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看不进去三部曲”第三部,终于看完了。
如果说《通往仙境》是一团迷雾,《圣杯骑士》是一条河流,《歌声不绝》就是散落一地的积木。
我觉得这一部差于前两部的原因在于其有了连贯的对白,有了易捕捉的情节,使其变得半抽象半具体化了,于是不再能和泰伦斯·马力克式的跳切和时空上的大幅度跳跃。
影片没了那条细细的看不见的线联结,造成了切割式的情节。
再就是对配乐的滥用。
这一切加在一起马力克用再美丽的摄影都弥补不了。
电影的主题已经囊括了的音乐、爱情、背叛、性和欲望,还有一点宗教,后来又混杂了家庭和亲情实在是饱和了。
鲁妮·玛拉、娜塔莉·波特曼和凯特·布兰切特几位姐姐的颜真能打啊,尤其是鲁妮·玛拉,里面好多镜头都畸变成那样了,竟然还那么好看。
最后就是我觉得我找到了一种实验性的观赏马力克这种电影的方式,就是在屏幕前,他晃悠我也跟着晃悠,他漫步我也跟着漫步,配合他的手持更加有沉浸感。
谢谢所有反对者的教导,但你们到底是多自大才会认为所有的不喜欢都是因为不懂?
一部讲爱情、性与背叛的电影,出演的都是大明星:
鲁妮·玛拉、瑞恩·高斯林、迈克尔·法斯宾德、娜塔莉·波特曼、凯特·布兰切特、霍利·亨特(3个奥斯卡得主,3个曾获奥斯卡提名),再加上音乐人 Patti Smith、Iggy Pop、Florence and the Machine 的客串)听到以上这些,有些人就能立刻高潮吧?
《歌声不绝》这个片在2011年就有了豆瓣条目,此后的几年里,不断有人为它盲评五星。
今年,2017年,它终于上映了。
没料到是个大坑!
先顺一遍故事线吧,相信很多人都看不懂。
(为了方便理解就用演员名叙述了。
)法斯宾德是一个成功的音乐人,有钱、有名。
鲁妮是个做兼职过活的地下音乐人,喜欢性,认为只要付出代价,法斯宾德就可能在事业上帮到她。
在法斯宾德举办的一个派对上,她认识了高斯林,两人随后搞在了一起。
高斯林问鲁妮“你应该有男朋友吧?
不过,你撒谎也没关系,我不在意。
” 鲁妮就真的说了谎。
与此同时,她与法斯宾德继续交往着。
法斯宾德忽悠高斯林与他合作专辑,但专辑出来后,他在作品上只署了自己的名字。
两人大吵一架。
法斯宾德嗑药,且是性瘾者,平时会叫各种性工作者到府服务,甚至3P,会让两个女人演同性戏码给他看。
鲁妮也曾经满足过他3P的需求,对手的女人是娜塔莉。
娜塔莉是法斯宾德从餐厅泡来的老婆。
后来娜塔莉因为丈夫法斯宾德玩得太开,承受不住,自杀了。
鲁妮离开法斯宾德后,
跟高斯林坦白了与法斯宾德的事(只说了一部分,她说她跟法斯宾德出轨了,一次)。
高斯林无法接受,两人因此分了手。
接下来,鲁妮和熟女亨特交往了一段,然后又回去与法斯宾德继续纠缠了。
高斯林则认识了熟女布兰切特,不以结婚为目的地谈着恋爱。
尽管鲁妮和高斯林都有各自的交往对象,他们却依然忘不了对方。
因为高斯林的父亲重病,他决定放弃音乐梦想,回老家做钻油工人,照顾父亲。
鲁妮最终追随了他。
故事顺下来后,感觉有这么好的摄影,和全明星演出团队,如果好好筹备,应该会出来个挺有意思的作品。
可惜,导演不这么想。
除了故事线不明这种显而易见的事,看的时候特别困惑:为什么鲁妮每次出现都会换个发型;为什么在每一个场景里发生的事情那么少;为什么剪辑如此地没有逻辑……看之前,以为音乐节+性爱瘾的设置至少会让我看到类似《九歌》(9 Songs)那样一段摇滚演出、一段滚床单的片。
现在,我想到的更多的是王家卫。
东施效颦版王家卫。
我猜,这部片子拍摄时没有剧本,并且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剪辑过程。
查资料后,发现我的直觉是对的。
据说这片子是和导演的《圣杯骑士》一起拍的(演员有重合、省档期)。
在2年里,拖拖拉拉地拍了40天。
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很长,从早拍到晚,中午休息只有30分钟。
甚至在外景地之间移动时,也会拍演员在车里的镜头,只怕万一有有趣的镜头可以用得上。
给人的感觉是:只要能抓到明星就尽可能多地拍素材;再把素材拼一拼,看最后能不能成个东西。
《圆桌派》170526期活脱脱插科打诨的“当代艺术”风格。
“扩展思维想象空间、挑战常态的空间定律,带给观者无限可能性的脑力激荡”,导演应该是这么期待的吧?
