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去翻了翻原著。
女主的样貌在电影中确实被矮化了。
按原著,Anne在19岁时确实算的上是美丽,只是没有孔雀般自负骄傲的父亲和长姐样貌出众而已,但在准男爵家三个女儿中,样貌排最后的是最小的妹妹Mary,而不是二女儿Anne。
准男爵自负、高傲、挥霍无度,大女儿Elizabeth和他的性格一模一样,而且自母亲逝世后即代替母亲的位置,以女主人自居。
二人父唱女随,视其他两个女儿的幸福于无物。
Anne在十四岁那年失去慈爱理智的母亲,唯有母亲生前的挚友,拉萨尔夫人给予她真正的关心和爱护。
Anne孤独的长大,她的性格更像母亲,温柔、聪慧、敏感、深情。
她和温特沃斯不只是19岁时的情侣那么简单。
他们是soul-mate,19岁那年相遇时即绽放最美的爱情,他们有谈不完的话,深深为对方的特质所吸引。
Anne,不是影片里那个灰扑扑的、总是彷徨无措的老姑娘。
电影中的Anne更像是世俗对于老姑娘的刻板印象,性格拘谨、自卑,身材走样,表情木讷,等着被男人拯救。
当电影中Anne接受Wentworth的求婚时,她说,thank you——看着她丑陋的脸,映衬着Wentworth挺拔的身材和英俊脸庞,我百味杂陈,导演到底希望这一句台词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是“谢谢你的勇气,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还是“谢谢你的爱情拯救了我”?
我心中的Anne不是这样的。
所有屏幕形象中,最接近我心中的Anne的,是《乱世佳人》电影中的 Melanie 。
Anne就是一个27岁仍然单身的 Melanie 。
是的,她处境窘迫,青春已逝,八年来她的内心充满着悲痛、悔恨和思念,她总是拘谨着自己、惩罚着自己,不去社交,也不去装扮。
但如同 Melanie 一样,她是邻居最喜欢的姑娘,每个人都喜欢把心里话向她诉说,她恬静、柔美、心境平和、万物不争。
Anne的憔悴应该只是在家庭、社交压抑的环境和自我内心放逐的双重驱动下,穿着和神态上的内敛而已。
毕竟,她才二十七啊岁,放在今天也就是研究生刚毕业的年纪,况且一直生活在英国乡下贵族的宅邸中,皮肤和五官能有多衰老呢?
当Wentworth说,Her character was now fixed on his mind as perfection itself,maintaing the loveliest medium of fortitude and gentleness(她是完美的,刚柔适中,可爱至极)时,他并非被爱情蒙蔽了双眼,实际上,他说出的是非常客观的评价,这也是《乱世佳人》里 Melanie 的性格特点。
Anne当然也是压抑的,一个大龄且贫穷的单身姑娘是无法不压抑的,哪怕你自己内心清澈,在别人眼里你也都是灰扑扑的存在。
但Anne优雅的性格,即使被抛弃在角落里蒙尘,也还是会像珍珠一样慢慢散发出柔和的、属于她自己的光芒。
Wentworth爱她,是因为她的灵魂确实是高贵而优雅的,如同Wentworth自己的灵魂一样。
但这部电影,为了追求突出“老姑娘遇到爱情、被爱情拯救”这样一个喜闻乐见的主题,没有表现出Anne的魅力,也没有体现出两人实际上非常般配的特质,也因此让这段爱情失去了最动人的内核,非常遗憾。
我想,这部电影一定是一名男性,他的光和影都在试图隐约的向人们阐明:这个姑娘非常幸运地被拯救了,一场求婚将她拉出孤独终老的可怕人生,她获得了爱情,可是她笨拙的动作,她木讷内敛的表情,无不在试图暗示:她根本配不上Wentworth的深情,从而引发出更深一层的结论:这是简奥斯汀写给自己以及所有大龄单身女青年的童话,故事结束后还是洗洗睡吧。
可是,简奥斯汀没有那么残忍,她温柔地给Anne留下了很多回旋和解释的余地,为这场爱情的未来留下种种希望,如果说这是童话,简奥斯汀从一开始写的就是王子和公主的故事,而不是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
希望未来有一天,能看到一个更好、更贴近原著版本的《劝导》
改编自简。
奥斯丁的小说。
