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十年前的我看这电影,肯定先嫌情节冲突刻意,找各种茬等等。
可现在我已经是个三岁孩子的家长,觉得这个作者(导演)真的好爱自己的父母,她不是为了制造冲突,我的感受告诉我她描绘的那些确实是真实的,最多为了浓缩剧情加了稍许巧合。
电影里女儿嫌弃自己母亲的那一段,简直跟我小时候某一阶段的感受一模一样,我知道那样对不起父母可我当时不敢承受别人都目光——我也是普通家庭出生,当初家境并不好,父母曾经双下岗。
我爸在被下岗那阵还天天个几个工友打电话说要去反对“一刀切”结果没有下文(吴岱融演的爸爸性格憨憨的又热心肠,好像我自己爸爸哈哈哈)!
时光匆匆,多少年过去了,我没想到看这电影时自己差点哭了,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青春年少时的心情,想到小时候第一次看到父母被人指指点点时的尴尬,想到自己曾觉得迁就父母,想起母亲为了打工为了照顾外公认为照顾我不周后的惭愧……还想到如今天天涂涂画画逼我看否则就生气的宝贝女儿,我没有瞎,可我总嫌她好烦,总找借口忽视她在乎的东西。
😂
我非常喜欢红姐的演技,加上宣传物料不遗余力的以此为卖点,所以我当即购票去看了点映,甚至特地带了纸巾准备大哭一场。
结果我全程面无表情直到电影结束。
先说说优点1.电影的立意我很喜欢,可能是年纪大了,我更喜欢一些表现孝顺、理解、关心的情节,同样,电影里角色之间展示有爱互助的情节节奏把控的不错2.各个演员对角色的演绎挺好,包括女儿的角色,和红姐搭戏没有让我出戏的感觉,红姐的演技更没的说,演的很好,每一个细节都做的很棒,情绪传染的很到位。
接下来就是缺点1.很多戏剧冲突在我眼里都充满了刻意,比如传呼机恰好在吵架的时候响了,比如女儿面试恰好妈妈流鼻血,比如说女儿离家出走刚好听到了有人溺水的广播,再比如说恰好妈妈唱歌的时候爸爸肠癌了,这些桥段极大的削弱了情节的真实性,感觉剧情真的很努力想去让观众去哭去感动,每一个重要剧情都通过这些来推动的话就很难让我有代入感,仿佛在看一部努力煽情的春晚小品2.配角工具人化严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女儿的男同学,在剧情需要女儿叛逆的时候他突然出现,在剧情需要女儿回头是岸的时候他就光速消失...编剧似乎在写一篇命题作文,每一个点都在努力的扣题,每一个角色的作用都分工明确,的确,电影很扣题,但是角色塑造很干瘪,观影过程很无趣。
3.结尾部分节奏很奇怪。
爸爸的肠癌部分我真的看的一头雾水,一个收入不高的家庭出现这个噩耗,我当时想着这家子日子怎么过啊,女儿没钱念大学妈妈没工作。
结果他们努力共渡难关的过程被一笔带过,着重演绎了他们三口在医院啃鸡腿,我作为观众实在是很难共情到他们的境况,我甚至觉得他们比我还开心。
4.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这部电影真的好无聊...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通过节奏剧情甚至镜头语言让观众产生情绪的递进,对后续剧情产生兴趣。
但是很可惜,这部电影全程平铺直叙,甚至是中间离家出走的情节也没有让我产生啥情绪波动。
唯一的情绪波动似乎是妈妈中期真的让我感觉到窒息,不得不说红姐的演技真没的说
《我的非凡父母》是由天马影联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黄子恒、伍健雄监制,朱凤娴编剧并执导,惠英红、吴岱融、吴千语领衔主演的现实题材电影,于2022年9月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改编自导演自己的真人真事,讲述一对失明父母养育视力正常的女儿的成长故事 。
拥有一双明眸的朱芷欣(吴千语饰),却有一对失明父母:甘笑红(惠英红饰)、朱国强(吴岱融饰)。
乖巧懂事的她从小便成为父母的“眼睛”,为父母描绘世间的形状与颜色。
随着女孩青春期的到来,热爱绘画并天赋异禀的她渴望到国外攻读艺术,观念的冲突、频繁的争吵使家庭气氛降到了冰点。
在机会来临之际,芷欣将会在家庭和梦想之间作何选择《我的非凡父母》聚焦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和残疾人的实际生活,直观地展示了特殊家庭、特殊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成长经历。
影片中父母与子女的爱、父母的陪伴之爱、子女对父母的爱、老师对学生才能的重要性,有很多精彩之处,尤其是原生家庭世代之间的冲突,令人深思,真实的故事温暖人心,家庭关系的现实探讨和对盲人的人文关怀
我最大的心愿不是想你有多少钱或者有多出名我只是想你可以开开心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父母也许有着先天的不足,但他们把最好的一切给了我们。
立柜里满满的录音带是成长的见证,更是那份沉甸甸的爱。
即使生活再难,也不苦了孩子 正如片中插曲的一段唱词,“大家要睇透睇透,成败得失莫追究”。
一家人面对苦难,乐观豁达,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生活。
不仅如此,还回报着社会。
这就是为人父母对子女最好的榜样 香蕉船上,仰望星空,你我眼中的星星,是父母眼中最闪耀的光
阳光 星光
“随手水煮一块腌制好的顶级和牛是一种什么滋味呢”这个问题是我看完字幕后被困扰很久的问题用着近乎于“作弊”的题材,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请了演技几近完美的演员。
似乎不用看都知道要把电影节的奖项颁给这种电影,但是看过之后我却迷茫了网上风评都在吹故事感人,惠英红的演技完美,然后呢?
