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加金基德简直就是非常奇妙的组合。
最搞笑的是影片中饰演的名字的角色也叫张真。
这是一部非常奇葩的影片,这部影片不是拍给我看的。
当然也不是拍给那种普通人看的。
我觉得像我这种普通人,平常人可能根本欣赏不了这部电影。
我说了这么多,其实归结于一个字就是:烂。
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意象太满。
导致装逼过了头。
人物动机莫名其妙。
台词也很糟糕。
我第一次看这电影的时候居然都没认出来那里面的那个男人居然是河正宇。
我男神就这样被这电影毁了。
之前在《时间》里面也不是这样的啊,怎么现在这部电影里拍成这样?
还有张震饰演的那个角色跟那个男狱友的戏份也是莫名其妙。
完全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而且这部电影我敢保证成本制作费非常低,为什么要我如此肯定呢?
因为场景非常的简陋。
整部影片就两个场所辗转拍摄。
说实话,这电影挺辜负了两位主演的演技的。
我自认为演的还不错,特别是张震,眼神饱满,含情脉脉,特别有戏剧张力。
就是跟那个男狱友的那个戏有那么一点点莫名其妙。
看了这么金基德的电影,我觉得他拍的最好的就只有两部:《春夏秋冬又一春》《空房间》其他作品要么是奇葩之作,要么就是反复重复一个主题:轮回。
要么就是莫名其妙恶心人的作品(如《莫比乌斯》,当时看完被震惊到了,完全不知道这电影要表达什么。
)要么就是装的逼逼真(如《圣殇》,当时看完始终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这部片子能得金狮奖。
而且我记得金狮奖最大争议的连续三届就是那三届,包括《圣殇》在内的那一届。
还有就是有些韩国电影真的拍的就是烂。
像什么《下女》《金钱之味》居然还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提名???
包括这部《呼吸》。
幸好没拿奖,不然我要被金棕榈吓死。
在一个没有阳光却也不阴霾的下午把《呼吸》和《蓝莓之夜》一起看完了。
把这两部片子放在一起的效果就像把金基德和王家卫放在朱老师的《艺术人生》上的效果。
在小军痛哭流涕的时候,基德老师一直不发一言,王老师已经在墨镜后面睡着了。
世界上虽然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肯定可以找到两个都无时不刻都想着穿树叶的人。
《呼吸》和《蓝莓之夜》恰巧被我刻意解读成了穿着一样树叶两部片子。
金基德和王家卫都在树叶上刻上了一个红红的“爱”字。
不同的是,金基德像是用的姑娘们的经血,王家卫用的是姑娘们初夜的血。
《呼吸》继续着金基德一贯的玄乎。
出字幕的时候,我心里嘀咕了声“又被丫的震住了”。
要是金基德在茶馆里像郭德纲那样来一段把剧情讲一遍的相声,不管我有没有听懂,都会一声“吁……”表示我心底无限的敬仰。
跟家卫老师一样,金基德的水准已经固定在一个档次了,坏能坏到哪去呢?
何况我还是第一时间心底做出了只属于自己的刻意解读——爱和恨的纠缠。
这部片子在我心里有限的牛逼空间里争取了一个位置。
1、金基德用了张震,这是我没想到的。
张震在侯孝贤和王家卫的片子里被用邪乎了。
在《呼吸》里,张震表现依旧邪乎,很好很强大。
金基德下一部片子要用日本人,张震把角色演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希望小日本再接再厉。
2、跟空房间里那个帅小伙一样,张震没有讲一句话。
金基德让张震不断的把类似塑料铅笔的东西刺向自己的颈部。
自杀比他杀要玄乎。
3、金基德让张震杀了老婆和孩子进了监狱。
警察抓他时,小伙子正睡在老婆孩子旁边。
可见他是爱她们的,只是因为她们做出了让他恨的事。
片中没有交代,这是我想的。
我一直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恨的。
爱之深,恨之切。
4、片中女主角不漂亮,可能这是丈夫出轨的原因。
注意到这个女的是做雕塑的,只有内心有强烈想法的人才会表现在一堆石膏上。
这样的人是可怕的,所以悄无声息地走向了汉城监狱去找张震调情或者偷情。
因为这是丈夫最不能容忍的仅有的一种偷情方式。
这两个人是很和谐的,只要双方找的第三者过得去,都是默认的。
在我潮湿的内心中,这样的家庭是值得提倡的。
5、这个女人跟张震的约会是我在镜头中见过最浪漫的。
女人用四次探视给即将赴死的张震展现了四季。
想到了之前的《春夏秋冬又一春》。
金基德的轮回观念非常强烈。
他也许没有很强很明显的善恶观念,但有着刻意的爱恨情绪。
所以金基德的片子总是压抑的,但总是很变态的合理着。
6、最后一次探视,女主角终于和张震做爱了。
在一个多小时里,我有想过怎么这次金基德不表现“性”了呢?
