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绝对是这个暑假给我惊喜的一部动画片。
每一帧都适合做封面好像动起来的彩色绘本一样创作者的想象力真的太丰富了!
这部电影的画风,会让人有一种错觉,好像是很简单的笔画,却能构成很美好的画面。
影片那绚烂的万花筒开头,像极了在重庆朝天门的商场里看到的。
小男孩和爸爸妈妈在偏远的地区一起生活,对于孩子来说,一切都充满了乐趣。
有爸爸妈妈在身边,有口饭吃,对他来说又安全又安心。
他想象着沿着细长的河流,跑进了丛林,树木葱郁,枝叶茂密,各种各样的动物们此起彼伏,一切都是色彩缤纷,欣欣向荣的景象。
火车发出的滚滚浓烟,即将带走爸爸。
小男孩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腿,爸爸蹲下来,为他吹奏了一段音乐,美妙的音符悠悠地飘向了天空。
虽然爸爸走了,但是男孩却仿佛在田野里看到昔日在田里劳作的爸爸,看到拉着一车农作物的爸爸,看到在夕阳的映照下,吹着乐器给妈妈听的爸爸,在吃饭的时候,看到了坐在对面的爸爸,小男孩赶紧扑过去抱住他,可是睁开眼,发现空无一人,自己抱住的只是椅子。
小男孩拉着巨大的行李箱,来到爸爸当时出发的站台,在经历了一场狂风暴雨后,在老爷爷家的吊床上醒来,男孩跟着老爷爷去了木棉田。
因为木棉比较高,所以很多人是踩高跷在采棉絮。
(巴西的木棉,即巴西海岛棉,是一种适合纺织的原料,其棉纤维是长绒棉之一,适于纺织60支以上细纱。
这种棉纤维的植株高大、纤维长,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磨性)
辛苦劳作的老爷爷,在一群更健壮的人面前,显得瘦弱又卑微,因为咳嗽了一声,就被老板开除了。
男孩看到了一个好像爸爸的人,跟在卡车的后面一直跑,最后看到了一个制作布料的工厂,工厂生产出的一匹匹布,用集装箱装运着送往了国外,设计制成了各种成衣后,又运回来售卖。
男孩跟着在工厂的一个员工,他们攀爬了无数的阶梯,看到了各种灯红酒绿,最后回到了一间小房间。
疲惫的打工人,开着电视,看会就睡着了,让我想到了蒋勋老师的《孤独六讲》里讲到了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巴黎的上班族一回到家就打开电视、打开收音机,只是要有个声音、影像在旁边,即使不看也要开电视。
这种生活,这种宁愿被喧嚣的噪音,也不要被孤独裹挟的孤独感,是那么的无力。
即使他步行着攀爬了那么多楼梯,他的住处也只是位于社会这座大山的底层。
可是画风一转,天亮的时候,他骑着车来到了山下的集市,在地上打开包裹,我一脸震惊,这都是些什么废铜烂铁啊,到底要准备卖什么啊,想不到,他把自行车拆下来,把这些瓶瓶罐罐的,都组装上,演奏起了音乐,这里面出现了很多次音乐,这些彩色的音符,给了无生趣的生活一点透气的出口。
很快,这位工人也开始失业了,因为工厂引进了新机器,替代了人工。
当男孩看着那列和爸爸离开时一模一样的火车时,他很高兴地追了过去,车门打开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穿得和爸爸一模一样的人,就在男孩以为找到爸爸的时候,接下来一个个从车厢里涌出来的,也是同样装扮的人,也许在现实生活的打压下,大人们也逐渐开始褪去了自己身上的个性,只剩下一个共同的属性——打工人。
男孩左瞧瞧,右望望,最后他们都走了,男孩看着地上的传单,都是招聘建筑工人的。
小男孩和失业的工人坐在废弃的车上,望着远处一片欣欣向荣,这里垃圾成堆,穷人们在翻找着还能用的东西。
大片大片的数被砍掉,矿料被成车成车地运走,废气,污水到处排放,男孩跑回了家,房子已经破败不堪,只剩那个被辞退的摘木棉的老爷爷在树下。
原来 ,小男孩是孩子,是出走的丈夫,是千千万万看过去没有差别的建筑工人,是被辞退的工厂工人,也是被辞退的摘木棉的老爷爷……只是,城市已容不下了,而故乡也已不见了,一切都是惨败的模样。
挖出小时候埋下的盒子,聆听那遥远的乐曲。
《男孩与世界》,童真如何面对成长的苦涩与世界的现实?
