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之路》的媒体评价解禁后,收获了广大影迷的热情评论。
虽然这部电影的评价并不是非常高,但对于本•阿弗莱克而言却是非常重要。
黄油手本
遛狗本
采访中陷入忧伤的阿弗莱克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一场分崩离析的婚姻、一部饱受争议的超级英雄电影、一段反反复复的戒酒之旅,大本遭遇了爱情、事业以及生活的三重打击。
而做为公众人物的高曝光率使得本成为了著名的表情帝,“遛狗本”,“黄油手”,“忧伤的阿弗莱克”也是媒体平台经常使用的图片。
但本从未放弃过,在亲人和好友的支持下,他不断与过去进行斗争,稳扎稳打,终于凭借这部《回归之路》重新获得了好莱坞的信任。
本与詹弗妮本是好莱坞著名的金童玉女 在《回归之路》中,本的角色是一位婚姻破裂、嗜酒如命的前高中篮球明星,他在接到一份高中篮球教练的职位邀请后,决定彻底戒酒,重新开始生活。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个角色都与现实中的本高度重合,可谓是“本”色出演。
而本片除了展示了本•阿弗莱克戏里戏外的“回归之路”外,对于当今广大渴望改变的“上瘾者”也是相当具有指导意义的。
1
杰克是一名建筑工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乍看之下他和我们一样普通平凡,但同时他还是一名酗酒者。
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他会先喝一杯解解乏,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关键是他还在开车。
而他晚上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一边忧伤地看比赛一边忧伤地喝酒。
甚至在早上洗澡的时候都要小酌一罐提神。
参加家庭聚会前先要偷偷摸摸的来个“先干为敬”,不知道是做热身准备还是怕聚会上不能喝尽兴。
大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还是会以为自己和杰克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我们也经常干着相同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想要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充电,然而一回到家就想着先打把游戏调节一下心情,结果一玩就是一个晚上。
我们下班以后花在什么事物上的时间最多?
无疑是手机,抖音、王者荣耀、微博,为啥明知道这些东西只不过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我们却还要把时间花费它们身身上上?
所谓上瘾,不过是明明十分厌恶,却仍然忍不住要做。
2这世上本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杰克之所以成为一个酒鬼自有其原因。
曾经的杰克也和大部分人一样幸福,可爱的儿子,体贴的妻子,然而不幸却降临这个家庭。
在杰克儿子九岁的时候突然罹患癌症,数十次的化疗后,病魔还是夺走了这个孩子的生命。
在痛失爱子后杰克长期通过酒精缓解自己的伤痛,他的生理和心理在不知不觉间对酒精形成依赖,一旦遇到使他难受的事情,他就会条件反射地通过饮酒来逃避现实,不把自己喝个烂醉如泥不肯罢休。
沉迷于酒精,不仅损害杰克的健康,也在摧残杰克的精神,最终还使杰克一次次失去了改变人生的机会,一步步走向黑暗的深渊。
失去爱子的时候,杰克固然痛苦万分,然而妻子安琪拉的痛苦也不在杰克之下。
但杰克却不能帮助妻子走过这段艰难的道路,而是放纵自己于酒精当中,一而再再而三的辜负妻子,辜负婚姻,辜负儿子,最终妻子只能离他而去,可谓是可怜可恨。
当海耶斯高中向杰克提供一份教练工作的时候,由于酒精消磨光了他的意志,他根本没有动力和勇气改变目前的状况、接受一份新工作,所以一开始杰克是想拒绝的,但内心又不舍得这次难得的机会,这种矛盾的心理不断折磨他,最终迫使他使用大量的酒精来缓解这种痛苦,然而越是喝酒,杰克就越是意志消沉,如此循环往复,不过是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所幸杰克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并且竟然还振作了起来,带领球队一路高歌猛进,击败强敌,杀入季后赛。
杰克本可借此机会摆脱过去,重新开始,获得救赎的好机会,然而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所以当杰克看到而朋友的孩子病情恶化勾起了惨痛的回忆之后,他立刻变得焦虑、烦躁、痛苦,实际上由于对酒精的依赖,杰克早就已经不能依靠自己的毅力来面对当前的压力,所以虽然此时杰克已经戒酒有段时间了,但他最终还决定来个一醉解千愁。
