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讨论政治倾向民族情结问题,这个电影的总体质量相当高。
但也有缺陷,充斥着英雄主义,觉悟没有北欧人德国人拍的二战片深。
电影中士兵缺乏军人的气质,没有死一般的眼神。
剧情,以及整体气氛,都非常不真实。
站在政治正确,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角度来讲,这部电影,极其恶劣。
一方面美化日本军人,政府,以及愚昧的信仰。
一方面通过扭曲历史,让观看者误以为,就连日本的敌人,美国人都同非常理解同情那些日本人。
这部电影简直就是安倍政权的产物,其目的只有两个,一,美化自己罪恶的历史,二,洗脑民众强行拉近和美国主人的关系。
这部片子最罪恶的是,和以往任何一部二战战争片不同,这部电影丝毫没有普及和平的意思,里面主人公不断强调,希望大家记住这段战争的经历,记住和他们一同作战的军人,极其恶劣。
法西斯永不会消亡,法西斯在二战时盛行,在区别并不大的今天一样能盛行,能防止历史重演的只有接受历史。
给大家普及一个历史,二战的罪魁祸首不是希特勒,不是斯大林,没错,二战发起的祸根就是日本帝国。
一战结束后,日本侵略中国满洲的卑鄙行为,成为了国际联盟瓦解的导火索,造成了之后纳粹的肆意妄行。
日本帝国从来都不是正义的,无论是站在世界还是日本本身,日本帝国的行为都堪称罪恶至极。
二战后期,美军进攻塞班岛,日军顽强抵抗,海岸防线失守,日军在发起最后的自杀冲锋后,幸存的日军躲在岛上的山洞、丛林中继续抵抗。
影片描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老实说,我根本没有兴趣去考证陆军大尉大场荣和他的47名日军以及百余名日本平民在岛上顽强抵抗数月的这段故事的历史真实性。
就电影本身来说,充满了日本人对几十年前前那场战争的理解与立场,就连在战场上与之生死对抗的美国人也对日军“礼遇有加”。
这个并不难理解,毕竟我们的战争题材电影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叙事的。
倒是片中日本人对于他们的战胜者—美国人的感情颇为复杂,日本人既希望描述自己战士的英勇、顽强、武运长久,同时又不想刺激美国人的神经。
因此通过电影我们看到了似乎是一群和蔼、亲日的美国人,在与日本人在做殊死的塞班岛争夺战!
标准的小妾心态!
有时候看看我们那不怀好意的邻居对于那场战争的想法没有什么坏处。
至少可以提醒我们,这个世界的思想是多元化的。
基本解释 [Better be a piece of broken jade than unbroken tile] 为坚持正义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大丈夫宁当玉碎,安可以没没求活。
——《南史·王僧达传》 详细解释 1. 美玉碎裂。
比喻美好的事物遭遇不幸。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荆山 鹊飞而玉碎, 随 岸蛇生而珠死。
” 2. 美玉碎裂。
形容声音清脆。
唐 李贺 《李凭箜篌引》:“ 昆山 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 王琦 汇解:“玉碎,状其声清脆。
” 3. 美玉碎裂。
谓为理想、信仰、正义而死。
三国 魏 阮籍 《吊某公文》:“如何不吊?
