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之前看过冰岛导演谷德蒙松的15分钟短片《鲸之谷》,跟北欧大多数电影很像,走的是阴冷致郁风。
后来在2016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有了《心之石》,这是导演基于《鲸之谷》所创作的长片。
北欧导演拍的电影,无论主题多奇异,多变态,多纯爱,都喜欢采用干净的画风,极端的构图下是充满隔阂感的一种变相温柔。
《心之石》一开头,是几个少年在码头捕鱼的镜头,湛蓝的海水吸附着难得的阳光,这里的少年给人一种多愁善感、忧郁的气质。
男主角克里斯蒂安和比他小的索尔陆续登场,在导演有意的特写镜头下,两个男孩之间若隐若现的暧昧关系浮出水面。
很明显,克里斯蒂安暗恋着索尔,但索尔却喜欢贝丝。
你爱他,他爱她,这样的爱情链是同志感情生活的常态。
这让我想起《蓝色大门》里的桂纶镁和陈柏霖,同样也是一个弯,一个直。
2对于克里斯蒂安如困兽之斗的情感,导演设计了很多伏笔或是暗喻,开场那只被少年们嫌弃的石鱼,那只宁愿折翼也要忍痛挣脱绳索的飞鸟,都在诉说着同性之爱的不被认同。
这在《鲸之谷》也有过呼应,那只搁浅在海滩上的鲸鱼,暗示困境无处不在,压抑,崩溃在所难免。
作为同性恋的克里斯蒂安,他爱索尔,但他说不出口,反倒去帮他追贝丝。
爱一个人,就希望他快乐,那快乐是谁制造的,重要吗?
不重要。
他对索尔的爱纯粹得叫人心碎。
常常觉得人类很奇怪,热衷于分类游戏,譬如要把爱情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把它们打上标签,再区别对待。
可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爱,都是一个不断产生多巴胺的化学反应,在科学层面上,这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人类总是将精力放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反而失去对爱情真谛的领悟。
电影中,导演小心翼翼地用克制的手法表现克里斯蒂安情感的细微变化,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同志的情感世界。
戳中我的点在于,克里斯蒂安消化感情的方式。
在玩大冒险时索尔随意地亲了他一下,他感到生气,对克里斯蒂安来说,那是一种伤害,如果你是在认真地爱一个人。
他站在悬崖边,我理解,那种想要跳下去的冲动,在那一刻,这是唯一不伤心的方法。
克里斯蒂安喜欢用潜水来逃避,喜欢砸车发泄,这样的暴力是孤独,静寂的,不会有人关怀,也没有人能感应得到。
我想到那只拥有52兹声波的鲸鱼,最后孤独地死去。
同志就像拥有独立频道的巨鲸,要找到相符的伴侣可能需要花费一生,与异性恋相比,他们的追爱过程更纯粹,更简单,但辛苦也是成倍增加。
3克里斯蒂安最后试图自杀,《鲸之谷》里的男孩也在一开头就打算自我了结,自杀这件事比起陷进一段没结果的感情来得简单。
我们都会笑那种怯于大胆求爱的人,但,如果曝光自己的性取向只会造成更多的伤害呢?