感人只需要几个点就可以,比如听到红姐的录音,看到红姐在雨中崩溃,但是故事叙述的却是稀烂。
感情线算是烂完了,几个塑料闺蜜就差当你面绝交了,面试当天被抠鼻子打断我还以为红姐知道故意的。
全片几乎没有用到任何暗示和隐喻,白水和直给是唯一主题,色调也不会根据剧情需要改变,一拍门外就是圣光,反正靠大光圈加特写能解释一切选角方面有视力的比没有视力的差了一大截,女主如果说是大学生我觉得正好,但是高中生好像过于成熟了,老师同学选的都很“尽忠职守”,反正完成任务就好了。
一边很真实一边又很“美好”。
全片通过视障这一元素将中式父母的希冀与依赖放大给观众看,可给出的答案却不够真实,甚至可以说是儿戏就因为这是自己的故事,所以最终解释权就在一个人手里?
我好憎有人“白水煮和牛”
一、电影故事明目善睐的芷欣是个聪敏多情、正处青春期的漂亮女生,而她父母却都是双目失明的盲人……这样的家庭,会发生一些什么故事?
芷欣喜欢绘画,曾一心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取奖学金,然后到异国他乡求学深造,这样便能远离父母。
曾经,母亲的一个小意外,令她失去了第一次面试机会——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番说话:“我是你的女儿,但我不是你口袋里的盲人棍,不是你想随时拿出来用就可以的。
妈,我长大了,我也有自己想做的事,你明不明白?
”如果说,这些话只是对双目失明的母亲说,那么接下来这段话,应该更适合所有为人父母者来倾听:“那你是不是想我什么都不要做,那儿也不要去,没朋友没理想,什么也没有,一辈子留在你身边,你是不是最想我这样?
”如果说,这些只是几句司空见惯的平常牢骚话,那么在芷欣从男朋友生日会上晚归之后,作为监护人的母亲放心不下,后来还专程去到学校门口——当她感知女儿偕同男友对自己视而不见的时候,那份失落与烦躁,成为两人最激烈的冲突。
芷欣是攥紧了小铃铛,默不作声地从妈妈面前走过,但她不知道“你妈我虽然看不见,可是并不傻。
我今天去到你学校,你跟一个男生从我面前直接走过……”就这样,回来还对妈妈的质问当面撒谎。
两人由此起了争执,恰在此时,芷欣的寻呼机响起。
母亲盛气凌人,将芷欣的寻呼机摔烂:这个举动,大约有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女儿欺瞒自己很生气,其次担心女儿被人“看不起”,因为她说了这个东西的作用“是不是随传随到?
”
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肆意张扬个性,也就是俗称的叛逆期,再加上还是热恋中的芷欣开始吼叫:“没人叫你生我的,你把我生出来,就是想要一个随传随到的义工。
”亲情之间的讨价还价、针锋相对是非常残忍的,缘于朝夕相处,我们熟知对方最痛的弱点在哪里。
母亲当然会理直气壮“什么不拖不欠?
你是我生的,从小到大把你养这么大,你上学吃饭,都是我照顾你,怎么不拖不欠?
”“你以为我好想出生在这个家里的,你有没有问过我,我可以选吗?
”导演借芷欣之口,飙出来的这句话,太戳人了!
