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港正传

老港正传,老左正传,Mr. Cinema

主演:黄秋生,郑中基,毛舜筠,莫文蔚,岑建勋,鲍起静,连凯,许愿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07

《老港正传》剧照

老港正传 剧照 NO.1老港正传 剧照 NO.2老港正传 剧照 NO.3老港正传 剧照 NO.4老港正传 剧照 NO.5老港正传 剧照 NO.6老港正传 剧照 NO.13老港正传 剧照 NO.14老港正传 剧照 NO.15老港正传 剧照 NO.16老港正传 剧照 NO.17老港正传 剧照 NO.18老港正传 剧照 NO.19老港正传 剧照 NO.20

《老港正传》剧情介绍

老港正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老左(黄秋生 饰)是香港老一代彻头彻尾的左派,他哼唱《歌唱祖国》、《智取老虎山》,高举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旗帜。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到北京天安门去看看。 老左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全没有把心放到自己的小家上,令儿子左忠(郑中基 饰)心生不满。左忠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女友陆敏(莫文蔚 饰),陆敏高中毕业后去了国外留学,左忠不想一辈子和老左一样背着“左”的包袱,利用内地改革开放的机会,展开了内地冒险式淘金之旅。 左忠和陆敏在1997年回归后最终满身伤痕回到香港,老左的一生最终将如何落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跑道更好的我薄荷东方大港大南迁惊涛大冒险在爆炸前吻我刺心糟糕历史第六季非人之恋谋杀之谜底特律反恐追缉令男人的故事新婚之夜来电狂响何以为家司法研习八人组幸福美丽绽放猎妖记最后的绞刑师动物永不言弃昏迷大梦想家告白双子星公主死亡棚屋猫和老鼠:雪人国大冒险LV1魔王与独居废勇者

《老港正传》长篇影评

 1 ) 儿子投奔怒海+他的不野蛮女友

我有理由相信这是导演有意把一部主旋律的电影改拍成一部:前半部分荒诞剧+中间悲剧+结尾直接不理主线自己跑去玩了的电影。

前半部分在老左不可理喻甚至变态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下很难让观众对这个近似于神经病的左派青年产生什么好的情感。

家中小孩没好学上,妻子忙早忙晚,这些都不顾却还去为人人,难道他们不是人吗?

小家无爱爱大家不显得很假嘛?

当然这是剧情而已,可是这样的剧情摆出来导演你想表达什么啊?

电影中间部分讲由于老左的“神经病”直接导致妻子阵亡,儿子逃亡。

荒诞完了就是悲剧啊。

结尾是导演不知道怎么收场了?

直接不理主线开始讲儿子的爱情和创业了。

这和主线有蛋关系啊?

和邻居家妹子破镜重圆和给邻居家儿子打工这个97有蛋关系啊?

 2 ) 误读

人人都说老左,说爱国,我眼里看到的,却是老左的老婆秀英和陆敏。

贫贱夫妻百事哀,跟着老左一辈子,住在天台,看着邻居一个个搬进高楼,精于算计,分分厘厘,这爱,要有多深才不至于被消磨?

陆敏只为一个依稀的念想,等待了17年,才伏在小左肩头痛哭出来。

如果没有她们,这就是一部垃圾片,但现在,懒人如我居然也上来打了几个字。

 3 ) 飞机的梦想,我们一起飞...

模型飞机和纸飞机17年了,我们没有一起飞过....看到最后一半是哭着看完的。

看到妈妈的形象,脑袋全是我妈妈的面孔..妈妈,走的时候,陪着..哭得一塌糊涂。

爸爸错了,爸爸真的错了。

没有你在,对我来说,历史就不齐全。

我不是倒霉的连我妈的坟都不认识了吧花 你不要谢了,要谢让我谢好了。

爱你,就是爱你的这份单纯。

你帮我捐给山区那些穷孩子...里面的所有音乐,那些歌让我想家,想朋友..

