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正好

Un beau matin,晴朗之晨,晴朗的早晨,幸福昼鸣曲(港),One Fine Morning

主演:蕾雅·赛杜,帕斯卡尔·格雷戈里,梅尔维尔·珀波,妮可·加西亚,卡米尔·勒班·玛丁斯,谢里夫·安杜拉,艾尔莎·盖迪,玛莎·康达科娃,凯斯特·洛夫莱斯,厄玛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22

《晨光正好》剧照

晨光正好 剧照 NO.1晨光正好 剧照 NO.2晨光正好 剧照 NO.3晨光正好 剧照 NO.4晨光正好 剧照 NO.5晨光正好 剧照 NO.6晨光正好 剧照 NO.13晨光正好 剧照 NO.14晨光正好 剧照 NO.15晨光正好 剧照 NO.16晨光正好 剧照 NO.17晨光正好 剧照 NO.18晨光正好 剧照 NO.19晨光正好 剧照 NO.20

《晨光正好》剧情介绍

晨光正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桑德拉是一位独自抚养女儿的年轻母亲,她定期探望已退休的哲学教授父亲,并为了父亲的照护而全力奔走。就在人生紧凑到令人喘不过气的时刻,桑德拉与许久未见的克莱门特再度相逢,尽管两人彼此吸引,但横跨在新恋情间的复杂关系却让彼此迟疑...... 一段倾心的恋曲,一场电光火石的生命体悟,永恒或许在远方,却也可以是那一个美好的早晨。荣获2022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欧洲电影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不沉的骨头产科男生魔童谣我的女友是机器人私生活完美感觉决战洛城混凝土乌托邦梨园情恨我的老爸是奇葩好汉两个半第十二季神之山岭渐入秋凉三只猴子顺德人家之合家欢总裁请放过我快手枪手快枪手孤高十九岁,一切会更好血浓于水两只老虎升舱巧遇多谢款待美人鱼村爆笑女子乐队第一季从来没有开枪潘朵拉之心新哥斯拉游魂-KissonmyDeity-镖王传奇

《晨光正好》长篇影评

 1 ) 痛苦也许不能消除,但生活总要继续,晨光正好,家在前方

非常美的一部片子,就像一首流动的诗。

晨光正好的片名来源于女主爸爸在患病失智前期计划写的自传书名,书名用的是德语“An einem Morgen”,翻译成法语是“Un beau matin”,也就是晨光正好。

然而这部片子不是关于父亲,也不是探讨失智老人的问题。

这部片子是关于女主桑德拉,她的生活,爱,困惑和恐惧。

桑德拉是一个丈夫去世独自抚养女儿的单身母亲,独居父亲得了罕见病班森综合症逐渐失智,不得已辗转在医院和养老院。

母亲20年前在女儿成年后和父亲离异,片中仍在帮助处理前夫的事情,和女儿经常联络聚会。

一次偶遇,桑德拉和离世丈夫的好友克莱门特相恋,却不得不面对他已经有家庭子女的现实,分合几次,克莱门特终于离开妻子和桑德拉重聚。

整个片子色调柔和,情感细腻,像一个舒缓的画卷描绘了桑德拉的生活和情感。

片子以桑德拉的一次探望父亲为起点,围绕着桑德拉的生活,用时间顺序拍摄了桑德拉在那之后的一段生活。

从电影开篇镜头里桑德拉穿着绿色上衣背着双肩包漫步在巴黎的街道,进入绿色大门的公寓楼,爬楼梯来到父亲的寓所探望父亲,我们就进入了桑德拉的生活,跟随镜头和桑德拉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她的工作,她和女儿的交流和相处,她和父亲及母亲的关系,她对克莱门特的爱和随时会失去的苦闷,失而复得的欣喜,一次次探望中情况愈来愈差最后几乎无法交流只记得女友和自己的父亲,这种境况下桑德拉的痛苦。

这些都是用工作,探望,家庭聚会,密会,出游等日常生活片段串联在一起并展示给观众的。

桑德拉痛苦曾经是哲学老师的父亲失智,养老院的他只是躯壳,而他留存的书籍才是他精神的回响,虽然不是他写的,但是他挑选的,每一本书最终在一起共同描绘了他的精神世界。

桑德拉痛苦以情人的身份和恋人相恋,难以忍受和他人分享,欺骗,随时可能发生的离去,以及当真正分开时的痛苦。

桑德拉的痛苦还来源于自身认同,情人还是爱人?

是不是父母最重要的人?

