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掠影如何用109分鐘的時間,表現長恨之長、恨歌之恨?
一個城市的身世,在張叔平的大刀闊斧的剪接之下,變得相當零碎。
姑勿論電影〈長恨歌〉如何與王安憶的原著(刻意?
)保持距離,單看電影本身亦充滿漏洞,單薄的劇情,當然罪不在原著,亦不在表現不突出的主角鄭秀文,而在於剪接的過份自信。
跳接太快,故事與人物心理同樣脫軌,觀眾如何感受這刻意的細碎?
例如王琦瑤當選上海小姐第三名,卻只以一句「三小姐」作為交待。
一句三小姐,王琦瑤由天真變得世故,一個少女變成深藏不露的情婦,試問一句三小姐有如此強大的感染力量嗎?
又例如康明遜在原著當中本為極之重要的角色,卻只以幾場戲去交待那種身不由己的心情,叫角色可以如何立體?
老克臘(Old color)與王琦瑤的戀情更是毫無說服力,電影只以老克臘熱愛懷舊唱片和舞會來交待老克臘的特殊性:對老上海的懷戀,而王琦瑤正好作為不老上海的符碼。
(所以最後老克臘殺死王琦瑤並非一時錯手,殺人的舉動的重要意味在於諷刺新一代的上海少男少女只懂追戀和懷舊,王琦瑤的死正是王安憶狠心向老上海告別的儀式。
但電影〈長恨歌〉不但不能表現原著的力度,而且更在結局歪曲(推翻)原著的本質,電影中的老克臘這方面的心理因為剪接的零碎而完全沒有被表現出來,亦正因為此,王琦瑤與老克臘的忘年戀沒有說服力、沒有深度。
刻意的細碎,或者是經濟的鏡頭,導致〈長恨歌〉整套電影的感染力大大降低。
二、浮光如果結局的語句是指向城市及城市的青春,電影卻以公寓作為主要場景則顯得格格不入。
明顯地,關錦鵬最關心的依然是張愛玲式的公寓,一個隱密而激動的空間;但卻忽略了王安憶的弄堂美學,是如何推陳出新,自成一家。
電影〈長恨歌〉的城市書寫極度無力,它極其量用王琦瑤的心理作為支柱,而因為剪接的破碎,王琦瑤的力量實在不足以作為一個城市的代言人,更不用說她的女兒薇薇、她的同學張永紅及年青的老克臘了。
或許因為關錦鵬對張愛玲依依不捨(因此,王琦瑤最愛的還是李主任?
),使王安憶在《長恨歌》的苦心經營的上海的神髓,一一流失。
而電影之中有機加入的「香港」元素,以此作為上海、香港的雙城情結書寫亦未見突出,當中所述的亦只是港人最常見的意識形態。
三、程先生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與原著不盡相同的是敘述者的轉換。
原著以王琦瑤作為故事的中心,而作者間中以「鴿子」作寄居,站在最高點看上海,目空一切;原著卻平易近人地用程先生的眼光,看王琦瑤及上海。
所以長恨歌是程先生的長恨歌,也是導演關錦鵬的長恨歌。
如果以電影改篇小說的角度來看,實在是好的嘗試。
程先生與王琦瑤的愛情角力上,是一個徹底的輸家,他集悔恨、羞愧、悲愴於一身,可以作為時代的見證──他正是一位攝影師,或作為一個旁觀者:看王琦瑤如何在時代翻滾,悲劇收場,他愈是憐憫,愈顯得個人於時代面前的無能。
而梁家輝(程先生)的演繹成為了電影的靈魂支柱,只有他的容貌、語調、動作、表情可以表現時代的力量,大大增加了電影的可觀性。
四、後話因為剪接的不當(大刀闊斧的剪接,在〈阿飛正傳〉中的確有很好的效果,但《長恨歌》是一個連綿的故事……),電影中的角色內質蕩然無存,變得單薄無力,康明遜、薇薇、張永紅、老克臘(更不用說程先生的太太、王琦瑤的先生、黑幫)全都成為了可有可無的角色。
而演員的演出也因此受到了局限。
吳彥祖完全無力發揮,更不用說突兀的鄭希怡。
而鄭秀文即使相當努力,也是徒勞。
相反眾男角找緊機會,在極度有限的鏡頭裡盡力表現自己,胡軍(李主任)的冷峻與落泊、黃覺(老克臘)的癡戀與不安,甚至蘇岩(蔣麗莉)的天真與妒意,都有不錯的觀感。
當然梁家輝的演譯,是全劇的中心(於可觀性而言),是居功至偉的。
之一:关于长恨歌,吸引我的只是因为关锦鹏,因为怀念胭脂扣,怀念阮玲玉,惊艳于一个男性导演可以表达女性题材至如此细腻,所以向往长恨歌其次的原因也是因为Sammi,我的意念里她是个极其城市的动物,总是表达一些神经质,有些背运,有些孤寂,有些落寞,最终却会找到宿命中幸福所在的都市女子,我总觉得她的这些表达是不需要什么演技来评定,因为我坚持的认为这只是她的本色演出,她只是在表达自己而已的。
可是不管怎么样,我是喜欢她的,我也很想看看我喜欢的这个女子表现如何,是不是真的如她所愿在这部片里转型成功,成长为一个文艺女青年最后的原因,大概就只剩下网上评论叫嚣所言,关锦鹏用以造势的王安忆的原著之名了,这本书的原著我并没有看过,只是在开拍时曾经零星知道过内容是讲一个弄堂女孩的一生的题材,当时还很是期待了一番的,总觉得上海是个可以挖掘很多故事的地方,总是可以放的下很多很多文学青年的想象以及市井小民的世俗生活,这真的是个很奇特的地方,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奇特之地的不太和别人一样的女子的一生呢,我说过的,我对女性题材的东西总是很感兴趣的之二:开始,关说,城市的人看不到城市,我们总是在