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情迷午夜巴黎(港),午夜·巴黎(台)

主演:欧文·威尔逊,玛丽昂·歌迪亚,瑞秋·麦克亚当斯,汤姆·希德勒斯顿,凯西·贝茨,阿德里安·布罗迪,蕾雅·赛杜,麦克·辛,寇瑞·斯托尔,妮娜·阿里安达,米密·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美国,法国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年份:2011

《午夜巴黎》剧照

午夜巴黎 剧照 NO.1午夜巴黎 剧照 NO.2午夜巴黎 剧照 NO.3午夜巴黎 剧照 NO.4午夜巴黎 剧照 NO.5午夜巴黎 剧照 NO.6午夜巴黎 剧照 NO.13午夜巴黎 剧照 NO.14午夜巴黎 剧照 NO.15午夜巴黎 剧照 NO.16午夜巴黎 剧照 NO.17午夜巴黎 剧照 NO.18午夜巴黎 剧照 NO.19午夜巴黎 剧照 NO.20

《午夜巴黎》剧情介绍

午夜巴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吉尔(欧文•威尔逊 Owen Wilson 饰)携未婚妻伊内兹(瑞秋•麦克亚当斯 Rachel McAdams 饰)陪着岳父岳母来巴黎度假。他希望留在巴黎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但是伊内兹及其父母坚决反对。在一次用餐时,伊内兹遇到了昔日同学保罗夫妇,他们一同出游。保罗到处卖弄,跟导游(卡拉•布吕尼 Carla Bruni 饰)喋喋不休,令吉尔反感不已。午夜时分,他独自走在巴黎的街头,却被一辆路过的马车吸引住了。他随马车来到了一个名流派对,阴差阳错地结识了海明威、毕加索、菲茨杰拉德、达利(阿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斯坦因(凯西•贝茨 Kathy Bates 饰)等,而且他更是迷恋上了毕加索和莫迪尼亚里的情人阿德里亚娜(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饰)。他乐此不疲地穿越,而由此发生的一切都让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的同桌是校花赤月追缉令莉可丽丝我们的餐桌~我们的假日~生死排爆爱在记忆消逝前超能手机海上传奇相隔五年爹妈满院七个神经病猛虎还活着爱国还是爱我鬼客离开的女人微光城市疾速追杀名侦探柯南:战栗的乐谱火星上的最后时日雪中血刀行大掌门犬心犬意我的甜蜜都市亲密阿唐奇遇众神与将军最好的生活支书和他的媳妇圣者无双~上班族、在异世界的存活之道~无法抗拒的他

《午夜巴黎》长篇影评

 1 ) 午夜巴黎

当午夜的钟声敲响在巴黎街头,一辆很老的老爷车从不远处疾驰而来,在你还欲醒未醒之时(仿佛午夜梦境)载带上车。

进入车间,你看到的是一群衣着古怪的男女,带着最能代表巴黎的香槟酒邀请你共同欢饮。

你不能拒绝,因为这是香槟,你不能拒绝巴黎,这是一杯最美的香槟啊!

男主人公是一个暂时丧失灵感的作家,和未婚妻一起来巴黎旅游。

因为新作的搁浅而郁郁不乐,却因酒醉在午夜的巴黎迷路,继而误闯入一个上世纪20年代的交际场,结识了一批20年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们。

首先认识的是菲茨杰拉德夫妇。

菲茨杰拉德,因《了不起的盖茨比》蜚声文坛的美国著名作家,和他那个美貌有才华的妻子。

菲茨杰拉德留着优雅的短卷发,瘦瘦长长的身材,说话的语调低沉而平静。

然后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默默喝酒的海明威。

电影中的海明威更英俊,穿着依然落拓,喝酒的姿势依然潇洒迷人。

还有斯泰因,一个身材矮胖略显臃肿穿着随意的短发女评论家,她说话语速短促思维异常敏捷随时冒出新点子,才华横溢堪称一代女杰。

这是三个主要人物,已经将影片的艺术气息点燃到极点。

此外还有偶然巧遇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一身优雅的西装,穿着正式,热情的西班牙个性,“达利,达利”反复称呼自己的名字。

由著名美国演员(曾出演波兰斯基名片《钢琴家》男主角)的阿德里安.布罗迪,天生忧郁的气质使得达利更神秘莫测。

最后一位重要人物是我们的女主角,毕加索的情人,一位不知名的迷人女性。

有法国名演员玛丽昂.歌迪亚饰演。

此时的她已是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傍身,形神兼备的她演绎传奇美人收放自如,魅力四射的她在片中倾倒众生。

还有一个人,被遗忘在角落里的音乐家波特,一首经典演绎的《let's do it》,贯穿影片始终,使我们彻底沉醉在上世纪20年代的老巴黎氛围中。

 2 ) 伪清新大战真文艺

这片子简直就是一盘文艺大拼盘,小清新们这会儿肯定又像小海绵似的汲取营养了吧。

罗永浩的广告语“有思想的年轻人总是显得不合群,直到他来到了老罗英语培训”。

那么好吧,本片就是“小清新们总是显得不合群,直到他们穿越了”。

在结构方面,老伍迪还是驾轻就熟的把故事构架于婚姻关系之上,一位厌倦了写剧本但是又没办法专心写小说的萎靡作家,和一位仰慕好友老公博学才华的“肤浅”姑娘即将大婚,在巴黎购置家具期间萎靡作家发现不仅仅是“婚前恐惧症”令他头疼,他还得了一种叫做“时代适配症”的尴尬病。

在影片描写的现实生活中,萎靡作家和朋友老公之间的战斗显然就是“伪清新大战真文艺”的实际案例。

“文人相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别看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一开始称兄道弟,后来还不是崩了。