我们都太自以为是了,哪里知道,同性恋的自杀不只是为了逃避,更多是为了保护所爱之人。
索尔或许终于明白,那样的爱是何种概念。
可是爱不能强求,所以克里斯蒂安选择消失,剩下最后一点尊严。
杜鲁门卡波特说:“爱,因为不识地理,所以没有边界。
”同性之爱永远等于放逐之爱,不在规定的边界内,只好钻进逼仄的空间里寻找喘息的机会。
静谧而忧伤的镜头,压抑的色调,仿佛随时都会撕开一道裂谷。
无论是《断背山》和《卡罗尔》,还是《我自己的爱达荷》和《心之石》,里面描述的同性之爱都细腻到不行。
任何爱情都会附随着代价,可在同性之爱中,代价尤为沉重。
电影的最后镜头,那只不讨人喜欢的石鱼被一个少年嫌弃地摔入大海,镜头久久定格在下坠的石鱼。
过了不知多少秒,那条似乎已经死掉的石鱼抖了抖尾巴,向着光亮处游去。
两个钟头的压抑总算迎来了一个还算温暖的结局,克里斯蒂安也成功获救。
索尔半夜偷偷潜入克里斯蒂安的寝室,在他额头轻轻地一吻,有人说索尔被掰弯了,但我觉得,有没有被掰弯并不是重点。
那一吻,更多的是对他情感的感应和接收,有抱歉,也有理解。
少年之间的情感如同冰岛冰蓝色的海域,偶尔会飘过几只海鸥,带着忧伤和纯洁。
情感的渲染和片名成功匹配,那颗心中的石头不断地坠落,下方是未知的领域,是绝境,也可能是涅槃。
ps:我的公众号:filmpublic
刚看完了《心之石》,北欧风,静谧又冷峻,一群青春期萌动的孩子,绝美。
影片从片头的一群男孩钓鱼开始,片尾又以一个小男孩钓鱼结束,而两次钓上来的石斑鱼却有着不同的命运,片头的它被男孩们踩死后被Thor丢进海里,片尾的它被小男孩骂了几句后被丢入海里获得重生。
Christian便是那石斑鱼,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不被人们接受,加上父母长期的吵架,公开出柜后的事例带来的恐惧,Thor不理解并与其他女孩在一起,他绝望了,他歇斯底里地哭,却无人理解。
他对Thor的喜欢从一开始的调侃打闹,过渡到默默注视Thor与其他女孩的互动,最后以认真的一个吻结束么,这份情感应该会一直延续下去,至于它是什么形式,已然不重要了。
影片中的Christian应该是自杀过三次,第一次在帐篷过夜后,独自一人走到那小湖边,然后慢慢走进湖中心,把头扎进湖中,泥沙涌起,污浊翻腾,直到最后,他才猛地从湖中仰起了头。
第二次是在悬崖边,面对父亲的施压,和周围人异样的态度,他走向悬崖,闭上了眼,呼吸短促,忽的一声,被父亲拦下才终了。
第三次,是在马厩里放声大哭后,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做了什么,之后再次出现是以一个在异地医院里的病人这种台词穿插在影片中的。
Christian无疑是我最心疼的人,相比Thor,他承受的要多得多。
Thor,他倔强又害羞,对于性这种陌生的东西,他充满了青春期男孩的好奇和兴奋。
然而这种冲动,造成的一系列事情,却给Christian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面对家庭的破碎,好友的奇怪举动,他困惑又恼怒,凭什么,他要承受这一切,凭什么他不能安安静静地抱得美人归。
结束Christian和Thor,再来看影片本身,影片中很多人不解的是,有些片段,或者说,大部分片段,着色基调是很深又很暗的,有些就是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只听得到或急促或扬长的低语,有时候只能听到在床上翻身所引起的被褥摩擦的声响。
影片本身就不是喜剧片,加上同性恋这根线由始至终贯穿,基调是哀伤的,甚至是悲痛的。
整体很协调,拍摄风格极美,有些场景截图完全可以说是摄影作品。
不过,两个小时的片子,对于我来说有点长,中间断了一段时间,并没有连续完整地看下去,或许一开始就知道是悲剧,所以才不忍心看下去吧。
最后,表白结尾Thor给Christian的额头吻,以及颜值爆表的Christian。
心中若有石,方知其轻重。
冷峻沉暗,却又清新凌冽的冰岛风格。
美得让人压抑。
Thor和Christian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北欧乡村中相伴成长,是每天都要见面的好友。
是,Christian想放生误钓上的石鱼Thor帮助保护它;是,会踹废弃汽车砸掉车窗一起搞破坏;是,Thor喜欢一个女孩子Christian会尽其所能帮他追到手;是,为了帮Thor在他女朋友面前保住面子,Christian会做很多不想做甚至做了会被父亲暴打的事…… 他们是这样要好的朋友。
但也是,Thor因为年纪尚小没发育成熟被同伴在泳池狂扯泳裤嘲笑时,Christian一把推开两个小鬼大喊“别惹他”;也是,Thor的姐姐要求两人化妆后相拥静坐为她提供画画素材时,Christian对Thor克制而浓郁的眼神;也是,在湖边帐篷里Christian鬼迷心窍与Hanna亲吻抚摸后惊慌不安却在Thor握住手时立刻平稳下来的心脏;也是,Thor被Christian的爸爸强制要求在悬崖上掏鸟蛋拉绳上升时,突生意外险逃坠崖危险后Christian牢牢的拥抱;也是,被出柜被Thor无意地推开被看见Thor与女友的亲密后痛不欲生在马厩里崩溃选择自杀的Christian……他们也是这样一个苦苦暗恋一个不知如何面对的微妙朋友。
看过很多LGBT的电影,似乎都逃脱不了“克制”二字。
大面积的“留黑”虽然快要让我眼瞎,但看到屏幕里自己的眼睛,仿佛突然看清了自己,也着实贴近故事情节。
禁锢下的浓郁更加戳心,但也更加压抑,就像湖边露营的那个早晨,Christian穿条内裤走到湖中央,深吸一口气后闷头砸入湖水,在水中无声地呐喊着。
他们是否成长了?