而这次的大醉也当杰克失去了教练的职位,同时也失去了一次救赎的机会。
凡是能让你上瘾的东西,必然也能让你痛苦。
和杰克相似,我们又有多少人深受“上瘾”的毒害。
作为手游界的霸主,王者荣耀一直以精美的界面,人性化的操作而深受广大玩家们的喜爱。
平均每天上线的的号数为300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00万人。
同时它也是国内最吸金的手游,整个18年全球上王者荣耀一共收获了220亿元人名币的利润。
其中苹果ios用户就贡献了124亿元人民币。
大陆安卓用户贡献了96亿元。
17年和18年连续两年位列手游收入榜的榜首。
和所有的游戏一样,王者荣耀之所以这么吸引人,就在于它极易成瘾。
在这个快捷的时代,在强调快速获得快乐的同时,也增加了上瘾的可能性。
一不小心就掉入快乐的陷阱中,成为快感的奴隶。
为了打游戏,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影响工作健康事小,最关键的还是丢了在现实生活的能力。
我有一个朋友,把时间和精力完全投入游戏中,只对游戏相关话题感兴趣,对打搅自己玩游戏的所有因素,包括配偶,父母,上级,都会反应地极度烦躁、暴躁。
因长时间不和人说话,失去了社会交流能力,说话断断续续。
我们一次次体验游戏带来的满足的同时,也在提升着快乐的阈值,越是容易获得满足,我们就越是没有耐心尝试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付出的活动。
“上瘾”是使我们丧失自控力和意志力的罪魁祸首,在充满娱乐性感官刺激的诱导下,我们为此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金钱甚至人生。
3杰克沉迷酒精源自与失去爱子的痛苦,这种痛苦不断折磨着他,而酒精却可以帮他暂时摆脱烦恼,久而久之,杰克沉浸于酒精带来的快感中不可自拔。
上瘾自有其原因。
300万年前,当一个智人外出觅食看到一棵无花果树时,他会选择第一时间吃光无花果,促使他这一行为的原因并不是一代一代的“智慧传承”,而是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它能让人产生幸福感,偏偏人类的本能就是追求这股幸福感。
那些摄入高热量食物就能产生多巴胺的原始人就能储备更多的能量,这在食物匮乏的原始社会是非常有生存优势的,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如此无法抗拒甜食和油炸食品的诱惑。
我们的行为早就被身为人类的生存本能牢牢控制了。
刷短视频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下一条会更好玩”,这是积极反馈在产生作用。
玩游戏,你在升级和变强的过程中体会到渐进式的进步。
社交软件中,你能体会到强大的社交联系。
对于积极反馈、渐进式的进步、强大的社交联系的追逐无疑也是原始人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可以刺激多巴胺的产生,一代代人类在“适者生存”机制的筛选下,早已把这些能力镶嵌在了自己的基因当中。
可以这么说,现代网络产品的设计者洞察人心,在收割人们的多巴胺的同时也控制了人们的生理心理,使得人们再也离不开它们。
4所幸“上瘾”并非无法控制,只是过程有些艰难。
杰克首次决定不进酒吧是在一场惨败之后,因为对于球队的关注开始逐渐取代酒精在心中的地位。
对于我们来说,也需要找到能够用来取代的事物,用一种“瘾”来取代另一种“瘾”,只不过这新找的“瘾”更有意义。
运动、阅读还有系统的学习都是很好的选择。
杰克刚接手海耶斯球队的时候,还是一如既往的酗酒,对于球队的事务保持着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心态,只不过身处其中,很难不做出变化。
在不断被对手击败和羞辱之后,杰克终于痛下决心做出改变。
进酒吧只是第一步,随后杰克开始为球队制定战术、研究对手、指导球员,一步一步地增加自己对教练这份工作地投入,当他完全忙碌起来地时候,就更不会想着去喝酒了?
所以我们想要控制控制自己的瘾,光是引进一个新项目并不足够,还要能够想办法一步步投入进去,让自己忙起来。
不喜欢看专业性书籍,可以先看小说;跑步太累的话,先从一公里开始,逐步增加运动量;想要学习提升自己,但无法集中注意力,可以今天先集中全力地学习5min,明天增加一点时间,说不定一个月后每天就可以全神贯注地学习半小时了。
总而言之,办法总比问题多。
长期以往,持之以恒,我们一定可以控制对手机的渴望。
人之所以会有瘾,是因为内心有空缺。
片刻的满足难以掩盖长时间的空虚。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而我们的问题正是难以发现人生的目标。
