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口龙介他称赞《圆满结局》是“令人惊喜的首部长片”。
双男主分别代表了两条主线,政治与电音。
左边是政治的一方(也由于左边男孩的身份日裔韩国人)右边是电音的一方(他赞成只有音乐能使他快乐,他不想去掺杂其他不快乐的事情)那么为何由电音一方主动的破这个界限?
不仅仅是音乐可以承载政治,他在片中主动担下了搞校长的所有责任而被劝退,一辈子搞音乐确实也不太需要高中文凭不是那么为何黄线在政治的这一方呢?
人这一辈子真的很难逃脱政治,即使最后日裔韩国人没有选择静坐示威,但是作为社会中的人,他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参与其中。
lesson 1看这里
镜头太美了,取景非常花心思,是我见过最美的立交桥构图,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斜角构图,没有一句台词,但把主角团的孤独、失语、矛盾展现的淋漓尽致。
持镜抖动或者光照变化造成的动态画面,都极其贴合情节与情绪表达,飞鸟从身上游过的画面非常绝,两人争吵中晃动的影子被拉长也非常灵。
拍摄多人画面时摄像机常常是远观的状态,配以猜测式的第三人称旁白,含蓄又充满故事性,非常好评!
最后分别时的定帧像是在预告此处存在一个一旦开启就无法逆转的时间闸口。
告别后,一切都将结束,一切都尘埃落定。
关于主题:青春是浓烈的爱,流向单一是一种幸福。
大部分人都有过类似的情绪和感受,真正的happyend是它随着时间自然淡去。
而主角团的故事显然不是这样。
在小团体中,光最先开始认识到世界的复杂,开始走出只有爱和友谊的世界,进入那个青年失权、一生失权的真实世界。
在这个他尚不能独立思考,尚无力背负足以压垮他(足以彻底剖开他作为失权者的身份)的责任的档口,是悠太凭他理解的单纯的情谊,替他完成了与权力的碰撞和对抗,将他从迷茫和愤怒中安全地保护起来。
这一点奋不顾身的奉献,就是他们所拥有的全部了。
无论他们是否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失权状态,这都是他们全部的武器了。
只是与这个世界发生真实的碰撞,会让这件事情异常清晰起来。
这就是这个故事最残酷的地方。
失权者的生活,在宏观层面上,是将长期伴随、绵延一生的压抑感和不能独立的状态。
在微观层面上,是自己所拥有的竟那么少,如果全都奉献出来,由自己或由他人,后果竟是这样惨烈。
青春的残酷可能就在于发现这种无力的时刻。
越是敏感的人越因为这种无力而挣扎。
影片也将青年失权和导致社会分化的某些结构联系在了一起,对日本社会有所洞察。
可能是最近看纪录片和纪实文学的缘故,对世界各地存在的divied感受愈发清晰了。
原来在日本也有这样的趋势。
补充:结合我自己最近的经历,突然想补几句感悟。
最近因为一些意外,和权力机构、金融机构发生了不少摩擦,期间大部分时候是我被按在地上摩擦,我需要反反复复声嘶力竭地应对推脱责任、不作为的银行机构。
这个过程里我拥有的唯有来自亲人和朋友的支持。
如果说我有很多很多钱,能够完全cover我的经济损失,依我目前的状态,我可能真的会出于自身的懦弱和畏难而甩手不干,不再和金融机构argue。
很遗憾,我没有那种能力和底气。
我只能忍受焦虑、失权、失语、失重、晕头转向、迷茫崩溃的持续折磨(温水煮青蛙式的,胡萝卜刮丝似的,不至于影响我的精神健康,只是细细地折磨我),感受着我说明自己诉求时的语气在不断的重复中变得苍白,像是我自己都忍受不了的白噪音。
看完《昨日青春》我突然意识到,我所拥有的汇流向我的爱就是我所拥有的全部了。
是的,如果我不希望这些爱被盲目地投入到替我应对失权事件里面去,我就必须自己负起责任,不要那么懦弱才行。
而所谓的负责任,可能就仅仅只是一遍又一遍地换切入点、表达我苍白但激烈的诉求罢了。
加油吧,继续下去。
本文来自nippon.com的采访:'映画『HAPPYEND』:高校生役で主演デビュー、栗原颯人と日高由起刀が語り合う「未来への予感」',https://www.nippon.com/ja/japan-topics/c030291/禁止未授权二传二改。
空音央导演的首部长篇电影《圆满结局》正在上映中。
虽然是描写即将毕业的高中生之间友情的“校园故事”,其背景描绘了未来社会即将大地震逼近的不安、以治安为名的监视强化、社会分裂和多文化共生等,是具有一部全新感觉的影片。
我们采访了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却首次登上银幕的主演栗原飒人和日高由起刀。
《圆满结局》是曾执导过坂本龙一音乐纪录片《坂本龙一:杰作》的导演空音央首次尝试拍摄的长篇电影。
他亲自撰写了剧本,并选择了离现在不远的近未来日本作为故事背景。
电影《圆满结局》的故事发生在不久的近未来的日本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地震每天都在发生,人们害怕大城市发生大地震的那一天成为现实。
政府利用人们的焦虑情绪推动宪法修正案中的 “紧急状态条款”,公众舆论分为反对派和支持派。
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气氛笼罩下,警方加强了安全措施。
他们对个人数据进行了管理,并引入了通过面部识别即时识别身份的技术。
警方介入了一场CLUB DJ 活动,并搜查了随身物品。
警官的终端能够瞬间查明身份。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故事的主人公Yuta和Kou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的两名高中生。
他们是音乐研究社团的五个好朋友,通过参加DJ活动和半夜溜进社团活动室播放音乐来享受高中仅剩的时光。
演员和模特之间的差异饰演Yuta和Kou的是首次出演电影的栗原飒人和日高由起刀。
两人都在模特生涯开始2个月的时候参加了试镜,并决定出演本作。
两人在此之前都没有表演经验。
参加DJ活动的Yuta(栗原飒人)和 Kou(日高由起刀)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日高:我以前甚至没有参加过模特试镜,处于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的状态,但现场的导演和制片人都非常热情。
栗原: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拿到剧本。
但导演音央先生为我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工作氛围,让我能够不那么紧张,带着一种 “让我们尽情享受吧 ”的感觉来工作。
演完之后,也有关于角色的想法和自己过去的轶事一起聊天的时间。
栗原飒阿(Hayato Kurihara),1999 年出生于新泻。
活跃于模特界。
出演过广告和MV。
特长是拳击和乒乓球。
栗原飒人饰演的Yuta,在富裕的家庭中长大。
Yuta的母亲经常去国外出差,客厅成了他和朋友们的绝佳聚会场所。
栗原:Yuta这个角色与我自己的境遇和性格很相似。
单亲家庭,热爱音乐,调皮捣蛋。
我在高中也花了很多时间傻傻地和朋友们玩耍。
日高:对我来说,高中就像是只为田径比赛而上学。
校规很严格,禁止使用手机。
最让我不理解的是不能挽起袖子什么的(笑)。
我觉得我应该更享受高中生活,所以这次能做一些类似'高中、青春'的事情,我觉得很快乐。
日高由起刀(Yukito Hidaka)于 2003 年出生于大阪。
精通韩语,作为模特活跃于日本和韩国。
特长是田径。
--当你听说你要扮演一个高中生时,你有什么想法?
