她们的苦难才冒头。
好的,回到电影本身,渲染故事的能力是一流的,不管是谁,话语,语调,动作,神态,细节都拿捏住了。
结尾一曲肝肠断呐。
各位老戏骨飙戏的剧本,着实看着有些累。。
有评论说想《雷雨》,雷雨的基调是压抑,在压抑中爆发。
本片却是梅姨从头到底的攻击,终于把所有人都点炸了。
放到国内,就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中老年妇女+没有存在感的丈夫和离经叛道的女儿们的故事吧。
看完这个故事不会治愈,只会让我们反思,如果没有爱,为什么不早点放手,为什么要逼死所有人?
就因为自己人好欺负吗?
亦或是离婚代表人生的失败?
对于从底层奋斗起来的人来说,钱很重要,“成功”更重要?
当梅姨指责三个女儿都是失败者的时候,感觉活脱脱国内大妈的价值观啊。。
梅姨的妹夫大概是本片唯一三观正确的角色,最后他质问妻子为什么不能尊重其他人?
他珍惜38年的婚姻,但是如果她不再善待她的亲生儿子,那么就过不到39年了。
儿子是妻子犯下的不可原谅的错误,一个永远的秘密,但梅姨老早就知道了。
这俩人居然可以瞒这么久,一个通过惩罚儿子宽恕自己,一个通过嗑药来惩罚丈夫,只是为了成为婚姻的胜利者?
总觉得这不像一个崇尚自由的美国故事,更像一个俗套的国内家庭伦理剧。
也许生活本就是一个又一个俗套,所有人都为“成功”所痴狂,梅姨以为可以放下,只不过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又一次捍卫了自己的“成功”罢了,可最后能依靠的只有从祖上就“失败”的印第安保姆。
恩,所以在网上看的。
对于那个完全在看图翻译的字幕感到无奈还好可以基本听懂没有什么文笔也没什么有深度的见解,就是把想法写下来。
--以下有剧透---spoils alert--知道这个片子完全是因为小Ben,然后就觉的故事值得一看。
故事讲了一个美国中部普通家庭,无奈而绝望。
大家都有问题,但是只有母亲在这样那样破事以及嘴癌的折磨下无法再粉饰太平。
终日沉溺于药物,疯言疯语。
而这个母亲,妻子,女人的一生又是如何呢?
幼年时期活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阴影下,长大成人终于有了点钱有了一个家,三个女儿。
当然老公跟妹妹乱搞,而最被宠爱的大女儿也让他们失望没有成为作家。
她的感情应该寄托在哪里呢?
没有人。
她肯定曾经也有过希望,曾经。
当然,她也是个混蛋。
看到自己的老头子要去自杀就让他去了。
而大女儿呢?
凭什么她就要被冀望成为个什么人,她又没选择成为被宠爱的大女儿,凭什么她就要去完成父母的愿望。
她是聪明但是脾气暴躁,毛脾气赶走了她的家人。
当然可以说一下小Ben,懦弱,胆小。
不停的犯错,然后不断的道歉。
一个平庸而愚蠢的人。
从小就在无缘无故的责骂中长大,为什么呢?
因为他是私生子,而他妈妈视他为人生的耻辱。
最后喜欢上了自己的表亲。
那个女儿,她以前演阳光小美女里的那个小姑娘,算是同类型片子。
不用一一讲别人了,大家都在害人,却也是受害者。
可能这是老天爷对他们的错误的惩罚吧。
这个家庭若是真的想掩盖他们的屎事,这个妈妈就不会从一开始嗑药发疯。
电影只是跟我们讲了一个故事,顺便嘲笑我们说:“别每天为自己家里那点破事儿觉得全世界欠你几十万了,你受伤的同时肯定也在拿着刀子狠狠地扎别人呢。
你有你的不爽,那你家里剩下那几口也不会比你少。
”
I just found out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the real worldJust a lie you've got to rise above这部电影是2013年里我比较偏爱的一部,虽然画面有点粗燥、光线略显黑暗、主演缺点颜值。
Sam Shephard饰演的Beverly虽然出场很短,但是是我最爱的角色。
电影开头,人到黄昏的他是真的觉得人生太漫长了吧。
敞开大肚子,对刚请来的看护娓娓道来人生其实有点太漫长。
当他把船划到湖中央,往水里一跃之前,想到的会是什么呢?
嗜药如命身患口癌的妻子。
让自己希望落空的大女儿。
还有那个不能相认的小儿子查理。
温柔保守一直在身边的二女儿。
至于小女儿,怕是已经无暇顾及了吧。
人生真是讽刺。
死了后,也就落得连襟这样的评价:不管怎样,虽然有缺点但他是一个正直的男人。
哦,对了,还是著名的获奖诗人呢。
知道什么样的男人最最性感吗?
得了口癌的Beverly夫人告诉你,不多话的神秘男子尤其性感。
到底是什么让这个性感的挺着个大肚子的老男人觉得人生活够了?
