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看完电影会用更长的时间来刷影评。
这次看的是点映没有影评可以刷啦 决定认真的写一篇。
整部电影看下来。
耳边还是打斗场景呼啸而过的风声和清脆的骨骼断裂的声音。
中国式的打斗的干净利落是和欧美特效完全不同的感觉。
作为打斗片 最神奇的地方是 场景和色彩 美出一种日系风。
背景是一个中俄边境的小镇六十六岁已经不记得昨天发生什么事情的老人 清晰记得的 是自己的人生轨迹 作为军人的记忆和对孙女的愧疚 。
可惜英雄暮年 发胖的身体已经让他连军装都穿不上了 但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也还保存心中柔软的一块地方。
剧情其实很简单 但是很棒。
看到洪金宝爷爷 开心<图片1>
一群香港老前辈演东北人,说话全靠后期配音,口型对不上,剧情基本靠旁白,洪金宝演的丁叔全程面瘫,他是健忘不是失忆也不是傻子好么。
海报上彭于晏冯绍峰元华胡军这些,加起来露脸超过一分钟么?
明星不是影片吸睛手段,再多大腕也逃不过这是个烂片。
值得赞赏的一点影片中人物朝鲜族地域文化展示的较不错,可惜开头的那句朴仙女的“知道我哪个少数民族吗?
我是朝鲜族”太刻意。。
每年我们都在谈情怀,每年我们的期望都被情怀打击得支离破碎。
今年轮到了两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得主,从李小龙时代一直打到2016的洪金宝。
悄然间,洪金宝入行已经超过40年了。
也就是说,自入行的1971年算起,71年出生的那代人,孩子都已经上大学谈恋爱开房啪啪啪了。
作为香港电影届最优秀的动作指导之一,洪金宝在40年间保持了旺盛的创作欲,经典作品数不胜数,而他更是少数在美国能拥有自己主演的TV show的香港演员,真真正正的,写入电影史册的大哥大。
但这并不能保证《我的特工爷爷》是部好电影。
在消费主力人群为20-25岁的电影市场上,主演加客串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油条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又有多少吸引力,并不是我们所讨论的范围。
比起徐克、洪金宝、七小福,离开大银幕多年的麦嘉和石天究竟有多少人认识和激动,也不是我们所讨论的范围。
虽然这几个人,每一个单拎出来都能写一大本书出来。
再絮絮叨叨80年代新艺城大战邵氏嘉禾,《最佳拍档》对垒《五福星》的盛况,就显得老套,啰嗦,不合时宜了。
80年代,也已经是30年前的事情。
而80年代生人的孩子都上小学了。
为表示对长者们的崇敬之情,我情愿为他们的个人介绍留白。
麦嘉:石天:徐克:洪金宝:七小福:以及香港电影:<图片1>Time is a f**king bitch.香港电影的长者们,不约而同地在香港回归前后开始慢慢淡出圈子。
而徐克和洪金宝则和其他人一样,走上了漫长的北上之路,在10年的摸索期浪费了时光,才迎来了又一个10年的生机盎然。
但这个新的10年,和香港电影的黄金30年比起来,真的是差太远了。
《我的特工爷爷》就是这样一个时代的产物。
在制作公司的名字中,我们又见到了江志强和安乐的名字。
安乐系的“港产电影”已经基本上脱离了香港本位,甚至干脆放弃了合拍的思想,完完全全地成为了内地电影的一个奇怪分支,显而易见地,也收获了相应的市场与“口碑”。
但对于当下的香港电影来说,其作用还不如太阳娱乐。
至于《我的特工爷爷》,其风格和安乐系如出一辙。
从创作伊始就极大地倒向了内地,香港电影人融(嵌)入其中,制作精良而又倍显机械。