日高:我当时才毕业不到半年,与其说是怀念,还不如说是保持原来的自己。
栗原:对我来说,已经过去五年了,所以我就想,“高中生 ......?
”(笑)。
我有些许的不安,但我想内心可能没有多大变化。
日高:确实如此。
栗原:喂(笑)。
不,我在想我现在这样是不是很好,但我也意识到我和角色之间的年龄差距,所以我必须表现出他天真无邪、青春期的一面,比如他笑的样子和他的天真。
--这与模特工作有何不同?
栗原:即使没有摄像机,我也需要一直思考。
模特只需要专注于镜头前的时间,但做演员除了模特那些瞬间的事情外,还需要很多时间去思考,我个人觉得这很有趣。
对我来说,思考剧本中的角色和所传递的信息也是一次很好的经历。
Yuta 和 Kou 自幼相识,就读于同一所高中。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监控社会的恐怖之处,以及无法直言不讳。
日高由起刀饰演的Kou来自一个在日本的韩国人家庭。
他的母亲经营着一家小餐馆,寄希望于儿子能获得奖学金上大学。
日高:我的祖母是韩国人。
她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我父母不久前才告诉我这件事。
也许他们有自己的顾虑吧。
但再次觉得这还是我必须知道的事情。
当我扮演一个在日韩国人的角色时,导演说 “我们一起学习吧”,所以我学到了很多表演之外的东西。
我学到了不能对过去的事实视而不见,比如关东大地震后发生的对朝鲜人的屠杀。
一天早上,在 Yuta 和 Kou 就读的高中里发生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
佐野史郎饰演的长井是一位对学生和教师盛气凌人的校长。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在Yuta和Kou就读的高中,有不少外国血统家庭的学生。
这在日本的某些地方已经成为现实。
故事讲述了在一次校园事件后,校长引进了人工智能监控系统,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以 “安全 ”为由对该系统表示欢迎,这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人工智能监控系统,如果监控摄像头发现违规行为,学生将被扣分。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在现实社会中,监控摄像头无处不在,威胁着自由和隐私。
栗原:我担心我们的社会会越来越受到监视,这很可怕,我不希望失去自由,社交网络也是如此,一直意识到有人在看,生活的压力就会不断累积。
日高:当你从事这类工作时,你会更加在意别人的看法。
我觉得有时别人会说很多话,所以我必须尽量不去在意,但我觉得这很难。
Kou与参加示威的Fumi(祷云母,左)关系逐渐亲近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这个世界中有“紧急事态条款”,学校里的监控系统也限制着人们的行为,Kou开始意识到发声的重要性。
然而,Yuta仍然一如既往沉迷于他的音乐,只会开玩笑。
Kou对Yuta拒绝面对现实的态度感到恼火,两个青梅竹马的朋友之间开始产生了微妙的距离。
开始产生分歧的Kou(左)和Yuta(右)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在日本,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关心政治,艺人也很难投身政治。
两位对此有何看法?
日高:好难啊......如果我认为某件事是错的,我就想说它是错的,但如果不是让我很在意的事,我就觉得不必说。
把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留在心里是很重要的。
在各种情况下,你有必要说点什么,也有不必说的情况。
迄今为止,我几乎没有必须诉说什么的情况,所以不实际体验一下是不会明白的。
栗原:我觉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名人发表政治言论,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不过,说出自己的想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作为支撑的后盾,就可能会造成误解。
只要我注意自己的发声方式,事情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音乐研究部的伙伴们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我们的未来今年,《圆满结局》入围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地平线单元,在9月2日的全球首映式上,1400 个座位的门票一发售就几乎售罄,放映结束后的几分钟内,掌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
--在第一次出演的电影中担任主角,并入围了威尼斯。
你们走了红毯吗?
日高:不,红地毯是明星(主竞赛部分)走过的地方。
对于地平线单元来说,就是走在去剧院的路上,就好像在说:'啊,这是红色的'(笑)。
现场的热情令人难以置信。
栗原:很遗憾,由于日程安排的原因,我没能赶上参加世界首映式。
我是在飞机上看的视频影,但现场座无虚席的场面令人难以置信。
我非常感动。
--这很棒,不是吗日高:真的太棒了,我们。
栗原:哈哈哈....
--你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演员栗原:演这个角色的人很好啊,我想成为这样的演员。
日高:我想成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演员,让看到的人都有共同的、深刻的印象。
我想在努力的同时,也不忘感谢身边的人,是他们让我首次出演就是这么好的电影。
栗原:你可不能忘了这一点。
日高:请大家多多期待!
请继续关注我!
栗原:为了不变成天狗 (てんぐ) ,我也会努力的(笑)。
摄影:花井智子取材・文章:松本卓也(ニッポンドットコム) 转载请注明出处。
#BFI #LFF 伦敦电影节第二十四场。
不是很喜欢的一部作品,主要可能是因为视角,高概念的“近未来”算是一种前瞻的思考,由于不太了解日本的整体的社会现状,但是代入的环节感觉非常诡异,日本成为了一个美国式的移民国家,本土出现了左右分化类似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呈现,影片更是以中国作为假想敌的呈现出的侵入(这句话说起来起来很有意思),日本似乎成为了一个意识形态的战场,这种思考我感觉是准确的,但是似乎是对于中国民族性的遐想太失偏颇,所以呈现出的“新冷战”的质感非常诡异,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存在的日本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感觉这个近未来的日本可能并不存在,亦或者说,这个东亚美国并不存在,而且即使在如此悬浮的设定上也不存在中国路。
象征性,小团体的角色象征性很强,新移民,旧资产都有,而且都挣扎在身份认同中,这也是以高中生和学校来阐述日本的走向,这么一看这个隐喻上还有些《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感觉,不过不同于小四用自尽的刀杀死了旧台湾的小明后迷茫的站在街上,本片中的“两个走向”则是站在了一座天桥的分叉路上。
不怎么喜欢高中生这个设定,对比于《牯岭街》的小学生更加社会化,同时未成年的设定让承担行为能力还有一定距离,还有以教师进行的意识形态推进看得我一阵挠头,感觉想表达的似乎方式很有问题。
视觉上,没有特别大的感触,中规中矩,对称构图比较多,整体偏舒适。
听觉上,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不论是开场的夜店的坚持还是结尾处的呼应,很多的配乐也很不错,话说结尾这首歌实在是像教授那首《Rain》《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的结合体。
近期优秀青春片,推荐《昨日青春》!
青春当然是重要的,值得大书特书的,这是全社会的共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少,那份记忆提取出来的人类共识,是人类最大份额的共识,青春题材本该得到市场最广泛的共鸣。
我国前些年炮制青春类疼痛文学和打胎影视,就像是创作的那些人青春期都是精神小妹黑社会老大,每个人都在逃课恋爱,悬浮程度太超过,创作者把观众当傻逼,以为只要不择手段给青春的神位堆个泥人,就有万千善男信女跪着痛哭流涕慷慨解囊。
中国这个市场这群观众,略使小技,可获城池。
被骗次数多了,不仅这类型题材的文艺作品失去受众群,就连爱情和青春在全社会都失去了它的重性,每个开裆裤都被揠苗助长成等待上阵的铠甲,17岁在餐馆撒尿是男童,14岁性同意是女人,简称童爹二象性,社会亲手铸造的这把剑,终于刺进了自己胸膛。
但文本写的精彩的青春片,会把青春里那份恍然隔世通过如意门传送过来。
青春的逝去是有标志的,不是从13岁长到18岁,是某天的某刻,13岁的那个孩子突然38岁了,青春其中的人不知道青春奔腾在自己全身上下,唯有青春离开的那个瞬间,它会明确的知道:我成人了。
那个标志是什么呢?