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我们就没得选择,无论如何艰难,也只有硬着头皮,走到最后……
电影《我的非凡父母》,本港片名《一路瞳行》,朱凤娴自编自导了一部半分沉重,却张力十足的电影故事。
令我非常惊诧的是,朱凤娴根据自身经历,创作了这部能够撼动人心的电影作品。
也就是说,这几乎是她的自传体电影……难怪,那些细节看起来如此真实。
看完这部电影,情绪久久难以平复——一声叹息之余,我想好好的聊聊:关于这个故事的一切。
二、香港电影《我的非凡父母》自2022年9月2日在各大院线上映,内地最终票房628万,位于本年度港产电影排行榜第8位;9月15日香港上映,以459万港元的票房成绩,位于2022年香港票房榜第9位。
如此来看,这部电影票房总收入很可能连制作成本都不够数,已然令投资方血本无归了。
有意思的是,还不能说是惨淡收场,毕竟对于港产片而言,《我的非凡父母》本年度双边排行榜都挤进了前十的好成绩。
这只能说明,港产片确确实实地没落了。
香港电影曾一度屹立在亚洲电影之巅,那时还被称为东方好莱坞,好像随随便便拍一部电影都能赚钱。
倘若,排进前十的电影都收不回成本,这个行业还会有前途吗?
香港电影是如何没落的,我不知道。
但是看到2022年港产片的票房冠军《明日战记》,两边市场加起来近乎8亿——按照“卖惨者”所言如实的话,该影片或许刚刚收支平衡。
问题是,像《明日战记》这么烂的电影,除了圆个投资者、创作者的机甲战车梦,拍出来做什么?
准备卖电影的周边公仔……还是怎样?
如此愤慨的原因在于,就是这种注水的垃圾电影,不光抢占了市场份额,还破坏了大家对于香港电影的热爱。
说真的,他们一边卖力地“养活”了香港本地的电影从业者,一边却在抡起大锤砸掉了香港电影人的饭碗。
这么矛盾的话语,该如何解释呢?
譬如,就拿我本人曾经很喜欢的刘德华,来做靶心吧。
刘德华参演了应该不下上百部电影了吧?
可是,说起来好像没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不是说他参演的电影不出名,而是指他所演的戏,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很刘德华。
刘德华被称为演艺界的劳模,这是对于他勤奋吃苦精神的褒扬。
在超级敬业的努力坚持之外,另一面而言却是对他演艺天分的讽刺。
他唱歌的天分也不算很高,最起码留下了许多经典歌曲;亲自填词了许多音乐作品,算是有文采的人;所写的字,应该也能够称得上为书法;做慈善也很积极,说他德艺双馨,大约也不会有多少人反对……可是,我就有点想不通,他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的演电影呢?
甄选剧本,揣摩角色,再用心演绎,才能适时呈现——在大银幕上塑造形象,是很难的,所以好的演员就要“爱惜羽毛”,而不是被人利用“榨取价值”。
之所以对于他演电影这件事要求如此苛刻,是因为电影作品本身,所凝聚的众人心血,实在是太多了啊!
我不是指责他占取了大量的资源,从而导致整个港产片没落……事实上,让港产片没落,大概刘德华也没有这个能力。
导致整个香港娱乐圈沦落为垃圾场的因素很多,绝非几个人所能承当起的责任。
总而言之,我想要说的是,做好电影,实在是太艰难了。
三、类型电影故而,从另一方面看,也可以认为香港电影已经没落,是刘德华他们在咬牙硬撑……如果不赚些钱,拿什么救助那些落难了的艺人?
提携新人,给还在热爱电影的从业者以希望——毕竟,纵观全世界,电影行业的表现都大不如前。
由于不赚钱,亏本风险增大,投资者就会变得非常谨慎。
我猜,《我的非凡父母》能够立项,新人导演朱凤娴可以梦想成真,大约是与94届(2021年)奥斯卡金像奖《健听女孩》有关:《健听女孩》讲述了一个青春活波的女孩露比,每天都要协助父亲和哥哥做渔业生意,因为她的家人都是聋哑的氛围,缺少了她的帮助就很难融入生活……这种弱势人群的视野题材,还是一部翻拍电影,竟也大获成功。
露比的家人是听障,芷欣的父母为视障;一个喜欢音乐,一个对于绘画有极高的天分——在投资者眼里,《我的非凡父母》应该更具有价值,因为这是一部编剧导演本人的自传体电影,属于原创故事。
倘若不属于这种情形,很难想象有人愿意为新人导演投资院线电影。
尤其是在当前的状况下,做电影,绝大多数概率是亏本的。
果不其然,《我的非凡父母》“失败”得一塌糊涂。
如果要找出失败的原因,我想首先是导演朱凤娴,如此绝对真实且富有深度,超级难能可贵的生活故事,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将精力投放在院线电影上,毕竟现在属于流媒时代……只是,一想到她说自己从十年就前开始着手写剧本,便能完全理解了。
因为那时候,电影产业还没有到举步维艰的程度。
而今,电影想要赚钱,很大程度要依靠“运气”。
那么,如果不借助运气,就凭实力的话:朱凤娴有没有可能赢得画面,完成自我救赎呢?
