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一共有两幕,第一幕刚开始,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为了缓解等待的烦恼,他们俩没话找话,前言不搭后语,胡乱的交谈,他们一会儿谈到忏悔,一会儿谈到应该到死海去度蜜月,一会儿又讲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并且没事找事,做出许多无聊的动作,等待戈多的到来。
最后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
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第二幕开始,第二天黄昏,两人同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
为了打发烦躁与寂寞,他们继续说些无聊的话,做些荒唐可笑的动作,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
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
贝克特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人生的痛苦与不幸。
明天戈多准来代表着美好与希望,但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及芸芸众生始终没有等来,剧中代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恐怖的,他们的生活只剩下无意义的重复等待,等待就是他们的本质,等待已成为他们自身。
《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荒诞派戏剧,其哲学基础是源于存在主义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提出的荒诞哲学。
现代派哲学始终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空虚永恒伴随着存在 《等待戈多》讲述了两个流浪汉埃斯特拉刚和弗拉基米尔在一片荒原中的枯树下等待着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但谁是戈多,他的到来能够改变什么这些问题却丝毫未被提及。
“戈戈”和“狄狄”只是日复一日地等待着,重复着双方看似在对话却无实质交流的行动,以对细枝末节的无聊执拗和重复强调他们存在的事实。
“戈戈”和“狄狄”偶尔会迎来类似波卓与幸运儿一类的过客,但他们之间的交流也是被割断且完全无法进行的,他们能做的,除了等待,依旧是等待。
忧心忡忡的狄狄一遍又一遍地问捎信的小男孩“你见到我了是吧” 那是因为每次小男孩来都说是第一次见到他 ,每次小男孩都说戈多今天不来了 明天来。
而每个明天到来的时候小男孩又说是第一次见狄狄 所以 那是个永远不会兑现的希望 永远停留在等待希望的状态,在泥一样的生活里 即使是富人也一样 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变成了瞎子 接下去还会变成聋子。
直到死去、重生,完全没有意义的轮回。
或许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那是人类的缩影。
《等待戈多》的主题和核心是等待希望。
戏剧的情节内容是荒诞的,没有开端高潮,也无结局,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
一棵突兀的树,一块坚硬的石头,两个极度渴望的人,还有四顾无际的充满光亮与空气的大地和柔软的天空。
戈多,某种意义上仅仅是希望的变体而已。
希望什么,无关紧要。
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希望是没有的。
等待着明天,因为明天才有新的希望:等待成长,因为有成长才会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等待成功,因为有成功才能体会到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喜悦。
等待是一种很好的处世态度,等待青春,等待时间,等待机遇,等……无论等待什么,都有一个等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开心,有人悲伤,有人寂寞。
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是寂寞的,寂寞于那个黄昏的大树下,寂寞于那种苦苦的等待,而这种等待的结果却是个未知。
所以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应该悲伤。
因为戈多的不来而悲伤,因为饥饿而悲伤,因为寂寞而悲伤。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也应该开心的,因为有彼此的陪伴,因为有彼此的相知,因为友谊呵护善良的光辉。