正诧异的时候,金基德让张震带着手铐跟女主角做爱。
我坚信金基德不是AV导演,果然,这个女的是想秘密的杀死张震。
任何一个女人知道一个男人杀死老婆孩子之后,是有自己的是非观的。
我认为,这个女的想杀死张震。
金基德继续震住了我——在做爱时,女人仅仅用自己的小手捏住了张震的鼻子,嘴巴像一块抹布一样堵住了张震的小嘴。
可把张震憋坏了。
女人的劲还是小的,更何况这么高技术含量的杀人方法。
一直让张震充满希望的女人,让张震失望了。
之后,张震被执行死刑时,会是什么心情呢?
7、据我有限的旁门左道了解到,女子学校或者女人比较多的群体里容易有同性恋。
监狱就是符合这么一个特点的地方。
有个小白脸喜欢上了酷酷的张震。
金基德安排的煞费苦心啊!
在一个四人监狱里,小白脸是大家的共同财产,这时小白脸就有发言权了。
小白脸和其他两个一起偷张震的照片,最后一起配合着勒死了张震。
小白脸的爱最后也变成了恨。
同样是爱之深恨之切。
小白脸的爱情被一个女人轻而易举的夺走了,这个杀张震的理由再充分不过了。
勒死张震后,另外两个人闪开时太艺术了。
像是舞蹈中的动作,更像一出话剧。
8、女主角跟他丈夫和好了。
毕竟他们还有个孩子。
金基德用自己特有的极端方式表达了爱和恨,其实,这种极端是每个人心中隐藏的秘密。
金基德说:“呼吸是一种围绕死亡的行为。
当你呼出时,你必须吸入等量的空气,不然就会死。
当你持续这种等量的关系一直到老,其结局依然是死。
”她的婚姻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
发现丈夫有外遇,他不解释,不道歉,还粗暴地夺去别在她头发上的情人漂亮的发夹。
她觉得她的婚姻只剩下冰冷的沉默和濒临死亡前微弱的呼吸。
活着对她而言已没有意义。
这时,她在电视新闻中看到那个自杀多次的囚犯,他因为妻子变心,杀了妻女,成了死囚。
多次自残让他失语,执行日期也一次次提前。
她发现他是和她一样想体验死亡的人,于是她开始去监狱探视他。
将会面室布置成春夏秋冬的景色,墙上的风光、歌声,自白,其实是她和丈夫美好的点滴。
每次会面结束后,当那些美好的回忆结束时,她会绝望地撕掉那些画,将壁纸和花烧掉。
去见他,成了她婚姻里唯一重要的事,她不再做家务,也不再带孩子,不和丈夫说话,在严冷的冬天穿着春天和夏天的衣裙去见另一个男人。
她的反常让丈夫困惑,他偷偷跟踪她,发现她去见的是一个死囚,在监视器上丈夫看见她和那个死囚接吻,伤了心和自尊。
丈夫结束了婚外情,想和她重新开始,他希望她也别再去监狱看那个男人。
死囚再次用利器自杀,未遂。
她最后一次去见死囚,在爱欲中,她让他体会到真实的死亡体验,当他在吻里无法呼吸时,惊恐、害怕,挣扎并且退缩了。
原来人在死亡面前,有天生的懦弱和求生本能,只要有一丝呼吸的可能都不会放弃自救,她也一样,当临近死亡的婚姻有了转机,她知道她又能在婚姻里正常呼吸了。
《呼吸》,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继《空房间》、《弓》之后的又一温情作品。
据说,这还是金基德特地为张震度身订造的一部电影。
影片讲述一个韩国妇女发现了自己的丈夫有外遇之后,与一个死囚犯(张震饰)产生情愫,最终却回到丈夫身边的故事。
金基德式的温情在国内,提起金基德,首先联想到的必然是情色和暴力。
《漂流欲室》近乎变态的虐恋,《收件人不明》挑战着对暴力容忍的极限,《坏小子》为占有而毁灭一切的爱恋……这一系列的作品都让人在生理上产生某种程度的不适。
金基德的作品也很自然而然地被套上色情暴力的帽子。
在国内,很多媒体把《呼吸》冠以“激情大片”大肆渲染。
而我却更愿意把它称为温情片,一种金基德式的温情。
金基德,温情,两个水火不容的词放在一起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滑稽。
然而,却找不出别的第二个词来形容《呼吸》这部片子。
这种滑稽实质是金基德路线的巨大转变而产生的陌生感。
从《春夏秋冬又一春》开始,金基德的温情在一点点地向外渗透。
这时,金基德迷们才发现,这个如此冷血残酷的汉子居然还有这么温情的一面。
说这部片子温情,何以见得?