我还记得很早很早以前,在自己童年朦胧的记忆中,有段情节:夜深人静的夜晚,孩子爬到极其危险的境地,而旁边熟睡的父母都是聋哑人……那是一部日本电视剧,可能叫《贫穷善良的女人》,我没法确认。
但我知道,好作品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
朱凤娴应该有机会,创作出卓越非凡的好作品,只不过是如何做出来的问题。
四、影视搭建其实,《我的非凡父母》完全可以拍成NHK晨间剧那种,每集10~15分钟,做成上百集。
因为朱凤娴的亲身经历很是震撼人心:父母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组建家庭,还能抚养她长大成人……的确了不起,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意义非凡,完全能够讲述一个超励志的家庭人生故事。
只不过这么做的原因,或者说具体怎么做,做好了卖给谁,或者叫作谁来投资——首先,就是资金来源:可以找奈飞,亚马逊,苹果TV,SONY等流媒平台洽谈,最不济就找内地的流媒合作……《我的非凡父母》就属于内地影视公司投资的,不是吗?
不能一次性拿到创作资金,就分期制作。
譬如,分为四季(10~15分钟那种,每季20集以上):第一季,父母爱情芷欣的父母是如何相识,尔后相爱,然后走进婚姻……他们是天生双目失明,还是由于意外所致?
很显然,芷欣的妈妈说过,自己曾经看见过这个世界——色彩斑斓很美好。
这个世界原本就很美好,大约只是我们每个人崩塌了自己的人生。
在生命的缺陷中,我个人认为最可怕的当属双目失明:永远活在黑暗的世界里,时刻充满危险,那将会是多么恐怖啊!
一个人失去光明的挣扎,在绝望中站立起来,本身就是命运里不肯认输的强者。
而且,人世间最美好的生活,莫过于拥有体贴入微的知心爱人,共同组建温馨家庭,还抚养了孩子,让她安然无恙地长大成人……
第二季,我的童年相亲相爱的两个人组建家庭是人生大事,二人世界有宝宝的出生,这样的生活最是圆满。
不同于一般家庭,两个双目失明的人,如何抚养孩子长大?
光是劳心尽力,显然已经不能褒奖了。
我个人觉得,这件事本身,就是奇迹!
很显然,芷欣的父母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和绝对积极的人生态度,当是极富生存智慧。
而孩子带给父母的不光只是欢乐和惊喜,还有麻烦与困扰……
第三季,我的爱情我们都在矛盾中生活,教训里成长,以青春叛逆期,最为明显。
初遇爱情的人,大概蕴含着人世间所有的美好期望——然而,大多数的初恋爱情,都会被父母所阻碍:因为涉世未深,因为人生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他们以自己的人生阅历,来丈量尚未染污的清纯和梦想。
只是,而今这个社会,已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父母那代人,可以通过媒妁之言就能获得一个长厢厮守的人生伴侣,所以他们有底气选择矜持;到了现在,却要自己去寻觅那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有时候就算埋下身段,卑微到尘埃里,也未必可以与心仪的人牵手相伴——于是那句“是不是随传随到”,其实大约是不合时宜的。
爱情原本应该是甜蜜的,可在现实中彰显苦涩之味。
缺乏温度的钢筋水泥里,匆忙节奏的生活压力下,困倦的当代人有诸多独自终老,属于多么无可奈何的选择。
第四季,相互告别生老病死,无人可以逆转的生命旅程。
人活到后来,其实就是告别。
接受命运的安排,好好的与父母和解,然后从容坦然地向这个世界上自己所珍爱的一切告别,同样也需要勇气。
当然,这个仅是粗略的规划方案,具体如何开展实施,还需要精心筹备以策划周全。
将那些人类的共性,嵌进看似独特其实普通的超凡家庭生活里,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气质,定当独一无二。
所以我认为,朱凤娴的人生过往,非同凡响……五,崇敬思省我们总是仰望于繁花似锦、光怪陆离的流年富贵,却很少回过头,认真审视貌似波澜不起的平凡生活中所蕴藏的踏实与伟大。
亦或,我们端详过,只是力度不够。
朱凤娴和父母的生活,真是了不起!