短短一个多小时,仿佛看完了一生。
80分钟几乎无对白的动画,却一点也不枯燥,没有对白,意味着有留白对于电影内容 我的理解是生长在乡村的小男孩,父亲远走谋生,在他日后的岁月里,以寻找父亲为出发点开始生长生活,从乡村来到城市,从壮年迈入老年,目睹工业代替劳动力。
80分钟的电影有很多寓意,然而我最想说的不是这些而是关于迷失和寻找父亲离开后他是迷失的,所以去寻找父亲,寻找父亲留下来的那些音符,那些时光,而当他真正踏入城市,站在马路中间看着卡车飞驰而过,再一次的迷失,只不过这次是迷失在环境中,于是他开始成长,拥有了自己的生活轨迹,寻找生活乐趣,而当生活有了不自主的改变,又是下一个迷失。
与父亲离别的一段笛声,贯穿全场,童年在家乡父亲吹给他听过,长大后在游行的队伍中听到过。
这是生音,生命之音。
这是承载他快乐的声音,也是揭穿生活的声音。
他一路顺着声音追寻,在追寻的过程中不断迷失在世界里,又再一次的靠着这段声音找到方向。
所谓吾心之处便是家。
与其说是男孩与世界,不如说是世界与我。
因寻找而进入世界,因世界而迷茫,因改变而迷茫,其实只要一直能听到这股声音,一定能找到回家之路,家不在远方,而在你相信的地方
动画简单美好却意味深长,想象力丰富,很好地利用了动画这一体裁来承载那些想法。
童年那么快乐,有父母的陪伴,家里和外面的草地就是整个世界。
可人总是不可避免要离开,要长大。
再回来,发现童年和故乡都已远去,并且一去不复返。
过程中也描写了工业革命如何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个角落,生产线自动化,淘汰需要人工操作的生产线,一批批工人失业下岗,一条条生产线报废,那些怪物一般狰狞的机器吞噬着一切。
生产线上的产品每个都一模一样,创意尽失。
廉价的物资和劳动力使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世界的生产工厂,工人们被剥削压榨,钱都流到大老板大资本家手里,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发达与发展中国家莫不如是。
也许这是这个世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伤痛,但毕竟落实到千千万万个个体身上,影响其一生,希望那还是少些功利心,多些思考多些仁慈。
明明是从简至上的画风,却能在数种色彩间传达感动;明明是纯真无暇的童眼无忌,却不得不承受成长后的孤独之痛;明明只想要一个治愈的温暖故事,却差点在一张张悲伤的插座脸中仓皇逃跑;明明只是一个普通孩子的成长之旅,却不得不承受整个世界运转发展的结果。
现在的我抬头望向天空时,天空只分为了简单的蓝色或灰色。
看的第一部巴西动画长片,蜡笔和彩铅的画风充满童趣的天真,而故事却是一个令人心碎的男孩的成长之旅。
男孩经历的世界几乎是巴西社会变迁的真实写照,一个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外国资本的压榨中改头换面,尤其是画纸被点燃的那段,背后是森林被肆意砍伐、环境污染的真实影像,震撼无比。
曾经帮过男孩的善良青年和老头其实就是长大后的男孩,这个设定让我想起了汤浅政明的《梦的机器》。
片尾长大后的男孩再次出发,生命的轮回带给这个孩子的仍旧是冷酷的现实吗?
还是他能找到那段藏在这个民族心底的美丽旋律?
