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拉

Anora,艾诺拉(台)

主演:麦琪·麦迪森,马克·埃德尔斯坦,尤拉·鲍里索夫,卡伦·卡拉古利安,瓦谢·托夫马西扬,阿列克谢·谢列布里亚科夫,达里娅·叶卡马索娃,艾薇·沃尔克,林赛·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俄语,亚美尼亚语年份:2024

《阿诺拉》剧照

阿诺拉 剧照 NO.1阿诺拉 剧照 NO.2阿诺拉 剧照 NO.3阿诺拉 剧照 NO.4阿诺拉 剧照 NO.5阿诺拉 剧照 NO.6阿诺拉 剧照 NO.13阿诺拉 剧照 NO.14阿诺拉 剧照 NO.15阿诺拉 剧照 NO.16阿诺拉 剧照 NO.17阿诺拉 剧照 NO.18阿诺拉 剧照 NO.19阿诺拉 剧照 NO.20

《阿诺拉》剧情介绍

阿诺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诺拉是布鲁克林的性工作者,她邂逅了一个商界寡头的儿子并在冲动之下嫁给了他,这让她以为自己像灰姑娘一样终于遇到自己的王子。然而当结婚消息传到了俄罗斯,男方父母来到纽约取消婚姻,破灭了的阿诺拉的童话。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游泳池大漠之战鸭油超乎想象灵媒侦探城塚翡翠密使青橙芒果咖啡Argon索拉里斯女人心情的调整方式所有明亮的地方更美好的事第五季律政俏佳人天龙八部夫妇以上,恋人未满处刑人藤枝梅安1欧卡纸牌之记忆迷踪女劫非凡夏日滚石爱情故事卑劣之人突发事件红酒烩鸡真爱狗公园一次别离我爱贝克汉姆青春须早为国家宝藏:夺宝秘笈对号入座河边的错误

《阿诺拉》长篇影评

 1 ) 伊格尔是光,阿诺拉是战士

刚出资源,俄文混着英文看了一遍,俄文一句不懂,英文都是短句加脏话,就是这样的配菜,我就已经看哭了。

有了中文字幕,再看了一遍,发现自己没有错过什么关键信息,可见好电影光靠人物动作简单对白情节就足够完成跨文化的传播,且不分国籍的直通心窝子,我又一次哭了。

第一遍之前我好奇导演到底怎么讲灰姑娘的故事,只因这个时代的姑娘们早就知道上嫁吞针吞金,轻则耗尽青春,身心俱创,重则背负巨额债务,成为豪门新的发动机,灰姑娘们早就土里刨食去了,更遑论成日用金钱衡量一切的性工作者,灰姑娘的童话于她们更是笑话,没想到导演只是借灰姑娘的壳,真实意图是要讲资本主义对所有人的异化,当金钱万能且集中在一个人手里,它就成了雷霆万钧,周围人的腰就再也直不起来,为了乞食自我物化。

富人不是人,穷人也不是人,所有人都只是金钱的玩物。

伊万游戏电动女人毒品交混的人生不吸引人,神父丢弃受洗任由弟弟脑震荡,更别说律师妓女打手和保安,没有人有好下场。

阿诺拉对伊格尔的偏见,贩毒/强奸犯/暴力狂,都不是偏见,那是她生长的地方,她知道那个地方只长这种人,而她到底经历过什么,也都在那些对话里。

她没有爱,她没有被爱过,她的一切都围绕着生存,交易才能活下去,她环顾豪宅时狡狤的眼神,那是赖以生存的嗅觉和技能,她那时只盘算着怎么取悦他,好挣到更多的钱,领证后在大街上狂奔喜悦相拥,也不过是捡到彩票的喜悦,跟爱情无关,在领证结婚后,她躺在伊万的怀里像只警觉的小猫,她时刻察言观色,生怕这美梦不属于自己了。

她没有喜欢过那个21岁的伊万,所以才会离婚时迅速说出婚前协议和分财产的事实,那是她被求婚时转念过的心理活动。

几个男人上门说她骗婚,她像一只好斗的金钱豹,到处奔跑撕咬,那也只是在捍卫她汲营的生活。

伊格尔在里面篇幅不多,但接近神。

他住在外婆那,不是跟妈妈住,也不是跟爸爸住,也不是爷爷奶奶,而是外婆,支离破碎的家庭和糟糕的环境,竟然长出来一朵白莲,他情绪稳定,不吸毒,不攻击,在被攻击时,一般人自尊受损的攻击性,他也没有,他会笑着解释,自己的名字含义很好,代表战士,自己不是强奸犯,伊万应该道歉,阿诺拉代表光。

最后的最后,他掏出那枚戒指,叫她藏好,不要告诉别人,我想他从一开始就怜悯那个应召女郎,他懂她生存艰难,懂她掏出自尊只为了一口饭,懂她满身伤口还张牙舞爪虚张声势。

他来自那里,或许他的母亲姐姐也是在这样讨生活,他在刚见到她的时候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嘲弄她,他祝贺她,祝贺她什么呢,当然是祝贺她逃出苦海,能像个人。

他来自淤泥,但身上完全没有沾惹任何泥点子,他像是来给阿诺拉抚慰的神,他比神父更像神父,庇佑那些无声痛哭的人。

最后的最后,我知道阿诺拉一定会哭,没见过好东西的人,一定会在好东西面前被惊到流泪,她只有不把自己当人,忽略自己的自尊,才能讨到钢镚。

在这之前的很多年她是这样过来的,没有眼泪,没有软弱,没有伤口,也没有尊严,只有谋生,那点温情和善良,像一面镜子,照出她原本活在什么样的泥沼里。

就只是想要活着,怎么会比茹毛饮血那时还艰难呢?

喜欢我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日常烹煮一些艺术家、电影、书籍,欢迎前来做客食用。

 2 ) 10/26/24 AMC Burbank Q&A with Sean Baker, Mikey Madison, and cinematographer Drew Daniels

-17年前的起始灵感来自多年合作伙伴,演员Karren Karagulian(本片饰Toros)自身作为一代中欧移民的体验。

出发点是聚焦纽约的俄区移民社群。

在为前作《红火箭》做研究的时候深入了解了性工作者社群,此时有了一个颠覆灰姑娘的故事概念,与俄区移民的想法嫁接起来终于形成这部电影。

-剧本经历了多次变动,一度是部黑帮电影;-作为独立电影拍摄时常像是在打游击。

寻找 Ivan 的戏份使用的都是纽约实景而且没有围片场,因此干了很多 “演员冲进店面开始表演/和路人互动,随后亮出摄像机,然后递上一份许可声明” 这样的事情(喂!!

)-除了俄裔移民,另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是 Brighton Beach 这个纽约地标,对 Sean 来说这里有一种冻结在时间里的感觉;-在 Brighton Beach 的地标餐厅拍摄时有事前获得餐厅许可,但是没有通知宾客。

拍摄当天闯入的是一场私人聚会,因此捕捉到很多很自然的迷惑的宾客。

想拍第二条的时候就没那么顺利了(喂!!!!

)-影片的情绪弧线&结局是一开始就计划好的;-Sean 第一次使用全专业演员卡司;-Drew 和 Sean 是完全同频的好麻吉,彼此cue的梗都能接住,对于镜头的期望也同步,合作超级流畅;-Sean 给出的摄影目标是“想要保持冷冽的感觉”,为此 Drew 参考了一些收藏的相片;-上作使用16mm拍摄,今回采用35mm有水到渠成升级的感觉;-和 Mikey 对谈的时候还没有剧本,但是 Sean 已经可以描述出很多生动精准的场景,在 Mikey 准备的同时 Sean 随时给她更新剧本的进展;-因为写作的时候已经和 Mikey 见过面,剧本创作时就有了 Anora 的面孔和声音;-Mikey 为了饰演 Anora 进行了6个月的钢管舞训练、口音练习。

Anora 的角色小篆极长,有很多不会搬上银幕的背景故事。

bonus:前排这位大哥在集邮《惊声尖叫6》全卡司🫡

 3 ) 一场爱情的幻影+15分钟的极限拉扯

在年末假期一个五点半的清晨过早的醒来,我打开这部电影当作消遣。

毫无期待往往带来惊喜,这部 indie movie 用一段别墅闹剧和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打动了我,是我的2024年度最佳。

它在authenticity和对观众情绪的带动上都做的十分出色。

由于三位关键人物(Ani, Toros, Igor) 的选角都是在剧本编写前确定的,导演兼编剧Sean Baker在角色的构思中直接代入了演员本人的气质,使角色和演员完美契合。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所看到的是在这个Cinderella 之梦破碎的过程中,阶级鸿沟、权力压迫、人与人赤裸的价值交易模式是如何以一场闹剧的形式进一步异化着这个叫 Anora 的性工作者。

这部电影衬得起它的名字:它让观众与这个23岁的机伶的女孩一起感同身受,看着她毫无选择余地的入了局,坚韧的抗争、bargaining,然后在影片落幕时猝不及防地与她一起落泪,一起承认 it fucking hurts.Ani 深谙在这个社会底层中生存一切都是交易,因此能把跳脱衣舞这样的工作做的得心应手。

尽管如此,当远远高于她的阶级向她抛出“橄榄枝”,把她沐浴在money rain 时,即使对方有些可笑(性爱时间又短技术又差,不是在磕药就是在打游戏),Ani 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拒绝这个邀请。

于是她接受了 “Ivan’s wife” 这个身份。

结婚誓言、Las Vegas 巨大的天幕、游乐场般的欢愉、和周围人的羡艳,与她冷冰冰的生存现状相比,这个 happy time 虽然空洞,却像梦一样令人沉浸。

除了影片开头以外,导演在这里唯一一次使用背景配乐(“greatest day”),来映衬 Ani 视角中的这场幻梦。

在这一刻,怀着一份逾越阶级的渴望和一份 “it’s too good to be true” 的不安感,Ani 调动出心底那 2%的对爱情的幻想来蒙蔽自己:我的婚姻是真的,他是爱我的,我们是相爱的,他的父母是爱他的,所以他的家庭会接受我。