然而经已落幕的电影,依《我的非凡父母》之名,却没有真正实至名归。
想要在影视世界中讲好这个故事,我觉得该电影缺乏一位肩负责任或者说具备实际能力的好监制。
缘于我本人也曾有过自编自导的经历,故而很能理解初次执导的朱凤娴导演所遭遇的困境。
她有一个好故事,剧本打磨得十分成熟,可是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不算好:在影片节奏上表现很明显,这属于剪辑方面的问题;音乐出入起伏,运用的也不大理想;甚至于镜头语言,都有所缺憾——如果有个称职的监制,完全可以在电影未上映之前,避免掉明显硬伤,理应尽力使其成为经典而努力。
譬如,《我的非凡父母》中,以大家赞口不绝的母亲在学校门口等待的这场戏为例。
这场戏由于惠英红的演技,被推上风口浪尖。
可是,很少有人谈及导演的良苦用心:芷欣捏着小铃铛,企图悄无声息地蒙混过去……这是由于渲染力不够所致。
怎么样的情绪推动,才算是十分强大的表现力度呢?
以电视连续剧《阿信》中,阿信向加贺屋的加代一家做最后告别来解析。
阿信拖着儿子小雄的小手,向这个有恩于己的富豪之家做最后的道别。
她佝偻着身子,千恩万谢,尽管去往未知的异乡,对于明天能否会有落脚之处,却依然一步一步挪向前方,因为她没有选择留下来的理由。
况且自这一别,再次见到曾经的千金小姐加代已然沦落到在暗房里卖身,万般无奈地将父母的骨灰盒就摆在身边的柜子里……回过头,再次忆念这一幕,更是令人心如刀割。
不知不觉便愈扯愈远,我只是想说明,情绪渲染到这种程度,很需要一些技巧。
在现实生活中,无需演示技巧,质朴的表达就能够得到真诚回应,因为彼此熟知,且有长时间的浸润和理解。
但是文学和影视作品,就需要搭建和渲染,使观众有代入感,才能产生溶解了人类世界所通用的共情力。
每个人都有过激情荡漾的青春,很多人为家庭放弃了曾经的梦想,所以那些愿意牺牲自己,全身心投入了为人父母事业中的人都很了不起。
只是我们生而为人,总有诸多缺陷,即便是做了父母,也在纠错中成长,大约这就是为何几乎每个孩子都曾暗自责问过:“你以为我好想出生在这个家里的……”什么时候才能体谅到父母的艰辛忧苦呢?
我们又该以何种方式,表达对于父母和这个世界的喜爱——尽管它,从来都不曾完美过。
出于对朱凤娴导演和她父母的敬重,对这些生活就具有了真挚的崇仰之情;更不愿意看到这种超级勇敢的美好人生,还尚未形成普遍观念的准确引导,足以励志世界上大多数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似乎却要就此沉默。
我还是很固执地认为,《我的非凡父母》只要换个方式,就能成为一个让人感念且十分美好的经典故事。
今天去看了展映,这部片子确实是塑料感满满,一股子电视电影的味道。
不能否认,真的是好故事,演员也不错,可是制作着实垃圾,剪辑上真的得弱爆了,是TVB剪电视剧做的么?
调色跟2000年左右的日剧一样,明明有好几个泪点,可是调色根本就跟不上,电影是颜色表达情绪,这部电影慢慢的性冷淡风。
院线电影好歹有个院线电影的样子吧,你的故事好,可是讲故事的确实不行,不推荐大家去看了,比较适合上线了之后在手机上看,不止这个票钱最后还是感谢闺蜜送的票,爱你❤️
“艺术本身没有对错,我们时常被我们看到的东西所局限,但很多东西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如直觉感觉等等,如果我们没有把‘感觉’加进画里,那就只是把一堆颜料涂在画布上。
”“走,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是有些问题就是解决不了的”老师说的对,你说的也对,所以,该怎样去平衡呢?
父母把孩子养大很不容易,盲人更是如此虽然是盲人,但是他们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活态度和观念,平行替换到正常人的身上,远比正常人要强得多看了前半部分,我觉得影片的选题本就是建立在一种无奈之上,就像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社会难题,各自有各自的立场和愿望,也都是好的出发点,可现实条件如此,谁又能改变呢?
阿欣看了鱼之后闭上眼睛默默作画,体验者她的父母的视角,她又何尝不爱自己的父母呢?