与以往奥斯丁系电影的古典,端庄以及大排场不同,非常的现代派。
确切的说,是把古典的中长镜头和现代派的特写跟拍有缝地结合在一起。
就是那种摇摇晃晃的杜可风镜头,毫不留情地凑到每个人面前拍他们的表情,局促呼吸声,鼻子嗤气声放佛可闻。
放大了没落贵族愚蠢的自以为是,小乡绅及其儿女的促狭,很不含蓄。
而女主角总是处于一种焦灼之中,怕见到当初被自己拒绝的上校,见到之后又不甘心地隐居幕后,之后又是误会了的婚事以及差点被利用的求婚,以至于到了后来会狂奔几条街去答应上校的求婚。
觉得有些突兀。
不是剧情突兀,而是这个女主角的举动不符合那个年代淑女的标准。
没看过原著,开始还以为是《傲慢与偏见》以及《理智与情感》的混合体。
因为里面混合的就是贵族的傲慢,女主角表面的理智,男主角基本算注定的情感。
后来看介绍,才知这是简奥斯丁最后一部小说。
网上评价颇佳,但就电影来看情节,没有突破。
总之,这是一部导演个人色彩浓厚而奥斯丁风格淡漠的奥斯丁电影。
很高兴地看到某部剧情介绍里能把作品归结为“安怕过困苦生活拒绝第一次订婚,男主角温特沃斯从无钱变有钱的结论”。
这种评价,使我感觉到电影会还原了《劝导》那个时代英国绅士阶层的婚姻价值观,而不是为了符合商业利益,谋求变成一个麻雀变凤凰、我爱你纯粹是感觉其它无关等等的现代美式商业之作。
于是点动了心目中长久以来,所钟爱作品的电影改编。
先看到的电影海报上,男女主角都太合乎心中形象了。
安的演员,就是要这样一个第二眼才会觉得漂亮,与姐姐伊丽莎白站在一起绝对不会把视线投诸于她的形象。
她的演技,把安的自制,悲伤,逃避都放在一起。
也只有这样的女孩子,才会隐忍到不会把“我还爱着你”在行为上表现上显露出一丝,宁可悔恨当年的自己,也决不会档着温沃斯上校问一句:“我还有机会么?
”你可以指责她追求自己的爱情幸福不勇敢,却不得不为她真心希望别人忘却过去,自己却一直坚守内心的善良而叫好。
奥斯丁笔下,是不可能有《苔丝》式的悲剧。
她的现实笔触,在于她平澜不惊地叙述着绅士阶层的平淡故事,在最常见的社交描写中,寻找着人性的真实、冷静、善良,以及区别愚蠢与聪慧。
理性和教养是奥斯丁六部作品的主流观念。
女主角或冷静聪明,或内敛坚强(《爱玛》例外),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个面善心不善的无耻之徒口舌生灿,做出一些不影响本人生存的错误判断,但最终的结局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劝导》中,这个规则没有例外,但奥斯丁本人自恃的“理性”本身却受到了首次撼动。
《劝导》是奥斯丁后期作品,曾经看到有评论,评价是作者在受到类似情感挫折之后有投射之意。
《劝导》的书中,看到的是对“爱情”一词意义的问讯,在奥斯丁的作品中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当初恰是因为理性的放弃,导致了长达8年的弯路。
开始时,安觉得,教母的劝导本身并没有失误,“谨慎”是应该的。
但当恋情成为过去时,心却还在定定然的走在那里,即使多少次现实在她面前展现的,是一种无望的结局,她却始终不会以开始一段感情来结束。
在隐忍、坚持、躲避、后悔之中的安,并不是失败者。
我想,即使安最终结局是并不知道温特沃斯上校的真心;即使真的收到温特沃斯与路易莎订婚的消息;即使表兄的为人尚未被安所知晓,而这位表兄却是最合适的结婚人选;即使温特沃斯上校依然是个穷光蛋;安还是会坚定地走她坚持爱情的路,哪怕一个人孤独终老。
我觉得这个故事想讲述的,绝不是等待与隐忍换来最终的幸福,而是“坚守”自己的心,哪怕时间已逝,人生已改。
也会付出自己的代价来付得这种坚守。
虽然是奥斯丁的书会为了一个完满易为人接受的happy ending结局安排温特沃斯上校不会变心,那是她笔下爱情故事的通俗结局。
安从外表到心底,都是隐忍、和善、关注着她人幸福的,所以她人格犹如一杯醇酒,赢得的是周围人们的好感。
相对的,除了最贴心的教母,别人也很难从她的克制的行为中,探知她的真心,甚至可以说她的爱隐匿得早已成为自己的负担,外表温和却从不显示软弱,可以轻易让人很容易忽略她的感受。
奥斯丁这个故事里,已经嗅到了一丝茨威格的“我爱你,与你无关。