错的年代碰到自以为对的人我们一路走过,总是碰到当时自以为对的人,然后明白,然后分开,然后记忆,然后忘却,然后在老去的瞬间忽又想起她拿起舅妈遗留的一颗烟,对着镜子,说,再见,再见了,然后头也不会的去迎接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那个男人有一天忽然消失了,不见了,她伏在曾经拥吻的墙壁上,把公寓捐赠,她要开始学着忘记他那天,门忽然打开,她不会想到第二个男人就这么走了进来她说,我怕我留不住你,不曾想到真的预言了他们的未来她真的留不住他,到头来,相拥的缠绵只是换来一个从此没亲没故冷冷清清赶来的女儿她以为女儿总是可以相偎取暖的,却不知道自己最终还是失去了长大的她她又开始了一个人,从她向清纯年代说再见时就开始纠缠的一个人的落寞她跳舞,开家庭舞会,只是不想公寓里冷冷清清没个人最终结束的开始还是源于她这排遣寂寞的消遣她遇到了足以做她儿子的男人,却不可遏制的沉沦她卑微的乞求他交几年的青春给他,答案却是他执拗的否定她流着泪说好,决定就这样的时候,大概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真的会毁在这个年轻人手里她看着身边的人来了又去,却从来不正视在她身边那个男人的隐忍,她不知道么,她当然知道,却依然眼睁睁的看着他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又变成了一个人,却依然眼睁睁的看着他在隐忍中变老,却依然眼睁睁的看着他整天在暗房里回忆着她的过往,却依然眼睁睁的看着他沉默在她的沉沦中最后她说,你骂我,你现在骂我最后她死在那个年轻人手下的时候,半张着眼,与这个隐忍了她大半生的男人相对,却再也无言远远的传来好友当年的声音,同学里面我是不会最想着你的,你最没诚心诚意了,你的心里总有一个黑黑长长的洞,总像要填什么东西的她笑着说,你老了的时候肯定会后悔的那时候不知道,原来有些缺失,天生的,是填不满的之三:关用的手法我很喜欢有的电影是长镜头,把一个瞬间的事情拉长,表达充斥的急聚的复杂情感,有的却相反,仅用一些片断式的画面,表达大段大段时间的洗礼,如同此片。
很多人觉得很是跳跃唐突,不够联贯,我却觉得刚好合适,没有赘述,画面切的恰如其分尤其喜欢他对一些时代特征的细节处理,服务员近乎于扔似的上咖啡,好事邻居的打报告心理,他真是一个细节动物Sammi的表演是让人有些失望的,她真的不太适合表达上海女子的风情,她的形象真的和我意念里的上海女子差了很多,尤其是穿旗袍的样子。
至于演技,我想我只能讲表达自己和表达一个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应该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Sammi还是要多多研究的,毕竟不是所有情感的宣泄都是以直接代替含蓄的我想我已经开始越来越喜欢梁家辉了,其实刚开始我有些讨厌他的,可是他演起戏来吧,真的挺好的,似乎什么样的角色,都挺适合他的,看来真的只能解释为他比较会演了至于其他,胡军还是太正了,其他戏分不多也就无所了,但是我真的还是要很带个人感情色彩的忍不住要说一句,我真的很讨厌黄奕的我想原著也是很精彩的吧,我已经要去买来看的了。
看到网上有人气急败坏的说关这部电影毁了原著,即便我还没有看过原著,我觉得这大概也是言过其实的。
我想毁原著这种的词语大概除了应用于某些人拍的武侠连续剧应该没什么太多的应用场合的,所以还是慎用的比较好电影不是唯一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也不总是占优势的表现手法,所以关在这部电影里表达我还是挺喜欢的。
之四:好吧,看完这部片的三个月后我承认,这其实并不是让我很满意的一部片,尽管我那么喜欢关,也曾经欣赏过真性情的郑秀文说不满意,只是因为有爱过关以前的经典,并不代表附和网上的一片骂声,至今为止我始终坚定不移的觉得对于这样题材来讲,抽却众所周知的必然发展情节,一群片断表现一个命运不怎么平顺的女人的一生,虽然急促了些,却依旧算是大胆特别现在想来,我能想到的最大遗憾仍然是演员,毕竟不是每个演员心目中期待的或者我们观者所认知的他们的转型之作都是那么成功的或者这篇文字也会让人说我偏激,说我喜欢一个导演便开始良莠不分的喜欢他的东西,黑的要说成白的,坏的便也要说成成好的呵呵,我承认,我大概确实是或多或少有些这样的情结,况且本来我对所谓好片的定义确实有时便很狭隘,不会因着大众的口味来调剂自己的东西,只会把自己的喜恶当成好坏标准罢了如果,大家,可以容忍,一个女人对她所爱之人的卑微,那,可不可以,将就忍受一下小女子的这点点所谓偏激呢)
最近这两年,劝人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看电影看电视的时候尽量忘记原著的存在,这样可以让自己得到快乐多一点。