《昨日青春》给出教科书答案:规训。
优秀的创作背后都有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学母题,在此地基下有对应哲学、社会现象和其背后的当代大众心理……这部电影在组织主角和情节上,讨巧像霓虹国或中国某个校园里确实有这样几个人,实现着同样的命运。
主角几个高中生有韩裔美裔台湾裔,还有日本当地的高中生。
当代文化融合,新生代一出生就浸泡在全世界的信息里,人生长在多文化中,既不是这里,也不是那里,处在一个无法扎根的浮萍状态。
本国青少年面对外来文化下,自我意志和民族主义以如何面貌展现?
再叠加一层BUFF,如果这些异乡人还是你的好朋友,你该怎么做?
甚至是你暗恋喜欢的对象,你如何自处?
电影在情节选取上,男主之一光(韩裔)因听到校长要陪着政府官员吃饭,认为对方是某种程度上的坏人狗腿子,把校长的新跑车竖在校园里,校长借机在校园中安装监控,学生们的不当言论和穿着都会被监控实时扣分,满10分召唤家长,这是学校协同家庭对一群幼兽的规训。
校长旁有一位总半张着嘴,神情犹如一条狗的老师,时刻观察着校长的情绪动向,这是规训成功后的大人,和抗议的学生们作为对照。
日本政府换届,全国反对游行队伍中,既有老师也有同学,事发后,那位老师说都是自己的错,跟学生没有关系,是经过规训仍然保留了自我的大人。
那位为所有不公和弱小发声的日本籍女同学,一把打翻校长想要买通绝食抗议同学的定食,却接过了韩裔同学的紫菜包饭,跟着被要求离席的外裔同学走出了征兵教室。
神来之笔是这群被赶出教室的人站在走廊里,却因那时是教学时间,每个人被监控系统反复扣分。
不论走到哪,都有无形有形的规训和惩罚等待着每一位。
大家绝食静坐才换来校长的良心发现,决心拆除校园里大监控,有不少同学站起来反对,认为大人这样做就有这样做的道理,那道理是什么呢?
这些人不会说上来,他们把定义自己的权利全权委托给社会,只要在框架内不出错的行走,自己就是优于他人的人。
弗洛伊德曾瞥见了这种心理内向化的监视机关,它是暴力这种原始规训翻转的场所:“我们甚至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用这样一种侵略的内心转向来解释我们的良心如何诞生”,象征性暴力也是一种暴力,它利用的是习惯养成的下意识动作,它成了理所当然,成了习以为常的感知和行为模式。
但庚金不炼,难成兵器。
规训是文明的必然产物,是人自己发明的东西,用以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局面,人从动物中站起来,向宇宙发射飞行器,正是人和社会通过自我规训,从动物性向社会性转变才发生的。
规训像一头远古巨兽,力大无穷,伸手没有轻重,就需要个体根据个人情况做适当接受和反抗,你接受的规训和你反抗的规训一起构成独有的你。
片中那位叫光的韩裔,原本是五人当中最爱捣乱最能玩出花的人,将校长的车竖起来,就是他的创意,他最先感受到被规训,校长威胁他:自己一句话就可以取消他正在申请的奖学金。
移民家庭,家里开小食店,他需要那笔钱缓解家庭开支。
他几乎立刻有一半就成人,过去看不到的很多东西突然现形:在餐馆看到母亲种种,在同学家看到通透大平层,见到从美国出差归来的同学母亲。
不到一天时间,他彻底成人。
成人后的他,也看到了那位战斗不止的女同学,在她义愤填膺的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再战斗。
他看着她说,起码你在战斗。
他看见了她,看见是比喜欢更高一级的情感,他再也接受不了朋友白痴一样的空虚玩笑和打闹,他的生命河流立刻分叉,他要成为他自己。
另外一位主角,优他,则是另外一条觉醒之路。
他喜欢音乐,甚至还在默默喜欢着光,他以为他的世界会永远像那天晚上,跟朋友们用诡计钻进酒吧,去冒险,去欢呼,去歌唱。
等他发现身边朋友们都各有计划,有人准备回美国,有人在偷偷恋爱,有人一夜成人,去了大人的队伍,周围的朋友们拔起自己准备栽种去别的地方,他是被其他人捎带着拔起的。
青春里的散场是地震,他在人群里看着光的后脑勺,决心替他顶罪,他用自己的人生为朋友想要的世界开刃,接着被退学,被母亲赶出家门。
几个人送完返回美国的朋友,谈恋爱的那两个要去见父母,剩下光和优他两个人,他们在那座天桥上,道歉,感谢,互文,互相定义,看起来,谁也没变,事实上,大家都变了,都接受了一部分的规训,准备融入这个社会。
人会找到自己的路,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皆大欢喜,正如电影的英文名《HAPPYEND》。
电影的导演编剧是空音央,坂本龙一的儿子,或许许多人看到这里,就要发出“不愧”。
但我认为,这是空音央本人的才华,是他对社会的理解和洞察,才有这么优秀的作品。
相貌会遗传,但学识才华不遗传,坂本龙一的盛名下难再成大树,但空音央决定不在坂本这个姓氏上继续生长,采母姓,叫空音央,那这片土地上所有树木都是空音央栽种。
除了推荐这部电影,我更要推荐福柯《规训与惩罚》。
即使是成了人的我们,也要清楚什么东西在我们身上起着作用。
哪些是纸老虎不堪一击,哪些是愚公门前的山,纵使子子孙孙无穷匮也,那山亦是不可动摇。
喜欢我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 日常烹煮一些艺术家、电影、书籍,欢迎前来做客食用。
i want a multicultural friend group just like they doi want a homoerotic friendship with my best friend since childhoodwith whom i spend half my life together doing shenanigans after class, sneaking into clubs, partying to techno all night through with whom i exchange i-love-you’s on our way back from school i want my best friend to stay by my side when we get into college, where we will become a rising DJ duowe argue, yes, but they always come back to meuntil they don’ti don’t want politics make us grow apartbut it’s not just politics, they say, it’s the world we live ini thought my friends and my music is my world it’s not that simple, is it?on second thoughts, i don’t want all those after all (没想到日本已经在拍有这种diversity的电影了诶…)
平遥国际电影展上一票难求,北影节首映即座无虚席——坂本龙一之子空音央执导的《昨日青春》(Happy end),将“近未来校园”作为幕布,描绘了一群高中生在电子监控下交织着青春与政治的故事。
这部作品作为年度焦点,也即将在下周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再次掀起热议。
恰逢上周看完,前半段被影片精致的美术质感与电子配乐所吸引,但却没有感受到预期中的青春躁动。
那些本应呼唤主体意识觉醒的“动作”,被日常生活的背景音乐与同学间轻松的调侃所稀释,显得冷静且克制。
然而,今天随着高考的落幕,那种最初的平静渐渐积聚成一股后劲,迫使我重新审视这部影片:我们究竟拥有过,或者想要怎样的青春?