PS:影片用中文就用中文好了,不用刻意的用英文来着重强调(老师给阿欣说自己去伦敦读美术硕士那一段),反而破坏原本已经建立好的感情氛围。
阿欣想要去国外画画逃离这个温暖的“牢笼”,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一开始的想法也是她的父母离不开她,可后来想想,没有她的时候,她的父母也是在好好的生活阿欣在玩,阿欣的妈妈在做义工帮助他人,两个镜头多次切换形成对比或者是陈述,像是在表述她们各自有各自的生活。
阿欣刚好也是在青春期叛逆期,她的母亲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用“严”辞表达着她的爱。
学校门口的一幕,成为了双方情绪爆发的导火索,也是剧情转折的窗口看到这个时候,我觉得看这部电影最惨的是,同时理解盲人父母的心酸与爱以及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阿欣想要去拥有自由却被这一层“枷锁”给限制的无奈。
前面看的时候,我是这样的一种感觉和体会,很难想象,在这样一种简单复杂的关系与现实条件当中,该怎样找到一种平衡,去让她们都能够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电影过半,矛盾爆发之后,各自在各自的世界短暂生活了很小一段时间,父母情绪爆发去寻找女儿,这很好理解父母爱自己的子女,见不到孩子父母想尽一切办法的去找,而阿欣这边,电影当中并没有说明她当时跑着回家的原因(难道是遇到事情,第一时间往家跑吗?
这应该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吧),她后面去找父母,也是在听了录音带之后,所以前面一段奔跑回家,该作何理解呢?
(暂且跳过疑问)好在后面,在矛盾爆发过后,父母和女儿之间,开始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更多的是女儿站在父母的立场,阿欣做出的转变是非常明显的),双方逐渐和谐,女儿丢掉了“逃避”父母的想法,选择了现在她们的身旁为她们发声,在出国学画画的机会面前,也主动选择了放弃她的老师充当着一个人生导师的角色,必要的时候给她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在她需要鼓励和支持的时候,做出行动来帮助她(PS:导师说这些的时候有点上帝视角了)。
影片中其实有几处情节设计的比较理想化,提出几处疑问:如果当时Ryan没有去盗窃呢?
(他去盗窃来坐实他坏孩子的身份吗?
前段描述的,应该是大部分青春期都在做或者想要做的吧,并没有违法违纪或者暗示他是一个坏孩子的前置伏笔吧)如果Ryan当时没有被父母带去加拿大呢?
(她后面会不会在Ryan和家人之间再次做出抉择呢?
)如果她的老师不是盲人的义工呢?
如果和朋友们之间一起做很刺激的事情主角是她,或者她的同伴把她供出来,说她们是一伙的呢?
(而且前文可以看出来,她的女“同伴”并不喜欢她)……这些疑惑,我想表达的是,这是主角光环吗?
这样去写,把一部好的片子,做的经不起推敲,难道爱情,青春,家庭,这之间就没有一种平衡吗?
刻意的去让Ryan去犯错,去让后文一方的缺失显得没有那么突兀,但是,细心一点,这很明显。
总体来说,我还是认可这样的一部电影,宣传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果在上述三者之间做出平衡,那将会很完美),呼吁懵懂的青春叛逆走向父母的怀抱。
父母也有父母的难处,普天之下任何一对父母也都是如此,有盲人,有聋人,有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有单亲家庭,有为生计奔波劳碌但又万般无奈的父母,有家财万贯却吵闹不断的家庭等等,都生活在这一种“不完美”的家庭当中,但她们都在想尽一切给孩子完美的一生。
PS:如果让我说这两者之间该如何平衡的话,我想答案是“不要狼狈的爱着”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双目失明后努力生活的顽强,看到了她们很努力的去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乐观与不易,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生命当中,我们亦是如此,她们失去的可能是双眼,我们失去的可能是心灵的一角,不过是换了一个方式罢了。
在这无数的不完美中,努力成就你我的完美!
加油,努力盛开吧,生命的花会在下一秒绽放!