(父亲在养老院中说最重要的三个人,蕾拉(女友)、自我后就陷入迷茫,再也说不出第三个人,爱自己的孩子就在身边,而他却不知道那个重要的人是谁),而最大的痛苦在于遗传的恐惧,不知道自己老了是否也会像父亲一样失智。

所以桑德拉才会少有的情绪激动,希望以后如果自己出现症状能够去瑞士安乐。

而这些痛苦导演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因为这就是生活,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而生活始终在继续。

疾病是不可逆的,父亲彻底失智后丧失了对自身痛苦的感知,但作为旁观者的女儿却无法接受,只能痛苦的抽离。

但恋人的回归却也是新的希望,当影片最后桑德拉,克莱门特和女儿三个人就像普通的一家三口出游,在山顶辨认建筑,克莱门特问桑德拉的女儿你能认出你家在哪里,小女孩说不知道,克莱门特说,我认为就在它就在你前方。

那一幕,是导演在告诉我们,不管怎么样,生活,家就在前方,我们知道桑德拉的生活会继续向前。

另外片子里每个角色的个性都非常鲜明,寥寥几笔,形象就很丰满。

社会活动家的妈妈,热情开朗干练,有一段痛苦的婚姻,为了孩子,等孩子成年后才离婚,然后选择忘记那段时光,爱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前夫患病后不计前嫌的帮助。

而她再婚的丈夫始终在她身边,看的出非常爱她。

妹妹出场比较少,但圣诞节家庭聚会和丈夫一起表演看得出性格非常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克莱门特,宇宙化学家,风趣幽默,为桑德拉心动却没做好放弃家庭责任的准备,主动离开两次,痛苦挣扎后,与前妻分开后回归。

还有接收父亲书籍的学生等等,每个形象都塑造的很好。

 2 ) 一种感情,一种生活

这段感情开始激发的那一下没抓住,不知道是怎么开始的。

有克制,有享受,有释放。

也给予彼此选择的自由。

每一次分开,有煎熬,也有回归。

在结尾,导演似乎选择了方向,但又留了空间。

btw,女主的身材真好啊。

我都想多看几眼。

退行性,慢性病,伴随着衰老,生活质量逐步下降,直至不能自理。

亲人受累,心痛,又怜悯。

如果自己还有选择的话,会选择什么呢?

 3 ) 死亡当道,爱拯救之。

机场的夜晚非常冷,等看完这部电影眼泪涌上来的时候,发现候机的人们都已缩成一团沉沉睡去,蜷着抱住自己,是所有人在这里休息取暖的方式,也包括我。

耳机里还是片尾曲的声音。

电影的后半段声音很满,但并不觉得吵,我听到万物在交响。

深爱哲学,深爱阅读,深爱思考的人,晚年衰弱时,会很痛苦的。

惊慌,深渊,如这位父亲所说,变成了什么都没有的电影。

想到了爷爷,想到了最后和他一起度过的夏日。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去年夏天,我们一起在老房子里听到过那个凉爽的夜雨,如今只有我自己知道了。

那时候的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

是以何种心情等待迫近的死亡呢?

我还是想象不到。

你的后代会老去,我也会老去,我会怎么度过人生最后的这一段呢?

也会像这个父亲一样,卑微地求着只想睡一个短片的时间吗?

他一遍一遍呼唤着自己的劳拉,那是他最爱的人。

第二是自己,想不到第三个人。

但人生单有一个劳拉能支撑一个人有存活欲,就够让人羡慕了。

女主步履沉重,负重前行,被磨着割除了情绪,只剩下疲惫麻木,似乎已感受不到爱与被爱。

但好在她也等到了晨光降临,没有轰轰烈烈光芒万丈,但带来了真正的新生。

很多片刻,我觉得我好像她,我好希望我也会如此。

但似乎始终在女主最开始的那个阶段。

不必强行生出期待来,无言是最持久的姿态。

无法改变的现在还要持续不知道多久,那就继续保持着“无”吧,别无他路。

正在写完这篇影评时,看到一个男人起身给自己的孩子小心翼翼盖上了外套。

当一切都沉默熄灭,爱拯救之。

 4 ) 侯麥感的「巴黎式出軌」

家裡有很多侯麥的片商發了米雅·韓桑-露芙(Mia Hansen-Løve)的新片《One Fine Morning》似乎也不令人意外;意外的是導演兩年來的高產,與一個侯麥感的「巴黎式出軌」。

