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场景都让我印象深刻:被遮挡的天空,昏暗的灯光,给角色营造出“被困住”和“逃不出”的环境。
一堵墙,冷暖两种光线,隔开的两个世界。
烟雾缭绕的四川盆地,大量大量被打暗的绿色,山水和故事是结合在一起的,看得出来堪景花了不少功夫。
各种带关系的物件、大远景、昏黄的点光源。
喜欢这种环境给人物的压迫,凸显角色的空虚。
最浪漫的是爱情戏的摄影手法和角色受环境压迫时的手法是有区别的,这很可爱。
看完对角色有怜爱,有心痛,对环境有好奇,有向往。
在漂亮这一点上,绝对是非常成功的一部片子。
前几天看的一本热门网络小说,作者把角色刻画得很惨,但是碰见了很好的爱人,于是爱情成为角色一生的救赎。
某种程度上讲,《街娃儿》是部属于街头的电影,电影本身有很多巧妙的点,我个人认为,最巧的一定还是那条爱情线。
黄米依饰演的是一个纹身店的老板,清瘦、漂亮、脆弱又聪明,这样的女人,是能让男人产生保护欲的。
李九霄的角色,困在家庭里,困在上下级关系里,困在社会里,偶然又必然地救了企图自杀的女孩,然后坠入爱河。
(从左到右依次是 男主 导演 女主)他们俩的情人关系,是源于生活所迫的开头,但维系却只是单纯的因为感情。
导演刻画街头混混的角度是从一个青年人的视角出发,所以让我感觉更亲切些。
电影一开始从视觉效果上就深深地吸引到我,美术摄影一定是没话说,但我现在回忆起来,昏暗的城市里,爱情的微弱却是最打动我的东西。
齐总在试图和观众对话,当他被剧情打断的时候,画外音也终止,于是我们最后看到了在超自然的一幕中,齐乘着破船,和芭蕉叶一起飞翔。
“你晓不晓得,我那么喜欢他,就是因为他看我的时候,啥子念头都没得,我们没睡过。
”很喜欢这句台词,师晓说完之后剧情直转急下,齐爹死了,师晓死了,齐也在一种超现实的幻觉中向我们呈现了近乎恐怖的无声的狞笑,由“无性”到“死”,到一切终结。
感觉导演很执着一种“纯洁”,即使在最暴力的一刻性也没有被展示,以及齐这样放荡不羁的穿衣方式,居然没有露乳头...齐每次睡觉都像背后中枪倒地死了一样,其实更像一只死掉的燕子伏在地上。
开头碎掉的麻将,最前面的是东风,被破坏的牌局,胡不了的麻将,到达不了的东方...燕子或许太薄弱,飞不过云雾,飞不过阻隔。
生与死,爱与恨,把一切都说给滔滔江水吧。
欢迎关注【西部影谈公众号】!
【西部影谈】李九霄黄米依打招呼_腾讯视频张也奇:
《街娃儿》有股生楞劲儿,不管你是不是喜欢,但一定会印象深刻。
昏黄的街灯在潮湿的空气里氤氲出迷离的重影,被遮蔽的黑夜在永远湿漉漉的地面上若隐若现,冷蓝色和暖黄色永远狠狠的撞在一起,从影像的层面,导演想表达的“残酷青春”执行得相当有力。
《街娃儿》的故事并不新鲜,“青春残酷物语”的重庆街头版。
一个被父亲酗酒赌博、母亲早早去世的问题原生家庭困住的少年,开始到街头混生活,打架、被打,直到他偶然间遇到了开纹身馆的老大的女人。
这个离婚的成熟女性让少年找到了久违的温存,他像孩子一样依恋她,又像男人一样保护她。
他出街打架或者蹲在路口看她,直到父亲再次闯祸或者逃离医院。
男女主角间复杂的情感被李九霄和黄米依演绎的非常成功,少年在暴虐和稚气间自由进出,女人嘴边的浅笑转瞬就化作黯然神伤。
感情戏之外,还有父亲即将衰竭的心脏、带他出道的大哥突然离去和黑道大佬的寻仇让少年奋力挣扎仍然无法逃离。
所有的冲突元素都很饱满扎实,但影片后半段的情节却开始给人以游离、飘移之感。
最大的问题可能来自于少年东子从始至终的被动,他恨父亲却无法允许自己离开去寻找新的生活,他深深迷恋纹身馆老板却无法放下一切与她远走他乡,他意识到了危机的到来却无力改变现状。
从头到尾,东子能做的只有奔跑,奔跑着追赶父亲,奔跑着逃离打斗、奔跑着寻找爱人、奔跑着发泄愤怒……虽然李九霄的脸非常非常好看,他的奔跑充满故事,但始终没有行动而困在远点疲于奔命的主人公难以构成真正的情节,最终使观众也陷入了疲惫和迷茫。