剧本来自北影节,故事设定在中国的最北边,却找了一帮已经老到并不出生在香港的香港人来担纲导演和主演,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如果你仔细去观察这部电影的话,会发现《我的特工爷爷》每个要素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但合到一起就连骨头都拧巴得吱呀作响,存在着巨大的错位感。
除了三场动作戏,本片的剧本和故事都平平无奇,了无新意——看似及格,但略微想一想,就会发现无数的不合情理和逻辑混乱,表现力和人物塑造都很差;爵士风情的配乐单独听着还是很悦耳,然而和画面的匹配程度极差,造成了情绪的割裂和不连贯,更放大了剧本的漏洞和不切实际,堪称是本片的最大败笔;除了反派的一以贯之的脸谱化,演员们的表演无可指摘。
然而,第一男主洪金宝低到可怜的台词量,在莫名和多余的画外音映衬下显得生分和一头雾水;电影的节奏感也颇显奇葩,70%以上的原因还是要归咎于糟糕的配乐,另外30%只能从洪金宝自己身上找补了。
毕竟,洪金宝上一次执导电影,还要数到1997年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和《一个好人》。
算不上是什么好片子,而且也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了。
Again,1997年出生的孩子,现在都已经上大学谈恋爱开房啪啪啪了。
年轻的新手编剧写就的剧本,碰上多年未执导筒的外地导演,这一次,完全碰撞不出火花,脑萎缩一样地难以调动情绪,显得干涩,行将就木和力不从心。
简单的故事仿佛在漫长的修改期中并没有得到丰满,反而更显出了设计的羸弱。
人物关系极弱并且严重缺乏说服力,叙事彻底碎片化,剪辑更是糟糕——双额头的开场简直是挑战耐心。
至于动作戏,设计仍在,但奈何身体硬件实在跟不上,导致本该出彩的地方显得小家子气毫无气势,中景远景全部被近景特写取代,没有力度,而且掉帧,着实尴尬。
大量的高度暴力镜头,却紧接着就是PG级的笑话。
喜剧?
正剧?
明明有着更好的选择和可能性,却偏偏走在最糟糕的路上。
《我的特工爷爷》的遗憾表现,让人怀疑最终剪辑权是否还在洪金宝手里。
简直就像是大学,啊不,老年大学的毕业作品一样,即生涩又老态龙钟。
对于这样一部奇怪的电影,恐怕只有不知道这帮老头子究竟何人的新新一代才会感到满意。
<图片2>这样的情景不是第一次见,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陈勋奇的《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惨案,历历在目。
港产片究竟如何才能在新时代保住特色?
对于陈木胜和郑保瑞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吃了亏还能爬起来,他们还有更多机会,也逐渐找到了合适的方向。
但对于老人家来说,岁月无几,思想僵化,这是个无法解决的大难题。
相见不如怀念,着是一句颇为心痛的话语。
<图片3>
《我的特工爷爷》是动作片,但是带入了很多温情的元素,比如老丁和小女孩李春花的友谊,还有老丁对于往事的回忆,一个老兵往日的荣光和今日的自尊等等,这些温情和情怀在过去洪金宝的电影里是少有的,上了岁数,确实也有一个老爷子的样儿,他也把这种情怀带入了电一影中。
麦嘉、徐克、石天这些他的老伙计也在电一影中出现,惊喜,他们也是香港电一影曾经的荣光。
国内大多数武校的教育方式都很落后,只重于传统的练,没有现代科学的教育方法跟进。
四、五岁的小孩子正处于骨骼发育阶段,教练根本不重视。
导致很多传武的孩子从小罗圈腿,腿不直溜。