后续就是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自私自利。
虚伪做作,炒作忽悠,堆砌梦幻、追捧主题的的好莱坞总是不断的用一些忽视生活本质的英雄主义梦幻篇去鼓吹特定的价值观,但这部电影却非常认真严肃的探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Beverly夫人,拥有可怜的童年,那些独一无二的经历,不是那几个女儿能够了解,也是我们不能感同身受的。
想当初,你们的父母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你们的母亲在家天天被家暴,你们的父亲住在车里度日,可我们都靠自己的努力活到了现在这个样子,可你们呢?
衣食无忧的整天就知道矫情,到底干成了什么?
可是啊,自己的丈夫出走,自己最挂念的是在银行的保险箱。
早就知道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妹妹有一腿,绝对不是选择了high ground而是不想和自己的老公闹翻,将就着过吧。
三个女儿。
大女儿,据说是父亲的最爱,老父亲本来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能成为一个作家。
对,这很像现在大多数人父母都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
但是这大女儿估计是受不了这样的期望和压力远走高飞了,如今自己的婚姻遇到问题。
小女儿,就是小女儿的样,虽然在外面也混了多年,也算是体味到了人生艰难,自己带来的男友和侄女乱搞后也会一边哭着一边说着一个巴掌拍不响。
这个小女儿,估计内心笃定了,天塌下来还有老大老二,父母的事是绝对轮不到她来操心的。
二女儿呢,也许是不够优秀,也许是不够坚强,一直待在父母的身边。
家里有事都会第一时间回家,回到家后还要听到老妈说大女儿才是父亲的最爱这种话。
也难怪,她会爱上小查理。
一直被忽视,没人关心的她和总被嘲笑的小查理果然同是天涯沦落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话不多,看上去柔弱的二女儿才是最坚强的人,那个得了口癌还坚称自己是最强女人的夫人才是最要去依靠别人的人。
当二女儿得知真相时,奇葩的大女儿还坚持为自己辩解殊不知有的时候责任在谁真的没那么重要。
一边跑着追二妹的车,一边叫着二妹的大姐也是需要二妹的咯。
这部片子很棒,每个角色都真实的让人恶心,让人讨厌。
他们就在你我的周围,我们一边讨厌着那样的他们,在背后对他们充满鄙夷可一转身自己也活成了他们。
人生,大概是生不由己的。
命运,或许是无能为力的。
但是人活着终究需要些什么来支撑自己。
不然的话你也可以和胖胖的趴踢飞阿姨的老公一样靠Smoking a lot of grass一样勉强度日。
别担心,这和taking pills以及drinking没什么不一样。
《八月:奥色治郡》中的梅姨太毒舌了!
她对不化妆的女儿说:“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化妆的女人是伊丽莎白•泰勒,但她化浓妆。
”说女儿:“削肩、直发、不化妆,所以你是女同吗?
”女儿让她不要直呼家中保姆“印第安人”,而叫“原住民”,她:“那我们也该叫恐龙原住民。
”说自己的姐妹:“你像在一个湿漉漉的硬纸盒里那样性感。
”女儿的未婚夫结过三次婚,她:“那你现在不是得心应手!
”她说:“我没说女人随年龄增长失去魅力……是变丑。
”说女儿们:“要是你们像我们这样努力地生活,你们早就是总统了。
”告诉女儿,她们的表哥是姨妈和她们爸爸偷情的结晶:“姑娘们必须现在就知道,否则哪天你们需要一颗肾呢。
”…………后来她得了口腔癌。
话剧改编的片张力总是十足 年度吵架大片
不是电影,过
一帮名角絮絮叨叨了两个小时,一个家庭就这样彻底分裂了。
尴尬人遇尴尬事!!!
看不下去
生活的不公从一个女人变老开始,对我来说Julia Roberts是这部戏当之无愧的女主,而且她更应该得到奖项的褒赏。凯特在《蓝色茉莉》中的崩溃还是美的,但Julia Roberts却放下了一切。
秘密太多太瞠目结舌的时候就成了撒狗血了。梅姨的演技无可挑剔。
还成。
的确非常话剧本,狭促时空里密集的矛盾引爆,略刻意了,天气的梗没能强调到最后其实也有点可惜
更想看舞台剧
难得的好剧
这才是表演!去他的什么美国bullshit!几个女人把各自的性格演绝了,即有可怜也有可恨之处,你会对她们每个人产生复杂的感情。情节有些虐,还出现了韩剧狗血剧情,但瑕不掩瑜。梅姨我服你了,你就是神
不知道说什么好
能想象话剧会好特别多!!!!!!真的,对我来说毫无吸引力,有一种看着一帮老戏骨撑戏的赶脚,无敌的是无法抗拒的类比起来贺岁片儿!
大量的台词和混乱的人物背景构建的病态家庭。
反正我看不下去,豆油们的情趣就是高!
感觉大家的演技都要溢出电影了。
个人认为这部片很装逼
看了40分钟,弃之。
大群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