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难说清到底是医生勇敢还是尼采勇敢。
他们通过不同的路径各自看清了人性,婚姻,爱情和欲望。
在帮助对方的过程中也帮助他们认识了自己。
人这一生看似漫长,但其实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们选择的人生。
除了在梦中,我们永远无法知道how it feels to live otherwise。
无人阻止我们做尼采亦无人阻止我们选择幸福并相信我们选择的幸福。
成就和幸福感是两回事而两者绝不矛盾。
选择了绵延而悠长的幸福感我们就必须放弃无时无刻迸发的激情,而激情四溢的人生永远是危险和缺少幸福感的。
选择在激情里埋葬和为幸福感献身都是需要勇气的。
也许现代社会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等同是可悲的构建,但就像宗教,它绝不是偶然而是人类社会长期共同选择的结果。
我们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但我们可以选择幸福并苦心经营,在为我们爱的人和事付出中终老一生。
如果可以,我会选择做医生或者佛洛伊德,观察领悟纪录和研究别人的生活,虽然有时他们因为投入过深而痛苦绝望但他们终究不是尼采亦不会做尼采。
但无疑,这个世界需要尼采。
家庭伦理片,而不是哲学解释学。
这是一部让人有很多奇思妙想的片子。
毕竟,尼采是不容易被理解的。
但这种不被理解也许只归于他那个世纪。
尼采是个强者么?
或如他自己所说,要成为一个超人?
他是从虚无中汲取力量的人。
而医生是从存在中汲取的。
整起事件可以看成一个老男人想翘家的心理体验。
不过如此老套情节中的新意是尼采。
血红的眼睛,蓬乱的头发,斩钉截铁的拒绝————这确实是尼采。
牧师称之为撒旦。
但是————魔鬼也会哭么?
魔鬼在失恋后,在失去那个俄罗斯少女之爱后,也会因爱生恨么?
为爱痴狂么?
尼采哭了。
因为孤独。
孤独源自于孤独。
愈孤独,愈孤独。
这是影片最后给大家揭示的秘密。
也便是尼采痛苦的原因。
影片还告诉大家,分享孤独,会获得解放。
尼采和医生因此成为了朋友。
尼采享受这种朋友的感觉。
但是他知道,自己必须离开。
朋友需要立刻变成陌生人。
这是作为一个超人,必须遵守的法则。
必须走上不同的路。
尼采很快拭干了眼泪,去寻找查拉士图拉。
医生则重新获得了家庭之爱。
而佛洛伊德,则很高兴的和俄罗斯少女在一起,并帮助她成为了一流的心理分析师。
这个结局皆大欢喜。
所有对结局的逆转只体现于过程之中的一个梦里。
潜意识的活动,自我医疗。
是尼采救赎了医生么?
也许。
尼采只是提供了成为强人的道路。
但是通过自由之路也可能是通过奴役之路。
本来就是寻求欲望的医生,走上的只能是后一条。
他选择了退缩,选择了拥抱现实生活。
尼采是魔鬼,他让人见到地狱的图景,从而真正领会在人间的福音。
也许尼采是这样,也许不是这样。
但影片只想言说他所言说的东西。
这个电影里有一个谈话疗法,现在的心理治疗里面应该满常见的了,比如《无间道》里的梁朝伟因为做卧底很有压力,经常需要到心理医生陈慧琳那里去倾诉一番。
电影里的1个多世纪之前,谈话疗法还是个新兴事物,名女人莎乐美请心理医生诊治尼采,用的就是这么时髦的事物。
不过梁朝伟很可怜,不敢说真话,那治疗的效果一定大打折扣。
可是,心理医生和尼采在这个治疗过程里,都有机会被催眠,倾吐心声,而最终获得了生活的平衡。
这个电影的魅力在我看是两个人的谈话,非常思辨,是完全靠对话推动的电影,这些冲击灵魂的对话,令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主人公们总在探讨着信仰的大话题,从不厌倦,也永远不知答案。
类似这样的电影,还有《日落之前》,《日落之后》。
都是在他们的对话里感觉到无穷的魅力。
心理医生以交换自己的困扰,换得大哲学家敞开心扉。