人要是膝盖是弯的,上身的重量不会到脚,下压的力量全部给到膝盖,站立跑跳时间长了都会膝盖疼,年轻时无所谓,到老了问题就来了。
这部电影里,洪金宝罗圈腿特别明显,他年纪大了,又那么胖,会非常影响行动。
果然后来听说洪金宝做手术,坐轮椅,还要修养半年。
虽然媒体没有说具体做的什么手术,但是我猜应该是膝盖截骨术,这个术后肯定做轮椅,半年不能下地。
如今洪金宝养好伤了,出来活动,腿直溜多了。
所以,当家长的一定要注重小孩子的骨骼发育,尤其是膝盖问题,早发现早治疗,受用一生。
<图片1>我緬懷,但從不遺憾這些老港武師的凋零。
《我的特工爺爺》必然是一部令人不能盡興,甚至是洪金寶有史以來最叫人失望的導演電影,也必然會被奚落全片除了洪金寶與杜奕衡外無人能打、懂打、會打的窘態。
但若觀眾替它過度惋惜,把洪大哥...不,洪爺爺的退步當成廣東功夫電影「沒落」的指標,就未免太傻逼了些。
其一是:洪金寶自己就無意將《我的特工爺爺》拉抬為對港片黃金時代的緬懷。
儘管七小福重聚,它仍不是洪家班版的《打擂台》,反倒更像少了金主干涉,能讓洪大過表演乾癮的《龍的心》(洪多年來都自言,他愛表演整體多過只拍打戲)。
況且,即便洪金寶有心複製他當年在賀歲喜劇的風光,也改變不了片中聚首的不是七小福而是七老福,元楼(成龙)也缺席了的事實。
肥丁槓上兩位打手一幕重現不得《師弟出馬》、肥丁殺入韓國幫會重地重現不得《奇謀妙探五福星》、肥丁與俄國殺手的椅背大戰重現不得《提防小手》,也許不僅無意,更是無力。
其二是:不錯,港片的龍虎武師於1980年代後就開始斷層,也斷去香港功夫電影的黃金年代,然而那些嚷嚷功夫電影不再的影迷少有體會的是:龍虎武師的昔日風光大量建立在不人道的訓練、不安全的片場、無尊嚴的尬戲,遊走勞基法甚至生命邊緣來搶取各大劇組合約的基礎之上。
不可免提的例子是許鞍華的劇情片《阿金的故事》(1997),一樣是洪金寶主演。
洪飾演的武班班頭被人砍了住院,找個孩子躲棉被好出門負傷工作,只為讓弟兄能搶贏其他班底有口飯吃,這是這批早期武師的真實經歷;而另一個主演楊紫瓊為了拍好《阿金的故事》重現跳樓特技的一幕,竟真的拉傷腰背,近乎癱瘓,則是諷上加諷,戲外有戲。
再下一者還有替身武行,待遇更差,風險更大,也最容易出大事:成龍與洪金寶在《龍的心》的替身演一場跳窗撞車,結果真的被撞死;杜奕衡替身劉德華替到操出關節炎;劉坤為了替李連杰在《浴血任務2》的一場爆炸戲,弄假成真成了炸屍......這些窘態,就是銀幕奇觀背後的真實。
電影作為藝術也作為工業,自然不該視這種血汗為當然,甚至是不得不為的「華人之光」。
時代不會回頭,不該回頭的更是,一再強調港片沒落完全來自新生代的「不如昔日」,是啼笑皆非又沒血沒淚的指控。
洪金寶以京戲班子的身底遊走江湖,卻直言不會讓他兒子洪天祥的武班照作,因為太苦太累,自然也是間接宣告著他的時代經提卻無須重歷。
<图片2>但要說《我的特工爺爺》不讓人失望,絕對是騙人的。
在電影裏,主人翁「特工爺爺」肥丁能打能摔,所向無敵;他唯一的弱點,就是他的膝蓋受傷,不能久戰。
選擇以膝傷為劇情的切入,想當然爾是遷就現實裏的洪金寶著實有膝蓋一痛起來連走路都困難的毛病,無法想怎麼安排打戲就怎麼安排。
然而雖是遷就卻不馬虎,洪金寶的武指妙就妙在他漂亮轉化掉現實的難題,反過來合理化了他己身的表演──他將這弱點以情節的方式(遭雜魚的小刀偷襲)置入戲內,讓肥丁因膝傷而難以主動迎擊,更不能追跑跳打持久戰,於是改以南拳氣息濃烈的「腳不過腰、轉不過背」戰法為主調,成就了肥丁原地迎敵,後發先置的景象,也繳出了一張夠格的武指成績單。
但成績單當不成藥單。
受了膝傷的爺爺不是洪金寶也不是肥丁,而是《特工爺爺》這部電影本身。
它有一雙名為洪金寶的矯健雙肢,但它的下盤馬步──場面調度與剪接,卻是紮得又差又歪,近乎菜鳥。
甚麼意思?