等待是无言的,把那等待者心跳声无情的放大。
等待是静止,唯独那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
坚持对于等待,正如轮子对于杠杆,那是支点的更新。
早起将余中先译本的《等待戈多》看了一遍,上午再对照着老早下载的电影版本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做完功课,然后翻了两篇英文研究贝克特的论文(我手头只有英文的,我承认是在装逼),太学术,太专业,看得头大,中途作罢,出去吃饭。
没扒拉两口,因为心头老是隐隐作痛,知道自己是入了戏了。
贝克特众所周知的是他的荒诞戏剧,戏剧荒诞不用我介绍,不是他首创,却因他,受到人普遍关注,因他,荒诞戏剧走上世界舞台。
“戈多”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名,而是被赋予象征了任何可以等待的人或物。
它可以是具体的,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虚无的,可以是实在的,可以是救赎,同样也可以是死亡,这样一个意象甚至被幻化成生命里所有美好或不美好,梦想或现实,出生或死亡的对等替换。
而“等待戈多”甚至成了一切无意义的荒诞行为的代名词,你可以不知道《椅子》,可以不知道《秃头歌女》,却不能不知道“戈多”。
一部著作被人如此称道并记忆,贝家老儿当含笑了。
纵观历史上出现的文学批评或者哲学流派,荒诞与存在主义大概最有渊源,用存在主义对等待戈多的诠释自然不计其数。
这里拾人牙慧,截取戏剧的几个关键因素,稍作联想以打发无聊时间。
动作。
看罢相信你一定难以忘记里面一系列无聊的重复动作,爱斯特拉冈的脱鞋穿鞋,弗拉季米尔的脱帽戴帽,两个人快速互换帽子,幸运儿(他一点都不幸)提着不松手的行李,所有动作机械单调,毫无意义,即使被人指点,被人责怪,还是没有一个人停止,潜意识里都像被人在脖子上套了根绳索。
像人自身的某些毛病,你想改那得首先征求毛病的意见,它愿不愿意离开你的身体,只要它不愿,你想方设法也赶它不走,即便它和你小别,但那不是斩草除根,再聚如胶似漆胜新婚,这个道理不用我多说。
所以当一个人向我保证说他一定改过自新,重头做人时,我的阴暗心理就怀疑他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自欺还想欺人;而当有人想征求我意见时,我又不怀好意地肯定他是想确认自己早已拿定的主意。
我相信人类不存在主见全无的行尸走肉。
不过总有一些事能让你不再重复,比如圆滑,一只寄人篱下的老鼠不敢对猫发怒。
你说你能改,我就相信,至少是满嘴牙齿上镶着相信两个大字,不过我更倾向你不改,什么都不必改!
如果一个人在未改的情况下不能为人为社会接受,改变未尝不是同样结果;你问我的意见,算你找错人了,我不会和着你的节拍,尽捡你想听的。
一个人不是知心姐姐,就是闹心鬼鬼,取不了中间值。
话语。
我一直对语言引起的多义和歧义很感兴趣,更对话语的无序与无义着迷。
因为在我看来,无论多义与歧义还是无序与无义话语之外的潜台词才是可以让人深入品味琢磨的。
如果说这是模糊含混,是模棱两可,自然也没错,只是当含混被人赋予确凿的含义时,它的力量比确凿本身要更泼妇更强悍。
而且它的多义不是一尘不变的,是可以被赋予的,是随你意任凭你添加的。
说得直白点是,你家里的衣橱里挂着千万套得体漂亮的衣服,你是每天换一套还是每月换一套?
可以夸张一点说等待戈多里的所有台词都是无意义的,爱斯特拉冈说着他的梦,却没人想听,他重复着宣布要走,试探着为腿叫疼,重复着说要拿绳子上吊,却没有行动,而弗拉基米尔则只顾自言自语。
两个人的谈话甚至常常不连贯,答非所问,谁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说话的人有心,听者无意才对!
只要人各自为战,各自为营,所有话都是对自己说的,因而所有的话都是自欺。
王尔德说,给人一副面具,他就会告诉你真相。
人心即地狱,话语即地狱也许更确切。
而最后幸运儿变成哑巴也不妨看成是对言语多余的无声控诉。
时间。
两幕剧前后两天时间概念本来应该很清晰,而且是从早到晚的顺时针运转,但却加上了爱斯特拉冈,波卓的健忘,似乎真是一日三秋,为什么一个正常人在第二天醒来全然不觉昨天的事?
是害怕记忆带来的烦扰还是橡皮擦一样要擦去所有过往事迹,让每一天都都过得新鲜?
波卓愤怒,“你干吗老是要用你那混帐的时间来折磨我?
这是十分卑鄙的。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有一天,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
有一天,任何一天。
有一天他成了哑巴,有一天我成了瞎子,有一天我们会变成聋子,有一天我们诞生,有一天我们死去,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秒钟,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
“。
贝克特这么一问,时间还那么重要吗?
小沈阳说,若你年轻时是这样,等你老去了,你还是一样一样的。
你年老时会自然死亡,那现在有没有什么区别?