 4 ) 我喜欢《老港正传》

昨天晚上,我从11点半开始看这个片子,一直看到今天也就是7月1日凌晨。

完了我才发现,哦,原来我以此方式纪念了香港回归10周年。

《老港正传》就是一部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的香港电影,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我发现我很喜欢。

绝对比内地主旋律电影好看100倍。

一部地道的香港电影,事实上这些年很多香港电影已经不香港了为了讨好内地就内地化了,反而失去了香港电影形态特有的魅力。

所以看这个片子很过瘾,香港演员的布莱希特表演形态在此片中呈现恰到好,既保持了其表演特点也不过分夸张化(特别是疯惯了的郑中基这次能处理成这样的确不容易),剧本也相当好,好几处我都感动的鼻子酸酸,想到我爸我妈。

 5 ) 也许是主旋律片的正确打开方式?

黄秋生还没“成为”港独的时候,他似乎跟内地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密的,在这部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电影里,他扮演一个从姓名到性格到性命都“左”到不能再左的“老左”——名叫左向港,是会唱《歌唱祖国》《智取老虎山》的积极分子;职业是戏院的放映员,但他的儿子以为他的工作是开会;最大的死对头是住在隔壁的“右派”邻居老陆;一生最大的心愿不是发财升官,甚至也不是家宅平安,而是去北京。

这个片子,就这么拉拉杂杂地,像流水一样地过完了老左一家、老右一家的故事。

在香港飞快地向前奔跑的那些年里,大时代的风也同样吹进了他们的生命日常,带走了两代人的爱、青春、和光芒万丈的理想。

老左与老右老左姓左,政治立场也“左”;老右不姓右,政治立场却很“右”。

这两个死对头年轻时会因为一句话不中听就大打出手,却偏偏一起在公屋楼顶上做了半辈子的邻居。

老左的儿子,与老右的女儿青梅竹马,两人大概也曾盘算过要是当了亲家怎么办,谁知道最后竟然没当成。

老右一家搬离了公屋,靠着卖鱼蛋,也硬生生地把生活往上抬了一个台阶。

老左老老实实地在戏院当了一辈子放映员,也在楼顶上继续着属于他的悲欢离合。

男人总是喜欢角斗的游戏,譬如二十几个人争一个球的竞赛,又或者非要为了一个离地三千丈的政治概念争执不休。

女人们则不同了,老左和老右各自的妻子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就是在两人的怂恿下两家人做了邻居,然后一起上演着那个时代左邻右舍之间的日常:东家煲了汤,西家煮了饭,孩子们不分你我满地跑,借着父亲的“职务之便”溜进戏院看电影,偷胶片。

不同于老左心里的理想国,也不是老右头脑里的乌托邦,女人带着孩子们接上了烟火气,好让男人们无聊的争斗得闲继续。

老左丧妻,老右和妻子主张着帮忙打点上下;老右的女儿小产,老左帮忙送到工会医院急救。

老右焦头烂额之际吐露心声:“真是谢谢你,要是没有你们工会搞这个秘密医院,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

”而老左立刻吹胡子瞪眼:“什么秘密啊?

政府发牌照的,合法的!

”到这一刻我们才明白,老左和老右都老了,时代的巨轮磨平了他们或左或右的锋芒,他们就像两只光秃秃的刺猬,尽管还要针锋相对,可是那意味已经变了。

他们原来所坚信的,已经不紧要了。

没有大哪里来的小,没有左哪里来的右呢?

老左和老右,成了各自的命运里分割不开的一部分。

老港与小港郑中基扮演了老左的儿子小左,是出生于香港的一代,思想上已经不像老左那么“左”了,姑且就叫他小港吧。

小港出生的时候,他爸爸先是和邻居老陆为了政治正确的问题打了一架,然后在公屋的楼顶上挥舞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宣告儿子降临。

这对父子的缘分一开始就是“政治正确”的,仿佛脱离了“政治正确”的外衣,就会父不父子不子天下大乱。

带着小港买西瓜,老港会说一样的价钱不如把好的留给别人,小港就说一样的价钱那不如买个生虫的?