这样的拍摄风格让我想到“拼贴艺术”,导演仿佛试图用细碎的影像片段升华出影像外新的意义。
“拼贴艺术”的确不一定在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或者发展方向,而是在重新组合的过程中积累灵感,在拼贴中打开脑洞,然后深入主题。
客串的Patti Smith且不说电影这个艺术形式所花费的成本适不适合这么搞,关键问题在:不管创作过程如何,拼贴是需要逻辑的,很难凭着艺术修养的积累,靠长时间剪辑试出来……那叫傲慢,叫碰瓷儿。
导演说,第一版剪出来有8个小时。
是的,因为他之前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没有骨架,导演即使把攒下的这些素材捏起来,一撒手它们就散了。
我尝试从电影里解谜,看到墙上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像。
大概猜到导演在臆想的艺术追求是什么:制造音乐性、通感、朦胧轻灵弥漫,用广角镜头将日常事物变形成象征物。
但抱歉,他没做到。
似是而非的结果是:什么都不是。
当然《歌声不绝》中的几段完全可以当作艺术展里那些挂着帘的昏暗房间里放的小片儿看,所谓“影像艺术”。
幸好电影界还没有艺术圈那样的时间轴:古典艺术-当代艺术。
如果拙劣的当代艺术般的电影代表未来电影的唯一活路,那就惨了。
举个例子来说,自诩“厨艺大师”,把厨房里所有的剩菜堆在案台上,试了几个小时怎么做,然后给你端上来;和”分子料理“厨师把他几个月的研究成果,比如长的像冰淇淋的牛肉端上来,还是不一样的。
尽管都难吃。
后者至少让你感觉自己被尊重了,可能吃完你还会琢磨,嗯……不好吃,但可能是我不懂吧。
而吃了胡乱对付的剩菜拼盘,你可能会生气吧?
尤其是在还花钱买了电影票,并付出了几年的期待的时候。
《歌声不绝》在美国洛杉矶首映时,15个人中途离场。
电影结束时,观众席里有个女人喊“耶”(因为闷了太久,好不容易结束了),大家都笑了(有同感,但不敢表达)。
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冒“自己是傻逼”的风险。
我去看了看豆瓣、IMDB、烂番茄的评分。
目前为止,这三大网站的评分分别是:5.8、6.2,和5.5(满分都是10分)也算放心自己不是一个人。
至少不像批评《异形:契约》(Alien: Covenant)那样,那么容易受人攻击。
“吵架”也很累的。
即使一个片还没上映,也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中预测它的衰。
线索包括:1 剧本难产《摆渡人》剧本改了118遍;2 后期漫长没有逻辑所以难剪;太多洞要补;补了洞还是感觉发行后难以盈利,所以在想招儿看怎么卖;3 有景甜:禁不住想开这个玩笑
在作品里注入哲学思考,很多导演都做过了。
《歌声不绝》(Song to Song)的片名来自于鲁妮的一句台词:“We thought we could just roll and tumble, live from song to song, kiss to kiss. ” 潜台词是:然后一切稍纵即逝,我也在这样的漂泊中迷失了自我。
关键是,导演想讲的太多,等于什么都没讲。
(或者,以为自己可以意义深刻,其实都是平庸的陈词滥调。
)听着这部片子里的各路角色不停地念“我要自由”、“我不知道自己是谁”,真的会生理反感到想吐。
按说导演泰伦斯·马力克年纪也不小了,怎么还跟青春期似的强说愁?
或者是属于像祥林嫂般,年长者的唠叨?