别指望时间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你的幼稚或者世故都是时间无法医治的,别指望痴情的时间可以帮你赢得或者忘却一个日渐远去的身影,时间不会任你摆布,除非你傻到相信能疾走如光,并肩或凌驾于它之上。
时间同样是重复,既然每天都是一模一样,每天都是时针走两圈,分针走二十四圈,那为什么要划分昨天今天与明天?
记住现在比记住昨天显然更切实际,若你连现在都视而不见,别指望依靠昨天你就能看见明后天。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贝克特在荒凉的舞台背景上放置的那棵树,枯萎的树第二天发了芽绿了叶。
我不知道绿叶的确切所指,因此也可以让我随意联想,至少它不再让我从头至尾看到的都是满眼的苍凉。
我一直坚信,你不会一辈子眼前一片漆黑正如你不会一生下来就虎目圆睁两眼冒金光。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该剧情节非常简单:两个流浪汉苦苦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物,“戈多”迟迟不来。
《等待戈多》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传统的戏剧模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剧中的主要角色“戈多”始终没有出场,5个登台的人物,行为荒唐可笑,语言语无伦次,记忆模糊不清。
幕与幕之间在内容上重复,每天内容的重复也意味着“等待”,日复一日无聊的等待过程。
全剧开场怎样,收场还是怎样;开始是等待戈多,最后还是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一部“静止的戏”,“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戏”,却又会让人期待会发生点什么的戏。
剧中两个主要人物:戈戈和狄狄,他们相互依靠却又并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
他们交谈得似乎很热烈,却是各说各的,没有交流。
生活原本就像戏剧里那样,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无休止的循环往复,让人疯狂,让人窒息。
戈戈性格活泼、积极,会为等待的过程寻找乐趣与话题,戈戈比较冷漠,更加消极,等待过程中只想吃东西,想睡觉。
他们在等待的过程中渴望着变化,无论是环境还是人,但却还是一动不动。
唯一有变化的就是男孩的出现、波卓和幸运儿的出现及某天枯树长了几片新叶。
波卓和幸运儿代表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紧紧捆在一起,漫无目的地四处走动,却照样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剧中,戈戈和狄狄对戈多的描绘是“可以说是个老相识”,又说:“哪儿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就是见了他的面也不认得他”。
两个流浪汉似乎见过他,但又认不准、说不清。
但他们认为只要戈多一来,他们便可“得救”。
那么戈多这个缺席的角色到底是谁呢?
在我看来可能指的是上帝吧,这部剧的背景发生在西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人民的生活不安定,政府一时也没有稳定人心的好措施,人人自危,由此诞生了反映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文学,戈戈和狄狄在二站背景下等待着上帝的解救,帮助他们脱离苦海,解救他们无聊而又没有意义的生活,寻找人生的意义。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枯树新长出的绿叶,它的出现在剧中好像也并未引起剧情的转折,但在我看来,在剧中黑暗的环境下,新叶就像寓意着黑暗生活的一点希望,能够给无聊人生增添一抹色彩。
记得剧中有一句话这样说得:我已经忘了我要等待什么,可是,有个等待感觉也不错。
《等到戈多》也就是对漫长期待过程做了一个了结,主人公却发现等待本身的意义胜过了等待对象的到来,如台词所说:只有等待,我们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你就是我们等待的戈多,那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了。
贝克特的荒诞,就是让我们在这种看似乏味的等待场景中寻找我们自己的答案。
爱斯特拉冈与弗拉秀米尔两个流浪汉从始自终做着没有意义的无聊动作,那就是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是为了拯救他们的困苦,他们视戈多为心中的神灵,但是在他们的无尽的等待中,他们的生活态度也默默地发生着改变,剧情简单,全程都是以流浪汉对话与生活为基础,极具哲学韵味。