蕾雅·瑟杜(Léa Seydoux)在片中總是哭喪著臉、兩行淚;考慮到她病榻上的高齡父親,與一個已婚情人,電影本身終究無法成為一個美好的早晨。

她沿著巴黎街道走向鏡頭,俐落的短髮、牛仔褲,身邊是上學途中的小女兒;下一秒她回到了教授父親的住所。

父親和她都是離開婚姻的獨居人,作為後現代的巴黎生活確實很常見。

這時舊愛突然出現,她幾乎無力招架,迅速地發展出另一段親密關係。

對於已婚舊情人的若即若離、自由來去,幾乎讓她陷入了另一個困境。

《One Fine Morning》將死亡、心碎、親子關係、獨立的意義置於鏡頭前讓劇情順暢推動;蕾雅·瑟杜的眼淚並非廉價,卻顯得氾濫。

她懂得為自己博得快樂來彌蓋痛苦的際遇,電影到了最後;巴黎仍舊是不斷重遊的日常,而Sandra收起了疲倦的雙眼,迎來他的情人。

 5 ) 晨光正好一切还来得及

《晨光正好》有点像米娅·汉森-洛夫导演上一部作品《将来的事》的另一种延续。

蕾雅·赛杜饰演的桑德拉,好比伊莎贝尔·于佩尔在《将来的事》里饰演的娜塔莉,直面一幕幕鸡零狗碎的生活景象,身为一个知识女性除了忙于事业,还必须扛起家庭责任,还要在爱情里周旋,获得内心的片刻安宁。

她们的父母、丈夫、儿女几乎是半透明的“隐形”存在,不能给她们太多支撑。

两个故事的底色、气质如此相通,片尾也一样从容不迫,动人于无形。

米娅·汉森-洛夫和蕾雅·赛杜,两个热门的法国80后女性电影人。

一个是最有前途的法国青年导演,20多岁开始拍片,风格清淡,品质稳健,在欧洲频频获奖,是大师接班人;一个是红遍世界的明星,热爱表演艺术,既可以挑战尖锐的文艺片,也可以出演热门商业片。

两人一起合作《晨光正好》颇有势均力敌的碰撞之意。

米娅·汉森-洛夫在坚持自我风格的前提下,给了蕾雅·赛杜自由发挥的空间;蕾雅·赛杜也收起性感身段,倾力出演一个困于生活的普通女性,一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变化,始终坚定的品质。

桑德拉的职业是外语翻译,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哲学家父亲患上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经常要转院、找疗养院治疗和休养,渐渐忘记自己和身边一切,只记得自己最爱(对方却未必最爱他)的蕾拉,和父亲离婚的母亲早就重组家庭。

父亲前后两个妻子,都像一个影子,偶尔才出现在视野。

照顾父亲的事情几乎由桑德拉操持忙碌,她像一个陀螺不停旋转,松弛不下来。

导演为了凸显桑德拉的个性,突出角色的人格魅力,给了蕾雅·赛杜一个中性的造型,完全遮蔽她性感的一面,穿着中性,打扮中性,清汤寡水素面朝天,言行举止干净利落,有时带着一丝强悍。

走在街上,回到家中,穿行职场,她忘记了自己的样子,一心只想着一桩桩扑面而来等待解决的大事小事。

桑德拉对这个热闹的世界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即使流泪也要去无人处擦拭干净,回过头继续扛起肩头的责任。

可以说,她和大多数男人的差别,只缺一副雄性皮囊。

肉身之累休息休息就可以恢复,心头之苦才是真的苦,无法排遣。

桑德拉有个心病,在一次次交流中,她和丈夫生前的好友克莱蒙产生了好感,言语往来、耳鬓厮磨,纠缠得难舍难分。

可惜这个男人有家有小,性格有些怯懦,迟迟做不了决定,经常在关键时刻退缩,让桑德拉非常不爽。

自己的愿望并不是和他建立简单的身体关系,予取予求,随时可以分开。

她需要一个能和她一起平等生活,和睦相处,能安慰她,温暖她,一起面对风雨的宽厚男人。

只有在克莱蒙的面前桑德拉才像一个女性,终于放下铠甲,以柔软的面貌示人。

饰演克莱蒙的梅尔维尔·珀波,在1996年侯麦导演的《夏天的故事》里贾斯伯一角让人难忘,在夏天的法国南部海滨,这个大男孩徘徊三个女孩之间,迷迷糊糊,优柔寡断,不知作何取舍。

这次在《晨光正好》,演出类似角色轻车熟路,况且他早已告别大男孩的年纪。

夹在妻子和桑德拉之间,在爱情与责任之间,可莱蒙也有他的苦衷,观众不会恨这个男人。

米娅·汉森-洛夫的电影有时也有侯麦电影散文诗一样清新自然的气质,没有偏执固守的情绪,只有云淡风轻的呈现,需要用心体会,只是米娅·汉森-洛夫身上有一种新女性的坚韧,更偏向于捕捉独立女性的生活境况,挖掘她们被日常琐碎淹没的内心光彩,《晨光正好》依然是这样的电影。