其实,Jake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的人,年轻的时候有梦想,因为种种原因放弃,生活不算顺利,有缺点,马马虎虎还能过,他就是“我们”的缩影。
不喜欢讲剧情,还是说说细节。
1.Jake和妹妹的谈话这次谈话把Jake的问题暴露在观众面前,酗酒,暴躁,死要面子。
不满前妻通过问妹妹询问自己的现状,妹妹希望他能找个人约会,能走出自己的世界。
与后面的家人情节照应,Jake还有爱自己的家人。
2.布兰登(好像叫这个,Jake很喜欢的那个篮球队员,后来当队长了)Jake在布兰登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导演也有意在把布兰登和Jake向同一个方向塑造,有天赋,努力,热爱。
同时也都有个和自己有着微妙关系的父亲,我认为,最后布兰登的父亲来看布兰登打球,写出了父亲对孩子的爱,也侧面指出,Jake的父亲也是爱Jake的。
3.孩子Jake的孩子因为疾病去世,同患病的另一个孩子活了下来,对夫妻二人的打击都是很大的,“我希望他们的孩子也去世”,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但是当另一个孩子真的出事了,Jake也意识到自己真的不是这么想的。
4.结局我个人很喜欢电影没有把最后一场比赛详细刻画 ,而是通过几句旁白,交代了所有事,我很喜欢这个结局,Jake明显会回去接着当教练,他也改变了,正如最后的光,一切都在变好。
最后表白大本吧,虽然我最爱还是卡西💚💚💚
男主角的儿子得了绝症,这对于家庭来说是一个灭顶之灾。
看到儿子治疗过程那么痛苦,男主角心如刀割。
最终病魔还是带走了儿子,女主角也跟他离了婚。
其实离婚手续还没有办,女主角就已经有新欢了。
尤其这一点更让男主角耿耿于怀。
男主角从此爱上了喝酒,终于有一天母校的高中校长邀请男主角过去当篮球主教练。
男主角欣然同意,大魔王做他的副教练。
男主角问大魔王为何你自己不做主教练呢。
大魔王说自己的老妈身体不好,他晚上需要回去照顾老妈。
从此男主角就带领这么一个弱队做大做强了。
神奇的男主角让这支队伍打入了季后赛。
上一次这队伍进入季后赛还是男主角做球员的时候。
但那已经是25年前了。
男主角成功了,创造了历史。
但是一些不好的事情接踵而至。
先是女主角过来秀恩爱,接着好朋友的儿子也死了。
那个孩子曾经和男主角儿子在同一家医院接受治疗。
无法排遣的痛苦让男主角在晚上喝得酩酊大醉。
导致第二天上班迟到了,大魔王跑到校长那儿告状,挑拨离间添油加醋之后校长果断开除了男主角。
这也算是过河拆桥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作为一个中年失意老男人肯定是有故事的人。
但是人只要活着一天就不能一直沉迷于过去的痛苦与悔恨当中,因为已经追悔莫及。
只要活着一天就得向前看,哪怕是负重前行。
活着,就没有容易二字。
也许会落空,也许会普通。
走吧暴风雨后的彩虹。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励志片,大都要经历了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然后在结果上让我们大吃一惊,主人公会在结果中让我们看到一个人重新站了起来。
结果很重要,这是很多的励志片告诉给我们的。
但是大家往往会忽视过程,其实过程同样的重要,重要的过程往往推动一眼能看到的结果。
我们并不是通过一两次较好的结果来让自己得到满足,而是通过整个过程来让自己感觉到换了一个人,这才是励志片的精髓。
今天推荐的电影,说的就是这样一个精髓的故事。
一个曾经的篮球运动员,因为自己酗酒而造成妻子离开,儿子身死。
他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于是变得更加的消沉。
有一天,一个老友找到了他,准备聘请他担当篮球队的教练。
他一再推辞,最终还是站在了执教席上。
于是,故事开始了。
其实本片说的就是一个人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带动身边的所有人都完成自我救赎。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所有人,做下去,换一种精神面貌,然后你就会达到更高的成就,那些之前你所不敢想象的,最终都会变为现实。
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甚至于片中的篮球这个项目可以换成任何的职业都行。
我们需要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位教练的救赎过程,这个很重要。
对于篮球比赛而言,往往人们最在意的是结果,虽然很多人都说过程为王,享受比赛的乐趣,但实际上,结果最终会决定很多的东西,过程就仅仅是过程而已了。
没人认为过程会高于结果,然后故事也就在刚开始的时候按照这个套路进行了,但是进行的顺利吗?