一种以“沉默”方式发生的青春觉醒这部电影将背景设定在不远的2039年“近未来东京”:城市表面依然灯火通明,现实却步步倾向极权。
故事围绕优太与洸两位高中男生展开。
一开始,他们不过是普通少年:周末偷跑去夜店狂欢,躲过查票后在校园里开起酷炫的电音派对,对体制歧视和虚伪嗤之以鼻。
但一场关于音响的恶作剧惹怒了校长,学校于是引进了全天候监控系统,把学生的言行都量化评分。
在这个“半停滞”又日益紧绷的环境里,优太和洸的友谊也开始分裂。
沉浸于东京不断升级的危机时局中,年轻的洸渐渐对现实彻底失望。
他在一位充满激情的女学生活动家身上看到了新的方向:用热血、愤怒的方式对抗不公。
洸由此产生政治觉醒,开始投入地下抗议。
而优太,依旧过着日常,不见他因为校园与社会而改变。
两人的友谊逐渐因为从未出口的分歧而逐渐崩裂。
电影中的校园像是一座微缩社会:监控无处不在,学生被贴上标签。
城市则成了更大的考场:政府以即将来临的地震为由颁布紧急法案,强化对国民的掌控。
地震的预警、监控的凝视、政治的涌动,东京在威胁和秩序之间拉扯。
但全片没有戏剧的高调冲突,而是选择用“温柔的叛逆”语言,配合冷静的镜头,展现无声的张力。
“千禧年的青春,收到请回答!
”看完之后,我总觉得隐隐有什么东西一直在抓住我。
我重新审视,渐渐意识到,与其把焦点放在“反乌托邦”的预言上,不如从它的译名《昨日青春》入手,或许更能捕捉影片的核心。
空音央对“监控”给予了微妙的政治比喻:当“安全”作为借口,私人空间会被无限压缩,个人意志可能溃败于“评分系统”。
这正是青少年在有限“自由”中所面临的真实困境。
于是,我不禁回想我们这一代——已经度过青春期的80年代末出生的年轻人。
作为80年代末的一员,我发现记忆总是在社会事件与个人成长之间不断横跳。
就像《请回答1988》中的那些用社会事件转场的场景,回忆起20年前的高中时光,脑海中浮现的首先是:时间、社会事件,之后才是自我。
例如,2001年那个晚上,电视屏幕上不断滚动的世贸大厦被撞击的新闻字幕;2003年非典期间,尽管世界不安与紧张,我们依然在课间嬉闹,时刻讨论着外界的变化。
社会影响着我们,而我们一方面有着青春的懵懂,一方面也急切地想要发声,试图与这些事件产生更深的联系。
这些跨越时代的记忆交织,恍若电影中洸的觉醒,它们让我思考:青春到底关乎什么?
我意识到,社会议题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青春背景,我们总是在其中投射自己:担心、自豪、愤怒、迷茫。
我们举手示威、表达情感时,内心更多的是在问自己——我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在哪里?
青春的困惑需要唤醒,或者是“试过”后的觉醒与《死亡诗社》和《浪潮》这两部青春政治题材影片相比,《昨日青春》更像是在黄昏时分释放出的低频呐喊。
它没有《死亡诗社》中基廷教授那种激烈的情绪宣泄,也不同于《浪潮》里通过极权实验制造的暴力冲突。
因此,它缺乏一个清晰的情绪出口,它的反思更隐匿,更难以捕捉。
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1989)在《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那句“Carpe Diem”呼唤学生们从传统教育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激情与意义。
《浪潮》则通过一个实验性的极权班级,直面独裁的危险,用暴力和极端的纪律感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控制与压迫。
这些电影展示了同一个问题:当青春被系统化、被“安全”束缚,当教育只是为“适应社会”做准备时,青春的自由与选择究竟还能存在多少?
电影《浪潮》Die Welle(2008)而《昨日青春》没有这么强烈的情感释放,它所传达的叛逆几乎是静默的,仿佛在不断压抑和分裂的城市中,年轻人的意识悄无声息地觉醒。
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无法用口号和行动来衡量的。
而在这一静默的叛逆背后,是对青春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不确定、被监控、无法预知未来的环境中,我们如何定义青春?
如何让青春在“试过”与“存在过”的过程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
电影《昨日青春》Happyend(2024)《昨日青春》并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它所留下的,恰恰是属于普通青春的不完美的迷茫与反思。
青春的结束,恰如一场世界的毁灭,但也是新世界的开始在影片结尾,当优太与洸在东京的街头背向而行,我们无法预知地震何时降临,友谊能否修复,世界是否会变得更好。
我们太习惯看见青春的结局被包装成热血成功,或者浪漫离散。
但真正的青春,或许就是“不知道后来会怎样”。
是不确定,是不被定义,是“试过”。
但或许,正是这些青春期的“试过”,让我们能在几十年后,还记得一霎那的:“我不一定要改变世界,我只是想,确认自己存在过。
”
以青春片类型来划分的话,我觉得可以给3星,音乐加1星,摄影再加0.2,演员再加0.3。
拍出了青春的迷茫与困惑,友情的渐行渐远,那些总是整蛊作怪“坏学生”的点点滴滴,还有很可爱纯真的恋爱。
不狗血也不矫情,没有那么多伤春悲秋,反而还涉及了政治意识觉醒(好像说是隐喻60年代学运)、自由与权利、身份认同等议题。
开头看演出的场景和摄影真的非常加分,好几个场景都特别精致。
比如两人说话拍了剪影,被退学后和妈妈走的那条漫长的路,倚在教室窗口的白衣男生侧颜、老板戴上耳机打DJ,还有开头与结尾的两次天桥分别(天桥在大阪)。
背景音乐非常好,特别空灵,把近未来和大地震带来的那种不确定性完全展示出来了。
而主角听的电子乐也很恰如其分。
5个人的个性分明。
看似简单只是喜欢音乐的优太,替洸扛下了责任;囿于身份认同的洸,已经不再满足于纯粹的欢乐;两人友情的疏离似乎随着时代潮流不可避免,但天桥上那一拳还是多少缓解了那点感伤。
P.S.这两人简直帅出天际!
矮个子男生其实最可爱,敢于穿裙裤(可能是剑道裤),还拼命朝着监控竖中指不停被扣分,毕业典礼上衣服背后还印了那辆倒立的车哈哈哈。
他跟讲中文的女孩的情感也很有意思,两人的配音好好玩!
拖地后那个小场景也很甜蜜。
黑人同学其实是群体里最温暖的那个,我觉得他才能真正理解优太。
要说缺点的话,我觉得跟校长作对那些差点意思,有点幼稚。
这也不是那种所谓的残酷青春。
生活已经很难了,不要让我看见那些。。。
Anyway,很开心看到这么清新的青春片。
昨晚也久违地逛了下公园,与在桂山看日落、加班的、遛狗、正在吃饭的朋友遥相呼应,完美!