王佳兴:
电影《街娃儿》,是导演那嘉佐的处女作。
影片将目光对准了十几年前生活在四川的“游荡的人群”,通过对环境的建构,对故事的讲述及五个主要人物的刻画,向观众传达一种迷茫的情绪与状态,从而使观众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影片围绕齐志东、师晓、希军、齐志东爸爸和陈老四五个人之间的故事展开,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行动,但每个人的行动在影像的表达下,都显得没有那么强烈。
齐志东的爸爸得了绝症,但不在医院看病,每天游荡在大街上,漫无目的。
希军的身份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但是他的目的始终是为了挣钱。
主角齐志东同样如此,他的生活就是挣钱给父亲治病以及追求自己的真爱,但随着父亲和师晓的接连离去,齐志东也陷入了迷茫,就像他在手臂上纹的“不知道”。
影片中的群像抒写构建起了一批人群,他们游荡在街上,陷入迷茫,但是他们心中都有对生活对爱的理解,都始终坚持着本我。
正如导演所说,“我认为这是极有生命力的一群人,虽然他们生活窘迫,按现在的说法就叫‘loser’。
但是我认为只要人在生命里头保持一种抗争感,不管是输是赢,这本身就是一种能量,我觉得这是人的本能”。
影片中十分出彩的是对空间的建构,导演那嘉佐的视听使用极具力量,对于四川的地域特色展现,以及“游荡人群”真实生存空间的气氛营造都很细腻。
林立的高楼、延伸的电线、上上下下的坡道、山、江和船等意象的使用,共同营造电影的氛围。
市井街道是这部影片空间建构的重点,形形色色的人们,时不时蹦出来争吵的夫妻等等,加之“夜晚绽放”与“白天颓败”的对比,展现着这部电影属于导演的独特气质。
金慕唯:
对于这部影片的不“来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觉。
并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预先期待值过高,导致看完后有种淡淡的失望。
但,就像本片监制梁静老师说的那样“作为导演处女作,它存在问题,但也充满希望。
”回望《街娃儿》充满希望的光点,从演员的表演中感受到导演的用心引导,导演与角色、演员与角色都是紧密连接的。
李九霄、黄米依的未来不可限量,影片中师晓描述东子的眼神,说那是最纯净的,没有一点儿杂物,这就是李九霄对东子这个角色的诠释,干净的眼神深处潜藏着无尽的迷惘云雾,就是个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怎么办,干什么,不知道”的街娃儿。
余皑磊的表演依旧迷人,会诉说的五官,沙宝亮的表演令人惊喜,脑海中响着温柔的《暗香》,眼睛却看着银幕上沙宝亮饰演的四哥老道狠辣,实在是非常精彩(偷笑)。
“西部影谈”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码关注,与我们一同在现场
《街娃儿》作为那嘉佐导演的处女座,获得戛纳的“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足以见得这部影片的美学鉴赏性。
主演李九霄和黄米依,两位九零后演员塑造的东儿和九儿两个角色,在碰撞时激发的化学反应,精彩老练。
之前是在《独家记忆》和《隐秘的角落》里,有关注两位演员的作品,剧中呈现的角色视觉上都要比实际年龄大很多,却丝毫看不出。
由于这部片子是19年拍摄的,当时的两位主演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导演作为九零后就是二十出头,一群年轻的九零后团队,在还有困顿、迷茫、彷徨的感知余味,将残存的叛逆和冲动,酣畅淋漓的在镜头里挥洒,畅快!