老港每天除了在戏院放电影,就是和工会的人开会,小港在作文里写“我爸爸的工作是开会”。

小港有先天性的心脏缺陷,他问妈妈:“为什么我的心脏会有个洞?

”而这时候老港正在跟他讲,“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天安门广场”。

小港按老港的安排,上的是工会子弟学校,毕业后无法投考香港的大学,只好北上回大陆创业。

卖过文化衫、养过狗、开过游戏厅和酒店……一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他才带着满身伤痕回到公屋的家中。

这时候母亲已经离世了,就在老港跟邻居提前庆祝香港回归的时候。

小港在医院里大声咆哮,质问父亲:你有没有搞错?

整天想着去北京,你知不知道我们受了多少委屈?

那一刻老港也无言以对。

终于到了7月1日,当记者在大雨里做民调的时候,老港面对镜头机械地点头:“香港回归,很好,很好。

”那一天国家向主权完整迈出了一大步,老港和小港的家,却这么散了。

阿忠与阿敏阿忠的爸爸是老左,阿敏的爸爸是老右。

两个父亲在政治立场上水火不容,两个孩子却是从小玩到大的青梅竹马,只不过一个上的是工会子弟小学,一个上的普通小学。

高中毕业后,阿敏去了美国读书,阿忠无法投考大学,开启了北上冒险淘金之旅。

阿忠的创业之旅充满艰辛,阿敏的求学之路也并不顺遂。

阿敏飞美国的那一天,阿忠正在餐厅里服务难缠的客人,为了送机立马辞掉了这份没什么吸引力的工作,却始终赶不上她。

阿忠在广东开游戏厅,买游戏机欠了一大笔钱,游戏厅却被查封了,偏偏这时候阿敏回国,手上添满了在国外打工留下的累累伤痕。

阿忠走投无路,向阿敏借钱,却不知道这一开口伤了她的心,把她推得更远。

阿敏要回美国结婚,偏偏半夜接到阿忠酒后胡言的电话,第二天就改变主意逃了婚。

也许这是一个伏笔,往后的十几年里,她总是遇人不淑,生意失败、被男朋友抛弃、小产,好像能遇到的所有坏事都被她遇到了。

而阿忠呢,总是与她短暂地交汇后,又挥挥翅膀各自飞翔。

她与他之间,好像总差了那么一口气。

两人第二次重逢,是在街头地摊,阿敏帮阿忠吆喝、卖货,明明是正经事,两人却嬉笑得好像小时候过家家。

第三次重逢,香港已经回归了,精疲力竭的两人在茶餐厅偶遇,互相调侃着自己这些年的坎坷。

阿忠捉住阿敏的手,那一瞬间她的眼神有惊喜和闪躲,她一边说着男人都靠不住,一边又说着找到一个伴侣再战江湖。

每一次相见,他总是自惭形秽,她又总是名花有主,他们互相追逐时间却总是不对。

但每一次告别,阿忠都站在后面看她的背影,心里期待着她走慢一点,再慢一点,而她好像真的听到了一样越走越慢。

她是知道他想说什么的,她一直在等着他说出来罢了,可是他毕竟没有。

直到一场SARS终于化解了老左和老右的矛盾,也终结了阿忠与阿敏的时差。

坐在医院里,阿敏紧紧握着阿忠的手,十七年了,她说,我上次这样握着你的手是十七年前了。

他对她的喜欢,永远那么笨拙又真诚;她对他的等待,又永远在遥遥无期中反复。

但是终于,当一切又回到最初的那个老旧戏院里,阿忠也肯对阿敏亮出求婚戒指了。

尾声故事的最后已是2007年,戏院最后一次放映电影,观众只有五个人:老左、老陆夫妻、阿忠与阿敏。

当黄秋生的脸上划过胶片的道道光影时,整个结局就呈现出一种迷离的诡异戏剧感。

这时候恰到好处地,郑中基唱起了《星光伴我心》。

我从来没有想过郑中基的声音可以那么好听,作为莫文蔚小姐的影迷,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莫小姐的演技可以比她在其他任何一部电影都让人觉得惊艳,更没有想到黄秋生、毛舜筠竟然可以更好。

当然感动,但整个故事最让我感动的,其实是阿忠和阿敏离开香港前,阿敏在街头捕捉到的面孔:“你拍来做什么?