我希望是后者。
如果没看过《O Menino e o Mundo 》这部动画的一定要去看看,而且,要坚持看到最后。
因为是在B站开始弹幕看的,所以里面也有不少弹幕是在吐槽这部动画的画风,确实,相比做工精致,画风唯美的日本动漫来,这种画风确实一开始并不能让人愉快的接受,因为一切都是简单的,人物没有日系动漫那样明亮的大眼睛,不够写实,没有华服,没有爱情,甚至刚开始看起来没有什么故事,但如果静下心来看,会发现,啊,原来这样的画风也可以这么舒服,充满童趣而且很可爱。
童话般绚丽的色彩,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来观察这个世界,所以一切都变的奇妙了起来,变成了色彩的叠加,色块的堆积,可以乘着棉花飞上云霄,可以在云朵里打滚,草地是五彩斑斓的,树木是无颜六色的,城市也是未知的,大人们的世界是复杂的,经历暴风雨就像是经历了惊涛骇浪那样恐怖,夜晚是张开血盆大口的怪兽,在孩子的眼里,仿佛一切好与坏都被镀上了一层童话般的外壳。
这种抽象的画风有点像梵高笔下出来的,浓烈,带深刻的生存气息。
好吧,即使放开这个有些争议的画风,故事本身也是很感人的。
男孩的父亲进城打工了,然后男孩因为思念父亲去城里寻找,这期间他遇到了很多人 ,见证了资本主义逐渐剥夺的第三世界的种种罪行,比如剥削劳动者,无情的砍伐树木,资本主义的幸福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于是,蓝天不再,树木一片片躺下,动画唯一的几个写实镜头就是展现这些,绚丽的色彩和现实的灰白,强烈的对比,极致的震撼,用最唯美的画面控诉最邪恶的罪行,用简单粗暴的线条来提醒人们无处不在的歧视与不公,这种反差,这种对童话本身的践踏让观看的人心里也为之震撼。
最后,经历了所有美好与噩梦的男孩回到了故乡,依然是那片草原,然而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只剩断壁残垣,自己也垂垂老矣,童年时种下的种子如今已郁郁葱葱,繁花似锦。
观众恍然大悟,原来男孩就是“父亲”,就是他遇到的“所有人”。
所以这真的值得吗?
奋斗了一生,熬到白发苍苍,最后发现什么也没得到,一直在为别人的幸福而奋斗。
不得不说这部动画对现实刻画的实在是血淋淋的。
值得吗?
好喜欢这样的蜡笔画风和拼贴,用儿童视角讲悲剧,在歌声中电影结束,男孩长大成人,那只彩凤被撕裂成碎片。
正如简介说“美丽又悲伤”,父亲在集市上唱出音乐美丽也是辛苦,房间里用来盛雨水的水壶,太写实了,如此写实我反倒不是很喜欢快结束时插入的那段画面。
好像大家都在讲全球化,地球村,我知道这是历史所推动的必然结局也会悲伤,没什么会死的,也没什么不会死去, 彩色的原野变成黑白楼房,流水线生产的一个样子,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语言。
踏上旅程的男孩也成为了流水线上的一部分,他遇见父亲也遇见自己,过去又算得了什么?