从剧情设置来说,女主角的出现,为死囚绝望的生活带去一丝的希冀;死囚的等待,让女主角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监狱长的通融,让这个不可能的故事有了一个完美的过程和结局;出轨丈夫的回头是岸,让悲剧的色彩消褪于忏悔之中;一家人在雪中的雪仗,让一切冰释前嫌。
从影片构思来说,女主角用心地为死囚设置四季的相见情景,春天的春暖花开,夏天的繁华似锦,秋天的金叶满地……都给监狱死气沉沉的灰色调带来亮丽的色彩。
这种温情,若不是对边缘群体怀着极其深切的关注与凝视,恐怕也不会想得出来。
最后,从片名来说,呼吸—— 一个朴素得如同空气的词却道出了无尽的玄机。
肤浅点来说,可以看作片中女主角小时候溺水的经历让她无法呼吸的回忆让她对呼吸的强烈追求。
再深层一点,不如说是导演对电影的追求的宣言。
《漂流欲室》、《坏小子》这些金基德之前的作品,都让人有种无法呼吸,将近窒息的感觉。
片中的爱情无一不是以捆绑他人,独占他人,甚至是疯狂到以毁灭的形式去达到爱的目的和意义。
此片以“呼吸”为名,或许象征着金基德对于爱产生了一种新的认知,对过去窒息式的爱情的摒弃,对未来的电影中所探讨的爱情如呼吸一般自然,而又不可缺少的宣言。
这是金基德这个铁汉独特的温情表现形式。
一如既往的失语症虽然,金基德在一小点一小点地往自己的电影添加不同于以往的元素。
但是对于他在电影中一步步摸索出来,具有金基德印记的元素,他始终没有放弃。
失语症群体便是其一。
从《雏妓》,《收件人不明》,《坏小子》到《呼吸》,金基德从一而终地关注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被主流社会所蔑视,被主流声音所淹没。
这也是他们失语的症结所在——在权力面前,他们是失去话语权的一群。
金基德只是用一种外化的形式来表现这个群体所特有的状态。
主角们的失语也从无意识的“失语”进化到了有意识的失语。
从《漂流欲室》哑女在生理上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到《弓》《空房间》《呼吸》里面的主角选择性地“失语”——对权力一方采取沉默的态度,只等待某刻的爆发。
而这种选择性的“失语”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荒诞感。
《呼吸》里面的女主角就是一个典型的选择性“失语”的人物。
在丈夫和死囚面前,她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
在自己自己出轨的丈夫面前,无论丈夫说什么,怎么说,以婉约的态度还是粗暴的态度,她都一言不发;只有在死囚面前,她才像往常一样说话,甚至比往常说得更多,欢快地跟死囚说着很多过去的故事,甚至情深款款地唱着情歌。
鲁迅曾说过:“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金基德镜头下的这一群人,与其说他们的沉默是被迫的,不如说是他们自身的选择。
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在彼此权力不平等的情况下,所说的话也不会产生任何效力,于是采用沉默——这种异常的反抗方式——来抵抗。
荒诞感与东方神秘色彩金基德的作品总带着某种荒诞感,这种荒诞感来源于主流社会对边缘群体的隔离而产生的。
《坏小子》里的坏小子为占有女主角而设计毁掉她前程,《漂流欲室》里的哑女为唤回爱人的回头用鱼钩塞进自己的阴道。
这些都是无法让人理解的行为,却又真实地反映了这样的一个群体现状。
当这群失语症的群体进入了有意识“失语”的阶段,金基德似乎更钟情于这种荒诞感,并为此添加更多的东方神秘色彩,《空房间》里男主角的隐身术,《弓》里面女孩的神秘算命方法。
而这种神秘的东方色彩到了《呼吸》似乎又嘎然而止。
然而荒诞感却仍然延续,从不露面的监狱长,在背后监控着一切,控制着整个事态的发展。
这是一种对权力的暗喻,还是对一种社会无形力量的揭露?