玉碎冰摧。
”《南史·王僧达传》:“大丈夫宁当玉碎,安可以没没求活。
” 清侯方域 《为吴氏祷子疏》:“不辞玉碎,留暂时於人间;所喜石坚,得请申於帝座。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我 李自成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源自百度百科)小时候每次看抗日电影,对玉碎这词总是很不解,玉碎了就碎了,和人怎么能联系起来了呢。
后来百思不得其解,终于明白,玉在此表示美好的东西,像玉一样美丽的东西,碎了就是毁了,日本军国主义将大东亚共荣圈和效忠天皇的事业视为如玉样美好的东西,将这美好的东西宁愿毁掉也不愿意让它落入敌手,但我总是纳闷,为什么一定要毁掉呢。
生命史美好的,用玉的美丽和光泽来形容生活一点也不过,为了所谓的尊严而去让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从此结束,这只能是一种狭隘的美丽,非但不美丽反而很丑陋。
1944年6月,美国以7万人的兵力包围了日本海军司令部所在地塞班岛,在这仅有1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美国人三周内投下50万枚炸弹,使塞班成为汪洋中一片火海。
经过三个星期的激战,日军弹尽粮绝,日军便将当地居民的所有粮食和牲畜都掠去,当地土著人只好采野果树皮吃,后来甚至发展到割死人肉吃。
塞班岛北部有个山洞叫蓝光洞,洞中有水,水深约10米处有洞与海水贯通。
一土著人不堪饥饿,潜水入洞出海捕鱼以充饥,不料被美军抓获。
美军审问得知有“入岛暗道”,便给他吃好吃饱,让其带美军从洞中潜入。
据说,美军一夜就从该洞潜入3000多人,然后探明日军的炮火位置、堡垒位置以及指挥据点所在,发电报回海上指挥所,随之而来是空中、海上的火炮对准日军的要害部位狂轰滥炸,打得日军晕头转向。
当时的日军指挥官是南云中一中将,知道这座孤岛再也守不住了,便命令部下全部“殉职”。
当时岛上仅剩1000多名官兵、100多名家属和100多名女子中学的学生。
1944年7月7日,南云中一命令日军端着上了刺刀的长枪押着妇女、老人、孩子向岛北端高30米的石崖走去,到了崖边举行“殉难仪式”。
孩子们开始不知“殉难”是什么意思,可妇女们哭了,老人哭了。
仪式后,几十个孩子排在第一排,妇女和老人排第二排,端枪的日军在第三排,一步步向石岸走。
到了岸石边缘,孩子们探身一看,连连后退。
许多孩子哭着抱住大人的腿,喊着“我不跳海,我不死”。
这时队伍乱了,大人孩子抱成一堆,哭声喊声盖过巨浪的涛声。
日军课长举着军刀喊着“挺刀上前”,这时抱着孩子的妇女返身向课长跪着求饶,希望让大人死,留下孩子。
课长过来夺过一个妇女的三岁孩子,向岩边跑几步,双手高高举起孩子,口喊“天皇万岁”,就把孩子扔向大海。
妇女一时呆在那里像铁柱似的,面向吞噬孩子的大海,过了一会儿,她口里也喃喃地喊着“万岁,万岁———”声音从小到大,跑动的步履踉踉跄跄,接着大喊一声“万岁”就扑向大海。
这时,妇女、老人都不哭了,孩子也吓坏了。
继而,妇女老人在刺刀的威逼之下,抱着自己的孩子,机械地喊着“万岁”跳下山崖,坠入大海。
从此,这个无名的石崖就有了名字———“万岁崖”。
日军逼着家属跳崖的第二天,南云中一又发布了第二道命令,所有军人都要殉职,向天皇效忠。
先是全体集合,向天皇宣誓。
接着命令1000多名军士上山。
随后是塞班女子中学的校长带着100多名学生上山。
上得山来,校长向学生们讲话,“将士们浴血奋战,完成了天皇交给的使命,他们就要殉职效忠了,我们女子中学的学生面临着要被美国兵侮辱的危险,不如将你们美丽的身体献给为天皇效忠的大和民族英雄们,以表慰安……”校长的话还没说完,那些如狼似虎的日军官兵们就蜂拥过来抢夺学生…… 7月10日,美军打扫战场,发现崖下有1053具日军尸体,还有107具少女的尸体,少女们都一丝不挂,可那个女校的校长衣服却很整洁。
在山崖下的司令部里,南云中一已剖腹自杀。
先把狭隘的名族主义及个人思想放一边,客观的来评价。
如果不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事实的话单看影片的话,还以为日本是被侵略对象。
本片并没有故意歪曲历史或美化日本侵略战争,比较终于现实。
其二,本片虽是表现战争,但整个基调反战的。