其实我无法判断,因为成长实在抽象,每个人对成长的定义也不同,唯一确定的是,他们不复初始的单纯,装了太多心事,变成了正宗的致郁冰岛人。
是的,在这个几乎处于上帝视角的国家,国民患抑郁症的概率却十分高,大概是,活到了一定的高度吧。
我猜那晚Christian在马厩里,眼前不断闪过的是那条被人踩死的小丑鱼、那只被绑住只能自断双脚选择自由的海鸥、那些被豺狗咬过不得不击杀焚烧的绵羊……异类,生存或是毁灭?
自杀后的Christian抢救了回来,被父母关在家里,拒绝Thor的会见。
Thor爬窗翻入Christian的卧室,得知他要搬家,听他说“没事的,一切都会好的”,Thor还说会去新家看他,Christian缓缓地答应了。
此时Christian的妈妈发现儿子卧室门反锁害怕他又自杀,吓得立刻锤门,Thor必须要走了。
Thor在Christian的额头印下一吻。
石鱼被钓起后依然不太讨喜,孩子却只是骂了句脏话,然后把它抛了出去。
沉啊沉啊沉啊……石鱼突然抖动尾巴,灵活地翻身游走了。
十几岁的孩子,私处的毛还没有长,可青春的萌动就这么来了。
C是个先天的同性恋者,性向明确。
T是个直男。
两个人就像鸟和鱼,本不同属一个世界。
所以,C把头埋入水中大叫,深夜在马厩里哭泣…..每一次都让人心疼。
两人被T的姐姐当做模特画画的那刻,T从悬崖被拉上来两人拥抱的那一刻和最后的额头一吻,或许是能让C满足和快乐的时刻。
人们对基佬的厌恶,让C永远不敢表白。
T毕竟是一个孩子,一个还把心思放在女孩子身上的直男,怎么能够理解C的感情。
即便T是懂的,这无疑也只会是T的烦恼。
所以,T对C的感情永远只会视而不见。
所以,对C而言,他的青春永远是无望的期待和逃不开的压抑。
全片风景和空镜头很美,空气冷冽,但有炙热的体温。
大段的全黑场景,黑到屏幕上只有自己的脸,黑到看得眼瞎。
情绪全靠在黑色里想象。
没有正式的离别和再见,会有一天,人们不再把钓上岸的石头鱼乱脚踩死,而是让他们回归海洋……
一如既往的北欧片,清新,冷峻,两个小时略显冗长,摄影很棒,优美的风景令人迷醉,漆黑的场景惹人遐想,编导通过内敛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两个男孩的性觉醒和性取向,从友情到暗恋,最终走向了一个沉重的结局,看完后心里就像压着块石头难受,当真是片如其名《心之石》!
上一次让我疼的电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
因为丑陋而被践踏毁灭的石鱼,咬断自己被束缚的脚而飞走的海鸟,还有经历着阵痛的青春期,那阴郁冰冷的镜头下的残酷青春。
当我们和这个世界的规定动作格格不入,当我们逐渐被这个世界孤立、抛弃…做一只不再被钓上岸的石鱼可好?
偏见造就悲剧,片头男主角和小伙伴因为钓到的石鱼外观长得丑就往死里打,不给它放生的机会。
石鱼作为另类的象征,深柜男二因为心里压力自杀未遂,作为铁友的男主角为男二的处境感到无助,片尾当男主角见到别的小孩因为嫌弃钓到石鱼长到丑之后,心里却涌起了不一样的感受,那应该就是心之石的沉重感。
索尔的最后一吻,克里斯蒂安眼角的湿润,是明媚还是昏暗?