心理医生的困扰是爱上了自己的女病人。
早年梦想一经实现,人就有点不知好歹——通常是这样,美满家庭突然变得乏味,心里蠢蠢欲动——如此老生常谈的悲剧令我至为厌倦,人怎么总是这么愚蠢,于是心理医生以为和那个女病人一起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一次催眠的谈话疗法成功之后,心理医生才发现妻子才是自己的所爱,而决定好好过生活。
说起来尼采在给医生话疗的时候,特别清醒又睿智,这让人非常觉得有一位哲学家做朋友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不管他是不是过着极为孤独的生活,把生活过得极暗淡,但他的思想那真是闪耀着火花,而看生活洞若观火,旁人一下子就有了明灯。
治疗别人的时候也被治疗,这就是这两个人的关系。
这也是生活里我们彼此可能会有的一种最好的关系。
有一个镜头我印象很深,尼采站在钢琴上,指挥着空气如痴如醉,莎乐美赶来惊惶不已。
那演员演得过于做作,但是这场景还真是喜欢。
陷入一种迷狂的状态,那是属于尼采的快乐吧。
莎乐美这演员演纽约曼哈顿或是欲望都市一类都好,这里却是过于现代了,没有古典内涵,即使是那个时代的先锋,也不是这种气质,相反,心理医生的女病人很有时代感,洋溢着古典的温情。
关于生命中的幻象——和尼采的哭泣有关又无关看完这部片子的感觉是,我总算,过完了青春期了。
且听我慢慢道来生命中有的是幻象。
当然,我不是个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一元二元三元四元等等世界的拯救者。
所以,我所说的幻想,不是指窗外葱笼的南国景色,也不是指手上这杯美好的蜂蜜柚子茶。
幻象,是和人有关的。
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既然我们不生活在非洲丛林,又有多少人能都赤身裸体站在众人面前呢?
所以,每个人都有伪装,这不是值得羞耻的事实,而是人生必须的衣装。
只是,有些人穿得比较华丽,有些人穿得比较质朴,如此而已。
当然,也有少部分并不生活在非洲从里却赞同裸体主义者的人(nudism),这里就不说他们了。
幻象骗人,骗得很厉害。
一个最孤傲最不可一世的人,就如同尼采,其实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也许软到无形。
一个外表温顺的人,却可以害起人来无声无息,快速干净。
当然,这不是绝对,我没有说所有恶人其实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只是想说,要是只看表面,是要不得的。
是会上当受骗的。
生活也有幻象,满是幻象。
有些幻象是人造的,因为这些幻象是美丽的,我们需要它,于是我们把其捏造出来,然后自得于其中。
这无毒无害,只要我们喜欢,造再多也没有关系。
要命的是,有些幻象,丑陋的不得了,每个人都想要逃避的幻象,却是真实的。
比如,终极的孤独和虚空。
尼采在讲台上指手画脚,喊出上帝已死,似乎无惧于一切,无惧于孤独。
但后来他还是说了“我想要有朋友,我不希望一个人死去,让我的尸体是因为发臭才让人循着臭味发现我。
”于我,纵然,我还没有经历完全年轻的变化,波荡的激动,但是,那近在咫尺的安稳海滩,有时候也让我忍不住想到,自己的生命,有没有可能有一天,变成一个循环,一个死循环,一个没有开头也没有结果的时间流动。
时间跟我开玩笑,让我不知今日究竟是今日还是昨日还是前日,然后再我的额头上刻上皱纹。
噢,噩梦噩梦噩梦。
尼采问,“现在,你闭上眼睛,如果有一个魔鬼告诉你,你现在所经历的生命,以前已经经历过了,而且你可以再经历一次甚至无数次,但其中不会再有新的东西,你生命中所有痛苦所有欢乐,所有不可言说的大事小事,会在你身上如数重演,同样的先后,同样的顺序,周而复始。
无限。
考虑你所采取的行动,每一个,都会无数次重演。
那么那些所有未曾经历的生命,就会永远不再被经历,你还会采取同样的选择么?