”“我想记住这些人。

”这真是一部奇怪的主旋律影片,老左最后终于因为奥运会而去了毕生所愿的北京,香港也在经历了主权变动、金融风暴和SARS围城之后,骨碌碌地继续往前进,不断去面对新的历史问题。

老左和老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阿忠和阿敏的时代,也许也要过去了。

记住他们。

毕竟,世界上不存在让一个城市为之停顿的个人的悲哀。

-End-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宇宙闹市”,转载请豆邮联系。

 6 ) 未遂的时代回忆,共鸣的善良力量

“为什么拉上窗帘?

”“拉上窗帘就是见不得太阳光、见不得毛主席。

”红小兵们以此为借口抄家打人。

用火箭筒将企图以铁腿水上漂逃跑的死刑犯轰爆后,以左手敬礼,再击毙下一个专政对象周星星前喜出望外地收获100块赃款。

以上这些都是老式香港片对红色中国的妖魔化感受。

回归这十年,随着两地越来越不可分的亲密关系,至少让香港电影人进一步感受和表现出更加真实的中国现实,尤其当他们开始回忆自身稀薄却的确存在于个体港人身上的稀薄红色史时,该很真实了吧?

遗憾的是,导演却把老左的个人情怀嫁接去宏大的社会进程和回归十周年的命题上,却显得凌乱不堪,负担不起。

于是,在虽然只能听到3/4粤语对白的我看来,这不是部能让人入戏的好电影。

首先,从事实上,老左个人的成长记忆不能引起我们的集体回忆,那些坚持毛派理想的誓言和呐喊,即便在作为红色主体的我们看去,并不显得如导演想象的那样有意思,工会里、餐桌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远没形成因回忆而变得美好或觉得可笑的距离,还不如另一个老左戈达尔直接让老婆卡利娜直接在《中国姑娘》里对着镜头宣读红宝书。

其次,《老左正传》有将家庭生活和个人理想融入宏大时代变迁的理想,甚至从角色到配乐上都能让人联想起同题材的伟大作品《阿甘正传》,却把时代事件作为一种毫无滋味的点缀,简单的通过从1967到2007的新闻片去提醒观众:看着,时代要影响他们了!

于是,在港左们游行新闻报道后,老左和老右几乎在饭桌上大打出手;在2001年纳斯达克锐挫后,郑中基夸张地撞墙。

再次,莫文蔚可以是珍妮,郑中基却无法是阿甘,他只属于乱七八糟的闹剧,属于公路客运系统视频里的消遣,看他和黄秋生这张真正已经在《千言万语》里证明了适合时代的脸搭配,觉得颇为不协调,时代该有的沉重感也被无谓的夸张表现破坏殆尽。

惠州搞游戏厅、韶关养狗、菏泽不赏牡丹赏流星、莱芜狼狈下车,这些除了表现郑中基一事无成的胡闹外,于整个时代回忆毫无作用。

郑中基可笑肢体于时代是无力的,于观众也是索然无味的,《阿甘正传》却通过另一种技术手段的夸张(如新闻事件合成),让人物在荒诞感之外更多了代表人群整体的时代参与感,完成了宏大的表达。

虽然电影从剧情上给我一无是处的失落感,但我却难得地在黄秋生角色身上找到一种共鸣。

那是埋于血脉的善的力量,而这一点也是我刚从自身找到的。

刚结束了宁洱地震灾区志愿者工作,我被问及感受时常自嘲高估了自己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自己不过就是个凑热闹的,然后某人却指出“为何别人不凑热闹,你却总凑热闹?