讲政治作品容易落俗套,后半部分也是俗套233,我依旧很喜欢这部电影就是了。
看到最后哭了,世界也就这样。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部画风唯美的动画片,那么你错了。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个对世界严肃的拷问,那么我错了。
能让我连续看了三遍的电影,大概只有男孩和世界。
带着后印象派气息的画风和俏皮可爱的人物形象设计让每一个镜头都如同一帧明信片,忍不住想要珍藏。
简单清新的配乐也是令人耳目一新。
男孩生活在乡下,那里鸡鸭成群,牛羊自在,河水清澈见底。
调皮的小男孩追赶着鸡鸭,将头埋进水里,看小鱼儿欢快的游来游去。
简明的线条,斑斓的色彩,农耕的父母,嬉戏的孩童,如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里的几句诗词:茅檐低小,屋上青青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我想起在乡野里度过的童年时光,放牛喂猪,小溪里搬开石头捉螃蟹,野地里刨个坑烤红薯,在玉米地里捉迷藏。
傍晚时分,炊烟袅袅,老远便能闻到自家做的老豆腐和腊月里炕的香肠味儿。
那是一段最幸运而幸福,单纯而快乐的记忆。
就像男孩所拥有的,不可磨灭的记忆。
父亲迫于生计坐上开往城市的火车,小男孩带着一张全家福偷偷爬上火车去寻找爸爸。
他路过棉花地。
在作者兼导演Abreu的笔下,乡村田园辛勤劳作的男女老少和工厂里的纺织工人都是红黄蓝绿彩虹般绚烂明亮的颜色,再配上劳动最光荣的欢快曲调。
然而五颜六色被工业化的流水线和整齐划一的黑色所替代。
男孩看到被废弃的纺织工厂,看到了摩天大楼,看到了集装箱里,商场里,电视里满满当当都是商品,商品,商品。
火车站旁边的垃圾场停着一辆废旧的汽车,男孩坐在车上面看大屏幕里播放的战争,科技,繁荣,娱乐。
转过身,是一群在垃圾堆里翻东西的小孩子。
小男孩骑着街头艺人的自行车赶到火车站,他没有找到父亲。
所有下车的人看着都一个模样,就像集装箱里的被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成衣。
男孩还看到那只被工业化武装的黑色大鸟借助着飞机大炮将城市上空那只有着华丽翅膀自由飞翔的五色鸟儿击毙。
男孩惊恐万分迫不及待的跑回家。
然而,故乡是那个回不去的梦。
如同他的父亲,如同那位街头艺人,长大成人后的男孩背井离乡,去到了城市。
城市是一座金字塔。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最底层。
那里到处是垃圾,森林被砍伐,河水已浑浊。
很多年很多年以后,男孩回到家乡。
带着母亲送他的条纹帽子。
可是,故乡,是那个回不去的梦。
我想起了我的故乡。
那个依山伴水的小城如今也是高楼林立,马路上堵满了汽车,大街上是玲琅满目的商品。
曾经的小河被筑上高高的河坝,孩子们已不能像我儿时一样下河游泳捉鱼。
去到乡下,年轻人都进城务工,大片的农田没人耕种而成为荒地。
只有几家老人和孩子留在村里,很多房宅都挂着一把大锁,院子里野草丛生。
男孩的世界在消失,而男孩也正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如同我们的世界和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我们,消失在极大丰富的商品和物质里,在及其忙碌的现代生活里,在乌烟瘴气的工厂街道上,在离开故土渐行渐远的列车中。
如果有一部电影让我们回到多彩明亮的童年,那部电影必然是男孩和世界。
如果有一部电影让我们拷问和反思这个世界将我们所带往的地方,那部电影也必然是男孩和世界。
电影里的每一个颜色和音乐,每一个线条和绘图都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饱含寓意,带着一股干净明亮的温暖和忧伤,还有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生存困境的严肃思考和深切关怀。
只是故乡,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回不去的梦。
20160418《男孩与世界》试试用三首中国古诗,概括该电影主旨这部片子也算是厉害了,巴西社会所有的标志性符号,多多少少都有涉及,一揽子全兜住:城市化、留守儿童、农牧业大国、工业化、失业潮、音乐、足球、贫民窟、狂欢节、对政府的示威游行、环境污染……但故事的主线其实是简单的,如果用中国古代诗歌来概括,无非是三首诗:第一阶段(童年):父亲离家,渴望归来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第二阶段(壮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节选)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第三阶段(暮年):故乡山河在,旧人无一识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所学有限,能想到的大抵如此。
虽然故事的主线没什么新意,但动画和音乐配合得实在太漂亮了。
以上。
今年评论口碑最好的动画电影,竟然是来自巴西的一部画风极其简单的《男孩和世界》,还得了法国安锡动画影展首奖。
简单到什么程度呢?