从此也能看出日本人,多少对自己的侵略战争有有一定的反思,但只限于他们认为打了一场本不应该打的注定要失败的战争吧!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观察日本当今的社会方方面面尤其是政治可以看出多多少少还是有日本人对真实的历史并没有有完整的清晰认识,更不要说认罪赔偿之类的。
说完日本,在说中国战争电影的话又有大的不同,还是拿真实的历史来看话。
中国的电影多数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宣传工具,要么是纯粹的商业娱乐片,从此看出我们总说日本人不了甚至是在歪曲历史事实,那么有多少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事实错误有真真正正认识与反省,当然也不是全部也有像《南京南京》《集结号》《1942》类的佳作相对比例较少。
我说这么多废话只想表达一个客观理性观点:历史事实是真实客观存在曾经发生的事情,无论认为是美好的还是丑陋的他都是真实存在的容不得半点怀疑弄虚作假否则就是违背历史。
尤其是打着写实历史战争题材标志的电影就应严肃认真严谨来对待制作这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
反之只是利用历史背景做某种宣传达到某种目的或做成娱乐片去娱乐大众片子,那不是真正历史题材的电影。
1945年12月1日:塞班岛,大场荣大尉带着46名手下向美军投降,他们是塞班岛上日军最后一支有组织的抵抗力量。
大场及其部下残留在塞班岛达512日或16个月。
1945年11月27日,塞班岛之战时的独立混成第9联队的指挥官天羽马八少将,靠着唱出日本步兵的军歌找出部分匿藏的日本人。
天羽亦使用已废止的大本营所下达的正式文件来命令大场大尉及其部队向美军投降。
1945年12月1日,在日本投降后第三个月,日本士兵们再一次在塔波查山集合,在离开时唱着军歌步兵的本领为战死的英灵致敬。
大场带领其下属走出丛林并向美军陆战队第18防空炮连投降,在极严谨及相对有尊严的情况下,大场大尉将军刀交出及呈递给霍华德·古鲁吉斯(Howard Kurgis)中校,而大场的下属亦缴交了他们的武器及军旗,大场队亦是于塞班岛中最后一支有组织的日本部队。
客观来说 就算是发动侵略战争的一方 难道就不应该保卫自己的国土和人民吗?
日本 真是个压抑可怕的民族 身为邻国的我们 要努力啊 切不可让历史重演 八年抗战 我们要是像日本这样打 而不是出那么多的汉奸叛徒 投降的军队竟然比日本侵略军还多 怎么会打那么长时间?
最后 望战争不在 和平永驻
“做好死得准备是必要的,但不是为了死而去战斗,是为了胜利而去战斗”前者是愤青在后方舌战的东西,后者是前方浴血的目的,突然想骂某些无知的愤青,没有战争的时候管好你的嘴巴,别动不动就要让你的同胞去送命,有战争的时候别投敌,你苟且偷生别尿裤子就好。
战争是要死人的,不过死的不是你、不是你的亲人,你在计算着武器威力和伤亡人数最好算上你,另外,除了你的同胞外没有人会为你这种二货流血的,换句话说,祖国的强大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整天想把和平推向混乱的人,死亡率比平常人高得多。
战争不是为了激情,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争夺胜利。
我是看了龙洲剑客的评语之后才想起看这部日本电影的,那时在想真的还有这种数典忘宗的中国人啊?看完电影以后我推测这人应该是所谓"中国通"的日本人,取龙洲剑客的网名大约的意思是在龙洲横行的剑客,而非是龙洲的剑客,呵呵,极尽挑衅的意味. 但是我看完影片还是感到不小的震动,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感觉. 第一在反战"的旗帜下极力鼓吹的是为××而战的光荣感和对正义惩罚的仇恨感。
影片的末尾大佐目视女猪角怀中的小男孩不经意地说:他还不知道什么叫日本吧。
女猪角恶狠狠地回道:我会教他知道。
怨恨的眼神让人感到那个小孩就是仇恨的种子。
我想大部分日本人在看完本片之后的想法会是:“日本没有战败,而只是停止抵抗(电影的原话),如果再来一次战争,我也会象主人公一样为××而战。
”这种情绪强烈以致于渴望战争更甚于和平. 第二反观中国影视所拍抗日神剧中的浮躁、YY,此片自然极尽煽情之能事,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确实高明不少,中国真应当反思这种差距。
诸君,请不要小看这种软实力的比拼,它并不比战场上的惊心动魄来的逊色,年青人没有正确的思想就会被别的思想所占领!