然而一个经典的女人成就的一个长达四十多年的故事,浓缩到九十分钟的电影里,简单的过场,若有还无的对白,没有明白交待却又需要人小心体会的细节,这一切让我的思路总不能从那本同名的小说中抽离,仿佛只有从王安忆的闰阁传出的流言里,方能抓到长恨歌幽而不怨的曲调。
关锦鹏无疑是爱女人的,却是别一样的爱法。
他爱清瘦如张曼玉的身形,他爱魅惑如梅艳芳的气质,他爱悲剧中的女人,流着泪淌着血,拖着裙裾与自己单薄的影子起舞,越来越慢,突然滞住了,低徊倒下把一段相思弃在风中。
他才是真正爱女子的男人,不迷恋暖玉温香,却以赞赏的眼光仰望那被称为“女性”的特质。
然而,这些完全是为着爱而生,为了被爱而亡的女人们,那些柔软坚韧,棉里藏真的“女性”,那样伟大得足以俯视男人的千秋功业的精神,只是男人的一个理想,或者说一个错觉罢了。
香港影评界说身为男人的关锦鹏“最虔诚、用力最深、成绩也最显著”的真正的女性电影——那些影评家多数是男人。
关锦鹏之于电影,似乎梅兰芳之于京剧。
李主任爱看旦角,那些以男儿身揣摩女儿心的名伶们,不再是泥做的骨肉,却也变不成水的精魂,他们是酒,醉人入髓。
男人自古爱喝酒,梅兰芳的观众是爱热闹怕寂寞的男人,那些缠绵哀怨的词句也出自多愁善感的才子。
于是乎,虞姬也好,贵妃也罢,贞烈是男人白天赞美的贞烈,妩媚是男人夜里梦想的妩媚,辗转也是为了男人而辗转,倒下去得一众男人的喝彩,说道“女人本是这样的”,那是是亚当骨中的骨,肉中的肉。
自夏娃出生起女人便拥有忠诚,男人便短少了永远。
后世的女人们为了各式的目的,学了这一套来欺哄男人,历尽千秋,仿佛无论男人女人都认定那就是女人本来的形态。
我却喜欢看越剧里的生,最不爱看京剧里的旦,前者是女人挥洒出来的男子,后者是男人捏造出来的女子。
这就好比,诗人倘若见过真正的月亮,便做不出咏哦嫦娥的诗句,关锦鹏爱女人,因此他的镜头只偏爱有故事,或是从故事里走出来的女人,却不能了解真正的平凡的大多数的女人。
或许是他错看了王安忆,或许高估了王琦瑶,或者他只是借这一故事来赞美他的女神。
然而《长恨歌》并不是一个故事,一个千秋家国的梦,一段死去活来的情,而是一篇流言。
才女多数琐碎,尤其那个时代的才女,一个针脚,一声叹息,一阵小风,一首小曲,都要从来源处描绘起,仿佛在月光下数蕾丝上的花纹,一丝一丝,自寻来的乐趣。
这样的琐碎也只有才女方才仔细得来。
但王安忆的琐碎,不同于张爱玲看破红尘,居高超脱的贵气;也不同于李碧华大隐于市,信手拈来的鬼气;王安忆的琐碎,是反复的思量,是繁复的讲述,是烟火气。
这样的烟火气,非得是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女人,如许鞍华,如张婉婷,系上围裙,打扫尘除,靠在布艺沙发上捧一杯玫瑰花茶,才能细细品出滋味的。
无论梅兰芳如何揣摩得细致,做唱得出神,脱下戏服始终是个男子。
导演凳上的关锦鹏无论如何激赏动情,始终是不能找到那藏在深深深海底针。
于是女性的观众们,觉得他的灯光太亮,服饰太美,明星太多,人物太风流。
是十里洋场的豪华和时尚,是送上浪尖又抛下来的激荡。
每一个出场,都剪裁得太仔细,那是一场show,是一出话剧,再美再堂皇,也不能活生生地走到面前。
且他让一个女人承受太多,他渴望从江南的水河边挖出光华的钻石矿,结果自然是劳师动众却无功而返。
另一方面,王安忆也不能懂得男人,李主任也好,程先生也罢,爱得弃得都太过典型,是女人们从自己过往的经验里提炼出来的,梦里偶然遇到的,捏和在一起,便不平常了,他们只是假的背景,只为了衬托一个活体,便是王琦瑶,而王琦瑶并不止一个女人,她不是典型,是例子,十个女人中的八个。
她不是盘旋在城市上空的鸽子,从至高处一眼瞥到这红尘的脉络,冷笑着潇洒来去。
她本是弄堂里的一只麻雀,从粉红色的闺阁里飞到城市的最隐私处,传播着流言。
除了所处的时代之外,她本身并无特别之处,而在那个时代里,她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不及纪念碑高大,却也不比墓碑的低微。
她有梦也是谨小慎微留有退步的梦,做选择也是鸡毛蒜皮只在当下的选择,过人生也是一往无前没有大志的人生。
那些都是三小姐,同样不高也不低的称谓。
三小姐的美是海派的美,气质是家常的气质,感觉是没有侵略性的感觉,三小姐的心机也是无害的心机,智慧也是小事上的智慧,三小姐的情也是现实的情,爱也是情势下的爱,三小姐的眼睛是由清澈变到有故事,写一般女人的故事。
郑秀文绝不是三小姐。
让Sammi来演王琦瑶,好比叫周迅去演中环女强人,叫陈慧珊去演民初的小媳妇,叫舒淇去演唐朝的公主而叫章子怡去演娴静的主妇。
这不关演技,而是用灯芯绒做里子却用尼龙当面子的衣服,任谁都看不顺眼穿不妥帖的。
郑版的王琦瑶一则年纪太大,戴一顶齐耳的短发站在连造旧工作都没有做好的背景之前,更是假得连屑都要掉下来。
二是雕琢得太仔细,那眉那眼都描画得入骨,从17岁到47岁,几乎没有任何的变化。
三是太争取,海派的女人是精细也是大气的,是计较也是从容的,Sammi的争取不是闰阁里的争取,一股中环的咖啡味从旗袍的滚边里散出来,掖都掖不住。