桑德拉和克莱蒙这对情侣,进进退退,来来回回,桑德拉要面对的东西不比可莱蒙少,但她无怨无尤,关键时刻还有快刀斩乱麻的魄力。

“晨光正好”四个字,是桑德拉父亲年轻时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积极和振奋。

电影《晨光正好》全片铺满温暖的色调,浅黄底色渲染,故事娓娓而来,没有阴霾和惊雷,中和了桑德拉的辛苦和困惑。

在真实世界里,梅尔维尔·珀波大蕾雅·赛杜十多岁,在电影饰演情侣没有违和感,相反有一种沉甸的分量。

最后,可莱蒙终于遵从内心呼唤,选择和妻子分开真正走进桑德拉的世界,这一刻片名的四个字才闪现出该有的意境。

 6 ) 尝遍情绪的滋味

世上哪有完美的人生,有的只是丰沛的情感罢了,正如女主幸福的残缺,悄然塑造着灵魂的多彩……活着,就是一场修行……探寻悲伤,探寻希望,找到真正的自己。

拥抱变化,拥抱时光,收获平静的力量。

喜啊,恰是悲的映射,我们越在乎什么,就越会被什么牵绊……凡所仰慕或依仗的,皆是虚妄……镜子可以照见最无辜的人和最糟糕的事,也能照见最深邃的心……面对失去,仍能发掘美好因子的慧根,这,就是属于我们的晨光……

 7 ) 生活在继续……晨光正好

翻译工作,看望老年帕金森症的父亲,照顾女儿,全然接受游走于两个家庭间的多年朋友变情人(性伴侣)的“宇宙化学家”。

构成了女主生活的全部。

她总是背着那个象征负累的大大的双肩背,带着幽怨哀伤的眼神。

欧洲和日本的片子很爱探讨关于衰老与死亡的话题,并且从不去掩饰它的不堪与残酷。

相比国内的题材,比如《妈妈》总是透着维和与虚假。

帕斯卡尔扮演的父亲受病症折磨失去了视觉反映,思维,记忆,行动能力,虽然不能再写作和阅读,但还好可以听自己正常时喜欢的古典音乐(并没有象常见的帕金森症老人浑身不停颤抖的方式去展现)。

女儿们为啥没有想过把父亲的藏书去捐给图书馆而且去散给他的学生和读者。

当她们给父亲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某个角度来说,老人已经相当于去世了。

女主把自己丧夫后的情感孤独与肉体欲望寄托在一个游走于两家一制“渣男”老友身上,从而使自己在感情中处于从属地位,并且去全然接受这种身份。

(为什么总是男性可以这样占尽优势地位,什么时候可以换过来拍呀?

)但其实能发展和保持这种关系也是得益于她还年轻,并且拥有着姣好的容颜和婀娜的体态。

(什么时候可以去刻画和展现像《致敬》那样普通再普通的女性的情感与生活,大部分片子的女主总是多少顶着明星光环)时间从春天到圣诞节,再但夏天,生活就这样延续……最后用那本父亲想写没写出来的自传“晨光正好”的书名来扣题。

 8 ) 《晨光正好》:与晴朗日光重逢,勇敢地迎接不安与希望

在一种孤独与封闭的处境中,人们徘徊却步,期待着走向晴朗之中,或有另一个同伴叩问自己的生活,而当重逢即将降临之时,却要警惕它可能会让人落入空欢喜的结果。

《晨光正好》(Un beau matin, 2022)于2022年第75届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首映,并斩获欧洲电影奖。

本片是导演米娅·汉森-洛夫(Mia Hansen-Løve)连续第二年带着新片来到戛纳,上一年是入选主竞赛单元的《伯格曼岛》(Bergman Island, 2021)。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晨光正好》有多位吸睛的大牌演员加入,包括蕾雅·赛杜(Léa Seydoux)、帕斯卡尔·格雷戈里(Pascal Greggory)、梅尔维尔·珀波(Melvil Poupaud)等。

影片以生活化的场景,自然地陈述人物与故事,带着轻松舒缓的法式氛围,真实地讲述了一位富有魅力的女性波澜起伏的生活。

《晨光正好》剧照1. 步入中年的围困影片从阳光明媚的街景开始,以蕾雅·赛杜饰演的女主角桑德拉为中心,逐步交代了她的家庭与工作。

引人注意的是,桑德拉的父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子女的照料,而且最好由医疗机构或养老院收治。

这让人联想到,在米娅·汉森-洛夫的作品《将来的事》(L'avenir, 2016)中,也有一位患有精神疾病而被女儿送入养老院的老人。

在老龄化的社会里,身兼照顾老人的重任成了必然。

对于父亲而言,桑德拉是孝顺的女儿,桑德拉会常常看望父亲、处理父亲的杂事,这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单就陪伴而言,不能称作烦恼,可是照料或许不再认识自己的父亲,难免会引起情绪的失落,更何况还有自己的生活——作为翻译需要处理日常工作,以及作为寡妇需要独立抚养年幼的女儿。