显然并不是。
一般的篮球电影的固定套路就是先设定一个灾难事件。
这个灾难事件会让男主意志消沉,然后放弃生活开始麻醉自己。
好在篮球让他重新适应了生活的种种,他开始重新试着自己站起来,如果自己不能站立,身边的人就会开始鼓励自己,最终,男主成功地站了起来,并小有成就。
但是很明显,本片开始的时候,并不会有太多的这样的套路,即使一开始我们所看到的依旧是一个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的男人,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因为篮球而重新站立,篮球仅仅是给了他一个方向,他沿着这个方向走着,走着,然后自己发掘出来了一条路,这是固定的逻辑。
篮球并没有主动地给予他一定的支持,甚至于他在一开始依旧是继续着自己的酗酒嗜好,篮球只不过是他的一种工作而已。
充其量对于这样的工作保持一种热情,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毕竟,曾经的自己也是一个篮球运动员,这样的荣耀时刻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沉浸的,但是男主在第一次与强队打拼到最后,却在获胜后独自离开,这说明他对于这份工作本身的理解并不到位,他仅仅认为这是一份工作而已,自己是见证者,而不是参与者。
所以这个时候的胜利,即使是来之不易,对于男主来说也没有太大的获益,自己喜欢的是篮球,但是却在终止了职业生涯之后,见证了别人的成功,这种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后来,显然这样的故事开始有了新的变化,而本片也开始在励志的道路上不断地开拔。
男主真正的有了参与感了,这并不是一开始的那种无所谓的感觉,而是一种将这份工作当作是自己的唯一来面对,不过这个时候,天不作美,因为自己的酗酒,这份工作也丢了,这对于男主是一个打击,我们可以看看两次的对比,第一次男主对于这份工作爱答不理。
可是后来,当自己发觉已经迟到了的时候,那种愧疚与不安明显说明了男主已经渐入佳境。
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人开始自己不一样的人生,然后带队胜利,然后成功再一次收获爱情,但是本片却不这样写。
男主依旧是彻底的错过了自己的辉煌时刻,但这并没有什么。
因为他已经开始了新的人生了,即使是最后的胜利时刻没有呆在球馆和他们一起见证,但是在他之前的影响下,所有人都开始了蜕变,这也是大家乐意看到的。
这就是本片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既定的结果来证明自己曾经怎样如何,仅仅是依靠一个完美的过程,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就可以决定我们今后大部分时间与之前的自己做个了断。
男主觉醒了,这个队伍里的所有的人都觉醒了,因此,当他们看到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了一个更大的天地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件美好的事情,这就足够了。
这其实也是这部电影的精彩所在。
不要消沉,找份工作,什么都行,与过去的自己说再见,努力向着明天进发,生活终归会步入正轨。
……你好,再见
男主因孩子肿瘤离世而无法自拔,沉浸在深渊里,妻子也出轨跟他离婚,应该没有比这更糟糕的黑暗了。
男主在工地打工,却一直酗酒避世,白天醒来洗澡要喝酒,上班工地偷着装白酒喝,晚上取酒吧喝酒。
他的人生只能用酒来形容。
他的行为只能用形式肉走来形容。
这样一个封闭自己的人,他的姐姐想安慰他、开导他,但也是试探不敢深说,稍微触碰一点神经,男主就打发雷霆。
视乎他的小世界里不想被人打扰。
对,男主还是曾经的高中篮球天才。
突然有一天,主教学校的教父(校长)想让男主去当高中篮球队教练。
男主第一反应就是,我都多久没打球了,而且我也没当过教练,我啥也不行,我能行吗?
这一夜,男主喝过了冰箱里的啤酒,这一夜是非常纠结的,男主一遍一遍的演戏回复教练的话,我不行,我才不带你的垃圾球队。。
但男主内心是最热爱篮球的,他那深渊一样波澜不惊的死水有了一丝涟漪。
男主热爱着,想去,但又堵塞着,批判着。
第二天醒来,男主还是来到了学校,走出了自己的小世界。
看着孩子们打球,他一眼看到了问题所在,重新安排了球队,给一名说话很小的队员自信,让他大声的练习说话,因为他最有天赋,能看出球队的弊端,男主让他来担任队长。
还有一名队员球打的一般,就是爱显摆,男主把他踢出了队伍,后来这名队员也热爱篮球回归球队,不在炫耀。
一场场的比赛,男主不仅是走出了小世界,而且倾尽所有,忘乎所以的重新投入热爱的事业,在球场大声的辱骂裁判,这一刻,他并不堕落,也不孤独,生活也是最精彩的时刻。
看着孩子们打球,一场场的走向成功,一次次的喜悦,男主也意识到责任、榜样。
完了自我的救赎。
也许在你低谷时,你试着给自己鼓掌,为自己加油,来完成一些小事来给自己鼓劲。
或也许,面对生活,面对我们的失意,我们也要大声的宣泄,就让我们一起骂骂裁判吧!!
瞎几把吹啥呢?