主角小男孩的四肢是四根线条,手似鸡爪,腿足似高尔夫球杆,海报上,铁轨中心他那顶着三根毛的大圆头上竖着一对眼睛,看起来就像视频被按了暂停键,就连服装、花鸟上色,也都是意思一下,蜡笔都不涂满。
你若习惯了那种载歌载舞、颜色浓郁的好莱坞大制作动画,或者日本和法国那些风格赞画面精的动画,不一定忍得下这个画风,但忍下去,就会看到一个天马行空又返照现实的世界,不只是巴西的世界,还是全球的世界。
这样简约的画风,却是与表意和主旨相关的。
动画开头,是小男孩在自家原野上玩耍,纯白背景下,男孩对地上一块万花筒化成的彩色石头好奇,它发出持续不变的笛子旋律,接着他的注意力被蝴蝶吸引,然后是水桶,大牛,森林,画面内容越来越丰富,他来到整片色彩斑斓的世界,也蹦跶到蓝天中像棉花一般的白云上……直到这种完全的自由被远处的火车烟囱打断,沿着如同之前画面倒放的顺序,孩子又回到了彩色石头旁,但是这一次有妈妈的召唤,他们要一起面对爸爸独自登上毛虫火车的远行……这段序幕,不仅是整部动画的微型预演,也是“简—繁—简”的人生预演。
爸爸离家去打工,男孩原有的世界崩塌,他在家乡不停看到臆想中爸爸的身影和他们干过的事,其中有个伏笔:爸爸爱吹笛子,吹的总是片头彩石发出的那段熟悉单调的旋律,男孩把空中的音符连同妈妈的歌声装进了小罐子,埋入地下;爸爸与妈妈还一起种了棵树。
没有爸爸、困在乡间的孩子注定叛逆,他终于在一个雨夜离开家,还学模学样地提着体积和重量都很夸张的箱子和全家福照片,登上火车……导演(也是编剧)Alê Abreu没有交代这个孩子是怎么遇到棉花田老农的,只是突然改变画风,用一连串快速变幻的黑底线条画展现一路噩梦般的颠簸,醒来,男孩加入老人及其他农民整齐划一的采棉花工作,这部分画面看似优美和谐,宛如展示理想的工作环境,但气氛很快被巨型货车、飞机带来的不详气息卷走,犯咳嗽的老人瞬间被农场主开掉——你会猜测,咳嗽是棉纤维引起的支气管炎吗?
又是个雨夜,孩子、老人和狗卷入大河之浪——你又会猜测,这是不是暗指巴西的亚马逊河呢?
但导演又笑而不答,继续飘逸地突然将他们放到一棵红色大树下——你又要猜了,这是巴西国家词源巴西红木吗?
孩子爬上大树,看到车上疑似爸爸的男人,布厂招工广告飘落孩子手中。
导演继续隐而不谈地直接把男孩送到布工厂,棉花的目的地,继续一幕幕展示城市大喧嚣,军政府的气焰,工人的孤独生活,机器化大生产逼迫工人失业,布出口到国外做了成衣又高价卖回本国,战乱,资源过度开发,树木被严重砍伐……突然切入的真实砍伐录像,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金字塔似的城市设计,也正印证了巴西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城市分布在大西洋沿岸的东南地区,那里有圣保罗和里约,而南部也正是高原地区。
环境恶化到尽头,每一个陌生人都变成爸爸的样子,寻父无望的男孩,只得回首天堂般的童年记忆。
至此,导演开始不动声色地揭幕:老人,青年,孩子,其实都是同一个人。
电影说的,正是关于巴西发展的寓言,全球化经济的寓言,农业文化被工业文化破坏的寓言,以及全世界打工仔一生的共同故事。
这是《百年孤独》一般的魔幻现实,也是普鲁斯特式时间并行的瞬间。
故事早有伏笔:小孩、老人、青年的衣服是一样的颜色;父母种的树,在男孩青年时长成小树苗,他晚年时变成那棵红色大树;刚失业的青年工人戴着妈妈织的彩色帽子,读着棉花田招工海报……有趣的是,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无论在棉花田还是布厂,男孩始终没有丢失过纯真的心,以演奏音乐为代表的美,就是男孩对抗世界恶意的武器,也是他能与世界和平共处的法宝,音符是彩色的,青年披上的艺人锦衣也是彩色的,从人们的歌声中升起的幸福鸟也是彩色的,幸福鸟与工业、战乱、趋同文化所变成的黑色巨鸟搏斗,即使倒下,依然能像拉撒路那般复活。