我们该接着思索还是就此两断?
不禁让人想起很多别的东西LGBT人群想在一起的阻力怎么那么大 即使法律认可 社会上的文化风气仍然不友好 现行客观生活方式不适宜LGBT人群的生活 所以生活方式没调整之前 这个状态要持续很久希望大伙能勇敢站起来 为群体发声 为自己发声
Chrsitian和Thor是生活在与世隔绝冰岛的两位同龄人。
因为经常互为玩伴,形影不离,不仅仅是周边的小伙伴,甚至是大人经常都拿他们两个开玩笑,戏谑地称他们为Faggot。
起初两人不以为意,全把这些流言蜚语当作耳旁风,充耳不闻。
可是随着小镇上一位青年因为性取向的原因遭到非议甚至是暴力对待而选择离开,加上正值青春期的二人,斥力和引力在两人之间轮番作祟。
青春期成长的迷茫让Christian和Thor深陷迷茫,不言说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巨大危机。
无法接受自己是同性恋事实的Christian选择了自杀,但未遂。
人尽皆知所导致的流言蜚语迫使Christian一家离开小镇,像那位出走的青年一般,向更大地方走去,而空留Thor一人孤苦伶仃。
Christian带着眼泪离开了小镇,Thor只留下了一句虚无缥缈的承诺:我会来雷克雅未克见你。
电影的主题是成长的痛苦,具体体现在青春期身份认同上。
青春期时期的成长是一体两面的,一方面自己第一以及第二性器官在激素的作用下逐渐成熟,标志着自己向“大人”所迈进。
另一方面,因为自己“小孩”的皮囊,而有着“大人”的灵魂,这种拉扯会使青春期的孩子感到痛苦。
典型人物代表就是本片里的Christian。
在成长过程中,他恐惧自己是同性恋,他不敢接受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他不敢去接受自己的身份,而选择了自杀-最愚笨的选择。
大人的灵魂催促着他要赶快蜕变,速做决定,而小孩的皮囊限制了成长的迅速,这也就是迷茫的原因之一。
此片里同龄人有着一个夏天的时间的来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而对于我们东亚人而言,我们或许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我们不曾拥有的夏天里所应该做的。
社会,家族,或者是自己的因素,导致我们无心去探讨性启蒙,性成熟,更不要去探讨接纳自己和认识自己了。
我们就像赶鸭子上架一样,从一个状态迅速到了另一个状态。
虽然体型同比增长,可是思想却还是停留在幼小阶段,而要达到与另一个状态多相比拟的成熟,则可能要让我们在青春期之后用额外的时间去偿还和补偿。
家庭的因素也是导致Thor和Christian两人悲剧的诱因。
Thor母亲是一位不懂性节制的女人,而Christian父母不合,也有家庭暴力的情况。
这些家庭的不和睦使得他们难以和自己的血亲言说自己在青春期过程中所遇到的身份认同危机。
而同龄人,充斥的反同心理让这两人先入为主地判断-这是一条死路。
而对于两人之间,放佛是有一层薄纱,我等待你优先,可是你却等到我捅破那层窗户纸来主动。
Christian家庭最后选择前往大城市,或许是较为开明的选择。
有更多的人,有更广阔的风景,有更为开明的见解,Christian也能接触到之前所没能接触到的一切。
曾经所居住之地可能只有Thor一人值得留念,可是时间一过,谁还记得谁是谁的谁呢。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Christian和Thor两人游玩看到废旧车上海鸥的断脚。
Christian说海鸥是咬断自己的脚才获得自由的。
Christian何尝不是咬断了自己的脚呢?
他想要成长,所以他选择了痛苦。
他把脑袋埋进湖里尖叫,他在漆黑的马厩里呜咽。
他不承认自己和Thor的情愫,他觉得痛苦。
就像泰勒丝在Midnight Rain里所写到He wanted it comfortable, I wanted that pain.Christian选择了痛苦,他选择了去拥抱自己的成长,他选择了去接受自己的身份。
他用自杀未遂证实了自己在身份认同过程中的痛苦以及不言说,他经历了痛苦,他也拥抱了成长。
他离开了生活很久之地,离开了自己的朋友,离开了Thor,因为在自杀未遂之后,My town was a waste land.成长一体两面,痛苦和荣耀总是相伴相行。
成长是阳光,成长是午夜雨。
成长是开进死胡同的玛莎拉蒂,光鲜美丽,但同时与痛苦同行。
除了大段大段完全漆黑的场景,这个片子真的特别抓人!