”的浪漫味道。
女主角安也是她笔下,最接近于爱情的一个女主角。
电影结尾与原著情节上,有了一个大大的改变,还是能理解安出动寻求这个改编的。
ITV 2007 年的 Jane Austen Season,播出了新改编的三部 Jane Austen 的作品,Mansfield Park,Northanger Abbey,和 Persuasion。
每部都改编成约100分钟的单本电视剧。
其中,Persuasion 无疑是整体上最好的,在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掌握上有独到之处,音乐配合出色,当然其中女主角 Sally Hawkins 的演出是最出彩的。
Northanger Abbey 的编剧是改编 Jane Austen 的熟手 Andrew Davis,感觉找到了,看得很舒服,女主角 Felicity Jones 身上有一种未经世故,情窦初开的少女的纯真和好奇。
可惜在情节安排上有些问题,故事似乎在最后十分钟草草了事。
而 Jane Austen Season 的第一部影片 Mansfield Park 可以说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选择 Billie Piper 来演女主角是个大胆的决定,可惜证明错误。
许多人说 Billie Piper 长得就不适合演古装片,不过我相信还是导演在总体设计上的失误,因为整部片子就没有 Jane Austen 的时代感,更象是现代爱情片,只不过角色穿古装,住乡村大别墅而已。
Mansfield Park 的节目质量 (production value) 也是三部中最差的。
所以 ITV 安排以 Mansfield Park,Northanger Abbey,Persuasion 这样的次序播出,是个正确的决定,把最好的留在了最后。
ITV 还拍了一部 Making of 的纪录片,叫 Jane Austen…Behind the Scenes,记录三部影片的拍摄背后的故事。
http://taohuawu.net/2007/04/03/itv-jane-austen-season/
我没读过奥斯汀的小说《劝导》,但有幸看了安德利亚安•谢尔高德2007年制导的电影《劝导》,看完一遍,整个人欲罢不能要按replay。
影片里每个角色的演技都在线,有位豆友评价说:“每一遍都有更多细节。
眼角眉梢都是戏,裙边云鬓都是戏,举手投足都是戏。
” 配乐和选景也用心至极,将男女主角无法言表的内心情绪裹挟出来,冲击着观众代入剧情。
套用《傲慢与偏见》结尾达西先生向伊丽莎白的表白词:it has bewitched me, body and soul.影片中女主角的扮相很暗淡,无论是服装面料、颜色,发型设计都比较沉闷,还略老气,但细思量后,这非常符合Anne的人物性格。
贵族之家却因为父亲姐姐生活奢靡而不得不把Kellynch老宅出租以支付债务,即便如此,他俩依然不愿从简,而作为家里唯一操持家里家外大小事物的靠谱姑娘,她一定从自身节俭,而且她没有时间去打扮自己,她的时间不是她自己的。
一年轻姑娘,扛着如山的事务一定身心俱疲,所以一开场,电影镜头摇摇晃晃且沉重压抑,就透露了Anne的精神状态。
以至于Captain Wentworth 8年后再见到她,感叹:You were so altered.这是一部很感性的电影。
贯穿始终的有Anne对Captain Wentworth的内心独白。
Sally Hawkins演绎得如此细腻精准,隔着屏幕的我完全跟着她自责,痛哭,失望以及喜悦。
与之交错的非独白部分用来交代人物关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部分简洁明了,毫无拖沓。
故事的逻辑清晰,影片节奏流畅,张弛有度,与电影的感性相映成辉。
这真的又验证了一个道理:BBC+简•奥斯汀=经典。
比较其它奥斯汀小说改变的电影、电视剧,这部改编真的个性鲜明,独树一帜。
唯一不变的是奥斯汀小姐又一次抚慰了她戏里的女主角:一位好姑娘,嫁给了一位有情郎。
可是连她自己都说现实生活里没有达西先生,所以更加不会有Captain Wentworth啦!