但事实上,世界上永远不存在真文艺,所有人都是伪的,就像阴三儿说的,“都得死”。

海明威在片中似乎最坚持文学本质,可后来还不是带着毕加索的情人跑非洲去了。

这个世界上的的确确存在这样一种人,不论情况如何变化,他们始终觉得自己生不逢时。

萎靡作家在杰拉德和海明威那里找到了自我,得到了斯坦因的肯定和指点,结识了一票响当当的疯子,这都在他“21世纪小心脏”的承受范围之外,所以他认定了1920年才是他所属的存在,而阿德瑞娜也得了这种病,她生活在1920年,却仍然觉得生不逢时,“1890年才是巴黎的黄金时代”,她说。

于是到最后,俩人开始正儿八经讨论时空和个体的所属,这些讨论似乎存在于真空中,这个时候俩人的纽带变的错乱,极其不稳定,甚至即将崩塌了。

这是老伍迪下的梗,“穿越毕竟只是一个人的事儿”。

人比人气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世界就是因为存在这些五彩斑斓的个体而变得精彩。

记得一个朋友给我说过,你看这几个BOSS在我们面前耀武扬威,到他们招待金主时,又是另一副样子。

萎靡作家在和阿德瑞娜争论中说,高更和德加想回到文艺复兴时期和米开朗琪罗和提香并肩创作,你知道,穿越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人都需要追求,而正是因为这些追求,真的就变伪了,高的就变矮了,连爱情,也会变得一文不值,看看你们手心中捧着的宝贝,那只是因为你没有穿越到秦淮河畔或者委内瑞拉。

看到前一大半儿的时候我想,大概只有真文艺会拿未婚妻的耳环来送给一百年前的情人。

后来被妻子撞到没送成,又去买了一对儿,但结果并不随心意,炮也没约成。

老伍迪旨在用事实告诉我们,真文艺也可能变成伪清新,在人性面前,多美好的事情都有可能随时傻逼掉。

按照老伍迪的思路,心机控们可以穿越到康乾后宫去捣捣乱,和阿哥们丢手绢儿;战争贩子就穿越到柏林防空洞,也许可以帮到阿道夫,毕竟斯大林也不是什么好货。

民主公知们去二百多年前的北美大陆,帮助华盛顿把这个星球上最自由平等的国度建立起来,然后找个黑人老婆生个巧克力娃;小清新们就去巴黎,或者地中海沿岸,在喷泉广场翘着二郎腿,批评一下落魄画家,记得带上你们的雀巢速溶(以防当地土咖啡口味不适).但是请大家注意,文明礼让,依次入场.尽量选择人少的房间穿越,切勿扎堆,毕竟要是全中国人都行动起来,巴黎的物价和房价都会吃不消的。

最后,让我们把世界留给老板们和政客,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统治者。

伍迪艾伦借名人之口絮絮叨叨:斯坦因——我们都惧怕死亡,并质疑在宇宙中我们身处何方,艺术家的使命不是向绝望屈服,而是找到一方解药,来对抗存在的虚无。

海明威——没有题材是糟糕的,只要故事是真诚的,只要行文干净而率真,并且颂扬的是强压之下的勇气和从容。

海明威——我相信真是纯正的爱情能产生一个纾解死亡的阶段,所有的懦弱都出自于没有爱或爱得不彻底。

这几个人很有意思:科尔波特——Let’s Do It,爵士很迷人艾略特——大概有一大半儿的人知道艾略特是因为周云蓬吧。。

布努埃尔——那个时候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确实和文人什么的玩不来,你看片中布努埃尔穿的小机车皮夹克就知道,菲茨杰拉德那笔挺的西装才叫绅士好吗

 3 ) 午夜巴黎:黄金年代的回忆

伍迪•艾伦的最新作品《午夜巴黎》自揭幕2011年戛纳电影节以来,在欧美电影界广收好评,不仅创下个人作品最高票房记录(北美5634万美元,全球1.45亿美元),而且被北美评论界认为是“自1985年上映的《开罗的紫玫瑰》以来最好的伍迪•艾伦电影”。

而在北美颁奖季本片也收获颇丰,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音乐/喜剧类影片和男演员四项提名,并获最佳编剧奖。

奥斯卡奖则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与最佳艺术指导。

而这一成绩还是在伍迪•艾伦极为低调地谢绝配合索尼经典公司进行公关活动的情况下取得的。

总之可谓是名利双收。

而这部影片在伍迪•艾伦迄今44部电影作品中,委实算不得十分出色,但因为怀旧牌打得巧妙,与观众和影评人们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倒也可作为某种症候来进行阅读。

在电影作者论的脉络中,伍迪•艾伦是当今为数不多可被冠以“电影作者”头衔的美国导演,《午夜巴黎》仍是伍迪•艾伦创作脉络的延续。

为本片掌镜的是伊朗裔摄影师戴瑞斯•康吉,视觉风格延续《午夜巴塞罗那》的暖色调,同时仍维持着伍迪•艾伦电影中以表演为主导的简洁运镜风格。

剧作结构上则类似法国电影大师埃里克•侯麦,通过大量对白转移观众注意力(正是侯麦剧作中常用的、来自希区柯克的“麦格芬”技巧),在一场接一场的文学、艺术、爱情和人生的探讨中,将故事的冲突掩藏起来,到影片结尾一语道破。