总之,真的配不上他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哲学系这么响当当的学习经历。
这点儿“破事儿”,法国演员伊丽莎白·于佩尔接受采访时几句就说完了:
拍完《茶花女》后,我想停一停。
在过去的两年间,我没有生活过,我不知道我自己在那里……我从一个故事到另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到另一个人物,一个导演到另一个导演……还有现在,这就是我的生活……但我自己真正的那部分却丢失了,此时面对那份真实,我不知道她是谁……
把激情四射的性爱拍成丧兮兮的调,《女性瘾者》(Nymphomaniac),和男性瘾者《羞耻》(Shame)也试过了,一个比一个抑郁。
我想告诉你,《Song to Song》是其中最丧的。
片子里的性爱场面都像蒙着灰,没有一个能激发你的性欲。
不是我们常说的高潮到天堂,或地狱中开到荼靡,而是直接就给你锁在虚空里,远离一切情感。
轻飘飘的角色,超脱的行为,加上心理活动的旁白。
丧文化侵入性文化,总不是那么诱人的事。
如果你是这些演员的铁粉,我可以告诉你,他们在这部片子里都很美。
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接受这样的拍摄方式。
也许即使没有剧本,但档期合适、能赚到钱,所以可以留下自己美丽的影像也很好?
克里斯蒂安·贝尔原本是片里的重要角色,进组拍了三四天就退出了。
现在看,真是个明智的选择。
是啊……毕竟不是每个演员都像他那样忽胖忽瘦、时美时丑的,不把自己的肉身当回事儿。
单看片段的话,我也非常喜欢这些著名演员的表演。
尤其是鲁妮和高斯林,那些小动作的确细腻。
但就是不能“转念一想”。
转念一想,演员们拍摄时是没有剧本的。
这样奉献出来的表演就像试镜的片段一样,演员心里并没有完整的角色档案,他演出的和你看到的根本不是一个人,出来的效果全靠导演拼贴。
这才是人工智能片啊!
演员就像被输入程式的活动雕塑。
可笑的是,如果你熟悉这些明星们的作品,甚至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片中角色的前世今生,或多或少来自于从前演过的经典角色。
顺带提一句,就连片里的房子,都像3ds MAX做出来的三维模型什么的。
可能导演这些年在装修别墅,翻过不少《建筑文摘》吧!
我并没有批评这些美。
我只是说,这些美没有意义。
影像美,故事有趣,还具有普世哲学性,多理想!
可,要知道,世上只有一个王家卫啊!
这是“黄老师电影院”第一篇全负面的“批评文”,居然写了3000多字。
不能再写了,再写就“字久生情”地反而喜欢上了。
总之吧,只是觉得人生矜贵,我们可以用2个小时去干其它更有意义的事。
我可以提供一些替代方案:除了《歌声不绝》,✔想看摇滚、滚床单、MV的,可以去看《九歌》(9 Songs)✔ 想看大明星四人交叉爱情故事的,可以去看《偷心》(Closer)✔ 想看画面特别美的,可以去看《他是龙》(Он - дракон)✔ 想看女性心理的,可以去读阿娜伊丝·宁(Anais Nin)的日记✔ 想看哲学思考的,可以去看《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我前一段写过:http://mp.weixin.qq.com/s/lb1rdqAyBwSWdHus0MCOAQ )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歌声不绝》是部糟糕的片子。
烂番茄网站里也有一半人喜欢呢:
我豆瓣里的一位编剧好友说:杰作!
