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摩洛哥飞往迪拜的飞机上,看了这部电影,手痒想写几笔。
整部电影节奏并不急促,如娓娓道来的一个心灵故事。
故事开始很短暂的时间讲述男主角汤姆和女主角伊莎贝拉相遇并相爱的阶段,我是有些诧异的,伊莎贝拉这样一个时代的小镇子的女子,如何有胆量主动追求爱情。
或许是一见钟情在作祟,汤姆的闪躲也暴露了长年战争埋藏下的不安和孤立。
另一面,长年身处战乱的男子是无法抗拒如此单纯美丽的小镇姑娘的。
当他说出“能上岛的女性唯有守灯人的妻子”时,似乎是已经能说的最勇敢和腼腆的告白了。
那一刻,我偷偷的想,如果能嫁给一位守灯人,每日栖海而息,守岛而度,朦胧在世界只有两个人生活里,唯彼此为世界,那亦是一件再美好不过的事儿了,想到这儿,屏幕出现两个人相拥,四目相对不禁而笑的画面。
当伊莎贝拉面对大海一个人傻笑,毫无隐藏自己的幸福感,也彻底表露了一个人终于过上了自己渴望的生活,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抑制不住的满足感自然流出。
故事慢慢延展,失去第一个孩子是故事的转折,当伊莎贝拉形容孩子溜掉了“太丢人了”,我先想到了那个时代女人的卑微,女人失去小孩不是先执着心灵和身体的创伤而是“丢人”的社会属性。
因失去孩子出现抑郁形态的伊莎贝拉,我并不能感同她的痛苦,作为看客,我持有只要人在,一切还有机会的思维,包括小孩子。
于是只能努力将自己代入情节,唯有角色转换,虽然没有孩子,作为骨肉,如果是母亲受到伤害,想到这里,我突然心悸,伊莎贝拉的痛苦,懂了。
留下救起的小孩,隐瞒上报给汤姆在享受天伦之时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曾血拼战场的勇士也无法忍受汉娜的眼泪,他所发出的讯号,给本是好意的自己带来极大的麻烦。
两次给孩子的生母提供生还信息的镜头,让我有些模糊汤姆的用意,他真正的意图到底是想给汉娜带来一些关于丈夫和女儿的消息,不至于太过痛苦以示安慰呢,还是以这样的方式背着妻子诉露实情。
我选择相信前者。
而猫头鹰摇铃的指引,警察上门时,伊莎贝拉捶打汤姆嚷道“你不爱我”,我想那一刻汤姆内心的煎熬如他身着的破洞马夹。
汉娜回忆丈夫,给其留存最好的念想就是懂得饶恕,我思考着,深爱过的人一定会给对方植入一些价值观。
故事的结局让我看的有些心塞,一定要等到伊莎贝拉死去,露西才出现么?
有些怨恨这个结局,虽然它一切归为,但不够圆满。
但过了良久,反应过来,或许有如此去和的经历源于伊莎贝拉的贪念,最终在有生之年未见到露西也算是编剧的有意为之。
夕阳下,汤姆扬起安慰的表情。
良心是解救私欲的最好良药。
从知道有这部电影起就有一种想看的欲望,不是因为演员、不是因为预告、甚至不是因为剧情,仅仅是因为片名-大洋之间的灯光,看到第一眼就被吸引了。
电影拍的非常美,和片名一样的美。
画面柔和、取景非常好,看的人很舒服很安静。
男女主演的也不错,我不是男女主的粉看完这片子都很想转粉。
尤其是女主演的很真挚,小演员也很可爱。
故事讲的还不错,没看过小说但是个人感觉电影拍的比较紧凑,两个多小时基本没有让人不耐烦的段落,最后结局挺感动。
有机会一定会去看原著。
虽然没有一个人想去伤害别人,但是最后所有人都受了伤。
怪谁呢?
其实都怪去骚扰德国人的村民,但一切连锁反应的根源应该还是战争,主题应该还是反战的吧。
虽然所有人都受了伤,但是所有人也都得到了快乐。
男女主虽然坐了牢,但是得到了为人父母的快乐;女二虽然失去了丈夫但是体会了女儿失而复得的快乐;女儿虽然失去了养父母,但是得到过养父母的爱也得到了生母的爱,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应该也是快乐的。
想想其中没有一个人做错了。
女主不让丈夫上报海难没有错,因为当时不知道女孩母亲还活着,把女孩送到孤儿院还真不如被男女主收养。
男主间接通知生母也没有错,女孩有知道自己身世的权利,母亲也有知道自己女儿还活着的权利。
生母不让女儿见养父母也没错,女儿是你最爱的人留在世上的唯一,你舍得和别人分享?