《晨光正好》剧照在不轻松的生活节奏里,任何的变动都会让人感到窒息。

但令人惊喜的是,桑德拉在带娃时偶然遇见了旧时的好友克莱蒙。

于是,克莱蒙给桑德拉的生活瞬间注入了激情。

也可能是因为她一个人太久,由于克莱蒙的闯入,桑德拉原本在看望父亲与自己平淡日子之间循环的生活,变成了在男友、父亲、女儿、工作之间来回跳跃,富含女性视角细腻特色的中年生活由此开始完整丰富地铺展开来。

桑德拉心底渴望着的爱情,浪漫的情调随时都在,即使有孩子后,即使成为了寡妇。

时间不是问题,不是吗,连长辈都是如此——父母双方的老年生活都在另一段爱情的滋养中,即使父亲记忆力衰退也不会忘记情人的名字。

爱情如雨露,米娅·汉森-洛夫导演的每一部电影中,都会将男女间的感情,以有趣又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晨光正好》中,这一对人到中年的故友在人生的困境时刻重逢,让生活继续,属实是幸运的。

生活充满了跌宕起伏,从中可以把握亲情、爱情……但生活的哲学也许就是当下。

《晨光正好》结尾处,在延续与呼应影片开头的晴朗日光里,桑德拉、女儿和克莱蒙在一起登高望远,就是这个时光里最好的时刻。

影片充满了女性视角,导演通过桑德拉的视角来观察女儿、朋友和家人。

有趣的是,男性在影片中看起来是温柔的,也是无情的。

2. 完整家庭与完整生活在《晨光正好》中,随着故事的展开,女主角及各位家庭成员,包括母亲的情人、姐妹的丈夫这类并不亲近的亲属都一一登场,米娅·汉森-洛夫导演“慷慨”地将每个人物都勾勒得棱角分明,不对非核心人物做省略,这是导演展现完整家庭的独到方式。

通过影片,我们感到的是家庭的力量和家庭成员聚在一起的喜悦。

就像影片中庆祝圣诞节的一场戏,家庭中的男女老少创造出其乐融融的氛围,让所有人享受其中;而在随后一场养老院的戏中,医护人员和老人们一起唱歌做游戏,也是在努力营造一种家庭聚会的温馨。

除了通过各位家庭成员描绘出完整的家庭之外,影片还展现了完整的生活,例如影片中不仅详细呈现女主角与情人间的感情波折,还多次出现了女主角工作、乘坐交通工具的场景。

我们可以轻易地从中看到工作和生活如何交织在一起,以及生活的琐碎对工作带来的影响。

例如在女主角与情人的感情发生波动时,她手里的工作就直接受到了影响。

米娅·汉森-洛夫导演将所有元素比照着现实生活的节奏组合得如此恰当,将真实的感情融入影片中,在完整的家庭成员与完整的生活中,让观众非常直接地体验人物与故事的走向。

《晨光正好》剧照米娅·汉森-洛夫带来的关于生活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细节,或许不能称作悲喜剧,只是蕴含着力量的真实片段,然而从中能够隐约透露出生活的哲学。

同时,还有那些难以忘怀的一系列角色——和侯麦、伯格曼、伍迪·艾伦导演创作的电影类似,米娅·汉森-洛夫的电影中,值得回味的是得益于她的高产而塑造出一系列立体、相似、又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在这些人物中,配角可以与主角一样被刻画得性格鲜明。

例如,《我孩子们的父亲》(Le Père de mes enfants, 2009)中女主角的三个女儿展现出了各异的性格;又如,《再见初恋》(Un amour de jeunesse, 2011)中女主角的父母形象鲜活又自然。

3. 当重逢成为必然纵观米娅·汉森-洛夫导演的电影,在人物的刻画方面,米娅·汉森-洛夫的影片常常聚焦于不惑之年的人物。

其中男性角色是不得志甚至颓唐的,例如作为导演处女作的《宽恕与原谅》(Tout est pardonné, 2007)与紧接着的《我孩子们的父亲》,而女性则透露出更多的隐忍与承担,例如《将来的事》中女主角的独立与承担。

在影片跨度数十年的时光里,重逢也成为了必然的主题。

这更让人感到,人总是活在回忆中,无论是亲情(例如《宽恕与原谅》中在女儿长大后对于父女间既往误会的解除),或是爱情(例如《再见初恋》中的女生关于爱情的成长),亲密的关系产生了难以抹去的羁绊。