电影结尾部分尤其好,一波一波亲戚朋友人来到Camden Place涌向Anne,这时的她终于坚定地冲破阻力,挤过人群,去追赶自己这么多年一直爱着的心上人。
然后导演的镜头又晃动起来,与电影开场不同,配合Anne脚步的音乐已经轻松起来了,当Captain Wentworth用深情磁性的嗓音再次向Anne表白时,镜头和音乐已经不顾一切了,她像一只云雀在飞向他……
先看了2007年版本,再看了1995年和1971年的版本,觉得2007年的服装、场景最符合现代的审美;在剧情方面,相较于原著做了较大改动,使得影片节奏更为紧凑。
最喜欢这个版本了,反复看了很多遍仍然会激起内心深处的悸动。
首先是服装方面,2007年的演员服装风格简洁,却又大有文章。
年轻姑娘如亨丽埃特和路易莎,她们提着洁白淡雅的裙子在绿色草坪上轻盈地欢笑奔跑,那是无忧的年华,情感可以犹如白蝴蝶般在花丛中轻易地飞起又落下。
而已是27岁的安妮,穿的多是珠灰等颜色的裙子,韶华已悄然逝去,往日短暂而又浓烈的爱情在单调庄园生活的反复思量中,熬成一颗粉紫色的珠子,在暗处沙哑地亮着。
男角色穿的多是黑白搭配(除了三妹她老公那身打猎服,哈哈),律师谢泼德穿着它配上圆框眼镜,是敬业谦卑透着一丝洞悉一切的精明;自带傲娇光环的沃尔特爵士穿着它凑在镜子前弄着那撮小卷毛,臭美得不要不要的;受过情伤的温特沃斯上校穿着它自嘲、调情、窥探和深情凝视,怨恨和深情模式反复切换都不会审美疲劳。
其次是场景,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个地方。
第一个是开头的时候,安妮在短暂地沉默思考后,继续转身投入忙碌,长镜头跟着安妮匆忙地穿梭过摆满家具的长过道,仆人沉默地做最后的整理。
急促的背景音乐亦步亦趋,似乎是在驱赶安妮,此后一段未知的时间里,凯林奇的繁华将不再属于安妮,不再属于艾略特一家。
在原著中,并没对这一场景多加着墨,只是一笔带过。
而这却又正是安妮八年琐碎生活的一个缩影,其他版本如1975年版本中,安妮在上克罗斯来如何巧妙周旋都不如此处的孑然来得精彩。
第二个是莱姆的海堤上,原著中莱姆的风景优美引人入胜,在安妮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007年的影片中把莱姆之行作为叙事背景,紧凑地把哈维尔和本威尔二人同温特沃斯之间的可贵友情、艾略特先生的初次登场、路易莎事故一并交代清楚,干净利落。
莱姆海边,天色阴抑,海风呼啸,海鸥嘶鸣,海浪拍打着礁石,浪花时不时溅到堤上。
在壮丽的自然风景前,高谈阔论往往显得做作。
于是,一行人,或结伴同行交谈,或二人挽手漫步,或独自对着海若有所思顺便偷窥,真是妙!
一群人相处时最舒服的方式是散步,而简奥斯汀里的人尤其爱散步(哈哈)。
此处尤其喜欢男主和女主互相偷看。
啊哈哈(YY小剧场 女主:“我在看海,我没有看你” 男主:“我也在看海,我才没有看你呢!
”)再次是剧情,2007年版本改动较大,相信看过原著的大家都发现了,我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一遍怎么个改法了。
更改过后的剧情激化了冲突,叙述更为紧凑,加快了剧情进展。
(晕有说等于没说)。
但是我对于改动过后的版本有一些遗憾。
改过之后,编剧把原本属于哈维尔上校和安妮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为忠贞的对话挪给本威尔,这是最大的矛盾,本威尔的老婆才死半年就移情别恋了,哈维尔才有资格抱怨的好伐而这也导致温特沃斯在安娜跟前写信的那一幕无法呈现,唉总之,2007年版本比较符合我个人的观感,偏冷硬风很符合我心目中的《劝导》。
Persuasion这个单词有着不容质疑的力量,甚至带着一种迫人的权威,年仅19岁的安妮在它面前拒绝温特沃斯,究竟是出于屈服还是真的理智思考,个人认为两者参半甚至夹杂着谨小慎微的怯懦(尽管作者认为安妮真的是为了温特沃斯的前程着想)。
每个《劝导》的读者所理解的安妮是不一样的,导演看到的安妮是由怯懦变得坚定的,最终奔跑起来追上温特沃斯。
而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这样的安排似乎是给所有曾经因怯懦而失去爱情的我们一次机会。
我真想对你说:请你原谅我曾经的怯懦,请你再给我一次机会,请你等等我!