在我看来这称不上是爱情,而只是一个让她沉浸于幻梦的借口。

换句话说:Ani对Ivan有的是好感,她喜欢的是钱,而她爱的是Cinderella之梦的实现。

从开片到这里,冗长到令人乏味的影片铺垫终于告一段落。

几乎所有的黄赌毒镜头都在这长达50分钟的铺垫中高密度、高强度的上演。

导演似乎在有意识地让观众对这种假性快乐的生活方式产生生理上的厌恶感。

在观众对这份单调的黄赌毒快受不了的时候,故事的主线才从配角们的出场正式展开。

进入正题后,一场荒诞喜剧演绎出苍白的现实是如何一步步、全方位地打败了Ani 所有的抗争。

长达28分钟的别墅闹剧是全片第一个高潮。

这一段一改之前单调的叙事节奏,撒开了欢儿的拍 (周边1,别墅闹剧拍了8天,花了三个月剪辑,是导演在构思这个剧本时第一个seed,并且这个别墅是在写剧本前已经选好了的),导演用一种毫无节制的混乱喜剧的节奏让观众放松下来,挠胳肢窝一样让大家笑嗨全场。

也正是在嬉笑怒骂中,Toros直面 Ani 说出了残酷的现实:“Ivan is a fucking kid. this marriage is not real. You do not love him and he does not love you, that’s all in your head” ,以及在不对等的权力之下这件事唯一的结果: ”we’re getting this marriage annulled and you have no say in it”。

于是我们跟着 Ani 一起走一遍这条已被预言的路,看着她fights like an animal,努力争取她以为的可能性,在意识到幻梦已成泡影时迅速调整姿态试图 bargain,在毫无谈判筹码时维护自己的尊严,在Ivan一家贬低她时一针见血的恁回去。

在整个过程中,Ani 用无数个F word表达着她的愤怒,却从未流下一滴眼泪。

(周边2: 本片的 F word 使用次数荣登“史上前十”,也是真正担得起纽约人民“foul mouth”的口碑)随着主线恹恹收场,导演如变戏法般抖出 Ani 与 Igor 这条暗线。

这场闹剧中 Igor自始至终在不吝回报地对Ani表示理解和支持,一部分因为他对她感兴趣,一部分是他看到了“Ani”这个layer之下的Anora。

Igor这个形象以他即暴力又平和的矛盾感而吸引人,他对Ani 的温情关怀也就让观众更期待他俩的故事线。

在影片最后导演再一次成功调转了观众的情绪:狭小逼仄的车内,毫无预兆的 surprise,伴随着车窗雨刷声和车外飞扬的大雪,疲惫的面容、无声的性、被抗拒的吻、妥协的拥抱和脆弱的哭泣,一团酝酿已久的悲伤从心中翻涌上来,影片在这里截然而止。

本片结局的后劲儿之大导致我在一周之内专程去影院二刷。

尽管影片映期即将结束,纽约大学附近的独立影院里依旧有60%的上座率,一方面是大家对这部独立电影的肯定,也侧面应证了这部影片确实拍的很纽约。

最后,Ani 和 Igor 之间是爱情么?

我想至少在影片结束时,从 Ani 的角度,往“爱情”的方向去猜想还为时尚早。

Ani 对 Igor 一直持有偏见,从一开始她看出了Igor 对她的兴趣,也见识了他暴力的一面。

对 Igor 给出的善意,她的第一反应一直都是在拒绝。

在别墅的最后一晚 Igor 解释自己只是在试图支持她时,Ani问出了让她不能理解的问题:why wouldn't you have raped me? 然后得出第二结论,because you're a faggot-ass bitch。

因为在 Ani 的现实世界里,没有不以交易为目的的好意,而异性只分三种:客户、强奸犯、和同性恋。

因此在车里收到钻戒时 Ani 表达谢意的方式是用性来回馈,这是她擅长的也是她唯一的“资源”。

但这次已经不再是场交易了,Ani重新感知到人与人之间除了交易以外的链接,因此她才如此抗拒这个亲吻。

在一份并非她想要的真诚的感情面前,她慌张、反抗、拒绝。

或者说,对她来说对方怀揣着真挚情感的试探对此时的她而言是一种越界。

只有在 Igor 明确放弃接吻的意图、只是想要抱住她时,Ani在那一刻接受了这份关怀,她真的太累了。

接受关怀又何尝不是一种关系的拉近呢?

于是在Igor的怀里,我们看见了那个名字叫Anora 的女孩,她在整个事件中所遭受的伤害、和她终于展现出的脆弱和悲伤。

至少在那一刻,they shared a moment of intimacy。

至于这是否意味这一段“爱情”的开始?

我想那取决于看电影的人的心底是否还有那 2%的对爱情的幻想吧。

—————-P.S.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就在想导演为啥把情绪带动的那么好,从这个角度去想,就发现很多导演剧本中的小心机。

比如Ani和Igor 最后这段,结局能带来强烈的情绪震荡是因为导演制造的来回来去的拉扯。

仅拿车里的场景来说:送到家,Ani开车门准备下车了(Ani以为结束了),Igor把她叫住(Igor拉回来)给她戒指,然后Igor 下车拿行李送到门口,(Igor以为结束了)一回头很惊讶Ani没下车(Ani拉回来),Igor回到车里。

这时镜头给了Ani一个特写,不同于之前漂亮可爱的样子,这个特写中Ani满脸都是疲倦,这似乎是Igor眼中的更真实的Ani,暗示观众人物更深的一层layer要被展现了。

Ani说这车很像你(展开对话),Igor问你喜欢么(试探)Ani说不(拒绝)Igor失落(以为结束了)。

然后Ani爬上驾驶座(推进关系)。

这段真实又五味混杂的性爱之前,观众的情绪已经通过这些拉扯蕴酿起来了。

随后在性爱过程中,发生更激烈的不乏对峙的拉扯,伴随最后一瞬间的情绪宣泄。

没有一贯的结尾音乐来抚慰观众被带动的情绪,只有伴着雪和雨刷声的滚动字幕令人惆怅。

不得不说,极限拉扯是调动情绪的王牌!

Sean Baker, well play!

 4 ) 人性的尊严

女主作为脱衣舞工作者,一般来说不会和顾客上床,但是她为两个男孩破例了。

一个是富二代,看着纯真无邪,但是伤她至深,因为只是把她看成一个用钱买来的女朋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另一个是打手,他们有共同的移民背景,都涉世未深,贫穷又年轻,他看到了她经历的困顿,也看到了她的要强,默默地支持她。

让她的人生有了不一样的起色。

片中情节让人摸不清走向,开始以为她作为脱衣舞娘,可能会遇到不良人士,没想到遇到的是个单纯青年,本以为会从此走上纯爱之路,没想到青年也爱她的肉体。

本以为一周交易结束,回归本位,没想到还有赌城结婚。

本以为父母来拆散,没想到专门讲手下找人。

本以为专门讲这些手下,没想到父母出现。

本以为与打手相爱,没想到最后还有内心的挣扎。

这个打手像天使一样,大家认为他是个暴徒,具有征服的能力和行动,但面对出卖色相为生的女主,却尊重、喜欢、欣赏、关怀她的灵魂,绝不去揩油、占便宜她的肉体。

有宗教的境界。

 5 ) 阿诺拉看穿了所有人

电影最震撼的部分不是结尾阿诺拉坐在伊格尔身上哭,而是伊万那句“你想要我说什么”之后的一连串情节。

故事进行到后半程,托罗斯接到伊万父亲的命令来查明伊万到底是不是和阿诺拉结婚。

伊万逃跑之后,故事的推动力变成了托罗斯和阿诺拉要寻找伊万的动力。

托罗斯的动力好说,这是他的工作。

他必须要找到这个少爷。

但是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阿诺拉也坚持一定要找到伊万谈谈。

很多人由此觉得这是一个“救风尘”的故事,或者是一个“灰姑娘”的故事。

但是不是的。

阿诺拉既不是宋引章也不是辛德瑞拉。

阿诺拉的形象实际上是去性别化的。

阿诺拉从一开始就没有对伊万有过爱,伊万当然也没有爱过阿诺拉。

阿诺拉甚至没有幻想过这是爱情。

阿诺拉之所以那么坚持要找到伊万,是因为前期伊万给她展示的形象,是一个“正常人”,她不相信这个事情会陡然直转变得这么荒谬,并且这还是目前看上去唯一一个她能抓住的,逃离她原来生活的橄榄枝。

到这一部分位置,《阿诺拉》的故事其实很像《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中黑人按摩大妈和抛撒骨灰白女的故事。

白女仿佛不介意黑人大妈只是一个按摩的服务员,邀请她一起吃饭,哪怕被其他游客尴尬地围观。

白女还认为黑人大妈非常有天赋,然后提出要投资她去做自己的按摩品牌。

但是等到黑人大妈真信了之后,连商业计划书都做出来了之后,白女又轻飘飘地走了。

《阿诺拉》就是这个故事的细化版。

伊万也没有觉得阿诺拉是一个妓女,从来没要用对待妓女的方式对待她(对比第一次参加伊万派对时,伊万的朋友们背后指着阿诺拉说:“这就是那个陪伊万玩的三陪女!