马力克《生命之树》后最好的作品。
(超越了《通往仙境》)这部片探讨物质与爱欲是否能让人得到自由,答案是不可能,自由唯有人不断贴近神性。
朋友说她看哭了好几轮。
赞叹于如此杂乱的素材和镜头语言,诸多人物,影片却条理异常清晰。
全片广角特写,大牌多得数不清,考验演技,每个人完成的都好。
鉴于此,我还是给铁粉和不信邪的人准备了资源。
Enjoy~如果你觉得此文对你有帮助,请点“有用”~
原创by 黄老师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
长按识别关注
这个世界上有好片和烂片还有部片子叫《歌至歌》歌至歌根本没有歌你要是坚持把影片的两个小时都看完 (我是说如果)你会发现你的灵魂与肉体都得到彻底解脱导演一开始就没打算按照套路拍这部电影,反套路的一种存在方式,这部电影就像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像个精神病患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又像个游离在世界边缘的LGBT一直在找回自己,也像个嗑药的瘾君子在失重中享受快感,要是没有耐心,就别看这部片子了,反正也看不懂,导演也根本不屌观众是否看得懂,在自我陶醉的世界里越陷越深。
够任性 够变态 也够美 这部电影也许就是拍给肉体与灵魂的这很可能就是导演的灵魂 也是我们的灵魂通过碎片化的镜头 透过表演者移动的肉体矫揉造作地进行独白 搔首弄姿地玩弄性爱没有歌 但灵魂与肉体在歌至歌中彻底解脱了肉体影片卡司超屌,清一色的好莱坞当红明星,高司令、鲁妮、法鲨、娜塔莉.波特曼、凯特布兰切特等,剧情真的没有什么剧情可言,大量的手持镜头,偷窥式的拍摄角度,加上超广角,超乱的碎片化剪辑,配乐的奇葩乱入,我唯一看清的就是这些大牌明星之间各种肉体的摩擦、到处移动、大量逼人的特写和大量的隐私化、深度挖掘自我的独白,与其说独白的矫揉造作,还不如说是像极了一个磕了药的有灵魂的瘾君子在深度自言自语。
高司令与鲁妮的性爱 鲁妮与法鲨的性爱法鲨与波特曼的性爱 波特曼与鲁妮的性爱高司令与凯特女王的性爱法鲨继续《羞耻》里的性瘾者搞3P法鲨成功把波特曼逼疯至自杀了高司令与凯特女王的姐弟恋失败了鲁妮与波特曼的拉拉恋消散了最后鲁妮和高司令又复合了.....各种背叛,各种劈腿,各种肉体之间的性暗示动作,把表演们者之间的关系描述成了一场极具艺术感的行为艺术。
他们之间各种隐晦的动作,各种深沉自我探索的独白,仿佛就是被他们各自的灵魂给支配着,被灵魂如性奴般玩弄着,直至最后尘归尘,土归土。
肉体解脱了灵魂歌至歌根本没有歌,只见一个又一个裹着肉体的灵魂在蠢蠢欲动,在躁动着,在搔首弄姿。
一切都在为了自由而躁动着,没有了灵魂的肉体如行尸走肉,有了肉体的灵魂四下寻寻觅觅,到处玩弄性爱,不断在探索着自由的出口,性爱,贪欲,音乐,快感,爱情,一切都成了灵魂逃出肉体的牺牲品,导演透过表演者们的各种肢体动作和台词,把一个完整独立的灵魂给刻画了出来,好像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灵魂从生活的机械化和困境中解脱出来,然后把这种东西称之为自由。
肉体与肉体之间的各种摩擦,爱情与性爱之间的各种乱交。
高司令最后满身尘土躺在夕阳落下的田埂中,世俗沾满了肉体,灵魂却在那一刻得到彻底的解放,什么才是善良的,什么才是生活,什么才不是乱伦,什么才不是罪与恶,什么才是自由,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灵魂自由天收,但在这之前,灵魂不断在骚动,不断在给肉体注入一波又一波的情愫和信念,所以歌至歌,没有歌,但有着不同思想的独立个体。
灵魂解脱了歌至歌,肉体加上灵魂就组成了独立个体的你,存在即合理,你就是那首看不见的歌。
完更多影评和摄影可关注微信公众号“狗章” ID: gouzhang915
泰伦斯马利克对于影像的理解已臻化境,影片中特性各异却又似乎相同的角色仿佛成为了电影内容的一块背景,这种概念似乎可以追溯到安东尼奥尼,而非线性叙事,间断紊乱的话语又似乎有戈达尔的影子。
至于影片的内容似乎又有泰伦斯一贯的老生常谈之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信仰的关系。
只不过换了种形式而已。
诗总归是诗,换成歌声也是一种形式,不论将故事概念拓展的多么大,都该考虑是否能避免含义模糊的事实。
艾曼努尔卢贝兹基是为卓越的摄影师,他跟泰伦斯马利克简直是天生一对,影片中各个场景的构图布光以及氛围营造都展示了其对于导演意图的理解,这世上恐怕也没几个摄影师能做到如此了。
满屏的腰,和娜塔莉快要溢出来的MILF感。
作为性瘾者的法鲨想睡她甚至结婚,与她三P。
一个保守的宗教信徒流露出的禁欲感和再看似不和谐多角性爱中透露出的被胁迫感,看得我颅内高潮,因为我知道她很爽,只是过不了高潮之后的精神拷问。