在映后的交流中,导演分享说,自己之所以会拍摄这样的一部影片是因为“现在不拍,以后就没有拍它的冲动了”,做到是最高级的成长,那嘉佐导演用作品书写了他的“年少轻狂”。
影片在讲述上,是先有的人物,以人物为核心展开故事的讲述,类似于《阿甘正传》。
这种讲述方式现在看来是具有一定的先锋性和实验性,但也更具张力和共情力。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看到了高中求学时,在清晨背负行囊,踏破村头田地里第一层迷雾的彷徨;为了生活去摆摊卖牛肉时,单枪匹马对付同行的孤胆;大学时期,放弃考研带着老爸四处奔波求医时的倔强;老爸病情恶化,无力回天的无奈;以及后来大学毕业,自学程序做程序员时的勇敢。
在东儿身上,我们会看到自己形形色色的影子,或是那段不愿提及的黑暗时刻,或是正在路上奔波的现在。
作为北方人,对川渝地区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这部影片就是以川渝为背景。
“街娃儿”相当于北方在街上游荡的二流子,作为一个社会的边缘人物,用他心中的道义守护着固执的父亲和白月光九儿。
他的内心是善良且柔软的。
家暴的父亲对他拳脚相加他恨父亲入骨,却在逃离后折返陪伴。
九儿想让他离开,他一句“莫赶我走嘛”会让九儿展演欢笑。
从他的身上,你会看到真实的自己,也会看到真实的“街坊领居”。
在视听语言上,广角镜头和特写交相呼应,极具视觉冲击力。
在东儿和九儿在河边放风筝时候的镜头,东儿穿着红色的衬衫,让我想到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Oliver和 Elio 在分开时的克制和爱而不得的无奈。
不管是在剧情还是镜头语言的搭建上这是一部真诚值得反复观看的好片子。
我很难讲我对于这个片子的失望。
片子开头我是很惊喜的,讲小镇青年讲的文艺不是难事,讲的“商业”才是难事。
(此处商业是褒义)导演显然早早地做好了“上映”的准备,前期的节奏做的非常好。
无论是黑色幽默还是故事的叙述,都努力的做到了大众化,避免了许多文艺片的“曲高和寡”。
但是片子就好像是突然烂掉了一样。
无论是插入的让人感觉突兀的音乐,还是槽点过多的高潮:观众以为已经死了的父亲其实在病床上还活着然后刚好被女主一句话了却担忧又死了,还是已经走了的女主刚好因为男主的一句话又回来,又或是回来在街上狂奔的女主刚好被回去拿钱的希君撞死了。
看见了吗?
这实在是有太多太多的刚好,但这是影片最重要的高潮,就像是编剧笔力不足所以草草给人物安上并不合理的机动力来上演一段高潮。
就像是青春片里怀孕堕胎车祸韩剧里失忆绝症一样烂俗。
在看这一段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全程:“啊?
”然后故事就在这样的高潮余韵里结束了。
在这不合理的高潮之下,要求观众对于这之后的剧情和衍生的情绪全盘接受。
片子的视听语言做的无可挑剔,我们已经拥有了很漂亮的光很漂亮的构图很漂亮的画面,但还是讲不好一个故事。
导演有趣又真诚很希望和观众交流倾听观众思考 解答观众疑问——————————————————我和导演那嘉佐的对话问题一:我:在我看来,这个影片里除了四哥是一个恶人之外,其他的人物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都可以说是平凡的苦命人。
那导:其实我并没有去刻意去让一个角色拥有绝对的善恶。
问题二:我:“东子”这个角色,为父亲筹钱救命时幻想过绑架欠债人的女儿,用鞭炮绑起来,威胁欠债人,但是最后却是带着欠债人女儿看了一场鞭炮,然后把摩托车卖了去筹钱。
这里是不是表达“四哥”和“希军”作为前辈给到小辈的一些影响,但是最终还是要小一辈也就是“东子”自己选择。
那导:在这里想说老一辈人确实想给我们一些经验,但是最终还是要我们自己选,而且老一辈人的一些认知,也不是那么完全正确。
未来还是要自己做选择,有自己的认知。
问题三:(这个是我听上一个发言人问题之后,结合我自己的一些经历,还有《街娃儿》这个电影突然表达的)我:关于上一个观众提到《街娃儿》里有一些套路化得内容,我想表示:文艺作品是对社会尖锐问题的叙述与扩展,电影对此的运用不能被绝对地称为模式化。
——————————————————关于文艺作品套路化:我们目前的文艺作品对于社会矛盾或社会尖锐问题大部分仅存在于叙述阶段并没有进行扩展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如今文艺作品套路化明显充满无力感影视作品更是如此在此希望我们的文艺作品能够突破舒适圈戒掉“单一重复”的“通病”产生真正的“影响力”价值
那嘉佐是我附中时的师兄,后来他去了北电我去了央美,我也在坚持创作,这两年看到了他作品。
附中时他很有血性,弹吉他、玩滑板、画画、打架、追女孩。
后来考上北电后将这些能量释放在了艺术上。
搞艺术创作的人都知道近五年来大环境是压力大的,致敬我身边每一位还在坚持创作的人,我们都自命不凡,我们都被社会毒打,但是我们不会屈服,继续创作!