”)。

伊万和她结婚,相当于是合作一个项目。

这个项目中,阿诺拉得到钱,同时她付出的不光是肉体,还有心理按摩,甚至于心理按摩更重要。

因为也正是心理按摩的存在,阿诺拉觉得伊万是需要她的,是喜欢她的(但是阿诺拉并不喜欢伊万,或者更直接地说,阿诺拉觉得自己喜不喜欢他不重要,但不可否认伊万在阿诺拉眼里此时是adorable的)。

阿诺拉在和伊万的相处里面,从一开始她其实就相当于处在一个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按摩师的位置。

这一关系在阿诺拉第一次上门服务的时候就通过对话给表现出来了。

当时他们做完了,伊万坐在床上看电视,但是阿诺拉还想再聊一下:阿诺拉:另外,如果你不介意我冒昧……你是做什么赚到这一切的?

伊万:你觉得我是做什么的?

阿诺拉:你觉得我觉得你是做什么的?

伊万:哦……该死的英语!

(笑)好吧,我可以讲,但这是个天大的秘密。

阿诺拉:好的。

伊万:我其实是个大毒枭。

阿诺拉:(点头)真的吗?

伊万:(笑)你为什么信我……不,但我是个军火贩。

阿诺拉:(点头)好吧。

(伊万继续笑)拜托,天啊(伊万大笑不止)阿诺拉:等下啊,所以你是开发过什么APP什么的吗?

伊万:啊对,我开发过,我的确有很多很酷的开发创意(憋不住笑,开始摇头)不,不,不,我没弄过。

这里关键是伊万说“你为什么信我?

”其实阿诺拉没信,阿诺拉只是不在乎说的这些东西,她只是在接纳。

阿诺拉在乎的根本不是这个。

但是伊万觉得她是因为傻所以才信了,伊万根本不了解阿诺拉。

但也正是基于他对阿诺拉的理解,所以他才顺理成章提出和阿诺拉结婚。

这里的刻画太精准了。

从他们做完开始,伊万问阿诺拉要不要来吸一口,到电视上突然出现一个伊万喜欢的乐队。

伊万兴奋地说:“You know these guy?

I love them!

”阿诺拉很接纳地笑着摇头:“No。

”反正我见过的富二代真的好多这么说话的,太典了。

但是话再扯回来。

这一段对话正是故事后面伊万提出和阿诺拉结婚的基础。

这不是突然来的!

伊万也不是彻头彻尾的傻子。

正是这句话“你为什么信我?

”所以伊万才选择了和阿诺拉结婚,阿诺拉所以才答应了和伊万结婚。

对于伊万来说,你真傻啊,你竟然信我,但是这样就很好了,处在一个很可爱的角度,你太有意思了。

对于阿诺拉来说,阿诺拉知道自己根本没信,因为信不信根本不重要。

相信伊万给出的“他是做什么的”答案不重要,只要能确定这是个大客户就好了。

相信“伊万说爱我,想娶我”这个也不重要,只要我真的能脱离原来的生活就行了。

这一段关于伊万到底是做什么赚了这么多钱的讨论,实际上揭示的是伊万和阿诺拉结婚的逻辑。

也正因如此,阿诺拉后面一定要和伊万谈谈。

所以她坚定拒绝离婚然后托罗斯会代表伊万父母给阿诺拉钱的提议。

因为阿诺拉不相信伊万可以反差这么大。

前期伊万就是一个”正常人“。

这个”正常人“在这里的意思是,有坚定的自我感,有自己的利益,会维护自己的利益。

前面阿诺拉接受了伊万的逻辑,并且在一部分太想逃离原本生活的情绪下(这个后面会说),相信了伊万的逻辑。

伊万的逻辑是:他很讨厌他的父母,他也不想回家,想留在美国。

那么只要找个美国人结婚他就不用回去了。

并且这个事情很紧急,马上就要结婚。

并且阿诺拉看起来还挺可爱的。

阿诺拉觉得这个事情挺合理的。

再加上前面不管是伊万开派对,还是带他们去拉斯维加斯,待人接物处事都挺正常。

阿诺拉不相信他竟然就这么跑了。

并且她不能就这么接受一个回答都没有的情况下,自己就要接受原来都握在手里的橄榄枝就这么要被抛掉。

阿诺拉一定要去找伊万谈谈,是因为她不甘心这个项目就这么黄了。

哪怕再怎么样,都必须要听到伊万亲口确认。

就像《白莲花度假村》里面那个黑人大妈,就是一定要找到白女,给她讲自己的商业计划书,除非白女亲口说再也不会投资她了。

就像《白莲花度假村》里面黑人大妈最后醒悟”你们这些白人都是疯子”一样,当伊万终于愿意跟阿诺拉说话的时候,结果说出来的第一句话是“所以你想要我说什么?

”阿诺拉张口结舌了几下。

因为她没想到伊万可以这么无耻。

阿诺拉:万尼亚!

看着我,万尼亚!

万尼亚,你他妈爷们一点!

跟我说话!

伊万:你想让我说什么?

(阿诺拉欲言又止)伊万:你懂不懂我们他妈的现在必须登上这架飞机,飞回维加斯吗?

懂了没?

伊万:你懂了没?

阿诺拉:所以我们要离婚,你……伊万:当然了!

你蠢吗?

也正是从这里开始转折,阿诺拉心里同意离婚了。

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都没意思,非常没意思。

全是傻逼,这个世界上全是傻B!

有很多解说啊,说这是一个灰姑娘的故事,说这是一个底层人希望跨越阶级的故事,说阿诺拉是为了钱所以跟伊万结婚。

NO NO NO。

《阿诺拉》这个故事从来没有那么宏大,它一直讲的是个人。

阿诺拉为什么此刻觉得没意思了?

这要回到“阿诺拉为什么想和伊万结婚”这个问题上。

阿诺拉想和伊万结婚,最初的动力是想逃离原来的生活。

这个原来的生活包括了“妓女生活”,但是比“妓女生活”更广。

这一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故事中阿诺拉对于名字的态度。

阿诺拉有两个名字,一个是ID上的名字,Anora,并且配有一个斯拉夫姓氏,这也是对她为什么会俄语的解释。

但是呢,在夜场,在美国,她的名字是Ani。

注意,这里也不是说阿诺拉在意自己的移民身份,也不是讨论移民和本地居民之间的歧视问题。

这个片子是不讨论宏大主题的。

名字的事情,想讨论的是“自我”。

托罗斯在劝说成功阿诺拉和自己一起去找伊万之后,托罗斯、阿诺拉还有伊格尔三个人从伊万的别墅里出来。

在上车的路上,托罗斯问起了阿诺拉的名字:托罗斯(看着手上阿诺拉的ID):阿诺拉·米赫耶娃?

阿诺拉:艾妮,我是艾妮。

托罗斯:但是这上面写着阿诺拉。

阿诺拉:我知道!

但是我一直被叫做艾妮。

谢谢。

阿诺拉这里有点烦。

这里的烦是什么呢,是托罗斯说的没错,是的,她确实是叫阿诺拉,但是她不想把阿诺拉这个名字这么大大方方扯出来。

Ani这个名字像一个缓冲垫,是垫在她和她原本的生活中间的。

托罗斯上门来之后,她生活又开始像原本的生活那样乱七八糟了。

阿诺拉从来没有认同过那个妓女身份,她从来没喜欢过。

对比同在夜场工作,后来还抢着给伊万服务的那个Diamond,Diamond非常认同妓女身份。

当阿诺拉收拾东西离开夜场的时候,Diamond嘲讽阿诺拉嘲讽得最厉害,阿诺拉也非常讨厌Diamond,就是因为她们是两种不同的类型。

Diamond已经非常安于社会给她的位置。

但是阿诺拉从来没有!

阿诺拉根本没有认同过。

之所以和社会身份保持距离,是因为阿诺拉对“自我”看得非常重。

这也是为什么,托罗斯打电话的时候提到她是妓女时,阿诺拉反应那么剧烈。

托罗斯(电话里对伊万):我才两个没管你,你就给我娶了个妓女。

阿诺拉:我不是妓女!

你这个垃圾!

关于名字的讨论一直延续到了结尾。

这个结尾不是那个哭泣,而是阿诺拉被允许在伊万的别墅里在度过最后一一夜。

这个最后一一夜,阿诺拉是和这个黑帮小弟伊格尔度过的。

伊格尔在中间问起了阿诺拉的名字:伊格尔:那么你的名字更好吗?

阿诺拉(耸肩):不。

伊格尔:那它到底什么意思?

阿诺拉(沉默):在美国,我们不在乎这种东西。

我们不会赋予名字意义。

它……它什么都不是。

(伊格尔点燃两根烟,递给一根给阿诺拉,同时打开手机上网查阿诺拉的意思)伊格尔:所以,它的意思是……“石榴果”,“光”……阿诺拉:好了,我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

伊格尔:还有“光明”。

(沉默)伊格尔:幸好你不是他们家族的一员。

阿诺拉(转过头正视伊格尔):我他妈有问你的意见吗?

伊格尔:没有。

阿诺拉:对,没有。

这就是阿诺拉为什么听到伊万说”你到底想要我说什么?

“之后,觉得一切没意思了。

因为,她发现,成为这个家里的一员也是乱七八糟的生活,并且也不可能了。

最大的疯子就是伊万。

嫁给伊万没有任何意义。

这样的生活跟原来的妓女生活一样都是乱七八糟的生活。

所以阿诺拉之后才会火力全开。

因为她看穿了,看穿了这里的所有人,托罗斯,伊万,伊万的妈妈,伊万的爸爸。

她其实一早就看穿了,但是之前她有所求,以为自己能求到自己的想求的,所以小小地自欺欺人了一下。

在上飞机前她醒悟了,醒悟到自己所求的永远都不可能。

所以阿诺拉在离婚登记处非常直白地把伊万一家讽刺了一遍:(阿诺拉签完字把笔一丢,从工作人员那里拿回自己的ID)阿诺拉:好了,走吧。

(伊格尔起身准备送阿诺拉离开)伊格尔:这话可能有点越界,但我认为伊万应该道歉。

(阿诺拉看了看伊格尔,托罗斯惊吓住)托罗斯(站起来对伊万一家):别理他,他只是累坏了,而且他还在飞机上空腹饮酒。

他一整晚都在帮我们。

伊万妈妈(打断托罗斯):听着,我儿子不会向任何人道歉,听清楚没。

阿诺拉:因为你儿子就是个娘炮。

伊万妈妈:什么?