算是有几个漏洞吧,女主咋就心甘情愿去无人岛上生活?
没有交代背景啊,难道就因为男主帅?
女主都怀孕了,为什么不能在娘家养胎,否则也不至于流产两次吧。
德国人的遗骨挖出来可以尸检啊,没有外伤没有中毒,疑罪从无也不能指控谋杀。
不过漏洞并不妨碍本片成为低估的经典,相信已为人父母的人看了会更有感触一些。
男主是什么样的人?
影片开始于他对职业的选择,去孤岛上一个人看灯塔。
为什么这么选择,在他给女主的情书中有一句“我被死亡的气息笼罩太久,逐渐变得麻木不仁,这正是我来这里的原因”,是因为战争后看破红尘,跟我们出家遁入空门差不多,毫无疑问他经历了太多痛苦,他对这个世界已经没有热情,不想再和世界有任何瓜葛。
既然这样,他为什么还给女主写情书,说女主让他感觉重焕生机?
那只是一时情绪,就好像一个患绝症的人,在某个时间忽然又感觉到生活的美好,但不能持续很久,情绪过后,还是面对绝望。
女主看到了情书中写的“重焕生机”,但前面的几句话很重要“在这里,我才不会伤害到其他人,和我共处的只有灯塔。
长久以来,我接触的东西都变得死气沉沉、奄奄一息。
而你如此富有生气,让我担心萦绕于我的黑暗会逐渐侵蚀你”,或许女主认为自己真的能让男主重焕生机,但她失败了。
当男主入狱后,他承担所有责任,包括面对孩子的生母时,他承认谋杀。
他这么做并不是因为爱女主,原因稍后解释。
他承担这些责任会有什么结果?
这显然不是一个“重焕生机”的人想要的结果,这是一个经常思考死亡,没有生趣的人想要的结果。
既然这样,他为什么不早点自杀,那样不会伤害任何人?
也许是没有勇气,也许是因为男主信教,自杀后不能上天堂。
十字架说明男主信教,有些人信教是为了拿宗教对抗虚无,但男主不是很虔诚,他不能拿宗教对抗自己的空虚。
这是爱情吗?
女主爱男主,但这份爱并不美好,美好的爱情是相互的。
有人说:“爱一个人,就算对方不爱我,我也心甘情愿为对方付出。
”这种说法很高尚,但无法改变事实,事实就是你和一个不爱你的人在一起,而对方和一个他不爱的人在一起。
男主不爱女主,失去热情和生趣的人生无可恋,不会有深爱。
说明一点,没有热情不等于没有道德。
男主因为经历太多不幸,到达今天这种状态,他本意并不想伤害别人,他情书里提到,来孤岛就不会伤害别人,也表达了对和女主相处的担忧。
可是他没办法战胜人性的弱点,最后还是因为一时情绪做了错误的决定。
他入狱后写给女主的信说出了他的想法,他做好准备面对死亡,感谢女主给他的爱,他也想尽力回报,但回报的远远不够。
其实他已没有了真正去爱的能力。
发现孩子后,他选择为了女主留下孩子,放弃报告事故;发现孩子有生母后,他选择透露消息,再归还孩子,放弃女主和孩子间的情感;面对孩子的生母时,他选择承认谋杀,希望不追究女主责任,放弃自己的人生。
这只是他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去做他认为对的事情,不是因为他深爱女主。
这是好电影吗?
这个故事有原著,不是导演写出来的,我也没读过原著,但我感觉这个故事要讲述的人生并不是导演要表达的重点。
导演拍的时候太想煽情,读信画外音、各种音乐、各种哭泣、两个母亲和孩子之间,男主和女主之间,生母和亡夫之间。
导演没有完全表达出男主的空虚痛苦,也没有完全表达出女主悲情无助,他甚至煽的好多人认为男主很爱女主。。。。。。
认为男主很爱女主的,你会找个男主那样的人结婚吗?