在《午夜巴黎》中,吉尔正是经由海明威点拨才意识到未婚妻伊内兹已经出轨,此时细细回想,之前已然伏线千里,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从情节团块的构成上来看,“远赴巴黎”已在《好莱坞式结局》与《人人都说我爱你》中出现,而后者甚至也有在午夜的街头漫步的场景;对美国中产阶级趣味的批判,则在《业余小偷》、《午夜巴塞罗那》中都出现过;“穿越”虽然此前并未使用过,但是诸如《爱丽丝》、《纽约故事》、《独家新闻》等影片,皆有奇幻元素。

甚至本片开头为观众津津乐道的一组巴黎风景的剪辑,也在《人人都说我爱你》中以纽约四季的方式呈现过。

更不用说本片主演欧文•威尔逊对伍迪•艾伦表演风格惟妙惟肖的模仿了。

将本片放置在伍迪•艾伦的作品序列之中,很明显地可以将这个故事视为性别倒置的《午夜巴塞罗那》,吉尔可以看做是维姬和克里斯塔娜的结合体,而伊内兹扮演的正是维姬的未婚夫道格的角色:乏味的美国中产阶级。

吉尔受到阿德里亚娜的强烈吸引,正如维姬和克里斯塔娜都深深陷入了与胡安的情感纠葛。

同时影片的辅线,如菲茨杰拉德与吉尔达的关系,恰似《午夜巴塞罗那》中胡安与马利亚的关系。

这样的循环变奏有很多,而最为新颖有趣的则是穿越到20年代的巴黎,混迹于当时的文化艺术名流之中,可以听到科尔•波特的现场演奏(伍迪•艾伦所有的影片一以贯之的是爵士乐),可以与坐上艾略特的汽车,可以与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葛楚德•斯坦因谈论文学,与毕加索、达利探讨艺术,甚至还可以与曼•雷、布努埃尔等人讨论电影——吉尔与布努埃尔临别之前建议他拍一部电影,而那正是“日后”布努埃尔的名作之一《泯灭天使》。

影片中有许多这样的细节,观众越渊博,会心之处就越多。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大部分是“在巴黎的美国人”,其他的人则都可以讲英语,同时也是在美国大众文化中耳熟能详的人物。

从这个角度看,这显然是伍迪•艾伦对作为20世纪文化之都的巴黎的一次朝圣式的想象之旅,重访他心目中的“黄金年代”。

因为在吉尔看来,如今的时代太过平庸,只有那个年代的巴黎才是最具创造力的。

如果说《午夜巴塞罗那》之中,一切在激情之后都恢复了旧有的秩序,好像这种秩序牢不可破,那么在《午夜巴黎》之中,即使吉尔终于了悟到自己重返黄金年代的渴望仅仅是来自对现实的逃避,而生活的真相则是“一系列的不满”,但他并没有选择回归旧有的秩序(婚姻、美国),而是留在巴黎。

这恰恰是《午夜巴塞罗那》结尾之处,维姬的无能为力和克里斯塔娜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原因——那里,她们看不到可能性,或者所谓另类选择;而在这里,吉尔的姿态已然相当明晰:认可现实的种种问题,并从改变中寻找解决的可能。

做一点意识形态解读,这显然是在金融海啸之后的某种逃避现实的冲动,同时,这也是对美国式的全球资本主义的拒绝姿态:意识到现实的种种问题,坦然面对,然后在不同于美国的文化与社会中寻找另类出路。

因为现实不是电影,我们无法重回黄金年代。

但伍迪•艾伦仍要面对北美市场的观众,因此他只能讲述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故事,那个巴黎也是内在于美国大众文化之中的,那是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巴黎,而不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巴黎;是盛世的巴黎而不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暗流汹涌的巴黎。

由此,《午夜巴黎》也是全球性的怀旧浪潮之中的一部。

而有趣之处在于,2011年获戛纳影帝、并成为2012年奥斯卡奖最大热门的法国影片《艺术家》则模仿默片手法,讲了一个古典好莱坞的明星故事,似乎法国人念念不忘的是古典好莱坞那些迷人的电影和影星。

而《艺术家》的故事恰是发生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更为明显地对应着金融海啸带来的冲击。

这两部热门影片之间微妙的差异提示着某种当下的文化现实。

在《艺术家》那里,爱情的力量拯救了失意的男人,好像顺应时代潮流,一切都会好的;而在《午夜巴黎》里面,新的生活和新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未来尚未可知。

伍迪•艾伦电影中的人物难得地在反复的言说之后有了坚决的行动,这恰是一种批判性的表述。

 4 ) 西式穿越

影片魔幻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但是却是一部标准的文艺片,很难想象国外居然也有穿越片。

男主热爱巴黎,想在这座充满历史,文艺的城市写作,但是没人同意。

无意间他坐上了一辆车,载他到了20年代的最繁荣的法国。

他见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毕加索等等很多他仰慕的作家或艺术家。

最后见到了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亚娜。

坠入爱河。

但当他发现她和自己一样都在追求过去的历史,认为过去一定比现在美好,他放弃了,想到了自己也和她一样逃避现实,活在历史中。

影片的最后,他和未婚妻分手了,邂逅了唱片店的女老板,她们都喜欢唱片,喜欢文艺,都认为夜晚雨中的巴黎最美。

 5 ) 作为“饥饿”的记忆

饥饿有很多种类。

逢到春天,种类就更多了,但是现在饥饿已经过去了。

记忆就成了饥饿。

——《流动的盛宴》在《流动的盛宴》中,海明威曾留下不少关于“饥饿”的叙述,集中于《饥饿是很好的锻炼》一篇中。

他猜测塞尚画作的灵感是否正是“失眠或饥饿的时候才有的”“颇具启发性的想法”;他耐着饥饿拐进没有面包房与糕点店的小路走向塞纳河;他在去利普饭店路上经过的每一家食品店都给他“增添了乐趣”。