什么?

什么?

阿诺拉:什么?

你没听见我说的话吗?

我说那是因为你儿子是个娘炮。

托罗斯:够了,走了。

(阿诺拉出门)伊万妈妈:而你是一个恶心的妓女。

(阿诺拉回来)阿诺拉:而你儿子恨你恨到要专门娶一个妓女来气死你。

(伊万爸爸看笑话看得大笑)阿诺拉:对,你们一家都是垃圾。

从开始阿诺拉对托罗斯说她是妓女反应那么大,到现在阿诺拉用妓女身份反击,是因为阿诺拉已经知道重要的不是自己怎么看自己,而是他人怎么看自己;又或者说,重要的不是他人怎么看自己,而是自己怎么看自己。

前者的意思是,阿诺拉一直认为自己不是妓女,结果到头来伊万一家这边的人就是都觉得她是妓女,她怎么看自己根本不重要;后者的意思是说,伊万一家怎么认为她根本也不重要,因为伊万一家就像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一样,都太可悲了。

另外,这里伊万爸爸的大笑也特别精彩。

伊万爸爸的大笑是一种看热闹,看笑话的大笑。

这一家子不仅神经,而且还互相仇恨。

用这样一个大笑就展现了。

伊万爸爸根本不觉得自己和家里其他两个人是一边的,所以他才能看笑话。

最后一个阿诺拉看穿的人是谁呢,是那个黑帮小弟伊格尔。

其实从一开始阿诺拉就发现了他和别人不一样了。

所以在餐厅的时候,阿诺拉才会说伊格尔就是一个“faggot”,一个同性恋。

伊格尔还要问为什么,阿诺拉更疑惑为什么伊格尔还要问为什么。

还有就是伊格尔怕她觉得冷,把之前塞她嘴巴的那个毛巾给带出来了,大冷天的阿诺拉更崩溃了,一直问他为什么要把这个毛巾带出来。

但是在离婚登记处那里,伊格尔觉得伊万应该道歉的时候开始,阿诺拉彻底确定了伊格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伊格尔是真的相信有些事情是对的,是应该做的,而有些事情是错的,是不应该做的。

伊格尔的心理世界很简单,但正是因为简单,所以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这个世界不是这么运转的。

阿诺拉就不会觉得伊万应该道歉。

因为肯定不会,并且最重要的是道歉没有意义。

但是伊格尔觉得有意义。

所以从这里开始,阿诺拉其实在可怜伊格尔了。

所以最精彩的一段,最微妙的一段不在于最后阿诺拉的哭泣。

那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最微妙的一段发生在伊万别墅的最后一夜。

当伊格尔和阿诺拉讨论完名字的事情之后,他们继续了一段对话:伊格尔:我只是想支持你。

阿诺拉:支持我?

大哥,你袭击了我,你还说你支持我。

你……不是吧……伊格尔:(笑)什么……不,我没袭击你。

阿诺拉:你没……你不把那个叫袭击?

伊格尔:不叫。

阿诺拉:对,你说的对,那是叫做殴打,还有绑架。

肯定还有上百万个符合的罪名。

所以草你马的。

伊格尔:但我没袭击你。

我只是想让你冷静下来,免得伤到自己。

阿诺拉:你他妈把我按在地上,还他妈把我的手绑在背后,你……你还把我的嘴堵上,你他妈看到我大腿和胳膊上的淤青了吗?

你他妈袭击了我,你个疯子。

伊格尔:首先,那是因为你的皮肤比较敏感。

阿诺拉:不,不是,那是因为你他妈疯了。

伊格尔:其次,是因为你太疯了。

(阿诺拉看了伊格尔一眼)伊格尔:我是说,你“也疯了”,但我也可以说,你太疯了。

(这里用的是too crazy和crazy,too这个不好笑的英语梗,所以阿诺拉没笑)好吧,这不好笑。

伊格尔:但不管怎样,你没有受伤,或其他任何损伤,对吧?

阿诺拉(起身离开大笑):你知道吗,如果加尼克当时不在,你肯定把我强奸了。

伊格尔:强奸?

阿诺拉:毫无疑问。

伊格尔:为……我为什么要强奸你?

阿诺拉:你有双强奸人的眼睛。

伊格尔:被强奸的眼睛?

阿诺拉:强奸人的眼睛。

你听到了,你这种死变态一定会强奸我。

伊格尔:好吧……但我并不想强奸你。

阿诺拉:是吗?

为什么?

伊格尔:什么?

阿诺拉:为什么?

伊格尔:什么为什么?

阿诺拉:你为什么没强奸我。

伊格尔:因为我……不是个强奸犯。

阿诺拉:不,那是因为你是一个死基佬(faggot-ass bitch)

死基佬(faggot-ass bitch)在电影里出现了大概四五次。

这里是最后一次了。

到这里为止,死基佬在电影中的内涵被阐述清楚了。

阿诺拉之所以一开始就觉得伊格尔是死基佬,是因为他不在这个世界里。

在这个世界运转的逻辑里,支配与被支配,服务与服从等等,混杂在一起。

像伊格尔这样在乎对方感受的男的,只能是被排除在这个逻辑外的,是格格不入的。

这里阿诺拉说的是对的。

伊格尔没有强奸阿诺拉,不是因为他不是一个强奸犯,而是因为他是死基佬。

不过这并不是说伊格尔不喜欢女人。

这个逻辑的真正意思是:伊格尔不去干那些犯罪的事,不是因为他接受了教育,接受了社会规训,遵守道德,被道德约束;而是因为他天生善良,他天生就不干这种事。

所以阿诺拉可怜他,所以阿诺拉感到悲哀。

这在这个世界是格格不入的。

阿诺拉也明白自己和伊格尔不是一路人,自己不是这样的。

但是她看到了世界上有伊万,也有伊格尔,更有自己。

她从这些复杂的东西里面感受到悲哀。

这就是为什么结尾阿诺拉哭。

阿诺拉不是因为觉得和伊格尔同属于打工人所以一起哭,这太肤浅了!

阿诺拉哭是因为她既看到了很大的东西,同时她又在乎自己这么小的自我。

这就是这个电影最独特,并且一定会留在历史中的地方。

这是探寻到了现代很多问题的本质。

这个电影讨论的主题非常之多,融合得又非常好。

但是这个电影最深的主题,是探讨社会和自我的。

 6 ) 身体是阿若拉的武器

身体是阿若拉的武器,她的工作就是用身体猎来钱。

身体也是她唯一的武器,这也是为什么她在被控制时被形容成不是人,而是一个野兽,一头动物。

一个体面人不会这样使用身体,只有逼急了的动物才会,踢,咬,完全被钳制之后还有声音可以用,尖叫。

前阵子在路边等车,面前开过一辆车,副驾的女人也是这样不间断地闭眼尖叫,车开过去的时候,我看到驾车的男人非常冷静地,缓缓把副驾车窗升上来,女人的尖叫渐次减弱,被完全封闭在车里。

晚高峰车开得慢,那辆车就在我面前完成这一系列变化,女人在被完全封闭的车厢里仍在尖叫。

旁边同样在等车的人开始议论,觉得那女人疯了。

我心想她一定是被逼得没办法了,只剩连续尖叫这一个对抗方式了。

阿若拉像动物一样的野性是“可控”的,毕竟是人,还是一个女人。

而且对手其实还是体面人,不敢也不会下狠手,还照规矩办事。

她的野性是近乎动物的生存本能,这种充满机警的野性,在被少量释放时构成某种诱惑。

在不会构成实质伤害(事实上确实也很难)时,这种野性是迷人的。

阿若拉的野性被恰如其分地维持在不会令人不适的范围内,还能体面地斡旋和行动。

毕竟是个喜剧电影。

现实里早就被暴力压制了。

但一只动物之所以要展现野性,只剩下身体作为武器,难道不恰恰是有悲剧意味的结果吗。

一只动物不得不这么做。

不得不防备,不得不迎合,它对周遭大部分事都不信任,需要确保自己能够掌控局面,身体就是最能够由自己掌控的东西。

伊戈尔这种人反而是很少出现的,她没有经验。

她有防备强奸犯的经验,有应对对她的身体着迷的男性从他们那里获得钱或其他东西的经验,但很少有被人说她应该得到道歉,被递一杯水,被盖一件衣服,被想聊聊天而不是捏住臀部的经验。

因此阿若拉在面对伊戈尔时很暴躁。

这个男人身上没有她可以获得的钱,没有地位,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啰啰,而他竟然好像也对自己没有欲望。

她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

阿若拉在拿到戒指之后,突然主动示好。

这个情节看起来像是,她得到了好处,伊戈尔帮她偷回了戒指,她大概某种程度上是觉得自己需要回报的,或者觉得对方也要得到一点什么。

她再一次把身体当作武器,她是有主动权的,我高兴才给你我的身体,我也能让你高兴,这我擅长得很。

结果这个武器竟然被伊戈尔抱住了,武器不再能够行使它惯常的功能,无论是成为被欲望并总是能诱惑和取悦男性的对象,还是被侮辱的对象。

武器变回了阿若拉的身体本身,变成她本人。

武器失效了。

只有在两个人这样身体相接时,阿若拉才会崩溃,她不可能在拿到戒指时,坐在车里就卸下防备崩溃。

当身体这样近时,任何能量的穿透力都是无法被隔离和抵御的。

把身体和欲望当作武器意味着也要承担这样的风险。

但那也不意味着得到救赎,把她当作一个人来尊重,悲观地看,是非常短暂非常短暂的,只能用幸运来形容的小概率事件。

我甚至不相信它在现实里会真的出现。

或许我应该相信它会出现?