云:你所想即是我的模样抬头看看云吧,或许,那是你梦寐以求的模样,或许,那是你长久的期盼,或许,那是他人对你的思念,或许,那是爱你的人在为你作画,或许,那是这浮躁世界的一剂良药……
这是一部用老套感人素材来传递新颖思想的电影。
我从未深刻思考过父母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意义,直到剧中惠英红饰演的盲人母亲说出:“我小时候也看到过这个世界,所以我想带你来到这个世界,告诉你这个世界很美好,希望你能看到这样美好的世界。
”我才更感受到了父母的伟大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
主角芷欣被塑造得很成功,非常多面。
她一方面渴望逃离她的盲人父母,不想做随叫随到的“义工”,另一方面,她从未觉得自己的父母累赘,只是听见“血流不止”四个字,就可以抛下也许能逆转她人生的面试,哪怕她看到自己的母亲神智清醒,是鼻子在血流不止她也没有一丝一毫不耐烦,而是一直询问流血的原因,由此可见她并未丧失了为人子女的良知。
虽然在同学嘲笑盲人怎么能看到星星时,她强颜欢笑地在附和,但是不难看出她眼底的心酸。
这也是我认为这部电影新颖的第一个点,朱凤娴导演避开了许多以身体缺陷病人家庭为主题的影片所强调的,即有这样缺陷的父母丢人这一个矛盾点,而把重点更多放在强调盲人家长与健全女儿之间的矛盾。
并由此,更巧妙地升华了歌颂亲情的主题。
在塑造主角芷欣时,也加入了现代人最鲜明的“合群”元素,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一段的伏笔在后面没有被运用得很好。
就比如,芷欣和妈妈吵架后离家出走和男友在外面玩,差点被卷入抢劫案件的这一矛盾,这个矛盾没有被运用起来,比如男友后来只是留下一封信就离开了,然后“合群”这一话题就此为止。
虽然并不深入使之成为遗憾,但是没有继续写下去很好地避免了“烂大街”剧情。
另外一个让我觉得很新颖的剧情就是芷欣到底要不要参加大学校的面试,拿了奖学金去外国深造这一个矛盾点的展开。
与烂大街的一味歌颂亲情的“女儿自我牺牲留下陪伴父母”的感人情节不同,《我的非凡父母》更强调了父母渴望孩子梦想成真,活得幸福快乐这一真诚心愿,同时也顺应随着年代不断推移,对于女性话题的讨论。
剧中母亲这一角色坚强乐观,也是整部剧的一大亮点。
通过惠英红的演绎,一位盲人母亲打破我们心中盲人是有很多事情都做不到的这一固有形象,反而去强调了盲人真正的生活以及身为母亲的坚强。
反过来去安慰了打算为了父母放弃梦想的女儿形象。
母亲的坚强乐观真的很让人眼前一亮。
前后剧情的call back是很常规的操作,比如前文“盲人怎么能看到星星”的讨论,到尾声芷欣画的那幅画上漫天的星星,又比如对母亲的第三人称人物塑造“啰嗦”到后文不允许患上肠癌的父亲吃油鸡腿的关心,等等。
总而言之,这部剧最让我感到完美的是对于人物的塑造以及演绎,能够把观众一下次拉入到剧情之中,感受祸福相依,或喜或悲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情感。
综上,这是一部新时代电影。
在俗套的感动与温暖中打破常规,让人眼前一亮是这部电影最好的评价。
最后,祝票房大卖。
其实这一类的电影,很怕看。
第一,如果真的被戳中泪点,情绪很难平复。
第二,如果是强行煽情,感觉实在太浪费时间。
惠英红出场,会不会成功避坑,其实心里也没什么底。
一对盲人夫妇,要养育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常人无法想象,即便是一对健康的夫妇,养育一头神兽,也会被搞得精疲力尽的不是。
所以开场不久,就发生了意外。
这个意外,在颤颤巍巍发生的时候,着实让人揪心。
儿童时代的孩子,是天真烂漫的,心里头没那么多计较。
只是,她眼中的世界,其实父母无法看见。
那个时候的她,可以陪着爸爸摆地摊,甚至帮忙吆喝。
直到有一天,当老爸被人追赶,小孩的心里,大概才隐约明白,原来,自己赖以谋生的坚持,在某些人眼里微不足道,甚至还要穷追猛打。
一转眼,孩子就长大了。
长大的孩子,经过社会的“洗礼”,内心早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曾经的亲情,变成了桎梏自己的牢笼,但碍于道德伦常却又无法自处。
于是,内心只有一个愿望,走出去,通过一个“堂堂正正”的理由走出去。
她不敢告诉自己的同学,自己的父母都是盲人。
甚至,当自己妈妈在学校门口等她时,她也选择了偷偷的离开。
个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是挺精妙的。
青春期孩子的内心表现得惟妙惟肖,而惠英红的演技也是爆棚。
在事后,母女爆发大战,惠英红巧妙的使用了这个伏笔。
哪个父母不对自己的孩子有中天然的第六感呢,女儿即便是小心的让自己的铃铛不响,又怎么能逃脱一个妈妈对女儿的直觉?
这大雨中的哭诉,大概透露了妈妈对女儿的情感纠葛。
她希望用这种“需要”的方式,来维系住“不要我们”的危机感。
可惜的是,这种复杂的情感,青春期的女儿不是太懂。
当然,故事的最后,女儿在“逃家”的碰撞中,总算是明白了人生的一些道理。
然而,这样的“巧合”,可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这么幸运。
可惜的是,当女儿明白了父母的心情,却又陷入了另一个境地——照顾父母,那自己的理想怎么办?