蜂腰大胸骚气外露,我想是不是所有美国快餐店都用女侍应食诱顾客啊,这可能是他们的营销策略,至少我看电影和美剧里是这么认为的。
麻辣的骚就像是她骨子里自带的,是克制的,但是弥散在空气中,罩着一层浪漫的柔光,很容易让人觉得那就是爱情。
《CAROL》里有大魔王教科书式的演技和麻辣高潮时自然的潮红,即便这样,我仍不绝任何CP感,看不到爱。
作为麻辣的颜粉,直到这部电影才让我意识到原因。
一种天生的疏离感,在禁欲和肆意之间,性爱的主宰者,电影里和法鲨,高司令,法国拉拉的几段情缘,看是他们在她身上索取,实则她在怜悯施舍。
《CAROL》的小白兔在这里攻气十足,
幻肢都硬了。
至于导演想讲什么我不知道,先锋性的摄影手法和是否对摇滚乐致敬,我不予置评。
R级片,能把性拍得如此高级,不湿不硬,没有生理反应,只有幻肢高潮。
PS:导演琐碎的剪切和摇晃的镜头,时刻让我感觉是在看阉割版的慌张中无法好好享受颅内高潮。
高司令,长得一点也不摇滚...他可能搞爵士还行法鲨,看起来是个有钱爸爸...但是每天除了骗人和orgie什么也不做可怜的朋克教母,只会拨一个弦...跟野果儿谈人生红辣椒后台,Flea在焦段以外的地方手舞足蹈明明是最可爱的Alan Palomo,没有正脸鸟鸣兽嘶,水波涟漪,高草丛生,就是没有一首歌这大概不是Song to song,是Shit to shit
抛开生活,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只是你和他,和他,和她,以及她,他。
所有。
赤裸相见的爱情,放纵激情,沉溺自我,自由,爱,追逐还有梦想。
我们终其一生找寻自我,找一生所爱,何其艰难啊。
空旷的夕阳,海水冰凉,天地之间,呼吸随大地起伏,狂野,控制,逃离,柔情,甜蜜,所有的体验化为你的血肉,重塑你。
脱离原生家庭,去觅得底线,与肉体与精神的极限,还能突破多少。
最后的最后,我还是回到你的身边,所谓越过重重人海,刻在脑海里的娇柔在那里重合了。
只是你。
嗯。
只是你。
爱情至上。
对吗?
无聊至极的电影,没有高潮,没有结局,没有剧情,可是我喜欢。
断断续续终于在两天结束了这个电影其实对一个两个小时的电影来说song to song还是很慢节奏的因为工作空闲时才看所以拖了那么久但是 竟然不会有衔接不上的感觉因为真的够慢这个电影比较适合花一个周末的午后慢慢躺着窝在沙发里看怎么舒服怎么来因为里面的演员也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哈哈哈 躺在床上躺在田野里躺在树上躺在船上躺在水里 只要你能想的到的地方 能让人充分放松的地方 这个电影里几乎都出现了 山林 树丛 都市 桥底 墙壁 房间 湖 海要说这部电影的主题 应该也有很多虽然被批的很惨 评分很低 可是我还是想说并不觉得白看说实话 这个慢节奏 的确对不起我一开始知道这个电影上映时的激动心情因为把兴奋打磨的一点都没有了可是 看完了才发现 它想表达的太多了 所以必须剪碎了给你看至于这个最后的拼图能拼成什么样子都得看你自己了从Fass说起吧 在电影的最后cast里面我才知道他在剧中的名字他也许可以成为第一个主题 欲望在剧中 他是一个极其完美的男人 两个女主都为之疯狂不仅仅是因为他有钱 多金 好看 还因为的 是他的另一面带出了他们的另一面电影里面有一段Cate blanche的旁白你应该去发现一些等待着你去发现他们的东西这就是藏在人深处的一些欲望吧Fass对待sex的极度扭曲的方式和放荡也侧面地反应了现在的部分音乐世界中的所谓的音乐人的生存状况认识许多形形色色很酷的音乐人 也因此变得不一样了 以为这种酷就意味着可以为一切冒险尝试刺激的东西 给感官以满足殊不知在一直贪婪追求的同时失去自己的方向无法自拔 继续沉沦 Rooney就是Natalie的替代品只不过Rooney选择了离开 说了那句i‘m out’但是Natalie 没有 她直接被自己困住了 所以选择了放弃我甚至看完了这个电影会有一种感觉 其实Rooney在电影里面演的那个角色和Fass的那些种种她 其实就是原来的Natalie一直处在暴力的sex里 并且经历着这些直到有一天去找了妈妈 倾诉然后决定放弃生命Faye的那句 i‘m out’其实是Natalie没说出口的话因为是Natalie独白说的 Fass允许他离开 当她想离开的时候而Fass 也的确做到了 then go他也深知自己的脆弱 自己的弱点留不住人然而他早已深陷其中他的欲望除了源于sex还源于音乐他绑架了Ryan的音乐才华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自私 自大 他以为只有做得够脏才可以获得更多在他和ryan对峙的时候 说的那句你的手有一点泥土吗就是想说 坏人都由我来做 可是给机会的往往还是我好像也含沙射影的说了 现在这个社会 也许也想讲讲音乐?