因為黃金時代的龍虎武師之所以能走出一條獨步世界的視覺路數,不僅是靠先天的身體強健,更多是因為他們對於場面調度、剪接與節奏感的後天敏銳。
若把功夫片的本質比擬為功夫本身,功夫電影的「上肢」是銀幕上的武行,「下盤」則是演員之外的場面調度與剪接等一切。
中國多數武術對馬步的重視,來自於對重心與發力的理解。
就拳師來看,拳掌摔拿的動作集中在上肢,看似風光,實則有賴下盤的底氣;腰腳不夠挺,重心就不夠穩,力的流動就會亂,拳腳花樣再出都是花拳繡腿。
所以練下盤練馬步就成了基礎,到了南拳體系連高腰踢法被視之次技。
姑且不論這套理解的對錯,範例轉到影像,調度與剪接便是支撐武師表演的樞紐,李小龍的短拳是快的,但他一進羅維的棚,就學會了要在攝影機前放慢打的道理,因為在銀幕上要顯得快,靠的不只有揮拳那兩下功夫,快感亦是。
好調度當然需要好演員,但好演員也需要精巧而到位的調度,否則再怎麼能打都不過是活體皮影戲。
透過景框與調度的節奏遊戲,成家班拍成了《A計劃》、程家班拍成了《東方不敗》、袁家班拍成了《奇門遁甲》,諸家各有奇觀,各據山頭,各領風騷。
洪金寶的地位又更不同些。
他作為七小福的領頭、第一個與李小龍在銀幕前對打的一哥、更是從演技獎領到武指獎的耀眼全才。
1982年7月24日,焦雄屏在臺灣影響力甚鉅的聯合報影評欄,表達她對洪金寶氏喜劇的溢美:「每次看洪金寶都有出乎意料的驚喜,原因是他在導編上的潛力無限,不但社會性強,而且變化多端,劇情可悲可喜,使洪金寶與劉家良、成龍鼎足而三,成為李小龍之後能編能演能導的功夫新秀。
」<图片3>34年過去,新秀成了老將,焦雄屏謂之的所謂驚喜、所謂社會性,卻不增反降。
停歇十六年導演筒後,洪金寶在《我的特工爺爺》展現其對鏡頭語言的掌握,退化到讓人錯愕的地步。
全片三場武戲,洪金寶打得賣力,卻完全了無生氣。
不時的鏡頭借位、頻繁的加速蒙太奇、過量的局部特寫,再再斷裂了武打動作的連貫性。
當拳頭該快的時候,畫面並不快,諸如當洪金寶一踢一蹬,以身旁椅子攻俄國殺手之後背,畫面上連剪了三次不同的角度,想拉大命中的打擊實感;但這一著本身就非重擊,而是急中生智的快捷,換位與漫動作自然不會是這類講快的機智的最佳解;當拳頭該重的時候,例如洪金寶最後以體重壓制,將對手狠狠撞地,卻用了CG「透視」出斷骨來表現,且用得錯愕而極彆,莫說1980年代洪家班,光跟十年前《殺破狼》裏洪金寶與甄子丹的寢技大戰一對,都能一目瞭然其缺陷。
與洪對戲的中韓俄強敵每回出手都是慢動作呈現,想必是要掩飾甚麼,只是是掩飾他們的身手其實欠佳,亦或洪爺爺跟不上年輕人的步伐,不得而知;但話說回來,那又何必找這些對不成的武行,又或著要設計這種辦不到的武戲?
「馬步」無法紮久佐證亦能在文戲上得見。
洪金寶謂他是被劇本給打動,才答應回鍋主演一職,這部片也確實有些感人的地方:老特工所向無敵卻敵不過自己,失去親情後不敢再輕易與他人親近,在癡呆症狀下只能以緬懷過去抵抗未來,再再都像然而這點亮光卻熄滅了,全片彷彿是三頭馬車,導演、編劇與攝影各跑一邊,卻沒意識到大家的目的一致。
身兼執行導演的編劇者顯然想以頻繁的全知旁白(春花)帶過肥丁的內心變化,導演卻想以畫面直接透露訊息,兩邊各拍各的兜在一起,卻沒考慮訊息完全重複,於是旁白開頭便把肥丁搞丟孫女的關鍵線索說完了,故事中段卻還想把肥丁對女兒的致歉電話當作驚爆伏筆;真正需要旁白解釋的春花父子、俄中韓三方陣營的關係,卻因旁白限縮於「春花不知」而留了白。
攝影團隊則對航拍有著近乎吊詭的執著,從肥丁在老家四處散步到僅是過場的都會風貌都要航拍,既有審美疲勞也暴露了本片佈景其實很小的事實。