在海明威的巴黎生活中,饥饿不仅是简单的生理冲动。

它是一种艺术创造力的悬置与蓄积。

而另一个层面,饥饿是对温饱召唤与抑制的共同体,从单纯的自然属性,抽象出了更为社会性的意义——一种追寻和拒斥交杂的情感。

而在另一篇《虚假的春天》中,记忆被描述为“饥饿”的嵌套,成为对曾经的回溯与疏离的矛盾张力。

它们仿佛是两个旋转的圆,在生命的不同时刻产生变幻的交集,摇摆不定。

作为“饥饿”的记忆,恰好是《午夜巴黎》中以吉尔为代表的“怀旧者”的精神困境。

男主角吉尔本在电影编剧方面小有成就,但他渐渐淡漠于“容易”的工作,希望在巴黎之旅中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小说。

他沉醉于巴黎的溢彩流光,慨叹着生不逢时,幻想着上世纪20年代的巴黎生活,却遭遇同行人的鄙夷,包括她的未婚妻。

与周遭人的疏离激发了他内心“记忆”的渴望,他的遐想将他和曾经的距离拉近——直到那个钟声响彻的午夜,召唤出了“爵士时代”的巴黎。

他沉醉于科尔·波特的歌曲、约瑟芬·贝克的舞蹈,他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夫妇畅饮,与格特鲁德·斯泰因谈创作,与毕加索品评画作,与达利、布努埃尔、曼·雷擦出超现实的火花……每个转瞬即逝的午夜,都完全契合他对生活的一切美好幻想。

闲适、优雅、淡然、漫不经心,如被大雨随意泼就的巴黎画卷般自如。

瓦尔德斯在他的《诗意的诠释学:文学、电影与文化史研究》中写道:“记忆无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都是通过叙事而形成的。

”“穿越”是这种“回溯”欲望最为生动直观的叙事表达。

此时此刻,吉尔的“饥饿”已完全融入历史的“记忆”之中,没有任何龃龉。

20年代的巴黎成为一个毫无瑕疵的幻境,在与白昼的现实庞然的落差之中反复涂抹出鲜亮的色泽。

然而记忆终究有缝隙,梦境也总会有裂口。

吉尔的午夜神游中所有文人墨客都在历史中可以查考,唯独与他相恋的阿德里安娜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又一个密会的夜晚,他们穿越到了20世纪初“黄金时代”的红磨坊,邂逅了高更、德加、罗特列克等艺术家。

这是阿德里安娜所向往的时代,而他们也正叹惋着所处时代的贫瘠与空洞。

吉尔完成两重穿越后,终于意识到对时间的溯流不会有尽头。

阿德里安娜可谓伍迪·艾伦精心设置的角色。

作为沉静优雅的永恒,她象征着吉尔对于打破时空隔阂的向往,蓄积着对现实的抗拒。

然而她是虚构的,她是怀旧者跨越记忆狂流的引领者,也是那个无法弥合的缺口。

康德的“乡愁”机制中,时光永远是返乡者无法跨越的元素。

而一旦作为“饥饿”的记忆吞噬与现实的时间张力,这样的缺口就会愈发尖锐刺痛。

阿德里安娜选择留下,即“超现实的疯狂”;而吉尔只能选择离去,即“接受现实”。

“如果你留在这里,这里就变成你的现在。

不久以后,你就会开始想象另一个时代才是黄金时代。

这才是现实,不尽如人意,因为生活本来如此。

”吉尔对阿德里安娜如是说。

伍迪·艾伦恐怕从来没有要提供一个确凿的结论。

短短三句话中蕴含的悲哀和慰藉远不是简单粗暴的生活话语所能道尽的。

它所召唤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浸没式的体验,从现实的“饥饿”与记忆之间寻找一刻微妙的颤动而不是安宁如死水。

在时间的掌纹中,“饥饿”与记忆永远是这般散漫的若即若离。

影片最后,雨水再次染透了巴黎,再次将现实与记忆的分野洗刷得模糊。

被未婚妻抛弃的吉尔与旧唱片摊的女孩相遇,曼妙之处反而在于那雨中以微笑会意的迟疑与释然中。

记忆作为“饥饿”的波动与错落仍然存在,只是生活进一步地成为记忆的留存方式,人生的步履从未停止。

 6 ) 黄金时代

我上高中的时候觉得小学是我的黄金年代,那时候每天3点下学,四则运算2礼拜都没学会老师觉得是她没教好不会说你笨,一根铅笔能用半个多学期,那哪是上学啊,就是哄你玩。

上了大学觉得初中是我的黄金年代,想踢球操场随时人,女生开始变得神秘而奇怪,骂人话竟然也可以写进歌词,最重要的是,那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初中生了,不再是小学的小屁孩了,如果赶上日本鬼子侵略,老子可以参军打小日本了。

现在觉得高中是黄金年代,那时候思维敏捷,2位数的乘法和4位数的加减法都是口算,知道怎么办甲烷一点点变成脂,一不留神就能把200多页的政治书背来下。

人生中最悲催的事情就是发现已经过了自己的最好时光,从那个时候以后的所有时间,都不会比那个时候更加快乐。

我小时候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再也没有油画大师了?

--后来才明白,是因为有照相机了。

最近发现,上边那个答案太肤浅了,其实是大师这个东西,只有死人才能当,现在那帮画家还活着,万一被弄成大师,画被炒起来,他哪天高兴画个10副8副的,那买画的人不就惨了,死人就不会。

另外不会有人问死人这幅画的含义,比如女孩肖像衣服上的小红花,如果你知道真相是这哥们边画画边吃煎饼果子结果煎饼果子里的酱豆腐掉到了画布上弄不干净他才加了一朵小红花就太肤浅了,美术史老师会告诉你其实是作者早年暗恋的邻家姑娘的衣服上总是会有这样的一个小红花,你看,多浪漫啊!