整部电影看完,对于比赛的印象恐怕不会很深,就我自己而言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最后海边的球场,真美啊。
电影的色调和阳光的颜色选用都一直特别温暖,感觉更适合去拍风景片,几个海边的镜头都特意选了海最蓝天最亮的时候,或是光晕大到一切都有些朦胧的状态,是不太热血。
剧情本身比较散也没有什么太刺激的点,就是平平淡淡的讲了一个曾经的英雄重新回归篮球的故事,虽然看最后的几个投射,这老哥应该不咋会打。
球场的几个镜头也充斥着翻腕启动走步,只有跳投的姿态都很好。
严格来说就是一个三星的体育片,可以加一分给最后那个巨美的球场,我也想去打
(全文有大量《归来之路》剧透)3月,本·阿弗莱克新片《回归之路》在北美上映,大部分影评人都给予了中肯的好评。
本片由《勇士》、《会计刺客》导演加文·欧康诺执导,大本在片中饰演了一名曾经风光的篮球员,人到中年的他因为酗酒而生活颓废。
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受邀回到自己的母校执教篮球队,因此决定洗心革面,走上了“回归之路”。
媒体主要赞扬了大本此次的表演很好地捕捉到了这个人物的多面性,将这个人物脆弱的一面展现给了观众。
在观看《回归之路》的过程中,相信不止我一个人产生了《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既视感——看完之后,确实发现有影评人也发出了同样的感叹。
和弟弟卡西·阿弗莱克的影帝佳作《海边的曼彻斯特》相似,本片同样是以“救赎”为母题,重走了生活陷入困顿的男主角曾经的心路,探索他们成为“他们”的内外因,寻找“自我拯救”的方式。
甚至连人物设置也有多处相同:孩子去世后被彻底破坏的生活秩序,与前妻的爱恨纠结,打工后在酒吧打发无聊时光,从“年少的自己”(在《海曼》中是侄子,在《回归》中是学生球员)身上看到新的希望……但在面对“与过去和解”这道题,阿弗莱克兄弟在电影里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卡西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噙着泪凝重地答道:“I can not beat it(我走不出来)!
”成为电影中的高光一幕,他选择了继续与痛苦的过去共存。
《海边的曼彻斯特》剧照而本·阿弗莱克在《回归之路》中所塑造的前明星球员“杰克”,更多地浸透了他的个人色彩。
正如许多影评人所说,“阿弗莱克所饰演的酗酒的篮球教练,可能是他在银幕上最私人化的一次表演。
”“当代好莱坞私人生活最戏剧化的大明星终于再度归来”,影评人们不约而同地将阿弗莱克的现实生活和这部电影相提并论。
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初,阿弗莱克是最耀眼的新星之一,而在凭借自导自演作品《逃离德黑兰》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后,他又曾经承载了多少“成为下一个克林特 · 伊斯特伍德”的期望。
他在银幕上从来没有这么糟糕过,肿胀、油腻,醉醺醺。
他不再是迷人的布鲁斯·韦恩,“已经几乎变得无法辨认”这样的评价屡屡出现,然而人们也在肯定:他从未如此真实。
“患有强迫行为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总是不安,然后企图通过各种方式让这种不安消失——用暴食、sexy、赌博、购物或其他任何方式让自己感觉更好。
但这最终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糟。
然后你会更过激地做一些事想消除这种不适感,随后真正的痛苦开始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无法打破的恶性循环。
这至少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
”阿弗莱克在一次采访中坦然承认,他服用抗抑郁药的历史已经超过20年。
“我很沮丧低落时,”他说。
“我就吃抗抑郁药。
他们对我很有帮助。
我从26岁起就开始服用各种各样的药物。
我已经换过很多种,试过这个,试过那个。
有时候他们不会告诉你一些可怕的副作用,然后你回过头才发现,‘为什么我胖了60磅?
”
那是他拿到第一座奥斯卡小金人的时候。
就像他的好友、与他分享了同一座奥斯卡奖杯的马特·达蒙说过的那样,在年轻时突然获得巨大的成功,你的整个世界都会发生改变。
没有人能对这种事做好准备,阿弗莱克在收获荣誉的同时,也在为他的年少成名付出代价。
他的酗酒反复戒断又发作,还有另一个原因,来自家族的遗传。
父亲在他19岁时才真正摆脱酒瘾,而他年纪越大越能体会到父亲当时为了戒酒已竭尽全力。
祖母46岁时在一间汽车旅馆自杀,叔叔用猎枪自杀,姑妈有毒瘾。
种种经历都让阿弗莱克对“杰克”这个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杰克”身上有许多他本人的影子。