你有一种善的天性,或许还很强大。

”我相信老左也是,只不过在他的成长里,这个善没被留出可供自嘲和解构的距离,于是成了家庭的负担,让一对筷子除甜外,不得不更多地体味酸、苦和辣。

刚接到另一个老港,英国人Steve的邮件,他和真正的老港阿坚又携手,组织坪洲岛人成功抗议了政府削减护士的计划。

他们天性也同样是善的,以轻微之力,推动着时代进步。

(原载南方都市报)

 7 ) 如何一口气品尝完香港50年?

好吧,只说两句莫文蔚流掉孩子的时候,她真投入,于是我落泪了。

最后那首歌很好听,郑中基很不错。

在电影院求婚时件浪漫事。

另外,其实电影里有俩小bug:1,毛毛临死前用签字笔写遗书,可那种签字笔我们现在才在流行,难道香港在10前就流行过了?

2,郑中基的眼镜戴了多少年?

带到2007了都?

这种反应时代变迁的片子,出现时间上的bug,比较不好。

但毕竟,香港这样的片很少,很难得。

抛开这些苛求。

我想,香港人应该爱香港的。

大排档也好,丝袜奶茶也罢。

 8 ) 谁在逆光处,撑起一片阳光灿烂

米兰昆德拉说过:“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自我与现实的对立中。

我们都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实现自我。

”我们又不切实际的梦想,有脱离生活的信仰,又想要达到的高度,想要成为的人,想要去的地方。

对于老港是北京,对于阿忠是闯出自己的一份天地。

站得太高,看的太远,我们对脚下的一切不屑一顾,却忘了,这才是我们的生活。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忘了低下头看看是谁一直在我们身后,在无处不在的地方,鸡毛蒜皮的生活着,伺候着我们的起居饮食,让我们的追求能能够缓解与现实的对立,凌驾于现实之上,肆无忌惮。

老港和阿忠,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秀英。

老港年轻时是一个有激情的爱国青年,梦想去北京,信仰社会主义,坚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信条•••他的善心和爱国心里边透露出一种执着的傻气。

秀英因为这个,嫁给了他,谁年轻时没有过梦想。

只是后来老港开始做电影放映员,整天和电影这种本来就虚幻的造梦工程呆在一起,爱国电影强化了老港的爱国心,也使本来只应放在心里的爱国情绪成为了他生活中根深蒂固的主流,正如幼年阿忠所说:我爸爸的工作是开会。

这种沉浸在电影中,沉浸在理想世界中的状态,使老港从未认真去关心过家庭,生活。

而秀英没有抱怨,她无奈于老港的偏执,自己独立承担着家的大小事事物,在偶尔老港从电影学来的浪漫中高兴,她会为老港的脱离现实的自私开脱:“他只是人好。

”需要补充的是,老港那些电影中的浪漫也只是从侧面反映了他的不切实际:不关心屋里已经简陋的漏水,而去制造叮叮当当的响声;不关心生活缺钱的窘境,只用变魔术的把戏安慰秀英,然后把难题丢给她,他只需要爱国,开会,按时回家,就会有三菜一汤;他给秀英唱情歌,却甚至没有煲过一次汤,没有修好洗衣机。

秀英收获着不切实际的浪漫,却不得不更加费力的节衣缩食,照顾好家庭。

儿子阿忠,代表着80年代经济飞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成功,金钱,有着极大的渴望,同一屋檐下,与父亲传统保守的价值观,不同的追求必然发生冲撞,不过,幸运的是,他们之间还有秀英,秀英以她的包容务实,把一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如一个化解矛盾的温泉,可以说,秀英以及她为中心建立的家为父子各自的追求提供了一个现实基础,阿忠和老港的矛盾就只是停留在嘴皮子上的意见和不满。

从这个意义上讲,秀英才是家里的顶梁柱维系家庭和睦的链接。

秀英去世了,在老港想着“走路去北京”,阿忠在内地挖第一桶金的时候。

家里的顶梁柱断了,核心不再了,阿忠的愤怒,激化了他与老港的矛盾,这个家就这样支离破碎土崩瓦解了。

而老港后来的生活,从他披着雨衣在镜头前的憔悴和疲惫的模样,我们可以窥见,他一个人生活的孤单和落寞,想必他已体会到真实生活的艰辛,想必他已在无数次的后悔自己一门心思偏执的幼稚,秀英已经不在,儿子已经远离,这些是否来得太晚?