整部电影偏文艺,滤镜色调很有写实纪录片的感觉,真实纯粹地震撼有很多景别的特写如小虫子,不知道是不是想表达生命的渺小,有两个镜头很美,一个是东子和九儿站在纹身店里向门外看,外面下着雨,还有个躲雨的人,三个人存在这一个画面,对称的美感,还有一个最后面大大的烟筒冒烟之时,烟消云散,过眼云烟一切都结束了的感觉,震撼感还有来自阿东找不到逃跑的爹觉得自己爹快嘎了,在街上奔跑扇自己耳光的场面,对着湿冷弥漫着大雾的街道奔跑,就真的很迷茫,无助从开头东子和九儿嘴上挂着的不知道到结尾东子让九儿把不知道纹在手臂上,都代表了两个人对生活状态的迷茫无助,街娃儿从表面指留连街头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实际宽泛了指每一个在精神上无依无靠,没有精神寄托的人,似浮萍,没有根,又似野草,生命力顽强东子和九儿的感情线谈不上恋爱,更像是两个把对方当作精神寄托的伙伴,因为Ta俩还存有底层人的善意,干净,就像九儿只是因为四哥救过他而选择在一起,但对方想要得到的利益太多了,反而不是九儿想要的生活,东子和军哥去要债也是为了混点钱给自己的爹治病,哪怕最后逼到绝境,脑海中构思挟持别人孩子去要债,内心存在的善也没能付出行动,而卖掉了自己最后的财产摩托车,都说人还有没有良知,区别在于羞耻心,东子对老爹让人来家里干不入流的事感到羞耻,九儿对四哥的为难感到羞耻,所以本质是一样的人,九儿这个角色在剧里气质很突出,文艺干净地像涓涓的河流,看不出底层人的气息,但却没想也是缺少了根,对东子来说九儿的包容有母性的温柔,很像他妈妈的存在,那种感情是一种安心稳定感看电影感受最深的是底层人往往与犯罪只有一线之隔,随时会因为生活的困境而崩塌,在这样的生活环境还能保有善良良知的人只希望他的结果会好,东子的结局还行,但没给九儿一个好的结局有点儿遗憾,与我设想的完美结局有点出入
我有个朋友这样跟我说过,他说他把电影分为三类,一类是看过之后不会忘记的,却很少会看第二遍。
第二类是看完之后很舒服,还会不断翻出来看的。
第3类当然是看不下去的。
街娃儿这类电影大概属于第一类吧。
通常来讲,比较接地气的电影,画面感都不怎么好。
这类电影往往是带有情绪的,表现的方式往往比较突兀和粗线条,变形感很强的特写,对比度超强的画面,时间跳跃很大的剪辑法,通过画面和声音的表现来反映情绪,如果比较直接的话,冲击感一定相当强烈。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部电影做的并不到位。
既然要写实,就应该有勇气去触摸底线,既然要表达情绪,就把张力拉到最大。
#P5 平遥今年华语片不太行啊……街娃搞成了非常正能量……后半部分也是太拖了
一部不错的电影。潮湿滞浊粘稠,宛如这个夏天的挣扎。还挺上头。
3.5。音乐和摄影都挺有想法的,几位演员的发挥也都很不错,但是操着西南官话的小镇青年混混这个题材真的已经被拍烂了
可能是剧本的粗糙,每一场戏的剪辑较粗糙,并没有深入刻画人物情感,而每一场段落的出现如同PPT一般,让人疑惑,可能导演也怕观众看不懂,加入了挺多旁白(独白)进行解释,可是仍然使得此片黯然失色。PS:女演员是故意按照周迅的模样找的吧。。。
雾都孤儿