金基德与暴力美学提起金基德,不得不提暴力美学。
哑女用鱼钩钓起所爱的人(《漂流欲室》),强壮的小伙子把母亲的情人以杀狗的方式进行杀缪(《收件人不明》)都让观者一看难忘。
这种血腥的表现方式也是金基德电影的一大特色之一。
然而,暴力与失语症人群联系起来,却是再合适不过的组合。
因为权力的不平等,这群被社会边缘化的人无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无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当所有可以与社会为之维系的权利被剥削瓦解,其人性的弱点将充分暴露,呈现出最初的一种近乎于动物性的特性。
而这种特性往往以暴力的形式出现。
《呼吸》算是金基德作品里面较为少的暴力血腥场面的作品。
或许是因为在这部片子中,死囚处于了维护权力统治的核心——暴力机构里面,就连最基本的动物性也已被剥削,成为了被囚化的形象。
由此,金基德的电影里面,总是带着一种猩红的色彩,让人胆战心惊,却不得不惊叹。
纯粹的极致的阴郁。
爱的尽头终于还是恨。
或许也不是恨,而是一片荒茫的绝望。
妻子粉饰着绝望,吐露着绝望,用绝望的倾诉浇灌出张真的求生欲,又让这希望以死为结局。
大概从一开始,她便仅仅是想让那双漂亮的眼睛盛满自己无处安放的煎熬心绪。
何其任性,何其讽刺。
对于一个死囚来说,求生欲又有何用,更别提导演直接安排他死在行刑前。
其实张真在妻子意图令他窒息时就已经活不成了。
他恐惧刑罚,他思念成疾,于是他可以毫不犹豫地刺穿自己的脖颈。
但那时他挣扎了。
被妻子堵住鼻口,他猛烈挣扎,难以置信。
妻子嘴角犹带血,却笑得轻快,俨然是清醒自持而从未深陷泥潭,当局者迷的只有张真。
结尾真有意思,车行风雪里,一家人的面目都模糊不清,像是在指向着这对夫妻之间隐晦的感情暗涌——看似皆大欢喜,实则覆水难收。
而张真是被单恋他的同性囚犯掐死的。
四季之歌已唱完春夏秋,一度轮回即将圆满,就让他死在冬天。
歌声里的春夏秋皆是虚妄,贴满墙面的生机也都是假的,只有未曾唱给他的冬日之歌才应和了现实的脚步,一切在漫天飞雪中重回“正轨”。
由爱故生恨,杀完人的男孩躺在死去的张真身旁,正如杀完人的张真躺在死去的妻儿的身旁。
没有光。
只剩从爱中生发的恨,从希望中生发的绝望。
呼吸,如向死而生的恶之花。
如果不正经来讲的话,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女主真的太爽了!
非常的随心所欲,绝不内耗自己,而且最后竟然是一个合家欢喜的圆满结局,不过回看前面一切的荒唐,未免让人觉得有点荒谬。
而且我觉得这部片子最搞的就是因爱生恨的老嫂子,和有点绿帽癖的爬行老公,当然还有一个偷窥癖的监狱长,总之大家精神都不是很正常,感觉颠颠的。
不过绿帽哥和老嫂子他们两个一出场,我就觉得好搞笑啊😆我其实是很喜欢韩国导演,他们仿佛能抓住流动的情绪,在镜头语言下,你们可以感觉到澎湃的情感,甚至是压抑的呼吸。
整部片子悲情底色比较浓厚,我还是联想到了韩国的恨文化。
对出轨丈夫的怨恨、对死亡将至的恐惧与不甘、对于一成不变的生活的压抑,以及爱而不得的愤恨(?