多浪!

蒙娜丽莎为什么会有迷人的微笑,我如果那么笑是因为长了口疮,稍微咧嘴舒服点。

当人们对现在不满的时候,就会对过去怀旧,其实过去没有想象的那么没好,实际上过去的人也对相对他们而言的过去有美好的怀念,并且把这种怀念寄托在未来上,这就好像我们努力在做的一样,虽然这样的结果是让我们离自己的目标更远,不过至少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对未来而言是很伟大的,所以让未来的人又多了一个图腾。

说了这么多,简单说就是:孙子永远是孙子。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再也没有伟大的小提琴作曲家了比如勃拉姆兹,门德尔松之类的?

―――因为有了电吉他谁还用那玩意儿?

 7 ) 仅仅因为巴黎

海明威说:“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停留巴黎,那么你的余生无论去往哪里,巴黎都会永远与你在一起,因为它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爱上巴黎,因为艺术、怀旧以及浪漫的邂逅;这是伍迪艾伦在向布努埃尔致敬!

一座城市,一本小说,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文艺青年,一场梦,一场雨,一段旅程,一部电影,一个伍迪艾伦。

巴黎的魅力之处正在于她被自己悠久、优雅的历史所层层包围,她同时是现在的和历史的。

每一个文艺青年,都渴望循着艺术大师的足迹,在巴黎与那些伟大的艺术心灵一同神游。

无论什么时代,人们也都在怀旧,怀念那些臆想中的“黄金年代”,这是一种文化的乡愁。

所以我们遗憾自己生不逢时,怀念先秦的百家争鸣、怀念盛唐的开元盛世、怀念文艺复兴的启蒙之光、怀念工业革命的科技荣光……然而,我们从未活在历史里,而只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其实,每个现在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面向过去、后退着走到现在,并走进未来的。

也许我们所处的当下,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黄金时代”。

 8 ) 菲兹与欧内

菲兹与欧内的一点八卦Scott Fitzgerald and Ernest Hemingway, a History of Bromance and Geniuses 背景:菲兹十几岁的时候就喜欢上了泽尔达,等到24岁凭借《side of paradise》一书发家致富,穷苦文艺青年大翻身,把这位姑娘娶到了手。

泽尔达如电影中所说,charming but all over the map,漂亮又肆意,虽然有才华有灵气,但是铺张浪费,嗑药成瘾,还有精神状况不稳定的嫌疑。

1925年菲兹29岁,在巴黎遇到了26岁的海明威,同年出版了《伟大的盖茨比》,达到了人生的最巅峰,然而从此往后他作为一个作家就走上了下坡路。

海明威和泽尔达相互记恨,为什么呢?

海明威痛恨泽尔达的疯狂和奢靡毁掉了菲兹的才华,让他堕落;泽尔达则一直嫉妒海明威和菲兹异常亲密的关系,认为她的丈夫在背着她和海明威偷情。

如果我可以冒昧用Britpop打个比方,泽尔达好比是Pete Doherty,菲兹就是明知危险却还是想靠近的Carlos Barat,海明威呢则可以是Carl任何一个还算有sense的朋友。

“胸口长满汗毛的娘娘腔”泽尔达和海明威第一次会面就相互看不顺眼。

泽尔达对海明威的印象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胸口长满汗毛的娘娘腔,并且认为海明威的男子气概完全不过是种伪装。

海明威的性向问题现在越来越有争议,泽尔达当年毫不掩饰的鄙夷其实也是种准确得让人害怕的洞察。

帅气少年嫖娼未遂泽尔达还数度指控菲兹,认为两人性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是菲兹是个同性恋,他和海明威两人背着她偷情。

菲兹少年为了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就决定去招妓(对不起...这个桥段被日系BL漫画用烂了都),但是被泽尔达发现了他为了招妓提前准备的安全套(这位少年...),所以最终未能成行...出处:http://en.wikipedia.org/wiki/Zelda_Fitzgerald相貌和性格老海对时年29岁的菲兹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女性化,看起来像个男孩子,脸蛋介于英俊和秀美之间(rather effeminate, a man 'who looked like a boy with a face between handsome and pretty)。

”要知道说这话的老海当年只有26,还比菲兹小三岁,可是搜索一下菲兹的照片,不难理解老海为什么有这样的评语。

因为菲兹真的太漂亮了,而且是女孩子的漂亮,找来Tom Fiddleson真是选对了角色--和多毛的老海站在一起,攻受立分。

“有钱的贱女人”刚才说了泽尔达对老海的评价。

而老海对泽尔达其实更加不客气,他是怎么说的呢,“那个有钱的贱女人,天生的享乐派(kindly caretaker),菲兹才华的摧毁者” “菲兹做过的每一件他妈的蠢事都和泽尔达有关系”。

在得知泽尔达让人把菲兹家的马车车顶锯掉后,老海气道,“只有两件事才能让Scott恢复正常,要么泽尔达去死,要么Scott患上严重的胃病就此戒了酒瘾。

为什么他就不愿意长大呢!