”我不喜欢这个主意,雷尔不喜欢,于是他行动,想要冲破现实,并且不顾一切。
我也曾经这样做过,那构成了我动荡的青春期的大部分主题。
反叛一切。
学校,家庭再加上自己。
反叛者有时候是得救的,但是,那时的我并不能得救,因为我的反叛仅仅是基于盲目。
如果我反叛了现实,却又不知何处可去,这种反叛,就是昆德拉所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
所以,当我看到催眠中的罗尔像青春期的我一样,盲目地想要走出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我着急了,心里面暗暗骂他是个傻医生,骂这导演怎么这么不开窍,直到后来发现仅仅是一个梦境,于是呼出一口气。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无比确定,自己终于走出了青春期。
生活真美好~Oh yeah
布雷尔医生一直活在 对母亲的回忆里尼采一直活在对莎乐美一厢情愿的感情中而在现实中 俩人却都没察 觉也许这只是一种出于 自我潜意识的屏蔽 人有时候就是会这样 不愿触及心里的伤疤于是将它深埋 久而久之 就习惯了适应了习惯了这种掩饰的方法适应了掩饰后的伪装 也适应了伪装过后的自然习惯 是和意识无关地做出某种行为 适应是无法改变只好接受的最佳借口它们是 这么简单 却那么可怕当遇到心与心的交流这深埋的一切也才会慢慢被挖出来于是布雷尔医生给尼采做心理诊断尼采帮布雷尔医生解开心结其实这一切都是那么需要勇气有抑郁经历的人就知道面对一切是狠要勇气的如尼采无法面对他和莎乐美的事实所以一直隐瞒着还好最终他还是战胜了自己“孤独只在孤独中存在 一旦分享出来它就蒸发了”。。。
这种“ 明天 更美好” 似的 结局往往是 这类 心理治疗片 惯用的因为 现实 中 我们 往往就 逃离 了遇到不 能 改变 的 就 只能 接受了跟着 就 是 暗自 神伤以前 的 我 狠害怕 时间 狠 害怕 睡觉至于 为什么 这样 我 也不想 再 陈述 了 反正 后来我 严重 失眠 了直到现 在 而且 也偏头痛 到 不行不能 说 真的看 了 这片子 就能对 你有 多大帮 助不 过至少 能 让你 感到“你 不是一 个人 在 难受”
当一个人离真理越接近、当他掌握的知识越多,他也会感觉高处不胜寒,孤独、寂寞。
影片设计了一段经典的“谈话治疗”。
尼采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的思辩、并在心理大师弗洛伊德的催眠疗法下使布雷尔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珍惜已经存在的现有幸福生活。
关于病情,并不复杂,布雷尔爱上的是欲望的本身,贝莎不过是一个载体,在她身上他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的欲望,何况贝莎是一位善于撩拨男性欲望的女人,他会对每一个心理医生说:“你永远是我唯一的男人。
”人要实现欲望必然背弃伦理、道德。
当他失去妻子孩子时,他一无所有。
没有了心理大师令人尊敬的职位、没有了贤淑善良的妻子、没有了可爱的孩子们的幸福拥抱,与其美其名曰:得到了自由,不如说在落魄地游荡.....存在主义哲学的确晦涩而深奥,由于我并没有对尼采的著作进行过通读和精读,因此在故事情节背后,以及影片的经典台词中,也许有更多没有深刻挖掘出的思想内涵。
仅有慢慢学习和领会了,按照尼采的话说,伟大的思想往往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探寻到伟大的思想。
其实,这部电影,我并不是相当喜欢,因为它没有真正去探讨尼采的理论,以及人性深处真正有待发掘,或者人们不敢面对的东西。
我只想说说我对于尼采的认识。
尼采的人生,其实是个人的杯具,但是他和他的智慧,为人类而存在。
有很多东西,在人的潜意识里,是有真相的,只是你没有智慧,或者没有勇气去思考和面对。
因为那样,会摧毁你一直以来信奉的信仰,你的生活。
这些东西禁锢奴役了你几十年,甚至一辈子,这些是你的所有。
如果你去面对这样的现实,那么你将如戏中的医生一无所有。
你的生活将会支离破碎,你的生命将会被毁灭。
大多的人,都会如片中的医生,选择逃避,最后所谓的彻悟,也只是恐惧失去一切。
这样的代价,只有尼采这样的勇士,才敢于去承担。