故事把结局处理得非常好,至少个人感觉如此,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大概从来都不想成为孩子的负担。
不过,故事个别桥段还是感觉有点别扭的。
比如,惠英红抠鼻屎结果出鼻血,惊天动地的让女儿回来,结果耽误了女儿重要的面试。
比如,女儿逃家,正好有少女浮尸。
惠英红坚决要摸尸,他们是看不见,但有照片的啊,警察没长眼睛吗。
只是,对故事里头的老爸有点遗憾。
个性随和,却偏偏卷入“劳资纠纷”,不知道以后的生活如何继续。
老百姓的小智慧——精人出口,笨人出手。
凡事强出头,最后没自由。
于是,乖乖的成为顺民,皆大欢喜。
大多数小小的家庭,都经不起风浪,于是越活越变得唯唯诺诺。
最后,就是这样的老爸,也没被编剧放过,光荣重病。
不过,看起来还是幸运的,能“有病可医”。
最后的最后,许冠杰的老歌《杯酒人生》,也是百听不厌,一不小心又暴露了年龄。
封面图片上的“白色代码”,一定要注意是大写+数字,全匹配。
最近发现微信后台有时会删除设定的自动回复,如有后台消息后未自动回复的,烦请告知,谢谢!
真人真事改编的盲人父母不畏艰辛,讲述了一对视障父母诞下视力健全的女儿,勇敢的生下孩子,并用心把她抚养成人,非常真实的家庭故事就像我们每个家一样,短暂的青春期叛逆最终难敌来自父母长情的陪伴,家人和解温暖如斯,温暖、治愈的亲情故事中抒发爱意,真实情感触动人心。
演技大于电影本身。杨天宇胸好大!
是温情片,但是没有刻意去煽情。父母与孩子的爱,父母亲陪伴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老师对学生天赋的珍惜,都是相互奔赴的。影片最让我感动的是,妈妈对孩子的不舍,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想要朋友,想谈恋爱,自尊心更强了,所以母亲的角色在那一刻会显得特别偏执,但是正是这份偏执,让影片更加真实动容,毕竟,谁没有过那一段自尊心极强的阶段呢。感谢导演,在母亲去学校找欣欣拍得非常克制,演员也是演得很克制~最后,惠英红老师演技太赞了!她一定观察了非常多人物,她演盲人👩🦯眼神太牛了,老艺术家啊!然后女主吴千语真的好漂亮好耐看呀~
怕什么 我们又看不见TA们
还是1.0的拍法
很感动,但是太老套了。
剧情太牵强,太国内精神化,老套,不深刻,不真实,就像中午点了一个评分很高图片看起来好吃的外卖…实物到手啥也没有,吃完感觉自己被消费了
套路式的剧本浪费了惠英红的演技
惠英红演得真是好
比想象中好点,电影最关键的就是母女间的关系和互动,惠英红演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妻子母亲,刀子嘴豆腐心,对女儿既依赖又严厉,非常真实。不过母女间关系和解还是缺少打动人心的桥段,说到底就是犯了港影的老毛病,很多桥段设计略显刻意,缺少情感转变上的自然,也就难以成为佳作。
平庸乏味,对于盲人的设定,没有任何视听上的想象力创作,文本创作也没有任何特殊性。完全初代式的苦情剧路数,配点亲自关系和解的动情时刻。看似好像矛盾前后很有逻辑,但仔细推敲就能发现全是刻板印象。导演所传递的人文关怀,都像是社会当局拍给公众看的正向宣传教育片。这种作品对演员的表演,空间也是极其局限的。这就是导演能力和导演眼界的问题,对审美和创作的认知力,都远远的落后于当下这个时代。
惠英红稳定输出,戏剧冲突太满且稍显刻意,但是不耽误落泪,最后一场戏一下子很想老爸老妈。
工业片,没别的,就是想让你看看惠英红的演技 (千万别看国配版
是作者献给自己和父母的一份真挚礼物。但作为一部电影来说,这样一件事一件事地罗列,呈现各种吵架和相亲相爱的状态,尽管是真实的,剧作层面也是不OK的。也许这就是导演拍ta最珍视的个人故事时的某种局限性,我们也能看到此种状况其他的例子。演员有努力地呈现,然而普通话配音让真切感大打折扣。
又是哭天抢地的红氏大drama大袈裟。
1、平稳叙事 没想到还挺短的 还可以看 2、不管是失明父母还是健全女儿 都挺不容易的
工业片,没别的,看看惠英红演技。
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或者告别,真的是一辈子要修的课题啊~故事会在圆满的时候结束,但生活不会~
…
目前唯一看过的唯一一部讲述盲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情故事。(鼓励分多一星)由于残疾与血缘,残疾父母对于孩子的依赖,以及孩子自己想要的自由,二者之间的冲突都很真切。很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