老港,爱国是放在心里的,不是说在嘴里的。

老港,梦想在远方,生活在脚下。

老港老了,当年谈梦想谈人生的朋友都依次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香港回归了,但似乎与老港执着的热爱无关,而有关的,去天安门广场,拍照留恋,更似一种情结,一个愿望,也没能实现。

阿忠带着香港人标签的拼搏精神,前往内地掘金,碰得头破血流,现实向他展现满脸凶相,灰头土脸回到香港。

老港和阿忠,已经很久未见。

时过境迁,岁月的力量抚平了父子的矛盾,萦绕在心中的是一直存在的感情。

另一方面,秀英留下的一封信,另老港老泪纵横,阿忠痛哭流涕。

因为秀英的逝去而分开的父子又因为秀英的信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

真正伟大的,不是心怀崇高理想的老港,不是在外拼搏的阿忠,而是毫无怨言,默默支持,成为他们强大精神动力的秀英。

她是那个人,为我们处理好了现实中纷繁复杂的过场,缓冲其与我们追求的矛盾,张罗着我们忽略却赖以生存的柴米油盐,。

她可能是母亲,是妻子,是老师,是朋友,可以是任何人。

我们习惯于在他们为我们屏蔽起来的现实生活中非现 实的活着,可是习惯不应该等于忽略,她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的英雄。

向着太阳奔跑的人们,翘首以待戈多的梦想着,停下你们赶路的匆匆脚步,回过头看看,你是否在错过些什么?

回头看看,在灿烂梦想的逆光处,谁站在那里,撑起我们前方的一片阳光灿烂。

 9 ) 做个好人

好人是不受待见的,尤其是现在。

没人再标榜自己是个好人,即使有,也会迎来鄙夷的目光——你说你是好人,证据呢?

我们处在一个讲证据的时代。

人们更乐意自称坏人或者浪子,这些不用证据,有时靠嘴吹就可以,于是交际花是了不起的,花花公子真有本事——做好人是有严格要求的,时时要讲良心,讲诚信,讲原则,对朋友要肝胆相照,对老幼要爱护有加,尤其不打女人,不占便宜,不怕吃亏;实在是太重的负担。

所以人人都在贬低自己。

有句话叫:自从把自己当做一泡屎,就再没有人敢踩在我头上。

每个人都在谦虚,每个人都在说:“我不是好人。

”我们能感觉到空气在变差,因为有怀旧的人在不停地美化过去,即便过去没有那么美好,但只要我们相信,我们就会去思考,于是有了比较。

但社会风气的问题,过于宽泛,过于朦胧。

旧上海滩十里洋场,杜月笙之流横行,哪里有好人?

新社会日日笙歌,天下太平,哪里有坏人?

空气质量是有指标衡量的,但社会风气与人心哪里有什么指标?

或许有些东西能够稍微提供一个范本,譬如这部叫《老港正传》的电影。

歌颂的电影我一向不喜欢,这部电影里有歌颂。

太过煽情的电影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很煽情。

为好人立碑做传的电影我不喜欢,偏偏,老港是一个再好没有的人,演的还是正传。

但我喜欢这部电影。

一力可以降十巧,如果一部电影能够直接震荡人心,透过逐渐坚硬的外壳,将某些陌生又熟悉的感觉与情绪重新传递,那么什么歌颂啊煽情啊我都可以不去注意。

做个好人,无非就那点破事,——对所有人好,除了自己;因为信任亲人,反而忽略他们;有时,还得牺牲理想。

在正常人及聪明人眼里,除了轻嘲一声“傻冒”外带怜悯的眼神,还会剩余什么?

据说现在“好人”正在沦为一个尴尬的词汇,甚至有所谓的“好人卡”。

当女孩对你说:“你是一个好人。

”那么,识趣的你大约就应该知道,表白并没有成功,而且可能再没有表白的机会。

毕竟好人不是情人。

也不能轻易赞美别人说:“你是一个好人。

”敏感的甚至会立马反唇相讥:“你才是好人!