(访问时间为2024年11月8日)《圆满结局》(Happyend,港译:青春末世物语)是空音央(Neo Sora)的首部剧情长片。
电影筹备多年,以学校作为社会的缩影,讲述在地震创伤的大背景下,一个社会,一所高中,一众好友,都在经历着变化,这些转变互相交织,谱写出一段残酷、忧伤却也不失希望的末世物语。
《圆满结局》一片于2024年11月参与第21届香港亚洲电影节,空音央专程来港进行映后分享,并在访问中从激发创作的回忆一直聊到了初执导筒的体验,讲述了各式各样的台前幕后故事。
空音央在香港亚洲电影节社会创伤下的身份认同迷惘电影设定在近未来的日本。
在未知的年代里,摄像头似乎控制了社会——扫描脸部即可识别出姓名、年龄、身份、籍贯,观察动作即可判断出优秀或不良并进行奬惩。
与此同时,地震阴影仍在日本挥之不去,灾后陷入创伤的社会开始排外,日本从上至下都对「外来者」充满警惕,这样的现象在历史里循环往复地出现。
Q:《圆满结局》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
空音央:灵感来源有很多,部分与我的童年有关。
我在高中时有很多非常亲密的朋友,所以你在电影中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小团体一起去玩的细节,这些都是来自于我自己的经历。
另一部分是与我的大学生活有关。
我一直相信「朋友」的存在是很重要的,在大学伊始也结交了非常亲密的朋友,但同时,大学时的我变得非常关心政治,尤其是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核事故后,我对世界上存在的结构性的不公义有了很多认知。
当我到美国上大学后,社会上发生了很多事,例如占领华尔街,「Black Lives Matter」事件,特朗普当选总统。
这一系列事情都与我的政治觉醒不谋而合,我和大学里的亲密好友们也都变得越来越「政治化」,也有一些朋友因为政治原因和我渐行渐远,甚至断绝联系。
朋友对我来说很重要,不过社会事件也很重要,所以不得不和一些人疏远,这个过程中充满了震惊、伤心,也改变了我的世界。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情感基础。
我将个人经历与我对发生在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的研究结合,这场地震引发了在东京的一场非常可怕的大屠杀,尤其是针对在日韩国人的屠杀。
当时的日本正在殖民韩半岛,所以有很多韩国劳工在东京,由于对被外来者的怨恨,加上充满种族歧视色彩的谣言,警察、媒体、政府所散播的传言的推动,很多日本公民开始迫害在日韩国人。
这可以说是一场种族灭绝活动,有超过6000个韩国人,甚至包括中国人、残障人士、没有东京口音的日本人被害。
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件,但日本官方一直试图掩盖。
对日本殖民历史的分析研究,也奠定了电影故事的基础。
《圆满结局》剧照Q:如何拆解《Happyend》这个戏名?
是「圆满结局」的意思还是「快乐结束」的意思?
空音央:原本的戏名是《地震》(Earthquake),但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一定要处理地震的创伤,它主要是以地震作为背景和关键隐喻,所以我决定改戏名。
选择《Happyend》可以说只是因为我喜欢这个词(笑),同时我也觉得「Happy」和「End」这两个单字很能体现这部电影的两面——一方面,这部电影有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另一方面,电影里存在着年轻的活力。
这两面的结合非常贴近电影的情感。
Q:《圆满结局》的许多设定与你的短片作品《一夜爆樽》(Sugar Glass Bottle)相似。
两部作品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可以把《圆满结局》看作是《一夜爆樽》的扩充吗?
空音央:我记得《一夜爆樽》去年有在香港放映,能带着《圆满结局》再次来到香港真的很开心(笑),其实我是先写《圆满结局》的,它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作品。
《一夜爆樽》更像是一个实验性短片,可以把它看作是发生在《圆满结局》故事之前的事。
我采用了和《圆满结局》同样的角色,同样的社会结构,同样的历史背景,那也是我第一次在日本拍非纪录片,让我学到了要如何在日本拍电影,是一次很好的练习。
《一夜爆樽》剧照Q:你提到《圆满结局》是你的第一部「非纪录片」。
你之前拍摄了《坂本龙一:Opus》这部音乐纪录片,现在转向剧情片,你是如何调整拍摄方向的呢?
为何会产生转变?
空音央:其实我从一开始就想拍剧情片,正如我之前所说,《圆满结局》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作品。
拍摄纪录片对我来说更多是因为我碰巧遇上了这个需要纪录的时机,这些巧合就促成了我拍纪录片的机会,但我的目标一直是拍剧情片,所以并不存在「转变」,更多的是「我终于做到了」这种感觉。
我也不知道我是否擅长拍纪录片,也没有特别想过要再拍纪录片,我只会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才会「纪录」。
Q: 电影中有「地震」、「监控」、「身份」、「友谊」等话题,你是如何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的呢?
为什么会选择这些话题/元素作为故事里的重要部分?
空音央:电影有两个主题:「青春」与「政治」。
这个故事可以很简单地描述为「一段因政治分歧而结束的友谊」,但其实这两个主题并不是分开的,它们都是「近未来」这一背景的一部分,联系现实的话就是日本的殖民主义历史。
故事里的很多政治相关,都贯穿于我对日本殖民主义如何成为今天日本种种问题的根源的分析中,包括法西斯主义和仇外心理。
外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的关系,监视,移民,抗议等社会现象,实际上都根植于殖民主义,尽管日本现在不再行帝国主义,但这样的结构仍然存在,而这种权力结构和在灾难时,比如地震时,就很容易体现出来,所以就引出了年轻人要如何在这样的社会上生存,友谊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延续等问题。
每一个人,包括电影主角Kou和Yuta都是日本殖民主义历史的「产物」,大家在年轻时或许没有完全意识到当前的经历是如何与国家历史上的暴力紧密相连的,这也正是我想要探讨的问题。
整部电影的内容都是互相联系的,所以将各种话题编织在一起并不困难。
《圆满结局》剧照Q:主角Kou是未归化的韩籍日本人,家里经营韩国料理店,店面被人涂上「非国民」的字样。
在Kou和母亲同时出现场景里,两人不讲作为母语的韩文,而是一直在讲日文。
为什么会这样设定呢?
空音央:在日本有许多拥有韩国身份的人,有一些人是在二战前从韩国来到日本的,当时日本正在殖民朝鲜半岛,有些人是在战后不久来到日本的,有些人是最近才来的,每个人的身份都各不相同。
一些在日韩国人还是家族在四代之前就来日本了,他们完全不会说韩语,但仍持有韩国护照,并没有入籍成为日本公民,当然也有许多在日韩国人会入日本籍。
这实际上取决于你自己家庭的选择。
至于Kou的家庭,我们从饰演Kou母亲的PUSHIM身上借鉴了一些设定。
PUSHIM是一个雷鬼歌手,还是第三代在日韩国人,她仍保留着韩国公民身份,没有入籍日本,这也是因为她想保持自己的「身份」,但她不会说韩语。
在塑造电影中的Kou家庭时我们参考了她的背景。
当然有些在日韩国人也会说很流利的韩语,还会把孩子送去韩国学校,或者朝鲜学校。
日本的韩国学校和朝鲜学校之间也存在区别,其中的身份认同也不一样,相当复杂,要追溯这一点很困难。
有趣的是,饰演Kou的日高由起刀本身也有部分韩国血统,但他是直到大约两年前才知道自己是韩国人。
是的,在日本有许多不同类型的韩国身份,他们也很大程度上融入了日本身份。
《圆满结局》的一个最重要的论点就是「日本身份并不存在」,它根本就是一个幻觉,实际上并不存在可以定义日本人的东西。
《圆满结局》剧照城市与电影的互动《圆满结局》中出现多个对后巷、楼宇、立交桥等城市景观的特写,电影海报上出现的天桥更是见证着主角团体的相聚与分离。
如此画面结构令不少观众表示想起许多以城市为主要舞台的亚洲电影,尤其是台湾电影,而空音央也在过往的访问中表示自己是杨德昌的超级影迷。
和许多都市剧情片一样,《圆满结局》有着相当吸引人的配乐,有观众表示部分音乐让自己想起了空音央的父亲——坂本龙一,不过他在2024年平遥国际影展的访问中坦言父亲对《圆满结局》的音乐没有太多影响。
Q :你曾说过《圆满结局》有受到台湾电影的影响,能分享一下台湾新浪潮电影是如何启发你的创作吗?