導編攝如此得互尬,卻沒放多少心力在剪接上,於是剪出了一則雙重開頭,洪金寶指認與旁白序言顯然各是一套邏輯、黑幫打手所謂的立即找人到了春花這邊卻有兩週之隔、以及數之不盡的鬆散敘事。
劇中人人都住北方卻皆操粵話,更是徹底無視甚至抽離了時代,連帶拔走這段爺孫之情的實感基礎。
唯一能令觀眾憶起昔日洪氏喜劇元素的橋段,只有洪金寶赴友人宴贈紅包一場。
在人來人往的紅毯之間,一批又一批的孩童來要錢,失憶的肥丁無從判別親戚與否只好一包又一包給,測眼一撇,同桌者正以勢利以及嘲諷的眼神瞧著這邊,明示肥丁是頭待宰的豬公,勢利得令人冷噤。
除此處外,全片於文於武,都再無值得一提的恆趣。
較之演員的凋零,鏡頭語言的不進反退,恐怕才是功夫電影於當代的另一大缺憾,另一大難題。
當然,香港並非沒有突破性的後人。
葉偉信與甄子丹這對搭檔組合便靠著影史最佳的MMA電影《導火線》《殺破狼》到別開功夫電影生面的《葉問》系列,讓人看見攝影機調度在搏擊戲中的新可能(比對《笑太極》與《葉問3》的盲眼對打即可一窺)。
尷尬是:洪金寶於輩分於經驗,都比葉甄遠高,但他離開葉問劇組後重執導演筒的《我的特工爺爺》,卻恰恰暴露了功夫電影在他們洪家班這一代凋零後出現的種種疲態。
本片的結尾安排了洪金寶的乾兒子──未受雜技訓練、沒有師門壓力的新世代武班子彭于晏閃電客串,收拾最後的殘黨,可謂某種另類的傳薪。
洪家班與功夫電影的未來該往哪走?
無人知曉。
至於《我的特工爺爺》,我倒更希望這部片只是洪爺在愚人節開的一場玩笑,能笑過後甚麼都不留。
这部片子,就一句话,不推荐看。
卧槽,虽然有洪金宝主演,刘德华助演,客串阵容强大,其实刘德华根本就没多少戏份。
这部电影我的评分也就3分,剧情,打斗,娱乐性都不怎么滴。
如果说格斗上有什么新意的话,也被它脑残的剧情掩盖了。
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你会发现《蝙蝠侠大战超人》的剧情、动作简直就是神剧,十分满分了。
不能否认聚齐这么多演员,情怀可贵,但情怀不是用来侮辱观众的智商的,看完这部片子,我内心只汹涌的奔腾出十万只草泥马:编剧你出来,让我捅两刀先。
就是这种感觉。
低智商的黑帮,拙劣的表演,想要以情怀牌赚取眼球,还差的很远。
不要被海报骗了,这些人在电影中自始至终没有穿过西装。
刚上映那天我惊奇的发现豆瓣评分竟会有7.3分之高,我就卧槽了,是观众脑残还是我品位差呢,我又仔细的用这部电影污染了一遍自己的三观,坚持自己的品位。
然后豆瓣上接着降到6.几分,又降到今天的5.几分,如果不出意外,随着观看人数的增加,它的评分将进一步下滑。
就这样吧,不想浪费脑细胞在这部电影上。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适,请酌情自调心态。
和同期的《火锅英雄》相比,特工爷爷确实矮了半截,甚至在动作戏的去套路化与写实化方面,火锅英雄都走在了前头。
有洪金宝这位大武术指导在,自然不能浪费他的才华,然而廉颇老矣,动作的迟缓也只能靠镜头来弥补,反而造成卡顿的副作用。
最早听说这部电影都是2014年的夏天,百老汇院线的杂志对本片做出了详细的介绍,甚至连参与客串的明星都一一数来,但这部电影的档期却一拖再拖,究其原因,始终是那道绕不过去的坎儿。
有些话不能说破,如今看到的这部电影的情节,同14年笔者在杂志上看到的介绍有许多不同:洪金宝的身份设定,俄罗斯帮的相关情节,双方冲突的场面规模等等。
总之一切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设定必须统统删除,不该有、不能有的组织结构与人员一概不会承认。