不那么纯粹了 在这种大环境下 也一定得做点什么才能获得机会正如Rooney 获得的那个机会一样第二个主题 我认为就是音乐除了Natalie和Cate 这两位不是为了musicall comes from music剩下的三位主角都和音乐脱不了关系故事的开篇如果不是因为Rooney喜欢音乐想当歌手她不会任由Fass摆布 听之任之 最后陷入两难因为她以为他可以给她保障Ryan如果没有接受Fass的请求可能现在还是自己写歌 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生活但是他相信了Fass 因为他对音乐也有自己的期望他也希望能有机会出唱片 机会就是Fass可是他并不知道在这种所谓brother的情谊了呆的越久水越深 就会淹的越死Fass自己也是因为对音乐的热爱才会在concert结识各式各样的人也成为了‘各式各样的人’Ryan回家看望生病的老父亲的时候 起先的不情愿都变成了仁慈和怜悯坐在床旁 他说了一句话"Thing‘s turned out a bit different than we thought they would, didn't they’’他既是在问他爸爸也是在审视自己的过往吧关于他对音乐的期盼及到头来的破碎对爱情的追求 和长久的欺骗都不是他最开始想象的他们本该有的样子人不都是吗我们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双脚着地的人不是都是经历着那么多的事与愿违吗事情总是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最后发展的都不会是最开始的样子 时间在变 人在变 人和人之间的化学反应也在变 没有什么能够永远保持那个形态那个形状那个温度爱情, 也一样这是这部电影的又一主题男男女女少不了这种欢爱不过这部电影更加赤裸 透明一点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被定为Rated R凡是你能想象的到的这里面都有bl gl 3p sm应该都齐了只不过都不会太张狂 毕竟还是音乐文艺片就隐晦的过了其实说真的有的比较能称为爱情的应该就是Rooney和Ryan这一对吧毕竟最后Rooney是为了Ryan结束了和Fass的不正常的关系说了那句 I love him I am outRyan最终回到家乡放掉了音乐不过还是能还原最初简单生活 带着爱this only thisCate是一段插曲但是也好像说中了Ryan的现实娶了一个比他大许多的女人也是他母亲反对的吧but whatever the two right thing will come to each other finallylet nothing come between us . ever.