要记得120年前的甲午海战(其实败在陆战),在海军装备对等,陆军装备领先一代的情况下中国惨败的原因就是缺少中国的军魂。。。
第三淡定地想其实有日本这样的近邻有时对中国来说也不是一件坏事。
诚然建国以来60多年中国的道路走得并不平坦,即便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中国现在面临着一大堆的麻烦事。
有日本国内这样一群阴魂不散的一小龊极右翼的时时敲打,国人才会警醒,才会振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复兴之路还任重而道远,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日本人真的没有反思吗?
1、整部电影充斥着军人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真正的反思。
从最开始,“狐狸”通过红色布条,救下了一个婴儿,便是人性的体现。
如果一味的追求战争,在婴儿的身上放个手榴弹,那才是继续战争。
当然,captain更为勇敢的去抱起那个婴儿更为可贵。
最为可贵的是,敢于做出投降的命令,敢于向自己曾经的使命说no。
战争进行到最后,便成了政治与人性这两种理念的战争。
只有人性战胜政治的战争才是胜利的,狐狸最后战胜了狗日的政治,人性的光辉闪耀着,这不是对战争的最好反思吗?
2、日本军人的素养让人钦佩!
撤退中的散兵游勇,没有四处逃命,他们自觉的加入了一个大的战斗集体,自己的服从上级命令。
敬礼的姿势始终一丝不苟。
即使投降,依然唱着军歌,走着整齐的步伐……这种素养,绝不是踢几腿正步,大大的啤酒肚,开着军车到处乱串的人所不能比的。
3、世上并不是只有你一个是人民的军队。
世上并不是只有你一个是人民的军队,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会帮老百姓盖房子,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会抗洪抢险。
皇军原来也是人民的军队。
并且,只有真正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放在首位的军队才是人民的军队,而不是把政治家需要的胜利放在人民的生命前面的。
最后,想说的是,投降不丢人,敢于投降也是胜利!
武士道,玉碎,介错
战争场面真实,明星很多,不过全是日本这方的,观点比较客观,不容易。井上真央这酱油打的,依然可爱哈。
有声无力,近年来合拍片滥竽充数之作
以日本士兵的视角看待太平洋战场塞班岛,即将战败的日本人各种高大全形象,场面比较真实但煽情不亚于那些主旋律电影。尽管如此,还是比国内那些个抗日搞笑剧好多了。
对于战争,没有一个人是胜者。
这种价值观接受不了,美军的态度是否属实且经过很大程度的美化我很怀疑
2016.10.30晚间【基本没啥太大意思。
日本人站在美国人的视角,拍的关于日本主旋律影片。这片片之所以出炉,老实说大抵是为了野史或者正史广泛流传的关于塞班岛上3千多位宁死不屈、为天皇尽忠的人们正名……仅此而已。但是,今天看来,这种“尽忠”,到底是什么,难道不值得反思嘛!在今天还要拍如此电影,还要正名,这不是阴魂不散吗?虽然拍的尽量做到了“人道主义”,可是,可是……
战争与日本人的另一面~
重复的主题有很多,例如、战场上的圣诞节。
时间是把杀猪刀 眨眼间奶油小生唐泽寿明也变成了中年大叔
场面还不错,真的一看,但是,也实在太和平了吧,你们47个人在岛上就为了显示存在啥都不干么,也把美军看的太随意太没用了吧……
在ac451852上看的,日本战争片一般都很沉闷,这部前头好点后面又开始文艺了。
过程一直赢,结果却败得很惨,自然无法宣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只能想办法展示民族精神和人性的高光时刻。而过程的败者和结果的胜者,却要不停地铭记,期待着复仇以洗刷耻辱。美国大兵向日本人鞠躬回礼这个设计挺有意思,让胜者向败者尊重,也只能尊重文化了。
我怎么会浪费时间去看这么蠢的一部剧?真的没法可想,完全是一部日本人沉溺在自己世界里面yy的电影,一点没有“男人的大和号”的那种描写战争内涵,描写人性的深度。
装逼能装死的感觉
无论怎么看,洗白的成分都太大。
乏善可陈
这部电影至少说明了日本士兵不是软弱、无能的,但至于是坚持还是偏执就看自己的理解了。
又在宣扬日本民族的自尊感,站在受害者的角度确实不应该有什么共鸣,不过记得70年代还有最后的老鬼子在菲律宾投降,这种精神真的值得学习啊。20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