”老海并不是只对泽尔达不客气,事实上他对菲兹的大部分狐朋狗友都的大有意见--他曾经劝诫菲兹远离那些对他的小说吹捧过度的人。

你固然可以认为老海是个诤友,我真心只觉得他是嫉妒心发作。

就像“社交网络”里试图取得Mark全部注意力的Wuardo。

恐同海明威的恐同情结更为出名一些,但是相较于老海的直截了当粗暴主义,菲兹其实也用一种轻吐槽的口吻数度表达过此类想法。

加拿大记者卡拉汉在回忆录《Summer in Paris》中回想起菲兹曾对他说,“记得那个晚上我喝得醉醺醺的,挽住了你的胳膊吗...你当时一定以为我是个屁精(fairy)吧。

”在菲兹《the Note-books》中,他写道 “屁精的诞生是大自然用阉割的法子除掉软蛋。

”1929年,正是这位卡拉汉,在巴黎大肆传播菲兹和老海是基侣的言论,把老海快气了个半死。

菲兹也开始忧虑自己的形象,似乎(至少是表面上)这正是他之后逐渐和老海减少联络的缘由。

(Fairy一词我想了很久还是决定翻译成屁精,还请谅解。

)“甜心”1934年,在菲兹第四本小说《Tender is the Night》出版后不久,菲兹在给老海的信中对他调戏了一把,称呼老海为他的甜心(sweetie)。

“同人志”海明威曾写过自己为主角的同人(slash fictions),其中最出名的一部写的就是他和菲兹。

(可靠性极端无从考,更何况海明威向来以恐同闻名 - 我无端猜测一下大概原作者的意思是,海明威书中的同性恋角色有他自己和菲兹的影子在其中)出处:http://fictioncircus.com/news.php?id=192&mode=one“尺寸问题”故事是这样的,海明威和菲兹约了一起吃饭,“终于连饭后甜点樱桃挞都上来了(...欧内原话)”,菲兹开口了,先是承认自己从没有和泽尔达以外的女人睡过,然后问老海,为什么泽尔达嫌弃自己尺寸太小。

老海就把这位少年拖进了卫生间,检查完了向他担保他的尺寸非常正常。

少年还是不信,老海就建议两个人去卢浮宫,和雕像的尺寸对比一下。

看完了少年还是很怀疑,老海就安慰他说,“静止时候的尺寸不算数,你得看它能变多大,角度问题也很重要(又是老海这个无耻淫徒的原话)”。

故事如果到这里结束就只是PWP水平,但是事情因泽尔达而起,这就又绕回了泽尔达和海明威互相看不顺眼的老问题上。

面对纠结的菲兹少年,老海说,“忘了泽尔达对你说的,她是个疯子。

你好好的什么毛病也没有……泽尔达只是想毁了你(Forget what Zelda said, Zelda is crazy.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you...Zelda just wants to destroy you.)”(有代理的豆友可以上原站点看老海自己写的原文,那种干巴巴又非常sharp的幽默感实在充满sense)出处:http://blog.bestamericanpoetry.com/the_best_american_poetry/2009/03/hemingway-reassures-fitzgerald-about-his-penis.html

 9 ) 当我们怀旧我们在怀念什么

推荐理由:这是老伍迪写给每一个时代、每一种人文精神的情书。

片 名:《午夜巴黎》导 演:伍迪•艾伦主 演:欧文•威尔逊、玛丽昂•歌迪亚、瑞秋•麦克亚当斯、卡拉•布吕尼、艾德里安•布洛迪 出品时间:2011年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穿越的妙处,说到底,在于信息的不对称。

即是说,作为现代人的你,永远知道故事的结局。

试想,当你穿越到1920年代的巴黎,海明威正在小酒馆里喝朗姆酒,口说振聋发聩的豪语。

但是你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切背后隐匿着一个强壮的逻辑——海明威所说的每句话、所写的每个故事、所泡的每个马子,都遵循这个逻辑推动他走向某个命定的时间点,那就是,1961年7月2日,他用一管双筒猎枪轰开了自己的头。

对作为穿越者的你而言,这是何等毛骨悚然却又神魂颠倒啊。

由于上述原因,《午夜巴黎》是一部美妙的电影。

片中,美国文青盖尔•彭德因缘际会,一头撞进他心目中巴黎的黄金时代——那是艾略特、毕加索、达利以及布努埃尔们在塞纳河畔漫步、抽烟、争论艺术观点并且创制各自美学样态的时代。

此后,盖尔每到午夜,便搭乘老爷车去往20年代,流连于沙龙、舞会、咖啡馆和酒吧,与菲茨杰拉德把臂同游,跟海明威喝酒谈天,向达利倾吐心事,甚至,得到毕加索某任情妇的青睐,我的天,这是身为文青所能做的最美的梦——与整整一个时代约会。

关于怀旧,伍迪•艾伦无疑找到一个绝佳切入点:满足一个文艺青年的意淫,把他送回他所推崇的那个天才纵横、流光溢彩的时代,然后试问去留。

过去果然那么好?

那不过因为你无从聚焦它的贫乏、空洞、灰暗和平凡。

有岁月昏黄光晕在前障目,普通的搪瓷杯、海魂衫和藤编暖壶也纷纷具备了非凡的质地。

这就是盖尔所说的,“对某一代人而言,平淡无奇甚至低级粗俗的东西,仅仅由于岁月的流逝,它们的状态就发生了质变,一下变得既神奇迷人,又有点做作可笑”。

伍迪艾伦借由该片,试图打破某种厚古薄今的迷思,告诉我们,那些个伟大而已逝的时代里固然有海明威,有米开朗基罗,然而却没有抗生素,也没有麻醉剂。

盖尔追缅巴黎的20年代,而身逢1920的阿德里亚娜却认为1890才是流金岁月。

每一个时代都在怀旧,实实在在是因为,每一个时代都充满缺陷。

这个命题十分浅显,一点即透,然而电影告终我仍觉意犹未尽,私以为,还是因为背景设置在巴黎的缘故。

伍迪•艾伦是有多爱巴黎呢?