这位篮球天才其实从小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只有通过打球收获奖杯,父亲才会看重他。
当他因为高中出色的篮球成绩,拿到了许多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时,他却选择了全部放弃,只是为了跟父亲作对——年轻人的叛逆发挥到了极致,用自己的全部前途来表达对父亲的不满。
然而那时杰克的生活还是有希望的,他遇到了爱他的妻子,还有了可爱的儿子。
但命运又给了他一次重击,儿子患上绝症后病死,他与妻子无法面对这一切,选择了离婚。
“我可以聊……他脑子和脊椎里的肿瘤……30次放弃治疗……他痉挛的时候会尖叫,没人想听见那个声音。
”杰克对心理医生倾诉的这一幕,是片中后半部分的小高潮。
阿弗莱克用压抑的语气尽量平静地讲述着自己最大的心魔,儿子的去世将他彻底击垮。
他经常被批评“面瘫”的脸此刻充满了悲伤,眼泪不由自主地落下,也打动了屏幕前的我。
导演加文·欧康诺说:“我认为,本以一种艺术的方式、以一种深刻的人性的方式,希望通过这个角色来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治愈。
在某一个高潮部分拍摄完成后,本在片场‘完全崩溃了’。
这就像一扇打开的闸门,这是令人吃惊和震撼的。
我认为这是电影中他一个非常私人的时刻,我想那就是真正的他。
”而接下这部电影,一部分也是因为自己的孩子。
阿弗莱克在采访中表示: “我不希望酗酒这种情况再发生在自己身上,主要是为了我的孩子,也因为这种情况给他们带来了痛苦。
我愿意付出一切来改变这种情况。
” “但是我不能改变过去。
我可以从今天开始。
我可以确保今天我很好,这就是我所能做到的。
我今天干得不错。
”导演称,阿弗莱克读完剧本后深感共鸣,很想立刻投入拍摄。
但是当影片还在筹拍阶段时,他却因为酗酒而最终决定进戒断中心进行治疗。
当时剧组很犹豫,投资人和片方还以为拍不成了。
就在此时导演接到了阿弗莱克的前妻,也是孩子们的妈妈,珍妮弗·加纳的电话。
加纳告诉导演,本到戒断中心治疗时随身都带了篮球,他是真的真的很想拍摄这部电影。
她恳请片方不要暂停项目。
在经历了动荡的几年之后,47岁的阿弗莱克真正地直面了自身的困境,试图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就像片中男主“杰克”的经历一样,这是一条艰难的复苏之路。
阿弗莱克不断地敞开自己,剖析自己。
“对我来说,沉迷于失败ーー复发ーー和自责,这种状态是不健康的。
我确实犯了错误,确实做了一些让我后悔的事情。
但我必须振作起来,从中学习,学到更多,努力向前迈进。
”“为什么选择拍一部关于酗酒者的电影?
对我来说,这样做的好处远远大于风险。
它可以治愈我。
”正如美联社对他的采访所说的那样,“与酗酒的斗争永远不会结束,但是它们会逐渐变得更容易战胜。
至少现在,阿弗莱克觉得自己已经从中成长了。
他变得更谦卑、更真诚、更自在。
”
没有一个三分球可以修复杰克和他分居的妻子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一个防守篮板可以修复他心中的伤口。
无论是杰克,还是本·阿弗莱克本人,他们都背负着沉重而复杂的过去。
而电影中,也很好地给出了他想要的答案。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杰克,我们能做的是向前看。
”在电影的最后,杰克没能参加他执导的球队的重要比赛。
他一个人在海边球场孤独地打着篮球,而此时,画外音响起:“虽然他没能出现在教练席上,但你能想象到,他看到男孩们打得这么好,肯定很自豪。
我还能记得杰克打球时的样子,他的坚韧、热烈、好胜,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这些孩子,这些品质造就了如此一位胜者。
”
他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初心,尽管走过了一条好长、好长、好长的弯路。
《回归之路》,可以看作是本·阿弗莱克一次自传似的演出,杰克这个篮球教练的角色,几乎是依着大本的生活描摹出来的,也许这部电影的剧本朴实无华,不如很多励志片那样看完带给人无穷的力量;也许这部电影的剧情也不那般跌宕起伏,不如很多体育元素的影片扣人心弦。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大本几乎本色出演了这样的一个落魄的角色,洗尽铅华,撕开自己的伤口让我们看到他的苦楚,他的折磨。
人世皆苦,但依旧要背负苦难向上攀登,这不仅是电影里教练杰克的回归之路,更是大本自己从跌落的人生谷底,爬回幸福人生的回归之路。
我们都认识大本,这个笑起来很憨的家伙
在拍完《蝙蝠侠大战超人》和《正义联盟》的大本接过了新版《蝙蝠侠》编导的任务,但是《正义联盟》的失败让他倍感压力,和妻子分居已久的他也即将面临正式的离婚,他一直以来就有的酒瘾亦不期而至,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被送入戒除中心强制戒除酒瘾。