那属于宗教和信仰的范畴了。

再或者,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来自他者的救赎吗?

不过喜剧电影大概都需要一个光明的结尾。

 7 ) 从《可怜的东西》到《阿诺拉》:骂伪女性电影

1986年的独立电影《Working Girls》讲了性工作者的一天:上班,接客,不接客时接电话,跟同事(其他性工作者)聊天、拌嘴、吃外卖,在老鸨来视察前飞速打扫没吃完的烤鸡盘子,跟老鸨吵架(像极了跟老板吵架),下楼买药时要给好几个同事捎避孕套(像极了今天买奶茶顺便给同事带),因为偷接私人电话被老鸨炒鱿鱼,在老鸨要求加班时拒绝最后被迫接受,在客人那受气后放下狠话不干了(可能第二天还会回来),终于上完班后归心似箭,踩上自行车一路闪电回家,不忘给同性爱人带一束花表达晚归的歉意。

——这是性工作者作为人的“生活”。

肖恩·贝克所谓的关怀性工作者:暗示她的移民身份暗示她的穷苦但不给出任何个人历史。

而对于她的“现在”,也只窥伺她“工作”的样子,用俯视镜头拍她全裸,换着花样和角度拍她提供性服务,摄像机紧紧追着她跳舞时的臀部,比男主角的视线贴的还紧,拍她除了“fuck”几乎不会说别的话,临结尾了,让她梦醒,面对一个大块头男的示好,又是腾地坐到他大腿上开始取悦。

——这是肖恩·贝克对性工作者作为一个符号的刻板想象。

——难道性工作者就没有个人生活?

就是24h激情上班?

难道她们跟这个世界连结的方式就是坐到所有对她好的人的大腿上去?

这是怎样狭隘又自以为是的刻板想象。

她下了班住在哪里?

跟谁往来?

电影倒是告诉我们她住布鲁克林铁路旁边,但那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肖恩·贝克不在乎。

他只是借用了“性工作者”这个名头讲一出他以为的消费社会批判。

他不关心这些人的身体、灵魂和命运,却无耻借用了她们。

肖恩·贝克心中的“同情之理解”性工作者=你看她很认真、专业、努力地提供着性服务和情绪服务。

这种所谓“合理化”的最大问题就是用“专业性”遮蔽了“人性”。

上文说到的《Working Girls》有两个细节——女主在接待每个男客时都会把毛巾递给他们说“Please make yourself comfortable”暗示他们自己脱衣,这种小小的体面是她从业中保留主体性而形成的习惯。

另一个细节是,一个西装革履的精英男在精神上践踏女主,大意是“你以为你装得挺体面你就不是妓女了?

”女主虽然不能推开他,但还是恨恨的神情,之后想着辞职。

这些色情镜头完全不色情,它让人感同身受那种活生生的人被践踏的耻辱。

性行业不是《阿诺拉》和《可怜的东西》里那样女主无坚不摧地“嫖了男人”,只把男人当工具,那里比任何工作更甚地有着剥削、欺压和践踏。

我越是同情之理解性工作者,就越不能忍受白男导演对这个行业的想当然和以此为名的大拍特拍裸戏。

【补:才知道《阿诺拉》拍性场面甚至没有用亲密关系调解员intimacy coordinator,因为导演让米奇和男演员来决定要不要——他们敢说要吗?

导演处于权力关系中的上位,且演员考虑到日后合作也有“证明自己professional”的压力(来源:https://variety.com/2024/film/news/anora-intimacy-coordinator-respond-mikey-madison-sean-baker-1236254012导演连女演员的正当权益都要“我让你选择一下”,就类似于休产假是正当权益然后老板让你选要不要休。

还大言不惭关注底层性工作者,这很白男。

】《阿诺拉》的肤浅让我在电影院如坐针毡。

但最可怕的是摄像机对女性身体的暴力——银幕射来的结结实实的身体和精神的疼痛——就像《新女性》里韦明看到酒吧地板上被拖行的女奴仿佛看到了自己,当《阿诺拉》不断切到大全景中赤裸的扭动的阿诺拉,又切到阿诺拉F word的嘴巴的大特写时,我感到摄像机在强暴我——强暴所有女性。

这种疼痛在《阿诺拉》广受好评的结尾处转变为纯粹的恶心。

当Igor载着阿诺拉停在纽约的漫天大雪中,Igor掏出偷偷保留下来的阿诺拉的钻戒时,我在心中默念“不要吧,不要吧,不要”——然后,他们还是开始了(唯有白眼)。

电影在这里做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区分。

从豆瓣短评看,它触动了很多人——作为脱衣舞女的(阿诺拉本人反对被称为“妓女”)阿诺拉直觉性回报Igor善意或爱意的方式是,坐到他的大腿上开始取悦,而Igor则直觉性地想要吻她。

不习惯“非交易性”亲吻的阿诺拉本能地反抗,拍打Igor,最终放松下来,沉浸在他的吻中(…?)——Igor的爱“救赎”了阿诺拉——打出这段话时我感觉自己在写十年前的晋江狗血言情。

而这个情节竟然是一部金棕榈奖电影的结尾。

【在别处收到一个评论更正“阿诺拉根本没有“沉浸在Igor的吻中”,她甚至都没有接受他的吻。

Igor捧住阿诺拉的脸试图去吻她,结果她十分抗拒,最后因为自己无法接受Igor对自己真挚的感情直接趴在他怀里哭了,俩人压根就没吻上。

”特补充在此。

——在这段时间的思考里我也意识到结尾的十分钟可能没那么强调“爱的救赎”——但我最在意的点还是——如果只是底层的互助和安慰,到结尾处停下车就好了。

两人前一晚的沙发谈话已经很好了。

非要让阿诺拉“职业性”爬到他身上取悦一次而Igor回应以吻,仿佛从事脱衣舞职业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永远只会着一种交流的方式。

这种对性工作者的刻板想象,用职业标签化一个活生生女性个体的“叙事技巧”,我还是认为问题很大。

】它一点也不“救赎”。

它令我作呕。

如果说《可怜的东西》作为伪女性电影的逻辑是“女人的性长久地被以爱为名的家庭和生育责任所束缚,所以性欲的解放等于女性的解放”,那么《阿诺拉》只不过是硬币的另一面——“阿诺拉的爱和性长久地在新自由主义明码标价的市场交换中被分割,所以当天使般的Igor引导她将爱和性再度联结起来时,性工作者阿诺拉得到了救赎”。

问题不在于这种逻辑在具体情境中的变化——如人们会基于《可怜的东西》争论如果贝拉就是享受性,那么她以妓为营生是不是“竟是她嫖了男人”的解放——问题在于,如果爱和性所谓“原初”的统一源自前现代社会男性对贞洁女性的期待,那么爱和性今日所谓解放性的分离则是新自由主义时代将女性身体再次商品化的前提,这两种逻辑本质是都是由男性主导的社会创造的衡量和评判女性身体、欲望和关系的价值体系。

重要的不是分离还是合一,而是谁在要求分离?

谁在要求合一?

谁在教导我们关于何为“原初”与何为悖逆的知识?

谁在给分离或合一上纲上线上价值?

谁在评判和惩罚着那些不服从这些价值体系的女性?

《阿诺拉》浪漫化为资本主义飞雪漫天中唯一温情的这抹车内的“爱性合一”,在嘲讽了后者的同时,只不过是回归了那个前者同样规训性质的原初神话。

它不过是暴露了白男导演肖恩·贝克匮乏的想象力——他根本无法想象以上陈词滥调以外,女性对世界的欲望,以及女性和世界联结的方式。

或许,他根本不能想象女性可以自我救赎。

当他用所谓荒诞喜剧的语言让《阿诺拉》中每个人都丑态百出、“类人群星闪耀”时,当他不厌其烦地拍摄他口中的希望为之发声的弱势群体——性工作者——阿诺拉的“工作”中的裸体以及连珠炮似的喷射的“motherfucker”时,他并没有给出任何有新意或深度或力度的批判——不是用镜头疾速扫过俄罗斯富豪的纽约豪宅,脱衣舞夜店的光怪陆离,然后配上疾速的音乐,就是对当代社会的批判了——这件事,甚至一百年前的电影都做得更好。

如果对《可怜的东西》的批评可以用“除了性欲,女性还有多种多样、丰富、炽烈的欲望”,那么对《阿诺拉》的批评正好可以是“除了男性能想象的那种男女之爱,女性还有多种多样、丰富、炽烈的爱世界的方式”。

她不需要男性教会她“爱”。

这也是为何我会为《婚姻故事》中很快给离婚后的斯嘉丽·约翰逊安排了新情人而失望(尽管《婚姻故事》的两个主人公都是经典的新自由主义欲望主体,所以这种情节设置倒是很现实主义),却会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结尾处女主的孑然一身而感动——如果性不是女性的救赎,那么某个男性的爱也不是,至少不一定是——尽管《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里导演最倾注了全部同情的,还是女主的前男友。

我感到恐惧的是,像《可怜的东西》和《阿诺拉》这样的伪女性电影愈是成为电影节的宠儿,此类电影便会愈多。

但不知从何时起,在观看它们的过程中所接收的暴力,令我甚至不愿轻易去看。

当摄像机对准某人的身体,那本身就是暴力。

创作者应该用电影的其他部分去抵消这种暴力,或者至少让这种暴力有其价值——可惜,它们往往只是借助了女性的身体,turn her-story into his-tory.《女性瘾者》刚上映时惊世骇俗。

那位为了追逐性欲而主动成为坏妻子坏妈妈的Joe俨然女权先锋,结尾处石破天惊的一枪足以传世。

有趣的是,作为Joe对照的女友在坠入爱河后停止了放荡不羁的生涯,并对愤怒的Joe说“你以为你懂得性的一切吗?