在电影中借由台词赤裸裸地示爱倒也罢了,最妙的是,在影片开头,他用了整整60个空镜头来呈现巴黎,晨昏、晴雨,各个时刻。

那几乎就是一种凝视,由导演和观众共同完成。

而如果不是出于爱慕,我们原本不必凝视得那么久、那么沉默。

老伍迪的镜头里,巴黎是静物,经得起任何性质目光的打量;同时也是动物,热乎乎毛茸茸,又骚又优雅,周身浮荡着华美而慵懒的光晕。

海明威对盖尔说,“我相信真实纯正的爱情,能产生一个纾解死亡的阶段。

所有的懦弱都出自于没有爱,或爱得不彻底,这两者一样。

”看吧,在巴黎,对爱和欲望的讨论,显得如此的合适,如此的形而上。

一番时空穿梭过后,伍迪让盖尔离开了全然无视他梦想而且忙着劈腿的未婚妻,然后发给他一个跟他一样热爱科尔•波特的法国姑娘。

这是老伍迪的仁爱心肠,也是理想主义者的最佳出路。

你知道该如何在这个无处可逃的时代抵抗死亡的威胁?

——从茫茫人海中,准确地找出那个真正属于你的姑娘,并且不遗余力地,去爱她。

2011-11-6

我的微信公众号:逍遥兽

 10 ) 《午夜巴黎》:从肺结核到黄金时代

先说点细枝末节的东西,这次重温《午夜巴黎》,在对白里发现了一个之前没有注意的小地方:主角吉尔未婚妻的朋友,也就是那个爱卖弄学问的大学教授保罗带着他们参观凡尔赛宫的时候,吉尔说想在巴黎买一个带天窗的小阁楼,保罗跟着揶揄了一句:「就只差肺结核了。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如果没有医疗干预,肺结核是非常致命的。

有记载显示,在巴黎的霍普达医院,超过三分之一进行的尸检发现死亡原因是结核病。

但是,「肺结核美女」又是当时被欧洲贵族和名流迷恋的审美对象。

因为肺结核患者不像霍乱或者鼠疫患者那样上吐下泻,得了肺结核的女子往往病得十分体面含蓄,瘦弱苍白、静脉曲张、脸颊微红、眼含泪光、嘴唇深红,这些都是彼时女人理想中的美。

甚至,肺结核的病态美学还影响到了时尚、文学、绘画和雕塑。

19世纪多少有些荒腔走板的审美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肺结核」也是后世对往日的集体记忆的话,那么所谓「流动的盛宴」就更加典型了。

海明威在回忆录中写到的——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几乎成为了巴黎最响亮的广告词。

随着日复一日的宣传和引用,海明威的个人缅怀悄然完成了从个性到共性的转义,而大师的笔更是为其赋予了一层仪式感,于是成为了后人识读巴黎以及往昔人事时的经典历史文本和集体记忆。

与「伦敦三部曲」的谋杀恐慌叙事不同,伍迪·艾伦认为欧洲大陆在叙事上的挖掘点应该是历史积淀和人文风情,比如《午夜巴塞罗那》和《爱在罗马》都把「爱情」作为了叙事元素。

不过巴黎这座城市又有所不同,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是艺术家、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心目中的天堂,作为文艺老青年的艾伦自然也不例外。

其实早在70年代,他就模仿海明威的口吻和时空,戏拟了一个20年代巴黎文艺圈的故事,而这个名为《二十年代回忆录》文本可以看作是他日后拍摄《午夜巴黎》的雏形。

显然,三十多年后的这部电影便是艾伦借男主角实现的一次心灵之旅,是他内心浪漫与怀旧情绪的畅快抒怀。

老文青完全掩饰不住对巴黎的热爱,开篇就用了一段长达三四分钟的空镜头展示了她的风情:街头、广场、河畔、集市、行人、小巷、或风和日丽、或细雨霏霏。

这些美轮美奂、个个宛似明信片的镜头奠定了本片的基调,叙事架构松散,却洋溢着某种独特的文化气息,真实中又带点梦幻。

《午夜巴黎》能被大量文青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指向了一个共同向往的时空(黄金时代的巴黎),也因为它的故事和叙述方式所体现出的自由和随意,这种「感性」想必更对文青们的胃口。

伍迪·艾伦导筒下的穿越是如此优雅,不需要摸电门、不需要撞墙、也不需要什么天灾人祸,只要几杯美酒下肚,带着点微醺和醉意,等到午夜十二点的钟声响起,老爷车定会准时出现。

这种技术上的极简主义正是对技术形式的淡化,也反映出导演本人追求的不拘于形式的艺术表现。

这样的极简还体现在他塑造的大师们身上,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也好,毕加索、达利也好,艾伦用一种简约、白描、戏谑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缺乏深度、但却活泼有趣、令人过目不忘的大师群像。

本片中的保罗可以看作是艾伦为自己的「感性」树立的对手和讽刺对象。

保罗喜欢掉书袋、卖弄学问,看似知识渊博,但大都是些考据式的空洞知识,并且总爱带他们参观凡尔赛宫、罗丹博物馆等陈列式的场所来显摆他那些「精准」的、「数据化」的知识。

这便与吉尔(或者说艾伦自己)眼中的巴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是过去时间里「黄金时代」的巴黎,还是现在时间里吉尔所爱的巴黎,都是鲜活的、乡愁式的、有归属感的。