没错,我说的就是老嫂子),由贪欲、不甘、怨恨织成的密不透风的网,像一座牢笼一样,看的人心里压抑的,有点喘不过气来。
也许最开始的动机是报复,但是不纯粹的报复与自弃穿插着由高往下的怜悯,竟然演变成了两个人的救赎。
也许是上天安排,也许是心思一动,在历史的偶然性下,竟然入了局,又分得清,谁是上帝呢?
可以说如果导演没有展现出前面所说的那些流动的情感,也就无法拍出缠绵之下交织的情欲。
那样的话简直就变成了《贤者之爱》这样的狗血片。
对于情感的展现,有几个非常有助力的因素。
第一个是张震的眼睛,我不知道怎么形容,但是他的眼睛像一个漩涡会把人吸进去……(我不太喜欢说很肉麻的话)总之他的瞳孔又黑又密,当你妄想他的时候,你感觉到自己像蜘蛛网里的虫子被缠绕着。
也许他的眼睛里什么情绪也没有投射出来的只是你自己的欲望。
第二个是全片非常少的对白,当人物沉默下来,肢体语言,眼神信号更容易传递出他们之间的情感状态。
又或者说…极少的对白,让人有很强的参与感,因为在看电影的第三者也是不怎么说话的,他这件入到了电影中这种沉默的气氛或者是融入了这种沉默的气氛,有一种很强的偷窥感。
第三个是一些非常棒的空镜。
特别是每次女主坐车去监狱,从车窗透过去看一下景色的场景。
原理可能跟第二点有一点点重复,也有可能这样的场景,我太过于熟悉,加上舒缓的配乐,有极强的代入感,我好像可以抓住或者是融入主角的氛围。
对于女主,其实是让我几次都很出戏的。
女主的气质是比较娴静的,淡淡的。
春天秋天,还有冬天都特别有味道。
但是她一旦做大表情,而且特别是到夏天这种色彩浓郁的季节,就让我整个人尬得头皮发麻😅最后那个雪夜里一家人重归于好的歌声与在牢里等待死亡囚犯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真是“落了片茫茫大地真干净”!
孤独的中年女人和无语的死囚之间的救赎感情。
和《空房间》很相似,同样一个男人介入某个家庭,弥补爱情的创口;同样是一个囚犯徘徊在生死的两岸,为了拯救别人而牺牲了自己。
金基德吧自己安排成坐在摄像头后面偷窥的监狱长,面对妻子,丈夫是明目张胆的背叛,面对死囚,妻子是明目张胆的靠近与救赎。
用摄像头和监视器,把最隐秘的一切暴露给观众。
一会推进一会拉远的偷窥,一会是欲望一会是纯洁的切换。
还有死囚和狱友的断臂之情,束缚压抑,却饱含更深的救赎。
结局永远是让人窒息的。
于是乎,金基德式的不留余地的悲伤,使得故事永远在灰色的影调里勾勒偏执的人物肖像。
推荐理由:金基德的囚室迷恋,这一次终于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片 名:《呼吸》 导 演:金基德主 演:张震、朴智娥、夏正宇出品时间:2007年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金基德的电影令人不快,但每每其作品问世,总还是要第一时间找来看,简直像是自虐。
看时,我总疑心他是在蓄意挑衅他的观众,为那些鼓起勇气探究他的人设置障碍,决不讨好决不逢迎,以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命不凡,拒人于千里之外,于是我想,金基德其实是一个很寂寞的人吧。
《呼吸》讲了一个十分偏激绝望的故事。
说是一个妇人发现丈夫出轨,之后,她便跑去监狱跟素昧平生的死囚幽会。
反复向对方讲述自己幼年的一次濒死体验,又以大幅壁纸在监狱的会客室中造出四季,带给死囚恋爱的错觉。
而事实上,他跟她的关系从始到终都发生在一个白雪皑皑的冬天。
两人第二次见面,妇人对死囚说,“你的眼睛真漂亮。
”是,他的眼睛又长又静,像心事暗涌的少年的眼睛。
我看着他,突然想起来他像谁。
黄碧云在《失城》里写过一个男人叫陈路远,他杀死自己的妻和四个孩子,然后很安详地走去邻居家,请人报警,并且随和地跟对方聊起巴赫的音乐。
平静有礼得恐怖,我至今都记得黄碧云在其中有一个形容,很惊心,她说,“蓝蓝的月光静静隐着杀机”。
死囚因杀死妻儿入狱,在狱中已两度尝试自杀,均未遂。
他这个样子痴迷于死,恰是因为他太恐惧它了吧。
人性真是复杂、诡谲、充满似是而非的弯折和暗部。
人的身上往往同时表现出对生命的蔑视和对生命的贪恋,而此二者,有时甚至是互为因果的。
至于说那个被背叛的妇人,生着一张寡淡的清水脸,独自在家做雕塑时神情专注,手势凝练准确,应该是一个有着强大内心的女人吧。
在与死囚的最后一次会面中,她与他交欢,姿势热烈。
她还捏住死囚的鼻子,并与他接吻,几令他窒息而死。
而当他终于拼全力挣开,她就望着他,微弱地又很空洞地笑了笑。
是不是呢,其实她是想要借此告诉他,死不过就是像这个样子的,不要害怕。
他们看上去这么无趣这么平凡,但却做着各自能力范围里最不可思议的事。
为什么?