外国人大约是不懂这些的,以为一个面目姣好的女子裹在改良过的旗袍里,臂膀上挂着个多少有些颓废的男子,摇摆着穿过上海的马路,路灯下泪眼朦胧,便是该有的情调,于是他们觉得有趣,而我却在影片行进到一半的时候,觉得如食鸡肋了。
所以最后,王琦瑶倒在那里,眼睛是死透了的,是我觉得全片最好的一幕,只得一个美丽的表像,好比这部电影,套用原作者的话说,是拍到壳子,却总没有把芯子掏出来。
可惜这些活在芯子的女人,那成千上百个闺阁里流言里,未经谋划便实实在在地在针脚里,在叹息中,在蕾丝的丝线中生活着的三小姐们。
《长恨歌》的拍摄技巧,最典型的方式是大量使用了“黑背景”。
这个特点,在当代的其他电影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既体现出电影导演的独到审美,也体现出画面跟故事情节的合理的共振。
因为我是先看了《银饰》,之后才看《长恨歌》,所以对两部片子之间,格外有一种不自觉的横向比较。
我觉得《银饰》里面大量使用了“阴阳脸”的摄影方式,比如小银匠第一次给小媳妇送银饰时候,镜头游移在两个人的脸上,一会儿是小银匠的脸,一会儿是小媳妇的脸,都使用了半黑半白的用光方式,出现出“阴阳脸”的特殊效果,很一种故意的暗示。
《长恨歌》就不同,其中的脸,很光亮,但是脸部之外的背景,就非常暗,形成了特殊的“黑背景”效果。
这一点,有些模仿伦勃朗的人物肖像。
只不过,伦勃朗的绘画中特意使用了高光,而《长恨歌》里面没有使用高光。
就我看来,《长恨歌》的这种方式,并不精到。
因为电影语言,完全可以表现得比伦勃朗的绘画语言更为丰富的变化,但是,《长恨歌》没有做到,这显然很令人遗憾。
《长恨歌》的字幕方式,我也不喜欢。
主要是因为用得太多啦,打断了电影的连贯性。
如果你使用一两次,交代这段情节跟下段情节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可以啦,偏偏电影中使用得不厌其烦,这使我感觉到导演和编剧都没有能力从王安忆的小说的叙述模式中跳出圈外,这令我觉得非常的蹩脚和不过瘾。
电影就是电影,它要有自己的方式和特点,片面地模仿和抄袭小说的叙事方式,这就自己把自己给坑害啦。
再说啦,何必呢?
《长恨歌》的结尾,很有意思。
但是,我不觉得这是电影的创意,而应该归功于小说的精彩。
它把观众的视野,拉回到若干年前的青春记忆,这个表现方式比较好,比较唯美,比较轻松和惬意。
那人,那伞,还有那话,跟观众的心情一起,共振,共鸣。
也许,这也可以算是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情节之一吧。
到了这里,才知道原来这个电影还有书的存在。
还是比较喜欢这里的郑秀文的。
原来她也可以演这类角色。
不知道为什么说不出的喜欢竟然看了三遍
在期望值不高的情况下还觉得不错。
如果不和王安忆的同名小说联系起来,把它当作另外一个故事的话,还是蛮好看的。
王安忆也说了,上海的每一个弄堂里都有一个王琦瑶,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另一个同名上海女子的人生,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关导依旧是《胭脂扣》的那个浓浓怀旧情结,光影布景仍然无可挑剔。
王琦瑶靠在曾经和李主任百般缠绵的墙边失声痛哭,那墙做旧得极其自然,她哭的也极其生动。
只是郑秀文不应该把《孤男寡女》、《夏日嬷嬷茶》这类的都市爱情喜剧路数挪过来,或者她只是本色演员而已。
她用头撞墙哀悼李主任从她生命里离去,以及对着蒋丽莉大力点头充分显示出了,呃……套用周星驰的话,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的控诉……她变成了与刘德华配戏的KINKI和与任贤齐搭档的SUMMER,完全不像那个苍白的上海女人了。
胡军吴彦祖梁家辉都很好,他们也是惯于和女人演戏的男人。
黄弈和郑希仪都是上海女孩,关导也算用心良苦,同时照顾了投资方英皇高层的面子。
苏岩也好,整部电影最喜欢的场景就是恩怨纠缠的五人吃火锅,餐桌放在镜头偏右,背景是古老的画着亭台楼的阁照相馆布景,王琦瑶蒋丽莉和程先生跳起舞来的时候,康明逊被挤在镜头的一角,默默的点了一支烟,程的妻子慌乱地关窗户。
舞蹈着的三个人曾经发生了什么,旁人永远无法知晓,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没醒悟过来,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或许原著留下的印象太深,不禁要比较一下小说与电影中同名人物的不同命运了。
李主任、程仕路、蒋丽莉在书中均算不得好死:一个飞机失事一个文革跳楼,而另一个罹患癌症。
但是在关锦鹏宽容温情的眼中,一行字就了却残生。
程死于香港蒋故于台北,都不是他们的故乡,也不是生活最久的地方。