看到安妮那张脸的时候忍不住想到这个问题。
一般有两中选择:A忘掉好男人这回事继续看你的电影;B还是要继续看电影但要学学人家是怎么把好男人找回来的。
电影一上来就毫不吝啬的给女猪脚一个真实的大特写,一个出身高贵却没有多少嫁妆的英国老小姐,一个青春不再更不可能自食其力的大龄女青年,一个被充斥在琐事中间的感伤主义者,一个曾经不小心错过好男人的淑女。
综合以上描述用今天的话讲安妮的形势是紧迫的,伴着隐约的琴声,在简姨妈的指点下,安妮开始了她迟来的罗曼史。
首先那个好男人得旧地重游,带着他那颗被伤成碎片的心。
一个女人如果想青春永驻就只能活在爱人的记忆里,所以当温特沃斯上校见到安妮的时候他报复似的跟其他女士讲他觉得安妮老了,憔悴了,他或许还在私下里还庆幸幸亏当年没有娶到她。
注意,这个地方简姨妈的处理和韩剧截然不同,身处远在18世纪英国乡下的简•奥斯丁就高瞻远瞩的意识到让女主角华丽的现身在旧情人面前是不可取的,这会使好男人感到失落“没有我,她照样过的很好。
”“我每日买醉颓废不堪的时候她却手端着香槟和洋鬼子调情。
”(背景音乐是《金三顺》里的插曲《Don’t break up》)等等等等……所以我们的安妮很小心的,低调的开始了和温特沃斯上校一次又一次的会面,然后又很小心的,低调的让温特沃斯上校知道她曾经拒绝过不错的婚事。
是不是因为自己呢?
这时候好男人表露出了恻忍之心,他把身心俱惫的安妮抱上回家的马车,当然没有达西先生手扶着伊丽莎白上马车那一幕含蓄经典,但也足够使一个内心无助的大龄女青年感动了。
紧接着就是让这个好男人重新爱上你或者让他发现他原来一直都还爱着你,出于电影画面的考虑这浪漫的一瞬要发生在你最美丽的时刻。
所以,想象一下吧,在辽阔无垠的海边,伴着滔滔的海浪声,海风阵阵吹袭着你的长裙。
这时候好男人像拨开重重浓雾般的越过形形色色的没多大内涵的美女而发现特别的你。
而你也终究要找回那个你曾经错过的人。
剩下的就不重要了,我们都知道所有的电影当男女主人公两情相悦之后就不好看了。
简姨妈也不能免俗。
恋人们的仓促的拥抱后通常接的都是中国观众看不懂的字幕。
黑心的制片方们只负责把你们送到城堡的门口,怎么进去却没有附加说明。
所以还真应了那谁说的那句话,电影不是济世良药,就算你照着做了也一定就能找回你的好男人,就算找回了那个人,他也未必就是个好男人。
所以我们又回到一开始那个问题:如果错过了好男人怎么办?
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
我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拜伦《春逝》时间流逝。
过往慢慢沉淀成一张昏黄的照片。
一切喧嚣即止。
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神奇时刻,狭路相逢,面对旧爱,该用何种表情应对呢?
安妮听到温特沃斯上校即将随将军夫妇住入自己的房子时的脸色一沉,旋即回到房间瑟瑟发抖,对教母说起那个说他名字也会心惊胆战的男人;然而提着灯出现在花园的她,此时又如此想参加宴会,即便只看他一眼,却因为受伤的小外甥查尔斯与神经质的女主人去不得;上校因此并没有在宴会上看到心心念念的安妮,思念是最苦的药,却医治不了他的病,于是举着猎枪冒失闯入他借宿的人家,不是要去杀她,只是想为自己的思念找个借口罢了——与男主人相邀外出打猎;安妮此时正后悔着昨天未相见,两个表妹便兴奋地跟她说起他的英俊与风趣,眼角一瞥,便看到从门口闯入的他,出现在阳光照射下微微发亮的浮游尘埃中,仍是旧时容貌,却无端增添了沧桑的忧郁与稚嫩的局促;怎么办?