说得更直白一点,一边是死的,一边是活的。

事实上,价值观上的对比充斥在整部电影中,而《午夜巴黎》的核心正在于此。

影片虽然情节上的冲突并不激烈,但在价值冲突上却有着汹涌的对撞。

这种冲突在影片伊始就出现了,吉尔希望能住在巴黎,喜欢在雨中的巴黎漫步,可他的未婚妻对此毫不感冒,一心想在加州的马里布(洛杉矶顶级富豪区)安家。

不仅如此,吉尔其实一直在被其对抗的价值所围困,他的未婚妻、岳父母、保罗夫妇都代表着主流的美式价值观:理性、物质、功利、实用主义;另外,虽然他作为一个好莱坞编剧赚得不少,但他更希望在真正的文学上有所建树,写出一部优秀的小说,而不是如其所言「被好莱坞买断了」,尽写一些容易被遗忘的快餐电影(暗含艾伦对好莱坞电影及其精英特性的否定)。

午夜的穿越成为了治疗吉尔焦虑的灵药。

在黄金时代,吉尔结识了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亚娜,她热爱艺术、懂得生活,给吉尔留下了聪明可爱的印象。

这与吉尔形容未婚妻时使用的「性感」一词形成了对比,可见是导演有意识地导向了一种「精神与肉体」的矛盾,让吉尔自行抉择。

然而当他最终选择了精神世界,又与阿德里亚娜一起穿越到19世纪末的时候,却发现阿德里亚娜更向往的是这个时代,甚至这个时代的大师们(高更、德加等)的梦想是生在更早的文艺复兴时期。

于是,吉尔终于认清了现实,不再在午夜巴黎的街头继续彷徨。

《午夜巴黎》积极的一点在于,伍迪·艾伦扬弃了感伤和自恋,揭破了「怀旧」的本质。

影片中的保罗有一句话说得倒是没错:「认为别的时代比自己现在生活的时代更好,这是那些无法应对当前生活的人,所产生的浪漫主义的缺陷。

」说到底,黄金时代的美好只是潜意识对抗不如意的当下而产生的幻觉而已。

艾伦怀旧过去,但更看重的是当下,让一场带有历史和人物的「过去式」成为同现在进行价值对抗的参照物,不但以此点醒了故事中的吉尔,更是致敬了艺术、表达了自己的志趣。

影片的结尾,吉尔留在了巴黎,与同样热爱老唱片、同样认为「雨中的巴黎最美」的姑娘加布里埃尔一起漫步在巴黎的雨夜。

我们常常感到生不逢时,也许只是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那个人罢了,即使这并不容易。

《午夜巴黎》短评

最人文的巴黎廣告片。

2分钟前
  • 北极光
  • 还行

还是对超现实段落还是不感冒

7分钟前
  • Mr.D
  • 很差

可以算是Woody Allen近十年最佳之一了.

8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WA对巴黎的爱还真是……又迂又酸、味儿冲天。男主的设定还真够cliché,不过就像WA大部分片里一样,滔滔不绝的男主不过是其本人的化身。海明威好帅(找了个戏剧演员演得太假太夸张)!达利太搞笑(这货是个犀牛控)!迷路的私家侦探好可怜!几乎所有演员都是熟脸,可谓阵容强大,只可惜都走马灯般的酱油了

11分钟前
  • ζωήιδ
  • 较差

掉书袋,俗称装逼;伍迪·艾伦这次真是骚得可以,洋洋洒洒到最后才讲了一个毫无建树的普世大道理。

1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较差

片头三分钟就已经够我打五星了

15分钟前
  • 人间小太阳🌅
  • 力荐

拍得真美

20分钟前
  • YUKARI
  • 推荐

20121103:不适合我看。午夜巴黎.rmvb

23分钟前
  • L
  • 还行

看过,忘了。好像是巴黎风光片

27分钟前
  • 沙拉酱波娃
  • 较差

这位电视连续剧导演以后的电影格调估计都会低成这样,比《开罗紫玫瑰》还幼稚得彻底,不过倒是适合在电影院放映。

31分钟前
  • 小易甫
  • 较差

没点儿文学底蕴还真看不太透彻啊。。。

32分钟前
  • 维维
  • 还行

就。。。挺漂亮的

34分钟前
  • " Vera
  • 还行

伍迪艾伦的挑两部看后便对其他的再无喜欢

37分钟前
  • 颜不与
  • 较差

国外版穿越剧。阅历和知识面不够,需要再次赏看。

42分钟前
  • 可能是蔬菜
  • 还行

现在的时代总会是最好的时代

46分钟前
  • Nin
  • 推荐

人们总是被一连串的名字和梗概就吓到了,觉得不打5星4星就显得自己见识短浅没品位没丰富的阅读量。事实看起来很美的下面影藏着扭扭捏捏的文人酸臭毛病,大概也是导演自己的写照却坚定的认为自己与一般“知识分子”不同,世上竟无知己。

50分钟前
  • 子不语
  • 较差

午夜巴黎,任何奇迹都可能发生。人到巴黎就连老伍迪这种悲观主义的老头都变得浪漫情趣起来,即使故事结尾恋人分手了又如何,他又会在午夜钟声敲响的时候遇到另一位知心人。一封送给全世界浪漫完美主义者的情书!在这个中国情人节我们看着这部电影渡过,即使哪天分来了我也将不会悲伤。★★★★★

5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谢谢伍迪·艾伦,让我真正爱上电影。“人们总想逃避现实生活,沉迷于过去的光辉岁月。但是放弃现在,就没有历史,如果从未来人的视角看的话。”太动人了。

58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难看死了,就意淫吧,各种无聊,各种做作,尽在此片。伍迪艾伦以后不会再看你了。

59分钟前
  • 浪味仙
  • 很差

各种看不懂,这片子真的不是有声小说吗?

1小时前
  • 阿毛
  • 还行