性的终极秘密是,爱”——Joe不屑地摔门而去——“性爱分离”和“性爱合一”的老调重弹。

然而,在Joe直白地称黑人为Negro表达对政治正确的蔑视时,我分明在她身上看到了拉斯·冯·提尔的自我投射。

他的厌女以及厌女以外的种种黑历史,无需赘述。

当我带着“Joe是他的自我投射”的角度再次观看《女性瘾者》,我便发现了种种可疑之处——例如,当Joe在家中自行堕胎时,夏洛特·甘斯布的表演令人心碎,令人感慨女性为自由需要多付出的代价,但拉斯·冯·提尔竟像不满足似的,补充了一段似乎根据超声图像绘制的动画示意——胎儿被尖锐的器具勾出宫颈。

一个极其疼痛但叙事上毫无必要的插入。

在这个例子里,拉斯·冯·提尔将自身不可公开的反人类欲望投射至女性角色身上,却对她的疼痛毫无怜悯,反将其美学化,将她的苦难转化为大众观看的对象。

我甚至不惮于想象他在插入这段动画演示时,会沾沾自喜,正如他不厌其烦地在章节体电影中插入众多关于数学、文学、哲学和宗教的引用。

反而是到了《此房是我造》里,他对同为他自我投射的男杀人狂杰克极尽赞美和同情,甚至在结尾处让他在天国和炼狱中来了一段高光自陈。

这种对女性身体、女性体验和女性世界的无知、冷漠和“美学化”,往往可以冠以“反映真实”的名头——肖恩·贝克或许会说,我用剥削性的方式拍摄阿诺拉扭动的裸体,是因为我要让电影院的你被吸引,然后反思是否你也是消费她身体的体系的一部分。

对这样的“艺术声明”,有无数可行的质问和反击——“非如此(剥削性)不可吗?

”,“现实果真就是如此吗?

”正如《可怜的东西》里,裸露可以被辩护,但种种极其诡异的机位和角度则分明暴露了导演一贯热衷的猎奇恶趣味。

但质问的尽头是——他们不会觉得那是问题,因为那对他们——精英、白人、男性——从来就不是问题。

我可以坦荡地、真诚的、大声地说,我没有被阿诺拉的身体吸引——事实上,每当高速镜头猝然转到Ivan随时随地发情而阿诺拉极尽讨好,我知道肖恩·贝克希望我跟着他的摄像机看到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异化下人的动物性——我就会翻个白眼低下头。

我不是消费她身体的体系的一部分。

但是我没有被她的身体吸引并不妨碍我持续反思他声称非得如此才能被反思的——那个体系。

而那个体系正日益虚拟化为此类图像的无限繁殖和流通。

不过,again,他们不在乎。

【更新2024.12.21关于以艺术为名的裸露,我的看法: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group%2Ftopic%2F315499230&_i=348006323ce798f&dt_dapp=1】

 8 ) 现实之墙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阿诺拉》在临近结尾处的豪宅中, 终于不再呱噪安静了下来,Igor与Ani的对话却让我如坐针毡又味同嚼蜡。

前者平实甚至有些文雅,想从关系中谈出些意义,甚至只是解释名字美好含义的问答,换来的只是Ani一堆F words和让人烦躁到想快进的无理控诉,让人感到Igor这个角色,突然从平事的小混混仿佛化身为某种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或契诃夫等等文豪笔下,俄罗斯广袤深邃的东正智者般,机械降神到了此地,而Ani回答之肤浅就如同让资深女权主义者们感到整部电影的肤浅一样,几乎立刻就得出了这简直就是一出毫无机锋与灵感,存粹为了真正结尾所谓救赎而救赎的存粹废戏,一点都不聪明,一点都不上档次,一点都没有合理性。

而当这样的处理,在真正的结尾车中戏,再次上演时,我意识到了某些东西。

Igor确实是某种并不现实的想象或导演表达的现象景观,但Ani对其的回应,并非是所谓导演做的“自以为是的区分”,而是一种直觉的语调,一种直观又含蓄的表达方式。

因为这种看起来最后一分钟的“救赎”,让我想到了一个古老的笑话,也就是两个闹钟农民在畅想,也许皇帝的生活,就是拿着金锄头,每天下到农田里干活。

这在于,当你能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时,并知道自己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线时,你必须或一定要大抵知道界线的两边都是什么才可以办到。

这在整部所谓的性工作者灰姑娘找傻逼幼稚纨绔王子的暴走体验卡故事中,无数次让我联想到,为什么Ani不可以更聪明一些、更励志一些、更战斗一些、更潇洒决绝一些,甚至更符合实现时髦的“公序良俗”一些,直接去找个律师,让俄罗斯的寡头看看到底时他的钱牛逼,还是大美国的婚姻法更牛逼,从而彻底走向另一个更类型乃至更卖座又被广泛夸赞的叙事。

在电影实际进程中,Ani也确实做出了一些努力,在上飞机去离婚之前,她做出一些象征性的反抗,但迅速败于威胁。

因为归根结底,只有匮乏想象力的顺白直男导演肖恩·贝克,并不想拍穷人表现的像个大学教授一样的贤者,亿万富豪表现的像个新教资本主义的圣徒,他要拍的就是陈词滥调,是无法在想象之光以外穿透现实之墙的陈词滥调,是富人的刻板印象,是穷人的苦苦追求,是女性对世界的欲望,以及女性和世界联结的方式,是女性的“自我救赎”,首先要在一个认知的界线之内。

女权阿訇们控诉/嘲讽/揶揄/挖苦/讽刺Ani在结尾车中,只能性爱合一,回归所谓资本主义规训神话的蔑视,可能恰恰没有想到,Ani没法文雅地回报一位机械降神的俄罗斯神父,一句《诗经·邶风·击鼓》的“执子之手”或引用一段罗马书马太福音,而只能习惯性地脱下内裤,坐到男人的大腿上,扶起阳具,感受一种无奈惆怅与想象完结的现实,因为她只知道这么回应,只明白那么说话。

或许这不是真实的想象,或想象的真实,因为无产阶级不是天然就有道德正义,他们既可能是最淳朴善良的,也可能是最可怖和残忍的;因为女性身体、女性体验和女性世界的无知、冷漠和“美学化”,当然可以是景观消费的,又同时是现实存在的,”非如此(剥削)不可“的所有”不可“,并不是一个表达平等神话的现实造物,也不是无限再生产资本主义体系的想象艺术声明,它在现实之墙上凿出一个能透过一些想象之光的洞,并不是居高临下地, 让那些坦荡的、真诚的、大声的女权阿訇们,讲一个究竟谁是真正的左派,究竟谁是真正的无神论,谁才是真正清高无虞不同流合污的高深莫测道理,而是窥探一些金锄头耕田的雪色背景板。

这是否是阿訇们居高临下的指点和感悟呢?!

 9 ) 挠了挠后资本主义的胳肢窝

大学毕业后疯狂享用流行影视文化的这几年,终于让我的大脑慢慢构建起了俗套剧情预测电波。

从中段开始,看着Igor那欲言又止、眉目传情的木讷样子,我就在心里跪求编剧,他可千万不要是爱上了Ani啊…在Igor缓缓拿出四克拉大钻戒的时候,我又在心里跪求编剧,Ani可不要肉偿啊……比起给这电影打上女性主义的标签,它不管怎么看都更像是一部写late-stage capitalism的小品。

在我眼里,gold-digging也好,sex work也好,最大的反派不是男女不平等,而是后资本主义。

这是稳定运行且无法打败的绝望结构,所有人都被绝对的金钱和权力笼罩。

任你有多么“特别”都好了,在巨大的结构面前都并不“特别”。

Igor的暴力(倒拔糖果店)、Ani的肉体,还有所谓的秩序法律的保护(Ani在法庭上歇斯底里地反驳,最后一刻还扬言要找离婚律师,说自己没签prenup,看的出来escort平时下班也没少看肥皂剧),宗教信仰(Toros匆忙离开Baptism也好笑),在巨富的力量面前都不值一提。

所以我感觉影院里观众的喝彩和笑声并不是因为剧本有多么别出心裁,而是再度被阶级落差而击中心灵。

四人流落街头找少爷的桥段,落魄的gang在不同的街头小餐馆里流连,吃着汉堡薯条,Toros叔骂着当下的年轻人不是玩ins就是玩Tik Tok,多少让看电影的普通人找到了点和自己生活的重叠的色彩。

相比之下人家少爷终究是少爷,就算精神再崩溃也还是要去有低消限制的场所。

另外我觉得电影无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被称赞,只是因为我极度讨厌“救风尘”的桥段。

然而从女性角色的塑造来说,Ani的角色(尤其在一开始)可真不错。

有网友说她浅薄,但她那种既狡黠,又泼辣,不断找机会爬升的风格实在好(像刻板印象中的)Brooklyn啊。

现在对Brighton Beach真的非常有兴趣…如果这部电影Ani是无可救药的陷入了爱情,那么我就不是打6分而是2分了,但是看着她尽心尽力抓住每一个机会挽回印钞机老公的样子,丝毫没有在意自己的形象,说白了也是美国小人物为了金钱在hustle,还是非常打动我的心灵。