李主任更离奇,身份被扩充成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做的倒都是舞厅争女人之类的黑帮事),辗转到了巴西开牧场,一个40年代轰轰烈烈的大人物在地球的另一端静静悄悄活到了81年。
而那个天苍苍野茫茫的南美国家恰好在相对于上海的地球背面。
康明逊的去向书中似乎没有交待,的确许多曾经熟识的人都如同断线风筝般接二连三地消失,其踪迹再不可寻,或者不愿去寻。
但是敬爱的看着港式团圆剧长大的关导亮出必杀技——又一行字,交待康卒于旧金山,又是一个远离上海的地方,也又不是他起先离开上海所去的香港。
没错,影视剧一般都将人物的来龙去脉交待的一清二楚,和文字的信马由缰不同,特别是关这样稳准狠的导演,他戏中的一只茶杯一束灯光都严丝合缝决不取巧,那么对人物的处理也算是对观众的负责任。
与薇薇张永红她们不同,王琦瑶同时代的人都是被迫离开上海的,为躲避战争和回忆。
然而世界之大,却没一个地方像上海一样既妥帖又称心,是可着他们的心生长出来的一朵莲花。
于是他们不停的搬迁,流离失所最后客死异乡,而上海还在那里,黄浦江仍然在流。
王琦瑶从没想过离开,只是在旧巷里慢慢的生长老去。
她的故事没什么可说的,又是不得不说的,一张口便是西皮慢板的似水流年。
她不过是一颗蓝色扣子,上海是那座红色房子。
两年前,我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拜读了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当时的感触并不深刻,因为这毕竟是一部看着有点似曾相识的小说.说似曾相识,是觉得,整个前半部的行文和情调,和张爱玲有那么点像.上海人说,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弄堂和市井,在这部小说里被描绘到了极致,让人有无限遐想.尤其是第一章里的对于上海的弄堂的描写,实在是比较出色,但是,刚读的时候,会给你一种莫名其妙,因为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写这样的环境呢,读了后来的,就会觉得,这是一种温床,没有它,哪里有这个故事啊.写到解放以后的行文渐入佳境,我们看到了从"金丝雀"一下子又回到了市井生活的女主角.家庭小麻将激发出来的暧昧.种种的情趣,最终都是她的生活.虽然结局有点出人意料,但是,这就是生活,什么都会发生,这就是弄堂的写照,浓缩了百味人生.新片上映了,这次是香港的关锦鹏导演与著名摄像师张叔平的大作.也许是对小说的喜欢甚多,对电影的失望也说不尽,挑几点来说说吧.尽管导演要营造一种暧昧的氛围,但是没有味道.最刹风景的再一次地是演员的配音问题.这次窈窕的上海小姐的嘴里,冒出来的是广东普通话,这是最大的失败.难道找不到一位合适的配音演员或者演员为郑大小姐配音吗,总比这个要好很多.演员的服饰造型也有很大遗憾.期待中的"康乃馨小姐",被电影里的穿着摺绉婚纱的表情木讷的王琦瑶代替了.没意思.和李主任见面的米黄的开司米羊毛衫,换作了剧中有点保守的一身黑,加上那发型,老气了无数.如果是没有看过书的人,一定觉得电影是跳跃性思维的,过一阵就突然冒了个情节出来,其实,这正是该电影的一个致命伤.为什么会有这个致命伤,关键是,导演和编剧忽视了小说原著中对于环境描写的重视.王小姐的命运,生活,是离不开这个生她养她的环境的,上海的市井弄堂正是这样的一片天地.没有了弄堂生活的王琦瑶,跟在北京的李琦瑶,在广东的张琦瑶们还有什么区别吗?到此,小说中刻意营造的上海气氛一点也没有了.那么,这部电影的表现能力,再这里也就打了超大的折扣了.可能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是一座很难逾越的高峰,也是一座非常吸引人要去逾越的山峰.在长恨歌里隐隐约约有那个的影子,但是又没有学像,整部片子摄影的基调有点昏暗,让人有点窒息.我总觉得,用电影来再现文学著作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一些已经有非常知名度的著作的改编,更需要很大的勇气.应该说,如果做放大的艺术加工的话,可能会简单一些,比如一些舞台剧,被拍成电影以后,会带给人全新的享受,比如Phantom of the opera,原来作为音乐剧,就在那么一个舞台上要表现出相当的细节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到了电影版本的话,整个空间和时间上允许一些细节的扩充,想象和新的理解,那么观众一般都会乐于接受这些改变.小说到电影的过程恰恰相反,从几十万字甚至几百万字的小说,要浓缩到短短的几个小时,那实在是一种挑战.人们可以接受删节,可以接受改变,但是,希望这个氛围不要动,因为往往那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只好用那句诗来结束了,此恨绵绵无绝期.最终这部作品是长恨终成,未成歌.