看完很伤,但又很欣慰!
可能,一方是爱情,一方是友情。
但无论是怎样的感情,对方于自己而言,都是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生活的一部分。
是自己成长的一部分,也是成长之痛所付出的代价。
额头的那个吻,让一切爱恨情仇,生死离别都变的不那么重要了。
因为能给的只有这么多,也是全部了。
就像夏天走了,雪花来了。
不论好与坏,一切都会过去的。
黑,真TM黑,虽然这种几乎全场黄昏/黎明的末日余晖采光对角色的塑造蛮带感的,但是对观众的忍耐力也是不小的挑战,我分分钟都有撕开屏幕的冲动于是在这种暗戳戳得冰岛鸟不生蛋的背景中,一群熊孩子的青春期探索以一种野生的状态呈现,仿佛末日的挣扎,又仿佛初生的无畏,至于小克到底是不是gay并不重要。
说冰岛鸟不生蛋是因为真的太黑了,小克自杀后的那段短暂的阳光中的渔村是真的很“原生态”,蓝天白云清水绿山的冷冽北欧,我突然想天天都生活在自然保护区里果然不是我滴菜啊
这部只有两小时的电影,就像过了三四个小时。
(途中太困昏了过去)这是部相当残酷的电影。
这种残酷绵长,深渊,无法剔除。
-每个人的心都被践踏着,每个人都在逞强着。
结尾处的石鱼本来翻白肚,但尾巴一摆生命回来了。
算不算是一种导演的安慰呢?
-在远离学生生活之后,我很久都记不起来,少年人之间的龃龉。
那是一种潜意识的害怕和恐惧。
“不能被视作异类”。
要做出任何一切举动来维护当前的稳定。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导演是请不起灯光师?三分之一的镜头都完全看不清人的脸和动作,我只能认为这是对观众的侮辱
一段细腻的暗恋故事。
在冰岛的一个偏远渔村,两个情同手足的男孩开始面对成长和觉醒。
冰岛也这么保守吗,主角们难看得要死,让未成年拍这种片子真的好吗,两星献给冰岛的自然风光
原来冰岛这么美。拍得很细腻,我一直想看他们两在一起,结果现实根本就没有。
好黑啊 都看不清
就是 画面真的太暗了 虽然可能和北欧的气候有关 但是看下去真的很费眼睛 所以不太推荐
片子很长,青春期的体现赤裸而无聊;片子的想说的并不复杂,但磨磨叽叽说不清楚,看完蛮累的
看过,忘了 就记得很北欧,很少年挣扎迷茫压抑
看得我昏昏欲睡,小个子男生有这样的妈妈挺无奈的
我把电脑屏幕开到最亮都看不清楚在演什么东西,现在的gay片都要拍成这样吗,这片子好看的地方就只有海报了
太沉重了
前面青春期的懵懂拍得很棒,一些琐碎细节也很真实。反而是后面的性觉醒和认同拍得有些不明觉厉,后面的情感转变实在是感受不到,就像镜头的黑暗,根本看不出来。
冰岛的电影那么阴郁残酷,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问题。2个小时刻画两个少年的性觉醒的苦闷时期,饱满有力,只是太过沉重。[B]
没什么故事性倒也无所谓,但是有些太拖沓了,而且经常黑咕隆咚一片漆黑。另外这两个男孩子真的是同龄人么。总之,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很尴尬,对方性向还不一样就更尴尬了,even worse的是在一个小地方当异类,想活命还是赶紧跑吧。
冰岛太美了又美又孤独,c把头埋在水里大叫和在马骝里哭泣都非常让人心疼黑屏时间太长了…
扣一星是因为太暗了看不清,其他没毛病
太费眼睛了
索尔换一个像高中生的演员更好 太违和了 再就是灯光 是我们都不懂你特殊的灯光效果还是你压根没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