同时,在《晨光正好》中,影片流畅的节奏与丰富的感情得益于蕾雅·赛杜和格雷戈里出色的演出,而上一回法国明星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在《将来的事》的演出更是帮助影片大受关注和好评,也让米娅·汉森-洛夫导演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晨光正好》剧照观看米娅·汉森-洛夫导演的作品总是令人舒适的,若将她的电影以时间线方式排布,呈现出的一系列作品是格调轻松的,擅于表现生活中的戏剧时刻,又充满着日常的无奈、残忍及愉悦……百般滋味都在其中。

常有人将其与侯麦比较,也许在影片色调、讲述的故事和营造人物的关系上,确实有相似之处。

《晨光正好》的片名来源于法国诗人雅克·普雷维尔的一首诗歌(One fine morning,法文原名:Un beau matin):He was afraid of nobodyHe was afraid of nothingBut one morning one fine morningHe thought he saw somethingBut he said It's nothingAnd he was rightIn his mind there was no doubtIt was nothingBut that morning that same morningHe thought he heard someoneAnd he opened the doorAnd he closed it saying NobodyAnd he was rightIn his mind there was no doubtThere was nobodyBut suddenly he was afraidAnd he understood that he was aloneBut that he was not entirely aloneAnd that's when he sawNothing, in person, right before him.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和诗歌形成了互文关系,诗歌的格调伴随着影片,仿佛谜底一般成为了理解影片的另一条路径。

在一种孤独与封闭的处境中,人们徘徊却步,期待着走向晴朗之中,或有另一个同伴叩问自己的生活,而当重逢即将降临之时,却要警惕它可能会让人落入空欢喜的结果。

《晨光正好》剧照桑德拉在街景与室内、白天与黑夜的日常生活切换中,表现出或欣喜或不安的状态,在不经意间引起了情感的共鸣。

随着情绪的自然流淌,在同感于影片人物的同时,观众总能从中映射出自己经历过的欢喜与哀伤,唤起时时的回想。

作者:长颈鹿 ©《晨光正好》(One Fine Morning,2022)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方

 9 ) 爱在继续

@一扇门 你在里面 我在外面 始终在等待父亲等待的是他的情人,亦如他说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人“他的情人,他自己,第三个人不知道是谁”。

桑德拉等待的也是他的情人,他说“我不能放下我的家人和儿子”,“没有你 我快疯了”,“没想到,分开你这么难”,“你等我处理好 回来找你”,“我回来了,我说过我会回来”。

@孩子们等待的是圣诞老人,荒诞的大人们的表演,单纯的孩子们的相信。

桑德拉是被动的,她的丈夫去世了 她被动失去了爱人;她的父亲在敬老院的辗转,她被动接受转院 一而再再而三;她的情人 与她偷情 每次她都要问“你有多长时间”,一次次的敲门与开门,缠绵与关门;她的职业 翻译,说别人说过的话 只是用另外一种语言,不允许丁点添油加醋。

@眼泪总是毫无征兆地 喷涌 像是心痛炸裂了第一次是父亲去养老院前,收拾父亲的行李,为分别;第二次是情人说分手,她坐在椅子上,为抛弃;第三次是在路上遇到父亲的学生,问起病情,为恐惧;第三次是在敬老院一群人竭尽全力的调动氛围,老人们无动于衷地无能为力,为终究要来的死亡。

她或许不会一点一点哭泣,她的眼泪亦如她的阴郁与收敛,她的眼睛是肿胀的 积聚的所有痛楚无处安放 没法流淌,似乎浮在脸上是最本能的选择,瞬间就可以瓦解,她并不快乐,像是一个躯壳。

@短发无任何配饰 摘下破旧的双肩运动包 脱去休闲的圆领毛衫 是丰乳肥臀般的欲望与孤独,是困兽般的撒野与挣扎。

几次裸露的镜头里,递进式的欲望与情绪的张力:从穿着内衣,情人一把抓住桑德拉的胸部,到以情人为主导的体式和画面,到穿着白色松懈的吊带 若隐若现的胸与肩,再到裹着浴巾的浴巾 瞬间掉落 完整的胸被情人一把攥住,再到后背 S曲线的裸体长镜头,再到以桑德拉为主的体式。

以桑德拉为主线的世界,她没有朋友 没有兴趣,只有去敬老院 接女儿 工作 做爱。

以父亲为主线的世界,看似肉体在衰老 记忆在消退 生命在退化,但却是极度饱满甚至热烈的。

父亲是哲学教授,他的书是他的灵魂 是他的性格素描,他突然不喜欢听肖邦了,他佝偻的背突然挺括起来了,他在病房里转来转去,他觉得他在什么地方 桑德拉反驳他,他问“你怎么知道”,桑德拉说因为都看见了,他不知道在父亲的世界里,是关于“意识”的世界。