这是他人生的低谷,我还记得那一阵子经常看到本·阿弗莱克各种吃东西,喝酒的照片,他一度被笑称为“汉堡侠”,而在《正义联盟》的补拍镜头中,大本也明显比原先的镜头要肿了很多。
谁能知道,他那时便受着如此的折磨。
于是,《回归之路》这部电影,更像是大本对于那段陷落在酗酒时期和婚姻破裂,和孩子将渐行渐远时期的一次真实写照,他一面工作又一面抑制不住地酗酒,他的出轨,他的不负责任,还有他内心的痛苦,都通过杰克这个角色表现了出来。
甚至,1972年出生的大本,几乎和电影里的杰克同年(电影里提到他21岁带领球队在1993年获得冠军,正好也是大本的21岁)。
曾经辉煌过的杰克,为了叛逆那个只看重自己辉煌的父亲,拒绝了大好的offer,也没有继续打篮球,在小镇从事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儿子因为肿瘤去世后,他与妻子也逐渐变得陌生以至于离婚,自己最终深陷酗酒的深渊。
此时,一个指导他曾经所在学校篮球队的机会出现在了他的眼前,他尽自己的全力去指导这些有潜力,却没有信念的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一些表率,然而他酗酒的事实终于让他失去了这份工作,他接受了治疗,开始了新的人生,他执导过的球队也继承了他的精神。
这是一个沉静的剧本,如果不是我们知道大本的经历,大概很难看出他在其中的反省与思考,冰箱里的十多罐酒在一个晚上就喝完,每天清晨洗澡也不忘喝上一罐,去工地把酒倒进杯子里,更多的是去酒吧喝到几乎不能行走,或是走错房门,仓皇逃出的时候跌个重伤。
这一切,是他酒瘾的错,是他自己的错,也是他生活经历的错,缺乏父爱,丧子,离婚,前妻马上找到了新欢,友人孩子奄奄一息,自己失去了工作...生活对很多人从来是艰难的,一个人会轻易跌落谷底。
但是,尽管跌落谷底并不是自己的过错,如果只是自暴自弃地躺在谷底不再攀登,那错过的就是自己整个未来的人生。
所以回归之路,回归的是曾经的正轨,但归来亦很艰辛。
除此之外,我们也看到了杰克对于球队里两名球员的指导,杜雷特和道斯。
杜雷特的父亲也是篮球队队员,可惜老杜雷特这条路最终未能走下去,而小杜雷特虽然天赋很好,但是从来对自己缺乏信心;道斯则是闲散而喜欢炫耀,不服管教,在和队员逐渐磨合的过程中,杰克最终让小杜雷特变得更加自信(他的父亲也最终去看他的比赛),也让道斯变得踏实起来。
他虽然失去了孩子,但是他依旧可以成为一个好父亲,一个孩子们的榜样,对后辈产生正向的影响,这是杰克父亲没有能够做到的。
这一点,大概同样是大本想要给自己几个孩子做的事情,虽然和前妻加纳离婚,但是大本还经常会去接送孩子上下学,带着儿子去上空手道的课,和女儿一起吃冰淇淋。
也许他和加纳的情感失败了,但是父亲不能失败。
当然,这部电影的结尾,杰克放下了过去,大本大概也通过这部电影,缅怀了一下前几年不堪回首的苦痛与经历,至少他现在又陷入了甜甜的恋爱之中,羡慕大本,也祝大本之后再也不要酗酒了。
毕竟一人看海很悲伤
两人玩闹才快乐
2021.1.19更新,大本和安娜已分手,允悲,别再胖回去就行了。
5星,给5星是因为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一开始只是以为这是一部体育运动励志片,但看到后面完全俨然成了人生的哲理。
曾经怀揣着梦想的人,曾经天赋异禀的人啊!
往往都不是岁月的对手,禁不住人生的挫折,承受不了现实的打击,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挫折和苦难下,摔倒,放弃梦想,自暴自弃,最终能战胜一切苦难,重新爬起来的方法还是要靠自己,要自己积极的面对这一切才是最好的办法。
《回归之路》一部关于戒酒重生的电影,也是为在生活中正在戒酒的“本·阿弗莱克”量身打造的一部电影(好羡慕,拍个电影就是帮助戒酒),虽然影片整体很平但是内心却完全被揉得细碎,这应该就是彻底感同身受的原因,因为自己正在经历着戒酒这件万分痛苦且折磨人的过程,所以非常理解主人公为何成为当下的原因:酒龄已经整整20年了,少年的酒喝的是莽撞喝的是冲动喝的是自信,虽然都是盲目的但是不害怕犯错,年龄就是敢于犯错的理由;青年的酒喝的是情谊喝的是面子喝的是胆量,虽然也没交下多少深厚的感情还好有些珍贵还是留存至今,但是当时的不可一世是醉时最享受的状态,年少轻狂因为酒精占据了人生重要的两个阶段,也因此狂躁的只有酒后的态度却没有醒后的积累与成就;中年的酒喝的是不安喝的是回忆喝的是逃避,越来越没有机会犯错的人生阶段却因为之前喝得耽误了太多终于酿成了大错,看着还不起却板上钉钉的人生债,唯有用酒精麻醉意识,但债台高筑越压越多,恶性循环的最后就是一个字“慌”!
为自己爱的人带来不了幸福而感到恐慌;为爱自己的人只能带来创伤;为曾相信自己的人带来失望;为眼前的未来只会增添绝望,所有和自己有关的一切都是那么黯淡无光,所有自己热爱的一切都沦落他乡,那颗看似还在跳动的心早已荒凉,满是酒味儿的躯壳下千疮百孔的灵魂只能流浪,面对就是哀伤,双眼哭到干痒,怎么疗伤?