空音央:我很喜欢台湾电影,台湾新浪潮电影的都市景观很吸引我。
我认为都市景观有时和人物一样重要,景观有时会体现人物内心的情感。
我一直对景观很感兴趣,拍照时我总是在拍风景,观看把人和风景放在一起的画面所需的距离,就是我与世界的距离,台湾新浪潮电影里的手法就让我产生了共鸣。
《圆满结局》同样是关于人物的电影,虽然它的历史背景是虚构的,是尚未发生但也许未来会发生的,但我希望平衡电影里人物与社会历史时刻的联系。
我觉得台湾新浪潮作品,尤其是杨德昌的作品,真的很好地捕捉了社会体系和结构。
我也很喜欢侯孝贤,《悲情城市》很好看。
Q:《圆满结局》的故事发生在近未来的东京,但拍摄是在神户和大阪完成。
我在网上看到了电影的神户「打卡地图」,为什么会选择在神户拍摄呢?
空音央:最初的计划在东京拍摄,因为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于关东大地震,屠杀事件主要发生在东京的东部。
但是在东京拍电影非常困难,各项基础设施、规则有时并不那么友好——这也是我在拍《一夜爆樽》时获得的经验,因此我和制片人Aiko开始考虑在其它城市拍摄的可能性。
神户的电影委员会非常好,他们很欢迎电影制作者,且会很热心地提供帮助。
神户在1995年也经历了一场极具毁灭性的地震,所以我觉得它也是一个明白地震创伤的城市。
另一方面,神户一直非常多元化,它是一个港口城市,因此它早期就真的接受到了很多外国文化,在神户时可以感受到这种多元是自然而然的,这也和电影主题有关联。
神户的风景也非常棒,唯一的问题是很容易拍到山川和海洋,所以在拍摄时我们还要想办法避免穿帮,除此之外,神户真的是一个很棒,很适合拍电影的城市。
空音央与《圆满结局》神户地图Q:电影的配乐非常突出,音乐的编排、风格是是如何决定的?
空音央:电影中有两层音乐,一层是角色们在听的音乐,另一层是电影的配乐。
关于角色们在听的音乐,我只是单纯考虑他们会听什么。
我想象在未来,音乐会根据你当时的心情自动生成,所以人们不再以传统方式聆听音乐,在这样的设定下,几个角色就像叛逆者,他们靠自己挖掘音乐,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中乐器行老板会对Yuta说「哦,你是DJ啊,这已经很少见了」,因为在未来大家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热衷于靠自己寻找音乐,这也是为什么Yuta在电影中说自己只听过去的音乐,因为他不相信会有任何新东西诞生,这也与Kou对生活的看法相对应,但Kou更加开放一些,他会期待新事物的出现。
电影配乐Lia Ouyang Rusli创作的。
Lia有艺术家的一面,也有很电子乐的一面,无论哪一面都很出色。
电影配乐上更多是受到古典音乐的影响,也有部分是受到电子音乐的影响,我认为Lia是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的完美人选。
此外,我们是以一种回忆高中生活的视角制作电影,所以在制作音乐时也放了一些怀旧的感觉进去。
《圆满结局》剧照朋友,我爱你除了对日本社会的发问外,电影中的情感描绘也令不少观众动容。
由Yuta、Kou、Ming、Ata、Tomu组成的五人团体贯穿故事始末,他们是老师眼中的「刺头」,而从他们身上迸发出的叛逆、勇敢也是压抑社会里尤为珍贵的光亮。
五人组为电影贡献了不少笑位,其中不乏出乎意料的设计,令故事走出了传统的「青春疼痛」模式。
空音央启用了多位新人出演电影,五人主角团体中,除饰演Ata的林裕太外都是非职业演员,两位主角栗原飒人(饰演Yuta)、日高由起刀(饰演Kou)皆为新人模特,饰演Ming的彭泽萱(Shina Peng)为摄影师,饰演Tomu的Arazi曾任模特。
因戏结缘的他们还将小团体的情谊延续到了戏外——Shina Peng在电影拍摄期间便为日高由起刀和栗原飒人拍摄了双人广告片,此外还拍摄了大量幕后照片,日高由起刀曾上载和栗原飒人一起行山的合照······访问当日恰逢Shina在东京举办的摄影展开幕,几位「好同学」也前去支持,Shina的Instagram story里记录下了她逗弄日高由起刀的瞬间。
Shina拍的日高和栗原Q:许多观众表示Yuta和Kou之间的浪漫情感很动人,设计两人的互动时有没有什么参考?
空音央:我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兄弟情(笑),至于Yuta和Kou的关系,它更像是一种很古老的三角关系模式。
Yuta和Kou之间确实存在着浪漫关系,他们深爱彼此,然后是「第三者」Fumi,她出现在Kou需要以不同视角认识世界的时机。
出于政治原因, Yuta无法给Kou带来他在这个时机需要的的情感和话语,这让他们的关系开始紧张,此时Fumi出现了。
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三角关系,而我认为在浪漫关系中,包括在一些爱情片中,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
实际上,我认为最浪漫的事情是意识到有人能比其他人更深刻地了解你,无论是通过浪漫的、政治的还是友谊的方式。
我将这样的结构应用到对Yuta和Kou的关系描绘中,同时我也认为这是一种相当模糊的关系,因为模糊所以美丽。
不过这些并不一定与我的个人经历直接相关。
我过去确实有过这样的友谊,我几乎每天都和某人在一起,然后他们开始和别人约会,或是突然间消失了,然后我就会想「他们去哪了?
」不过我觉得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我并没有特别从自己的生活中汲取灵感,但我在生活中确实以相当突然的方式意识到了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Q:电影的结局有些戛然而止,银幕外的大家是否想象过Yuta和Kou的未来会如何?
空音央:实际上电影最后还有一场戏,但被剪掉了。
是关于Yuta去找公寓的戏。
可以说,我一直在想他们之间的未来,因为我制作这部电影时的一个想法就是,把拍摄的所有内容都想象成是Yuta和Kou从未来、甚至更远的未来回忆他们的高中生活。
所以我一直在想象他们像我这么大的时候,也就是30岁时会有怎样的想法,会如何回忆高中时期,在制作电影时我们也以此为参考决定摄影角度、拍摄距离、背景音乐等各方面东西。
我们并没有考虑具体的未来,但他们的未来可以说是已经被融入了这部电影中。
有趣的是,在制作电影时,演员们也在构思故事,所以大概《圆满结局》的故事还有很多发展空间(笑)。
几个演员真的很喜欢他们的角色,他们也喜欢和大家在一起。
他们有幻想过Kou大学毕业后回到日本会是什么样子,既然这样那就交给他们来决定吧,如果他们还会继续幻想下去的话。
《圆满结局》剧照Q: 电影的五位主角,有四位是非职业演员,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空音央:我们没有计划一定要选用非专业演员,只是在试镜时考虑任何可能适合角色的人。
完成选角后,我们恰好发现有四位是非专业演员,但他们确实是最适合角色的人,他们的试镜演出也很棒。
我们选角时凭直觉,试镜的过程就像是在钓鱼,我和制片人Aiko、Albert在那坐着,期待着一个决定性时刻的来临,就是那种演员走进来时就让我们感受到「他就是这个人」的时刻。
在我们做出决定之后,他们告诉我们他们以前从未演过戏,那没关系,因为他们确实在各方面与他们即将扮演的角色产生了共鸣。
Q:在拍摄过程中如何执导演员?