尼采最后的疯狂,有偶然的因素,他的家庭,他的周围的环境,他的孤独,都是构成他人生悲剧的成分。
但这出悲剧的上演,其实是必然。
他追寻的真理,其实是对“人”以及“人性”的探索。
三我理论里,本我与超我的有深刻的矛盾。
本我永恒存在,尼采在自我层面里进行对超我的探索,探究人类存在的真理,就必然会遭遇本我层面的矛盾,那些“社会道德”不敢触及的本质,贪婪、自私、欲望等。
尼采甚至对当时封建社会所谓的“道德”也下了战书。
片中尼采口中的“上帝”生于智者,被愚者供奉,最后被你我他杀死,便是此意。
但这样超前的理念和对腐旧教条的批判,不被世人所理解,或者说无人有这样的勇气接受,尼采很快便成了异端,这就注定了他自我世界的孤独。
他的真理,与世界格格不入。
当本我与超我产生的矛盾与压力,在自我层面无法得到宣泄,加之他作为天才那永恒的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以及对未知的原始渴望与恐惧,这一切就都预示着他一生悲剧必然上演,这些都是他作为人类精神的斗士,必须付出的代价。
失语的痛苦啊,明明很想说什么,却什么都说不出。
我喜欢这个电影,正好和我上学期看的一堆书联系上来了,哈哈。
只能随便说点,失语真痛苦啊各位同学。
他失去了一切,没有人真正爱他,与他交往的人视他为过客或工具,而他,却视之为“神圣的一刻”。
他否定一切,却又时刻希望拥有相信别人的能力,可现实的打击,让他不断以高傲的孤独为幌子,掩饰可怜的自己。
实际上,他想要爱情,他希望着家庭,他渴望着有人能真正爱他,童年以及成年之后的遭遇,无人与之为伍,都认为他是疯子,他也不觉得自己正常,用美化了的孤独不断自慰,安抚那颗空缺着的,空虚着的,心脏。
一面标榜着孤独者的自豪,一面终又害怕“孤独地死去”,他曾以为莎乐美会帮他除去了这种恐惧,谁知却归于幻觉。
他高唱自由,却从未给予眼泪以自由。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与人分享,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
“我们是朋友”,你喜欢这么说,因为没有人这样对你说。
你的使命是什么?
你的路通向哪里?
你重估一切价值,却又用自定的规则束缚自己,当心扉于那个洒满阳光的房间缓缓开启,你就用这规则把它再狠狠闩起,朋友终究会成为陌生人。
你我只是两条船。
看到中途还是尼采解剖着布雷尔占了半壁江山,心想这是老爸哲学对心理学儿子青出于蓝的反攻。
不过到最后尼采总算哭了,才了解再烂的电影也是要点题的。
哲学哭了,心理学又赚了一笔。
超人败退,犯错的犯人最后把家又圆回去。
孤独哲学是孤独的,绝不止尼采,只要想想苏格拉底是如何死去的。
哲学家多少孤身而立,苏格拉底虽有个悍妇老婆——如果是一种陪伴的话,身为妻管严他在老婆面前也是孤独的,所以天天上街找卖鱼卖肉的吵架……哲学家在心理学家眼里满身是病,但也这种诊断是基于一种心理学家式的常识先断,即孤独生存是在自然交往中形成的。
什么样的人能使周围人都放弃他?
有缺陷是可想而知的。
但哲学家是做了选择的,他们选择了孤独。
心理学在生存方式上基本提倡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要健康要安全感,必须群居,必须小时依赖父母,青春时获得群体认同,老了还要受尊重,不然就不健康就问题多多。
所以心理学家的孤独是一种与陪伴相反的形式。
但是至如尼采的生存方式,本身就是对抗常识的,未必是这样活着更快乐,而是必须如此。
软弱尼采到最后才哭,可是根据心理学尾应效应,你一定记得尼采的软弱多过布雷尔多一点。
布雷尔最后家庭圆满,笑着送走眼泪涟涟的尼采。
但是尼采对自己的软弱是自知的,至少是有预知的,他亲口导出自己的软肋;但布雷尔先是惊慌失措了好一阵(关于这一点倒觉得表演太浮了,布雷尔即使没有尼采那么沉得住,也不必那么露骨地后知后觉吧),后来又游戏式地离家出走。
选择自由私以为,这种形式上的中年出走根本也实现不了真正的选择,因为即便身体挣脱了,道德上仍是有羁绊的,特别是家庭还无法原谅你的时候。
若要选择,在最初明眼摊开来比较,而不要走到中途才说我拖家带口被迫走了不归路。
看过尼采文更看过弗洛伊德,倒没有很认真看这电影。
意外发现有人质疑心理学和哲学没有关系,儿子和老爸怎么会没有关系……至于精神分析对尼采式的存在孤独能做些什么?