等待戈多中的两位主角一边等,一边用无意义的手段打发自己的生活时光,他们经常头脑混乱,缺乏思考的能力,尤其是特别害怕孤独,这出戏剧的主题就是“等待”,等待,象征着无意义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等待是在无限的,破碎的无意义的重复,他们知道戈多不会来,但却只能等,他们变成了等待符咒的奴隶,他们只能在等待中毁灭,这种等待是迫切的,也是残酷的,但是,“等待”也是执着的追求,永恒的等待。
《等待戈多》突破了文字的固有模式,虽然故事情节几乎没有发展变化,但却蕴含发人深思的哲理内涵,《等待戈多》通过荒诞的人物,荒诞的情节,荒诞的语言,荒诞的舞台设计和荒诞的戏剧效果,表现了荒诞派戏剧的一个基本主题:世界是未知的,命运是无常的,人是低贱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模式,体现了强烈的艺术创新精神。
从剧本的构思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是人们依旧想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出“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戏”,却又是一出让人期待会发生点什么的戏,剧中人物的语言能真实的表现两个流浪汉内心的思想情绪和人物的精神状态。
他们的等待暗示了空虚的世界中,人类的孤独,无尽的消极的等待没有任何结果,就像剧中暗示的那样,戈多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为安慰自己而制造的幻想,一旦真的来了,人们却很失望,所以,我们要认真踏实的生活,过好每一天。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在等谁 看《等待戈多》的文本让我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语言滑稽幽默有很多的隐喻,能感受到出现的人物都代指了很多“角色”,没有出现的“戈多”也代指了些东西。
是每句话都能让不同的人联想起一堆不同的东西的厉害文本,没有剧情的剧情。
所以我觉得每个人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想法,都可以展开自己的许多理解。
我感兴趣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戈多是谁,第二个问题是:等待戈多的两个人后续会怎么样。
我认为“戈多”是希望。
剧中的两人在等待中模糊了时间和空间,一切都变得慌乱无序。
做着换帽子的游戏,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的对话,啃胡萝卜的行为。
唯一确定的事情是他们两个都决定等待戈多。
在我看来是希望戈多让剧中的两人从当下的状态解脱。
埃斯特拉冈:我们在干嘛?
弗拉基米尔:等待戈多。
埃斯特拉冈:戈多先生来了吗?
弗拉基米尔:没有。
埃斯特拉冈:戈多先生什么时候来?
弗拉基米尔:不知道,或许明天就来。
基于此看,戈多可能是上帝或者死亡。
不过这也是未知的。
用“希望”这个词能更加的概括出我对戈多的感觉。
我其实试想了一下改变剧中规定的情景,两个在路边的人,荒凉的地方,一颗没有叶子的树,灰蒙蒙的天,出现的三个路过的人都是从路的一边往另一边走去。
不知从哪儿来不知往哪去的。
一切都不具体,一切都很意象化。
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自己产生虚无的时刻。
我原本看完了以后陷入了虚无的无意义的怪圈,周身雾蒙蒙的,不过我突然抽离了出来,想象了一下,如果春夏秋冬都一直在等,并且在等待中持续的体验这个过程。
我想虽然还是无意义,但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痛苦。
每个人都正在等待,小到等晚上的一顿饭,大到等待生命的流逝。
关于未来的事情谁也不清楚,也不知道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问题扩大在扩大后找不到解答。
所以等待戈多,成为了立足点,成为了支柱一样的存在。
戈多是未来是希望,正是不会明确的到来,在这个过程中才有了很多可能。
第二个问题,等待戈多的两个人后续会怎么样。
两种可能性,第一个是等到戈多了,第二个是等不到戈多。
等到了戈多也会持续的去等待下一个“戈多”。
等不到戈多就继续等待。
生活中的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重复,许多人有着既定的轨迹,中考高考考研实习工作。
有人嘲弄自己是世界的NPC,有人期待着破圈不从既定的轨道走。
我们冥冥中好似在等待着什么,等待着好运的降临,等待着生活出现惊喜的事情。
就像戏剧中弗拉季米尔一直一直说的,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在等待戈多。
弗又说时间只能去消磨,可是慢慢的会成为习惯,习惯于做无意义的事情,最后迷失了方向。