酒入柔肠,把所有遗忘!
醉生梦死般的从白天喝到晚上,喝到地老天荒直至死亡,因为骨子里已经承认失败就是今生的模样,没有任何想去振作的的勇气和力量,恍恍惚惚昏昏沉沉晕晕乎乎得演绎着亲手制造的各种荒唐。
其实,振作谁不想?!
面对重重困难感觉第一步就是那么不自量!
这就是戒酒前所有的精神思想,不想再辜负更多人的希望,同时也不想让自己在连自己都鄙视的状态下灭亡,即使未来不会子孙满堂,也希望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有点人样!
回归的不仅是戒酒后所焕发的容光,回归的还有品行道德的标榜,只有真的摘除藏匿在深处的毒瘤才有资格谈及适当。
回归的路虽长,但是方向有光!
QJ
虽是量身定制,但实际上也没看上去那么好演,生活中的丧和颓,球场上的凶与狠,实则也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加文·欧康诺与本·阿弗莱克再携手,比两人合作的上一部《会计刺客》要好,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得益于欧康诺以往拍摄运动片的经历,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显而易见的——影片很大一部分观看乐趣都来自于现实中阿弗莱克的经历和状态在其中的映射和重演。以及,四平八稳的球场戏,竟也让我怀念起曾经篮球场上的那段时光。
把《海曼》类丧片和《荣耀之路》类体育励志片生往一块儿捏。结果整成了两部片子,体育片部分和主线完全无关,全片一半时间都在跑题。大本的人物弧光也处理的非常草率和生硬,绝对不及格。
这就是大本的海曼,片子有点找不到重点,重心不是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只是需要角色的教练身份时,这群孩子会适时的开挂,但在大本这条线上又不把心理创伤有效地展开,角色一再的愤怒自暴自弃,最后却靠心理医生就快速地解决了。这种丧的角色设置跟海曼如出一辙,当事人一直惩罚自己不愿意从痛苦自责和内疚中走出来,但这种反类型的人物一旦做不出人物内心的层次感就尴尬了,而且融合篮球运动这类的容易燃容易带偏观众注意力的题材,也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相当肤浅的故事,篮球讲的也不多,人物描写的也不细,主题不明,平淡如水。也许这就是人生,也只有我这样的中年男人有耐心把它看完
故事不能算完全按套路出牌,因为Jack最后没有被救赎。和本的经历很像,他能把自己的经历拍成电影,真是很勇敢了,说明他走出来了。配乐非常震撼,打击乐的部分指戳人心。最后在LA的海边打球真的太震撼了!
哥哥版海边的曼彻斯特,你不是跟自己过不去,是因为你选择放弃,贫穷限制了你的父爱
酗酒婚姻失败失去信心都是大本个人生活的写照 片子没有鸡汤化大腹便便的中年危机重拾生活热情 实际上除了潜移默化用篮球发泄心中的愤怒和激情外 尝试做的好事其实都没有成功 结尾急转直下有些着急 但不错的配乐和调度仍不失为一部不错的片子 希望大本在古巴女神能有好结局
由本·阿弗莱克惊喜主演,篮球教练拯救球队的故事虽然屡见不鲜,但本片算是一部较为不错的篮球励志电影,比赛的戏份也很热血。
感觉大本自己的故事要比电影精彩吧
前面不错,后面的和解太快了,好在结局还算不落俗套。
ben affleck be my daddy. here, I said it. Jokes aside我觉得没有经历过,或者没有在边缘徘徊过substance abuse的人,很难理解这种一脚跨出去是多么容易回来是多么难的感觉。
没有惊喜,也沒有什么冲突,就是一个中年人被现实反复kick ass的故事,平淡,乏味,剧情为了结束而结束
一般
赢得决赛就可以结束了,塞了东西太多,野心过大不会又好结果的
3.0。從結尾的設置就可以看出,《回歸之路》本質上和籃球沒有多大關係,這是一部討論人(傑克)與外界的相互影響的電影。開場花了15分鐘交代傑克的酗酒、社交問題,以及糾結是否接受擔任天主教學校籃球教練的邀約。在這不緊不慢的節奏里沒有講出任何新意,在一場場沒有交代的比賽中,我們見證了籃球隊(尤其幾位主力隊員)的成長,也逐漸深入瞭解到傑克過去兩年內悲慘的經歷。最令人觸動的,大概還是大本和這個角色的映射關係吧。
一般般,没有转折!
我坚信这种励志剧已经走到了死胡同,基本范式毫无惊喜
我觉得很好,训练方式很有启发
确实有点抓不住重点,情绪转折也有点突兀,但高中篮球是真的美好啊!
基调比较稳,但是没有高潮。我心疼大本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