因此,一个本来设定为军情人员的老丁,变成了退休警卫员。
正在公映的这部特工爷爷其实和“特工”完全沾不上边,而要说特工题材,笔者最先想到的是2013年那部惊天动地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点子很好,想法很大,可惜行动力不足,特效太差,表演雷人,节奏和剪辑简直一团糟,最终还是没有打开这一类型片的市场。
现在仔细想想,只要那道坎儿一直存在,特工题材电影能怎么拍,敢怎么拍,大名鼎鼎的中南海保镖不也不在大陆活动么。
对于这部没有特工的特工电影,最值得说道的就是动作设计。
从叶问系列就能看出洪金宝和其他武指在设计上的理念差异。
硬、快、狠大概是大哥大这些年设计动作时最先考量的地方,而到了本片,他将去套路化、去过招拆招、去舞蹈化继续发扬光大。
从电影片头字幕那一幅幅老照片背景以及字幕上解说词可以了解,老丁作为一个曾经的警卫人员,在部队学习的都是一招制敌的手段。
这恰好成为本片动作设计的参考标准,比较接近于实战思维。
从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几次打斗可以看见,老丁对敌时,都是以破坏敌人进攻力为准则,骨折声层出不穷,打击感爆棚,三两下就令一个敌人丧失作战能力。
这样稳准狠、短平快的动作设计,在观感上注定不会像套路化和舞蹈化的武打那么飘逸、漂亮、优美,也看不见多少过招拆招的精彩细节,基本上你一晃神就搞定一个敌人。
可惜的是,如果执行这套设计理念的是安志杰、彭于晏这些年轻小伙,肯定会精彩异常。
无论是片中角色还是洪金宝本人,都已是花甲老人,体型肥胖,老态龙钟,打斗的时候动作迟缓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于是电影为了让他显得仍旧动作迅猛,镜头摇晃摆动,甚至延时摄影让景物拖出长长的运动轨迹。
造成动作卡顿感不说,还很影响画面观感。
老丁过不去的那道坎儿是他弄丢了亲孙女,造成了他的孤独和老年痴呆以及深深的负罪感,所以他才频繁拒绝隔壁的朴仙女,这也成为他意外搅入帮派斗争的动机。
老丁的这条线细节还算充分,对孙女的亏欠转移到了充当孙女的春花身上。
反观春花这个小丫头,性格独立,勇敢大胆,还飘忽不定,随心所欲。
父亲总是不着家,又被母亲抛弃,因此在老丁身上逐渐找到久违的亲人关爱。
虽然性格决定春花总是说起风就是雨,想到就做到,即使电影细节做出了一些铺垫和暗示,但她最后的一次“失踪”却显得那么巧合,恰好在事件发生到最关键的一刻离开,又在事件彻底平息之后回家,缺乏说服力。
愚蠢的内地反派,似乎是为了打而打的情节设计,出场华丽结尾毫无存在感的俄罗斯帮,也很难让人看到这位所谓“特工”的高明之处。
从特工爷爷另类的电影配乐选取也能看出,这部电影打从一开始就想走非一般的道路,但走着走着,还是绕回到我们习以为常的老路上。
那道绕不过去的坎儿,即使是愚公,怕也移不动吧。
(史歌出品,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史歌2016年4月5日辰时
看了好些影评,都给这说情怀啊,动作啊,这毛病那毛病的挑,我真的很无语,不想给星,别找借口抹黑。
明明是一部配乐极好,柔和了国产写实,港台优点,国外片子,黑色幽默,的一部好片子,愣是被一帮情怀傻逼评的宝刀已老,廉颇久以。
我觉得好看,剧情好,结尾少了点,别的,拿出去那也是好好的大片。
怎么就三星了?
国产烂片还不够多么?
好好的片子不值得鼓励下么?