这句话简直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真实写照,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空虚和无聊,可是人们一旦沉浸其中,就会慢慢养成习惯,所以现在人们有手机焦虑症,有一段时间找不到手机就会变得焦虑不安。
可是我想说,用手机来消磨时间,其实背后是一个更大的空虚和无聊,人们最终会在没完没了的夜里迷失方向。
这个戏剧有着如此超越时空的力量,直面了人生贯穿始终的话题,提醒着我们思考。
我想等待戈多其实就是鼓励我们调节自己的心理,接受荒诞和无意义,然后继续生活。
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 ,他们是两个流浪汉,戏剧一开始,就三人琢磨不透,不明白两个主人公到底在干什么,甚至回觉得无聊,主人公爱斯特拉冈重复脱他那只靴子 ;弗拉季米尔不断地摘下帽子, 往里面看看, 摸一摸 ,又重新戴上 。
他们重复着无意义的话,两个人的交流靠语言已经毫无意义了。
同时由于长时间的等待,对时间这一概念也开始模糊不清,剧中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慢慢的已经开始分不清傍晚和黎明,并会因为这个开始争论。
他们的对话让人感到十分的荒诞,因为总能让人觉得感到前言不搭后语,对于他们来说, 等待就是在无限的、碎裂的时空中的一种无意义的重复 ,等待成为了他们每天最重要的事。
在这种漫长无望的等待中他们慢慢丧失了语言能力和对时间的感知能力 ,这个过程成为了他们生命在走向灭亡的过程,因为他们的生活已经成为了毫无意义而又漫长的等待了。
感到幸运而又可悲的是,这种等待是两个人的等待。
他们在无趣的等待过程的生活中相互依靠,苦度着他们荒谬的人生,他们与社会切断了联系,寂寞而又荒唐的等待着他们的“戈多”,孤独而空虚,而这种离群索居的生活状态正体现了他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萎缩。
呈现出呈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无助、焦虑、孤独地生活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毫无希望地等待着死亡的状态。
我不希望现代人们陷入这种焦虑而又不安的等待中,因为这样人生将会变得毫无意义,生命也将失去意义,失去希望。
你在干什么?我在等待戈多。
她什么时候来?
我不知道戈多是谁……我是在等待我的戈多,我却真的不知道他会什么时候来。
他告诉过我,他会来,让我在这里等他。
看完之后不禁会感叹戈多是谁?有人把戈多解释为上帝;有人认为戈多是死亡的隐喻;有人则认为戈多其实已经出现过了。
但其实整片看下来或许戈多是贝克特所认为的“希望”。
人类在绝望环境下对希望不断地等待,明知是漫无目地的等待,但是对于处在那个阶段的人们来说,那是唯一的希冀。
流浪汉们在等待着戈多,于是在他们想要自杀的时候,首先想起来的是“戈多怎么想”。
本来要结束自己潦倒悲惨的生活时,因为一个不存在的人而怀疑甚至改变自己本来的行动。
等待戈多这件事渐渐变成他们最重要的事,甚至于戈多变成他们的领袖,精神支柱。
也可以说,我在这部剧所看到的,是他们在寻找希望的过程中决定着人物的命运导向,甚至在指导着人物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更多的是想表达着人们对于“希望”这一事物没有前提、没有理由的追寻,这估计也是贝克特在想要表现现代人生活中千篇一律、百无聊赖地存活中的一个生活与行事状态。
《等待戈多》虽说是一部悲剧,但是在悲中也透露出一丝丝人性的坚强与乐观。
流浪汉们在充满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依然不断等待着戈多。
他们憧憬着、希望着,认为戈多明天就会出现。
正因为戈多从未没有出现,他们就一直等待,因而戈多成为“希望”。
“戈多”成为流浪汉生活中每一天的主要目标,让他们本来痛苦的生活变得有目标可追寻,而不是在虚无中浑浑噩噩地伤心着,痛苦着。
映入到现实生活中,就会发现贝克特想要表达的东西。
他认为“希望”是无迹可寻的,甚至是虚幻的,他却不忍说破。
从而让人类陷入绝望的深渊,而是告诉他们“希望依旧存在”,将希望之光留给生活在无望之中的人们,这同样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
胡言乱语的“理性”,杂乱无章的对白,叫人不知今夕何日、昨夜何逝的时间……全篇看似只有「等待」这一固定的行为,但折射的确是现代人的人生,直指传统越来越为科学“祛魅”后虚无、重复、荒诞、无意义的现代生活本质。
几位登场人物,戈戈迪迪,一个永远为昨日之事烦忧,一个持续因未至之事疑惑,强势控制着ta人的波卓盲目地在大道上行走,被ta人控制着的、放弃了自主性的“幸运儿”哪怕带上高帽瞬间能够说出人类社会所有逻辑、思想的片段,但虚荣一过,远离人本身意义目的的所谓“思想”不过毫无目的甚至压垮人身的无形身枷。
荒芜的原野仅剩一条枯木矗立,生活中永远等不来的“戈多”却耗光了人所有的生活。
如果等待本身就是无意义的,那么大多数人们终其一生都陷落无尽的炼狱,如果交谈的唯一目的就是捱过时间,人与人本身就在互相折磨。
“戈多”是什么呢?