大家有产生什么有趣的互动吗?
空音央:在拍摄前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大概是在拍摄前两个月,我们开始进行在线研讨会,让大家能更好地认识彼此,在拍摄前一个月,我们聚集在东京进行面对面的研讨会,围绕肌肤接触,拥抱等动作展开练习,让大家能很舒服地靠近对方。
这些研讨会成为了让演员们可以经常见面的机会,他们每周见面两到三次,研讨会结束后我通常直接回家,但他们会一起去吃晚餐,于是他们的关系就变得越来越好,成为了好朋友。
在正式开镜的前几天,我们还一起去了取景地。
我觉得那段经历真的巩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他们就好像一起去上学,或是一起去露营一样。
在第一次开拍时,他们已经给我一种认识多年的朋友的感觉了。
五个演员在这之前都互相不认识,神奇的是,他们彼此真的相处得很好。
我还要告诉你一件事,在拍摄过程中,饰演Yuta的栗原飒人和饰演Kou的日高由起刀成了真正的密友,他们现在住在一起,是合租室友,他们还一起去徒步旅行,真的非常可爱。
如果你去看他们的Instagram,你会感到很幸福(笑)。
其实我并没有做太多表演指导,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友谊都是真实的,我也认为他们的演出很成功。
这么看来,《圆满结局》也是一部纪录片了。
《圆满结局》片场(原文刊于橙新闻文化版:https://www.orangenews.hk/film/1252987/?utm_source=newscopy&utm_medium=referral)
這篇是11月金馬影展導演出席的映後Q&A,是現場的主持人和觀眾提問,導演是用英文回答的。
紀錄可能會有小參差,歡迎指正探討~Q:這部電影創作的動機主要源於的三場地震是?A:第一個就是2011年的311福島地震,從這時候開始有我自己的political覺醒,開始去觀察、想要了解這個世界在社會層面是怎樣運作的,這些如何影響每個人。
從那時候開始,我會比見多關注這些political議題參與這類的活動,尤其是米國,因為我當時在米國唸書。
在地震之後,米國也有發生佔領華爾街、black live matters、Trump won等等事情,在這個過程我有發展出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理念,也因此和一些大學時期朋友漸行漸遠。
有些是我主動疏遠,有些朋友會開始push me away。
但是朋友對我是很重要的,從小學到高中,我會一直和朋友們就像電影裡的五人組一樣hangout,失去這些朋友對我來說是很大的事。
第二個地震是發生在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許多日本人因此喪生。
但是大家經常忽略的就是因此引發的“關東屠殺”,約有六千左右的在日韓國人和其他的非日本人被日本人殺害,理由當然是當時的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
我在了解到這段歷史的時候是非常驚訝的,因為之前從未知曉。
在2014年左右,日本也有一些很糟糕的種族主義的抗議活動,主要針對韓國人和其他非日本人的。
多虧當時有其他抵抗他們的浪潮,兩邊都各自持有意見。
1923年的地震發生的時候,社會也有許多混亂,日本政府也以此為藉口去逮捕他們眼中的異議份子、無政府主義者和社運人士,用天災來混淆大家的視聽。
第三個就是日本一直在說的未來幾十年會有的超大型地震,我的感覺就是在如今的社會裡有觀察到好像和1923年大地震發生前類似的東西,比如民族種族主義和排外主義,雖然現在針對的外國人群體更多樣,不再局限於韓國人。
我在構思電影的時候問自己的問題就是,如果我們不反思自己的殖民歷史,以及how the echoes of it process today,那麼如果另一場地震發生會怎麼樣呢?
我在想這些問題的時候也想到之前自己的朋友,所以用把地震當成大的骨架,加入其中的血肉就是我自己的一些經驗。
Q:在很多描述日本青春少年的電影裡,會有音樂元素,大部分都是玩樂團,想問導演問為什麼選擇techno的音樂形式?
A: 因為我喜歡techno,也喜歡club,或許我們有機會大家可以去一起去臺北的club~Q:在拍攝的時候有沒有被其他的導演影響?
看的時候有種楊德昌的感覺,比如批判的思想和一些意象。
A:(笑) how did you figure it out? 我很喜歡楊德昌,或許我沒有完全內化他。
我也很喜歡經典好萊塢電影,有一部電影叫做《Design for living》其中的三角關係,給我這部片帶來很多靈感。
Q:導演在兩個人在對話的時候,喜歡拉遠景拍攝,請問是有什麼特別的用意?
A:這部片的一個想要挖掘的主題就是由於朋友之間political difference可能會導致的對友情的幻滅。
為了讓這敘事可以成立,我也有必要講述有關於更廣大的社會的故事。
因此我會選擇讓人物在鏡頭中的份量和他們所處的環境一樣重要。
關於focus,我也會盡可能讓所有的東西都被聚焦。
所以在兩人對話的部分,我會拉遠鏡頭讓觀眾看到更大的社會。
但是每一個場景的拍攝方法背後還是有更具體的原因。
Q:影片裡有拍到非常多的國際學生,服裝、國際都很多元,但好像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困境,他們對於本來應該是自己母語的失語。
想要知道的是這個失語的設定有什麼用意?
還有除了導演自己很喜歡和擅長音樂這個媒材之外,為什麼這個興趣一定要是音樂,不能是繪畫或是運動嗎?
音樂的特別之處在那裡呢?
A:有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他們最終居住在一個他們沒有“根基”的國家,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人。
比如說片中飾演湯姆這個角色的演員, 他來自奈及利亞,但他只會說日文,事實上他可能比我更日本,因為我是在米國出生長大的。
所以我非常想要做的就是質問到底什麼東西是日本人?
它是否真的存在呢?
當然答案是也不是,所有的國家身分認同就是一個不可定義的謎團。
我認為所謂的日本人的身分認同,是通過大家很努力創造一個民族主義國家而形成的。
我們也會反思個人和國家之前的情感連結,因為它本來應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
在這部片裡我試圖打破、摧毀妳對於一個日本人的固有印象。
因為這部片是關於不遠的未來,我相信之後的日本的人口組成會比現在更多元。
關於音樂的部分,其實我和朋友聚在一起也常常就是放著音樂。
雖然和繪畫之類的相比是比較被動的。
但這又回到關於techno的那個問題,當你有一個自由的空間,可以在裡面放自己的音樂,是一個liberating experience,我想clubs也是一個很讓人感到自由自在的地方,當然取決於哪種club(笑)一般這種放電音讓人跳舞的club,也是有同樣的療效,它讓那些在社會上經歷了許多痛苦沒有地方能發洩的人有一個讓他們覺得安全的地方。
Q:電影裡有一些消音的部分,和演員去配其他角色的音的部分,想問這種設計的用意?