导演童心四溢的想象,变成很多飘逸的场景,比如雨天变成河上浪,比如男孩一心一意看着手里的万花筒,不经意从一块块“跳板”踏上大船,漂洋过海,串起布匹制成衣的全过程。
《憨豆的黄金周》曾用这种方式展现脱线的憨豆先生如何从室内走出、踏上大小不一的车顶、最终直线到达戛纳海滩,既幽默展现憨豆的性格,又讽刺交通堵塞的现代街景,而《男孩和世界》则因为动画可以天马行空的先天条件,将同样的方式用到了内涵更深的地方。
飘逸的故事还没有终结,孑然一身的老人,戴上青年时的彩帽,穿起青年时的彩衣,最终回到了片头那枚彩石边,原来那正是他埋下的罐头,打开,他依然能听到自己珍藏的熟悉音符:爸爸的笛声,妈妈的歌声。
他又能回到父母怀中,返老还童。
此文12月3日载于“澎湃”网,发表时略有删改。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树屋钓月亮”。
打工人的一生。
补标
和自己的一生共同成长,想想也蛮恐怖
竟是如此明艳、哀伤的故事。一个男孩扑倒在自己悲剧的一生中,走过工业化的尘埃和战争的乌烟瘴气,坠入花花世界的万花筒,一个缤纷又污浊时空,世界的起点本不过是一枚小小的彩色石头,一声充满日常温暖和平凡梦想的音乐啊。年轻的心,天真的幻梦,拼命想要寻找的人,向往的心愿,探索的一切,都在资本模板化塑造之下化为乌有。青年卖艺,认清现实后中年打工,然后老了拾荒摘棉花,破损的窗,佝偻的背,亭亭如盖的树,皱着眉毛打起精神,还要倚着那个秋天,听一听小时候的梦想。看完这种电影就是会感慨,这个垃圾的世界真是配不上所有的艺术和美好,或者说世界本是百般红紫,是人配不上。实在对这种高度“类我”的电影没有什么抵抗力,拼贴和蜡笔彩铅的画风更是戳人。打工人嘛,一辈子就是那辆驶离家乡、吹胡子瞪眼的呼啸火车,蛇形入麻木,碾压过畅想。
彩色,但不一定有快乐
颜色艳丽的蜡笔简笔画,台词不多,通过男孩的一生看出世界的变化
画风很萌啊 但是没心情看下去了…
像是彩色铅笔绘制出来的。还是偏向于童话故事,带有对破坏环境,尤其是热带雨林的指责。
全面触及豆瓣erG点的片子,开了三四次时隔一年半才一口气看完...没啥感觉的公认好片吧
男孩遇见了自己,片子实在忒悲伤了,看得人想哭啊
改成短片更合适
问题不是画风,而是没有任何新意,当然导演自己玩的开心就好。
7.6 抛弃戏剧性,主角的存在只是为了作引出展现的作用,而移情作用则完全寄托给了观众自身的生活经验,这样就让这部动画电影彻底摆脱了束缚,以致于让它讨论了太多主题,展示了太多内容,承载了太多情感。
既然世界已经不是那个世界了,可为什么我还是那个孩子?
7/10。抽象隐喻构建了高高在上、天空之城的发达国家,生态毁灭的纪录片在美元的快闪影像中结束,直白控诉了机械化生产的劳动压榨、进口原材料返销的经济入侵,男孩遇见象征人生各个阶段的角色描写底层生活,铁罐聆听笛声、深夜偷制布毯、万花筒和家种红石头等细节成最大亮点,画风舒服但内容空乏无趣。 @2017-02-03 20:32:56
很一般
3.5
马克思爷爷焦作人 从前有一个正太 后来他进城发展变成了一个卢瑟 后来他衣锦还乡变成一个老卢瑟
7#大和谐影展2nd.#
技术不够创意来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