猜想关锦鹏选郑秀文的初衷是看中她的平常气,郑有她的好:小人物、干净、清秀,独独缺了最重要的一个:上海女人的底气,那种身着普通衣服也能支撑起一份贵气的骄傲,那种退到鸽子笼也能从容不迫的锐气。
这种底气来源于她们对自己的自信,对城市的自信,靠着它,她们才能继续汲汲追求自己的美好未来,即使最后的结果是输,也不怕。
但是这一点,郑秀文却没有。
自始至终,她都显得异常虚,心是虚的,神态也是虚的,对剧中人的反应也是。
这种“郑氏虚症”,我们在之前的港片里看过,迷迷糊糊的小白领正是因此才多了一份可爱,但我们的王琦瑶,怎么会是这样的人。
她如果真的这样虚,怎敢与李主任在一起,怎会放纵自己与康明逊的感情,怎会在中年时又开始一段莫名其妙的黄昏恋?
我们在片子里处处看到王的绝望,起码在书里,那是争取过后不得不面对的绝望,但是现在,似乎只是一个昏了头的女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糊涂。
我们理解不了她的痛苦,也理解不了王琦瑶为什么是现在的王琦瑶。
另外,在很多地方,关锦鹏都像一个抖抖豁豁的学生一样有着莫名其妙的失误,觉得香港导演集体发昏,似乎一夜之间都找不着北了。
【長恨歌】,恨的,不單是愛情片子常見的離合聚散,也不只為了關導一向透視女性感情生命的錯著,最恨的,其實是女子對一個城市的「執迷」,不論經歷一段段愛情的流逝,還是經歷動蕩時代社會的變遷。
女子,還是決定,一個人守望這城市。
所以看【長恨歌】,豈止是看一個女子的感情生活?
何況【阮玲玉】【藍宇】也預示關導拍女子愛情跟時代社會相連。
所以特別好奇【長恨歌】會不會像【藍宇】一樣感情泛濫,畢竟,王琦瑤是主角,上海也是。
所以我看完電影,第一時間最想找來不同的他們怎樣介紹【長恨歌】: 故事簡介一 (cityline) 故事描述傳奇女子王琦瑤從璀璨走向平淡的一生,見證上海由四七至八一年,經歷戰後短暫昇平、新中國建立、文革到改革開放初期的種種社會變遷,時代的起伏與個人的唏噓交替,締造了人與城市一脈相連的傳奇。
故事簡介二(broadway) 弄堂女孩王琦瑤(鄭秀文飾)不過是個幸福的小姑娘,遇見了攝影師程先生(梁家輝飾)後,一切都不一樣。
她從一個學生的身份開始蛻變,亮了一個相,摘下“上海小姐選美”第三名的桂冠。
暗戀她的程先生知道,這位姑娘要展翼高飛了。
王琦瑤這一飛,竟然鳥瞰了上海這座城市如何被時代洗刷的過程。
看短短個多小時的【長恨歌】,不像看王安憶的,看不透城市的世界,卻看得清,城市中的變動,對這女子的感情生活有著奇妙的關連。
時代走來,女子們所經歷的,是充當男人在舞場玩弄權力的小角色,到新中國來了,青春沒了,故事中段到片末的王琦瑤像沒有變老,那不是她真的不會老,只是國家把年少青春改造了。
然而,【長恨歌】的女角依然表現有別無奈的愛情故事的被動,好幾場戲,短短幾句對白,深刻地交待女子們處事俐落、勇敢。
王琦瑤在舞會上眾人面前拒絕跳舞,就連他深愛的男人也沒有例外,看來「女人,值得寵,值得縱」的氣氛,卻不是享受甜蜜的味兒,因為她深知自己經已置身男仕們的權力擺佈,拒絕跳舞,是爭寵權力世界的清醒。
還有先後決定離開攝影師程先生的蔣麗莉和程太,都在行動上證明「沒有前路可以走,才不。
」,走過她們的人生。
故事不斷加插每個角色最終的去向,何年哪裡生命結束了。
在巴西的牧場,還是三藩市,還是香港.....之間,深深感受到王琦瑤的感情其實是受著地理所限的,是什麽令她決定怎樣也不離開上海?
是太愛這個地方嗎?
還是執迷?