你们全家都是好人!

”“好人”的沦陷已经势在必行,已经大势所趋,就像“同志”的歪变,“小姐”的曲解,“朋友”的泛滥。

好人在必然地稀少。

就像你很难再挽回旧日的美好时光,你也很难再挽留一个好人的屈节离去。

当好人真难,真惨,真愚蠢。

要找好人,去电影里吧,唯其稀少,所以珍贵——演好人的电影也越来越少了。

当然,电影是可以不看的,我又不是来做广告。

但,趁着还能高尚的时候尽量高尚,趁着还能伟大的时候尽量伟大,趁着还有做好人的冲动的时候,尽量做个好人,这样,或许临终前,我们还能说一句:“我曾经也当过一阵子好人,那感觉真是难忘。

 10 ) 理想,应该是用来实现的

影片刚开始,我看着黄秋生的那张脸,从他的口中不断地冒出“社会主义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类的口号,说实话,还真的有些不习惯,但随着剧情的展开,我渐渐投入,以及在间中被感动了几把之后,我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与政治可以无关,如果你能够不带着政治的眼光去看待的话。

其实老港只不过就是一个善良的理想主义者罢了,至于是什么理想,我们大可以不去考究,放弃了这种考究,我们对过程的沉浸,也许你就会和我一样喜欢上这部电影——至少,我被感动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但千万别把时间搞错了,现在该干嘛干嘛——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现实的土壤。

“时间完全错晒”,阿忠在母亲心脏病去世的医院现场对老港的愤怒,老港坐在医院的长椅上悲痛地反复念叨的这句话,点破了理想的玄机。

老港最大的失败,在于丧失了对爱人妻子的照顾和关心,在于丧失了对自己儿子的理解和宽容,在于丧失了对自己事业的追求和努力,只求那份高高在上的理想,却抛开了现实的根基。

我在认同只有帮助了自己才能有能力帮助更多人的人生观的同时,也敬佩但不提倡这个真真正正乐于助人的老港,敬佩的是老港对理想的固执,不提倡的则是老港的理想是抛开了现实的理想。

这个时代不再是简单的时代,这份理想也不再是简单的理想。

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似乎更应该把理想埋于心底而不是挂在嘴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把理想说出来,而是意味着理想是用来实现的。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人生伟业,不在能知,但在能行;理想,也是如此。

等到真的有能力实现理想的时候再真的把理想从心里拿出来,或者永远都不拿出来;否则,就是一派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记得小学时每周一的早上都要举行升旗仪式,每次听到国歌奏响,还有庄严的升旗仪式,光荣的旗手们操着正步威严无比,全场肃穆,我的心每每都激动不已,然后我在周一的学习都会比其他日子更加刻苦一些,还记得做过一次护旗手的那个激动劲儿,甭提了。

再之后的北京奥运,我看电视直播响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那一刻,激动的流泪,我不管什么替身不替身,至少,那完美的一刻感动了数以亿计的人类,不仅仅是中国人,去年在阿姆斯特丹郊外一家酒店的走廊有一台钢琴,我们的荷兰朋友和我们一起奏响了这首他称之为最美妙的中国歌曲,我们所有人都在酒店走廊高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不可否认,那一刻,真的感到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自豪,路过的宾客们都停下脚步欣赏着我们的歌声,甚至竖起大拇指说一句beijing is great!

Olympic is great!

老港如果是我们当中的一员,一定会比我们更加激动吧,或许他还会为大家讲述参加奥运志愿者的故事,影片的高明之处,自始至终都没有老港上北京的镜头,显然已经不需要交代了——父子同心,其利断金,母亲是用生命把这个走向没落的家庭重新拧在了一起。

所以,当听到影片中播放这首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再次为之震撼了;老港也一样吧,但如果他可以在爱国主义情怀散发的时候为爱人做点什么而不是宴请朋友提前庆祝香港回归,或许他就不会犯下人生最大的一个错误。

这一家子难道都是傻子吗?