晨光正好 不来自桑德拉的主线,来自父亲的“自传体小说”,却停在了桑德拉的主线,山顶的教堂,她和他的情人 女儿在一起,情人指着远方对女儿说“家在正前方”。

朋友Daisy说,这是导演希望的结局,的确留了最后的温情,爱在继续,或许这是送给桑德拉的祝福,她最后的笑 并不美,愿她懂得“晨光正好”。

Ps 喜欢两个画面构图:开头。

湖边 灰色的长椅 绿色的草坪,桑德拉穿蓝色的毛衣一个人坐着。

中间。

湖面划船,一个镜头是桑德拉一个人的微笑,一个镜头是桑德拉与女儿相靠皱着眉,一个镜头是情人一个人的无奈与深邃。

 10 ) hope is a good thing

20230610.SIFF第一场 老爸是个出生于维也纳的哲学教授,研究康德、黑格尔、汉娜阿伦特,他患上了本森综合症(不是阿尔茨海默病),患病后他一定又读了克尔凯郭尔的《致死的疾病》,克尔凯郭尔说过,“这种病症,也就是死亡本身,并非是致死的”,“致死的病症”是绝望。

老爸纪录了他的病程,给了它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晨光。

中年人的生活一地鸡毛,生活是一副重担,以至于走在巴黎的阳光下,sandra的脸上老是带着哀愁。

sandra是最爱老爸的,带走了他的好多书,但老爸在最重要的三个人竟然排不上她,但偶尔会冒出一句“你的个人生活呢?

”倍儿清醒。

导演是张曼玉前夫的现妻,活儿整得就像散文诗,或是一首巴赫(压根儿没想整啥大几交响),节奏特别好,结尾飙泪。

男主女主的美好肉体真是养眼,本来以为赛杜是个花瓶,想不到那么会演,前途无量。

老爸演得真好,很喜欢老妈这个范儿,希望自己老了也能这样。

《晨光正好》短评

出轨、疾病、衰老与爱情,女性视角的侯麦会拍出来的片子,一以贯之的巴黎精神与知识分子气质的混合,以及当代语境中它的衰落。

5分钟前
  • Dear deer
  • 还行

矫饰空洞,矫揉造作。

9分钟前
  • 很差

5 蕾老师比起于佩尔还是差好多啊,怀念玲珑剔透的《将来的事》。这片完全是“没情感禀赋”导致惺惺作态的类型。

12分钟前
  • 黄油月亮
  • 较差

彷徨,焦虑被巴黎这样的城市稀释了,还好的是,她还有爱情!!!

17分钟前
  • 邵禹升
  • 还行

不能自理的父亲、正值狗嫌年纪的幼女、反复的情人,纠缠在Sandra身上这些沉重而令人窒息的事情被书写为一曲轻盈而体面的香颂。 困在身体里的父亲,试图用写作抵抗疾病。思考了一辈子的哲学教授,最后失去了他的思想,死亡的方式是长期卧床。托马斯·曼、卡夫卡,父亲的《变形记》。

22分钟前
  • 西木
  • 推荐

舒服得像是一部(新冠)史前电影。不讲究zzzq,不拘于躯壳,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忆和爱。在陀螺似的有点儿混乱的生活中,只为值得的烦恼投入,享用转身都有些促狭的房子,可以走神、偷笑、默默流泪的公共交通,让服务于人的归于身外。一度以为并希望结束在地铁上接到电话,就这样行远,那真的非常绝。

23分钟前
  • Mumu
  • 力荐

父亲被凶残的海豹当成了企鹅捕食,我被掉入地球的陨石灰击中,从此他书架上的书比他更像我的父亲,此后机器里的样本比我更像我自己。我们用肉眼看到了父亲的病房,父亲却用记忆保存了他最重要的人。女儿用瘸腿抵抗成长,情人用消失抵抗婚变,我在错乱的同声传译里,试图找到降临的圣诞老人带来的礼物。

2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1、法式清新的画面色彩鲜明,哲学与人文气息浓厚,也只有法国电影能将婚外情拍得如此浪漫又自然;2、晨光正好,良辰易逝,对应片中父亲从体面教授到失智老头的急转直下,也与女主一地鸡毛的琐碎生活互为对照。