是上帝,是希望,是意义,是改变……“戈多”可以指代人们在生活中“等待”的一切一切。
可在这个“科学”霸权的时代,有太多人在生活中等待突然出现的“意外”,在工作中等待打碎重复程序的“惊喜”,在家庭中等待父母亲人的主动关心,在自然中等待划破天际、轰鸣惊人的雷电……如此,生活本身就成了一间没有边际的牢笼,以等待之名人们在此间空耗生命。
人们忘了,我们最能把握的,不是过往与未来,而是此刻,人世间能指望的,不是“戈多”还是“God”,而是自我可以感知、思考与创造的自身。
行动起来,在过程里,在人间,就在这一秒钟……没有神存在的世界,意义,由我们自己,感知与创造🌸
至少十年前就听说过《等待戈多》,十天前观看的《听说桐岛要退部》其豆瓣短评有人提及《等待戈多》,而后搜到这部电影就决定找来看下。可惜,这部改编自同名戏剧作品的影片并没有博得我的喜欢。
有没有大神帮忙分析一波弗拉基米尔和埃斯塔根之间的关系,尽管他们经常有分手的暗示,他们为什么会在一起呢?
看的这一版字幕就是把原剧本加了时间轴,同现成的译本一模一样。
刚才发生了什么?我之前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算了,不都一样吗?
路边俩人打架都比这个有意思多了,我居然浪费时间看了这样一部“电影”确实有点荒诞
竟然完全是对剧本的图解………
了解这个剧本的意义有意义,看完全程没意义,对我这种aggressive的人来说,等待不动就是原罪。
只是了解荒诞派戏剧的入门,显示出电影在空间上的优势
Strained but also smooth
这个拍成电影也挺省钱的
啧啧啧,又是一部省钱的电影,从头到尾一个场景
四个演员的强大剧本。时间、存在、年代、追求,我们每个人都深陷泥潭而满怀希望
等待一个不出现的人,一个见了又忘记的人
我们的人生大多如此,庸庸碌碌,永远都在等待一个“戈多”来拯救我们的灵魂,然而他永远都不会出现。上层人士永远不会记得你,有思想的人大多都会成为上流社会的努力,而庸碌之辈是最可悲的,他们生与死的区别,连个屁都算不上啊。
等待戈多的剧本完全不适合被这样照搬式的搬上荧幕,如此密集而富有节奏感的台词十分需要读者的主观参与,在脑中自由地为这些对话赋予节奏,在这些富有灵气的台词被固定地演绎出来时他们就很大程度上地死了。
在班上看得///完全看不懂............................
人活着至少要有最后一根稻草
为话剧而诞生的一部作品,全片的风格充满了荒诞,压抑的感觉。应该是影史上最小成本的一部片子了,不过也相当考验演员的台词功底。
大學老師課堂放的。
英国文学选读课上看的,如果有戏剧演出一定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