傻逼情怀们。
死去吧
一1996年,电影《一个好人》片场,所有工作人员都紧绷神经,拍摄一组追逐戏。
成龙担纲主演,有一场戏需要他从高楼跳到地面手推车上。
对于身手灵活的成龙而言,这场戏并不复杂,似乎可以尽早完成。
然而,当他从尚未拆脚手架的高楼上纵身跳下时,身体不小心碰到了脚手架,整个人被迫在高空翻滚,跌落到地上。
落地时,脖子直接撞到地上,颈椎骨“咔擦”一声,顿时晕了过去。
这不是成龙第一次遭遇这种拍戏意外,在他的电影生涯里,这种意外发生过多次。
而对于《一个好人》的导演洪金宝而言,这种情况也并非第一次遇见。
在他参与制作的大多数功夫电影里,无论是演员还是替身,都是真摔真打,发生一些身体上的摩擦甚至意外的危险,皆属正常。
就像洪金宝在自己担当导演和主演的电影《提防小手》里所经历的那样,一场从四楼跳到货车上的戏份就充满危险——跳跃位置稍有差错,很可能被车板割伤。
但他并没有选择用替身,更别提特效,全都亲自上阵。
在洪金宝、成龙、元彪三人齐聚主演的电影《快餐车》里,同样不乏危险戏份,但他们都是亲身上阵,磕磕碰碰,如同家常便饭。
洪金宝和成龙的这些拍戏故事只是因为他们的名气大而被放大到更多人知晓而已,同时期的许多电影人,无论幕前幕后,都有过不少类似的“意外”经历,因为他们基本都是真摔真打,真跳真碰,拼的是一股劲,凭的是一身胆。
他们可不像西方电影那样,运用高科技去计算风速预计风险,更不会像现在这样动用大量特效。
在彼时的片场,实干才是硬道理。
这波电影人正是靠着类似的拼搏精神,将香港电影,尤其是功夫电影,推向了辉煌。
而在这群“功夫英雄”当中,洪金宝显然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大”人物。
不仅仅因为他有一副“大”身板,还因为他在香港电影史上有着“大”地位:早期和“功夫巨星”李小龙搭过戏,中期凭借自己的功夫身手参演甚至导演过不少功夫佳片(凭借《提防小手》拿过金像奖影帝),即便是到了香港电影的衰落期,他也仍旧在银幕上贡献着独有的“胖却灵活”的功夫形象。
他历经过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也见证了香港电影的逐渐衰落,面对港片的逐渐式微,他选择了减产。
电影《一个好人》是他在上世纪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再次拿起导筒,时光已悄然飞逝近二十年。
二电影《我的特工爷爷》便是洪金宝时隔多年后再次担当导演和主演的作品。
作为有着真功夫底子的电影人,洪金宝赋予给这部电影的定位是:一部不一样的功夫片!
事实上,早在预告片出来时,凌厉的镜头展现出的功夫画面就已经让不少功夫电影迷感到有些“不一样”了。
而在看完电影之后,你便会发现,这部电影还真是一部“不一样的功夫片”。
首先当然还是功夫本身:与以往近乎华丽的(尤其是引入过多特效之后的那些所谓功夫片)或硬桥硬马的“一招一式”功夫电影不同的是,这部讲述“退伍特工”的电影认真地考虑到了“特工”或“警卫兵”这一职业属性,功夫招式选择了采用大量的近身搏击,通过凌厉的镜头表现,让这种功夫显得干净利落、遒劲有力,不拖泥带水,也丝毫不夸张,倒是在显得真实的同时,还勾起观众对“中央警卫兵”这一职业的好奇。
其次是人物设定:特工爷爷+小萝莉,这种“大龄人搭配小孩童”的组合在结合“打斗”之后,就很抓人眼球,而在情感方面,也很能引人关注。
在本片中,导演洪金宝其实没有过多的着墨于功夫上,而是将大多数镜头给到了“老人”与“小孩”,在营造彼此的情感关联之余,还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两个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令人多少会有所思考。
最后便是剧情上的设置:特工爷爷为了小萝莉而单挑一群“坏人”的剧情,很容易令人想起《这个杀手不太冷》、《大叔》、《飓风营救》等电影,尤其是当这个“胖老头”还非常厉害时,单挑“黑帮”甚至“黑手党”这样的剧情就会变得特别有吸引力。
事实上,当你看着洪金宝饰演的“特工爷爷”以一己之力干翻国内外“黑帮”时,你多少都会有“燃”的感觉的。
尽管这部电影的确呈现了一种“不一样的功夫片”模样,但不得不说的是,影片在叙事上是存在不足的。
节奏把控不当,人物塑造有余,旁白的运用没有给叙事加分,略显单调的音乐也让影片有了黯淡之处。
三但这部电影最值得被重视的,其实是它所包裹的一种令人极易怀旧的情愫——不是说影片本身的故事,而是说影片的卡司阵容。
如果说,请来刘德华饰演一个“坏爸爸”是一种了不起的偶像光辉,而请来李勤勤、胡军、朱雨辰、宋佳、彭于晏等人是一种阵容的庞大,那么,请来徐克、麦加、石天,尤其是请来当初“七小福”当中的元彪、元秋、元华、元庭、元宝,就算得上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了。
要知道,徐克、麦加、石天,这三个人在香港影史的长河里,绝对是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物。
三人不管是现在还在为华语电影贡献力量,还是早已淡出影坛,都是值得被尊敬甚至被仰视的人物——因为他们为广大影迷们制造了太多经典的电影,也制造了太多值得回味的观影记忆。
而此番出演,尽管戏份不是很重要,却已经足够令不少影迷感到激动不已!