因为爱吗?
不,爱没有这么凉爽干脆以及暴戾。
对此,我的结论,是绝望。
只有绝望,能探向人性最幽微最不可告人的底部,驱谴人去到最非理性却又最合理性的所在。
面对着它,就像面对着深渊,多数时候是连追究也不可以有的。
金基德的囚室迷恋由来已久。
无论是《漂流欲室》中逼仄的船屋,抑或是《弓》中漂浮的渔船,还有《春夏秋冬又一春》中遗世独立的寺庙,乃至《空房间》中一个一个无人的空屋,上一部《时间》的场景转换固然增多,但事实上,那张几经整容而面目全非的脸,岂非生而为人的另一个囚室么?
一点也不美,一点也不暖,就像梦魇。
金基德渲染铺陈恶与冷,杜绝伪饰,连柔和的底色也不要,连微弱的光亮也不要。
片尾,这边厢,妇人与丈夫一道唱起从前的情歌,那边厢,睡梦中的死囚被牢友勒死,死时眼角沁出泪来。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实实在在是一捧恶之花。
它就像片中戳进喉部足以致命的牙刷柄,就像刺,是生命里随手可得又往往被视而不见的凶器。
它又像呼吸,极细微,又极沉重,并且极容易被忘记,只有失去时才被人想起。
它也像所有的美好、甘甜和温柔,瞬息万变,倏忽即逝,而当过后想起,难免不以为是一场幻觉。
沉默之生,暗哑之死,微小又盛大的绝望,在我们的世界里,比比皆是。
但即便如此,也请保持呼吸。
2008-2-24
我的公众号:逍遥兽
众所周知,老金喜欢拍一些边缘人的主题。
这些题材往往都不是主流,或者说社会上人眼所见到的最常态,而是一些大工业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人性异化后的一些负作用。
老金总是喜欢关注人的情欲。
空房间的和谐式偷情也好;漂流欲室中残忍冷酷的占有也罢;坏小子的因自卑而破罐子破摔相的沉沦;又或者是春夏秋冬又一春的轮回执念等等,每一部片子里,都或多或少与这个主题相关。
而老金粗糙的镜头语言却总是让人产生感同身受的压抑。
情,难以抑制,痛,给人真实。
每一次影片的开头,都是与常规方式不同的阐释。
没有交代故事,没有台词,对白,没有大场景大环境。
只是像手持DV跟踪主角一样。
通过一件件小事串起主线,让你在中后期有一种“啊,原来主角的非寻常表现是因为老公的偷情背叛”这样的感慨。
恰如其分的让人感同身受。
世界本来就不是黑白之间,泾渭分明。
总是纠葛在一起。
前一秒,你觉得她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后一秒,她内心的痛苦,虽无语言,但仍能让你切肤体会。
四季变化的探监像是女主报复老公偷情的时间,你出轨一年,那我也要做足这个时间,让你感同身受。
不做足这个对称,对等的报复,两人都无法平静的面对。
复仇,人人都会有的心态,但出现的时间点,前后的强烈对比,才让人觉得本来难以理解的情节,如此恰当。
不禁引发观影人的思考,我若是她,我会如何?