四下里都怔忡,匆忙回头怕对上他的眼神,却听他从容说与她是旧识了,心中一阵酸涩;夜晚的赴宴,众人问他今后的打算,他没心没肺地说十五到三十岁的女人,只要取悦了他便结婚算了,却盯着她说出让她毕生难忘的话:只要那个女人个性果断坚决,不会因为他人的劝导而随意变卦。
没说出来的是你那么爱我还要抛弃我,难道要与金钱和权势结婚?
她心中有一处轰然倒塌,心想是啊,他已不是我的,错只错在我的无情与软弱,仿佛他说的“强装的懦弱”。
“他已伤透了心,却始终无法做到毫无情谊,还是会在我受苦受难的时候帮我一把……”简•奥斯汀的作品永远是喜剧结局,无论其间多么悲苦,这部《劝导》也一样。
或许是因为简天性活泼乐观,或许这只是她在表达自己一生都未得到过的幸福。
《劝导》的女主角沉静而内敛,与简其他作品中的人物截然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故事的结局总是美好的,安妮重新回到旧居凯林奇,只不过当起了女主人。
电影并不出彩,结局难免落入俗套,只是那场景太美丽,恰巧看到拜伦《春逝》中的诗句,仿佛为他们而写。
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
我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整部电影我只是被安妮在古老的欧洲街市上奔跑那一幕感动了,穿过河岸边白色的房屋,树影在红绒裙上不停更迭,擦身而过的墨黑色四轮马车,脚步随着急切的呼吸加快,那些街道两侧贩卖蔬菜的摊铺,高帽绅士与百褶裙小姐,所有的风景都飞驰后退,镜头面对安妮,颠簸地拉近,再拉远,反反复复,紧握信件的手部特写,快速切换的场景,奔跑的喘息让她面对上校字不成句,周围人物的声音从画面中慢慢淡出,最终镜头定格成一个吻。
我相信上校定是看穿了眼前女人的情意,亲吻着她的坚持,原谅了她曾经的懦弱,和那些无法言说的懊恼与愧疚。
而此时女人眼角的雀斑,褶皱的衣领,都在爱人的注视中瞬间遁形。
为了爱情而奔跑的人很多,《重庆森林》里的警察223,每一次失恋都要去跑步,为了蒸发身体里的水分,不再容易流泪。
可谁又知道奔跑在大雨里紧咬下唇的223到底哭了没有。
我想这个角色再适合金城武不过了,没有谁还有他孩子一样清澈坚定的眼神。
满头红发的罗拉在法国街道上跌跌撞撞,从楼梯上滚下,跑起来脚可以抬到很高的位置,为爱人尖叫的时候甚至能看见喉咙的小舌。
那个神经衰弱的李米,追在方文身后背诵每一封他的来信,在对方说“我就是不爱你了”,她忽然哭着道歉“对不起,是我认错人了”,随即跑开,用尽全力,以至于背后的衬衫被昆明的风吹得鼓鼓的。
生活在十九世纪英国的老姑娘,矜持内敛的安妮,为了8年前错失的幸福,已逝的青春,在潮湿的石板路上奔跑,尽管长裙束缚,人群投射来异样目光,可她此时却奋勇地张着嘴、眼神坚定地向前奔跑,并非筋疲力尽,但这更具有张力。
我虽然不是信奉上帝的信徒,但看到这里也相信,安妮以及所有那些曾经奔跑过、现在正在奔跑的人,都是被爱神庇佑的孩子。
呼吸、心跳、闷疼的胸口,奔跑的时候只有这些,只有,来不及任何思考,这也算是一种最纯粹、最简单的,对于爱地表达。
其实,我是想起了那年入夏在北京肮脏灯影里奔跑的自己。
2010.5
重新复习2007年的ITV的劝导,Lisa Hawkins和Rupert Penry-Jones主演。
不得不承认,这片子也已经看过很多遍了。
第一遍看并没有特别惊艳,但毫无疑问的是,它相当properly忠于原著。
2天前其实刚看过,还是想再看一遍,用它平复2022版对我的伤害。
并不是因为跟2022Netflix版对比,确实一遍一遍重温后,心境不同,才会更会理解它的味道。
惊奇的发现Anne和家人住的地方叫Summerset,OMG现在的我住的地方居然也是Summerset。
当年读书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巧合。
劝导的书是在大学里读的,还是图书馆借的书。
你看过傲慢与偏见,你看过理智与情感,你会发现劝导的不同。
还有那个年纪那些经历,你会突然发现一个19世纪的老姑娘,写出了touching你心里的东西,当年的你能想象的面对爱情的局促和慌张,你能想象自己期待的思念和眷恋,也就是这样了。
Jane所有故事都试图轻松和调侃的tone,讲一个happy ending的郎才女貌的故事。
只有劝导是一个更现实向,讲的是破镜重圆、失而复得,没有幽默和调侃,这次是欲言又止、怅然若失的痛与酸楚。
虽然最后的最后也是happy ending,可以想象Jane试图让自己对人生和爱情依然保有希望吧,或者她在希望有一天tom也能回头找她,跟她说:原来你还在这里!