而“七小福”重聚,则更是勾起了不少观众对于香港电影的诸多回忆。
因为这几个人(关于“七小福”的人员构成其实有多个版本,但主要人物还是洪金宝、元彪、元华以及成龙等人,成龙因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参与本片拍摄)无论是在幕前,还是幕后,都给观众们带来过大量的精彩功夫电影。
他们要么担当导演,要么担纲主演,要么负责武术指导,给不少电影注入功夫的力量。
可以说,但凡称得上是港片迷的观众,都对他们不陌生。
他们这群香港电影人,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就是靠着敢拼、够胆的精神,为香港电影添加了不少绚丽的色彩。
他们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难免发生意外,甚至难免为电影洒热血。
他们是真正够资格被称为“港片传奇”的电影人,在数量庞大的香港电影里,他们参与的作品占据了大多数。
但他们不乏壮志未酬者,即便是被岁月雕刻了容颜,仍愿意投身电影创作。
所以,这些电影人出现在同一部电影里,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也是一件极易勾起人们回忆的事情。
他们所代表的电影很容易勾起影迷的怀旧情愫,而他们逐渐老去的事实,又多少能引起一丝对岁月的感叹。
他们曾经在香港电影中奋力拼搏,以近乎不怕死的精神制造那么多的经典港片,却也难敌岁月的雕刻,渐渐老去,也渐渐远离。
就像影片中满头银发、步履蹒跚、脖子上挂着钥匙的“老爷爷”那样,他们这些渐渐老去的“港片传奇”出现在画面里,无论在做什么,或者什么都不做,都会引起一丝感伤。
渐渐老去的不仅是这些电影人,渐渐老去的还有实打实的功夫,当你在一堆“假把式”和“加特效”中意识到这样的功夫影人还没有靠谱的继承者时,你大概也会有一丝感伤的吧。
幸好还有壮志未酬的电影人,愿意为电影甘洒热血。
感谢他们。
PS: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谢绝不打招呼的转载。
首发于公众号【木易的岛】(muyidd2015),欢迎交流。
还不错啊,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边陲小镇的景色,洪金宝的演技都很在线。
这年头看电影都成了看情怀了。。。看着洪金宝的动作戏,有种莫名的揪心
喜欢老头
国产片来说总体可以啊
东北小镇,俄罗斯,粤语,香港演员,一种奇怪的组合
剧情本身非常一般,洪金宝的腰身和年龄竟然还能打出一片血路,龙套们却太过强大,看海报就知道了。七小福的传奇。
华仔洪爷一人一星,动作场面一星,各种彩蛋一星
真的太抱歉了,我知道这不是圈钱之作。但在这里说情怀说温情真的是太尴尬了,中间剧情大段的尴尬和慢镜,让我想不出戏都难。
挖坑不填。中国大陆的匪徒不能有枪
看完电影感觉就是小地方的空气质量好,但社会安全方面不太好。警察都是吃什么的,都靠一个痴呆老人搞定中外黑帮。
这片子................嗯,很可爱
从小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的,洪金宝(元龙).元华.刘德华.元庭(吴明才).石天麦嘉徐克.元秋.元宝.元彪,都是一群60多的爷爷级老演员了,是真老了,虽然很自私,他们也会很辛苦,但是,请再拍一些电影吧,现在都是中国大陆电影,港片也只能来怀念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说烂片啊?作为一部温情的娱乐片来说真的还挺好看啊,功夫熊猫爷爷和精乖的小萝莉,就是前面的节奏慢了点,一直在等爷爷发威
不容易啊 老派的动作明星们 .不能说好看到爆但.还是一部良心电影 至少不会让人觉得浪费了两个小时 ..有激动 有感动 有情怀 真的不错了
这片儿没啥意思,我才知道洪金宝的伯祖父是戏剧大家洪深!!!
对于爷爷这个角色,至少看到了在着重进行人物塑造情感培养而不是很假的那种感觉
能做到逻辑没有问题片子已经很少了,感情线也不错,动作戏也还行
就功夫熊猫🐼打戏部分很精彩,其他一般,刘德华不适合这个角色,根本不坏
洪爷演什么我都买他的帐。
就记得“跟个功夫熊猫似的”这句了,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