(像故事的開始很多上海人都說:上海始終是大都會,不像香港那麽又髒又亂。
)於是無論心愛的人在遠方安好無恙,她都只有選擇一個人守在上海,讀遠傳的信,遙望那一直沒有打開的天空;就算是眼前快將撤走的愛情,她只選擇苦求對方留下多一會再下決定,也非像好朋友把愛情和一切一併打包私奔。
當世界在說生活都在移動當中,她對上海,不是執迷,是切切實實落地生根,對一個地方的歸屬感,都凌駕於個人愛情、國家情結之上。
國家的反反覆覆,搖搖欲墜,有限的生命在漫長的歷史,像密室中唱香格里拉;愛情的沒完沒了,不了了之,卻只是生命中短暫最好的時光。
真正伴著她的,是這個地方。
王琦瑤對這個城市的信仰,才是她最傳奇的部份,我覺得。
別話一: 說到長恨歌的「恨」,我想到其實王琦瑤到後來了作假結婚那一場,最後,她跟舅媽道謝。
最恨是你以為你不用看她面色可以義無反顧一刀兩斷的人,過了好多年,你發現你要他幫忙,發現自己真的改變了,世故了。
當然,也不有些「恨」,是「恨」不來的,像苦戀王琦瑤的程先生,連導演都說戲外戲外,程先生都幫忙王琦瑤很大,可是,他還是只有被叫著「程先生」。
這位程先生,演的是梁家輝。
別話二: 朋友說看得很神傷,我說我看的一場還有人笑: 1/可能是yumiko的粉墨登場太意外,很多人在笑,在場的觀眾真的太不投入劇情了,很reflexive,現在拍喜劇真的比拍文藝片得到mass觀眾有共鳴。
2/王琦瑤跟年輕小子的一幕,證明忘年愛情對很多觀眾來說還是可以拿來作笑的,我卻覺得關導拍那場的畫面跟【藍宇】很相似。
我只怪很多周刊雜誌把這片子介紹得太過「愛情萬花筒」,於是不少這樣前來觀賞的人們,也不壞。
別話三: 跟朋友在談鄭秀文的演出,說到現在哪個演員還可以由學生演到老又會說好國語又要演很好又要有知名度,我們點了林嘉欣、劉若英、舒淇、周迅的提名,好像沒有了...我看鄭秀文,就是覺得她很努力,比想像中好,只是國語腔不撘調,而且我們真的看得太多充滿時代感的sammi了。
哥第一篇发表过的影评,应该也是第一次花钱进电影院,挣了稿费50元巨款,虽然也是要捂鼻子,但也算是一种记录吧,对,就是在4年前的今天。
香港电影的衰落 从《2046》开始,或者更早,过多的对大陆市场的关注让香港电影失去了原来的本色和汁味,从而在风格尤其是演员的选择上向大陆口味靠拢。
历时五年之久的《2046》就已经显示了导演在操作上的纠缠和力不从心,其结果就像董洁在片中的一闪,只是挂了个“谋女郎”的名号而对影片本身没有任何的角色作用。
《长恨歌》诞生在这个时候,只能是为衰落增添砝码,而以王家卫陈可辛许鞍华包括关锦鹏自己在内的香港比较远离商业的导演都用自己的努力见证了这种凄切。
比方许鞍华不仅再不可能拍出《投奔怒海》就连《男人四十》这样的色调类型片都成了绝笔,你可曾看过《美人草》带给你无论从哪个角度给予的张力。
而关锦鹏自己,《蓝宇》只能是个回眸的另类,而前部分突兀后部分拖沓的《长恨歌》,不禁让人发出一声长叹。
更重要或者更切实的原因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能够确定的就是《长恨歌》不是《红玫瑰白玫瑰》,这将又是一部可以迅速被遗忘的电影,它的争议不用过过多的讨论与原著的差距,而是带来的声像震撼让这部电影几乎对不起它所引发的争议和关注,而参展威尼斯的惨败更印证了电影本身表现力的苍白,除却了技法镜头感和桥段参差上的一般因素,电影本身带不来任何感动,更不用说触动,但是它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代表当下香港电影的某种高度。
关锦鹏的失误 其实更应该是郑秀文的苍白,但作为导演在选择主要演员上的责任是不可饶恕的,郑秀文塑造了一个没有任何面孔的王琦瑶。
可能自张曼玉之后能够用眼睛说话表现人物心理及内涵的女演员越来越少了,但郑秀文从哪点都排不上号,她可能更适合出现在诸如“麽麽茶”或者“钟无艳”这样的电影中。
当然,郑有郑的单纯和可爱,或者在她显得瘦弱的身躯上隐约可以看到一点张爱玲的影子。
但郑秀文不能像张曼玉塑造阮玲玉一样给世人呈现出一个优雅的“上海三小姐”。
抛开了身材和五官上的不足,在举手投足,言辞礼论上郑版的王琦瑶显然是被粗陋的盗版,美丽或者优雅,凄惨或者幽怨,对爱的坚贞或者对世俗本身的抗争,没有任何的惊喜,只有刚开始时对电影满怀的期待和她旧年代学生头的傻忽忽。
优雅是一个难得的语词,在小说版的《长恨歌》中,王琦瑶的优雅是活灵活现的,甚至可以夸张的说这是上个世纪最后一个优雅女人的载体。
看过小说版的人不可能没有这样的先入为主,而没看过小说的人也基本上已经被炒作诱惑过。
是的,都是一样的碳水化合物,但人与人之间的层级和禀性异同才真正构筑可现实生活的层次感。
就如罗素所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所以我们张大了眼睛摸索着人物的鲜活和真正另类多彩,以便更好的为枯燥的生活现实着色。
但正如“气质”的虚幻所带来的距离美感一样,优雅同样是学不来的,就如同《2046》中巩俐蹩脚的口红和糟糕的哭声,让你知道什么是张曼玉即使是失去底色般在敞篷车上的惊鸿一瞥。
《长恨歌》不可避免的成了男人的长恨歌 奇怪为什么关锦鹏想让郑秀文捧个最佳女而不让梁家辉提名最佳男,梁家辉的出彩成了电影唯一的亮点,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梁家辉用一己之力盘活了男人版的《长恨歌》。