看到最后哭了,很温馨很感人的电影,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无法形容的,男主汤姆是老兵,女主伊莎贝尔的两个哥哥是因战争而失去主命,女主渴望亲情,婚后想有自己的孩子,可是因为两次流产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了,两个人是灯塔的守护者,灯塔为过往船只照亮回家的路!
在某一天女主在海边怀念逝去的孩子时听到海上的一阵婴儿的啼哭,船上是一个死去的男子和一个女婴,男女主救下孩子,在女主的一再祈求下,男主违心违背原则没有报告而是留下孩子自己抚养,女孩取名露西,露西长到几岁时,男主为露西找到亲人并进行了报告,男主决定自己扛下一切并入狱,女主不原谅男主的行为,孩子回到了生母家恢复本名格蕾丝但并不适应,有一次露西离家跑到了有灯塔的海边,想找回原来的家,露西的生母汉娜要求女主指控汤姆,她就让露西回到女主这里,女主经过内心痛苦挣扎追到海边说出了真相,露西的生母原谅了男女主并为他们求情,我感到很温馨的一幕是外公带着露西骑马,与她沟通她为什么会有一个新家,并尊重露西的意愿叫露西格蕾丝,露西格蕾丝来到生母汉娜身旁并给汉娜诉说外公带自己骑马的事,汉娜教露西格蕾丝编花环戴在头上,汉娜终于得到了失而复得迟来的女儿承欢膝下的快乐,也获得女儿的亲近,镜头一转女主老病在床并在男主的照顾下去世了,露西格蕾丝已为人母,带着孩子来见年老独居的汤姆,并感谢男主夫妇救下她并曾经把她抚养照顾的这么好,当汤姆抱起婴儿篮里的小孩子时,画面让人很感动,汤姆将伊莎贝尔留给露西的信拿出来,信里女主提到为了露西更好的生活承诺永不见露西,大结局年老的汤姆在夕阳下看着露西的汽车远去,很圆满!
剧里生母和养父母都为了爱而做了最难的抉择,让露西格蕾丝在富足的环境幸福美满生活,这是生母和养父母共同的期望和成全!
挺好看的电影!
其实两个相爱的人能在一起,就已经很完美了。
孩子是锦上添花,当然我完全可以理解女主的心情。
好像差一口气,只要有了孩子,才是真正的完美。
但其实,真的不应该这么贪心。
看到女主读男主给她的信时,和最后那段居然看哭了。
很心疼男主啊。
一个极度孤独的人,能遇上一个能照亮他心扉,给他带来温暖的人,是多么难得,对他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但一切的一切,如果不是完全坦然,如果还是过不了自我内心的审判,那终究都不会真正的放松吧。
这些快乐都是虚无的,随时都会坍塌。
就好像影片中的桥段,到底什么才是现实什么又是梦呢?
也许对tom来说,回到他本来的孤独中,才是现实。
片子不错,海岛和灯塔的景色美丽而单调!
片子中一切人物的情感都是自然而然的!
不必去查找漏洞,非要给一个理性的说法才算完美无缺。
战争对一个人的人性摧残是残酷的!
孩子和父母的骨肉亲情是难以割舍的!
片子整体不错,喜欢!
拍摄的手法也不错。
——————………………——————为何要140字才算分享呢!
看到最后哭了,很温馨很感人的电影,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无法形容的,男主汤姆是老兵,女主伊莎贝尔的两个哥哥是因战争而失去主命,女主渴望亲情,婚后想有自己的孩子,可是因为两次流产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了,两个人是灯塔的守护者,灯塔为过往船只照亮回家的路!