其他故事里的女主都有女主的光环。
Anne是没有的。
故事里有几个key 冲突。
Time is the best healer。
8年到底会带来什么?
1、8年前后,Anne被劝导的19岁,重逢时27岁,Anne的相同与不同是什么?
2、Frederick是带着复杂的情绪回来的,他的不甘和愤恨,他的默默的关注,什么是他最底层的情感和期待?
3、Anne如何处理家庭关系4、爱情、或者人生决定,有没有所谓最好的决定,最正确的决定?
Anne和Frederick演的太好了,真的是每一个眼神都是情绪。
豆瓣上很多很棒的评论,也有一些有争议的评论。
哪有那么多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一个平凡的内心敏感的内向的姑娘,阔别8年,爱人重逢,狭路相逢;爱人是8年前被她拒绝过伤害过的,她还爱着他,但他衣锦还乡比当年更光风霁月,她失去青春和家庭财富,她会怎样面对呢?
他越在意就越愤恨?
他怎么才能知道她的心意,让她知道他的心意?
这就是当年我有限想象和体验中,所能理解的面对爱情的局促和慌张,期待的思念和眷恋。
你怎么整合guity,期待,爱,悔恨,自卑,矜持,犹豫,羡慕这些互相冲突的情感,还要装的若无其事?
好吧,内核还是小言。
所以还是饱含深情的心意如何相知。
最残忍的想象是,如果Frederick没有回来,他和Anne的人生会怎么样?
我会哭的!
过于草率
无聊死了
女主想表现欲言又止、万分纠结的时候嘴巴可不可以不要一直哆嗦不停,太倒胃口了。要不是因为我有强迫症,真的无法坚持看完。
太喜欢了,尤其是莎莉霍金斯的表演,由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喜欢上她了,整部片子表演都很好,委婉细腻……没看过小说但这电影改编的我很喜欢,喜欢!
女主角好丑 看不下去
看过最有氛围感的简剧,大量运用特写、手摇跟拍、直面镜头的画面,人物的情绪仿佛就在眼前荡漾。风景不是常见赞美式的英国田园风光,而是絮絮流动的阴天、碎而汹涌的海潮,以及湿哒哒的街道,树影也疏朗而冰冷,让故事仿佛是一段私人的历史,封存完整,且天长地久。
Jane的故事就是这么有气质!那段奔跑看得人飙泪哇
男人绝对无法忘情于这样一位女子,他不该忘情,也不会忘情。
好喜欢莎莉霍金斯~~
简奥斯汀笔下又一段细腻纠结的情感,演员的选择还是合适的,不过女主的穷酸女仆服装和造型真是令影片大大减分~
电影不及原著的万分之一好。
很奥斯汀,告诉我们尽管已是需要理性考虑物质条件的大龄剩女,不漂亮,还寒碜,但仍可以自信起来为爱狂奔。
有多少人可以劝服自己找回错过的人?即使很多人都想这么做
简 奥斯汀揪心爱情,欲罢不能
看奥斯汀一部就等于看完全套。爱情婚姻,8年不晚。
結尾和原著不太一樣嘛
受不了女主角那正面看怀有三个月身孕的身材,一双奔跑起来赫然醒目的大脚,侧面看厚实的双下巴加肿胀的脸,表现沉醉时头半仰嘴半张一副呆滞花痴的表情,表现惊惶失措,内心小路乱撞时,则不停用舌头舔湿嘴唇,白眼乱翻,胸脯上下起伏的样子。这不是安妮,这是班内特太太。 不信,抬头看看这部片子的海报就足够吓人了
欲拒还迎
女主角真心很。。。那个啥。
剧情拍摄风格都不太喜欢,人名儿是真多,看不太进。尤其最后情节设置太流水账繁琐了,显得男主是个木头人,事件中女主性格描写也并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