后劲十足,或许很多人不喜欢导演在影片中表现的“狂”,但是年轻人的处女作勇敢一点也不是错事。片段剧情讲述,有点韩国电影+千禧曼波的味道,“人物”非常重,基本是塑造人物的组成;但是角色的结局有点太戏剧化,反而有种头重脚轻的问题。
3.5吧,李九霄很适合这个角色
【16th first】宝贝还挺喜欢的一部片子,我比较一般
可能因为最近遇上一样的事,鼓点也一直在我心里打,看的时候共振了
当影片行将结束,出现老爷子心跳停止做了场梦醒来苟延残喘几年后这个情节后,现实手法突然来一笔魔幻色彩,我不禁去想库斯图里卡名作《黑猫白猫》里类似的爷爷复活段落,映后复盘,发现本片里三组世代人物,老一代和中生代困扼于小地方,而新一代挣扎离开,留与走,这一矛盾真是亘古不变的命题啊。附:映后交流第一位交流观众批评导演给出故事却不给解决方案,导演回应给解决方案不是电影导演的义务,我个人认为电影能够讲诉某时某地某些人,以及孕育以上的“街头文化”和“地方文化”,这是一部讲诉文化的民族志,而不仅仅是一个乡镇青年的传记片——本片在揭橥“街头文化”方面要远远胜过“地方文化”——这部片子可以在重庆也可以在东北,而后面多数交流观众只关注它“地方”的一面,而忽视它是将“小地方”的故事,大城市千篇一律,小县城各自精彩。
你体会过小城市的生活么?你体验过一边嫌弃一边做梦都在维持的亲情么。你的生活无奈么?无助不知所措的时候你知道怎么办么?这个片,献给迷茫的人。19年就拍了。现在才上映。现在他们的生活变好了么?你的呢?既然发生了。就像野草一样。生长吧。
抽离掉所有东西来讲,无法否认一代人的精神状态就是这样。看不清或者选择性逃避,只是因为离得太近
蜗牛芭蕉霓虹灯,去哪做啥不晓得。
极具个人色彩的处女作,镜头语言和电影美学都像极了朴赞郁导演的《我要复仇》。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压了四年才得以上映,毕竟朴导的哪部作品是在这里能看到的呢😂
摄影真的不错,为什么我看完一直脑内循环《对你有一点动心》😓
没懂 尤其结尾很神秘
惨烈的镜头之下却带着希望的光亮,导演对人物的刻画,画面的质感有较强的把控,年轻导演对本题材的创作还是值得鼓励的,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无奈和困境,冲破困境感受身边的美好。
四平八稳
开头过后不断惋惜,灵光被俗气吞没。“街娃儿”,西北方言中称作“街流子”,我译为“厌家游民”,应当是准确的。人物从头到尾赶着读台词,不停讲话,观众和角色无法喘息,匆匆忙忙。拎出来的旁白显得笨了,对电影来讲是破坏性的。旁白不是补充,声源的合理性没有。全片不是主角在讲故事,否则不在场的场景无法解释。后面旁白转变为独白。空间与叙事联系太弱,多数情况只是角色活动的场所。拍得太干净,李九霄的造型脏的新。“街娃儿”之所以趿鞋是因为脚太烫,没放松的地方,“厌家游民”是没有能休息的家。有几处拍的过于省力。比如花瓶砸头,花瓶是碎不掉的,即使碎也不是这种方式,糖浆玻璃将冲突消减的一分不剩。推车,演员没使劲车就动了。沙宝亮像片警。这样的首作看多了就会叹息,我们是在其他人的尸体上拍电影,全是败笔换来经验。
杂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