在某一天女主在海边怀念逝去的孩子时听到海上的一阵婴儿的啼哭,船上是一个死去的男子和一个女婴,男女主救下孩子,在女主的一再祈求下,男主违心违背原则没有报告而是留下孩子自己抚养,女孩取名露西,露西长到几岁时,男主为露西找到亲人并进行了报告,男主决定自己扛下一切并入狱,女主不原谅男主的行为,孩子回到了生母家恢复本名格蕾丝但并不适应,有一次露西离家跑到了有灯塔的海边,想找回原来的家,露西的生母汉娜要求女主指控汤姆,她就让露西回到女主这里,女主经过内心痛苦挣扎追到海边说出了真相,露西的生母原谅了男女主并为他们求情,我感到很温馨的一幕是外公带着露西骑马,与她沟通她为什么会有一个新家,并尊重露西的意愿叫露西格蕾丝,露西格蕾丝来到生母汉娜身旁并给汉娜诉说外公带自己骑马的事,汉娜教露西格蕾丝编花环戴在头上,汉娜终于得到了失而复得迟来的女儿承欢膝下的快乐,也获得女儿的亲近,镜头一转女主老病在床并在男主的照顾下去世了,露西格蕾丝已为人母,带着孩子来见年老独居的汤姆,并感谢男主夫妇救下她并曾经把她抚养照顾的这么好,当汤姆抱起婴儿篮里的小孩子时,画面让人很感动,汤姆将伊莎贝尔留给露西的信拿出来,信里女主提到为了露西更好的生活承诺永不见露西,大结局年老的汤姆在夕阳下看着露西的汽车远去,很圆满!
剧里生母和养父母都为了爱而做了最难的抉择,让露西格蕾丝在富足的环境幸福美满生活,这是生母和养父母共同的期望和成全!
挺好看的电影!
原来美国电影也有日本细腻与柔情。
故事总有大到宇宙洪荒的恢宏震撼,小到小桥流水的入心入肺。
意外的是,这次是美国人讲的小故事:一个战斗英雄,经历战场杀戮,特别喜欢寂静的安排,所以找了一个“看灯塔”的工作。
这本来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工作,但是,每一个工作总有适合它的人。
何况,主人公还在这里遇到了心爱的姑娘。
问题是,似乎主人公把运气都用光了,在战场上,在爱情上都用光了。
妻子有了两次孩子,但是都没有难产夭折。
其中第一次更是因为主人公坚守岗位,导致的。
直到有一天,他们捞到了一条船,救起了一个出生不久的女婴。
按照规矩,主人公得记录上报,但是妻子想当妈妈,他们只好掩盖了事实,声称这是自己的孩子。
但是,主人公看到女婴的亲生母亲一直为丧夫失女陷入痛苦,他又悄悄写信告诉她女婴还好好地活着。
当然,结果就是事件暴露。
主人公身陷囹圄,妻子既为“女儿”被抢走而痛苦,也为他的背叛而愤怒。
直到女婴的亲生母亲选择了宽恕。
女婴长大成人,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望主人公(妻子已逝)。
故事讲什么?
不过就是“爱子”之心,人类天性中的“父母之性”。
因为丧子,所以愈加希望获得孩子,最终选择了“私占”;因为失女,所以尽一切之力,寻找爱女,坚持“抢回”。
都是因为爱,结果成了恨,成了苦。
这似乎是佛家的训斥和警示。
17.11.15 ��j[+
在二战中打了四年仗的汤姆.舍伯恩找了个偏远的灯塔岛加纳斯驻守来疗伤,与战争中死了三个哥哥的伊萨贝尔相爱,伊萨贝尔怀孕了2次都没生下来,在第二个孩子流产的时候,在海上漂来了一个船,上面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婴儿,他们隐瞒未报私下收留了婴儿露西,对外宣称是自己生的。
孩子受洗时,意外得知孩子是当地有钱人的女儿汉娜与德国人弗兰克的孩子,他偷偷给汉娜写下来纸条给汉娜,告诉她女儿很好的丈夫死了。
汉娜和伊萨贝尔终于见面了,得知真相的伊萨贝尔晕倒了。
备受煎熬的夫妻俩在孩子归属上产生了分歧,耿直的汤姆原本就有战争的阴影,坚持要公布真相,把孩子送回去。
伊萨贝尔坚持为了孩子好留下孩子。
受不了内心煎熬的舍伯恩把当年留下的铃铛留给了汉娜,汉娜报了警。
警察终于找上门,舍伯恩揽下一切,被警察带走。
孩子也被带走。
痛苦的伊萨贝尔做了假证,说舍伯恩杀了弗兰克。
汤姆由于心里一直有对战友的愧疚,觉得自己早该死去。
露西被送回汉娜那里,一直要自己的妈妈。
汉娜来找舍伯恩,舍伯恩请求汉娜放过妻子。
露西丢失了,所有人都在寻找,最终在山崖上找到了,她说她在找灯塔。
汉娜决定为孩子着想,决定把孩子还给了伊萨贝尔,只要她作证起诉丈夫。
伊萨贝尔需要找孩子和丈夫之间做选择。
终于在汤姆被押走前说出了真相,汉娜也选择了原谅。
若干年后,露西带着孩子来看舍伯恩,汤姆拿出了伊萨贝尔的信。
舍伯恩耿直善良,心灵受战争煎熬,觉得自己早该死了。
他正直善良,把真相推出。
生母和养母,到底哪个更重要?