歌声不绝这部电影,真的太文艺了。
喃喃的将心事道来,却让你不忍心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那些我们恋爱中的小心事,就这样被电影这样放大,我们看着电影的同时,也在审视着自己的感情。
为了加深理解,看了几篇影评。
他们说的很专业,对人物个性剖析的很透彻,她们的所思所想,让我深思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觉,感觉和他们很不一样,或者我是个小白人,想的时候没有太多的背景牵连,写下这篇影评整理一下思绪,也希望带给读者一些启发。
菲伊是一个看起来柔弱但却极其勇敢的女孩。
她尝试任何事情,来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包括和法鲨在一起,暴力的性爱,来找寻自身的存在感。
在遇见高司令之前,她从未感觉到情感的共鸣,其他男人喜欢她,她尝试迎合各种男人,但他们从来只喜欢她的肉体,能给她的也只有金钱。
至于她和法鲨之间的感情,法鲨从未曾停止过找寻生活中的刺激点,他能给予菲伊只有金钱,至于他自己,他都不确定生活中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菲伊在我看来是一个单纯纯粹的人,她有过很多关系,感觉很乱,但抛开这些她有着纯粹的灵魂。
她无法对高司令许诺,因为她感觉自己无法兑现承诺。
她很自责内疚,她感觉自己对高司令有所隐瞒,自己配不上高司令。
她深深的爱上了高司令,她想要忘记,想要惩罚自己,哪怕低到了尘埃,也无法获得高司令的原谅。
但再次遇见高司令,还是那样深爱着他,并愿意追随他。
在爱情中,她一直勇敢尝试,有时甚至责怪自己是个坏女孩,自己不配被爱,被宽恕,但是还是有个灵魂依恋着你,爱着你的所有,兜兜转转仍然去找到你,在结尾的时候感觉特别暖,感觉自己也很幸运,格外的想他。
看到其他影评说结尾很突兀,而我感觉只不过一种顿悟吧,再次遇见,发现还是最深爱着他。
在我心里,菲伊不过是勇敢坚守爱的好女孩。
高司令拥有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在电影中,他的形象是付出型包容型的,但是在他看似毫不在乎的面孔下,他其实很在意。
他一直都知道菲伊对他有所隐瞒,从一开始努力忽视不见,到后来的紧紧相逼,两人情感破裂。
他其实也很自责,他不知道该如何做来挽回即将破碎的感情。
他也无法让别人为他停留,他怕自己无法实现承诺。
他就是那种在感情中即将进入新的阶段,害怕踏出新的一步的人。
可是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电影中,想要任何一方不做取舍,感情真的难以维系,会随风飘散吧。
但更爱他的一方,也会为他做出舍弃,追随他回归到质朴的生活中吧。
菲伊这样,而高司令在经历生活的变故,最想回到的也是菲伊的旁边。
爱情中总有这样的魔力,让软弱的人变得坚强,让随意的人变的执着。
爱情,就是见过了万千人,仍最想念你。
是不是突然感觉,爱情那么飘忽不定的事,让人格外安心。
法鲨,一个在生活中追求刺激的人。
惹火的音乐能刺激到他,暴力的性爱刺激着他,还有生活中各种各样新奇的事刺激着他。
他通过刺激,来感觉自己活着。
他通过和娜塔莉结婚,来证明自己被爱着。
他曾经是迷恋菲伊的身体的,但她发现灵魂已经不在自己身上的人,变的豪无生趣。
他是嫉妒高司令的,他们那种纯粹的爱情,他很向往。
他也希望有人是真心爱着他的,他娶了娜塔沙。
他拥有了娜塔沙,她就像自己的私人用品,从来没有真心的为她考虑过。
他带她感受着自己的喜爱的暴力的一切,只希望自己承受更高的刺激,未曾想娜塔沙的接受能力。
娜塔沙最后选择了死亡,或许她感觉自己可有可无,或许她感受不到法鲨的爱,或许法鲨给她的超过了承受范围却无法活着摆脱。
她死了,像花朵落入泥土。
但她的母亲太可怜了,失去了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几乎崩溃疯掉。
生活是绚烂多彩的,人们可以选择活在这个假象中不再醒来。
我们若不谈爱,只谈情,我们也可以见一个爱一个,直到老去。
但是生活最终还是归于平淡,一切还要返璞归真,我们也无从避免去考虑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对的人对于我们那种灵魂的吸引,要超过性,高于爱。
爱真的很有意思,看似那么脆弱的东西,却让我们那么安心,支持着我们走了很远。
最后,愿我们忠于自己,忠于爱。
❤️
这部R级的摇滚电影,除了看女王凯特·布兰切特与高司令滚床单,高司令与龙纹身女孩鲁妮·玛拉滚床单,鲁妮·玛拉与Frank法斯宾德滚床单,法斯宾德与玛蒂达娜塔丽·波特曼滚床单之外,还能看到什么?