A:關於無聲片段,片中有兩次,一次是在學校裡的地震,另一次是兩位主角互相凝視對方的時候。
嚴格來說,我放了一些細微的噪音在裡面。
本來的用意是因為使用地震的聲音,對經歷過地震的人來說會太traumatic,我希望可以更謹慎地對待這樣的人群。
但是拿掉這個聲音後,發現絕對無聲也許很嚇人,但是效果和影響力卻是十分強烈的。
對於兩位主角互視對方的橋段,雖然無聲,但這是他們友誼生命裡的彷彿地震一樣最重要的瞬間,所以我想保留這種隱喻。
關於voiceover,我覺得很可愛,一開始在電影前段出現,因為我想要更多地解釋這個故事和人物關係。
可是正常述說就會比較無聊,希望可以有更有趣的方式,就想到一些高中生會做的傻瓜行為。
我們製片好像高中就有和他的朋友玩過這樣的遊戲,所以就加入了這個創意。
當我把它寫進劇本的時候,還發現它有另一個效果就是,它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在幫他們配音的朋友,他們希望眼前的朋友是說的怎樣的話,可以讓大家更好地了解角色的內心。
重點很好笑~最開始前面的兩處是寫劇本裡的就有,第一次就是幫校長配音,第二次就是湯姆和優太在講話,第三次我就讓另兩個人來幫Ming和Ata配音,但這是到後期製作才加上的。
這時候我才發現Ming和 Ata他們兩個人真的很會~
极大的影像魅力。对城市氛围和建筑质感的把握极佳,仿佛整个东京在说话。故事本身稍显可惜,看到了过于熟悉的手段、争论、解法,再看到豆瓣其中一条热评时直接绷不住了。意识到是近未来故事后,换算相当于里面的主角是15后-20后,也就是,这几年刚出生的孩子,突然感觉唏嘘又毛骨悚然。
一出日本移民议题下的极权隐喻,萦绕着后二战阴魂。少年们被拍得太迷人了,空音央的镜头很善于勾勒他们的身体轮廓,两个男主之间的感情大约远远超越了同学密友的关系。剪辑技巧和叙事过于普通。导演希望有强力的议题设定,却没有讲述得更深刻一些,过誉了。
3.5 镜头语言和音乐都美爆了。和昨日骚动的青春告别,你变了,而我还在原地。
幼稚反叛,包括地震的意象在内一切都太刻意,什么议题都想往里头塞一点,全部探讨都只停留在表层,听到那些自由的口号只想翻白眼。音乐方面,空音央用合成器和钢琴曲致敬父亲坂本龙一,电子部分是属于自己的。
除了结尾那透出的一点点青春离去的失落感,整体都挺让人讨厌的。电影里的议题和人物层出不穷,但每一块都薄薄地透了一下。就连五人小组的信息我们都知之甚少,想喜欢起来却发现全都是纸片人。btw,音乐ok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种激进非理性,一股青春永驻爱谁谁的题材早就不感冒了……
顶配学生作业 #PYIFF2024
地震引发的集体性焦虑、未入籍移民的边缘处境、身份认同与持续的模糊与矛盾、AI和科技、校园监控体系对个体隐私的侵犯、少年对制度性权力结构的觉醒和抗拒、个体在高度系统化环境中寻找情感归属。光说完这些都累了,形散神更散,即使基于流动无序的青春主义,也很难觉得恰当。音乐不错 #15thBJIFF 01 资料馆
我觉得评分较高的原因是这部电影近几年来日本青春片里面较为言之有物的一部,有些打着青春片的旗号拍的都是一些诗意性的镜头,但是凌乱的叙事和混乱的表达,再加上一些小众影迷的吹捧,但其实是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学生毕业作品。而这一部电影他用了一个在未来,但是不会太远的未来作为时代背景,拓宽了这个题材的可能性,通过一场学生运动去折射社会运动,看出了学生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两种层次,而这两者又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对照性的关系,具有俗烂青春片没有的社会思想和精神内核。
这才当得起“青春片”三字啊。也只有这样的年纪,会在清晨的街头,向好哥们儿无所顾忌的大喊:“我爱你!” 在一对好朋友之间,发生了理想主义与犬儒主义的分歧和对决,分道扬镳眼看在即,但两种激烈碰撞、看似对立的价值背后,是本质相同的一种成长之痛苦:发现了这个世界的运行真相,和过早到来的政治性抑郁。校园里竖起的黄色跑车,虽是场少年人拍脑门子的恶作剧,却很具观赏性,很有雕塑感,很装置艺术,既朋克,又POP,既安迪沃霍,又有点杜尚小便池的达达主义味道,颠覆权力,挑衅权威,消解铜臭的消费主义,戏谑了艺术性本身,甚至可以放进MOMA的某个展厅,让人拍大腿。评论区里唱衰的各位,咋的呢?导演对极权的想象是没见过世面的小儿科,而你在某国当经验丰富的韭菜,你还光荣上了?瞅把你们给能得。
怎么评分这么高。看完让我想起一个词:煞有介事。想要讨论的话题是挺严肃的,但故事有点潦草和幼稚了,对政治的认知比较浅。在一个反抗前也要先道歉的语境里,愤怒不起来,叛逆不起来,太有礼貌了。两星全给日本影视很擅长的青春细节,比如拖地故意把自己和女孩逼到角落这种。
最后套用了一个《超级坏》式的结尾,所以整体其实仍是一部青春片。而涉及到的那些近未来、末世话题、对政治的参与以及成人世界的反抗等等,都是为这个青春话题服务的,基本还是友情、爱情、步入成年的困惑、存在感等常规话题。不过音乐用得真挺好的。
#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 7分,既是一座学校的故事,也是一个社会的故事。在不久的将来学校成为社会的缩影,掌权者试图各种理由限制他人的权利,有的人默默接受,而有的人不愿妥协奋起抗争。两位少年虽然个性不同,但骨子里依然有着那股不服输的精神。
@2025北影节 可能是我年纪大了 已经站在学校老师的成年人角度 没办法对这群社会闲散无所事事 高谈阔论着改变世界 却每天不知所云的男生女生共情了 对这种手撕校领导脚踢学校秩序的青春反抗片 看完只觉得内心一片虚无冷漠 儿子继承了坂本龙一的审美 音乐和画面很美 但故事真的是依托答辩 总觉得俩男主最后会有点更虐心的纠葛 结果竟然真的只是淡淡的友情 哈哈
近未来的时代背景下却处处充满了怀旧的味道,青春期的政治看似幼稚却是一种对成年人有力的反击,影片最后的落点还是年轻人对未知的迷茫和离别的感伤,有种青春确实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感觉。
3.5吧,映后结合导演基于日本历史的解释好理解一点,但还是只能通过一些细枝末节让人有一点点共鸣,还是太私人了。配乐我以为是神思者加他爹,结果不是。202041108@hkaff
最好的镜头是开篇,和主题音乐。学生作业质感较重
表象的问题和解决方式,混乱的多元,错误的想象。青春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我还以为这已经是一件大家都认同的事情。
轻轻地触碰了政治和极权。但这不是一个天真的玩具。
在威尼斯至今为止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作为剧情片首作,空音央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导演能力已经相当成熟并且有灵气。近未来软科幻的设定下讨论的其实是现在右翼不断崛起下的移民问题,借用高中生的身份将这个沉重的话题没有非常深入地讨论而是展示了不同青年人的切片。最喜欢的片段是离开学校的男生在打工的乐器店里谈着悲伤的音乐,店主说我们搞一些轻快的音乐吧,随后她像DJ一样放起了歌三个人一起在乐器店跳舞,看到这个片段哭了出来。如果教育体制内你无法保持自己的良知和自由,也许脱离这个世界也不一定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