我对结尾的解读是,Ani是没有对Igor有一点感觉的,正如她对少爷也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大概是因为她回到了现实,再次(且不打算回头地)把自己的身体看成了一张储值卡,才会爬上Igor的身体。

只要封闭感觉就好了。

到这里就算是呼应后资本主义电影的主题了(人彻底变成工具)。

但是在某一刻她大概还是感受到了自己的情绪,因此崩溃了。

全篇唯一让我觉得惊心动魄,甚至想鼓掌的大概就是这段结尾:充满雨刷器声音的性,没有一点欲望和张力。

只有枯燥的摩擦和绝望。

 10 ) 阿诺拉在电影里生存

“Despite knowing the journey and where it leads, I embrace it, and I welcome every moment of it.” ——Arrival阿诺拉的白日梦简单粗暴概括,肖恩·贝克的《红色火箭》(Red Rocket)是拉良家下海,《阿诺拉》(Anora)则是劝妓女从良,但双双失败,都是美国梦白日梦破灭的故事,后者并不是1.0时代传统救风尘叙事,幼稚富二代根本不是真心救,阿诺拉只能自救拼命斗争放手一搏,她不认同自己的血统名字与妓女身份,工作通勤居住环境不交保险等交代她的生存困境。

导演与编剧肖恩·贝克(Sean Baker)选择用经典童话故事重新解构逆反童话,宛如仙女般挥动电影的“魔法棒”给阿诺拉造了一场白日梦,钻戒就是水晶鞋,凯迪拉克就是南瓜马车,在钟声敲响十二下之前,漫长的豪宅打斗戏与纽约街头寻人戏拉住指针尽量延长灰姑娘体验时间,然而十二点的钟声终会敲响,白日梦终要醒来,南瓜马车变回了南瓜,即伊戈尔奶奶的旧车,可拿回水晶鞋的并不是王子。

阿诺拉在离婚后愤怒伤心却并未崩溃,她对这种结局是有所预判的,至少她享受过体验过抗争过,哪怕注定失败,大不了回到原点。

想起《降临》(Arrival)女主角路易斯(Louise)的台词:“尽管知晓整段旅程与终点,我接受它,我会去迎接其中每一个瞬间。

”结尾普遍被认为是以性报恩,典型如白娘子便是以身相许以性报恩,印象中通常创作者是赞扬歌颂态度成就一段爱情佳话。

结尾是阿诺拉对自我价值身份认同的崩塌,此前自我认知是Ani、美国人、脱衣舞女,片中多次强调,然而经过一场荒诞白日梦,来自陌生人的善意终于把她打醒剥下她的伪装:你就是Anora、俄裔移民、妓女。

阿诺拉才不是笨蛋,她在拼命自救争斗努力生存,直到最后卸下伪装筋疲力尽才流露真情。

又或者结尾阿诺拉的举动并不是报恩,而是交易,之前阿诺拉多次强调伊戈尔(Igor)不想强奸自己肯定是gay,伊戈尔说喜欢她可她不信,最后他拿回钻戒让她以为他跟其他男人没区别,把钻戒/水晶鞋当嫖资,却发现伊戈尔是真心喜欢她帮助她,正常的人类情感交流善意举动可以无关金钱交易,她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认知与防御机制崩塌,终于崩溃痛哭。

再联想到上一部《红色火箭》对过气AV男优自大浮夸浑身有毒男子气概的人物刻画,导演相当残忍,对性产业与性工作者不乏批判,却仍留有温情,借用友邻Devin的评价:结尾这个意料之中的性如果换做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去拍大概率会变成一场更男权化的性暴力。

阿诺拉不错,但是艳舞女郎更好!

(阿诺拉)影评当然对于结尾与人物走向观众可做开放式解读,电影一旦拍出来就不再只属于创作者,一千个观众心中可以有一千个阿诺拉。

为何很多观众默认性工作者接触多了男人就必然对男人了如指掌不抱期待,且不说女主再成熟也才23岁,像风俗业发达的日本有很多女性从业者常年赚钱养牛郎养男人。

我们对性工作者的臆想何尝不是一种高高在上,嘲笑指责阿诺拉的“天真”与“失败”倒是符合近期热议的“弱女叙事”审判。

只看解说的“观众”没有评判的资格。

近期有部台剧《童话故事下集》女主角林宜玲36岁饱受婚姻折磨想逃出围城,却在碰到年轻帅气温柔体贴的药剂师时沦陷幻想憧憬爱情起来,最后发现只是海王。

关于受到争议的裸戏,女主演麦琪·麦迪森(Mikey Madison)在2024年7月18日的电话对谈中曾告诉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在拍摄这些场景时,我从不觉得自己赤身裸体,尽管事实如此。

我总觉得自己穿着某种服装。

唯一一次我觉得自己赤身裸体的时候是最后一场戏,当时我穿得整整齐齐。

”完整对谈请看《虹膜》中译版《关于<阿诺拉>的对谈》https://mp.weixin.qq.com/s/vqhpKNIGuN4hWWnJ0zSCdw

Mikey Madison在CC选片,手上是《钢琴教师》与《没有面孔的眼镜》爱是什么?

爱是生物繁衍的原始本能欲望与人类对生命美好意义的追寻相遇产生的幻影。

哪怕自我洗脑自欺欺人也好,抑或试图分出真心努力爱上也罢,到头来不过是验证镜花水月只是梦幻泡影。

《谁先爱上他的》女性在电影里生存德国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Christian Petzold)的电影一直以来都关注女性角色塑造。

近日参加意大利贝加莫(Bergamo)电影节时接受采访,谈及当代影坛中越来越多的女性主角却仍由男性导演执导的现象,他分享了在2000年[携《心的居所》(Die innere Sicherheit)]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一段经历。

当时他在酒店阳台上看到法国导演克劳德·夏布洛尔(Claude Chabrol)接受采访[携《亡情朱古力》(Merci pour le chocolat)参加非竞赛展映],记者问夏布洛尔为何能塑造出如此多出色的女性形象,他的回答令佩措尔德至今印象深刻:“电影里的男人活着(live),而女人在其中生存(survive),但电影本质上就是关于生存的。

”佩措尔德补充道:“女性的生存往往更加艰难,她们常常被男性视角所定义,外貌与性感被视为评判标准。

女性争取独立与身份认同的斗争应该成为电影的主题,即使是由男性导演来呈现女性角色,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 ——摘取自时光网Mtime的报道。

#佩措尔德新片制作完... - @时光网Mtime的微博 - 微博早在30年前荷兰导演保罗·范霍文(Paul Verhoeven)就在好莱坞拍出了同题材的《艳舞女郎》(Showgirls),却被北美归为最高限制级NC17,即17岁以下观众禁止观看,简直保守,遭遇票房口碑滑铁卢,预算4500万美元,北美票房2035万美元,但依然是NC17最高票房,IMDB评分至今只有5.1,Letterboxd也就3.4(十分制为6.8),豆瓣反而有7.1,主流媒体一边倒惊天差评,女主演伊丽莎白·伯克利(Elizabeth Berkley)的事业亦因此蒙上阴影惨遭经纪公司解约。

此片在翌年1996年横扫金酸梅最烂电影、最烂导演、最烂剧本、最烂女主角、最烂新人、最烂银幕搭档与最烂主题曲七项大奖,范霍文亲自上台领奖发表感言,这让他成为金酸梅史上亲自来领奖的导演第一人。

他说:几千年前有一个犹太农民说过一句话,“先知只有在自己家乡不受欢迎”(耶稣说的),他的电影在荷兰被评论为”decadent, perverted, sleazy”(堕落、变态、肮脏),所以他搬到了美国,如今过去了十年,他的电影在这里也被评论为”decadent, perverted, sleazy”,这意味着他已被美国接受并成为美国的一部分,非常非常感谢评委!!

范霍文两年后回归科幻题材拍出《星河战队》(Starship Troopers)票房不佳,再过三年因《透明人》(Hollow Man)再度票房口碑滑铁卢终被好莱坞退货,他的美国梦最终还是跟《艳舞女郎》的主角一样,破灭了。

《透明人》是我高中抑或初中时通过VCD观看的最早一部范霍文,印象深刻。

有趣的是《艳舞女郎》在录像带租赁市场大获成功,达到一亿美元销售额,吸引了一批死忠粉丝为电影翻案。

女二号演员吉娜·格申(Gina Gershon)多年之后在不同场合反复表示:“如果大家真的很讨厌《艳舞女郎》这部电影,干嘛还老是拿来讨论呢?