老港像个傻子一样只顾朋友不顾家庭;母亲像个傻子一样义无反顾无怨无悔;阿忠像个傻子一样四处奔波无一成功;阿敏像个傻子一样找的都是些什么男人……仔细想想,却就是这些傻子把人生的酸甜苦辣演绎的如此生动,也许这些“傻子”的执著能够带来人生的领悟就会更多——老港倾囊相助的老友的儿子终于回报了他,也把他拉回到了现实的土壤;母亲一点一滴守起来的家也终于幸福美满,虽然她最后没有机会享受;阿忠的意志力使他赢得了自我的实现,虽然这个过程显得实在有些无厘头;阿敏对那张小小胶片的坚持也最终赢得了青梅竹马的恋人,也最终找回了快乐。

我曾经阴暗地想过,如果港叔倾囊相助的那小子闯出一番事业之后翻脸不认人,那结局会是怎样?

港叔凄惨孤单死去,阿忠也不会和阿敏在一起了。

不过,我很快预测结局不可能这么无良,毕竟是一部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电影,如果把结局编成这样,那恐怕不是禁片不禁片的问题了,还怎么可能会流传于世呢。

显然,电影只有一个结局,而现实却万事皆有可能,善良的人可能会被辜负,但至少善良的人不会永远被辜负,这个概率永远比你是一个坏人被报复的概率要低得多。

《老港正传》短评

苍白人生

8分钟前
  • 小牛魔王
  • 较差

虽然我知点讲嘀人都唔会信,黄先生真的不是独,反对官僚主义的行政体制不等于否定国家,况且佢一向反感的是港府,为人熟知嘅刘德华吴君如陈可辛同佢立场一样,枪打出头鸟罢了

9分钟前
  • 可绿丝毛
  • 推荐

选角不太符合遗传学规律。

10分钟前
  • Piglette
  • 较差

真的……是这样吗

11分钟前
  • salonbus
  • 较差

我只是看到一个虚幻世界里真实的香港,抛开虚无的政治传说,它真的是一部上乘之作。真不敢想象缺少黄秋生等一批老戏骨的香港电影会不会很不堪。这片让我想到《岁月神偷》和任达华。

14分钟前
  • Gemini
  • 力荐

还行

18分钟前
  • Mermaid
  • 还行

光有世界观是不够的

20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第一次看到这么愚蠢的香港电影,看完才发现是07年拍的。。。

21分钟前
  • yuki
  • 很差

浪费了三个资深演员

22分钟前
  • 花卷花卷~
  • 较差

·

26分钟前
  • 中年废狗法克绿
  • 很差

时代的变迁,共产信仰的消逝.相当感人的电影

28分钟前
  • 葱油饼
  • 推荐

香港十年

33分钟前
  • june
  • 较差

前半部分都是荒诞感,直接导致后半部分变悲剧。倒是感情部分还好,莫文蔚有亮啊~。2星纯粹给在情感戏,有爱有生活。

34分钟前
  • 1900
  • 较差

闻名已久,但是看了还是没有什么代入感,而且感情戏也很弱,黄秋生也没有发挥的余地。

36分钟前
  • 阳春白雪
  • 较差

郑中基开始演得有点意思咯

37分钟前
  • Ivan
  • 还行

感觉有点演过了,不过还是挺感动的

38分钟前
  • adele885
  • 还行

有些辛酸,有些感慨。

40分钟前
  • unsheath
  • 还行

算是香港为数不多的文艺片,有点思想,演员也很有演技。只是觉得还有点小小不足,个人觉得一般。

42分钟前
  • №Buta
  • 还行

这不是我爱的香港

44分钟前
  • xx@百年孤独
  • 还行

我总是觉得外国或外埠拍大陆有很多偏差,多数是左的厉害,这部一样。而且将港人左派描写的智商极低,一种是根本编剧缺乏基础,有胡编乱造嫌疑,另一种可说是政治伪善或欺名盗世。

46分钟前
  • 全面回忆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