存在主义心理学——比如罗洛梅,把哲学中的孤独,在后来就研究成了“焦虑”——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关键字。
P.S.这是心理学的时代了,没有活得那么勇敢的哲学家了;心理学家们总是在强调安全、健康、合作、陪伴,可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保守的怯懦?
课上看的,三度想要睡着。。。
这是一部关于自由,欲望,责任,爱和孤独的电影。“为了变得强大,你必须植根于虚无”。这虚无就是孤独,是布雷尔幼年逝母的孤独,是尼采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是商业社会人心渐远的孤独。孤独带来绝望,而欲望就是绝望最好的保护伞,欲望就是光明天使,是撒旦,她一身华丽,穿着爱的羽翼走来,诱惑着人们走进它幸福的国度,人们以为那就是自由,可却被他禁锢,丧失一切。而真正的自由必然是在孤独中撕毁欲望的面具后,找到自己生命责任之所在,能面对自身孤独的可怕。爱,也不再是孤独的逃避,而是孤独的分享和慰藉,平凡,琐碎,回归生活本来的样子。布雷尔最终回归了生活,他的眼泪和最后的自由正是他期望尼采所达到的,可尼采最终还是选择了孤独和哲学这条不归路。自由是永恒轮回中一次次相同而又心甘情愿的选择,他通往的是爱。
还是看原著吧
释放就违背道德,压抑就痛苦万分,人总是要面临两难的选择,挣扎着去争取未必是好的结果。这里的反其道而行之的治疗方法很新颖,医生和病人忽然之间界限开始模糊,想象和厌恶疗法应用得让人印象深刻。心理疾病患者和心理医生只有一步之遥
把那个时代这几个风云人物的碰撞放在105分钟里多考验功力,电影本身不好看,可算扫盲。部分潜意识的视觉化太也粗陋,让人出戏。
堆砌名人
可能小说会更好吧,但是重新复习了一下心理学史~~历史让他们存在于同一个时代,却没有给他们见面的机会~ 还不错~~
瓦靠、、口音怎么那么重啊、、 谁都逃不过爱情、即使是沉沦的人、孤独的人、骄傲的人、都会需要爱、、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能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这种孤独感谁能安慰、、“我感到如此的挫败、、”
拍这个人物这种题材真是太不讨好了。。怎么拍也拍不出人家大哲学家的内心戏吧,不是夸张荒诞和磨磨唧唧就可以了的是不~不过有趣的是把几个历史上牛逼闪闪的人物聚集到了一起!费罗伊德在这里好像一个打酱油的奶油小生!
分明就是两个情场失意的老男人在敦伟大基情,却搞得信息量很大的样子!!
算了,导演,我看你还是去导演美剧比较合适~
人有时候就是会这样,不愿触及心里的伤疤,于是将它深埋,久而久之,就习惯了适应了。可是孤独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还是推荐大家看书吧,根本没有把每个人的内心冲突以及相互的关联感觉表现出来,要是没看书很多情节看得都觉得非常勉强。不过也难免。基本上那个时代影响社会的几个人都浓缩到105分钟时非常考验功力的。电影真不好看。
莎乐美的角色符合期待~但电影拍的一般。
奇怪的电影,精彩的沉闷,然而我又奇怪地觉得吸引。
是我们创造了上帝!
尼采荣格改编一生黑
编剧根本没读过任何尼采,居然把尼采和莎乐美描述得如此愚蠢
啥玩意 我都快哭泣了 莎乐美倒是真挺美的
哲学中最无聊的就是心理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