爱最重要。
女儿和丈夫,该选择哪个?
选择真相,其他一切交给上天。
你一生中遇到这么多坎坷,还这么乐观,怎么做到的,只需懂得原谅。
只有原谅才能放下。
她爱他,但这份爱并不美好,美好的爱情是相互的。
有人说:“爱一个人,就算对方不爱我,我也心甘情愿为对方付出。
”这种说法很高尚,但无法改变事实,事实就是你和一个不爱你的人在一起,而对方和一个他不爱的人在一起。
一直以来,笃信不疑,人生值得的至尚唯美即是:爱,在一起。
所以为此在那条路上,往返无数次,风雨无阻,从未停歇。
爱情中的遗憾最怕如此确凿,让转身时万般流连。
爱她。
只是,最终未能给她完整。
只是,因为失去过,所以更懂得。
旧时光渐渐消亡,故事中的人带着故事步履不停。
似乎只有暴风雨永远不会缺席,吹折一些枝桠,零落成泥,又有新的枝繁叶茂。
他们的爱情在风景如画的海边田野间顺理成章。
爱情的美就和大洋之间的灯光一样,轻柔宁静但却永恒。
为她,我愿意。
愿意,千千万万次。
总体是老套旧派的故事。胜在情感的控制,非常英国化的细腻。有勃朗特姐妹的风格。情感纠结中的几处细节也耐人寻味。把一个平常故事拍得如此,很难得。
像看了一篇《读者》合订本上的故事 苦情而冗长
男主直男癌上身。作死。
前面节奏太慢,后三分之一好很多,配乐大赞,真婉婉道来。法鲨和坎妹念信都很动人。唉,还是有点心疼坎妹。
高清频道播放跟看
就是平铺直叙的照搬,导演蓝色情人节时的锋芒和艺术表达已全然不在。故事本身狗血,表达的主题也不高级。好在有三位非常出色的演员,令电影最后的情感还是很动人。时长是真没必要,但好在节奏还不错。没有令人很难捱。鲨鲨和坎妹真是各种来电,就是对上了。薇姿表演继续强悍。
希望相爱的人都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OMG这么好一个男人哪里找啊【赶紧让我看到法鲨和坎妹结婚生孩子
就风景还行
面对人生遭遇的种种,不断自问。自我放逐中,也不放弃
无聊
流水账般的剧情…
没搞懂本来读起来挺委婉动人的小说(见过作者本人就很喜欢她:)),怎么被改成了故作苦情唯美还严重拖沓的大型cliche了?好在你澳风光很美,明明是守塔人却换了数套衣服也好看的法鲨好看。Alicia被出镜不多的Rachel衬得好寡淡,失望她的发挥。
以为是部甜美的爱情片,结果是部伤感的天伦片
导演想做精致的情节剧,结果就是撒狗血。为什么女性人物都要这么歇斯底里不可理喻。看点:景色和法鲨的欧洲第一腰。
dman的同名小说处女作改编,该书今年七月在美国出版后,很快便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小说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名老兵带着他年
海景天光拍的如此唯美有意境。两个半小时的情感铺垫细腻到极致,莫名对这种慢节奏的心理把控很受用,每个人都不同程度被PTSD影响,每个人的选择都深深联系着自己的背景经历。看到那些因为爱而付出的代价真是心碎不已。
一部不出错的作品,其余就乏善可陈了。旁边意大利小哥居然看哭了,泪点是有多低……
情节过于简单,情愫心绪的积攒尚可,可惜没往唯美了拍。。。
大晚上的看得泣不成声,有些剧情真的看得又气又感动,两个孤独的人慢慢靠近,却又再次面临死亡,伊莎贝拉疯了一样宁愿舍弃自己的丈夫也没办法舍弃孩子的心情也不是不难理解,可是真得看得好气,选择宽容原谅的心真的很难得,露西真的超级可爱,法鲨和坎妹太般配啦
剧本太烂了,节奏太拖了,演技太僵了,音乐太满了,看得我太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