相对于王琦瑶的苍白模糊面目,这个拍照的老程不仅是作为旁白的串联,更是抢走了真正原版小说的内涵,让一个男人的心灵历程通过梁家辉稍显迷离的眼神和活灵活现的神情乃至年龄的跨度很深切的表现出来。
在驾驭人物表现上的梁家辉显然要高过郑秀文几个“层次”,也正是这种错落的张力让电影成了一个男人情感怅恨的伦理叙事。
最早是作为摄影师的程先生发现了王琦瑶“优雅”的美,是这个男人最早具备了发现美的眼睛,并用他的一生苦苦守侯。
蒋莉丽曾经在和王琦瑶的对话中无意透露“你怎么和我的老程的说法一模一样。
”在冥冥中,也许这两颗心的兴致和心理取向有着某种不谋而合的趋同。
但是,王琦瑶不喜欢程先生,这个在程先生发现已经作了情妇的王琦瑶快乐的表情上已经看出——“很显然,这里已经不需要我了。
”也就在李先生在最凶险的时候程先生应该是冒着生命危险去见他,并且为了王琦瑶违背了他作为男人曾在李先生那里的承诺——告诉王琦瑶李先生死了。
程先生没有,他首先是反对李这样做,进而告诉了王琦瑶真话,因为在这种关键的时候,作为男人和喜欢这个女人的男人他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
但是王琦瑶不喜欢他,这个女人不喜欢这样的男人,这个女人只喜欢给那位只不过是对她比对别的女人稍长一些的男人当情妇。
到后来王琦瑶怀上康明逊的孩子,再到后来已经人老珠黄的王琦瑶和后辈的老克胡来,程先生都看在眼里,他知道其实王琦瑶只爱一个人,他知道他和他的太太不是一类人,他知道王琦瑶在最痛苦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但是王琦瑶不喜欢这样的男人。
所以即使在程先生最困难的时候,他所想着的,他的渐进苍老的身躯中所包藏的深深的爱恨,竟然真的是那么漫长。
那个被王琦瑶爱的李先生去了巴西,开了大牧场,只有在死去的时候给王琦瑶一个电报;那个让王琦瑶怀了孩子的康明逊最终没有尽到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最后死在美国;那个最后和王琦瑶私通的年轻人老克在最后走投无路时只想利用王琦瑶,并最终窒死了她;而那个一辈子爱恨长绵无绝期的程先生,最后只是拣起一颗失落在地板上的纽扣,那是一颗什么样的灵魂。
老克在最后时刻在电话里说,我知道你们是好朋友,程先生无奈的回答,不,不是很好。
而程先生真正的愤怒只有一次,他对王琦瑶说:“你糟蹋你自己我不管,但你不能糟蹋我的照片!
”王琦瑶这个时候还没有醒悟:“那是我的照片……”最后,手里捧着那颗纽扣,这时候的程先生老泪纵横:“早知道你和这个年轻人在一起不会有好结果,可我也不能说什么……其实我是多么舍不得你……”到这个时候,我竟然哭了。
我走出电影院,一边走一边掉眼泪,我准备回不远的家里大哭一场,但我真正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哭不出来。
女人是男人的女人,还是女人自己的女人,而怎么样才算是真正对女性的尊重?
程先生这样的男人就是不招女人喜欢,是他真的就不懂女人吗?
是什么更是女人真正的美,而是什么又是真正的美,能够得以人生长恨的东西,毕竟已经不多,而要把这种恨谱成歌谣,那是多么的爱。
只是很漂亮而已.
只剩下关锦鹏妖冶的镜头感,无肉无骨,一声叹息。
面目全非
郑秀文的蹩脚普通话听起来实在痛苦,又没字幕导致很多处都不知道在讲什么。
情节交代不清楚
事隔6年再看此片,当早已抛弃了昔日原著小说的喧嚣和嘈杂后发现,影片还是有感人之处的。好比曾经经历过的切身震撼如果用一张老照片来回忆那会是另一种感悟。
勉勉强强看完的 糟践原著的一个标准案例
老程很出彩啊。
胡军和郑秀文躺在床上,一黑一白缠绵成光影,刚觉得好看就转下一场了……郑秀文在电影的经历,由清淡学生,转艳丽夫人,再到素丽寡妇,一直是壶少不开的泉水,闻着香,却还是不能真正下肚。
知道了鸡蛋嘚难得
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
郑秀文的普通话毁了太多
这个王琦瑶实在不王琦瑶
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让郑秀文得忧郁症了 作为好的剧本加不错的导演 出来的这样的故事 往往人们对它的期望会过高 我就是人群中的一人 所以 在影片出来多年后才看,的确有些小失望
郑秀文的演技太棒了,但是口音么......故事细想之下,还是单薄了些吧,好在立意好,又足够细腻,每个人都还有木有样,没有挂上太明显的标签,嗯。
我想不起来剧情了,明显看过的,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大概是真不怎么样!
片子希望传达时代变迁中的人物命运与情路变化,但是总觉得平淡得缺少了点什么
记得法时看此片听台词很憋气!
苏岩明显比郑秀文入戏。
梁家辉演的真好啊。郑秀文如果不听说话,不看皮肤,看眼神还是演的不错的,毕竟年龄跨度这么大,皮肤真的误导剧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