上一次我写长篇的时候就提过,老金总是在影片中,或深或浅的含着救赎。
不是那种简简单单,犯了错误,悔改,承认,就可以完结的。
痛会伴随,真相,不会终结。
金基德所期盼的,不是人的悔改。
而是从最初,最起始的原点上,这些带来悲痛的错误都无复存在。
这也是他之所以大部分影片中都涉含超现实元素的真实意图。
现实中,无法获得的,无法实现的,在影片中构造出的理想的世界里,得以呼吸,得以长存。
我不想讨论情节,我只想说一点我对于这样安排情节的感受。
那就是如我标题这样,在我感受金基德这些影片中,我的理解,所谓的边缘人,也是在特定环境下,由普通人产生的。
只是正常人,加上了那一点正常但特殊的环境。
自亚当与夏娃偷食禁果后产生七情六欲而引发的人类本身的罪孽,世世代代为此赎罪。
或许,金基德所营造的,期盼的,是那食用禁果前的无拘无束,难分难离的人与人的沟通和共存。
标注:硬盘里13部金基德的电影,这部是最后看的,所以我是对他这些影片整体做了一个感慨。
这些难以驾驭的题材,让人看后,不觉得费解,仍然有能够理解,觉得合理,而后感人。
难以置信这样的导演仅仅是出自朝鲜半岛上偏安一隅的棒子国国民。
我大中华13亿人口。
怎么说呢,其实,生活挺难的,拍电影挺难的。
等这部影片,足有一年多。
短短80分钟,一件不合理的离奇的却又简单分明的故事。
与其说对影片的期待,不如说是对金基德的仰慕。
看完影片我没有记住了张震的眼神,却记住了一直在监视器处窥视的戴着墨镜的金大师。
如果说王家卫一辈子在说孤独,金基德就一直在讲极端。
我想同性之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狱友受不得他忽然降临的幸福,只有死,只有同性那变态的爱才能生存。
在那样一个密室,是容不得希望和爱存在的。
人们总以为那样就是爱,爱到杀死一个人,也是爱么?
嫉妒之心可以灼烧希望,能使爱情毁容。
影片没有爱情的影子,又是在隐晦地讲着复仇,可是这次却没有血,没有泪,没有残忍,没有变态,没有离奇,没有杀人,只有合理的再合理的报复:你找女人,我就找男人。
离奇的只是,她找了一个死囚。
女人若是想报复一个男人,实在是太容易的事了。
当女人得知死囚再次试图自杀的消息时,毅然再去探监,丈夫把车开到她面前。
我认为丈夫是爱她的,可是这种爱在整个故事里是那么的渺小,改变不了什么。
这是拿另一条命换来的新生活,即使丈夫回心转意,又有什么意义呢。
死囚最不应该,背起那个爱他的小囚徒,感动,感谢最后会被爱他的人所误解,进而杀死了他。
在张震这里,一切其实都是假象,他一直,就被利用着。
女人为何要和死囚欢爱?
是为了给这个自己一手制造的“爱情故事”一个结束么?
一个圆满么?
可怜的死囚再一次被背叛,而这一次,没有关系,真的没有关系,因为他永远都不会知道了。
最后夫妇唱着欢快的歌曲,一家三口行驶在冬天白雪铺地的回家路上。
,或许是影片 唯一合理的地方。
原来入围次年戛纳主竞赛,不讲台词的张震表演最好一次,自虐之后破镜重圆的不再是爱情。
做爱的感觉跟死亡很像:先是肿涨得感觉自己快要爆炸,然后忽的就慢下来觉得轻飘飘抓不住一点东西。情人啊我愿为你活过四季。
俺沒文化你可別蒙我啊!真是不懂這邏輯了,俺只看到了周旋在倆男神中的家庭主婦T T這跟呼吸有任何關係嗎?爲什麽去招惹死囚啊?!
越爱越恨,宗旨有点禁片的味道。
不行,拍得不好
一个个有阳光的冰冷下午。
只是因为导演,看得相当断断续续
他没有死于刑罚,却死于爱。很好吧。
女主太丑,看不下去
小男友的大絕招女人的大絕招原來都是用來讓張震斷氣
本片由我国跳水皇后伏明霞倾情主演。。。。
虐心诶.
反正我是没明白
20090123 @ home
看不大懂..对于女主的美感很难产生共鸣、、但可以理解成为是一种病态的美
女主真的好像吴倩莲啊……
作为男主角张震一句台词都没有用演技撑起了整部电影真是屌!PS:张震的眼睛真好看.这才是真男神!
跟金鱼看。愈发远离这类型片。
爱一个人的最高点就是亲手杀死他吗?
活过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