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弥留之际
As I Lay Dying,我弥留之际
导演:詹姆斯·弗兰科
主演:詹姆斯·弗兰科,罗根·马歇尔-格林,丹尼·麦克布莱德,蒂姆·布雷克·尼尔森,贝丝·格兰特,理查德·詹金斯,杰西·海曼,吉姆·帕拉克,阿娜·欧蕾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简介:影片讲述了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其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整整十天的行程灾难重重:大水差点把棺材冲走,后来拉车的骡子被淹死,大火将遗体焚化。结果长子失去了一条脚,老二发了疯,三子失去心爱的马,女儿打胎不成,反被药房伙计奸污,小儿子也没得到向往的小火车,而本德伦却装上了假牙并娶回了一..详细 >
Too fragmental and experimental. It is wise of James Franco to use juxtaposition as a way of comparison and dramatization. However, the internal monologue part, which acts as a key element of Faulkner's masterpiece, is done by him very clumsily. Still, he's a brave director.
南方口音听的我想死啊,他爸爸真是个asshole
走火入魔了……
补标:兰兰的文艺你们不懂 #笑着活下去# 3.6
还是看小说会好一点,镜头分割看得我有点不对劲。应该尽力想要表现出镜头外的语言了,然而艺术片终究算不上好电影。
意外的对劲儿!很还原读原著时的感受了,包括分屏的形式,电影固然无法再现意识流文本,但并行时间线上的不同视角还是很有意思,
一具棺材,入水入火入棉花田,意象不错,但何必用海量分屏来掩饰调度无能(或者是偷懒?),又不是德帕尔玛。特写和意识流慢镜跟自导自演的前作《断塔》如出一辙且没有进步,加上这是我比较无感的一篇福克纳,最后的观感很糟糕。
没看过原著,对影片的评价停留在画面美吧
再一次被分画面打败。作为电影长片的大屏幕制作,过多的分画面绝对是出力不讨好的噱头。原著改编电影,一直是个考验理解力和再创作力的活。你可以显示一百零一分的诚意和尊敬,但未必真的会引起受众的共鸣。
已经改得不错了。可惜还是有些小说中的东西没传递清楚,如达尔对朱尔的嫉妒,以及最后的疯狂
不成熟的意识流,色调很符合原著的气质。付兰兰挺帅。7.5
烦人。
前十五分钟被惊艳/卡什的cast不太对,太壮太耿/渡河这场戏没拍好/勇敢一点拍他个三个小时呗
shit
导演看着好熟悉。前面枯燥以为是文艺片甚至是纪录片,慢慢双画面有点不同步了开始体现出演员的演技来,人物内心的独白有点莫名其妙后面的还好点看着有点逻辑,到中间结构理清楚算是能继续看下去。最后大家都被老头耍了原来他才是最不爱的人包括观众。
谁能理解我的南方恐惧
还原度还是很高的,看完书再看电影,推荐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对文本的印象。今天看到一句话:人应该承认自己内心深处的黑暗。恰好算是一个总结。 人类自私、虚伪、愚昧。人总想摆脱束缚。人类规则就是监狱,有的人利用规则作恶,有的人被规则利用而受辱,有的人还在努力理解世界。这里展示了人类的一切。
撇开你可能的的目的不纯,如果你想用“分屏”表现“视点”,你不如选择多画面;还有,如果你想表现“喧哗与骚动”,请使用三脚架——前者你最好都别用,但起码你得多用用三脚架 ps:我极其讨厌弥漫着蹦子味儿的慢镜头
运用成瘾的分屏和摇镜让整部影片充满了“化简为繁”的味道,也许这样的处理能够实现原著中多人物视角的切换,但以阻碍甚至完全牺牲了观影流畅度的代价来换取未免有些得不偿失。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民艺术家”弗兰兰自编自导自演和敬业精神和选材涉猎面之广。“绝对是官方金牌认证的福克纳铁粉” 善哉!
用切幕分割来降解原著复杂的叙事结构到底是聪明还是愚蠢,亦或是付兰兰一如既往的借助影像搞的又一件沃霍尔式现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