——编者按
高司令主演的这部历时6年拍摄的音乐电影,终于可以让翘首以盼多年的影迷们,把伸长的脖子收回来了。
看完这部片子之后,作为乐迷的我,必须得说,《歌声不绝》要比他后来拍摄的《爱乐之城》好看。
《歌声不绝》由美国泰斗级电影导演泰伦斯·马力克自编自导,这位在电影史上活跃了近半个世纪的导演,交出来的作品寥寥可数,但是部部都是佳作——
天堂之日
细细的红线
生命之树相比以往的几部片子,《歌声不绝》的卡司阵容,堪称非常强大。
有目前正炙手可热的男星瑞恩·高斯林、人气爆棚的女演员鲁妮·玛拉、娜塔莉·波特曼、凯特·布兰切特以及深得文艺青年喜爱的迈克尔·法斯宾德。
这部拍摄周期长达6年的作品,讲述一段围绕在3个音乐人之间的爱情关系。
他们在追求摇滚、成名的路上,却也经历了背叛与诱惑。
性,作为诱惑,也作为一种道德和精神危机,将这种主要的异性恋故事与同性恋意识联系起来。
抽离掉最基本的爱情故事,以及各种滚床单的戏码。
导演用镜头完美地呈现了这个世界现场音乐之都——德克萨斯当下的地下音乐场景。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AyMzUyMA==&mid=2650964040&idx=1&sn=c24847e1cef6e9d482ef24a7da7f62f2&chksm=bd2738478a50b151cbbb3812cbfd42bd93caeefd8205bb7a47abe8d1f4a3f33a2f5bcfd089ef#rd转载请联系本人
马力克装逼犯二号,为了大魔王刷。
法斯宾德那条线有点弱
为了看气色满满的法鲨啃了两个小时生肉…/然后又看了一遍熟肉我是不是有病/只能说法鲨和麻辣都太美了各种视角各种体位,本来就冲着r级画面去的所以觉得很美很享受,也从本片中总结了很多爱爱的小动作~蹭鼻子咬耳朵咬脚丫吃蜂蜜什么的大家赶快学起来!
一群大牌明星合拍的贺岁片。
也许爱只是perpetually knowing that you're falling out of love.
最近好像爱上了导演和摄影
【4】是不是太久没看马力克了,一种失重晕眩的爱,片段的叙事中只有对爱的面向始终如一并好像投射在了很远的地方。
能把这部片不快进看完的人真的很厉害了。刚开始就觉得镜头语言的风格很像以前看过的《通往仙境》,一看果然是同一个导演。#为喜欢的演员看了多少烂片#
不喜欢,很不喜欢,导演这样子搞下去,是要绝交的节奏嘛!怎么不好好讲话呢?唱歌也行呀!和圣杯骑士一个调调。
不错
居然真的是跟圣杯骑士套拍然后硬生生剪出来两部片
超长MV,要没有这些明星压根撑不到最后,到最后都快进了
20分钟弃,看不下去
花了好几年眼睁睁看着这条目从五星期待的“未命名泰伦斯·马力克项目”变成三星“太乱死·马一个mv”
影像意识流,空灵飘渺,在频繁变换的视角和畸变严重的广角镜头下深究生命探求自我,追寻一种极致的张扬。一个个场景铺列,跳跃,情节被压缩至几近虚无,配合诡谧的音乐,抒写现代性存在下琐屑的心灵困境。
鲁尼玛拉这种戏路五年如一日的苦瓜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
一首爱情迷醉的诗歌。高司令和法鲨,确实很难选啊,同理鲁尼马拉和波特曼和布兰切特。人是有来处的,有的人来源于地狱,散发着撒旦鲜血的气息;有的人来自人间,遵循着一切人工法则;有的人来自于天堂,过的却不是人的日子。有时候这三种人会互相渴望、改变甚至倾轧。所以产生了美好和不美好。谁不想简单生活呢?让我最后亲吻你一分钟,用以告别。
又空又碎的ppt电影,画面和音乐都在努力把观众带入情欲流动,song to song,kiss to kiss. 不过类似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心情十分契合的读者觉得美出天际,不属此列的观众默默在黑暗中看表...
malick是我看过的最tm装逼的导演,而我是一个连inarritu都不能忍的人。白白浪费演员和观众生命的人都可以狗带了
杰作!马力克《生命之树》后最好的作品。(超越了《通往仙境》)这部片探讨物质与爱欲是否能让人得到自由,答案是不可能,自由唯有人不断贴近神性。朋友说她看哭了好几轮。赞叹于如此杂乱的素材和镜头语言,诸多人物,影片却条理异常清晰。全片广角特写,大牌多得数不清,考验演技,每个人完成的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