30分钟前
  • 叩歌
  • 还行

生病的人知道自己生病了,知道自己最后会什么都不记得,会难过也会害怕还会有信念,但当疾病真正来临时,有些感受被浅浅淡忘了,人只是在被疾病笼罩。为什么不能再听以前爱听的音乐,因为以前能做的事情现在已经做不了了,想起只会更痛苦。关于那段感情,最喜欢的片段,是女主在公交上收到短信:没有你我快疯了。她看到很开心,接着哭了。是真的把对方当成很重要的人才会哭,是真的在意。另一个很喜欢的片段,是女主说,如果我以后像我爸那样,你一定要带我去瑞士做安乐死,对方说你也要这样对我,她说好。看完最大的感受还是,偶尔在一起很好,一直在一起不行。我是说我不能和谁一直在一起,因为会乏味。少一点,但久一点,就很好。

32分钟前
  • 不忘
  • 力荐

国航飞机上看的

34分钟前
  • 快乐分裂
  • 较差

还以为是拍法国人的潇洒,结果并不潇洒。

39分钟前
  • 当绿
  • 较差

可恶 法国电影总是这么恰好地戳中我的焦虑痛点然后力度恰好地缓解了疼痛//即使过来人总是强调生活平淡才是真 但生活本身从来不平淡 它千头万绪 琐碎麻烦得要死 由一件件毫无成就感的小事组成还要包括人不可控的感性感受和精神压力//还好还有些短暂的时刻值得纪念和享受 让自己感觉舒服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相比《将来的事》这一部的整体观感看上去更加松弛和自然 仿佛已经把侯麦彻底消化并自然地融入了自我发展出某种新的巴黎电影//思想抽象但可以具象为藏书 拥有的书籍和电影都不能全面概括或准确指向某个具体的人 而具体的人却是由这些细碎无用的东西组接构成

43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近期最差!爸爸每次提到蕾拉时的兴奋,是唯一文艺的小悸动……女主太丧了,笑比哭还难看!

44分钟前
  • 舞小工
  • 很差

父亲代表着高雅的文学品位但却只能被送进破落的养老院,情人能给予身体和情感的双重慰藉但却是有妇之夫。女主角的生活无论从何种关系上来看都是处在夹缝中的悬而未决,但即使这样她依然能享受“晨光正好”。

46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戛纳电影节掌门人蒂耶里·福茂褒:“蕾雅·赛杜集碧姬·芭铎、朱丽叶·比诺什和凯特·莫斯三者之美于一身”。也有人称其为斯嘉丽·约翰逊和克蕾曼丝·波西的混合体。的确恰如其分。

47分钟前
  • 逍遥乐
  • 还行

TIFF2022|观影28|和《other people’s children》很像,当代的侯麦电影,日常生活、爱情与死亡,欧洲中产平淡生活的三个关键词,自然的表演,看着哲学教授慢慢衰老。女主角精通德语法语英语却无法和逐渐失忆的父亲沟通,幸福的可以不负责帮助父亲去厕所,有护工有养老院可以换。加上昨天戈达尔去世的消息,我觉得电影院里应该不少人都下定决心在失去意识和心智前安乐死。电影把老中青三代都放在一起,忙碌的女主角在养老院和学校,以及情人之间打转,最终赢得了爱情,但是能否坚持30年呢?他们自己都不相信,现代人的爱情和忍耐力太有限了。看着满屋子的书成为别人的累赘,相互赠送的东西,觉得后半辈子少点买买买吧……

51分钟前
  • 小玄儿
  • 推荐

很不喜欢。影片有种透露的做作,被伪装在所谓的自然里。女主一边含泪照料逐渐失忆的父亲,一边欢心愉悦地作着第三者。眼泪和性满足,就和翻牌一样快。导演自然有她深意,生命老死和情欲茂盛,以展示人性的深度广度。可是,假啊,不真实啊。深焦对其赞誉极高,最高等级的评价。所以我特意找来片子看。才发现,深焦的评论者很浅薄,是未涉人事的书呆子。还说此片像侯麦。殊不知,侯麦影片对道德感的探讨很深入。而此片导演,是非道德的,全然不顾抢夺别人老公,所产生的伤害。

56分钟前
  • 蓝杉
  • 较差

why poupaud so hot

59分钟前
  • 勾狗够
  • 推荐

好的文艺片是把戏剧拍得像生活,烂的文艺片是把生活中无聊的部分拍出来依然无聊。。。。这种缓慢叙事内容真的太重要了,而且米娅个人特色又不明显,对于这样的风格已经无所谓拍得好与不好了,如果故事又让人提不起兴趣,导演又传递不出什么思想的话真的味同嚼蜡。

60分钟前
  • 囍弗斯
  • 较差

对Hansen-Løve的女性视角很疑惑,一个内向的女性正在经历中年危机,她和身边其他女性角色都是疏离的,而她唯一轻松愉悦的时刻是和一个毫无魅力的已婚男性做爱和听他说废话?je crois pas. 另外总感觉蕾老师的演技有点用力过猛了。

1小时前
  • Rebecca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