”她与范霍文曾有过一次观众讨论会,有观众认为《艳舞女郎》是一部在全是“asshole”(混蛋)的环境里生存的电影,范霍文表示认同。

范霍文抱怨米高梅在宣传时只顾卖肉,给电影扣上了erotic movie(色情片)的帽子,但实际上这是一部关于生存的严肃电影。

明面上骂着“黄片”“低俗”,回到家关起门偷偷看,不禁回想起维多利亚时代禁欲风气背后地下情色小说风行,知名小说《指匠情挑》(Fingersmith)里对此有所展现,作者莎拉·沃特斯(Sarah Waters)审视其中的争议性、剥削性、解放性,以及女性与情色小说的关系。

是否在女性执导的情色电影里,通常被批判的男性导演对女性演员的剥削与对女性的意淫就会随性别的本性而消失,去年除了因身体恐怖、大尺度裸露与服美役焦虑成功出圈的《某种物质》(The Substance),还有一位曾以聚焦女性堕胎题材《正发生》(L'évènement)获得金狮奖的法国导演奥黛丽·迪万(Audrey Diwan)翻拍了著名情色片《艾曼纽》(Emmanuelle),她认为这种类型的内核在当代被色情片侵蚀了,后者遗漏了对人类关系的探索。

更多《艳舞女郎》幕后可见这篇影评上映时被视为色情片恶评如潮票房惨败,金酸梅奖拿到手软。

但却靠录像带出租赚了一亿美金的神片(艳舞女郎)影评。

《阿司匹林》性产业移动互联网化关于戏外导演与女主演致敬性工作者呼吁性工作合法化引起的争议,在此简要概述当下世界多国如何对待此事。

美国只有内华达州的某些地区性交易合法,阿诺拉所处纽约并不合法,她的职业是跳脱衣舞,这是合法的,接客算私活。

日本性交易违法,但风俗业成人电影业发达,对性交易实际上是纵容态度。

欧洲的德国、荷兰、瑞士、匈牙利、奥地利、希腊、拉脱维亚、土耳其等国卖淫合法且受管制,但据估算私下营业人数远超过登记人数,即便合法从业者也很难完全规避强迫卖淫,还会造成调查人口贩卖困难。

北欧模式是性交易违法但罚嫖不罚娼,由瑞典首创,后挪威芬兰冰岛英法爱尔兰陆续跟进,官方说法是成效显著,但有专家认为没有足够证据支撑,只不过是换阵地,网络上尤其活跃。

新加坡只有芽笼一条街可以合法卖淫且规定严格。

韩国不合法但存在红灯区变相经营。

泰国不合法但实际上以此吸引游客,国内很多人去泰国嫖娼。

中国大陆违法但私下很活跃,香港卖淫嫖娼不违法,流行“一楼一凤”模式,但组织卖淫、强迫他人卖淫、在公共场所招揽问价、嫖娼16岁以下少女等行为违法。

数字时代色情产业应时而变,像Onlyfans等平台震动了传统色情产业结构,允许创作者定价,但剥削并未消失,女性从业者比例仍远高于男性,不少贫困女性被迫入行,性别刻板审美、两性权力不平等依旧,算法推荐机制迫使从业者不断突破底线恶性竞争博取流量金钱,私人订制加重商品化属性。

即便不倚赖这些专业平台,通过X(曾经的Twitter)等大众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交易的不在少数,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与隐蔽性吸引愈来愈多素人加入无疑扩大了色情产业并加重性剥削甚至性犯罪,如偷拍、迷奸、性侵、强迫拍摄等行为。

根据Onlyfans2023年财报,总收入66亿美元,增长19%,抽成20%,给创作者分成近53亿,前 0.1% 创作者(其中一些人每月收入数百万美元)的收入是前 15% 的 15 倍,前 100 名创作者高达100 倍。

公司一共只有42名员工,13亿抽成减去平台运营、营销等开支为 8.19 亿美元,再扣掉服务器、信用卡服务费等,净利润为 6.49 亿美元,平均每个员工创收1500多万美元,而股息分红达到4.72 亿美元。

《阿诺拉》短评

奥斯卡真是烂完了

3分钟前
  • Vague Edge
  • 很差

感觉编剧应该多看看国内的偶像剧,区区一万美元就想搞定这件事,格局太小了。

5分钟前
  • 豆豆客
  • 还行

女主相信的并不是爱情,而是那一纸婚约。整个过程就是有权有势的人对底层人的玩弄和凌虐,人格上的。我也并不觉得结尾就是爱情,而是女主在一路要强后终于卸下防备的脆弱。整个电影看完让人压抑。God bless America。所谓的freedom和democracy只是对人格和生活方式更赤裸地剥削,通过钱。无钱无尊严,有钱无德。这就是当前畸形的社会。

10分钟前
  • 佑希不执
  • 推荐

Ivan离开Anora的时候,我马上想起了抛弃赞达亚的蒂莫西·查拉梅,好难过啊。

15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还行

还以为看完了快手短剧。。。

18分钟前
  • killMAXIE
  • 较差

完全不觉得是喜剧,只觉得毛骨悚然、如鲠在喉。女主角就像是案板上的一块肉,几个打工仔也同样如此。从最小的一个角度切入展现阶级最残忍的一面,这怎么不算是好电影呢?

19分钟前
  • 削恩·王
  • 力荐

前半部还挺好看的像是小黄歌的MV。结婚之后为什么女主忽然就觉得吊儿郎当的男主真能做自己husband开始恋爱脑了…

22分钟前
  • モモ
  • 还行

看来【小时代】里南湘+顾里的故事线稍微改改遇上Greta Gerwig女士也能拿金棕榈,郭敬明女士的影史地位得到了历史性提升

25分钟前
  • Pearciac
  • 较差

《阿诺拉》值得戛纳和奥斯卡双料最佳影片!!!尤其是结尾,非常震撼就像李沧东《燃烧》里面讲的,little hunger就是great hunger的享乐工具,little hunger的任何感情在great hunger看来一文不值…结尾给五星!!

27分钟前
  • 神軄手
  • 力荐

导演视听水平还是有的,荒诞变宽镜头畸变下的闹剧,背后是阶级与剥削的暗流涌动,加上浅层苏联笑话。最后一场戏反响两极,观感确实也矛盾。两个以暴力和性作为生存手段的、被富人用过即弃的底层工具人,丧失了回应善意与爱的能力,这层意思表达出来了;主观上还是反感这种男本位的救风尘思路,或者说因导演对Igor的态度而感到不适。

32分钟前
  • DreamReaver
  • 还行

没有想象的糟吧,阿诺拉不是相信爱情的傻白甜而是相信基本权利的美国人,亏就亏在不懂俄罗斯人做事的路子…

35分钟前
  • 三体馒头四维獭
  • 推荐

漸入佳境後全程笑死 光頭毛子跟女主我真的磕瘋了 片尾兩人坐在車里 窗外大雪紛飛 女主跨坐到男人身上 試圖用性來回饋他的善意 但是男人卻對此意興闌珊 只是目不轉睛地關注著她的表情 直到她終於被情緒擊垮 倒進他懷裡大哭 那個擁抱太戳我了 想到在愛沙尼亞海濱的冬天 也是在窗外飄雪的車內 北國男人外冷內熱的氣質總能把氛圍攪動出一種奇特的曖昧 Coney Island跟Brighton好像 希望明年可以去 前半小時暴露戲太多且沒必要所以扣一星

39分钟前
  • yuki
  • 推荐

#BIFF 四星半。从近乎癫狂(也吵闹)的讽刺喜剧到童话幻灭后的死一般沉默,肖恩·贝克用极为风格化的影像语言带领观众走进一场风暴般的电影。或许笑就是最深刻的批判。

43分钟前
  • btr
  • 力荐

跟我看到的评论不同,1️⃣阿诺拉并没有傻到以为富二代是真爱,不过是共同拿真爱当挡箭牌带她脱离苦海罢了2️⃣阿诺拉也没有从一个男人的失望跳到对另一个男人的爱,性是她与男人交流的方式,最后相拥是一个我认为浪漫化的演绎,那种底层屁民拥有又失去的的痛苦,只有在同类面前才能勉强释放出来

46分钟前
  • Yamagatata
  • 推荐

用最纯情的青春片语气、镜头、色调、语言、节奏、表情拍摄肉欲、交易、禁忌、控制、背德、黑暗。充分证明人只要年轻、好看且瘦,一切负面皆可轻易被整顿成明亮又美好的错觉。

47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拜金且精明的性服务者与俄罗斯巨富浪荡子短暂且荒唐的婚史,这一纸婚书,不过是互相的资源交换,拜金女得到了十天的豪门贵妇的难得体验、浪荡子收获了精疲力尽的此生最后一次美国行,两个人一时兴起的婚姻,不过是夹杂了性爱、drug和美金的混合物,如秽物一样肮脏低贱。电影真正意义上的高潮是片尾十分钟,那个木讷拘谨的秃头保镖,是整部电影里唯一一个给了女主角阿诺拉尊重、帮助和善意的人。女主角在他归还钻戒的那一刻,心里的疑惑已经有了答案:他不是基佬,不是强奸犯,更不贪图她的最后一点资产,那么排除了所有可能,爱只能是唯一的答案。而车里的一次特殊服务,或许是她最后能够给予这个情场可怜人的了。

51分钟前
  • 苍穹的幻想
  • 还行

好看!这片最好的就是逆反现在很多的“进步主义”和政治正确。作为美国电影,主角团里没有一个黑人和lgbtq群体甚至不乏开后者的玩笑,情色场景也充斥着第一幕。里面这些满是缺陷的角色就是符合人物本身,没有最后高光的成长,没有成为导演嘴替来说教。然而这样精彩又立得住的手段才是真正将人文关怀自然地传达给观众。当然,这片在动不动就打拳喜欢贴各种标签的简中环境,特别是小红书(豆瓣也越来越小红书化)群体,肯定要挨批的。

56分钟前
  • 不可名状
  • 力荐

只能说国人观影水平太次了,丢人现眼啊,你们会欣赏一部好电影吗?

58分钟前
  • 司徒浩南
  • 力荐

风格跳跃的悲喜剧,从纸醉金迷的纵欲享乐陡然转向聒噪吵闹的公路寻人,最终回归现实主义底色,肖恩·贝克依旧为社会边缘群体投以关怀怜悯的目光,透过抓马到忍俊不禁的狗血故事再度撕开美国梦的幻象,剥落糖衣直面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童话崩塌,黄粱梦醒,前两个小时铺垫都只为结尾难忘的一幕,那是属于阿诺拉真正情感流露的时刻,坚硬的防御外壳被眼前触手可及的爱意与柔情迅速瓦解,窗外飘着鹅毛大雪,车内却燃起一簇温暖火苗。

1小时前
  • 忏鸟
  • 还行

@恋爱电影馆如果我未曾经历过那些霓虹璀璨,我会不会比此时此刻更快乐。

1小时前
  • 卷卷猫猫头🐱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